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丽[1](2021)在《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容量大、教学任务重,通过自主预习能够很好的缓解课堂压力。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从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策略研究、课例设计及实践研究的有效性等方面对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现状做了学术梳理。第一章主要从相关概念、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阐述了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进而论述了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自主学习理论为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学生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特点和新高考改革历史学科地位上升为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自主预习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章分析了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及其困境成因,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微观方面论述了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成因。第三章针对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自主预习体系,其基本流程包括:教师设计自主预习方案—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任务—教师检查评价预习效果。其中对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这套流程为教师设计自主预习任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本。与此同时,提出自主预习这一体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自主预习时要遵循引导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自主预习的时长和难度,不要让预习成为学生们的负担。第四章为了读者更加清楚的了解自主预习的基本流程,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按照流程进行示范,在所实习学校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通过对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认为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也适用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有助于缓解课堂压力。
张红娟[2](2021)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快速学习诗词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认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是一种以训练学生独立性、探究性阅读能力为主的阅读范式,它充分利用较为有限的语文教学课堂时间,合理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古诗词文本,增加学生阅读数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扩大学生阅读范围,丰富学生阅读主体,使学习者更多、更快、更广、更活地获得古诗词知识及提升其语文能力。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则是建立在“古诗词群文阅读”及统整课程与互文性理论基础之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精神成人与知识成才”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根据教学议题择优选取一组古诗词文本开展整体性、探究性的集体阅读,进而构建科学的阅读理念并取得共同认知视角的教学过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具有整合性、开放性、互文性和迁移性等特点。本论文认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是有利于学生积累与整合诗词知识、培养古诗词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诗词素养。须聚焦“教学流程”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在诗词群文议题的确定上,须秉持“以课标为纲、以学情为主、以教材为基”的主要依据,并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诸方面阐述科学设置议题的基本要求等;在诗词文本的组织上,须理应遵循“议题聚焦群文化、组文体现异质化、内容难易适度化、课内课外勾连化”的基本原则,立足议题并联系高中语文新教材古诗词文本进行具体的组文呈现等;在教学时间的设定及其容量的把握上,要求教师应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古诗词群文课堂教学任务,并对其课堂教学容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集体课堂建构”上,须建构立足议题、植根文本、师生互动、教学共生、以读促写、学思并进为一体的集体课堂;在学法迁移上强调古诗词知识的运用,须做到“举一反三”、总结反思而提升古诗词群文阅读能力;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上,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确定合适的评价内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做到扬长避短而客观辩证,精益求精而有效提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水准等。为确保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还应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即合理设计学习清单,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和教师反馈教学情况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问题引导,激励学生答疑解惑培养理解力;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入解读文本而提升思维能力。此外,笔者还认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落实理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即须在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熟悉新教材的选编情况、洞察当下高考古诗词考点命制趋向及掌握学情精准设议的基础上,构建“单-群-整”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体系,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窦晶晶[3](2020)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文中指出文言传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其地位不容忽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经典的古代人物传记,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传主拥有的精神品格为人称道。研究者多从“应然”的角度对其进行鉴赏性解读,而从“实然”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审思性研究则相对匮乏。本文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首先,从历时性的维度,搜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教版五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的资料,从选文编排变化、助读系统、课后习题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导向。其次,从共时性的维度,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部分高中抽取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现场观课以及文献分析,全面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存在如下问题:功利化、碎片化、固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对学生的审美培养缺乏个性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得法。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考试题制约;二是教师史学素养不高、教材开发能力不足;三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功利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史学素养,注重文史结合;合理开发教材,丰富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标准,发展核心素养;更新学习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等改进意见,并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
