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应激因素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应激因素

一、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一个应激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景思源[1](2021)在《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有害真菌毒素。这类毒素在霉变的大麦、小麦、玉米和高粱这些常食用的农作物中广泛存在。由于ZEN具有包括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等毒性作用,直接食用或者通过食物链蓄积会使人体产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因此,关于ZEN的脱毒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去除ZEN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脱毒法,但是物理方法要想处理大量的谷物有一些困难,而化学方法处理可能会带来其它的化学试剂污染、破坏谷物的营养成分并且化学方法处理过的谷物口感会变差,因此生物脱毒法是处理ZEN污染谷物的最佳方法。生物降解法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与ZEN发生作用,破坏其产毒结构,特异性高且这些酶不会影响谷物的营养价值。本论文通过以ZEN为唯一碳源的方法筛选出对ZEN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H35,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随后,研究了该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最后,对降解菌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应用降解菌H35分泌的胞外酶降解玉米和饲料中的ZEN。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从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田中分离得到一株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H35。通过对H35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这是首次鉴定出短小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ZEN的能力。对H35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的研究表明:菌株H35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多粘菌素B不敏感,H35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0,通气量越多菌株生长量越大。H35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7.0,在菌液添加量5%、ZEN初始浓度20μg/m L时,菌株H3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降解5天,对ZEN的降解率可达70%以上。对H35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35对ZEN起降解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发酵上清液中,分别用蛋白酶K、蛋白酶K和SDS以及加热处理发酵上清液,上清液的降解活性明显降低,因此,推测活性物质为胞外酶。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活性物质,发现用浓度为60%、65%、70%、75%和80%的硫酸铵所沉淀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别不大,降解活性物质在分子量30 kDa和38 kDa的含量最多。H35降解ZEN的产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表明,ZEN降解产物的雌激素作用明显小于ZEN。最后,将硫酸铵沉淀出的胞外酶添加到含有ZEN的混合玉米样品和对ZEN污染的DDGS、豆粕和麸皮三种饲料中,发现H35胞外酶对玉米和饲料中的ZEN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说明菌株H35的胞外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卢智奇[2](2021)在《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安全性评价及其对湖羊生长与健康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蔬菜尾菜产量大,营养价值较高,将其饲料化并在养殖生产中科学使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和尾菜废弃带来的环境压力。目前蔬菜尾菜饲料化及其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应用的技术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蔬菜尾菜中的抗营养因子(硝酸盐、硫代葡萄糖苷、重金属离子等)、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等因素是否会对动物造成影响,因地理环境、不同畜种、不同生理阶段而异,蔬菜尾菜目前的利用技术尚未系统和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地试验研究并予以阐明,为促进养殖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产品开发为目的,结合基础研究,以期为结合实际生产的非常规饲料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实际参考。试验一、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安全性评价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的饲用安全性,混贮饲料以白菜尾菜稻草为原料,以4:6的比例混合,并添加植物乳杆菌0.035 g/kg、纤维素酶0.250 g/kg进行裹包青贮40 d,并设置厂用饲料为对照组。试验检测了两种饲料中的常见霉菌毒素含量、农药残留含量、重金属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以及四种维生素含量。(1)霉菌毒素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被检测的所有样品中,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均为100%,但均未超标,符合国家饲用饲料的限定标准。厂用饲料的呕吐毒素及黄曲霉毒素含量显着低于混贮饲料(P<0.05),而赭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2)农药残留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在检测的60余种农药残留中,多数农药残留指标均未检出。另外,在常见的农药残留指标中,厂用饲料(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六氯苯和溴氰菊酯)与混贮饲料(六六六、滴滴涕、多效唑、敌敌畏和六氯苯)饲料中的农药残留均未检出。此外,厂用饲料中检测出多效唑,混贮饲料中检测出溴氰菊酯,但都没有超过限定标准,符合国家饲用饲料的限定标准。(3)重金属及亚硝酸盐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样品中重金属(砷、铅、汞、铬、镉)及亚硝酸盐均有检测出,但没有超过国家对家畜饲料的限定标准。两种饲料之间砷、铅、铬、镉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极显着差异,其中厂用饲料中铅、铬、镉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极显着低于混贮饲料(P<0.05),而砷的含量显着高于混贮饲料(P<0.05)。此外,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汞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4)维生素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混贮饲料的维生素B2含量显着大于厂用饲料(P<0.05),厂用饲料维生素C含量显着大于混贮饲料(P<0.05),两组之间VA、VE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相比,维生素含量较丰富,其中维生素B2、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厂用饲料。两组饲料的霉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及亚硝酸盐含量均达标,符合饲料安全卫生标准,可用作动物生产饲料。试验二、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育肥湖羊生长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6只湖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公母各半,以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饲喂的湖羊为试验组,以厂用饲料饲喂的湖羊为对照组。试验测定了两组湖羊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器官指数,消化道生理形态。(1)湖羊生长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者之间的料肉比、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观消化率的试验结果显示,两组饲料对育肥湖羊的干物质消化率、有机物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以及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器官指数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育肥湖羊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肺脏指数、肾脏指数及胰腺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2)对湖羊复胃发育的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瓣胃重量、瓣胃占宰前活重比例、复胃量、复胃占宰前活重比例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而复胃其他部分两组间无显着影响(P>0.05)。