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夜饭“吃”出不少新鲜事儿(论文文献综述)
池莉[1](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指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周游[2](2019)在《H5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文中认为H5是HTML5的简称,指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第5个版本。由于具备适配性高、包容性强、应用面广、传播便利等优势,H5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H5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创新了新闻报道方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期望通过对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来拓展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范围,充实相关研究成果,并为业界的H5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选择2015—2019年间H5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研究样本从内容、呈现、传播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内容方面主要探讨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历时性变化,从报道主题、报道风格、不同阶段的报道上进行量化的研究;呈现方面主要分析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视觉呈现特点,从符号、界面、叙事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在传播方面主要探究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传播特点,从新媒体平台、合作媒体以及用户等不同传播渠道分别阐述。本文还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两会”H5新闻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审视与思考。研究发现,H5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在内容方面定位愈加清晰,水平愈加成熟,报道范围愈加集中;在呈现方面调动多重符号,打造沉浸式场景,并采用了交互式视觉叙述;在传播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遍及与强调性的传播,通过与其它平台的合作实现注意力的引流与合流,并从适应与引导两方面促成了用户的自发性传播。未来我国“两会”H5新闻的发展会在更加关注新闻本质的基础上平衡呈现与表达,进一步加强媒体间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并在融合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
张晶晶[3](2019)在《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生活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式各样的信息环绕着我们。这其间,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基于此,不少对“传言”予以求证的节目应运而生。湖南卫视科学求证类节目《新闻大求真》在国内近年来的求证节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以《新闻大求真》为研究对象,对其节目内容文本进行仔细研读并给予学理阐释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学术探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节目选题、节目结构、节目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索该节目内容产制的优缺点,进一步思考同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化策略。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的内容选题,遵循客观合理、操作可行、通俗易懂以及新奇有趣的原则,选题类型丰富,具有凸显国际视野、角度客观严谨、题材贴近民众以及彰显人文关怀等特色。节目的内容结构由传言求证者、禁止实验室以及科学下乡记三大要素板块构成,节目整体上采用集合式结构,局部采用递进式和漫谈式结构,逻辑关联缜密、悬念冲突迭出,叙事模式成熟。主持人的言简意赅、演员的夸张幽默、实验员的真实专业等话语风格为节目增色不少,平民化、故事化和猎奇性的叙事风格,以及动画运用灵活、镜头变化丰富、剪辑节奏明快的内容呈现风格,为节目的高收视提供了保障。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大求真》亦遭遇了发展瓶颈,存在节目选题不够集中、结构较为单一、主持人风格不突出等问题。在未来的探索中,《新闻大求真》可以聚焦以青少年为受众的科学选题、多元化创新内容结构、强化主持人的专业风格,力求打造一档独具专业特色的科学求证节目,为我国同类节目的发展带来建设性的启示。
姜岚[4](2018)在《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佛坪县四所乡镇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不论是城市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的现象。在汉中市佛坪县山区小学,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每一单元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教学也流于形式,教师不爱教、学生不开口已经成为口语交际课的常态。此外,佛坪县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居多,特殊的家庭环境往往造成他们过于内向的性格。他们怯怯懦懦,操着一口夹杂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说话拉拉杂杂,缺乏条理性,口语表达能力很差。