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煤浆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成建[1](2017)在《神府东胜煤成浆性及煤焦浆制备研究》文中指出水煤浆气化是煤炭清洁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神府东胜低变质煤定黏浓度低、分散剂选择存在的盲目性及兰炭末的利用等问题,以神府东胜煤及其兰炭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水煤浆及水焦浆,系统地探讨煤质因素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规律。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水煤浆体系研究煤/水/分散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分散剂和煤成浆性的适配性预测模型,并利用兰炭末配煤制备煤焦浆,探讨影响煤焦浆成浆性的因素。本论文对水煤浆制备中分散剂的选择和煤焦浆的制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基础。针对煤质因素对成浆性影响的复杂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煤质特性、煤岩组分、灰中氧化物及官能团结构对煤炭成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中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及O/C值的升高,在实验条件下,水煤浆黏度为1000 mPa·s时的定黏浓度(ω1000)整体呈现降低趋势。随着煤颗粒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大,水煤浆的ω1000降低。惰质组、壳质组与成浆性呈现负相关性,而镜质组与粘土类矿物则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大小为惰质组>粘土类>镜质组=壳质组。当灰分含量为5.47%~22.48%时,水煤浆的ω1000随着灰分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灰中氧化物CaO、Si02、A1203、Fe203与ω1000呈正相关,而S03则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大小为Si02>Fe203>A1203>CaO>SO3。随着煤中C=O/C-O值的增加,水煤浆的ω1000降低,说明-C=O对水煤浆的ω1000影响较大。分别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和分子动力学(MD)研究水煤浆体系的微观形态及煤/水/分散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分散剂含量为1%,随着水煤浆浓度逐渐升高到56%时,水煤浆体系由随机的球状分散结构逐渐转变为层状结构;此外,随着分散剂浓度的升高,分散剂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密度逐渐增加,并且主要为单层吸附。随着模拟水煤浆体系中煤与水摩尔比的增加(即水煤浆浓度增加),水分子的扩散系数从4×10-7m2·s-1降低至2×10-7m2·s-1,水分子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并且强度升高,其中主要为水分子中的-OH和-H产生,说明水煤浆体系中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影响了水分子的扩散系数,从而导致水煤浆体系的黏度增加。煤大分子与SAF(脂肪族类分散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煤大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其中煤分子中的羟基与分散剂中的羟基相互作用最强,主要以煤中羟基氧与分散剂中羟基氢的氢键作用为主。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法,针对不同分散剂,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ω1000预测模型。在ω1000。预测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水煤浆分散剂类型筛选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影响煤成浆性的主要煤质因素为水分、挥发分和O/C值;针对4种不同类型的分散剂以水分、挥发分和O/C值为参数,所建立ω1000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的R2均大于0.84,说明模型比较精确。ω1000预测值最高的分散剂与煤成浆性的适配性最好。基于分散剂的官能团特性及分布,采用PeakFit软件对分散剂的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进行分峰拟合。以亲水基团(-OH、-SO3-、-C-O、-C=O)和疏水基团(-CH2、-CH3、-C=C)的分布特性为参数,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分散剂官能团与煤成浆性的匹配度(MD)预测模型,当MD>1,并且MD值越大时,说明该分散剂与煤成浆性的适配性越好,当MD<1时,说明该分散剂对煤的成浆性起反作用。将兰炭末配煤制备煤焦浆时,随着半焦含量α的增加,煤焦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逐渐变差,兰炭末的含量以α<40%为宜。通过兰炭末配煤制备煤焦浆可改善水煤浆定黏浓度低、水焦浆稳定性和流动性差的缺点。为改善兰炭末成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低温热改质方法在实验室中制备ZJM半焦,探讨了不同热处理温度、时间对ZJM半焦表面性质及其成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JM半焦表面含氧官能团减少,半焦颗粒表面疏水性增强,同时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也相应降低。经过350℃热处理后,ZJM水焦浆的定浓黏度从826 mPa·s降低至405 mPa·s。浆体的流动性均较好,同时还可得到近3%的煤焦油。析水率在400℃时最高,并且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长,析水率越高。