瘤胃组织形态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瘤胃腹囊的基底层厚度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其他瘤胃组织形态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3)对湖羊肠道发育的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指数均无显着差异,且两组之间的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形态的各个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相比,未对湖羊的表观消化率及生长性能造成不良影响。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显着降低了湖羊瓣胃、皱胃以及复胃的发育,但显着提高了瘤胃上皮组织颗粒层以及基底层的发育。试验三、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育肥湖羊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育肥湖羊健康性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同试验二。试验测定了两组湖羊的血液生理生化、机体及消化道的抗氧化性能以及免疫性能。(1)对湖羊血液生理生化的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与试验组的红细胞数量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而对血液中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2)对湖羊机体抗氧化性能的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血清、肝脏、肾脏中的丙二醛含量(MDA)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其它器官的各项抗氧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对湖羊消化道抗氧化性能的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瘤胃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瘤胃以及十二指肠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瘤胃的丙二醛含量(MDA)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的其它部分各项抗氧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对湖羊机体免疫性能的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中IL-10、TNF-α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机体其它器官的各项免疫指标无差异(P>0.05)。对湖羊机消化道免疫的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十二指肠的IL-6、Ig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瘤胃中的TNF-α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消化道其它部分的各项免疫指标无差异(P>0.05)。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羊机体(血清、肝脏、肾脏)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湖羊消化道(瘤胃、十二指肠)的抗氧化性能。整体上,混贮饲料对湖羊的抗氧化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羊机体(血清)的免疫性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湖羊消化道(瘤胃、十二指肠)的免疫性能。整体上,混贮饲料对湖羊的免疫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的饲料安全指标含量均在我国饲料标准范围内,对湖羊的生长性能未造成不良影响,并且混贮饲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湖羊机体与消化道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性能,促进了湖羊的健康发育。

王春玲[3](2021)在《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T-2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由镰刀菌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T-2毒素普遍存在于霉变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会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功能抑制等不良影响,导致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同时T-2毒素残留也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中华绒螯蟹因风味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年产量从1990年的4800吨增加到2019年的75万吨,其配合饲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原料极易受T-2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仍无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手段,探究了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其毒性特点探讨了缓解T-2毒素毒性的方法。从以往研究来看,物理吸附法是去除霉菌毒素最质优价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首先选用酵母细胞壁作为饲料添加剂,探究其对T-2毒素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体外实验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还原稳态的紊乱有关,因此选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姜黄素,评价了其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为探究T-2毒素对幼蟹的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0.6(T1)、2.5(T2)和5.0(T3)mg/kg的T-2毒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其中T3组幼蟹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2毒素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肝胰腺抗氧化酶总抗氧化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且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2毒素降低幼蟹血淋巴参数总血细胞数(THC)、呼吸爆发、酚氧化酶(PO)以及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P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中抗脂多糖因子(ALF1和ALF2)的表达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T-2组中表达量最高;4.6 mg/kg的T-2毒素显着提高肝胰腺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转录因子(LITAF)和Relish基因的表达。T-2毒素显着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且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低剂量的T-2毒素诱导脱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YP3、CYP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随着T-2毒素剂量的增加,脱毒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慢性暴露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小管基膜脱落,引发肝胰腺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慢性暴露T-2毒素引发肝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凋亡的发生,造成肝胰腺损伤,抑制肝胰腺的解毒功能,最终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甲壳动物的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持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其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肠道也是T-2毒素一个重要的靶器官,而且动物摄食含有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肠道是首先遭受T-2毒素损伤的器官,本研究旨在探究T-2毒素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增加,肠道组织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T2和T3组幼蟹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GSH-Px和T-AOC的活性则随着T-2毒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T2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组织抗菌肽(ALF1、ALF3、crustin-1和crustin-2)以及围食膜因子(PM1和PM2)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基因TLR、Myd88、LITAF和Relish的表达。