一、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贞[1](2021)在《整合营销视角下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求得到了很大地释放。为了抢占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各地纷纷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营销和推广,随之也出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目的地营销问题,例如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营销的同质化、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营销主体矛盾,营销模式跟不上市场变化等营销问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旅游目的地营销问题,成为当前新的挑战和考验。在诸多有关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成功案例中,德国旅游目的地营销发展态势良好,逐渐形成了以慕尼黑旅游目的地为代表的整合营销机制,为我国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在论述新形势下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整合营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框架,运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等,以慕尼黑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组织联盟机构实际营销现状和营销模式分析,展示了慕尼黑如何运用整合营销传播重新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最后,本文结合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现状,提出了整合营销视角下我国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整合营销战略,即转变营销主体,组建旅游新型营销组织机构,整合营销产品、价格、渠道和手段,创建营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等方面可行性实践策略及其效果评估方法。
谈思[2](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胡立[3](2020)在《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作为旅游产品供给方的旅游景区来说,通过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树立全域发展新理念,借助政策的东风,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管理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结构,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从而实现景区快速发展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安庆市怀宁县的孔雀东南飞景区,孔雀东南飞景区是我国的4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已被怀宁县列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如何准确对孔雀东南飞景区进行目的地形象定位与营销,提升景区的销售收入与竞争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深入进行孔雀东南飞景区营销策略分析,通过研究为景区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的开始部分,点明本文研究的方向、研究活动的价值、研究中使用的手段和工具,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孔雀东南飞景区的资源优势和政策契机,扩大旅游市场,传播旅游形象,并提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第二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等相关的理论内容展开了论述,综述旅游目的地营销相关研究,以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在对孔雀东南飞景区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了态势分析的方法,构建SWOT模型分析了景区的发展机遇和经营风险。第四部分:在景区的顾客分析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市场营销开展STP战略分析,将景区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在安庆市及周边县市,同时大力开拓自驾游市场,重点开发生态自然、历史文化旅游市场。第五部分:是对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具体分析,在对景区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的基础上,从产品开发、促销、新媒体营销、全域旅游目的地等营销策略的角度对策略实施进行了具体阐述。第六部分:阐述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包括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第七部:对本研究做出总结,提出在客源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和营销过程控制等方面研究存在不足,有待完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提出展望。
向姣[4](2020)在《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所经营的东南亚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四川旅游市场中曾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四川人民收入状况的提升,游客出游东南亚的旅游需求也在持续发生改变,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原有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客户旅游需求的升级变化以及旅游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给一些新兴的旅游公司创造了进入的机会,在线旅游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四川的传统旅行社开始相继摸索转型路线,以求在这场竞争中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面对游客数量的减少、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外部剧烈的竞争环境,四川中青旅在四川的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威胁,这给四川中青旅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本文利用PEST分析模型对四川中青旅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公司在市场上目前的营销现状及营销上存在的策略问题等进行了相应的剖析。本文结合了市场营销、服务营销以及服务营销中的旅游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服务的策略、服务的价格、服务的渠道、服务的促销、服务的过程、有形展示和服务的人等方面对四川中青旅现存在的营销中的问题等给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首先,利用STP营销理论对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找到公司目前的目标市场并进行定位。