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静[1](2021)在《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研究 ——以Y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交织共存,一种新型虚拟社会关系逐渐呈现出来,当代幼儿与信息媒体虚拟动画接触日益增多,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先,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判定幼儿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活跃型、均衡型、抑制型、敏感型、专注型”五种气质类型幼儿。其次,在与幼儿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依据每个指标的操作性定义科学积分,通过质性研究过程和量化数据统计,科学分析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幼儿对动画人物的喜爱偏好,喜欢的背后原因以及其主要的模仿表现。第二部分由表及里,主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然后通过个体比较和横向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性。整体而言,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比较复杂,有明显的气质类型差异。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各有侧重点,同时性别差异也比较明显。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教育方式、家庭和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联系。最后,在了解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得知动画人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反面影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动态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帮助不同气质类型幼儿都能够从动画人物身上习得优良品质,在发挥最大优势的同时也能将不利方面转化为积极优势。
张尉琳[2](2021)在《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文中认为意志使人类实践区别于动物生理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特点,自由意志是人类的“类特性”,使人成为一种类存在物。没有自由意志,人类没有自主选择和调控自身行动的能力,道德和法律责任将成为无源之水,更甚之,人类的尊严将遭到践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自由意志的论题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以原子“偏斜”运动的“偶然性”内涵为雏形。而后,“能动方面”的发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与过去的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由意志”概念包含了“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外延。目前,关于自由意志论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自由意志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成就,它受到社会历史规律和道德伦理的制约。进一步来说,或者更全面地说,自由意志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它还有其意志根基或心灵根基。自由意志所承载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的、历史的,更重要的是,人类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由意志所遵循的因果规律在唯物主义范畴内,就物质与意识的基本范式来看,它是具有高阶功能属性的心理现象,有反映、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甚至有能动的反作用力。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和心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自由意志危机论,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而且没有因果作用力,威胁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地位。“迟半秒实验”和“否决实验”统称为“判决性实验”,其主要结论是:在行动中,大脑神经关联物先于有意识的决定,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没有决定性的因果作用效力。基于此,魏格纳提出“有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副现象,自由意志只是伴随着人们心理过程而发生的对这一过程的主观经验或感觉,实质上,它没有任何因果作用,而只是物质世界的附带品。他们的结论预设了这样一个关于心身关系的观点,即自由意志等同于大脑神经关联物。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是相悖的,就已有的研究解读而言,自由意志隶属于社会历史决定论,但该结论只能规避、而不能解除科学对自由意志的威胁。因此,针对危机论的实质,从物质和意识的基本范式出发,从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出发来解决自由意志危机是必要的,自由意志心身关系的本体论(存在论)视角就是自由意志问题的心灵哲学进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涌现了许多关于自由意志的科学理论成果,在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它们阐明了自由意志的概念、根源、产生、存在方式、存在地位、本质、构成以及因果作用等问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以非还原的方式从物质世界中突现出来,形成复杂的动力系统,它是人类实践能动作用的根源。因为自由意志不可还原为简单的基础物质构成,以整体大于部分的突现方式产生,所以反过来对实践有能动的因果作用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能够自主选择、调控自身实践活动的原因。实践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人工智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能动作用的奥秘就在自由意志的因果机制之中,它是高阶的动力系统对低阶属性的下向因果作用。自由意志理论的心灵哲学进路从实然的视角与伦理学、政治哲学应然的视角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进而解构、解除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论文将自由意志危机论对自由意志造成的威胁作为出发点,以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理论成果为轴,旨在从心灵哲学的视角重构、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以直接应对自由意志危机论。导言部分简要地说明了研究的出发点、方法以及选题目的和框架。第一章基于已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话题的讨论,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心灵哲学进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做铺垫,因为自由意志危机论切入的就是自由意志论题心灵哲学的视角。第二章具体分析并阐释自由意志危机的内容和实质,并从一人称视角解构危机论,证明危机论阐释是不合理的,自由意志并非不存在,它具有第二性的存在地位,是突现、随附的心理现象,具有高阶的功能属性。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具体讨论了自由意志的内涵、本质、构成及其在实践中的能动因果机制。“现实的人”是多功能模块复合的自主体,对实践行动有下向的因果力。第七章说明了心灵哲学的自由意志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可能性以及具体内容。心灵哲学维度是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问题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维度,面向心灵哲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仅是应然的,还是实然的。