而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进行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助推器,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因而,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刻不容缓。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佛坪县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分析。从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出发,在研究人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佛坪当地实际,分析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佛坪县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佛坪县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佛坪县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从激发口语交际兴趣、树立口语交际自信、营造良好语言环境、规范口语交际教学、加大口语交际投入力度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周珉佳[5](2015)在《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文中研究说明从戏剧存在和传播方式来说,小剧场话剧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而言的一种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当代话剧演出形式,表演空间较小、演员与观众贴近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这一存在方式也促使小剧场话剧本身具有先锋性。从戏剧艺术的文化源流来说,小剧场话剧最早出现在欧洲,20世纪初传播到中国,宋春舫、徐半梅等人积极向国人翻译和宣传小剧场话剧。1921年,汪优游等人针对文明戏过于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爱美剧”的设想,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的雏形,《民众戏剧社宣言》中提出“小剧场运动旨在反对资本家通过票房控制戏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倡导业余戏剧活动”。田汉、欧阳予倩和洪深等人也通过南国社大力发展小剧场话剧,《父归》《潘金莲》等都是当时创作的小剧场戏剧作品。1926年,余上沅、赵太侔等人发起了强调戏剧艺术本身的主体性、号召对传统戏曲重新评估的国剧运动,力图使西方戏剧形式与中国民族戏曲形式高度融合,在这一努力下,大剧场和小剧场戏剧艺术出现快速合流的趋向。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服从于激进的阶级斗争和宣传革命的需要,话剧艺术进一步“大剧场”化。其后出现的以“国防戏剧”和新编历史剧为代表的抗战戏剧,张扬民族意识,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融合中西戏剧艺术,“大剧场”化更加明显,延安地区也出现“演大戏”的风潮。50年代之后,在国家戏剧体制下,小剧场话剧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初,中国戏剧界展开的有关戏剧观念问题的大论争为已中断大约半个世纪的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复出”谱出了前奏。次年,以林兆华导演、高行健等编剧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的演出为标志,中国小剧场话剧复苏。这是在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中国戏剧人再次对戏剧观念和戏剧创作所作出的新的探索和解释。在80年代戏剧观念的大讨论中,大家强调应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原则,追求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然而,这场大讨论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过于关注戏剧形式的创新而不太注重戏剧内涵的发展。因此,与此相关的“泛文学化”和“反文学化”问题就成为后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发展的突出问题。从中国小剧场话剧的成长过程来看,它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要集中论述的就是中国当代的小剧场话剧发展过程中,其文学性与剧场性此消彼长的问题。戏剧作为艺术学科与文学有着无法斩断的密切关系,学习者和研究者无法单纯关注戏剧表现艺术而对戏剧文本创作视而不见,研究者需要依托戏剧剧本来分析戏剧精神和主题内涵以及表演风格和舞台设置。剧本只是完整戏剧作品的一个前期阶段,戏剧的创作完成需要从剧本形态到最后的舞台演出形态,戏剧的“文学性”还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文学性”含义的弥漫和摊薄,实际上就是文学性向非文学化过渡的过程。文学性在范围扩大的同时,程度和深度也在降低和浅表化。因此,将后现代艺术戏剧理论中的“文学性”理解为文学性的“泛化”甚或“稀释”就显得更为准确。在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进程中,随着戏剧剧场性的不断强化,戏剧文学性的泛化与剧场性的强化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而又相克相生的复杂关系。二者通过协同发展,将戏剧文学性的“泛化”从具有消极意义的概念转化为“泛文学性”这个中性概念,但是过分的泛化和摊薄最后就会走向“去文学化”。所谓戏剧“去文学化”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剧场外部技术地位逐渐提升——灯光、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和其他剧场表现技术手段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从而遮蔽了戏剧文学性的重要性;二是淡化深厚的戏剧文学精神,却将设计戏剧结构和营造剧场气氛作为首要任务。在“去文学化”的过程中,戏剧文学的语言泛化为更加笼统的艺术语言体系,包括对话之外的形体、歌舞、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各种手段。