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护士转岗培训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菊[1](2021)在《基于ADDIE模型的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构建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护理课程,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对社区护士实施培训和评价,旨在提高社区护士肺康复护理知识,并为今后社区护士在线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在课程构建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基于文献研究法从培训模块、培训主题、培训内容、课时和培训方法5个方面构建社区肺康复护理培训课程。随后邀请13位专家进行2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最终确定培训课程框架。根据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框架制作培训课件,由授课老师讲解示范,录制成高清视频,随后建设云班课平台对社区护士实施培训。2.在课程应用部分,主要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某三甲医院辖区内18家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符合标准的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和评价。在培训前应用Bristol COPD知识调查表、肺康复知识调查表、肺康复态度、行为意图和自我效能感问卷对社区护士进行基线调查,培训结束后使用上述问卷再次对社区护士进行调查,并比较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得分情况。最后使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社区护士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情况。结果:1.经过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框架。课程框架涵盖10个培训模块,18个培训主题和45个培训内容,共培训32个课时,采用PPT讲解或操作示范形式进行课程录制,共录制了24个教学视频。2.本次课程共培训了145名社区护士,培训前社区护士COPD知识得分为38.16±4.01,肺康复知识得分为14.12±2.80,肺康复态度得分为35.99±4.01,肺康复行为意图得分为8.66±1.17,肺康复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95.28±61.4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β=1.225,P=0.023)是影响社区护士COPD得分的主要因素;工作年限(β=-0.746,P=0.028)是影响社区护士肺康复得分的主要因素;学历(β=-1.643,P﹤0.001)是影响社区护士肺康复态度得分的主要因素;学历(β=-0.336,P=0.003)、工作经历(β=-0.534,P=0.015)是影响社区护士肺康复行为意图得分的主要因素。3.培训后社区护士COPD知识得分(54.32±6.98)、肺康复知识得分(23.71±1.94)、肺康复态度得分(34.48±4.84)、肺康复行为意图得分(9.00±1.17)和肺康复自我效能感得分(301.37±7.58)均显着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培训结束后,社区护士对肺康复护理课程满意度评价较高,满意度问卷各条目评分均在4分以上,98.6%的社区护士认为本次网络培训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有帮助,97.2%的社区护士愿意今后继续参与网络形式的培训。结论:1.经过两轮德尔菲法制定的社区肺康复护理培训课程,研究结果可靠性较强,可为社区护士肺康复培训提供参考。2.社区护士对COPD及肺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对肺康复持有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意图,并且对实施肺康复的信心较强,应加强对社区护士肺康复的知识培训。3.基于ADDIE模型设计的肺康复护理培训方案能够对社区护士的培训产生良好的效果,社区护士肺康复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意图和自我效能感均显着提高。4.基于在线网络方式的培训学习便捷,节约成本,培训效果显着,能够提高社区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朱盼盼[2](2021)在《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卫生服务由于分布广、数量多、离群众近等因素,在城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扮演者重要作用,是城市居民实现全民卫生保健目标的必备要素。通过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与其他医疗和保健机构协同并进,共同构建立体化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提升城市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节约卫生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苏州市工业园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对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人员情况、仪器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科室配置情况以及财务情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在对工作人员数量进行比例设定后,随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的数据基础上,对当前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数量、硬件配置、人才队伍和服务效果等情况做了分析。为了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工业园区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现状,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社区居民,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也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前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发现,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第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设备分配不均匀且使用率偏低;第三,运行机制不顺畅,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缺乏工作量大、病患双向转诊困难;第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医护比例失调、专业人才短缺;第五,财政收支不对称,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维持。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成果,要进一步的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强化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卫生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解决措施。
傅佩佩[3](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赵思奇,刘风侠,齐伟静,刘鹤,胡洁[4](2021)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年资护士转岗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6—7月间选取3所河北省三级甲等医院的共204名高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影响因素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高年资护士转岗意愿得分为6.22±2.88(0~10)分;(2)高年资护士转岗后更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护理诊疗工作(59.3%);(3)机制保障和职业激励是影响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意愿程度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加强高年资护士转岗的政策保障工作,构建合理的工作激励机制,为社区高年资转岗护士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是加强医联体工作效能、解决医养结合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
吴晓菲[5](2020)在《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下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方面的问题与矛盾逐步凸显,家庭养老的压力也不断增大,难以支撑养老现状。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养老服务体系。B市于2018年被确定为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J区2012年就开始推广居家养老。家庭医生作为新型医生,对签约对象实行长期性、全方位以及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作为居民的健康管理者,为居民提供从出生到老去整个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老年群体是慢性病患的主要群体,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家庭医生的出现,解决了很多老年人常见的医疗难题,更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障。