MAPKs(p38、JNK和ERK)基因的表达随着T-2毒素含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T-2毒素显着增加肠道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同时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此外,4.6 mg/kg T-2毒素处理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Bacteroidete,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优势菌,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属水平,T-2毒素降低了肠道有益菌Dysgonomonas和Romboutsia的丰度,增加了病原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综上,饲料中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肠道的完整性和健康。2.酵母细胞壁(YCW)对T-2毒素所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在饲料中添加T-2毒素和YCW配制成4种不同的饲料: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YCW)、2.5mg/kg T-2毒素(T-2组,不含YCW)、2.5mg/kg T-2毒素+1%YCW(YCW-1组)和2.5mg/kg T-2毒素+2%YCW(YCW-2组)。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74±0.01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的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虽能提高幼蟹的生长率,但差异不显着;当饲料中补充2%的酵母细胞壁时,幼蟹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2组。T-2毒素导致幼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提高,但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不能逆转血清中ALT的含量,而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GSH-Px、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1%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提高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并且显着增加血清以及肝胰腺中GSH-Px的活性。试验同时表明,T-2毒素会抑制幼蟹肝胰腺的免疫功能,增加炎症调控因子的表达,而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LR和Myd88基因的表达,1%的酵母细胞壁增强了肝胰腺中ACP和AKP的活性。从试验结果来看,T-2毒素导致幼蟹肝胰腺的凋亡,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没有改善机体肝胰腺的凋亡。综上,T-2毒素会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而补充酵母细胞壁不能消除T-2毒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因此,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不能完全消除T-2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3.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霉菌毒素产生毒性的关键机制,其中,Cnc C/keap1通路能够提高动物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对霉菌毒素等诱导的毒性具有改善作用。而至今还没有关于中华绒螯蟹的Cnc C和keap1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的相关报道。为了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可能机理,首先基于中华绒螯蟹转录组的数据,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克隆了中华绒螯蟹Cnc C和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9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95.18k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Cnc家族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0-86.48%,其次是赤拟谷盗Cnc家族的序列,相似度为40.68%。对不同组织中Cnc C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Cnc C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淋巴细胞和肠道。中华绒螯蟹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的全长为460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69.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keap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雪蟹的相似性最高,为92.15%,其次是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相似性分别为85.62%和85.46%。对不同组织中keap1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keap1在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脑。基于本研究获得的Cnc C的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了Cnc C基因的si RNA序列,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2毒素显着降低原代血淋巴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诱导了细胞的活性氧的水平,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00 ng/m L的T-2毒素抑制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此外,原代血淋巴细胞中Cnc C的干扰增强了T-2毒素对抗氧化能力的抑制,加强了免疫毒性;综上,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与Cnc C/keap1的抗氧化通路有关,利用抗氧化剂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干预T-2毒素毒性的一个潜在措施。4.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的抗氧化剂,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导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NAC是乙酰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能够合成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本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27±0.00 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NAC)、2.5 mg/kg T-2毒素(T-2组,不含NAC)、2.5 mg/kg T-2毒素+0.05%NAC(0.05N组)、2.5 mg/kg T-2毒素+0.1%NAC(0.1N组),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NAC对T-2毒素造成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T-2毒素显着抑制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引起肝胰腺氧化应激和凋亡。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NAC显着提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且饲料中补充0.1%的NAC可显着提高幼蟹的存活率。相比于T-2组,饲料中添加0.1%的NAC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幼蟹的耗氧率。饲料中添加NAC显着降低幼蟹血淋巴细胞的ROS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幼蟹肝胰腺GSH-Px,T-AOC,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NAC的补充增强了呼吸爆发、总蛋白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ACP的活性。0.1N组的血细胞数、血清ACP以及肝胰腺AKP的活性显着高于T-2组;与T-2组相比,0.1%的NAC显着增加肝胰腺抗菌肽(ALF1,ALF2,crustin-1和crustin-2)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肝胰腺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此外,caspase-3,caspase-8,Bax和p5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随着饲料中NAC的补充显着下降。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含2.5 mg/kg T-2毒素日粮可导致其生长缓慢和健康受损,而饲料中补充0.1%NAC可以通过提高幼蟹GSH的含量,显着增强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和免疫抑制,缓解氧化应激和凋亡。