如此一来,文学思想性沦为剧场性的配角。当然,戏剧的“去文学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便是衍生出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例如音乐剧、肢体剧等。如今中国小剧场遍地丛生,剧作连轴上演,风起云涌看似蓬勃,但是上演的剧目却题材单一雷同,成为小剧场话剧发展的致命短板。小剧场话剧先天的“先锋性”明显弱化,主题日趋浅薄。题材窄化也使小剧场话剧隐含着极大的市场危机,千篇一律的作品使观众对小剧场话剧逐渐失去兴趣,商业文化产业链出现断裂的可能,小剧场话剧生存下去的资本力量变得更加薄弱——这是一个几乎毫无缺口的恶性循环。小剧场话剧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大力拓展剧作的题材内容。剧场是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以产生奇妙审美效果的艺术空间,也是从创作到接受、从艺术到市场的最终环节。因此,剧场性是一种能够影响现场观众、具有艺术强度的场域力量,它以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为核心,以欲望、冲突和戏剧动作为基础,以布景设置、舞台灯光、音响效果、舞美服化为外在手段,集技术、艺术、思想为一体,由多种元素结合而成的的客观属性。戏剧场景的精心设置如果能够符合人物性格,并且满足剧情需要,那么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就能最大限度地辅助戏剧的精神内涵的表达,丰富戏剧内容,这样的剧场是充满诗性又具有真切感的现实性与表现性高度融合的特定场所。因此,不论是人文剧场性还是自然剧场性,都要以营造情境、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主题为出发点,总之是要服从戏剧整体的需要。成功的舞台性和剧场性也会呈现出个人风格。首先,剧场性具有空间的意义。不同特质、不同大小的空间,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剧场性。在小剧场中,因为舞台空间狭小私密,舞台到观众席之间距离近,过于宏大的戏剧内容和形式、过度纷杂的舞台布置会显得空间更为压迫逼仄,令观众有局促憋闷的感觉,所以小剧场上演的多是更注重表现日常情感故事等较有亲和力的作品。它们不侧重表现宏大的场面和激烈的情节,多是让观众聆听演员内心的声音,感受真挚而微妙的情感表达。其次,剧场性具有交流的动态意义。演员与观众在演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交流,包括掌声、唏嘘、笑声、泪水、恐惧、感动等等情感共鸣。剧场性不应只是观众单方面的接受戏剧文本过程,观众也是戏剧现场演出的一方参与者,他们享受并创造进入戏剧情境的状态,这也是剧场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再次,剧场性具有营造戏剧情境的幻觉意义。最后,剧场性具有符合艺术规定性的规则意义。随意打乱这些通识性规定不仅不会表现出戏剧的先锋实验性,还会影响戏剧叙述的基本节奏,更影响观众对戏剧的理解。所以,表现剧场性的前提是要理解戏剧艺术的通识规则。剧场的可阐释空间主要体现在演员的表演风格和戏剧表演的社会功能上,其中包括舞台假定性和导演中心制,导表演在剧场空间中显示出表现手法和舞台语汇的类型化和模式化。由于小剧场话剧已形成了普遍的模式化元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剧场话剧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突破模式,寻求创新。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就是从“话剧”走向“话剧衍生品”的过程,也是不断突破戏剧表现形式、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戏剧衍生产品能够以丰富戏剧生态开拓观众的视野。戏剧作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消费形式,是文化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影响城市的风格和气质,这在小剧场话剧的存在和发展态势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而在中国的戏剧版图上,小剧场话剧在各个省份发展极不均衡,无论是优秀的剧本还是新颖的戏剧表现形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小剧场案例多集中于某几个城市地区、某几个剧场,甚至是某几位导演之手。所以,绘制中国的戏剧城市版图有益于戏剧投资人分析有发展空间的城市区域,也便于戏剧研究者搜寻丰富的戏剧资料。既然探讨戏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问题,自然可以通过找寻文学和戏剧之间的微妙联系挖掘中国城市戏剧的生长点。中国的小剧场话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特点发展戏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与市民的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与戏剧不必分割开来,文学可以作为戏剧发展的内涵力量,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国的戏剧艺术和戏剧市场的不断发展。
钱珊慧[6](2015)在《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 ——以央视春晚喜剧小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喜剧小品自从1983年登上第一届春晚舞台开始,便与春晚相伴相行33个年头,逐渐成为春晚舞台上的重头戏。在这33年里,喜剧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给大众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与开心“笑果”。本文以春晚喜剧小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喜剧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语言特征、结构特征和人物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并针对喜剧小品的发展现状作进一步深入思考,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繁荣和发展。