其次,设计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东南亚旅游产品,从产品的服务标准和类型上进行优化,并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再次,从线下线上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达到满足客户的预定偏好,同时优化升级促销策略,尽可能的抓住客户的心里,精准营销客户,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服务水平提升,并利用大数据针对客户行为偏好建立客户数据库,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客户粘性。最后,不断优化服务过程,结合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旅游产品有形化,增加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不仅可以对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的营销给予策略上的建议,同时为四川市场上其他类似旅行社的营销提供了参考建议,也给我国传统旅行社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杨先玲[5](2020)在《宜宾市B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发展势头日趋强劲,消费者的需求爱好正在从标准化、单一化的常规产品逐渐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转变,预示着服务业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旅游行业,消费者的爱好从原来单一功能的旅游项目逐渐向集观光、体验、休闲、康养、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转变。旅游景区必须改变传统的打造单一功能的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求和发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服务综合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以B景区的经营状况和营销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对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B景区的营销现状,深入研究了该景区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营销宣传效果不佳,景区知名度较低,接待能力不足,游客满意度低;其次分析了B景区市场营销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景区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第三,对该景区进行了市场细分,明确了目标市场选择,制定了景区的市场定位,并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和新媒体营销等几方面,制定了景区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最后提出营销策略实施的具体措施,具体包括树立景区品牌,提高景区知名度,强化保障措施,提升景区接待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论文希望所提出的针对性的营销方案,能够使B景区突破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远发展。
贺甜甜[6](2020)在《山东“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平民化的旅游时期。尤其现当下是迅猛崛起的高科技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种种旅游资讯的方式也越加便捷,这也进而促使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形式更加多样,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可选择的旅游路线、旅游地带也更加丰富。作为我国非常着名的旅游胜地山东“山水圣人”旅游带,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山水圣人”的旅游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品级相对较好,且具有不错的区域位置,具备发展旅游业品牌的根基。本文依托上述旅游发展背景,基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理论,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现状、问题及策略。本文对“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诊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源市场问题;二是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主体及营销手段问题;三是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通过科学的调研方法研究后发现,“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从客源市场上而言,由于该旅游营销目的地存在着基础实施比较落后、匮乏个性化的独特差异化产品、品牌力不强因此尚未根植于顾客的内心,进而并未形成较大面积的忠诚顾客市场;其次,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体及营销手段上而言,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着营销渠道和各种促销推广还使用着过去传统的营销手段,新媒体、互联网数字科技等新型营销方式则有待加强和完善的问题;第三从旅游目的地形象上而言,该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比较低、品牌认知力不强等问题。此外,该旅游目的地还存在着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着资金严重投入不足,以及各种政策保障措施仍需要继续结合市场情况给予大力扶持等问题。通过对“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诊断,本文特别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品牌策略、营销体系保障策略。首先,产品策略和定价策略主要包括:通过确定旅游目的地目标市场后来进行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包括设计丰富且独特的的旅游路线和打造有价值的旅游系列产品;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实施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品牌策略上主要包括:推广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利用多种营销渠道进行整合营销推广,主要包括拓宽旅游营销渠道、建设营销数据库,适时“推送”信息、利用新媒体和微信群做好社群营销、利用热点,做好事件营销。最后提出健全旅游目的地营销保障系统,如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有足够的开发支持经费、健全激励营销机制、重视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开发。
冯璐璐[7](2020)在《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邯郸市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为体,文化为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对于邯郸市而言,丰富的历史文化既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重要突破口。邯郸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挖掘文化的内涵,运用文化传播理论拓宽文化营销的思路,运用文化唤醒城市旅游产业的蓬勃生机。基于此,本文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邯郸市城市旅游文化发展为切入点,以A旅游公司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内容,从文化传播理论中汲取发展动力,找准方向,准确定位,以自身发展为邯郸市旅游产业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首先,本文介绍文化传播、旅游文化营销等相关概念和理论,了解了拉斯韦尔5W模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的框架,并深入研究了文化传播理论对旅游文化营销的促进作用。