钱呈浩[2](2016)在《油田注汽锅炉水煤浆项目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油田稠油开采面临天然气用量受限及价格上调两大不利因素的制约。使用水煤浆代替天然气作燃料,是节约天然气资源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燃料转型的选择之一。首先对新疆周边4种煤进行成浆性试验,探究了煤质、添加剂、水样、油泥和粒度分布等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制浆煤种选择徐矿3(成浆浓度60~61%)作为推荐制浆煤种。使用适应性较好的Y+02作为添加剂。水样对徐矿3和徐矿6的成浆浓度影响并不大,会使成浆性略有下降(下降1%以内),推荐采用重力除油进口水制浆。徐矿3水煤浆添加博达油泥的效果最好,但其降低了浆体的浓度及发热量,应当综合考虑。随着细颗粒的增加,水煤浆的粘度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细颗粒在水煤浆中的作用是增加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徐矿3水煤浆的粘度逐渐下降。通过热重实验研究了徐矿3的燃烧特性。通过对徐矿3水煤浆在不同升温速率TGA实验,确定了徐矿3水煤浆以及徐矿3污水水煤浆的一些燃烧特性参数,并从动力学角度对着火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徐矿3水煤浆的峰值失水温度、燃烧峰值温度、燃尽温度、最大燃烧速率、平均燃烧速率、燃烧热性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着火温度的变化不大,在400℃左右。从燃烧特性和热分析动力的角度,采用重力除油进口水制浆都是可行的,对徐矿3的燃烧特性和活化能影响不大,甚至是有利的。然后对现场7t/h移动式油田水煤浆注汽锅炉改造和试烧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炉膛温度达到1100~1200℃,炉内燃烧稳定,燃烧完全,蒸汽参数稳定,能够达到4.3Mpa、250℃。但稳燃室结渣比较严重,以强度较高的玻璃体为主,原炉膛主要以松散的积灰为主,可以吹扫除去部分积灰。同时污染物排放特性表明SO2和NOx排放量均大于国家标准允许值,需增加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
林娇艳[3](2016)在《分散剂对煤表面特性作用机理及其与成浆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煤基液态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储存运输方便的特点,具有代油、环保和节能等综合效益,它是中国洁净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表明,分散剂是水煤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成浆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分散剂与煤表面物化性能间的作用规律是改变目前分散剂研究中盲目性或经验性及改善煤种成浆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影响煤对分散剂的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散剂对煤表面特性的作用机理及表面特性和吸附对成浆性的影响。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实验选取了不同煤阶的煤,包括锡盟褐煤、大同烟煤、平顶山煤和石油焦,深入研究了煤对三种分散剂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煤种对分散剂的吸附随分散剂质量浓度的增大先增大,然后当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吸附量基本不变;煤对分散剂的吸附量与煤的微孔体积和煤的比表面积有关;温度较低,不利于煤对分散剂的吸附;随着煤阶的升高,温度的升高使煤对分散剂的吸附量增大:酸性pH有助于煤对分散剂的吸附,而碱性pH不利于煤对分散剂的吸附;震荡强度大一点有利于煤对分散剂的吸附。研究了四种煤与水的接触角,锡盟褐煤约为450,大同烟煤和平顶山原煤接触角均大于70°,石油焦的接触角约为86°;加入分散剂后,锡盟褐煤接触角增大,其余三种煤(焦)接触角减小;原煤表面均带负电荷,煤表面Zeta电位随着分散剂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分散剂比例在1.0%附近处,电位变化趋于平缓,甚至略有减小;分散剂溶液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随着分散剂比例的增大,浆体表面张力有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浆体浓度的增大,表面张力值先减小后增大。研究了不同分散剂下各煤种的成浆浓度,锡盟褐煤、大同烟煤、平顶山煤和石油焦的的定粘浓度分别约为53%、58%、64%、70%,变质程度越高的煤种,其定粘浓度越高;浆体的流变特性不仅与煤质特性有关,还与分散剂的种类相关;锡盟褐煤的析水率最低,不到1%,水焦浆的析水率很高,达到14.91%:不同类型的分散剂其比例对成浆浓度的影响不一样;各煤种制浆用分散剂比例比各煤种的饱和吸附量高约0-10%时,制浆浓度可获得最佳效果,具体的比例视不同分散剂而不同;煤对分散剂吸附的多少会影响制浆时应该加入的分散剂比例,但其影响程度与分散剂的种类相关;成浆浓度的大小及稳定性与饱和吸附量的关系视不同煤种而不同;接触角大的煤种成浆性更好;颗粒表面带电越多,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浆体稳定性越好;煤对分散剂吸附的快慢与分散剂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王晓丹,王康茂,汪继超,成晓军,邱树毅[4](2015)在《利用地沟油制备新型燃料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一种以废弃地沟油、水煤浆、不同煤样以及各种添加剂为原料制备地沟油水煤浆的方法。通过实验优化得到稳定的添加剂配方:单甘脂(30%),司盘20(45%),CMC(3%),黄原胶(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0%)。然后利用这组配方以地沟油、水煤浆和不同煤粉为原料制备地沟油水煤浆,并研究其稳定性和燃烧性。结果表明:无烟煤1和红旗烟煤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热值和稳定性,制备出的产品具有高稳定性、粒度细、灰分低、热值高的特点,可用于水煤浆点火、代替柴油用于柴油机以及各种小型燃油锅炉,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胡光丽,路永广,张晓丽,杨胜杰[5](2014)在《水煤浆分散剂及其发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简要概括了水煤浆分散剂的分散机理及其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现状,最后详细分析和论述了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前景。
