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

论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漫谈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及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医学对AD的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药对痴呆的认识历史悠久,中药复方以其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增效的特点,发挥对AD的整体治疗作用。龟龄集作为着名的补肾抗衰老名方,具有固补肾气、强身健脑等功效,探索其对AD的治疗作用和潜在作用机制,对中医药防治AD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评价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疗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龟龄集治疗AD的可能机制,为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实行双盲、双模拟的随机对照试验,一共纳入AD(肾虚髓减证)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龟龄集胶囊+银杏叶片模拟剂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龟龄集胶囊模拟剂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MMSE、ADAS-cog、ADL、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及药物安全性。2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筛选和验证:从GEO数据库获取A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从样本来源为脑颞中回组织的GSE132903数据集中筛选差异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行WGCNA分析,以获取与AD显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运用DAVID数据库对与AD显着相关的DEGs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以提取关键基因。通过样本来源为血液组织的GSE63060数据集中的差异基因与从脑颞中回组织筛选出来的关键基因取交集,以此筛选出AD患者脑血协同表达的关键基因。取服用龟龄集的AD患者的血液样本与非AD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比较,验证AD患者血液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检测龟龄集对这些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MMSE总评分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MMSE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ADAS-cog总评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ADAS-cog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总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试验组和对照组ADL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ADL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GSE132903数据集中共筛选出755个DEGs。这些DEGs的WGCNA分析显示绿松石色模块聚集的364个DEGs与AD呈显着负相关。这364个与AD显着相关DEGs的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层面,与AD显着相关的DEGs主要涉及细胞器定位的建立、信号释放、突触组织等。在细胞学组件层面,DEGs主要涉及突触前、谷氨酸能突触、细胞前沿等。在分子功能层面,DEGs主要涉及钙调蛋白结合、通道调节器活动、离子通道调节剂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s参与的生物通路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GABA能突触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富集程度最高的前20个关键基因为:SYT1、ITSN1、AMPH、DNM3、CLTA、NECAP1、REPS2、GABRG2、GFAP、GABRA1、DNF、ITPR1、ITPR3、ATP2A2、PPP3CB、NRXN1、GAD1、SST、NPY、PPP3CA。AD患者脑血协同表达的关键基因为PPP3CB和ITPR3。3 RT-PCR验证及龟龄集干预后结果:与非AD对照组比,PPP3CB在AD患者血液中显着低表达(P<0.01)。非AD对照组和AD组之间的ITPR3在血液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龟龄集干预后能显着上调AD组血液中PPP3CB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龟龄集可以增加轻中度AD(肾虚髓减证)患者的MMSE评分,降低ADAS-cog、ADL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2生信分析及RT-PCR验证结论:PPP3CB在AD患者血清中显着下调,龟龄集可显着上调AD患者中PPP3CB的表达,龟龄集可能通过调节PPP3CB而发挥对AD的治疗作用。

张亮[2](2021)在《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莲科、莲属,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花卉,属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作为莲的起源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我国莲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莲是炎热夏季优良的水生观赏植物,花期是影响其观赏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中国古代莲的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远不能满足广大莲花爱好者的观赏需求,极大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分离鉴定莲的关键花期调控基因,探究并解析相关分子机制,对于莲的花期改良和精准育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古代莲为实验材料,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莲FT Interacting Protein 1(NnFTIP1)编码蛋白的基本结构特性和进化关系,以及其启动子元件。然后通过拟南芥稳定转化手段验证了NnFTIP1和莲Flowering Locus T 1(NnFT1)的基因功能,及其组织表达特性和蛋白亚细胞定位。随后,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蛋白拉下实验和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NnFTIP1与NnFT1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NnFTIP1参与NnFT1从叶片到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最后还利用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报告实验初步探究了NnFTIP1上游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等植物中,FTIP1的进化相对保守,而在低等植物和动物中未进化出FTIP1相应的功能蛋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可能是保守地选择了FTIP1介导的成花素的运输途径。2.NnFTIPs主要由N端的C2结构域和C端的跨膜结构区组成。通过序列比对,我们获得了莲的七个FTIP的同源蛋白。除了NnFTIP1和NnFTIP3具有三个C2结构域外,其余五个NnFTIP蛋白均有四个C2结构域。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GUS染色实验发现NnFTIP1和NnFT1在叶片的叶脉中表达量较高。七个NnFTIP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比较高,且除NnFTIP5外,其余的NnFTIP在根中的表达量也比较高。4.通过创建拟南芥超表达和互补株系,观察表型发现NnFTIP1和NnFT1可以促进拟南芥的开花,并且影响成花关键基因APETALA1(AP1)和LEAFY(LFY)的表达。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NnFT1可以与FD发生蛋白互作,调控AP1和LFY的表达,进而影响拟南芥的开花时间。5.构建融合表达载体35S:GFP-NnFTIP1和35S:RFP-NnFT1,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GFP-NnFTIP1定位于内质网,RFP-NnFT1定位于细胞核和内质网,二者共定位于内质网。6.通过酵母双杂交、蛋白拉下实验、荧火素酶互补成像和免疫共沉淀等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了NnFTIP1和NnFT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NnFTIP1的第一个和第三个C2结构域对于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此外,NnFTIP1、NnFTIP5和NnFTIP7均可以和拟南芥FT相互作用,其中NnFTIP1与FT间的相互作用最强。7.通过创建ftip1-1 SUC2:NnFT1-3FLAG和ftip1-1 SUC2:NnFTIP1,然后杂交获得ftip1-1 SUC2:NnFT1-3FLAG SUC2:NnFTIP1转基因拟南芥。通过遗传和蛋白实验证明NnFTIP1参与NnFT1从叶片到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影响NnFT1在顶端分生组织的积累,进而调控拟南芥的开花时间。8.