CncC/Keap1是调控动物体内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阻止氧化还原失衡的关键靶点,而姜黄素能够诱导Cnc C的活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功能。本试验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的蛋白源,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T-2毒素和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C(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姜黄素)、T-2(2.5 mg/kg T-2毒素)、0.5C(2.5 mg/kg T-2毒素+0.5%姜黄素)和1C(2.5 mg/kg T-2毒素+1%姜黄素),养殖期8周,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其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的运动能力以及耗氧率显着降低,而添加姜黄素可显着逆转该不良影响。T-2毒素诱导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与T-2毒素组相比,0.5%的姜黄素显着降低了血淋巴中活性氧的含量以及组织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GSH-Px和T-AOC的活性以及Cnc C基因的表达。T-2毒素抑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功能,增强了炎症基因的表达,而0.5C组的抗菌肽(ALF1、ALF2、ALF3、crustin-1)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炎症相关基因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2毒素促进了肝胰腺组织的凋亡,而饲料中补充姜黄素能显着降低p53、Bax、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激活了肝胰腺Cnc C/keap1基因的表达,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抑制、免疫功能损伤。综上饲料中补充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抑制和健康受损。

梁春明,韩涌,王涛,徐敏[4](2021)在《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启动和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因此做好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保障中小学生饮奶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工作。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奶牛饲料品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境卫生以及学生饮用奶加工、储藏运输等关键环节。从各环节的实践来看,重点关注饲料原料的品质提升、奶牛日粮配方精准执行、奶牛营养均衡供给、奶厅卫生和奶牛乳房炎健康改善,冷链运输及送达时间精准把控等环节的关键控制技术,对提升学生饮用奶品质,保障饮奶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有关问题和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对各环节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胡向腾[5](2020)在《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霉菌毒素是影响全球畜禽养殖生产及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至2019年我国肉鸡、水禽的年出栏总量已达到150亿羽。霉菌毒素无色无味,无处不在,家禽如果长期摄入低浓度的霉菌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或是呈现亚临床中毒症状,其生长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家禽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蒙受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福建省莆田地区的养鸡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仍然受到霉菌毒素问题的困扰。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莆田地区中小养鸡场中存在的霉菌毒素种类,2016年下半年从我省莆田地区不同规模养鸡场中采集了88份样品,对其展开了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毒素中,呕吐毒素(DON)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占比为93.18%。单就玉米或饲料样品而言,DON的阳性样品数量也比其它4种毒素高。对玉米、豆粕、麸皮和饲料样品进行单独统计后发现,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要高于单一原料。大家比较关注的AFB1在送检样品中的检出率、检出值相对比较低,其值分别为44.32%、35μg/kg;而烟曲霉毒素B1、DON的检出率分别为63.18%与93.18%,平均检出值分别为2518μg/kg与1076μg/kg,相对比较高。其中,高达92.05%的送检样品受到了两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污染。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对肉、蛋制品的危害,越来越多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被添加到家禽饲料中。为比较市面上3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本研究依据莆田某肉鸡养殖场自然霉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F-2毒素的污染水平,观察及评估3种吸附剂在临床上的脱毒效果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从1日龄黄羽肉鸡开始,整个试验共63d。900只肉鸡被随机分到5组,每组180只肉鸡,试验设空白组、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结果显示:3种类型吸附剂均有脱毒效果,可缓解或改善霉菌毒素对肉鸡的生长抑制作用。在3种毒素吸附剂中,复合型毒素解毒剂常清组的平均日增重与料肉比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其它吸附剂组,其脱毒效果和促生长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评估常清的不同添加剂量对家禽免疫器官指数和ND抗体滴度的影响,把300羽1日龄黄羽肉鸡分成空白组、对照组、1kg组和2kg组。于第10天、第20天及第35天,分别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滴度,并于第35天称取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重量。结果显示:常清可增加肉鸡免疫器官的重量,并可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ND抗体滴度水平。其中,1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4.64%、27.01%和24.04%;2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12.37%、19.43%和16.79%。就10日龄、20日龄和35日龄的ND HI抗体滴度而言,1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3%、19.74%、23.27%,达到差异显着水平;2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8%、7.59%、30.19%,仅35日龄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但1kg组和2kg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莆田市养鸡场中的饲料和原料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使用复合型的霉菌毒素解毒剂兼具脱毒、促生长和提高肉鸡免疫性能的作用。提高防范意识,拟定本场适用的霉菌毒素清除方案,值得养鸡企业学习、推广。

葛文霞[6](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王俊梅[7](2020)在《紫檀芪缓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最着名的特点是引起动物呕吐又称为呕吐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毒素能广泛污染谷物和饲料,对人和动物有着严重的毒性效应。本试验以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作为研究对象,探究DON对MAC-T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而有效改善MAC-T细胞的DON的中毒效应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这种天然植物性物质由于具有高效抗炎,抗氧化作用和对细胞再生作用,被广泛研究使用。首先使用不同浓度DON(0.1,0.25,0.3,0.5,0.8,1,2μg/mL)处理MAC-T细胞24 h后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本试验所使用的合适的DON作用浓度。结果显示当使用大于等于0.25μg/mL浓度的DON处理细胞时,DON使细胞活力显着下降。0.25μg/mL浓度的DON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内LDH释放,细胞膜完整性遭受破坏。DON引起显着的GSH耗竭,T-SOD降低,脂质过氧化MDA的增多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降低。DON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段(9 h,15 h,24 h)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中观察到DON使MAC-T细胞中绿色荧光强度显着增加,ROS含量增加。