屈世存[6](2014)在《N-SAF分散剂的制备及在神府煤水煤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煤浆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燃料。在制备水煤浆时,为了使浆液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较低的黏度和很好的稳定性,必须加入一定的分散剂。目前,聚羧酸盐分散剂在水煤浆的制备中使用最为广泛。论文旨在制备一种适合神府煤使用的新型聚羧酸盐分散剂,研究新型分散剂配制的水煤浆的工艺条件及水煤浆的性能。本文使用对氨基苯磺酸与甲醛、丙酮共聚,合成了一种改性SAF(N-SAF)水煤浆分散剂。采用红外光谱和相对分子量以及固化率的测定表征了分散剂的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分子结构与目标产物的分子结构一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分散剂合成的最佳条件,在摩尔比为对氨基苯环酸钠:亚硫酸钠:丙酮:甲醛=2:6:25:50,磺化温度为55℃,磺化时间为50min,缩合温度为75℃,缩合时间为2.5h时,合成的分散剂性能最好。使用制备的N-SAF分散剂配制一系列的神府煤水煤浆,通过测定不同水煤浆的粘度来确定最佳的配方用量,并按照国标要求测定了最佳的水煤浆的发热量,灰分,硫分等。结果表明,当煤粉为60g时,分散剂的添加量为0.5g,(分散剂占干煤粉的0.83%),稳定剂为0.1g时,所制得的水煤浆粘度最低,为668mPa·s,析水率也小于10%,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高成浆浓度为63%。制备的N-SAF分散剂与市售的分散剂相比,具有用量较小、制浆浓度可提高、粘度较小和稳定性较好等优点。测定改性SAF分散剂的硫含量和氮含量,结果表明,水煤浆中的硫含量和氮含量仅分别比原煤中的提高了0.01%和0.02%,说明改性SAF分散剂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将N-SAF应用到晋城煤和韩城煤中,发现制备的水煤浆也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并且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N-SAF可配制更高浓度的水煤浆制品。水煤浆的分散剂的成浆机理主要是能有效地吸附在煤颗粒的表面,从而提高煤的亲水性,并且能在煤颗粒的表面形成双电层的立体障碍,使煤粒分散开来。
王彩琴,曹振恒,付小康[7](2014)在《环保型水煤浆添加剂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介绍了水煤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外传统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重点比较了几类环保高效的水煤浆添加剂,进一步论述其作为新一代水煤浆添加剂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鉴于环保型添加剂的种类多样、资源丰富以及环保高效等优良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环保性水煤浆添加剂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邓韶博[8](2014)在《天然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及成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煤浆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煤基液化技术,它旨在改变传统的燃煤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与直接燃煤相比,水煤浆具有燃烧效率更高,污染小,成本更低,发热量高等优点。分散剂是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低粘度水煤浆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散剂多为萘系磺酸盐系列,其多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原料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开发价格低廉,分散性能优良并且对环境友好型的分散剂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以造纸废液中的副产物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经过提纯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的分散剂用于制备水煤浆,其分散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商用木质素磺酸钠和萘磺酸盐,溶液的表面张力最大降低幅度为8.47mN·m-;通过单因素法确定了分散剂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木质素磺酸钠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5:1,引发剂K2S2O8-NaHSO3用量为木质素磺酸钠与接枝单体丙烯酰胺的总质量的3%,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5h,并且引发剂中K2S208和NaHSO3的比例为3:2。