对NnFTIP1的启动子区进行预测,发现存在很多MYB类、MYC类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库,得到一个候选的MYB类转录因子Nn UOF8。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证明Nn UOF8可以直接结合到NnFTIP1的启动子上,并且进一步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明Nn UOF8可以激活NnFTIP1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一个莲NnFTIP蛋白家族NnFTIP1与莲成花素蛋白NnFT1互作,并参与其从叶片到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运输过程,表明FTIP1在不同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功能保守。此外,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个莲MYB类的转录因子Nn UOF8,可能作为NnFTIP1的上游转录因子,直接调控其表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论文对NnFTIP1和NnFT1的功能研究为培育不同花期的莲精准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陈鹏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槐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并结合体内外实验研究,探讨槐花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HHS所含四味药槐花、侧柏叶、荆芥穗及枳壳中的化合物,根据药物相似性(DL)和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两个指标对化合物进行了评估和筛选;使用Pharm Mapper数据库收集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并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收集并筛选UC所影响的靶点,整合后获得HHS中化合物治疗UC所涉及到的潜在靶点;借助KOBAS3.0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6.1软件和STRING 10.5数据库构建复杂的“化合物-靶点-通路”拓扑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分子虚拟对接预测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2.体外实验研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构建RAW264.7的炎症细胞模型,ELISA试剂盒检测造模细胞中相关炎性因子IL-6和TNF-α含量,确定HHS对结肠炎症的治疗作用,并检测活性成分芦丁、槲皮素、槲皮苷、山奈酚对IL-6和TNF-α的影响,验证其抗炎作用。体外作用机制初步研究,采用免疫印迹法探究HHS对于结肠炎症反应中EGFR/PI3K/AKT/HIF-1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3.体内验证试验。使用5%DSS溶液诱导UC小鼠模型,通过DAI评分,H&E染色,以及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的含量,评价HHS的药效。进一步使用免疫印迹法研究HHS对EGFR/PI3K/AKT/HIF-1/VEGF通路轴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从HHS中筛选出23种化合物,共获得239个化合物靶点,450个UC靶点。其中有97个共有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拓扑网络,根据Degree值筛选排名前十的潜在靶点:PLA2G2A、PIK3R1、EGFR、KDR、GSK3B、ODC1、BACE1、SRC、CA2、CA1。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中,AKT1、KDR、ALB、EGFR、PIK3R1、MAPK1交联度较高。整合分析靶点信息,最终获得的关键靶点为EGFR、KDR、PIK3R1。KEGG通路富集共得到185条途径,按设定值(P<0.05,计数>8)筛选得到58条通路。排名前三位的信号通路为HIF-1、PI3K/AKT以及VEGF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得到843个GO条目,主要包括蛋白质转运、脂肪酸代谢、活性氧代谢、肽基酪氨酸自磷酸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化合物和关键靶点EGFR、KDR、PIK3R1的对接分数大于阈值,山奈酚,槲皮素,槲皮苷,芦丁对接分数较高。2.体外抗炎作用研究,以10μg/m L浓度的LPS诱导RAW264.7细胞能形成稳定的细胞炎症模型,分别以终浓度0.5、1、2、4mg/m L HHS处理细胞24 h后,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含量,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HHS均显着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同时,使用活性成分芦丁、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分别处理RAW264.7炎性细胞,IL-6和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体外作用机制研究显示,HHS抑制了EGFR、P-PI3K、P-AKT和HIF-1α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体内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低(0.52g/kg)、中(1.04g/kg)、高(2.08g/kg)剂量的HHS均可以降低DAI评分,增加UC小鼠结肠长度,并显着降低UC小鼠的结肠组织MPO活性以及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的含量。体内Western Blot实验表明,HHS可以抑制EGFR,P-PI3K,P-AKT,HIF-1α以及VEGFR-2的表达。结论:HHS及其活性成分可以降低炎症状态下RAW264.7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可以抑制EGFR/PI3K/AKT/HIF-1/VEGF信号通路,并对UC小鼠具有治疗作用。HHS治疗UC可能与EGFR,KDR,PIK3R1等关键靶点及其共表达蛋白密切相关。

刘嘉艺[4](2021)在《基于毛花猕猴桃基因组SSR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的筛选和通用性验证》文中认为猕猴桃作为雌雄异株的显花植物,对其生长早期进行性别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猕猴桃作为经济作物以收获果实为主要盈利,雄性植株种植应少于雌性植株;其次,猕猴桃从播种到多产的成熟期经历时间较长,需要3~5年,童期漫长,而且幼苗期雌雄植株形态相似,难以准确有效地进行形态学性别鉴定,这造成了猕猴桃改良和选育的艰难困境。因此,开发用于猕猴桃早期性别鉴定的生物技术或分子标记可以有效的控制栽培过程中的雌雄比例,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育种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文章通过开发毛花猕猴桃性别相关的SSR分子标记,以期能在早期鉴定出毛花猕猴桃雌雄植株,提高毛花猕猴桃资源利用率。利用MISA工具从毛花猕猴桃基因组的29条染色体和一条未匹配序列中筛选获得381 250个SSR位点,并对SSR位点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及碱基的重复类型和重复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合成265对引物,利用毛花猕猴桃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普通PCR扩增的方法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方法筛选出具有性别差异扩增片段的SSR引物。其中序号为Primer000181的引物表现为雄性特异,序号为Primer000081的引物能够在雌性植株和雄性植株中扩增出性别特异的不同大小的基因片段。将这两对引物在毛花猕猴桃5个雄株、2个雌株样本中进行验证,其表现均与前文一致。将与预测结果不符的部分特异性片段进行测序比对,搜索其同源基因,绘制系统进化树,以获取更多SSR位点相关等位基因的信息。同时,使用在中华猕猴桃和山梨猕猴桃复合体群体筛选验证的3对用于性别鉴定的SSR分子标记在猕猴桃种间进行通用性验证,以期能够扩大猕猴桃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的使用范围。本研究印证了利用毛花猕猴桃基因组开发性别鉴定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并筛选出2对可以鉴定毛花猕猴桃雌雄植株的引物,能够在毛花猕猴桃生长早期可靠、快速的鉴定其性别,如果需要投入使用,还需进一步扩大测试群体,验证鉴定的准确性。通过比对测序实际扩增的特异性片段和预测结果,分析其差异,合理猜测偏差原因。通过基因系统进化树的分析,分析猕猴桃种间的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和遗传距离。中华猕猴桃和山梨猕猴桃复合体群体验证的3对用于性别鉴定的SSR分子标记在本研究所试猕猴桃品种间并没有扩增出如之前所报道的性别特异性片段。因此,这3对SSR标记无法在这些猕猴桃品种间进行使用,说明用于猕猴桃属植物通用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还需后人进一步筛选验证。