DON上调基因NF-κB P65、NF-κB P50、COX-2、MyD88、TNF-α、IL-1β、IL-6和IL-8的mRNA表达。另外,TNF-α,IL-6和IL-8的表达有明显得时间相关性增加;NF-κB P50、COX-2和MyD88的表达有明显得时间相关性减少;NF-κB P65和IL-1β的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变化。0.25μg/mL浓度的DON处理细胞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DON使MAC-T细胞G0/G1期阻滞,S期减少影响细胞周期进程进而阻止细胞的正常增殖。另外,使用Annexin V-FITC测量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MAC-T细胞凋亡率的增加。DON通过增加促凋亡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Bcl-2不表达和Bax/Bcl-2表达比率增加诱导MAC-T细胞凋亡。使用试验中细胞活力和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结果探究出的DON使用浓度(0.25μg/mL)和作用时间(9 h),首先使用不同浓度的PTE(2,4,8,16μM)处理MAC-T细胞9 h,通过CCK8测定细胞活力分析出此浓度范围的PTE无细胞毒性,之后不同浓度PTE与DON(0.25μg/mL)的不同组合浓度处理MAC-T细胞9 h后,筛选出合适的PTE保护剂量(8μM)。将试验分为四组:对照组(CON),浓度为0.25μg/mL DON处理组(DON),浓度为8μM PTE处理组(PTE),PTE(8μM)和DON(0.25μg/mL)组合处理组(P+D),孵育MAC-T细胞9 h,通过结晶紫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表明PTE可有效改善DON对MAC-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TE可有效提高MAC-T细胞T-AOC来抵抗DON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减少了DON对MAC-T细胞中ROS和MDA的产生,改善了DON诱导的GSH耗竭。PTE抑制DON诱导MAC-T细胞中iNOS和NO的产生。PTE可有效调节Nrf2、Keap1、SOD1和SOD2 mRNA的水平来抵御DON对MAC-T细胞的影响。PTE可以明显抑制DON诱导MAC-T细胞激活的关键转录因子NF-κB P65、P50以及下游的炎症介质炎性细胞因子COX-2、IL-1β、IL-6和MCP-1mRNA的水平。ELISA结果显示,PTE抑制DON诱导细胞产生的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总之本研究证明了DON对MAC-T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不同程度的损害MAC-T细胞,影响细胞正常功能。PTE缓解DON对MAC-T细胞的中毒效应,改善DON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水平,降低一氧化氮,活性氧水平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达到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高亚男[8](2020)在《联合组学技术解析黄曲霉毒素M1与赭曲霉毒素A共存损伤肠道屏障机理》文中认为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牛奶中唯一具有最大残留限量的霉菌毒素。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不仅常在牛奶中检出,也是谷物类食品和饲料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近年来,“牛奶+谷物(面包)”已逐步成为常见的家庭膳食模式,使得AFM1与OTA在人体内共存并产生联合作用的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加。肠道是机体抵御外来污染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因此,研究混合AFM1和OTA对肠道屏障损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单独及混合的AFM1(0.12和12μM)和OTA(0.2和20μM)降低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蛋白的表达量、改变其细胞膜定位,破坏肠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使肠上皮通透性增加,混合AFM1和OTA之间存在着加和及协同作用。抑制剂干扰实验表明,霉菌毒素诱导的肠屏障损伤与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2.利用转录组-蛋白组联合组学分析阐明12μM的AFM1和9.9μM的OTA两种霉菌毒素在破坏肠道完整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与混合处理组中下调的基因和蛋白质富集到的与肠道完整性相关途径有关,包括粘着斑、粘连连接和间隙连接途径。对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PKC-α)进行基因干扰实验,结果发现,PKC-α对于维持分化Caco-2细胞层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3.研究结果表明,混合12μM AFM1和9.9μM OTA在诱导炎症反应中表现为协同效应。转录组-蛋白组联合组学分析确定了3种潜在的作用机制:(i)与单独使用霉菌毒素处理组相比,混合霉菌毒素处理组诱导参与免疫相关途径的蛋白质发生更加明显的变化;(ii)相比于单独毒素,混合毒素靶向相同途径中的不同位点;(iii)相比于单独毒素,混合毒素激活了特定的炎症相关途径。4.本试验建立了单独AFM1、OTA(3.5 mg/kg b.w.)和混合AFM1+OTA(3.5 mg/kg b.w.+3.5 mg/kg b.w.)35天连续灌胃的ICR小鼠模型。霉菌毒素处理后,小鼠肠道内炎性细胞数目增多,杯状细胞数目降低,细胞间TJ蛋白定位改变,影响肠道健康的致病菌瘤胃球菌科、肠杆菌科和梭菌属丰度增加,保护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乳酸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丰度降低,表明小鼠肠道物理、化学、免疫及生物屏障受到损伤。综上,本研究以AFM1和OTA联合作用的危害评估为主线,以肠道屏障为研究目标,构建体外细胞和体内小鼠相结合的实验模型,发现AFM1和OTA联合作用增加对肠道毒性,并采用联合组学技术分析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筛选到霉菌毒素损伤肠道屏障相关的作用途径及靶蛋白。本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多种霉菌毒素交互作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系统解析多种霉菌毒素交互作用对健康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付玉蓉[9](2020)在《虎杖苷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赤霉烯酮(ZEA)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具有类雌激素、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等作用。虎杖苷(PD)是中药虎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作用。泌乳奶牛的乳腺上皮细胞对于牛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ZE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是否有损伤效果,PD能否缓解ZE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损伤不得而知。因此,研究ZE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损伤及PD的缓解机制,为饲料业对ZEA毒性的缓解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为研究对象设计体外试验,筛选适宜浓度ZEA处理MAC-T细胞,对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内质网(ER)应激及细胞凋亡进行检测,探讨PD缓解ZEA诱导的MAC-T细胞作用及机制。首先确定ZEA对MAC-T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ZEA(0、7.5、15、30、60、90、120和240μM)处理MAC-T细胞24h,检测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ZEA浓度的升高,MAC-T细胞活力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抑制(P<0.01或P<0.001)。结果说明ZEA对MAC-T细胞有毒性作用,30μM及以上浓度达到极显着差异,选择添加30μM ZEA进行后续研究。通过检测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A处理组的ROS极显着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进一步研究ZEA损伤MAC-T细胞的机制。用30μM ZEA处理MAC-T细胞24h,检测ER应激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转录激活因子6(ATF6)、转录激活因子4(ATF4)、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和C/EBP的同源蛋白(CHOP)mRNA表达水平。利用Hoechst33342和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Caspase-3的活性水平及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A组GRP78、ATF6、ATF4、ASK1和CHOP基因的mRNA表达均上调;细胞凋亡率和BAX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1);Caspase-3活性显着增加(P<0.01);Bcl-2基因表达下调(P<0.001)。结果说明ZEA能诱导MAC-T细胞凋亡。最后本研究使用PD来缓解ZEA对MAC-T细胞损伤。根据ZEA对MAC-T细胞的损伤效果,从饲料添加剂的角度寻找缓解方法。用5、10和20μM PD处理MAC-T细胞24h检测细胞活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μM PD对细胞活力差异不显着。PD与30μM ZEA进行组合细胞活力测定,结果表明5μM PD对细胞活力恢复效果明显,因此选择5μM PD进行后续研究。PD对ZEA诱导MAC-T细胞氧化损伤、ER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表明,与ZEA组相比,PD+ZEA组的丙二醛(MDA)显着下降(P<0.05),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升高(P<0.01);GRP78、ATF6、ATF4和CHOP基因的mRNA表达均下调;细胞凋亡率和BAX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1);基因Bcl-2表达上调(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ZEA诱导MAC-T细胞损伤,引起ER应激,发生细胞凋亡。PD通过降低ER应激和细胞凋亡具有缓解ZEA对MAC-T细胞损伤的作用。