李丹[4](2020)在《“271”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以云南昌乐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有“高耗低效”现象的存在,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的最有效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探索者层出不穷。山东昌乐二中在不断地实践摸索中总结出了“271”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核心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切实推进了新课程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成立“271”教育集团。云南昌乐实验中学作为“271”教育集团旗下学校,将“271”教学模式带到了云南昆明,但由于云南昌乐实验中学的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团队等教学资源与山东昌乐二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271”教学模式在云南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偏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依据,探讨、分析了“271”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调查分析,对“271”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重点从导学案的编制、小组建设、语文课堂内容规划、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271”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优化策略。以期对“271”教学模式在云南昌乐实验中学的成功践行提供借鉴意义。
臧丽君[5](2020)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下的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后,一线教师和数学教育研究者们都致力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解读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对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来说,立体几何的学习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但从目前高中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导致立体几何的学习成效较低,因此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要求及立体几何的学习要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相关已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做了一定的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实施之前,先对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学法指导做了概念界定,并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宏观层面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以范希尔的几何思维发展模型及杜瓦尔的几何认知关系模型为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指导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其次结合课程标准中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对高考题中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在立体几何题目中的体现做了分析,为后续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设计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点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了解学生对立体几何内容的学习情况。收集完调查数据之后,利用SPSS软件及Excel从可靠性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等维度对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出影响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因素主要有:识图画图受阻,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概念定理界定不清;数学语言的表达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学习策略使用不当;以及非智力因素,诸如学生的学习观、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并对这些影响因素做了相关说明。依据得出的立体几何学习的影响因素,结合学习方法指导的理论基础及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的几点内容: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养成;通过“就地取材”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通过“就地取材”的方法找实物代替空间中的直线和平面,帮助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夯实知识基础,提高逻辑论证能力;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的学习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解题方法指导,借助波利亚解题的四个步骤,培养学生深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学习指导,如怎样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如何提高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等。然后选取了高三一轮复习立体几何专题中《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一节为例,展示学法指导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并对学法指导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给高中生提供学习立体几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学好立体几何专题,发展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柳丽娜[6](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认为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司文超[7](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胡兆年[8](2020)在《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首先对利用思维导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物理应用思维导图的现状和培养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三个角度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细分方向有待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学法指导环节的应用设计,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利用Pintrich教授编制的“MSLQ”自主学习能力测量量表表征高中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由SPSS 25.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相关性斯皮尔曼(Spearman)检验得到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之一的学法指导环节进行包含思维导图的创新学习指导是切实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具体将思维导图应用落实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课前预习笔记、课后小节总结笔记、章末总结笔记环节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经科学、严谨、客观研究后提炼的新版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1.重构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客观理论,即大脑左右半球研究理论、学习-记忆心理学研究理论、人脑思考过程研究理论、一图值千字研究理论;审视了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即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2.设计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之一学法指导环节的具体应用,并提出高中物理笔记布置-指导-监督-评价的实施范式;3.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分别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访谈提纲并实施访谈,得出思维导图应用可以显着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具体指导高中生在物理新课预习环节、章末总结环节、整本书总结环节应用思维导图整理归纳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通过检查学生复述思维导图所包含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评估高中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思维导图的应用促进了高中生逻辑思维、归纳、提炼、总结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提升的定性分析结论;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别设计了《高一物理教与学实际情况调查问卷》和翻译了《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Part A动机和态度》并施测,以定量数据分析为基础,笔者判断高中生将思维导图笔记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前预习笔记、高中物理课后小节总结笔记、高中物理章末总结笔记与学习动机策略总得分、学习动机得分、学习策略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和自我调节策略得分之间显着存在正向的弱相关线性关系,意味着高中生在高中物理课前预习、课后小节总结、章末总结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促进效果较小。
