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下血肿15例

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下血肿15例

一、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15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杨[1](2021)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神经外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102例因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6个月随访中生存。根据Evans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15例),非脑积水组(87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创伤性脑积水的潜在风险。结果:颅脑创伤的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14.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出血、大脑半球间硬膜下积液、骨瓣上缘到中线距离<25mm是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颅脑创伤后出现脑室出血、大脑半球间硬膜下积液、骨瓣上缘到中线距离<25mm的患者,脑积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易盼,王存祖,陈品,王东东,王辉,何世维,曾巍[2](2020)在《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共治疗75例颅脑创伤伴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通过CT或MRI观察治疗与随访期间硬膜下积液是否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下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OR=6.021,95%CI:1.047~34.631;P=0.044)、创伤后达最大积液量时间长(OR=1.253,95%CI:1.002~1.568;P=0.048)、最大积液厚度大(OR=2.080,95%CI:1.267~3.414;P=0.004)和并发脑萎缩(OR=35.392,95%CI:1.397~896.474;P=0.031)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创伤后积液长期处于进展期、积液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最大积液厚度较大、并发脑萎缩的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易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蒋海涛[3](2020)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专业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来说,其救治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TBI患者的数量最多,其中sTBI超过25%,发病率约为55-64/10万,每年可导致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TBI的死亡率约为13/10万,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是TBI的主要发病原因。自2011年酒驾入刑以来,中国大数据显示机动车引起的TBI有所减少,而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涉及的TBI明显增加。急性期顽固性颅高压是TB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开放气道、镇静、止痛、脱水药物、过度通气、亚低温冬眠疗法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就成为TBI救治的终极抢救措施。DC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肿胀、缺血的脑组织向减压窗方向膨出,缓解恶性颅高压对颅内重要脑组织结构的损害,从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DC的概念最早由Mareotte教授于1886年提出,1905年Cushing教授首次应用此术式治疗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颅内压增高,1977年美国Becker教授提出并首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997年Polin教授发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恶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报道,20多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学者从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反对和争议到接受与应用,证明其在TBI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和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对我国TBI患者行DC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瞳孔散大情况、瞳孔对光反射性、中线移位、基底池形态、赫尔辛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硬膜下积液、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颅内感染和晚期颅骨修补术(cranioplasty,CP)等与TBI患者行DC的生存预后相关,DC后常见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迟发性颅内出血、PTH、肺部感染、脑膨出、癫痫、手术切口嵌顿、颅骨缺损综合征、颅内感染等。但在临床实际救治工作中,DC在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技巧、颅内压监测、预后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管理、手术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研究11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与短期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该部分研究提示PTH是DC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研究9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形成的潜在关系,分析对比研究PTH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优化PTH形成后的临床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研究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2例行颅脑创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短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绘制影响入组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最佳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短期死亡率的预测效能。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短期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112例TBI患者行DC,男性70例(62.5%),女性42例(37.5%),平均年龄48.11±14.43岁;术前GCS评分5.24±1.97;89例(79.5%)手术在受伤24小时内完成,23例(20.5%)在受伤24小时后完成;96例(85.7%)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3例(11.6%)行双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3例(2.7%)行双额冠瓣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事故(70例,62.5%),交通事故中61.4%涉及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2.37例(33.0%)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0天内死亡,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难以控制的脑肿胀(64.9%)和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24.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年龄(OR 1.139[95%CI 1.011-1.283];p=0.033)、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OR 1.366[95%CI 1.027-1.816];p=0.032)和术后高钠血症(OR 16.931[95%CI 1.772-161.822];p=0.014)。ROC 曲线定量分析显示评估预测短期死亡率时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的准确度分别为74.1%(阈值49.5岁)、67.0%(阈值67.4ug/ml)和77.7%;三项危险因素联合分析显示出特异性97.3%、敏感性97.3%和准确性96.4%。3.在6个月的随访期中,生存时间大于30天的75例TBI患者有48例(64.0%)结局良好,最终死亡率为45.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PTH(OR 672.702[95%CI 5.561-81370.584];p=0.008)的发生。研究结论: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是TBI患者控制难治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的终极治疗措施,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是影响TBI患者行DC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TH是影响TBI患者行DC长期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DC患者的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可以评估其短期生存情况,制定准确的治疗策略来预防和控制PTH的发生与进展有助于提高其长期预后结局。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PTH的潜在关系,研究PTH临床精准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去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BI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PTH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T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研究PTH的精准治疗方案和预后。研究结果:1.92例TBI患者行DC,男性56例(60.9%),女性36例(39.1%);平均年龄47.03±14.27 岁(16-76 岁);术前 GCS 评分 5.47±2.05;中线移位距离 9.78±4.50 mm(0-23.4 mm);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43例(46.7%),纵裂积液21例(22.8%),脑室扩张44例(47.8%)。2.22 例(23.9%)TBI 行 DC 后出现 PTH,形成时间为 32.4±11.7 天(15-56 天);PTH形成前15例(68.2%)出现硬膜下积液,形成时间13.0±7.3天(6-31天);PTH形成前10例(45.5%)出现纵裂积液,形成时间18.7±9.9天(1143天)。DC后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DC的分级、中线移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脑室扩张、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与PTH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H形成的独立预后因素是硬膜下积液(OR 3.392[95%CI 1.259-9.137];p=0.016)的发生。4.22例PTH患者,9例(40.9%)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释放脑脊液,10例(45.5%)行 CP,5 例(22.3%)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 例(4.5%)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2例(9.1%)行侧脑室外引流术(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LEVD)。实施CP和/或脑积水分流术的患者(手术组)相比12例进行腰椎穿刺和/或腰大池引流和/或LEVD的患者(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保守组(p=0.029)。研究结论:TBI患者DC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早期识别要发生PTH的TBI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改善生存和预后。DC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的进行性增大是脑积水形成的先兆表现,硬膜下积液的出现是PT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进展性的PTH需积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通过科学调压寻找最适合的阀门压力,再根据病情适时行CP;缓慢进展性的PTH可先行CP,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平衡、缓解脑积水,随访观察,再根据病情演变必要时行脑积水分流术。PTH合并颅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来控制脑积水的恶性进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预后。