在3415cm-1、3205cm-1、1566cm-1处存在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代表游离-NH2的吸收峰,缔合-NH2的吸收峰和-CONH-中的N-H弯曲振动吸收峰,表明丙烯酰胺成功接枝在木质素磺酸钠结构上。在添加量为干煤基质量的0.8%时,测得浓度为65%的水煤浆的粘度最低为550mPa-s,比改性之前制浆粘度低60mPa·s,而且制浆最大浓度为69%,与商用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制浆稳定性比较发现,改性物在第72h时的穿透率高于后者7.82%,析水率低于后者4.45%,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鉴于腐殖酸在结构上与煤具有很大相似性的特点,实验以此为原料与丙烯酸和马来酸在引发剂存在下聚合改性,成功地合成了腐殖酸基聚羧酸型水煤浆分散剂(HAP)。腐殖酸经碱溶、酸析过程,确定了最佳提纯条件是HCl浓度为20%,NaOH溶液的浓度为15%。合成HA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腐殖酸与丙烯酸和马来酸的质量比为1:1.08,引发剂K2S2O8-NaHSO3用量占腐殖酸与单体总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3h,并且引发剂中K282O8和NaHSO3的比例为4:2。红外吸收光谱表明,在1712cm-1和1610cm-1处出现羧酸中的-C=O和-COO伸缩振动吸收峰;与腐殖酸相比,对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达6.52mN·m-1。在添加量为干煤基质量的0.5%时,浓度为67%的水煤浆的粘度最低为505mPa·s,比改性之前制浆粘度低245mPa·s,而且制浆最大浓度为70%,腐殖酸-聚羧酸型分散剂能提高煤浆浓度约2%,与商用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制浆稳定性进行对比,发现在72h时二者穿透率相差8.87%,同时析水率低于后者1.85%。研究了超声辅助作用下上述两种水煤浆分散剂制浆稳定性,二者在超声功率为80W和100W下作用3min后煤浆粘度下降,同时稳定性能优于机械搅拌制浆。流动性的观察说明,合成的两种分散剂制浆流动性均为A级,优于商用萘系分散剂D级,说明引入了亲水性较强的活性基团的改性分散剂,能有效降低粘度,在保证粘度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浓度。
亓笑颜[9](2014)在《新疆煤的成浆性与气化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目前煤炭资源的利用方式中,用于火力发电部分仍占最大比重,但是该种利用方式,不仅耗煤量大,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水煤浆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燃料,它将一定颗粒度的煤粉与水,以及少量外加添加剂按比例混合制成可以代替油使用的燃料。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的燃料,它既具备了煤炭的物理特性,又像油一样可以流动,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被称为液态煤炭资源。将煤制成水煤浆不仅能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同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新疆的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由于运输问题阻碍了煤炭的利用,使用水煤浆技术不仅能解决运输这一问题,同时能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本文利用新疆准东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疆准东煤制备水煤浆的工艺,同时将制备的水煤浆用于气化,得到制备下游产品所需的原料。本文第一部分对不同水煤浆工艺作了对比,选择了适合新疆煤的水煤浆工艺及其实际使用的成浆参数;第二部分比较了两种水煤浆气化工艺,并阐述了本工艺所用多喷嘴气流床气化的工艺特点及工作原理;第三部分依据新疆煤气化性质和成浆性以及气化目标(生产能力、有效气产率和碳转化率等),通过物料衡算确定了多喷嘴气流床气化工艺所需的各种设备及其参数。本研究为新疆煤制取水煤浆及其气化工艺的设计和实际运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保民[10](2014)在《水煤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煤浆是由约65%的煤、35%的水和少量的添加剂通过物理加工而成,是一种新型煤基流体燃料。它既保持了煤炭原有的物理特性,又具有石油一样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可以储存、泵送、雾化和稳定燃烧。水煤浆生产过程中,首先是对原煤进行破碎,再经机械(湿法或干法)研磨成一定粒径分布的煤粉分散于水介质中制成水煤浆。由于它是一种粗颗粒悬浮体,在水中极易形成沉淀。即使是很易成浆的煤种,不加入化学添加剂,要制成所希望的水煤浆也是不可能的。水煤浆添加剂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煤颗粒的表面性质,促使颗粒在水介质中均匀分散,且不易产生沉淀。使水煤浆在正常使用中具有较低的粘度、较好的流动性。一般用量占煤炭总量的0.51%之间。
二、水煤浆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煤浆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神府东胜煤成浆性及煤焦浆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成浆性影响因素研究 |
1.2.2 制浆原料的研究 |
1.2.3 成浆性预测模型研究 |
1.2.4 计算机模拟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及仪器 |
2.2.1 水煤浆制备方法 |
2.2.2 水煤浆性能测定 |
2.2.3 煤样及兰炭末的工业、元素分析 |
2.2.4 煤岩组分测定 |
2.2.5 灰中氧化物测定 |
2.2.6 煤样、兰炭末及分散剂的ATR-FTIR检测 |
2.2.7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2.2.8 接触角测定 |
2.2.9 分散剂吸附实验 |