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3](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研究说明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张隆梅[4](2021)在《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流动人口举家迁移,与此同时带来流动儿童数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在保障流动儿童“有学上”的基础上,让流动儿童“上好学”既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义务教育改革和均衡发展的要求。学习适应性是影响小学流动儿童在迁入地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与儿童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同学,他们与儿童形成的关系能直接影响儿童在校的学习和成长。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的个体因素与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联系。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内因和外因结合,探讨它们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成都市某两所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AAT)、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中的师生关系问卷和同学关系问卷,探讨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校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其现状。本研究初步发现:(1)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在学习适应性上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差异不显着;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女生。(2)小学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师生关系的得分上显着低于女生;在同学关系上,性别差异不显着。(3)小学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着差异,流动儿童的得分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上,两者差异不显着。流动儿童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上性别差异显着,男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女生。(4)小学流动儿童的学校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性之间显着正相关;学习自我效能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学校人际关系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5)小学流动儿童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预测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校人际关系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迪恩·孔茨,姜焕文[5](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指出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彼得·詹姆斯,王好强,黄力平[6](2018)在《完美人类(下)》文中研究表明Copyright ? Really Scary Books Ltd/Peter James,2011Copyright licensed by Blake Friedmann Literary,TV and Film Agency Ltd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2018 by Yilin Press,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7—548号第五十五章在夜色的掩护下,"信徒"隐藏在密密匝匝的灌木丛中,听着房子那边传来的笑声。楼下窗户里倾泻出来的灯光可以照到草坪上,但是,那灯
程青[7](2017)在《绿灯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外面风刮得好大,睡在床上也能听见飞沙走石的响动。我早就醒了,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心里想着下午跟他见面会发生什么。三天前我大学老师的夫人,一位一直对我很好也是我非常喜爱的阿姨热心引荐我认识了他,是在他办公室见的面。他叫冯哲,人很温和,说话慢条斯理的。说实话我不喜欢说话慢条斯理的男人,但是求人办事,跟我喜欢不喜欢没关系。我从头到尾都装得兴趣盎然和注意力集中的样子,一般我讨好别人时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见面的时间不长,大约
米涅·渥特丝,朱株[8](2012)在《变色龙的阴影》文中提出查尔斯·阿克兰中尉在伊拉克战场遭敌偷袭,头部严重受伤。从伊拉克回国后,他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他变得疑神疑鬼而且异常好斗,特别是针对女性。他攻击护士,攻击自己的母亲,攻击前未婚妻。他拒绝了进行整容手术的医疗建议,而是选择接受这一缺陷,带着伤疤生活。他切断了与先前生
巴里·艾斯勒,邹凤群,李建红[9](2009)在《断层线》文中研究表明加州湾,软件企业云集。亚历克斯·特雷文在这里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除了法律专业背景,亚历克斯还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这使他在与硅谷精英打交道时如鱼得水。不过,亚历克斯不甘心只做一名靠技术吃饭的资深律师,他的目标是晋升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土耳其,东西方交会之处。本·特雷文在这里执行一项秘密的暗杀任务。本是亚历克斯的哥哥,一名视扞卫国家利益为生命的美国特种兵。自多年前的家庭变故之后,本与亚历克斯已形同陌路。一日清晨,亚历克斯的客户、软件天才理查德·希尔卓在公寓停车场被枪杀。同一天,亚历克斯在专利商标局工作的昔日同窗汉克·希夫曼猝死。次日,亚历克斯在自己家中也险遭不测。36小时内发生的一切似乎并非巧合,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名叫"黑曜石"的安全软件。危险中,亚历克斯抱着一线希望,向久未联系的本发出了求救信……
乔舒亚·斯帕诺格勒,李红侠[10](2009)在《完美无瑕》文中研究指明纳特·麦考密克曾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医学侦探,看够了人间的苦难。现在,他离开了疾控中心,决心去旧金山和女友开始新生活。然而,他的老朋友,一名生物科技研究员遭到恶意谋杀。这样一来,纳特不得不回到他刚刚离开的医学界。就在警方追捕凶手的同时,纳特也开始筛选证据,决定找出导致朋友死亡的罪魁祸首。然而,最终揭露的真相远远超出他最坏的想象。纳特周遭危险重重,他最爱的女人也被卷入火线。他惊奇地发现,罪犯和科学家结成了秘密联盟,价值10亿美元的医疗公司决意不惜任何代价,彻底隐藏其产品的受害者。这个代价正是对纳特来说最重要的人——除非他能及时揭露出药品和谋杀案背后的完美阴谋。从显微镜下令人震惊的证据,到对医疗界誓言的无情背叛,《完美无瑕》将带领读者踏上让肾上腺素疯狂分泌的惊险旅程。这个千钧一发、紧张刺激、环环相扣的故事,会让你掩卷深思。
二、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研究 ——以Y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信息时代幼儿与动画人物的虚拟现实交互进一步增强 |
二、当代幼儿愈发沉迷于虚拟社会关系中却难以正确面对 |
三、面对社会发展新要求动画产业和幼儿教育需携手同行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幼儿气质类型方面的相关研究 |
二、有关动画人物方面的相关研究 |
三、有关拟社会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确定与划分 |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与处理 |