论文主体内容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按照时代脉络梳理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变化。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八十年代初创期、九十年代繁荣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徘徊期。不同时期的喜剧小品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特征,本章通过对这三个时期春晚舞台上的代表性喜剧小品进行分析和对比,归纳出喜剧小品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变化。第二章从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两方面分析喜剧小品的语言特征。喜剧小品是一门需要舞台表演的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是口头语言与形体语言的结合。喜剧小品的文本、表演者口中的台词是喜剧小品的口头语言,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则是喜剧小品的形体语言,二者都是喜剧小品中营造喜剧效果,表情传意的重要手段。第三章从结构类型和结构要素两方面探讨喜剧小品的结构特征。喜剧小品结构精巧短小,大致可以分成点、线、面三种结构类型,每一种结构都具备结构要素,而要素主要由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三个部分构成,每一种结构要素都有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第四章从身份、外形、性格三方面分析喜剧小品的人物特征。喜剧小品所表现的主要对象是小人物,因此人物身份特征主要是草根性。这些人物无论美丑,其外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而他们的性格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体,因而具备典型性。论文结语部分是对当前喜剧小品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喜剧小品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郭静[7](2015)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工作重点。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也更加关注民生,成为电视媒体延伸报道视角、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路径。自《生活空间》、《南京零距离》等民生类节目创建播出后,民生新闻以内容贴近实际、形式生动亲民等特点,迅速被受众所认可。“走转改”活动并展以来,新闻报道更加亲民务实、接地气,产生了很多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和栏目,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民生新闻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而且,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倒逼着媒体在内容的选取和表达上必须更加民生化。但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内容和形式的庸俗化、舆论导向有偏差、节目制作粗糙等。因此,如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合理地构建民生视角、促使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是电视媒体当前以及未来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主要以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例,结合自己对民生新闻理解和思考,尝试性地总结梳理民生新闻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王都[8](2014)在《尴尬期(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上期)第三章初雪,记得要许愿(一)今冬的第一场雪,竟极为应景地赶在了平安夜这一天。天早早便暗沉下来,华灯初上,所照之处皆是美丽的簇簇雪花束。雪下得不急不缓,仿佛闭上眼睛即能聆听的雪之韵,真好,这可是我极为向往的频率,宠辱不惊的味道。我想拉开窗户,闻一闻初雪的气味,听一听随雪而来的风之颂歌,虽然有些不应该,因为此时还在晚自习的课堂上,可我已经不想管太多,无论如何,手已经动了。推开窗户的一瞬间,我的所有感官似已洞开,灵魂得以解放。积极睁大的眼睛里落进了
邹霖楠[9](2014)在《小说情节设计中的动作体系》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研究小说情节设计规律为目的,提出动作体系原理,选择数篇结构方面出色的短篇或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说作者创作的一般方法。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问世以来,写作有其规律、原则和技巧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作者能够找到捷径获得成功。动笔前了解故事的终点与读者的反应是对写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是,创作规律是一种创作公式,或者说,是一把神奇的万能钥匙,一旦作者掌握它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不少写作学习者幻想着文学创作有既定公式,当他们发现这把神奇的万能钥匙不存在,就彻底否定创作规律的存在,把决定作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归咎于作者个体的天赋与灵感。学习小说的创作规律也许还不足以让写作者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但已经可以写出良好的作品。本文将深入探讨各种结构类型的小说在写作前如何建立动作体系,并且在这种动作体系的基础上创作出优质小说。第一章主要讨论小说情节设计规律的重要性。在解构主义广泛发展的现今,现代小说开始反情节,人们普遍认同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叙述故事的策略变得更加丰富且复杂,甚至连情节本身存在的合理性都遭到了质疑。但这并不表示情节应该从小说中消除。任何优秀的小说都不会以记录流水账为方式单纯地拼凑文字。