其次,针对A公司的营业规模、业务范围、产品营销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A公司营销现状。第三,对A公司面对的旅游文化营销基础环境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分析A公司的旅游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并对A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把握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的方向。第四,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游客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游客对A公司旅游服务和营销的体验满意度等内容,把握旅游文化营销的效果,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5W模型为指导,分析A公司客源市场需求,做好目标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确定A公司营销战略,对邯郸市A公司的品牌形象定位、差异化产品与服务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求为旅游公司文化旅游业务的营销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路径。
李炯乐[8](2020)在《基于“RMP+STP”分析的甘南九色旅游公司甘加秘境景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甘肃旅游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游客的激增给省内景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景区间的竞争也日显激烈。甘加秘境景区起步晚、知名度低、旅游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使景区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了景区的发展。本文首先以半结构访谈和调查问卷对景区营销状况进行了解,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景区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其次,通过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对与景区营销策略优化前相关的行业宏观及竞争环境、景区相关条件进行了讨论。再次,综合使用RMP和STP理论工具,找出解决营销问题的方向:第一,通过网上游客需求调查问卷探知游客需求,以游客需求结合传统市场分类细分市场;第二,调查分析景区现有资源,在评估资源转化价值和可行性后,以优质资源选出目标市场;第三,将资源对应的旅游产品进行分析规划,确定景区在目标市场定位。然后,综合运用营销学相关理论,从7Ps理论模型七个方面提出解决营销问题的具体优化策略:一是产品上,补充完善相关服务产品,开展主打产品体系完善创新;二是价格上,为景区门票、休闲娱乐、服务类等产品给出定价方法,并提出捆绑打包、价格指导等辅助建议;三是渠道上,从传播和销售两个方面,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提出如何建立渠道以及渠道间如何联动的建议;四是促销上,重点从特殊时间、公共关系、异地推销和赛事活动等方面给出建议措施;五是人员上,从人员培训、组织和激励上提出建议;六是过程上,通过对服务过程和过程管理的构建解决现有问题;七是有形展示上,从景区对外宣传和对内服务两个方面给出相关展示做法建议。最后,从机构、资金、人力、科技和环保等方面提出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充分重视当前旅游市场由观光向休闲的变化趋势以及游客需求多元化的现状,策略的制定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对甘加秘境市场拓展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另外,文中RMP和STP理论综合运用所建立的“基于市场需求细分市场→立足旅游资源选择市场→分析旅游产品定位市场”的思路,对其他景区营销策略制定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丁玉宇[9](2019)在《云台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一轮创意营销、网络营销的大背景下,为助力云台山风景区在新一轮的营销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修正与优化云台山现有旅游营销策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其营销策略的优化更新提供有益的思考,本文运用旅游市场营销“4P理论”与“STP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调研问卷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台山风景区现状旅游活动与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发现云台山风景区产品策略主要存在着文创IP产品缺失、旅游产品有待升级、旅游品牌有待强化的问题,价格策略存在着景区票价相对较高、缺少二次旅游消费的问题,渠道策略则以传统渠道为主、缺少网络新媒体营销渠道,促销策略方面则存在活动营销时间集中与促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景区的内部优劣势与外部挑战与威胁,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STP理论对云台山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与选择,提出了“以探险旅游和地质旅游为特色的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这一市场定位,为营销组合策略制定提供市场依据。最后运用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四个维度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未来云台山景区应以IP产品营销策略为特色,以产品多样化与产品品牌策略为支撑,形成三足鼎立的产品策略;价格方面则应采取多样化、弹性化的定价方法,以增加景区内部的二次消费为目标,促使景区客流量与景区收入实现大幅的提升;渠道策略方面则应该兼顾网络新媒体渠道与传统中间商渠道,分别利用其不同的客源群体开展景区营销工作;此外还应注重发挥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以多样化、组合化的营销策略手段,助力云台山景区的二次腾飞。本文期望通过以上研究能为云台山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进而提高景区营销效率,提升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管春枫[10](2019)在《惠州罗浮山风景区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景区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大众旅游逐渐成为时尚。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旅游产业,符合“五大发展理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大湾区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为惠州罗浮山名胜风景区在内的大湾区景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罗浮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内道教十大名山,也是惠州旅游的龙头景区,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的瓶颈问题,如缺乏大格局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畅、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分散没有形成联动和规模效应、旅游经营结构单一、营销手段缺乏创新等等。