武丽仙[5](2020)在《飞蝗内源代谢相关的3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功能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昆虫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eases,CYPs)是一个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编码的酶系,在杀虫剂等外源化合物解毒以及内源激素等代谢中承担着重要功能。研究表明,一些保守的、参与内源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对昆虫生长发育是必需的。随着昆虫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越来越多的CYPs基因被鉴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作为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已发现至少有78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源代谢解毒机制方面,而对其内源代谢机制的研究极少。本文发现飞蝗Lm CYP4G和Lm CYP303A1基因在参与内源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并对mi RNA调控飞蝗Lm CYP303A1的表达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Lm CYP4G62和Lm CYP4G102在飞蝗表皮碳氢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了飞蝗2个Lm CYP4G基因在不同发育天数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m CYP4G62主要在发育中期表达较高,而Lm CYP4G102在所有发育阶段均表达较高;但二者均在体壁和脂肪体中高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m CYP4G62和Lm CYP4G102均在绛色细胞中表达,但二者的亚细胞定位不同,Lm CYP4G62定位于细胞质膜上,而Lm CYP4G102定位于细胞质中;采用RNAi技术分别沉默Lm CYP4G62和Lm CYP4G102后,导致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le Hydrocarbons,CHCs)含量下降,其中沉默Lm CYP4G102后,所有种类的CHCs含量均下降,而沉默Lm CYP4G62只有相对较短链的CHCs含量降低;进一步,采用RNAi结合杀虫剂生物学测定实验和干燥实验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抑制2个Lm CYP4G基因的表达,可导致杀虫剂通过表皮的渗透性升高,飞蝗对干燥胁迫和杀虫剂的敏感性增强。研究结果表明,Lm CYP4G62和Lm CYP4G102均参与飞蝗碳氢化合物的合成,且对飞蝗保水和杀虫剂渗透性具有重要作用。二、Lm CYP303A1的分子特性及在飞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利用RT-q PCR技术,分析Lm CYP303A1基因在飞蝗不同发育天数和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m CYP303A1主要在若虫蜕皮前表达较高,成虫期表达很低,且在表皮、翅、前肠和后肠中高表达;沉默Lm CYP303A1的表达,可导致飞蝗若虫到若虫或若虫到成虫发育期蜕皮致死;此外,沉默Lm CYP303A1的表达,可有效抑制CHCs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导致部分CHCs含量降低,进一步增强了对干燥和杀虫剂的敏感性;此外,沉默Lm CYP303A1的表达,可抑制飞蝗旧表皮降解和新表皮合成,影响表皮蛋白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三、果蝇Cyp303a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CYP303A1在昆虫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为了进一步研究CYP303A1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功能,本文对果蝇Cyp303a1的生理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RT-q PCR技术分析Cyp303a1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研究发现,其主要在白色预蛹期的环腺和蛹期第2天的翅中表达较高;利用GAL4/UAS系统在不同组织部位沉默Cyp303a1的表达,发现全身或表皮沉默Cyp303a1后,可导致果蝇羽化致死或羽化后翅无法展开而死亡,翅特异性沉默Cyp303a1后,也会导致果蝇成虫翅无法展开;使用Gal80ts在不同时期抑制Cyp303a1的表达,结果表明,Cyp303a1在果蝇蛹中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果蝇Cyp303a1的突变体在胚胎后期有80%的致死率,全身过表达果蝇Cyp303a1可以挽救果蝇Cyp303a1突变体表型,全身过表达飞蝗Lm CYP303A1则不能挽救。这一结果表明,果蝇Cyp303a1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且果蝇与飞蝗CYP303A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差异性。四、mi RNA对飞蝗Lm CYP303A1基因的调控机制研究为深入探究飞蝗Lm CYP303A1的转录调控机制,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发现mi R-184与飞蝗Lm CYP303A1具有结合位点;通过RT-q PCR检测分析表明,mi R-184与Lm CYP303A1的发育表达变化呈负相关;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以及RIP实验分析表明,mi R-184与Lm CYP303A1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同时,体内注射mi R-184的激动剂或抑制剂,沉默或过表达mi R-184后,均会导致飞蝗因蜕皮困难致死,与沉默飞蝗Lm CYP303A1的结果相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飞蝗mi R-184通过调控Lm CYP303A1的表达,在其蜕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综上所述,本文系统研究了参与飞蝗内源代谢的3个细胞色素P450的生理功能以及mi RNA对飞蝗Lm CYP303A1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渐变态昆虫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资料,而且有助于害虫防治新靶标的研发。

闫春蕾[6](2020)在《图式理论下信息文本的逻辑分析与翻译 ——以美国转基因技术及政策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美国转基因技术及政策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两篇原文选自Regul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一书,主要内容为转基因微生物在美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前景和潜在风险,以及抗李痘病毒“甜蜜李”品种的研发及相关监管政策。原文属信息型文本,涉及科技和社科内容,专业性强,逻辑性强,用词严谨,隐含有很多背景信息,翻译难度较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以下难点:不熟悉遗传工程技术背景知识,难以辨识专业术语和多义词的内涵,难以理清原文中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借助图式理论中的图式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协助理解原文,包括词汇图式、内容图式、文体图式等,取得良好效果。通过译例分析,笔者总结翻译经验如下:(1)对专业概念、多义词的翻译,要根据概念与语词关系,构建出相应的形象或抽象图式,再根据具体语境及上下文逻辑,适当采用增词、转译等方法,在译文中准确传递出专业信息。(2)对原文多数句子而言,即使是字面信息,也很少能够直接翻译,需仔细分析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出这些关系,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3)对语篇中蕴含的背景信息,译者需要查阅和参考相关资料,准确把握信息内涵,可采取文内诠释或加注方式,进行诠释式翻译。(4)对语篇蕴含的逻辑信息,要理清包括因果关联在内的所有逻辑关系,必要时在译文中连续增加适宜的逻辑连接词,确保译文表达顺畅,逻辑连贯。(5)对科技文体和社科文体的语篇,译者需要建立起文体图式意识,分析原文含有的不同文体的行文特点,在译文中加以体现。笔者希望本文所总结的图式分析和逻辑分析体会,能够有助于翻译学习者深度理解同类原语文本,采取适宜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质量。

任林琇[7](2018)在《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科技与经济交融发展特征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产出原创性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先导和源泉,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和战略重点。科研管理模式是影响科研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源自西方国家的PI制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证明在基础研究领域起到了较好地组织管理作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在积极引进PI制,但因我国体制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PI制功能在我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在我国现实国情、现有体制、现行机制下将PI制管理模式应用到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并发挥其优势管理功能,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从现有研究来看,学术界关于PI制的理论研究较少,多从科研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努力结合我国科研管理机构体制、机制的特点,紧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研管理模式,以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管理体制的PI制,提高科研产出绩效、增强科技竞争力[1]。研究并构建符合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特征的PI制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以构建新型PI制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高原创性和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产出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专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系统分析、理论推演、总结归纳等方法。