2.2.10 Zeta电位 |
2.2.11 热改质实验 |
2.2.12 模型验证实验 |
3 神府东胜煤成浆性影响因素研究 |
3.1 水煤浆的成浆性研究 |
3.1.1 水煤浆的黏浓特性 |
3.1.2 水煤浆的定黏浓度 |
3.1.3 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3.1.4 水煤浆的稳定性 |
3.2 煤质特性对成浆性的影响研究 |
3.2.1 水分对成浆性的影响 |
3.2.2 灰分对成浆性的影响 |
3.2.3 挥发分与固定碳对成浆性的影响 |
3.2.4 O/C值对成浆性的影响 |
3.3 煤岩组分对成浆性的影响 |
3.4 灰中氧化物对成浆性的影响 |
3.5 孔结构特征对成浆性的影响 |
3.6 煤的官能团结构对成浆性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水煤浆体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
4.1 模拟方法 |
4.1.1 耗散粒子动力学理论 |
4.1.2 耗散动力学的模拟参数 |
4.1.3 均方位移(MSD) |
4.1.4 径向分布函数(RDFs) |
4.2 模拟说明 |
4.2.1 煤与分散剂的分子模型 |
4.2.2 DPD模拟 |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PD模拟步数 |
4.3.2 分散剂对不同浓度的水煤浆体系聚集形貌的影响 |
4.3.3 分散剂含量对水煤浆体系聚集形貌的影响 |
4.3.4 扩散系数 |
4.3.5 径向分布函数 |
4.4 本章小结 |
5 分散剂种类与煤炭成浆性的适配规律研究 |
5.1 不同分散剂制备水煤浆的成浆性研究 |
5.1.1 不同分散剂制备水煤浆的黏浓特性 |
5.1.2 水煤浆的定黏浓度 |
5.2 分散剂种类对煤炭成浆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
5.2.1 分散剂种类对煤质因素与成浆性的相关性影响 |
5.2.2 分散剂的吸附性能对成浆性的影响 |
5.2.3 煤表面Zeta电位对成浆性的影响 |
5.2.4 煤质因素对煤成浆性影响的重要性 |
5.2.5 基于煤质因素的分散剂种类与煤成浆性适配规律研究 |
5.2.6 分散剂官能团与煤炭成浆性的适配规律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兰炭末对煤焦浆成浆性的影响研究 |
6.1 兰炭末性质的表征 |
6.1.1 兰炭末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
6.1.2 兰炭末的官能团特征 |
6.1.3 兰炭末的润湿性 |
6.1.4 兰炭末的Zeta电位 |
6.1.5 分散剂吸附结果 |
6.1.6 兰炭末的孔结构 |
6.2 兰炭末的成浆性影响研究 |
6.2.1 水焦浆的黏浓特性 |
6.2.2 水焦浆的定黏浓度 |
6.2.3 水焦浆的流动性 |
6.3 煤焦浆的成浆性 |
6.3.1 煤焦浆的黏浓特性 |
6.3.2 α对定黏浓度的影响 |
6.3.3 α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6.3.4 α对稳定性的影响 |
6.4 煤焦浆定黏浓度预测方法研究 |
6.5 热改质对成浆性的影响 |
6.5.1 ZJM煤的热重分析 |
6.5.2 热改质对成浆性的影响 |
6.5.3 热改质对焦油及煤气产率的影响 |
6.5.4 热改质对煤质的影响 |
6.5.5 热改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6.5.6 热改质对半焦含氧官能团的影响 |
6.5.7 热改质对半焦的孔结构影响 |
6.5.8 热改质对ZJM半焦成浆性的影响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油田注汽锅炉水煤浆项目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能源形势 |
1.1.2 新疆油田稠油开采面临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煤浆的特点 |
1.3.2 水煤浆应用基础研究 |
1.3.3 热重法研究水煤浆燃烧特性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室水煤浆的制备及成浆性测试方法 |
2.1.1 水煤浆的制备 |
2.1.2 水煤浆粘度的测定 |
2.1.3 水煤浆浓度的测定 |
2.1.4 水煤浆流动性的测定 |
2.1.5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定 |
2.1.6 水煤浆及制浆煤粉粒度的测定 |
2.2 水煤浆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 |
2.3 7.0t/h移动式注汽锅炉试烧试验 |
2.3.1 7.0t/h移动式注汽锅炉简介及其改造 |
2.3.2 主要测试仪器 |
3 新疆煤制备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煤种和添加剂的筛选 |
3.2.2 水样对新疆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
3.2.3 油泥对徐矿3成浆性能的影响 |
3.2.4 粒度对徐矿3成浆性能的影响 |
3.2.5 温度对徐矿3成浆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新疆水煤浆的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工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徐矿3水煤浆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 |
4.3.2 徐矿3水煤浆燃烧特性的动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7t/h油田水煤浆注汽锅炉的改造与燃烧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燃料特性 |
5.2.1 试验燃料与试验工况 |
5.2.2 燃料燃烧、结渣性能预测 |
5.3 移动式油田水煤浆注汽锅炉燃烧试验结果及讨论 |
5.3.1 水煤浆注汽锅炉调整试验 |
5.3.2 移动式油田水煤浆注汽锅炉的运行状况 |
5.3.3 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分析 |
5.3.4 锅炉积灰结渣特性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分散剂对煤表面特性作用机理及其与成浆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背景 |