杨旭[10](2020)在《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文中认为T-2毒素可损伤雄性生殖功能,降低雄性小鼠生育力,但机制尚不明确。睾丸炎性损伤是导致雄性生殖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在炎性反应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但T-2毒素是否通过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诱导睾丸炎性损伤,导致雄性生殖功能障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睾丸炎性损伤、ROS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以“T-2毒素导致睾丸炎性损伤并受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为理论假说和研究切入点,拟展开以下三个方面研究。(1)首先选取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灌胃给与0(对照组,CG)、0.5(低剂量组,LG)、1(中剂量组,MG)和2 mg/kg B.W.(高剂量组,HG)的T-2毒素,试验周期为28 d,建立亚急性T-2毒素中毒小鼠模型。通过检测雄性小鼠生育力、睾丸结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细胞凋亡和血睾屏障)和睾丸功能(精子发生和睾酮合成)、睾丸炎性反应、睾丸中ROS含量和NLRP3炎性小体关键因子的表达,探究T-2毒素对睾丸损伤、睾丸炎性反应和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2)而后以TM4细胞(小鼠支持细胞系)为受试对象,测定T-2毒素对TM4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依此确定后续细胞毒性实验中T-2毒素的适宜剂量;分别以终浓度为0、2(1/4 IC50)、4(1/2 IC50)或6 nM(3/4 IC50)的T-2毒素处理TM4细胞,建立T-2毒素中毒细胞模型,检测TM4细胞的活性和凋亡率、细胞功能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的表达、炎性反应、ROS含量和NLRP3炎性小体关键因子的表达,分析确定T-2毒素与TM4细胞炎性损伤和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剂量-效应关系,并筛选出后续干预实验的T-2毒素剂量;(3)最后依据TM4细胞活性试验,分别筛选出ROS清除剂(NAC)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抑制剂(MCC950)的适宜干预剂量;使用5 mM的NAC和20 nM的MCC950分别联合T-2毒素(4 nM)干预TM4细胞,验证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在T-2毒素致TM4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体内、外试验结果,筛选出T-2毒素致雄性生殖障碍的靶点。实验结果如下:(1)T-2毒素处理雄性小鼠试验结果:1)雄性小鼠生育力:各毒素处理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CG(P<0.05;P<0.01);与CG相比,HG小鼠的交配指数和繁育指数显着降低(P<0.05);与MG和HG小鼠交配的雌鼠胚胎着床数、活胎数极显着低于CG(P<0.01),而发生胎儿溶解的雌鼠数量显着增加(P<0.05;P<0.01),表明T-2毒素中毒抑制小鼠生长,破坏雄性小鼠生育力。2)睾丸结构:HG小鼠睾丸重量和体积极显着低于CG(P<0.01);T-2毒素处理小鼠睾丸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均受损;TUNEL染色显示,T-2毒素暴露导致睾丸组织中生精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均发生细胞凋亡;MG和HG睾丸组织中血睾屏障相关蛋白(Ocln、Cx-43、N-Cad和Z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破坏血睾屏障损伤,引起睾丸结构损伤。3)睾丸功能:MG和HG睾丸每日精子生成量和附睾尾精子密度显着低于CG(P<0.05,P<0.01),精子畸形率显着高于CG(P<0.05,P<0.01),精子超微结构破坏,表明T-2毒素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各毒素处理组血清中睾酮含量显着低于CG(P<0.05;P<0.01),MG和HG睾丸中睾酮合成酶(St AR、P450scc、P450c17、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小鼠睾酮合成障碍。4)睾丸炎性反应:各毒素处理组血清中IL-1β、IL-6、IL-18和TNF-α含量显着高于CG,IL-10含量显着低于CG(P<0.05;P<0.01);各毒素处理组睾丸中IL-6和TNF-α的含量和m RNA表达显着高于CG,IL-10的含量和m RNA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睾丸炎性反应。5)NLRP3炎性小体活化:MG和HG睾丸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及IL-1β、IL-18含量显着高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活化睾丸中NLRP3炎性小体。6)ROS蓄积:MG和HG小鼠睾丸组织中ROS和MDA含量极显着高于CG(P<0.01),而CAT和SOD活性极显着低于CG(P<0.01),表明T-2毒素导致睾丸中ROS蓄积和氧化应激。(2)T-2毒素处理TM4细胞试验结果如下:1)T-2毒素对TM4细胞的IC50为8.10 nM。2)4 nM和6 nM组TM4细胞活性、细胞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表达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破坏TM4细胞功能。3)T-2毒素处理组TM4细胞的凋亡率极显着高于0 nM组(P<0.01),表明T-2毒素诱导TM4细胞凋亡。4)4 nM和6 nM组TM4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含量显着高于0 nM组,IL-10含量极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诱导TM4细胞发生炎性反应。5)4 nM和6 nM组TM4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含量均显着高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活化TM4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6)各毒素处理组TM4细胞中ROS和MDA含量显着高于0 nM组,SOD和CAT活性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TM4细胞ROS蓄积和氧化应激。(3)NAC和MCC950分别联合T-2毒素处理TM4细胞试验结果:1)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TM4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m RNA表达的抑制和细胞凋亡(P<0.05;P<0.01)。2)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P<0.01),表明干预ROS或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可缓解T-2毒素导致TM4细胞炎性反应。3)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TM4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升高、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含量升高(P<0.05;P<0.01),表明干预ROS或NLRP3炎性小体活化均可缓解T-2毒素导致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4)5 mM NAC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ROS蓄积,但20 nM MCC950不能缓解ROS蓄积,表明ROS介导了NLRP3炎性小体活化。综上所述,T-2毒素可导致睾丸和TM4炎性损伤,并受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节;睾丸炎性损伤表现为睾丸结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血睾屏障损伤及细胞凋亡)损伤及功能(精子发生和睾酮合成)障碍;TM4炎性损伤表现为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和功能标志性因子表达降低。

二、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一个应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一个应激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米赤霉烯酮简介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和影响
        1.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情况和限量标准
        1.1.4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1.1.5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方法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和采集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ZEN毒素管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ZEN检测方法