从宏观层面来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政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为社会各群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能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老年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2017年底,J区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组建了100多支家庭医生团队,探索形成“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即以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服、务站)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基础上,再在辖区内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该区在签约覆盖率、服务质量、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推进,以及辖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需求不断增加,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趋于滞后,暴露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主要以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方面的问题与矛盾逐步凸显为背景,试图分析在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的新的养老体系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姚建森[6](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梁胜翔[7](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赵航[8](2020)在《H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期间矛盾日渐突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医疗卫生的文件和政策,旨在推动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改革我国整体的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决定在2017~2019年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500亿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了广东省H县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立足基层实际情况,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卷化理论深入挖掘在政府推进H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供给端和消费端多种原因导致的经费不足,部分硬件升级项目完成面临高风险;重硬件建设轻人才培养,缺少针对硬件升级后的人员匹配方案,同时高水平人员供不应求;内部管理服务模式落后,服务质量比较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不高;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临床实际用药需求;信息化建设与远程医疗未曾统一规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在现行政策上要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必须提高硬件建设规模与当地实际医疗需求的匹配性,压实管理责任,统筹公卫服务治理,推进“横向医联体”,提高人才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匹配性以及制度、结构、技术、管理优化等观点与建议,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刘学明[9](2020)在《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某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干预,观察其对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8年11月,选取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病区工作的护士,采用修订的护士转岗倾向量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依据可干预因素,构建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护士进行干预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增加病区护士收入、提高夜班护士待遇、绩效管理权重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的科室倾斜、临床一线护士岗位调整方案等几个方面。干预措施施行1年后,再次对病区护士进行转岗倾向、工作满意度、绩效薪酬满意度三方面评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现况: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总分(10.83±3.25),转岗可能性维度得分(5.71±1.78),转岗动机维度得分(5.12±1.69),病区护士整体转岗倾向较高。2影响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和工作年限与护士转岗倾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支持与护士转岗倾向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科室类别、值夜班、是否发生过护患纠纷、工作强度、加班、对护士长管理的满意程度与病区护士的转岗倾向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与转岗倾向相关,相关系数在-0.46至-0.54之间。3影响病区临床护士转岗倾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绩效薪酬满意度、值夜班、护士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和加班是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4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1年后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显着降低(P<0.05),平均转岗率从1.74%降至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病区护士转岗倾向总分(10.83±3.25),病区护士整体转岗倾向较高。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绩效薪酬满意度、值夜班、护士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和加班是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P<0.05)。3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该院临床病区护士的转岗倾向。图2幅;表18个;参188篇。
舒灵芝[10](2020)在《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基于柯氏评估模型,构建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为科学、系统地评价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提供参考依据。2运用构建的培训效果评价方案评价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对社区护士的培训效果,探讨社区专科护士培训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职业发展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1以社区护士核心能力为框架,根据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基于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2以柯氏评估模型为指导,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专家的权威系数。3采用量性研究法,通过满意度调查、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及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对参加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64名学员进行效果评价,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4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学员及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和同事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及提炼。结果: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规范的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实施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师资选拔与培训、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及形式。2基于柯氏评估模型,构建了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案,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及结果层四个层级。反应层评价指标包括学员对培训课程、教师、环境、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习层评价指标包括理论、操作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行为层评估学员在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一年后,其核心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层评价指标包括培训后学员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及开展的新技术等。3培训效果3.1反应层:学员对教学氛围的满意度为(8.50±1.58)分,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为(8.51±1.36)分,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8.88±1.34)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为(8.46±1.53)分;3.2学习层:培训前,64名学员理论考试成绩为(67.19±7.39)分,操作成绩为(84.64±3.55)分;培训结束时,理论成绩为(78.45±6.70)分,操作成绩为(91.64±2.