袁洁锋,黄常坚[4](2020)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并分析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6个月后,23例均复查头颅CT,证实无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下积液,中线结构无偏移,受压脑组织复张,治愈率为100%。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动态复查头颅CT或MR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采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显着。

张永安,徐建平,陈旭,龚绍慧,余斌,熊成英,詹剑[5](2019)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S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TSE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硬膜下积液量、血清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记录两组患者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H)例数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硬膜下积液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MMP-9、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SE转化为CSH者1例,对照组7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对TSE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可在显着降低患者硬膜下积液量的同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减少TSE转化为CSH,且安全性良好。

曹德茂,齐文涛,武永康,彭爱军,王友伟,朱劲龙,申宝玺[6](2018)在《阿托伐他汀减少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DE)是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证实部分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口服阿托伐他汀可有效促进CSDH吸收[1-3]。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TSDE患者进行口服阿托伐他

叶晖,柳再明,周龙,陈治标[7](2018)在《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有20例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为血肿组,余下未发生血肿的78例为积液组。2组患者之间比较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是否早期手术治疗等指标差异有显着性(P<0.05);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患者,15例行手术治疗,5例内科保守治疗,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积液宽度、积液的CT值以及是否早期手术治疗可能是患者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

韦程[8](2017)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向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外伤后患者由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者164例,同时根据患者是否转变为硬膜下血肿分为血肿组(46例)、无变化组(118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由外伤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的影响因素。结果额颞部积液、积液厚度、积液CT值是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的影响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厚度、积液CT值是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的影响因素。

汪洋,鲍得俊,程传东,汪大胜,魏祥品,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9](2017)在《33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33例高龄(80岁以上)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其中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手术采用额颞部钻孔引流术。结果所有3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随访影像学检查较满意,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为14.7 d,术后再出血4例,包括急性脑实质出血3例及急性硬膜下出血1例。此外,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高龄患者CSDH病情隐匿,诊断困难,病情变化快,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必要的沟通及长期随访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程小龙[10](2017)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84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其中21例硬膜下积液和9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消失或明显减少。非手术治疗54例,其中硬膜下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者35例,不增加或少许增加者19例。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逐渐增多或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趋势,需动态复查头颅CT或MRI,一旦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二、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1. 影像学评价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4)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1.2.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典型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2.2 23例影像检查结果
    2.3 23例治愈率分析
3 讨论

(5)阿托伐他汀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硬膜下积液量
    2.2 血清相关指标
    2.3 TSE转化为CSH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6)阿托伐他汀减少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TSDE的诊断标准
    1.3 转变为CSDH诊断标准
    1.4 分组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全部98例患者中20例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表现, 无硬膜下血肿患者78例。
    2.2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3 治疗效果
3 讨论

(8)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向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数据统计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硬膜下积液转变为血肿的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3 结论

(9)33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随访
2 结果
3讨论

(1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CT与MRI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超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J]. 易盼,王存祖,陈品,王东东,王辉,何世维,曾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07)
  •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D]. 蒋海涛. 山东大学, 2020(08)
  • [4]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23例诊治体会[J]. 袁洁锋,黄常坚.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9)
  • [5]阿托伐他汀治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张永安,徐建平,陈旭,龚绍慧,余斌,熊成英,詹剑. 药品评价, 2019(19)
  • [6]阿托伐他汀减少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J]. 曹德茂,齐文涛,武永康,彭爱军,王友伟,朱劲龙,申宝玺.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3)
  • [7]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叶晖,柳再明,周龙,陈治标.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02)
  • [8]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向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 韦程.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5)
  • [9]33例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J]. 汪洋,鲍得俊,程传东,汪大胜,魏祥品,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04)
  • [1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J]. 程小龙. 中外医疗, 2017(21)

标签:;  ;  ;  ;  ;  

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下血肿1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