        2.2.2 ZEN降解菌的筛选和分离
        2.2.3 ZEN降解菌的分子鉴定
        2.2.4 ZEN降解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ZEN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ZEN降解菌的筛选和分离
        2.3.3 ZEN降解菌的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3.4 ZEN降解菌的分子鉴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解菌株H35生长特性及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特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2.2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3.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3.2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解菌株降解效果及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溶液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分布
        4.2.2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分析
        4.2.3 H35胞外蛋白酶的制备以及胞外蛋白酶分子量的测定
        4.2.4 ZEN降解后上清液的毒性分析
        4.2.5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玉米和饲料中ZEN的降解
        4.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分布
        4.3.2 ZEN降解菌株降解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分析
        4.3.3 H35胞外蛋白酶的制备以及胞外蛋白酶分子量的测定
        4.3.4 ZEN降解后上清液的毒性分析
        4.3.5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玉米中ZEN的降解
        4.3.6 降解菌株H35粗酶液对不同种类饲料中ZEN的降解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安全性评价及其对湖羊生长与健康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蔬菜尾菜的产量与养殖饲料资源概况
    1.2 蔬菜尾菜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
    1.3 蔬菜尾菜饲料化技术
    1.4 蔬菜尾菜饲料饲喂畜禽的潜在影响
        1.4.1 硝酸盐对动物的影响
        1.4.2 硫代葡萄糖苷对动物的影响
        1.4.3 重金属残留对畜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的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指标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的霉菌毒素含量结果
        2.3.2 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的农药残留含量结果
        2.3.3 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的重金属及亚硝酸盐含量结果
        2.3.4 混贮饲料与厂用饲料的维生素含量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生长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3.2.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3.2.3.2 养分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3.2.3.3 器官指数的测定
        3.2.3.4 消化道组织形态的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3.3.3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肠道发育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3.4.3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肠道发育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育肥湖羊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4.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4.2.3 试验材料
        4.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4.2.4.1 血液生理生化测定
        4.2.4.2 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4.2.4.3 免疫性能的测定
    4.3 数据与分析
        4.3.1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4.3.2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免疫性能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4.4.2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4.3 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对湖羊免疫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及应用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T-2毒素的概述
    2.T-2毒素的毒性
    3.氧化还原稳态
    4.凋亡途径
    5.T-2毒素毒性的缓解策略
    6.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探究
    第一节 CncC和keap1基因的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
    第一节 NAC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质量安全控制
    1.1 饲料品质
        1.1.1 制定饲料供应计划或采购制度
        1.1.2 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判工作
        1.1.3 逐步建立饲料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1.1.4 科学储存不同种类饲料
        1.1.5 饲料的科学利用
        1.1.6 定期考核饲料利用率
    1.2 饲养管理
        1.2.1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当前亟待改善的方面
        1.2.2 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饲养管理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主要进展
        1.2.2. 1 品种选择
        1.2.2. 2 改善奶牛养殖环境
        1.2.2. 3 加强饲养和繁育
        1.2.2. 4 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1.3 疫病防控
        1.3.1 影响奶源基地疫病风险的主要因素
        1.3.1. 1 奶源基地的选址和布局
        1.3.1. 2 防疫设施设备不足
        1.3.1. 3 人员车辆消毒问题
        1.3.1. 4 奶牛引进问题
        1.3.1. 5 奶牛饲养管理问题
        1.3.1. 6 环境污染问题
        1.3.2 奶源基地开展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1.3.2. 1 严格执行奶牛的引进防控程序
        1.3.2. 2 奶牛计划免疫措施
        1.3.2. 3 驱虫措施
        1.3.2. 4 开展预防性消毒
        1.3.2. 5 患病奶牛诊治及病死牛处理措施
        1.3.2. 6 做好奶牛疫病监测
    1.4 挤奶与环境卫生
        1.4.1 一些奶源基地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1.4.1. 1 挤奶时不能做到一牛一消毒
        1.4.1. 2 粪便堆积,不及时清理
        1.4.1. 3 饲养密度大
        1.4.1. 4 奶牛运动场周边缺乏遮阴措施
        1.4.1. 5 消毒前不做清洁
        1.4.2 奶源基地在挤奶和环境卫生方面的措施
        1.4.2. 1 挤奶方面
        1.4.2. 2 开展应用清洁养殖技术
2 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
    2.1 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中易出现的问题
        2.1.1 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
        2.1.2 杀菌不彻底
        2.1.3 装材卫生不达标
        2.1.4 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问题
    2.2 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2.2.1 建立多层次原料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2.2.2 严格添加物的质量控制