刘翠萍[9](2020)在《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升高整体上也在增加,反映出略读课文在语文中占据一定地位。略读课文的出现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利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技能来独立阅读,从而逐步培养自身的略读能力。但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却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略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略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使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价值。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首先查阅了与略读教学有关的文献,总结了略读课文的价值和内涵,其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结合笔者在小学的实习经历,选取实习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和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本小学的略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课型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足;学生主体发挥不够且学习兴趣不浓。笔者认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教师对略读教学存在认识偏差;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忽视了学法的指导;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学校多开展略读教学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提高略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精准把握略读内容的课型;教师要制定可行的略读教学目标并加以落实;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性建议。
曾素芳[10](2020)在《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认为历史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将历史图片运用于教学,依然有着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逐步梳理出历史图片的发展情况、运用现状以及运用对策。首先在其发展情况中,主要对历史图片作概念界定与分类,以厘清生活中的图片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之间的界限,并区分原始性与再造性两类历史图片之间的异同。其次探讨其运用现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的历史教师与学生分别做问卷调查,并从各自的问卷中深入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包括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师生之间对历史图片运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最后针对其运用现状,结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教学前积极改善和利用教学设备,收集历史图片的多途径化,养成有序整理历史图片的习惯,主动与学生交流以充分认识学情,学会辨别与运用“假”的历史图片;教学中提出运用需坚持的历史主义、客观主义、广泛性三原则,挖掘各类型历史图片的运用方式,注重课堂上历史图片的运用技巧;教学后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图片复习新课,注重对历史图片运用的反思,积极开辟历史图片的“第二课堂”,加强自身的专业阅读,并进修相关的技术,加强对历史图片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等。对历史图片运用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力图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探讨和推动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自主预习与高中历史教学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预习”的概念 |
二、“自主预习”的概念 |
第二节 理论支撑 |
一、发现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自主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实践基础 |
一、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
二、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 |
三、新高考改革后历史学科地位上升 |
第四节 应用意义 |
一、落实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
二、提高课堂效率 |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二章 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自主预习效率较低 |
二、自主预习持久性低 |
三、自主预习目标不明确 |
四、自主预习反馈不全面 |
第二节 困境成因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三章 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 |
第一节 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
一、应用原则 |
二、注意事项 |
第二节 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 |
一、教师设计自主预习方案 |
二、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任务 |
三、教师检查评价预习效果 |
第四章 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及有效性分析——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 |
第一节 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
一、教师设计自主预习方案 |
二、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任务 |
三、教师检查评价预习结果 |
第二节 实践研究的有效性分析 |
一、自主预习材料分析 |
二、结论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1.革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 |
2.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 |
3.落实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三)相关研究及启示 |
1.群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 |
2.群文阅读实践研究现状 |
3.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
(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要素的整合性 |
(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
(三)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互文性 |
(四)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路径的迁移性 |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
(一)有利于积累与整合诗词知识 |
(二)有利于培养古诗词阅读能力 |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
四、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一)确定群文议题 |
1.议题确定依据 |
2.科学设置议题 |
(二)组织诗词文本 |
1.遵循组文原则 |
2.诗词文本呈现 |
(三)设定单位时间 |
1.树立时间观念 |
2.把握教学容量 |
(四)营建集体课堂 |
1.李超老师的群词阅读课堂实录简介 |
2.李超老师的群词阅读集体课堂建构 |
(五)运用学法迁移 |
1.活用学法,举一反三 |
2.总结反思,提升能力 |
(六)建构评价体系 |
1.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
2.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 |
3.确定合适的评价内容 |
4.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
五、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设计学习清单 |
(二)创设情境激趣 |
(三)巧设问题引导 |
(四)合作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人教版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编写的演变 |
第一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文及编排的比较分析 |
一、选文变化 |
二、选文编排变化 |
第二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 |
一、单元导语和课前提示语的比较分析 |
二、课下注释的比较分析 |