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查找并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国内外PI制科研管理概况,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紧扣我国体制、机制的特点,提出PI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建议,并探索构建适合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及管理参考。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PI制管理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主要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并归纳国内外对PI制、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等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本论文研究提出的问题、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制定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PI制管理模式相关理论因素研究。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激励与约束理论、PI制等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研究。本章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为下文PI制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第四部分:国内科研管理历史演进及现状研究。首先阐述了国内的科研管理历史;接着梳理了我国的科研管理模式演进,重点对PI制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我国PI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选取国内四个实施PI制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案例研究,针对案例科研机构,总结、分析、归纳其实施经验及遇到的瓶颈,为本研究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PI制管理模式准备实践基础。第五部分:为PI制管理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应用德尔菲法采集因素,建立PI制的影响因素库,并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赋值打分,按得分大小排序确认重要程度。其次,采用Dematel法建立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通过对直接影响矩阵进行正规化、逆矩阵、矩阵乘积计算后得出综合影响矩阵,并计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依据各因素的原因度值和中心度值,最终确定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第六部分: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本章在前文文献研究、国内外科研管理分析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等工作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面向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首先,在宏观层面,国家需要用政策引导、法律保障PI制实施顺畅;其次,在中观层面,基础研究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机制、营造合适的环境促进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再次,在微观层面,研究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要素管理制度,包括有利于PI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各项制度。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总结讨论,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以及主要创新点,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立足于创新性成果产出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管理学的系统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公平理论等同时应用在科研管理领域展开对应的分析,进而得出在PI制模式构建时应该重点强调的制度及其建设的核心。通过研究,创新提出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实施PI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对PI制模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的构建提出建设构想。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科研管理方面理论研究,同时针对性建议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选用PI制管理模式作为常态化、最优模式,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上提供政策建议和管理参考。

李玥姣[8](2013)在《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践初探》文中认为化学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内容涉及与化学相关的信息和技术,化学软件是化学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软件被逐渐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本论文拟对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几种常用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实践研究。论文对课程改革与化学信息学的联系、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做了理论上的分析,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以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编辑试卷、绘图和实验模拟三个模块选择了“化学金排”、“ACD/ChemSketch”和“仿真化学实验室”三种化学软件进行初步的实践研究。将化学软件应用于资料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检验化学软件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技能等方面均有提高,化学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韦博成[9](2011)在《漫谈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2)》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20多个实际案例说明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希望使更多的人对统计学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了解;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统计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并通过其发展进程的介绍,进一步阐明统计学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列举更多的论据说明近代统计学是当今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

杜红英[10](2009)在《化学信息学新算法及在化学、生物与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交叉学科-化学信息学(Chemoinformatics)也迅速成长起来了。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利用信息学的方法来解决化学的问题,同时得到有关化学本质规律的的学科。化学信息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丰富,例如化学试验设计与优化、定量校正理论、分析信号处理、化学模式识别、模型与参数估计、人工智能等。化学信息学产生于科学家们对化学知识规律的不断需要的过程中。化合物结构与性质/活性定量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activityrelationship,QSPR/QSAR)是化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该方法是指将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同其生物活性数据以一定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起来的定量关系。QSPR/QSAR的研究最初应用于生物领域是为了适应合理设计生物活性分子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QSPR/QSAR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且日趋成熟,其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研究涉及生物,化学,药物科学,以及食品科学等诸多学科。