情节设计规律不像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生活阅历那样需要长期积累,也不像作者的语言那样极具个性化特色。情节设计的规律是通过学习即能掌握的小说创作技巧。第二章通过对几篇具体的小说进行分析,展现由动机、危机、悬念、变化和偶然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的基本面貌,并辅以图表的方式更直观地为写作者梳理优秀小说作品的结构脉络,使写作者对各种小说的创作技巧有所体悟。第三章选取《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部小说的部分章节进行分析,讨论了在人物塑造中内心动作与外部动作相符与相异的作用,将动作体系细化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最后的结语部分,将总结如何在建立动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说创作,以及如何利用对小说情节的技巧性设计掌控读者的反应。小说创作是可习得的,也是具有其基本规律的,通过怎样的动作产生如何的故事变化,以至于对情节的推动产生影响,是创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杨芳秀,武艳珍[10](2013)在《告诉你春晚背后的故事——哈文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央视春晚——受众最多的电视晚会,全国人民过大年的期待之一,全家人年夜饭后的精神大餐,也是过年那些天人们滔滔不绝的谈资。正月十二,央视,春节气氛依然浓重。厅内廊柱上贴满春晚的宣传标志,只见钢架林立,很难想象美轮美奂的春晚就在这儿录制。1号演播厅对面的春晚办公室门敞开着,总导演哈文正边比划边向周围人说着什么,气场强大。知道我们到了,哈导热情地打着招呼,引我们到旁边的房间。她身材高挑,齐耳卷发透着张扬,黑衣
二、年夜饭“吃”出不少新鲜事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夜饭“吃”出不少新鲜事儿(论文提纲范文)
(1)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2)H5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一、H5新闻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概述 |
(一)H5新闻概述 |
1、关于H5技术 |
2、H5新闻的界定 |
3、H5新闻的基本样式及应用 |
(二)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概述 |
1、人民日报“两会”传统报道 |
2、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民日报“两会”创新报道 |
二、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报道主题 |
(二)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报道风格 |
(三)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在不同阶段的“两会”报道 |
三、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视觉呈现 |
(一)符号:丰富元素“多重编码” |
1、动态元素与静态元素的结合 |
2、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结合 |
3、实拍素材与技术特效的结合 |
(二)界面:沉浸式场景的打造 |
1、“游”——目光走向:色彩与构图的视觉引导 |
2、“潜”——持续阅读:不同界面的链接与嵌套 |
3、“浸”——阅读体验:精雕视觉感受,辅以多重感官 |
(三)叙事:交互式视觉叙述 |
1、叙事主体:多重性与互动性 |
2、叙事载体:交互界面与社交媒体 |
3、叙事形态:参与叙事 |
四、H5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传播渠道 |
(一)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的矩阵传播 |
1、遍及:“两会”H5作品的全平台覆盖 |
2、强调:某一H5作品在多平台的传播 |
(二)合作媒体平台的辅助性传播 |
1、引流:扩大传播范围 |
2、合流:增强传播影响力 |
(三)用户的自发式传播 |
1、适应:移动阅读场景与用户需求 |
2、引导:互动性与参与性传播 |
五、从人民日报“两会”H5报道引发的审视与思考 |
(一)对当前“两会”H5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
1、重形式的新奇呈现,轻内容的精准表达 |
2、创意匮乏,内容同质化 |
3、H5技术不成熟,相关技术待发展 |
(二)对H5技术支持下“两会”报道未来发展的思考 |
1、关注新闻本质,寻求平衡的呈现与表达 |
2、加强媒体间合作,提升专业队伍建设 |
3、顺应融合趋势,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第2章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选题 |
2.1 节目内容的选题原则 |
2.1.1 客观合理 |
2.1.2 操作可行 |
2.1.3 通俗易懂 |
2.1.4 新奇有趣 |
2.2 节目内容的选题类型 |
2.2.1 四大类别的常规选题 |
2.2.2 意义深远的特别策划 |
2.3 节目内容的选题特色 |
2.3.1 凸显国际视野 |
2.3.2 角度客观严谨 |
2.3.3 题材贴近民众 |
2.3.4 彰显人文关怀 |
第3章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结构 |
3.1 节目内容的结构要素 |
3.1.1 传言求证者 |
3.1.2 禁止实验室 |
3.1.3 科学下乡记 |
3.2 节目内容的结构方式 |
3.2.1 集合式的整体结构 |
3.2.2 递进式与漫谈式的局部结构 |
3.3 节目内容的结构特点 |
3.3.1 简单而平均的整体结构 |
3.3.2 复杂而清晰的局部结构 |
第4章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风格 |
4.1 人物话语风格 |
4.1.1 言简意赅的主持人与求真记者 |
4.1.2 夸张幽默的情景剧演员 |
4.1.3 真实专业的志愿者与实验员 |
4.2 节目叙事风格 |
4.2.1 体现可接近性的平民化叙事 |
4.2.2 营造轻松娱乐的故事化叙事 |
4.2.3 迎合受众心理的猎奇性叙事 |
4.3 内容呈现风格 |
4.3.1 动画运用灵活 |
4.3.2 镜头变化丰富 |
4.3.3 剪辑节奏明快 |
第5章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存在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