在未来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罗浮山旅游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座谈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了解罗浮山风景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政府管理机构、罗浮山管理者、游客对罗浮山风景区发展的思考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在进行调查、集体讨论、认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利用PEST、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等,找出拥有的优势机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罗浮山风景区应结合市场细分,找准核心目标市场、基本目标市场和机会目标市场,明确“养生圣地、道教名山、文化名山、红色名山”的定位,相应制定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还提出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以罗浮山风景区为代表的景区开发建设,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营销视角下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整合营销理论 |
一、整合营销理论 |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综述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理论 |
一、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二、整合营销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 |
三、国内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方面的评价 |
第三节 基于整合营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理论框架 |
一、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体系 |
二、基于整合营销的目的地营销理论分析 |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定位的整合 |
四、旅游目的地营销渠道促销4P的整合 |
五、搭建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的评估体系 |
第三章 慕尼黑的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前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整合营销前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状况 |
一、旅游产品营销当时的状况 |
二、旅游价格营销当时的状况 |
三、旅游营销渠道营销当时的状况 |
四、旅游促销营销当时的状况 |
第二节 整合营销实施前慕尼黑旅游目的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
一、旅游营销意识滞后 |
二、整合营销战略的优势没有发挥 |
三、旅游营销模式过于传统和老套 |
四、旅游营销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和创新 |
五、旅游营销评估体系没有建立 |
第三节 整合营销前慕尼黑旅游目的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缺乏覆盖面大、专业化、多元化营销组织 |
二、缺乏跨行业复合型营销人才 |
三、整合营销仍停留在初期,没有深入全面合作 |
四、旅游营销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德国慕尼黑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实践分析 |
第一节 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的整合 |
一、慕尼黑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组织TIM形成背景 |
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组织TIM构成 |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新模式—慕尼黑合作模式 |
第二节 慕尼黑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和营销环境分析 |
一、慕尼黑客源市场分析 |
二、慕尼黑旅游目的地分析 |
三、慕尼黑旅游企业分析 |
四、慕尼黑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三节 慕尼黑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品牌的整合 |
一、制定“大一统,小特色”形象品牌整合框架 |
二、与时俱进整合品牌形象,与城市共成长 |
第四节 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的整合 |
一、慕尼黑的营销渠道 |
二、慕尼黑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手段 |
第五章 慕尼黑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对中国目的地营销启示 |
第一节 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现状 |
一、旅游产品营销现状 |
二、旅游价格营销现状 |
三、旅游营销渠道现状 |
四、旅游促销手段现状 |
五、旅游营销评价现状 |
第二节 慕尼黑经验对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经验启示 |
一、明确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战略 |
二、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全部环节资源 |
三、整合传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构建新型营销组织 |
四、整合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和产品 |
五、整合旅游目的地价格促销 |
六、整合旅游目的地营销渠道 |
七、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 |
八、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
九、建立健全营销业绩和效果评估体系 |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资料主要采集来源 |
附录2:慕尼黑信息采访问题(德文版) |
附录3:慕尼黑信息采访问题(中文版) |
附录4:慕尼黑主要五星级酒店统计 |
致谢 |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山地旅游研究 |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山地旅游 |
二、山地景区 |
三、旅游转型发展 |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系统协同论 |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
一、指标的筛选 |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
三、指标评价方法 |
四、评价模型 |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
一、景区概况 |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
一、旅游转型方式 |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3)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 |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 |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 |
三、旅游目的地产品 |
第三节 全域旅游理论 |
第三章 孔雀东南飞景区简介及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简介 |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SWOT分析 |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营销问题分析 |