人们期望用一个成功的数学模型,能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其微观结构同其宏观性质/活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知识,探求化合物性质/活性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推论呈现化合物某些性质的影响因素,然后为设计,筛选或预测具有人们期望性质的化合物提供信息。化学信息学的发展为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本学位论文主要对化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一些新算法进行了探讨,并把这些新算法成功应用于QSAR/QSPR研究领域中。该论文共包括五章节内容,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第一章:简述了化学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以及多种化学信息学算法,也详细讲述了化学信息学研究的分支之一——QSAR,包括QSAR演变历史,基本原理以及实现的步骤等等。第二章:主要讨论了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 (QSRR)方法在多肽色谱保留行为预测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线性和非线性建模方法对反相液相色谱(RPLC)的101种多肽保留时间进行了定量结构保留关系建模研究。最佳多元线性回归(BMLR)方法用来选择与保留行为最为密切的分子描述符,并建立线性模型。另外两种非线性回归方法(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投影寻踪回归(PPR))用来构建非线性模型。RBFNN和PPR模型的训练集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87和0.9881;均方根误差(RMSE)为0.5666和0.4207。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和投影寻踪回归将是蛋白质组研究中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工具,并有望应用于其他类似的研究领域。(2)新颖的化学信息学方法—局部懒惰回归(LLR)首次应用于预测278个多肽在固定金属亲和色谱(镍柱)的保留行为研究。该工作分别用BMLR,PPR和LLR三种方法建立线性和非线性QSRR模型。最佳的LLR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2分别为0.9446和0.9252。该工作证明新颖机器学习算法LLR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工具,它可用于色谱保留行为研究领域,为协助设计和分离纯化蛋白质和多肽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描述了QSAR方法在农业和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三种机器学习方法:遗传算法-多元线性回归(GA-ML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 SVM),PPR用于100个稻瘟病抑制剂噻唑啉衍生物的杀菌活性研究。线性模型GA-MLR和非线性模型LS-SVM和PPR都得到了良好的预测结果,但非线性模型提供了更加精确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非线性LS-SVM和PPR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噻唑啉分子结构与杀菌活性之间的关系,能够成为研究稻瘟病抑制剂良好的建模工具。此外,这项研究为稻瘟病抑制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而且有效的办法,同时得到的与其密切相关的分子结构信息。(2)运用定量结构保留关系方法对藏红花内43种芳香组分的SPME-GC-MS保留时间进行了预测。应用最佳多元线性回归(BMLR)和投影寻踪回归(PPR)方法分别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模型,两种方法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线性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34和0.8725,非线性模型则给出了较好的预测结果分别为0.9806和0.9456。通过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的比较,可以看出非线性PPR方法可以较好的应用到SPME-GC-MS保留行为研究领域内,同时该工作又可以为其他植物和中草药的分离研究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定量构效关系在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领域内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利用QSRR方法对55种药物在固相人工膜色谱内的保留指数进行了线性和非线性建模研究。在该工作中,线性BMLR方法被用来选取与保留指数最为相关的参数,同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利用选取的描述符,应用PPR和LLR方法来建立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比,我们发现LLR作为一种新的建模方法,体现出较完美的预测能力,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为:复相关系数(R2),0.9540,0.9305;均方根误差(RMSE),0.2418,0.3949。结果显示,新型LLR建模方法在QSRR方法研究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该方法定会成功的应用于其它类似的色谱研究领域内。(2)利用线性和非线性建模方法研究了80个N-羟基-a-苯磺酰乙酰胺(N-hydroxy-aphenylsulfonylacetamidederivatives,HPSAs)衍生物对三种类型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其中线性BMLR方法用来选取关键的结构参数,同时建立线性模型对所选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进行了预测;然后以全局格式搜索PPR方法利用选取的参数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均能提供较为满意的预测结果。在该工作中,非线性PPR方法首次与格式搜索(GS)方法相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对HPSAs的抑制活性的建模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该方法的成功为其他模型参数的优化与选取提供了一种捷径。(3)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和非线性回归方法-格式搜索支持向量机(GS-SVM)和PPR方法对MT3褪黑激素结合位点的亲和性进行了研究。在该工作中,遗传算法被用来选取与研究对象最为相关的结构参数,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MT3褪黑激素结合位点的亲和性进行预测;利用选取的五个结构变量,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GS-SVM和PPR方法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通过模型对比,我们发现非线性PPR方法能够对MT3褪黑激素结合位点的亲和性具有比较准确的预测能力。该方法的建立,为设计和开发新型MT3褪黑激素的新型配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第五章:QSAR方法在化学感应系统相对灵敏度的预测研究。在本章中,BMLR,SVM和LLR三种方法用来完成64种VOCs的气味检测阀值(ODTs)和鼻腔辛辣味阀值(NPTs)相对敏感性的QSAR建模研究,所得的预测结果和相应的实验数据基本吻合。相比之下,LLR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预测能力,因此,它在QSAR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此外,本研究还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分子结构信息,它们与VOC的相对敏感性密切相关。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选择或制造一些新型的化学传感器,同时也说明LLR方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QSAR建模方法,可用于其他类似的化学传感器建模预测研究。

二、漫谈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五脏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
        1 古籍中有关AD的认识
        2 人以五脏为本
        3 阿尔茨海默病本虚于五脏
        4 阿尔茨海默病标实与五脏的关系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物信息学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展
        1 阿尔茨海默病与基因组学
        2 阿尔茨海默病与蛋白质组学
        3 阿尔茨海默病与代谢组学
        4 阿尔茨海默病与药物靶点预测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试验方法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治疗后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D关键基因筛选验证及龟龄集干预作用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筛选AD关键基因
        2 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3 技术路线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AD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 DEGs的WGCNA分析
        3 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4 PPI网络构建及关键基因筛选
        5 AD脑-血共表达关键基因
        6 关键基因在验证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
        7 关键基因的疾病预测能力
        8 PCR检测关键基因