三、插图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课后习题的变化分析 |
一、从文言积累向文言运用的转变 |
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
第四节 教材编写演变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启示 |
一、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
二、关注“这一篇”的独特性 |
第二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调查与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分析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归因分析 |
一、高考试题制约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第三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史学素养,注重文史结合 |
第二节 挖掘文本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
第三节 落实课程标准,发展核心素养 |
第四节 更新学习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第四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 |
第一节 语言建构与运用 |
一、语言建构 |
二、语言运用 |
第二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一、自主探究,援疑质理 |
二、症候分析,合作探究 |
第三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 |
一、叙事艺术 |
二、语言艺术 |
三、写人艺术 |
第四节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一、古代文化常识 |
二、传统文化精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的调查问卷(教师) |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学生) |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摘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271”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以云南昌乐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271”高效课堂模式整体内涵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271”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271”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搜集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人物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一章 “271”高效课堂模式简述 |
第一节 “271”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
第二节 “271”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
一、全国范围实施情况 |
二、云南地区实施情况 |
第三节 “271”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第二章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271”教学模式调查研究 |
第一节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271”教学模式概述 |
一、“271”教学模式中学习小组建设 |
二、“271”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室布置及座位分布情况 |
三、“271”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
第二节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课“271”教学模式调查情况 |
第三节 “271”教学模式在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
一、《以事见人——领会小说情节的艺术匠心》导学案编制 |
二、《以事见人——领会小说情节的艺术匠心》课堂实施过程及教学反思 |
第三章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课“271”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反思 |
第一节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271”高效语文课堂存在问题 |
一、“271”教学模式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二、“271”教学模式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
三、“271”教学模式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71”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情况反思 |
一、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不一 |
二、语文教师教育理念不一 |
第三节 “271”高效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反思 |
一、语文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 |
二、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
第四节 “271”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
一、“271”教学模式师生认同程度存在分歧 |
二、“271”教学模式的高效性不易体现 |
第四章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课“271”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注重导学案的分层性体现 |
一、导学案中体现学习目标层次性 |
二、探究案中体现问题设置层次性 |
第二节 注重学法指导的完善机制 |
一、完善小组长培训机制 |
二、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学法指导 |
第三节 注重“271”课堂语文美感的体现 |
第四节 注重评价形式多元化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下的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新课标要求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相关理论基础 |
三、新课程标准对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要求 |
第三章 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点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调查设计及实施 |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点主要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的选择及实施 |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及概述 |
二、学法指导的实施 |
三、学法指导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教育 |
(二) 乡村小学校 |
(三) 现代教育 |
(四) 教育现代转型 |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生欠缺更有效的做笔记方法 |
1.1.2 高中物理存在课程内容难度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
1.1.3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及问题 |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3 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应用之理论基础 |
2.1.1 大脑左右半球研究 |
2.1.2 学习—记忆心理学研究 |
2.1.3 人脑思考过程研究 |
2.1.4 图含更多信息研究 |
2.2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之理论基础 |
2.2.1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内涵 |
2.2.2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指导原则 |
2.3 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之理论基础 |
2.3.1 动机理论 |
2.3.2 学习策略理论 |
2.3.3 能力表征理论 |
第三章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 |
3.1 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的创新教学实施 |
3.1.1 如何将思维导图的应用切入物理教学中 |
3.1.2 如何教会同学们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
3.2 学生创新实践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 |
3.2.1 高一23班的学生实践 |
3.2.2 高一24班的学生实践 |
3.3 教师落实对学生实践的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3.3.1 对于高一23班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3.3.2 对于高一24班周期性指导和监督 |
第四章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的调研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施测 |
4.1.1 问卷的编制 |