一、幼儿气质基本纬度的确定与划分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在各个基本纬度上的得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整体情况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性格特点 |
第三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之间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的喜爱偏好分析 |
一、幼儿所喜欢的动画人物分类及人格特质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所喜欢动画人物的整体情况 |
三、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喜爱偏好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的喜爱偏好原因分析 |
一、幼儿喜欢某类动画人物的原因分类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喜欢某类动画人物原因的整体情况 |
三、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喜爱偏好原因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的模仿表现分析 |
一、幼儿对动画人物模仿表现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模仿表现的整体情况 |
三、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对动画人物模仿表现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活跃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 |
一、数据调查结果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均衡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 |
一、数据调查结果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抑制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 |
一、数据调查结果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敏感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 |
一、数据调查结果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专注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表现 |
一、数据调查结果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个体比较分析 |
一、对活跃型幼儿的个体分析 |
二、对均衡型幼儿的个体分析 |
三、对抑制型幼儿的个体分析 |
四、对敏感型幼儿的个体分析 |
五、对专注型幼儿的个体分析 |
六、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个体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横向比较分析 |
一、在认知方面对比分析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 |
二、在情感方面对比分析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 |
三、在行为方面对比分析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 |
第三节 五种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总概括 |
一、从基本信息角度概括 |
二、从具体拟社会关系特征角度概括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具有性别异同性 |
二、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具有相似性 |
三、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具有差异性 |
第二节 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影响 |
一、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活跃型幼儿的影响 |
二、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均衡型幼儿的影响 |
三、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抑制型幼儿的影响 |
四、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敏感型幼儿的影响 |
五、在拟社会关系中动画人物对专注型幼儿的影响 |
第三节 正确处理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的指导策略 |
一、区分对待男女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 |
二、区分对待动画人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知情意行的影响 |
三、重视接触频率的影响,发挥成人的引导作用 |
四、合理控制时间,帮助幼儿调节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
五、动画人物设计应该倡导内外兼修的品质,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六、在拟社会关系中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针对性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自由意志研究的出发点:自由意志危机 |
第二节 对话、融合的必要性 |
第三节 选题目的及论文框架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已有解读及其心灵哲学进路 |
第一节 伦理学视角的解读 |
第二节 政治哲学视角的解读 |
第三节 心灵哲学视角下的自由意志问题 |
第二章 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危机及其消解 |
第一节 “自由意志”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自由意志危机的开端 |
一、迟半秒实验 |
二、有意识的决定的作用 |
三、有意识的否决作用有在前的无意识的来源吗? |
第三节 魏格纳的自由意志副现象论 |
一、有意识的意志:经验和因果力 |
二、“有意识的意志”的位置和时间 |
三、显明因果关系理论:幻觉的来历 |
第四节 自由意志怀疑论和硬决定论 |
一、斯特劳森的怀疑论 |
二、硬不相容论 |
第五节 第一人称视角解构与自由意志高阶性功能的存在地位 |
第三章 自由意志的本质与作为模块的自由意志 |
第一节 二元论和等同论物理主义的自由意志理论 |
第二节 自然的自主性 |
一、出发点:自由意志的定义和构成 |
二、最低限度的神经哲学 |
三、自然自主性 |
第三节 自主体复杂的自适应动力系统 |
一、突现 |
二、复杂动力系统的因果机制:“限制”的下向因果关系 |
第四节 “标准化”的自由意志 |
一、标准和标准化的因果关系 |
二、标准化因果关系中的自由意志 |
三、自由意志的三阶段神经元模型 |
第五节 自我界限的实证标准 |
一、自我与自主体 |
二、视角转换下的自我 |
三、四个实证研究 |
四、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第六节 作为随附—多功能模块的自由意志 |
第四章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及其关系问题 |
第一节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
第二节 层序性愿望的相容论 |
一、层序性的愿望:“源头上的”自由意志 |
二、自由意志:对“发起者”条件的规避 |
第三节 理由和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
一、沃尔夫的理由观点 |
二、理由与理由回应的相容解释 |
第四节 行动倾向的相容解释 |
第五章 自由意志的非标准观点 |
第一节 相容性问题的多元化破解 |
一、“宿命”的相容论解释——自由意志的因果必然性构成 |
二、费舍尔的半相容论 |
三、自由意志“生活希望”的构成要素——一种软决定论 |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语境主义 |
一、语境主义的主要内容 |
二、二元的相容性立场 |
第三节 自由意志的修正主义 |
一、修正主义及其特点 |
二、规定性挑战 |
三、诊断性挑战 |
四、动机挑战 |
五、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修正主义? |
第六章 自由意志与实践能动作用探原 |
第一节 心理事件的能动解释 |
一、中心解释 |