1.1.1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污染 |
1.1.2 发展水煤浆的优势 |
1.2 水煤浆技术概述 |
1.2.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 |
1.2.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 |
1.2.3 水煤浆制备技术 |
1.2.4 水煤浆分散剂 |
1.3 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
1.3.1 分散剂的分散降粘作用 |
1.3.2 分散剂在煤表面的吸附作用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2.1 煤粒测试方法及仪器 |
2.1.1 煤样的制备和粒度分析 |
2.1.2 煤的微观孔隙结构 |
2.2 水煤浆成浆特性的研究方法及仪器 |
2.2.1 水煤浆制备 |
2.2.2 水煤浆的流变性 |
2.2.3 浓度测量 |
2.2.4 水煤浆稳定性测量 |
2.3 煤的表面特性研究方法及仪器 |
2.3.1 接触角测量 |
2.3.2 Zeta电位测量 |
2.3.3 张力测量 |
2.4 煤对分散剂吸附的测量 |
3 分散剂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 |
3.1 分散剂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间的关系 |
3.2 分散剂在煤表面吸附的影响因素 |
3.2.1 不同煤种对分散剂的吸附 |
3.2.2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3.2.2.1 对锡盟褐煤的影响 |
3.2.2.2 对大同烟煤的影响 |
3.2.2.3 对平顶山煤的影响 |
3.2.2.4 对石油焦的影响 |
3.2.3 pH对吸附的影响 |
3.2.3.1 对锡盟褐煤的影响 |
3.2.3.2 对大同烟煤的影响 |
3.2.3.3 对平顶山煤的影响 |
3.2.3.4 对石油焦的影响 |
3.2.4 震荡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
3.2.4.1 对亚甲基萘磺酸钠吸附的影响 |
3.2.4.2 对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吸附的影响 |
3.2.4.3 对木质素磺酸钠吸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分散剂对煤表面的作用机理 |
4.1 分散剂对不同煤种接触角的影响 |
4.1.1 对低阶煤接触角的影响 |
4.1.2 对中高阶煤接触角的影响 |
4.1.3 对石油焦接触角的影响 |
4.2 分散剂对Zeta电位的影响 |
4.2.1 对低阶煤Zeta电位的影响 |
4.2.2 对中高阶煤Zeta电位的影响 |
4.2.3 对石油焦Zeta电位的影响 |
4.3 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4.3.1 分散剂对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
4.3.2 浆体中分散剂比例对煤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
4.3.3 成浆浓度对浆体张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的成浆特性及其与表面特性的关系 |
5.1 煤的成浆特性 |
5.1.1 定粘浓度 |
5.1.2 流变特性 |
5.1.3 稳定性 |
5.2 分散剂吸附与成浆的关系 |
5.2.1 分散剂比例对成浆浓度的影响 |
5.2.2 制浆用分散剂比例与饱和吸附量的关系 |
5.2.3 分散剂对成浆浓度的影响与饱和吸附量的关系 |
5.2.4 饱和吸附量与成浆浓度的关系 |
5.2.5 煤对分散剂的吸附量与煤浆稳定性的关系 |
5.3 煤的润湿性与煤成浆浓度的关系 |
5.4 煤的Zeta电位与煤浆稳定性的关系 |
5.5 分散剂降低水表面张力与吸附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4)利用地沟油制备新型燃料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水煤浆新型燃料的制备 |
1.3.2 煤粉新型燃料的制备 |
1.3.3 乳化剂配方的选择 |
1.3.4 新型燃料的稳定性判定 |
1.3.5 新型燃料燃烧效果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乳化剂配方 |
2.2 利用水煤浆制备新型燃料及其稳定性分析 |
2.2.1 离心法水煤浆新型燃料的稳定性 |
2.2.2 水煤浆制备新型燃料的燃烧效果 |
2.3 利用煤粉制备新型燃料及其稳定性分析 |
2.3.1 离心法水煤浆新型燃料的稳定性 |
2.3.2 利用不同煤粉制备新型燃料的燃烧效果 |
3 结论 |
(5)水煤浆分散剂及其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机理 |
1.1 提高煤颗粒表面亲水性 |
1.2 增加煤颗粒表面电性 |
1.3 空间位阻效应 |
2 水煤浆分散剂的分类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内发展现状 |
3.2 国外发展现状 |
4 展望 |
(6)N-SAF分散剂的制备及在神府煤水煤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 |
1.1.2 发展水煤浆的意义 |
1.1.3 水煤浆技术 |
1.2 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现状 |
1.3 水煤浆分散剂的分类 |
1.3.1 阴离子型水煤浆分散剂 |
1.3.2 非离子型水煤浆分散剂 |
1.3.3 复配水煤浆分散剂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改性磺化丙酮甲醛缩聚物(N-SAF)分散剂的合成与表征 |
2.1 改性磺化丙酮甲醛缩聚物(N-SAF)的合成 |
2.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合成路线及合成步骤 |
2.1.4 神府煤水煤浆的配制及其粘度、稳定性的测定 |
2.1.5 分散剂合成条件的优化 |
2.1.6 产物表征及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对氨基苯磺酸和亚硫酸钠的摩尔比对 N-SAF 性能的影响 |