        9 PCR检测龟龄集干预前后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莲的概述
        1.1.1 莲的分类
        1.1.2 莲的生活习性
    1.2 植物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2.1 光周期途径调控拟南芥开花的分子机制
        1.2.2 光周期途径调控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
    1.3 成花素的发现
    1.4 FT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的作用模式
    1.5 FTIP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1.5.1 FTIP1 介导的植物成花素运输机制
        1.5.2 FTIP蛋白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1.6 观赏植物花期调控途径
        1.6.1 观赏植物的花期调控技术
        1.6.2 莲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和载体质粒
    2.3 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化学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系统进化树构建
        2.4.2 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和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2.4.3 取样
        2.4.4 大肠杆菌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转化及鉴定
        2.4.5 RNA的提取
        2.4.6 反转录
        2.4.7 质粒提取
        2.4.8 DNA提取
        2.4.9 PCR扩增
        2.4.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11 载体构建
        2.4.12 LR反应
        2.4.13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
        2.4.14 转基因的拟南芥种子筛选
        2.4.15 亚细胞定位
        2.4.16 GUS组织化学染色
        2.4.17 酵母双杂交(Yeast-two hybrid,Y2H)
        2.4.18 萤火素酶互补成像实验(Firefly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 assay)
        2.4.19 蛋白拉下实验(Pull down)
        2.4.20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2.4.21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 hybrid,Y1H)
        2.4.22 双荧光报告实验(Dual luciferase report assay)
第3章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NnFTIP1 的基因功能验证
    3.3 NnFTIP1和NnFT1 相互作用且影响NnFT1 的转运
    3.4 NnFTIP1 的转录调控
    3.5 莲转基因植株的创制以及NnFTIPs和 NnSTM的互作探究
第4章 讨论
    4.1 FTIP1 在不同的开花植物进化过程中保守
    4.2 NnFTIP1和NnFT1 可以促进拟南芥开花
    4.3 NnFTIP1和NnFT1 相互作用且影响NnFT1 的转运
    4.4 NnFTIP1 的转录调控
    4.5 莲转基因植株的创制以及NnFTIPs和 NnSTM的互作探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槐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释义
技术路线图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溃疡性结肠炎
        1.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
    2 槐花散研究进展
        2.1 槐花散概述
        2.2 槐花散的化学成分
        2.3 槐花散临床应用
    3 网络药理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 槐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
    1.材料与方法
        1.1 相关软件与数据库
        1.2 槐花散中化学成分的收集
        1.3 槐花散各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1.4 GO/KEGG分析
        1.5 构建“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C-T-P”)网络
        1.6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1.7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槐花散中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2 槐花散各成分治疗UC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2.3 GO/KEGG分析结果
        2.4 “C-T-P”拓扑网络的构建
        2.5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2.6 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槐花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1.试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药物
        1.3 仪器与试剂
        1.4 常用试剂及试药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2.3 细胞冻存
        2.4 MTT法检测槐花散及其活性成分对RAW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5 MTT法检测LPS对 RAW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6 LPS诱导RAW264.7 炎症细胞模型的构建
        2.7 ELISA法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 的含量
        2.8 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9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槐花散及其活性成分对RAW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LPS对 RAW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LPS诱导炎症模型的建立
        3.4 HH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活性成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6 HHS对 HIF-1 信号通路的影响
        3.7 HHS对膜蛋白EGFR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4.小结
第四章 槐花散的体内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受试药物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常用试剂及试药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DSS模型构建和实验分组
        2.2 一般状态观察
        2.3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的检测
        2.4 髓过氧化物酶(MPO)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测定
        2.5 结肠组织样品的石蜡包埋与切片
        2.6 结肠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7 Western blot检测关键蛋白表达
        2.8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DAI评分
        3.3 DSS模型小鼠结肠长度变化
        3.4 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
        3.5 结肠MPO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变化
        3.6 Western blot检测关键蛋白的表达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毛花猕猴桃基因组SSR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的筛选和通用性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猕猴桃属概况
        1.1.1 猕猴桃的起源与分布
        1.1.2 猕猴桃利用价值及栽培育种
        1.1.3 毛花猕猴桃概述及种植现状
    1.2 植物性别研究现状
        1.2.1 植物性别的多态性及种类
        1.2.2 植物性别的决定机制
        1.2.3 鉴定植物性别的研究方法
        1.2.4 猕猴桃性别鉴定研究现状
    1.3 微卫星分子标记
        1.3.1 SSR的特点及分布
        1.3.2 SSR的功能作用
        1.3.3 SSR标记的种类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序列数据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植物材料
        2.2.2 试剂材料
        2.2.3 试剂盒
        2.2.4 菌株与质粒
        2.2.5 培养基