二、思虑性的非决定论解释 |
第二节 自主体的能动因果作用 |
一、不可还原的实体因果关系 |
二、自主体 |
三、理由解释 |
第三节 能动作用的现象学条件和内容 |
一、能动现象学的满足条件 |
二、能动性现象学的真值条件 |
三、能动性现象学的内容 |
第四节 意志的自主作用与实践能动性的根源、机制与过程 |
第七章 面向心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问题 |
第一节 关于西方心灵哲学、认知科学自由意志研究成果的辩证思考 |
第二节 心灵哲学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重新解读 |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内涵与外延 |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和存在地位 |
三、自由意志的作用 |
第三节 关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思考 |
一、自由意志的语词、概念和内涵:有限度的类特性 |
二、自由意志突现、随附唯物主义的产生和根源 |
三、自由意志的模块本质和下向的实践能动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魔鬼藏身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
后记 |
(4)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学习适应性 |
2.1.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
2.1.2 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1.3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2 学校人际关系 |
2.2.1 师生关系 |
2.2.2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的研究 |
2.2.3 同学关系 |
2.2.4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
2.3 学习自我效能感 |
2.3.1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2.3.2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2.4 学校人际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2.4.1 学校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
2.4.2 学校人际关系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2.4.3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
2.5 现有研究的分析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意义 |
3.2.1 理论价值 |
3.2.2 现实意义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对象 |
3.5 研究工具 |
3.5.1 学习适应性量表 |
3.5.2 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
3.5.3 学校人际关系问卷 |
3.6 研究程序 |
3.7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4.1.1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等级水平分布 |
4.1.2 小学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比较分析 |
4.2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 |
4.3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
4.4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4.4.1 学习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4.4.2 学校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4.4.3 学习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4.5 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
4.6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5 讨论 |
5.1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5.2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 |
5.3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
5.4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5.4.1 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5.4.2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5.4.3 学习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5.5 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5.5.1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5.5.2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
5.5.3 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
5.6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7 教育建议 |
7.1 重视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 |
7.2 加强对小学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 |
7.3 重视小学流动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第二部兔子洞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第三部白噪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五部控制机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6)完美人类(下)(论文提纲范文)
1 1 了外面的泛光灯和喷淋装置。在明亮的灯光下, 喷头扫过草坪之后, 又将他周围的灌木丛浇了个透。他一动不动。罪人中的那个男的出现在窗前, 他朝外面看了看, 然后走开了。他什么也没有做。三分钟过后, 灯灭了。 |
1 1 点45分, 他回到凯伯恩村, 将车开进了校舍后面的停车场。 |
1 2 点22分。 |
(7)绿灯笼(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尾声 |
四、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与动画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特征研究 ——以Y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D]. 李静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自由意志、自主体与实践能动性问题 ——自由意志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D]. 张尉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魔鬼藏身处[J].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 译林, 2021(03)
- [4]小学流动儿童学校人际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 张隆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6]完美人类(下)[J]. 彼得·詹姆斯,王好强,黄力平. 译林, 2018(04)
- [7]绿灯笼[J]. 程青. 当代, 2017(02)
- [8]变色龙的阴影[J]. 米涅·渥特丝,朱株. 译林, 2012(04)
- [9]断层线[J]. 巴里·艾斯勒,邹凤群,李建红. 译林, 2009(05)
- [10]完美无瑕[J]. 乔舒亚·斯帕诺格勒,李红侠. 译林,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