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名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为(91.50±1.66)分;3.3行为层:参加过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64名学员,在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1年后3个时间节点,其社区护理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法律伦理实践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5个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各时间节点核心能力两两比较,培训结束时及培训1年后的核心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时与培训1年后核心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结果层:对参加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的10名学员及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名管理者及4名社区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共提炼出4个主题:(1)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到提升;(2)职业认同感增强;(3)渴望进一步学习;(4)培训计划需进一步完善。结论:1本研究以柯氏评估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出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及结果层,能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效果。2本研究制定的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能有效提升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护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保障。
二、强化护士转岗培训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护士转岗培训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DIE模型的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ADDIE模型的课程设计 |
1 分析阶段 |
2 设计阶段 |
3 开发阶段 |
4 实施阶段 |
5 评价阶段 |
第二部分 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社区肺康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核心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概述 |
第一节 研究核心概念 |
一、社区 |
二、社区卫生服务 |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概况 |
一、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主体与目标 |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现状 |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内容 |
第三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设计 |
第二节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概况 |
一、人员配置情况 |
二、医疗服务情况 |
第三节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现状 |
一、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 |
二、社区卫生服务设备投入 |
三、政府资金投入 |
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 |
五、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
六、社区卫生医护人员配备 |
第四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相关法规政策缺失 |
二、服务机构设置分布不均 |
三、政府投入不足 |
四、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滞后 |
五、监管职责分散 |
六、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结构有所欠缺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用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 |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大 |
三、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失衡 |
四、缺乏有效的人才引入及培训机制 |
五、资金收入来源比例分配不均 |
第五章 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的对策 |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对策建议 |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相关法规政策 |
二、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
四、强化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 |
五、建立有效行业监督机制 |
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体系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报告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工具 |
1.2.2 资料收集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高年资护士转岗意愿程度得分及想要从事的工作内容 |
2.2 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影响因素量表调查结果 |
2.3 高年资护士转岗意愿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2.4 影响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分析 |
3.2 影响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机制保障因素 |
3.2.2 职业激励因素 |
(5)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下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现实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J区养老基本情况 |
2.1 J区老年群体现状 |
2.2 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推进情况 |
2.3 老年群体医疗服务需求分析 |
第三章 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问题 |
3.1 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 |
3.1.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
3.1.2 家庭医生团队职责分工 |
3.1.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情况 |
3.1.4 家庭医生需求与供给现状 |
3.2 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家庭医生队伍服务能力有限 |
3.2.2 签约服务预期效果不理想 |
3.2.3 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 |
3.2.4 信息化程度低 |
第四章 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问题成因 |
4.1 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机制不健全 |
4.2 医疗资源地区差异还未得到明显改善 |
4.3 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及资金投入不到位 |
4.4 宣传工作方式及群众观念固化 |
4.5 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五章 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验 |
5.1.1 上海3+X模式 |
5.1.2 北京市“智慧家医”模式 |
5.2 国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验 |
5.2.1 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 |
5.2.2 德国吸引优质医疗人才留在基层 |
5.2.3 美国家庭医生培养制度 |
5.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
5.3.1 整合各方力量,助力家庭医生 |
5.3.2 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
5.3.3 推行社区首诊制,畅通双向转诊渠道 |
5.3.4 提高家庭医生待遇,为基层吸引优质人才 |
5.3.5 完善家庭医生培训和培养机制 |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 |
6.1 多举措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 |
6.1.1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机制,有效扩充家庭医生队伍 |
6.1.2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家庭医生团队能力 |
6.1.3 优化家庭医生队伍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
6.2 多管齐下为签约履约提质增效 |
6.2.1 多部门协作,加大监管力度 |
6.2.2 推动制度完善,加强资金保障 |
6.2.3 丰富签约内容,提高履约效果 |
6.3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模式 |
6.3.1 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 |