        2.2.6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7 引物序列
    2.3 实验方法
        2.3.1 毛花猕猴桃基因组数据的比较及SSR位点的识别定位
        2.3.2 引物设计
        2.3.3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提取
        2.3.4 PCR反应扩增
        2.3.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3.6 DNA产物纯化
        2.3.7 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的制备方法
        2.3.8 载体连接
        2.3.9 大肠杆菌感受态转化
        2.3.10 菌落鉴定
        2.3.11 测序及序列比对
        2.3.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13 系统进化树的绘制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毛花猕猴桃SSR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毛花猕猴桃基因组筛选的SSR位点数量与类型
        3.1.2 毛花猕猴桃基因组筛选的SSR位点重复次数分布
        3.1.3 毛花猕猴桃基因组筛选的SSR位点的分布特征
    3.2 SSR性别特异片段的筛选
        3.2.1 第一批引物筛选
        3.2.2 第二批引物筛选
        3.2.3 第三批引物筛选
    3.3 特异性引物在毛花猕猴桃样本中的通用性验证
    3.4 特异性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3.4.1 Primer000181 的测序比对
        3.4.2 Primer003002 的测序比对
        3.4.3 Primer003002 的进化树分析
        3.4.4 Primer003072 的测序比对
    3.5 猕猴桃性别标记的种间通用性验证
        3.5.1 A001 在猕猴桃种间的通用性验证
        3.5.2 A002 在猕猴桃种间的通用性验证
        3.5.3 A003 在猕猴桃种间的通用性验证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后期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飞蝗内源代谢相关的3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功能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细胞色素P450概述
        1.1.1 细胞色素P450简介
        1.1.2 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特征
        1.1.3 细胞色素P450的分类
    1.2 昆虫细胞色素P450功能研究
        1.2.1 外源物质的代谢
        1.2.2 内源物质的代谢
    1.3 miRNA调控昆虫CYP基因的研究现状
    1.4 飞蝗的为害及RNA干扰(RNAi)技术的应用
        1.4.1 飞蝗的为害及防治现状
        1.4.2 RNA干扰(RNAi)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5 转基因果蝇技术及其应用
    1.6 本文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飞蝗CYP4G亚家族基因在CHC合成中的功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相关试剂
        2.1.3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LmCYP4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飞蝗LmCYP4G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2.2.3 抗体制备
        2.2.4 Western blot
        2.2.5 免疫组化定位
        2.2.6 LmCYP4G基因的沉默效率及表型观察
        2.2.7 干燥抗性分析
        2.2.8 杀虫剂敏感性和渗透性分析
        2.2.9 碳氢化合物提取及含量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LmCYP4G基因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2.3.2 LmCYP4G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器官的表达
        2.3.3 LmCYP4G蛋白的组织定位分析
        2.3.4 沉默LmCYP4G基因对飞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2.3.5 沉默LmCYP4G基因在干燥条件下对飞蝗存活率的影响
        2.3.6 沉默LmCYP4G基因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2.3.7 沉默LmCYP4G基因对飞蝗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飞蝗LmCYP303A1的分子特性和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
        3.1.2 相关试剂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LmCYP303A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飞蝗LmCYP303A1基因不同发育天数和不同组织部位表达特性
        3.2.3 LmCYP303A1 基因的沉默效率及表型观察
        3.2.4 表皮脂质分布检测
        3.2.5 干燥抗性分析
        3.2.6 杀虫剂敏感性和渗透性分析
        3.2.7 碳氢化合物提取及含量分析
        3.2.8 显微结构分析
        3.2.9 沉默LmCYP303A1后转录组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LmCYP303A1基因结构和序列分析
        3.3.2 LmCYP303A1的表达特性分析
        3.3.3 LmCYP303A1对飞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3.3.4 沉默LmCYP303A1对新表皮脂质含量的影响
        3.3.5 沉默LmCYP303A1在干燥条件下对飞蝗存活率的影响
        3.3.6 沉默LmCYP303A1对杀虫剂敏感性和渗透性的影响
        3.3.7 沉默LmCYP303A1对碳氢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3.3.8 沉默LmCYP303A1对表皮结构的影响
        3.3.9 沉默LmCYP303A1对表皮相关基因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果蝇Cyp303a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果蝇品系及饲养
        4.1.2 相关试剂
        4.1.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构建果蝇UAS-Cyp303a1过表达品系
        4.2.2 果蝇Cyp303a1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特性表达分析
        4.2.3 果蝇胚胎免疫组化
        4.2.4 果蝇Cyp303a1突变体检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果蝇Cyp303a1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性分析
        4.3.2 不同组织特异性沉默果蝇Cyp303a1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4.3.3 不同发育阶段特异性沉默果蝇Cyp303a1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4.3.4 Cyp303a1突变体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4.3.5 过表达果蝇Cyp303a1挽救其突变体表型
    4.4 讨论
第五章 mic RNA对飞蝗LmCYP303A1基因的调控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昆虫
        5.1.2 相关试剂
        5.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生物信息学预测LmCYP303A1的micRNAs
        5.2.2 LmCYP303A1和micRNAs的发育表达分析
        5.2.3 体外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5.2.4 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
        5.2.5 体内过表达或沉默miR-184的表达
        5.2.6 LmCYP303A1 基因的沉默效率及表型观察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预测和筛选可能调控LmCYP303A1的mi RNAs
        5.3.2 mi RNAs及其靶标LmCYP303A1在飞蝗2 龄不同发育天数的表达
        5.3.3 体外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mCYP303A1基因与miR-184的相互作用
        5.3.4 体内RIP验证LmCYP303A1和miR-184之间的相互作用
        5.3.5 体内过表达或沉默miR-184后对靶基因LmCYP303A1表达的影响
        5.3.6 体内注射miR-184激动剂或抑制剂对飞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图式理论下信息文本的逻辑分析与翻译 ——以美国转基因技术及政策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意义
    1.3 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图式分析及逻辑分析方法
    3.1 图式的定义