一、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营销现状 |
二、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STP战略分析 |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的顾客分析 |
一、现有顾客分析 |
二、潜在顾客分析 |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的竞争者分析 |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STP战略分析 |
一、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市场细分 |
二、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
三、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市场定位 |
第五章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形象策划 |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策略 |
一、构建主导产品 |
二、进行产品重组与产品升级 |
第三节 促销策略 |
一、媒介促销 |
二、节事促销 |
三、联合促销 |
四、教育科普促销 |
第四节 新媒体营销策略 |
一、网络社区营销 |
二、微信营销 |
三、微博营销 |
四、手机APP营销 |
第五节 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
一、全域旅游对目的地营销的新要求 |
二、全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创新型策略 |
第六章 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第二节 拓宽融资渠道 |
第三节 加强人才培养 |
第四节 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孔雀东南飞景区游客体验调查问卷 |
致谢 |
(4)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1 旅游市场营销概述 |
2.1.2 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旅游营销综述 |
2.2.1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旅游营销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
3.1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3.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客户群体分析 |
3.3.2 竞争对手分析 |
3.3.3 供应商的分析 |
3.3.4 旅游中间商的分析 |
3.4 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1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现状 |
3.4.2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市场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
4.1 调研概况 |
4.2 调研数据展示 |
4.3 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5.1 目标市场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
5.2.1 东南亚旅游产品策略 |
5.2.2 东南亚旅游价格策略 |
5.2.3 东南亚旅游渠道策略 |
5.2.4 东南亚旅游的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的人员策略 |
5.2.6 服务的过程策略 |
5.2.7 东南亚旅游产品有形展示策略 |
5.3 企业管理方案研究 |
5.3.1 公司组织结构的优化 |
5.3.2 加强公司员工培训 |
5.3.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3.4 完善奖惩制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市场客户问卷调查 |
(5)宜宾市B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路线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STP营销理论 |
2.2 “4P”营销理论 |
2.3 市场营销的概念及发展 |
2.4 “4C”营销理论 |
第三章 B景区的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1 B景区的基本简介 |
3.2 B景区的市场营销情况 |
3.2.1 产品开发情况 |
3.2.2 产品定价情况 |
3.2.3 营销渠道情况 |
3.2.4 宣传促销情况 |
3.3 B景区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
3.3.1 营销宣传效果不佳 |
3.3.2 景区的知名度较低 |
3.3.3 景区服务能力不足 |
3.3.4 游客的满意度较低 |
3.4 B景区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市场定位不准 |
3.4.2 宣传力度不够 |
3.4.3 配套投入不足 |
3.4.4 服务质量不高 |
第四章 B景区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B景区PEST分析 |
4.2 B景区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 B景区SWOT分析 |
4.3.1 优势和劣势分析 |
4.3.2 机会和威胁分析 |
第五章 B景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5.1 B景区市场营销STP战略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B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分析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策略 |
5.2.6 新媒体营销 |
5.3 B景区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3.1 树立景区品牌形象 |
5.3.2 健全景区管理制度 |
5.3.3 加强景区队伍建设 |
5.3.4 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
5.3.5 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转变市场定位 |
6.1.2 转变角色定位 |
6.1.3 转变营销思维 |
6.2 存在的不足 |
附录 1 宜宾市B景区市场知名度调查问卷1 |
附录 2 宜宾市B景区游客体验调查问卷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山东“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营销 |
2.1.2 营销策略 |
2.1.3 旅游目的地 |
2.1.4 旅游目的地营销 |
2.2 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市场营销理论 |
2.2.2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
2.2.3 新媒体营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发展概况 |
3.1 山东省旅游业概况 |
3.2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概述 |
3.2.1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定义 |
3.2.2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发展概述 |
3.3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市场资源分析 |
3.3.1 区位优势 |
3.3.2 交通优势 |
3.3.3 旅游资源优势 |
3.3.4 文化旅游特色 |
3.3.5 政策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4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营销问题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