2.2.2 丙酮和甲醛的摩尔比对 N-SAF 性能的影响 |
2.2.3 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
2.2.4 合成产物性能表征 |
2.3 小结 |
3 神府煤水煤浆的配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1.2 实验原料及药品 |
3.1.3 神府煤水煤浆制备 |
3.1.4 水煤浆添加剂的最佳配比 |
3.1.5 水煤浆的粘温特性研究 |
3.1.6 水煤浆的技术要求和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添加剂的最佳配比研究 |
3.2.2 水煤浆的粘温特性研究 |
3.2.3 合成分散剂与神府煤制水煤浆与市售分散剂的效果比较 |
3.2.4 神府煤水煤浆的各种性能测定 |
3.3 环境评价 |
3.4 小结 |
4 N-SAF 分散剂制备水煤浆煤种适应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1.2 实验原料及药品 |
4.1.3 N-SAF 分散剂在晋城煤制水煤浆中的效能 |
4.1.4 N-SAF 分散剂在韩城煤制水煤浆中的效能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晋城煤的煤岩组分分析及粘度的测试 |
4.2.2 韩城煤的煤岩组分分析及粘度的测试 |
4.3 小结 |
5 N-SAF 分散剂与煤的成浆机理分析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1.2 实验原料及药品 |
5.1.3 低温 N_2 吸附实验 |
5.1.4 润湿性的测试 |
5.1.5 Zeta 电位的测试 |
5.1.6 N-SAF 分散剂对神府煤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孔隙度的测试分析 |
5.2.2 润湿性的测试分析 |
5.2.3 Zeta 电位的测试分析 |
5.2.4 N-SAF 分散剂对神府煤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5.2.5 N-SAF 分散剂与煤的作用机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清单 |
表清单 |
附录 |
(7)环保型水煤浆添加剂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水煤浆添加剂 |
2 环保型水煤浆添加剂 |
2.1 工业废液类水煤浆添加剂 |
2.1.1 造纸废液 |
2.1.2 焦化废水 |
2.1.3 精制棉废液 |
2.2 含油污泥水煤浆添加剂 |
2.3 生物质水煤浆添加剂 |
2.4 城市污水污泥类添加剂 |
3 结束语 |
(8)天然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及成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水煤浆概况 |
1.2.1 水煤浆技术 |
1.2.2 水煤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水煤浆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 水煤浆分散剂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
1.3.2 分散剂的种类 |
1.3.2.1 阴离子型分散剂 |
1.3.2.2 非离子型分散剂 |
1.3.3 国内外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1.4 未来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趋势 |
1.5 木质素的基本概况 |
1.5.1 木质素的结构及性质 |
1.5.2 木质素的改性方法 |
1.6 腐殖酸的基本概况 |
1.6.1 腐殖酸的结构及其性质 |
1.6.2 腐殖酸的改性方法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木质素基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 |
2.1.4 腐殖酸基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 |
2.2 合成产物表征 |
2.2.1 红外光谱分析 |
2.2.2 热重分析 |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
2.3 水煤浆性能测试 |
2.3.1 水煤浆的制备 |
2.3.2 水煤浆的表观粘度测试 |
2.3.3 水煤浆浓度测定 |
2.3.4 水煤浆流动性能评价 |
2.3.5 水煤浆稳定性能评价 |
第三章 木质素基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影响接枝反应的因素 |
3.1.1 木质素磺酸钠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3.1.2 聚合时间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
3.1.3 反应温度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
3.1.4 引发剂的含量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
3.1.5 引发剂的配比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
3.2 产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
3.2.1 产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3.2.2 产物的热重分析 |
3.2.3 产物的表面活性分析 |
3.3 产物对制浆的影响 |
3.3.1 分散剂含量的确定 |
3.3.2 分散剂与最高制浆浓度的关系 |
3.3.3 水煤浆的稳定性 |
3.3.4 超声作用对制浆的粘度影响 |
3.3.5 超声处理与水煤浆的稳定性关系 |
3.3.6 制浆效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腐殖酸基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影响提纯腐殖酸含量的因素 |
4.1.1 酸浓度 |
4.1.2 碱浓度 |
4.2 影响反应的因素 |