    3.2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3.3 图式分析与逻辑分析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图式的构建与翻译
        4.1.1 专业术语
        4.1.2 一词多义
    4.2 内容图式的构建与翻译
        4.2.1 字面信息
        4.2.2 蕴含信息
        4.2.2.1 背景信息
        4.2.2.2 逻辑信息
    4.3 文体图式的分析与翻译
        4.3.1 社科文体
        4.3.2 科技文体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科学研究内涵
    2.2 科研管理相关理论
    2.3 生命科学基础相关研究
    2.4 PI制相关研究
    2.5 相关管理理论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科研管理模式的分析
    3.1 国外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变革
    3.2 主要发达国家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3.3 研究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科研管理历史演进及现状研究
    4.1 我国科研管理的近代历史溯源
    4.2 科研管理模式演进
    4.3 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机构PI制模式实施案例研究
    4.4 研究启示
    4.5 小结
第五章 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因素研究
    5.1 TN法概述
    5.2 因素分析与识别的DEMATEL法及其实施步骤
    5.3 应用德尔菲法进行PI制管理模式影响因素识别
    5.4 应用DEMATEL法进行PI制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影响PI制功能因素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PI制管理模式构建
    6.1 构建目标
    6.2 构建原则
    6.3 构建方法
    6.4 “全自由契约式”PI制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
    6.5 PI制管理模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心建设构想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科研团队PI制组织模式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化学软件概述
        一、 化学软件的概念
        二、 化学软件的特性
        三、 化学软件的分类
    第二节 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 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二、 常用高中化学教学软件
        三、 化学软件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 化学软件的发展趋势
        一、 智能化
        二、 网络化
        三、 功能集成化
        四、 教育功能增强
第三章 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初探
    第一节 相关理论综述
        一、 元认知理论
        二、 建构主义理论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三种重要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化学金排”的应用
        二、 “ACD/ChemSketch”的应用
        三、 “仿真化学实验室”的应用
    第三节 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一、 “ChemSketch”应用于教与学的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二、 “仿真化学实验室”应用于教与学的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化学信息学新算法及在化学、生物与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化学信息学算法和定量结构-性质/活性关系综述
    1.1 化学信息学概况
        1.1.1 化学信息学的产生背景
        1.1.2 化学信息学的定义
        1.1.3 化学信息学的结构特点
        1.1.4 化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1.5 化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1.1.6 化学信息学部分方法的简介
    1.2 定量构效关系的简介
        1.2.1 定量构效关系的概述
        1.2.2 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进展
        1.2.3 QSAR方法的基本步骤
    参考文献
第二章 QSAR方法用于多肽色谱保留行为的预测研究
    2.1 应用RBFNN和PPR方法预测多肽在RPLC中的保留时间
        2.1.1 引言
        2.1.2 理论
        2.1.3 实验部分
        2.1.4 结果与讨论
        2.1.5 结论
    2.2 基于新颖方法对含组氨酸的多肽在固定金属亲和色谱中保留行为的预测
        2.2.1 引言
        2.2.2 数据集
        2.2.3 分子描述符的产生和选择
        2.2.4 最佳多元线性回归,投影寻踪回归和局部懒惰回归算法。
        2.2.5 模型的评价
        2.2.6 结果与讨论
        2.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QSAR方法在农业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
    3.1 基于LS-SVM和PPR方法预测稻瘟病抑制剂的杀菌活性
        3.1.1 引言
        3.1.2 数据集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结论
    3.2 基于PPR的藏红花芳香组分的QSAR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过程
        3.2.3 结果和讨论
        3.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QSAR方法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4.1 应用投影寻踪回归和局部懒惰回归对磷脂膜色谱的药物分离保留指数进行预测
        4.1.1 引言
        4.1.2 算法的理论
        4.1.3 实验部分
        4.1.4 结果与讨论
        4.1.5 结论
    4.2 联合投影寻踪回归和网格搜索方法预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抑制活性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结论
    4.3 新颖QSAR方法预测MT3褪黑激素结合位点的亲和性
        4.3.1 引言
        4.3.2 实验部分
        4.3.3 建模方法原理
        4.3.4 结果与讨论
        4.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QSAR方法在化学感应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
    5 基于局部懒惰回归方法对一系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嗅觉与鼻子三叉神经化学感应系统相对灵敏度的预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和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漫谈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D]. 赵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莲NnFTIP1的基因功能及其转运成花素的机制研究[D]. 张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槐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D]. 陈鹏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毛花猕猴桃基因组SSR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的筛选和通用性验证[D]. 刘嘉艺.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飞蝗内源代谢相关的3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功能及调控研究[D]. 武丽仙. 山西大学, 2020
  • [6]图式理论下信息文本的逻辑分析与翻译 ——以美国转基因技术及政策汉译为例[D]. 闫春蕾. 山西大学, 2020(01)
  • [7]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D]. 任林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2)
  • [8]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践初探[D]. 李玥姣.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9]漫谈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2)[J]. 韦博成.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02)
  • [10]化学信息学新算法及在化学、生物与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杜红英. 兰州大学, 2009(11)

标签:;  ;  ;  ;  

论化学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