5.1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存在的不足 |
5.1.1 节目选题不够集中 |
5.1.2 节目结构较为单一 |
5.1.3 主持人风格不突出 |
5.2 《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优化对策 |
5.2.1 聚焦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的科学选题 |
5.2.2 追求叙事形式多元化的内容结构创新 |
5.2.3 打造独具个人魅力的专业类型主持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与《新闻大求真》栏目制片人戴飞的深度访谈原文 |
附录二 与《新闻大求真》求真记者一诺的深度访谈原文 |
致谢 |
(4)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佛坪县四所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 |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人教版小学低年级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分析 |
一、人教版低年级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统计 |
二、人教版低年级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分类 |
三、人教版低年级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特点 |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进行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助推器 |
三、进入社会大考场的制胜法宝 |
第二章 佛坪县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用语不规范 |
二、学生发音不标准 |
三、学生诵读易拖音 |
四、学生怯于表达 |
五、学校不重视口语教学 |
第二节 佛坪县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成因 |
一、口语多受方言影响 |
二、语言素材积累不足 |
三、口语表达缺乏自信 |
四、教师评价方式单一 |
五、考试大纲缺少考查 |
第三章 佛坪县山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激发口语交际兴趣,增强口语交际趣味 |
一、设计多样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第二节 树立口语交际自信,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
一、开展多彩活动,树立学生自信 |
二、采取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 |
第三节 营造良好语言环境,大力推广普通话 |
一、营造校园普通话语境,引导学生规范用语 |
二、加强教师口语培训,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
第四节 规范口语交际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
一、开设口语交际课程,渗透其他教学 |
二、增加口语交际考试,创新考试题型 |
第五节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促进口语交际教学 |
一、挖掘本土特色资源,编排口语交际教材 |
二、丰富图书信息资源,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为中国小剧场话剧“寻根” |
第一节 中国小剧场话剧的源流与背景 |
第二节 “文学性”与“剧场性”关系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问题 |
第一节 文学史与戏剧史的关系演变 |
第二节 辨析戏剧的“文学性”及与之相关的属性 |
第三节 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 |
第二章 从“泛文学化”到“去文学化” |
第一节 戏剧文学性的“泛化”与“稀释” |
第二节 戏剧的“去文学化”倾向 |
第三节 对小剧场话剧“文学性”的继续追求 |
第三章 国内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 |
第一节 当下的题材危机 |
第二节 形式创新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题材拓展的瓶颈 |
第四章 剧场性与阐释空间 |
第一节 “剧场性”的涵义与性质 |
第二节 大剧场与小剧场的“剧场性”辨析 |
第三节 剧场的可阐释空间 |
第五章 小剧场中的模式化元素 |
第一节 舞台假定性 |
第二节 导演中心制 |
第三节 娱乐元素的过量渗透 |
第六章 表现形式的不断突破与戏剧交流的态势 |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的结合 |
第二节 与行为艺术无限接近的小剧场话剧样本 |
第三节 中国新兴的电视话剧 |
第四节 国内外戏剧交流的整体状态 |
结语 中国小剧场话剧与文学的发展版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 ——以央视春晚喜剧小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 |
一、风生水起的初创期 |
二、万紫千红的繁荣期 |
三、褒贬不一的徘徊期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语言特征 |
一、喜剧小品的口头语言 |
二、喜剧小品的形体语言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结构特征 |
一、喜剧小品的结构类型 |
二、喜剧小品的结构要素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人物特征 |
一、身份特征 |
二、外形特征 |
三、性格特征 |
结语对当前喜剧小品发展状况的思考 |
一、当前喜剧小品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
二、当前喜剧小品应如何走出困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节目单 |
附录B: 春晚喜剧小品33年问卷调查(1983-201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7)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民生新闻的理论阐述 |