4.2.1 反应物的质量比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4.2.2 反应时间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4.2.4 引发剂的含量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4.2.5 引发剂的配比对煤浆粘度的影响 |
4.3 产物结构与性能表征 |
4.3.1 产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4.3.2 产物的热重分析 |
4.3.3 产物的表面活性分析 |
4.4 产物对制浆的影响 |
4.4.1 分散剂含量与水煤浆粘度的关系 |
4.4.2 分散剂与最高制浆浓度的关系 |
4.4.3 水煤浆的稳定性 |
4.4.4 超声作用对制浆的粘度影响 |
4.4.5 超声处理与水煤浆的稳定性关系 |
4.4.6 制浆效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
(9)新疆煤的成浆性与气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的能源资源基本状况 |
1.2 我国煤炭资源状况 |
1.2.1 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达地区逆向分布 |
1.2.2 煤种齐全,但不均衡 |
1.2.3 煤质较好 |
1.3 我国煤炭利用中的弊端 |
1.4 我国煤炭利用中的战略 |
1.5 新疆煤炭资源特征 |
1.5.1 准东煤矿简介 |
1.5.2 准东矿区分布 |
1.5.3 准东煤质特征 |
1.6 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
1.6.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
1.6.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
1.7 水煤浆气化技术 |
1.7.1 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定义 |
1.7.2 水煤浆技术的优缺点 |
1.7.3 影响水煤浆气化的因素 |
1.7.4 常见的水煤浆气化炉 |
第二章 水煤浆的制备工艺 |
2.1 制浆用煤的选取 |
2.1.1 煤种特性参数对煤成浆性的影响 |
2.1.2 难制浆煤种处理方法 |
2.1.3 本工艺使用的煤种 |
2.2 制浆设备 |
2.2.1 部分破磨设备简介 |
2.2.2 制浆设备的选择 |
2.3 水煤浆添加剂 |
2.3.1 分散剂 |
2.3.2 稳定剂 |
2.3.3 国外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状况 |
2.3.4 国内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状况 |
2.3.5 本工艺使用的添加剂 |
2.4 水煤浆制备工艺 |
2.4.1 传统水煤浆制备工艺 |
2.4.2 新型水煤浆制备工艺 |
2.4.3 本文水煤浆制备工艺 |
2.4.4 本厂水煤浆制备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煤浆气化工艺 |
3.1 水煤浆气化工艺介绍 |
3.1.1 GE(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 |
3.1.2 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 |
3.2 气化影响因素 |
3.2.1 温度场 |
3.2.2 流场 |
3.2.3 压力 |
3.2.4 煤浆质量 |
3.2.5 氧煤比 |
3.3 本厂气化工艺及原理 |
3.3.1 原材料技术规格 |
3.3.2 工艺原理 |
3.3.3 艺流程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料衡算与设备选型 |
4.1 原煤及气化工艺指标 |
4.2 煤浆制备部分 |
4.3 烧嘴平衡部分 |
4.3.1 烧嘴煤浆供应 |
4.3.2 烧嘴供氧平衡 |
4.3.3 烧嘴冷却水平衡 |
4.4 气化炉主体 |
4.5 主体设备的选型 |
4.5.1 磨煤机的选择 |
4.5.2 气化炉 |
4.5.3 结构描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水煤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与作用 |
1.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 |
1.2 分散剂 |
1.3 分散剂的作用 |
1.3.1 可以提高煤颗粒表面的亲水性 |
1.3.2 可以增强煤粒间的静电斥力 |
1.3.3 空间隔离位组效应 |
1.4 稳定剂与作用 |
1.5 其他辅助添加剂 |
2 水煤浆的级配技术 |
3 不同的煤种需复配不同的水煤浆添加剂 |
4 结束语 |
四、水煤浆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府东胜煤成浆性及煤焦浆制备研究[D]. 宋成建. 西安科技大学, 2017(12)
- [2]油田注汽锅炉水煤浆项目应用与研究[D]. 钱呈浩. 浙江大学, 2016(07)
- [3]分散剂对煤表面特性作用机理及其与成浆关系的研究[D]. 林娇艳. 浙江大学, 2016(07)
- [4]利用地沟油制备新型燃料及其稳定性研究[J]. 王晓丹,王康茂,汪继超,成晓军,邱树毅.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5]水煤浆分散剂及其发展现状[J]. 胡光丽,路永广,张晓丽,杨胜杰. 河南化工, 2014(12)
- [6]N-SAF分散剂的制备及在神府煤水煤浆中的应用研究[D]. 屈世存.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7]环保型水煤浆添加剂研究现状[J]. 王彩琴,曹振恒,付小康. 化工科技, 2014(03)
- [8]天然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及成浆性研究[D]. 邓韶博.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9]新疆煤的成浆性与气化工艺[D]. 亓笑颜.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10]水煤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J]. 刘保民. 科技视界,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