4.1.2 问卷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分析 |
4.1.3 问卷施测过程 |
4.2 访谈设计与施测 |
4.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2.2 访谈提纲的研究伦理 |
4.2.3 访谈提纲的施测过程 |
4.3 量表设计与施测 |
4.3.1 量表的编制 |
4.3.2 量表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分析 |
4.3.3 量表施测过程 |
第五章 相关性统计分析 |
5.1 问卷统计结果 |
5.1.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5.1.2 问卷调查结果 |
5.1.3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
5.2 访谈结果 |
5.2.1 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5.2.2 访谈调查结果 |
5.2.3 访谈调查结果小结 |
5.3 量表统计结果 |
5.3.1 量表测试对象基本情况 |
5.3.2 量表调查结果 |
5.3.3 量表调查结果小结 |
第六章 提升物理自学能力的载体-新版高中物理学习指导策略 |
6.1 进入高中的新变化 |
6.1.1 教材的变化 |
6.1.2 课容量的变化 |
6.1.3 教法和学法的变化 |
6.1.4 初、高中之间的台阶变化 |
6.2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
6.2.1 学习物理的四个层次 |
6.2.2 高中物理学习成功的要素 |
6.2.3 落实高中物理学习的五个环节 |
6.2.4 高中学习“四先四后两小结” |
6.2.5 突出思维训练 |
6.2.6 注重对物理方法的总结 |
第七章 研究不足、展望与结论 |
7.1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1.1 研究不足 |
7.1.2 研究展望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一物理教与学实际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Part A动机和态度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及回复摘要记录 |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及学生回复节选记录 |
附录五: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一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六: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二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七: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三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附录八:高中物理必修一部分学生第四章章末总结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1.1.2 基于课标和教材布局的规定 |
1.1.3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新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略读课文 |
1.3.2 略读课文教学 |
1.3.3 小学高年级学生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 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
1.4.3 发现学习理论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6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1.6.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6.2 研究对象的确立 |
1.6.3 资料的收集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 |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2.1.1 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兴趣 |
2.1.2 略读目标完成情况 |
2.1.3 学法指导情况 |
2.1.4 自主性的发挥情况 |
2.2 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及分析 |
2.2.1 对课型的把握情况 |
2.2.2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情况 |
2.2.3 对略读课文的重视情况 |
2.2.4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及完成情况 |
2.3 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教师对课型的把握不够准确 |
3.1.2 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 |
3.1.3 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足 |
3.1.4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且学习兴趣不浓 |
3.2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教师对略读教学存在认识偏差 |
3.2.2 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 |
3.2.3 教师忽视了学法的指导 |
3.2.4 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 |
第四章 改进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对策 |
4.1 学校多开展略读教学的教研活动 |
4.2 学校要提高重视略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
4.3 教师要精准把握略读内容的课型 |
4.3.1 加强与精读教学的联系 |
4.3.2 注重教材的有机整合 |
4.4 教师要制定可行的略读教学目标并加以落实 |
4.4.1 认清略读教学应达到的目标 |
4.4.2 分阶段制定切实的略读目标 |
4.5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
4.5.1 略读课前督促学生预习 |
4.5.2 略读课堂引导学生思考 |
4.5.3 略读课后检验学习效果 |
4.6 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激发学习兴趣 |
4.6.1 提供独立的阅读时间 |
4.6.2 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 |
一、历史图片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一)历史图片的概念界定 |
(二)历史图片的分类 |
1.原始性历史图片 |
2.再造性历史图片 |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
(一)运用历史图片的必要性 |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历史图片本身的价值 |
3.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需要 |
(二)运用历史图片的重要意义 |
1.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 |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
三、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一)历史图片运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
(二)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 |
1.历史图片在课前的运用状况 |
2.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状况 |
3.历史图片在课后的运用状况 |
四、历史图片在教学运用中的相应策略 |
(一)教学前对历史图片的准备工作 |
1.积极改善和利用教学设备 |
2.收集历史图片的多途径化 |
3.养成有序整理历史图片的习惯 |
4.主动与学生交流,充分认识学情 |
5.学会辨别与运用“假”的历史图片 |
(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
1.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
2.挖掘各类型历史图片的运用方式 |
3.课堂上历史图片的运用技巧 |
(三)课后的反思与展望 |
1.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图片复习新课 |
2.注重对历史图片运用的反思 |
3.积极开辟历史图片的“第二课堂” |
4.加强自身的专业阅读,并进修相关的技术 |
5.学校及社会加强对历史图片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主预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梦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 张红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D]. 窦晶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271”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以云南昌乐实验中学为例[D]. 李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下的立体几何学法指导研究[D]. 臧丽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8]思维导图应用与提升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胡兆年.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9]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翠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10]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曾素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