1.1 “民生”辞源 |
1.2 “民生新闻”的定义综述 |
1.3 民生新闻的分类 |
第二章 民生新闻的兴起、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
2.2 民生新闻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2.2.1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促使媒体更加关注民生报道 |
2.2.2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媒体加速向新闻民生化转变 |
2.2.3 新兴媒体的发展,推动民生视角的拓展与深化 |
2.3 “走转改”活动助推民生新闻加快发展 |
2.3.1 “走转改”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
2.3.2 “走转改”活动的成效 |
2.3.3 “走转改”活动促进新闻民生化发展的表现 |
2.4 现阶段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
2.4.1 存在庸俗化的倾向 |
2.4.2 过度关注负面报道 |
2.4.3 缺乏高度和深度 |
2.4.4 缺乏策划,报道单一 |
第三章 电视类民生新闻经验策略——以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例 |
3.1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构成及影响力 |
3.2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民生新闻工作中的探索 |
3.2.1 坚持人文情怀,通过鲜活的事例表现主题 |
3.2.2 在表述方式上,突出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
3.2.3 在采访形式上,增强体验性和参与性 |
3.2.4 在解说配音上,采用记者配音拉近受众与新闻的距离 |
3.2.5 在写作手法上,采用散文式手法使新闻更富有表现力 |
3.2.6 在报道形式上,增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
3.2.7 加强后期包装,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可视性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和探索 |
4.1 让“走基层”成为常态,继续深化新闻民生化 |
4.2 设计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专栏,增强观众参与感 |
4.3 转变新闻语态,多用老百姓的话语进行报道 |
4.4 抓住细节,讲好新闻故事 |
4.5 敢于触碰社会的难点、热点,传达真实的民意 |
4.6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
4.7 增加互动元素,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尴尬期(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三章初雪,记得要许愿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四章远去的火车请带走我的忧伤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9)小说情节设计中的动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长篇小说:少女病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小说情节设计规律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动作体系的几种形式 |
第一节 由动机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 |
第二节 由危机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 |
第三节 由悬念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 |
第四节 由变化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 |
第五节 由偶然推动的小说及其动作体系 |
第三章 内心动作与外部动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感谢 |
(10)告诉你春晚背后的故事——哈文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新春中国、励志春晚, 收视率还不错 |
语言类节目压力大:“除了货币是统一的, 很少有别的什么是统一的了。” |
将资源用到极致, 用五分的材料做出十分的效果 |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办法总比困难多 |
四、年夜饭“吃”出不少新鲜事儿(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2]H5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D]. 周游. 新疆大学, 2019(12)
- [3]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节目内容分析[D]. 张晶晶. 湖南大学, 2019(07)
- [4]山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以汉中市佛坪县四所乡镇小学为例[D]. 姜岚.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7)
- [5]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D]. 周珉佳. 吉林大学, 2015(08)
- [6]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 ——以央视春晚喜剧小品为例[D]. 钱珊慧. 扬州大学, 2015(08)
- [7]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改进研究[D]. 郭静. 山东大学, 2015(02)
- [8]尴尬期(二)[J]. 王都. 海燕, 2014(11)
- [9]小说情节设计中的动作体系[D]. 邹霖楠. 复旦大学, 2014(01)
- [10]告诉你春晚背后的故事——哈文访谈录[J]. 杨芳秀,武艳珍. 新闻战线,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