4.2.2 顾客满意度分析 |
4.2.3 旅游消费特点与动机分析 |
4.3 山水圣人旅游带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旅游产品设计不合理 |
4.3.2 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
4.3.3 旅游促销手段单一 |
4.3.4 销售渠道不宽 |
4.3.5 开发资金投人不足 |
4.3.6 匮乏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旅游营销人才 |
4.3.7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
4.4 本章小结 |
5 “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设计 |
5.1 确定旅游目的地目标市场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定位 |
5.2 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 |
5.2.1 设计丰富且独特的的旅游路线 |
5.2.2 打造有价值的旅游系列产品 |
5.3 实施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
5.4 推广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
5.5 利用多种营销渠道进行整合营销推广 |
5.5.1 拓宽旅游营销渠道 |
5.5.2 建设营销数据库,适时“推送”信息 |
5.5.3 利用新媒体和微信群做好社群营销 |
5.5.4 利用热点,做好事件营销 |
5.6 健全旅游目的地营销保障系统 |
5.6.1 完善管理机制 |
5.6.2 确保有足够的开发支持经费 |
5.6.3 健全激励营销机制 |
5.6.4 重视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开发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市场调查问卷 |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邯郸市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旅游文化传播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旅游文化营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旅游文化传播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
2.1 旅游文化传播 |
2.1.1 文化传播及旅游文化传播的概念 |
2.1.2 旅游文化传播相关理论 |
2.1.3 拉斯韦尔5W模型下旅游文化传播的要点 |
2.2 旅游文化营销 |
2.2.1 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 |
2.2.2 旅游文化营销的主要内容 |
2.3 文化传播理论在旅游文化营销中的作用 |
2.3.1 明确旅游文化营销的关键点 |
2.3.2 影响旅游者认知和决策结果 |
2.3.3 与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建立相辅相成 |
第3章 邯郸市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的现状分析 |
3.1 A公司的发展概况 |
3.2 A公司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 |
3.2.1 邯郸市大众旅游精品路线 |
3.2.2 旅游配套服务 |
3.3 A公司的营销现状 |
3.3.1 产品营销策略现状 |
3.3.2 渠道营销策略现状 |
3.3.3 促销策略 |
第4章 邯郸市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的环境分析 |
4.1 A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政策环境分析 |
4.2 A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第5章 邯郸市A公司营销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
5.1 评价目的和方式 |
5.1.1 评价目的 |
5.1.2 评价方式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游客特征调查结果分析 |
5.2.2 游客对A公司旅游营销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5.3 评价过程反映出的营销问题分析 |
5.3.1 旅游产品单薄、识别度低,游客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
5.3.2 旅游体验较差,营销服务匹配不足 |
5.3.3 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缺乏有效的品牌形象传播载体 |
5.3.4 网络营销意识不强,促销方式较为简单粗放 |
第6章 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
6.1 A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
6.2 A公司的营销战略定位 |
6.3 A公司品牌形象定位 |
6.4 A公司营销组合策略 |
6.4.1 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策略 |
6.4.2 渠道策略 |
6.4.3 促销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调查问卷 |
(8)基于“RMP+STP”分析的甘南九色旅游公司甘加秘境景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概述 |
2.3 景区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甘加秘境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企业及景区简介 |
3.1.1 企业概况 |
3.1.2 景区概况 |
3.2 甘加秘境营销现状 |
3.2.1 景区现有的营销策略 |
3.2.2 景区营销调查与分析 |
3.2.3 甘加秘境营销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甘加秘境营销环境分析 |
4.1 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景区波特五力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2.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景区SWOT分析 |
4.3.1 主要优势分析 |
4.3.2 主要劣势分析 |
4.3.3 主要机遇分析 |
4.3.4 主要威胁分析 |
第五章 甘加秘境“RMP+STP”分析 |
5.1 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市场细分 |
5.1.1 游客需求洞察 |
5.1.2 目标市场细分 |
5.2 基于资源分析的目标市场选择 |
5.2.1 景区资源分析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目标市场规划 |
5.3 基于产品分析的市场定位 |
5.3.1 景区产品分析 |
5.3.2 景区市场定位 |
第六章 甘加秘境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 |
6.1 产品优化策略 |
6.1.1 产品布局谋划 |
6.1.2 产品组合策略 |
6.2 价格优化策略 |
6.2.1 价格策略制定范围 |
6.2.2 价格策略 |
6.2.3 价格辅助策略 |
6.3 渠道优化策略 |
6.3.1 传播渠道策略 |
6.3.2 销售渠道策略 |
6.3.3 传播与销售渠道联动策略 |
6.3.4 渠道管理 |
6.4 促销优化策略 |
6.5 人员优化策略 |
6.6 服务过程优化策略 |
6.6.1 服务过程构建 |
6.6.2 服务过程管理 |
6.7 有形展示优化策略 |
6.7.1 景区有形展示策略 |
6.7.2 服务有形展示策略 |
第七章 组合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7.1 完善组织体系 |
7.2 加强资金保障 |
7.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7.4 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
7.5 落实生态保护责任 |