6.3.2 创新宣传模式,拓展沟通渠道 |
6.4 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医疗 |
6.4.1 完善信息化支撑 |
6.4.2 探索“信联体”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J区老年群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
附件B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意见建议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术语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框架 |
3.3 实证模型 |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6 医学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10.1 方法学讨论 |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H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医疗卫生服务 |
1.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1.2.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1.2.4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与经验 |
2.1 基本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1.3 内卷化理论 |
2.2 境外经验与借鉴 |
2.2.1 美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改革 |
2.2.2 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
2.2.3 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分类 |
2.3 境内经验与借鉴 |
2.3.1 深圳的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
2.3.2 重庆市S县合作金融的改革实践 |
2.3.3 医联体的建设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 |
3.1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概况 |
3.2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 |
3.2.1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
3.2.2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概况 |
3.2.3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资金安排情况 |
3.3 H县医疗卫生服务概况 |
3.3.1 H县的基本情况 |
3.3.2 H县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概况 |
3.3.3 H县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分工 |
3.4 H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特点 |
3.4.1 率先开展组建县域内医联体 |
3.4.2 多措并举加快全科医生培训 |
3.4.3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升级达标建设工程 |
3.4.4 切实提高基层医疗人员收入 |
3.4.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一定强化 |
3.4.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顺利上线 |
3.5 H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满意度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部分硬件升级项目完成面临风险 |
4.1.2 硬件升级后的人员匹配方案缺失 |
4.1.3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较低 |
4.1.4 基本药物目录不满足实际用药需求 |
4.1.5 信息化与远程医疗未统一规划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建设规模不适应经济条件 |
4.2.2 内部管理服务模式落后 |
4.2.3 人才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
4.2.4 公卫服务治理形式化 |
4.2.5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现衔接不畅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H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思路建议 |
5.1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思路 |
5.1.1 量力而行原则 |
5.1.2 主体明确原则 |
5.1.3 公正公开原则 |
5.2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 |
5.2.1 调整建设规模 |
5.2.2 压实管理责任 |
5.2.3 拓宽资金渠道 |
5.2.4 统筹服务治理 |
5.2.5 推进“横向医联体” |
5.2.6 强化人才建设 |
5.2.7 完善保障机制 |
5.2.8 加强信息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1.4 质量控制 |
1.1.5 技术路线 |
1.2 结果 |
1.2.1 病区护士一般资料 |
1.2.2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状况 |
1.2.3 影响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单因素分析 |
1.2.4 影响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现况分析 |
1.3.2 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类实验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质量控制 |
2.1.5 技术路线 |
2.2 结果 |
2.2.1 病区护士一般资料 |
2.2.2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状况比较 |
2.2.3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绩效薪酬满意度状况比较 |
2.2.4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工作满意度状况比较 |
2.2.5 干预前后病区护士转岗趋势变化 |
2.3 讨论 |
2.3.1 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成优势 |
2.3.2 绩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效果 |
2.3.3 不足与展望 |
2.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护士流失现象的相关研究进展 |
3.1 护士流失现象概述 |
3.1.1 相关概念 |
3.1.2 护士流失现状 |
3.1.3 护士流失原因 |
3.1.4 病区护士流失造成的影响 |
3.2 控制护士流失的护理管理 |
3.2.1 人力管理相关举措 |
3.2.2 绩效管理相关举措 |
3.3 其它相关管理理论研究 |
3.3.1 绩效管理 |
3.3.2 精细化管理 |
3.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护士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 B 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 |
附录 C 绩效薪酬满意度量表 |
附录 D 转岗倾向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概念界定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假设 |
7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 |
1 培训目的 |
2 培训对象 |
3 培训方案的实施 |
第二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量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效果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国内外社区护士培训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强化护士转岗培训 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DIE模型的社区COPD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谢丽菊.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苏州市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D]. 朱盼盼.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4]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年资护士转岗至社区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 赵思奇,刘风侠,齐伟静,刘鹤,胡洁. 基层医学论坛, 2021(06)
- [5]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下J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D]. 吴晓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H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赵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某三甲医院病区护士转岗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刘学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重庆市社区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舒灵芝.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糖尿病论文; 基层医疗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