7.6 营销策略的PDCA修正管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甘加秘境景区调查问卷 |
附录B 游客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C 甘加秘境现状及营销问题信息收集访谈提纲 |
致谢 |
(9)云台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
2.1 4P理论 |
2.2 STP理论 |
第三章 云台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现状与问题 |
3.1 云台山风景区概况 |
3.1.1 景区区位 |
3.1.2 资源特色 |
3.1.3 发展历程 |
3.2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策略现状 |
3.2.1 营销策略 |
3.2.2 营销成效 |
3.3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第四章 云台山风景区市场营销SWOT分析 |
4.1 云台山风景区的营销优势 |
4.2 云台山风景区的营销劣势 |
4.3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机遇 |
4.4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威胁 |
4.5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战略选择 |
第五章 云台山风景区市场定位分析 |
5.1 客源市场分析 |
5.1.1 游客的基本情况分析 |
5.1.2 游客动机分析 |
5.1.3 游客满意度分析 |
5.2 市场细分 |
5.2.1 基于旅游者特征的市场细分 |
5.2.2 基于产品类别的市场细分 |
5.2.3 基于地理区域的市场细分 |
5.3 市场选择 |
5.3.1 基于旅游者特征的市场选择 |
5.3.2 基于产品类别的市场选择 |
5.3.3 基于地理区域的市场选择 |
5.4 市场定位 |
第六章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6.1 产品策略 |
6.1.1 IP产品营销策略 |
6.1.2 产品多样化策略 |
6.1.3 产品品牌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特定群体优惠定价策略 |
6.2.2 高峰期维持或提升票价策略 |
6.2.3 增加二次消费产品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
6.3.2 传统中间商渠道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4.1 公共关系策略 |
6.4.2 人员促销策略 |
第七章 云台山风景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政府层面 |
7.1.1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
7.1.2 开展专项整治 |
7.2 景区层面 |
7.2.1 完善云台山风景区的营销体系 |
7.2.2 搭建云台山风景区智慧营销平台 |
7.2.3 加强云台山环境保护 |
7.2.4 吸收专业人才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云台山风景区游客市场信息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10)惠州罗浮山风景区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旅游营销相关研究 |
1.2.2 国内旅游营销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得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系统理论 |
2.1.2 7Ps市场营销理论 |
2.2 相关分析工具概述 |
2.2.1 PEST分析法 |
2.2.3 STP分析法 |
2.2.4 波特五力模型 |
2.2.5 SWOT模型 |
第三章 罗浮山风景区概况及营销现状分析 |
3.1 罗浮山风景区简介 |
3.2 现有主要旅游景观和配套设施 |
3.2.1 景区自然景观 |
3.2.2 景区配套设施 |
3.3 罗浮山风景区机构设置 |
3.3.1 景区现有规划管辖范围 |
3.3.2 景区主要管理机构 |
3.4 景区营收结构单一 |
3.4.1 景区旅游收入情况 |
3.4.2 景区门票收入比例过高 |
3.5 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
3.6 旅游产品开发不够 |
3.6.1 现有接待能力较低 |
3.6.2 现有配套设施难以完善 |
3.6.3 文化产品挖掘不够 |
3.7 营销手段缺乏创新 |
3.7.1 营销渠道不完善 |
3.7.2 营销手段较为落后 |
3.8 市场开拓水平较低 |
3.8.1 景区交通便捷性较差 |
3.8.2 市场占有比例较低 |
3.9 消费者评价分析 |
3.9.1 游客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3.9.2 游客旅游特性分析 |
3.9.3 游客认知度和满意度分析 |
第四章 罗浮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2.5 行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 |
第五章 罗浮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1 罗浮山风景区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营销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 |
5.2.3 市场定位 |
5.3 产品策略 |
5.3.1 整合罗浮山风景区旅游产品 |
5.3.2 加大罗浮山风景区旅游产品创新 |
5.3.3 开发罗浮山风景区山地探险产品 |
5.3.4 开发影视+旅游产品 |
5.3.5 完善景区配套服务产品 |
5.4 定价策略 |
5.5 营销渠道策略 |
5.5.1 构建媒体营销体系 |
5.5.2 构建网络营销体系 |
5.5.3 构建联合营销体系 |
5.5.4 建立市场互换营销体系 |
5.5.5 搭建第三地开展主题活动营销体系 |
5.6 促销策略 |
5.6.1 节事营销 |
5.6.2 活动营销 |
5.6.3 全年侯旅游营销 |
第六章 罗浮山风景区营销创新策略实施与保障 |
6.1 组织机制保障 |
6.2 土地利用保障 |
6.3 资金使用保障 |
6.4 人才培养保障 |
6.5 安全生产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
四、旅游目的地的促销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营销视角下慕尼黑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D]. 刘淑贞.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孔雀东南飞景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D]. 胡立.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4]四川中青旅东南亚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向姣.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宜宾市B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先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山东“山水圣人”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D]. 贺甜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邯郸市A公司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研究[D]. 冯璐璐.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8]基于“RMP+STP”分析的甘南九色旅游公司甘加秘境景区营销策略研究[D]. 李炯乐. 兰州大学, 2020(01)
- [9]云台山风景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丁玉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10]惠州罗浮山风景区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管春枫.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