        2.2.3 加强加工工艺质量控制
        2.2.4 加强包装环节质量控制
        2.2.5 提高员工质量意识
3 运输储藏质量安全控制
    3.1 原料奶运输和储藏问题
    3.2 运输储藏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3.2.1 企业和奶源基地依据标准化生产程序来进行操作
        3.2.2 学生饮用奶产品执行专业配送和存储管理制度
4 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展望
    4.1 饲料质量安全技术研究
        4.1.1 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4.1.2 新型饲料产品的研发
        4.1.3 奶牛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研究
    4.2 奶牛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
        4.2.1 奶牛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4.2.2 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应用
        4.2.3 粪污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4.2.4 奶牛福利技术研究
    4.3 奶牛疫病防控技术发展研究
    4.4 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技术发展
        4.4.1 质量检测方面
        4.4.2 杀菌技术方面
    4.5 学生饮用奶运输储藏质量安全研究

(5)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人类食品链中的霉菌毒素
        1.2 霉菌毒素影响家禽的生产力
        1.3 鸡群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损失
        1.4 霉菌毒素引起家禽免疫机能紊乱
    2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来源
        2.1 谷物中的霉菌
        2.2 霉菌毒素的产生
        2.3 霉菌毒素的来源
    3 霉菌毒素的分布与危害
        3.1 霉菌毒素的分布
        3.1.1 霉菌毒素的地理分布
        3.1.2 霉菌毒素在谷物中的分布
        3.1.3 霉菌毒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分布
        3.2 霉菌毒素的危害
        3.2.1 破坏饲料及原料的质量
        3.2.2 影响家禽生产性能
        3.2.3 影响免疫系统
        3.2.4 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3.2.5 增加在食物中残留的风险
    4 霉菌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1 黄曲霉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2 赭曲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3 F-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4 T-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5 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
        5.1 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来源
        5.2 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5.3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表现
        5.3.1 霉菌毒素对免疫器官的危害
        5.3.2 霉菌毒素对消化道的危害
        5.3.3 霉菌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5.3.4 霉菌毒素对肾脏的危害
        5.3.5 霉菌毒素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5.3.6 霉菌毒素导致生殖系统损伤
    6 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1 黄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2 环匹克尼酸对蛋品质的影响
        6.3 赭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4 呕吐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5 其它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7 霉菌毒素防控的研究进展
        7.1 防止饲料霉变的管理手段
        7.2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营养手段
        7.3 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莆田地区家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1 样品与检测方法
        1.1 样品
        1.2 仪器与试剂
        1.3 检测方法
    2 检测结果
        2.1 送检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2.2 单一原料样品菌毒素检测结果
        2.3 饲料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莆田地区养鸡场霉菌毒素污染严重
        3.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比单一原料高
        3.3 两种以上霉菌毒素混合感染的比例高
        3.4 调查结果为制定霉菌毒素的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第三章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饲料
        1.1.2 HPLC试剂盒
        1.1.3 霉菌毒素吸附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动物与饲喂方法
        1.2.2 饲养管理
        1.2.3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吸附剂对肉鸡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吸附剂对肉鸡中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吸附剂对肉鸡后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4 吸附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不同剂量解毒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抗体滴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常清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2 两种剂量常清对NDHI抗体滴度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霉菌毒素的综合防控措施
    1 查原因,抓源头,减少原料及环境中霉菌的滋生
    2 学科学,重细节,减少霉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3 重预防,严管理,建立霉菌毒素风险评估体系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的采集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4 试验设计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测定的指标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1.4 试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饲养管理
        1.5 血样的采集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紫檀芪缓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Real-time PCR 引物序列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概述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简介
        1.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第2章 紫檀芪的研究概述
        2.1 紫檀芪的简介
        2.2 紫檀芪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2.3 紫檀芪的抗氧化作用
        2.4 紫檀芪的抗炎作用
        2.5 紫檀芪的抗真菌和抗毒素作用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处理和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1.5 结果
        1.6 讨论
        1.7 小结
    第2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产生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处理和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PTE缓解DON诱导MAC-T细胞产生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处理和测定方法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介绍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联合组学技术解析黄曲霉毒素M1与赭曲霉毒素A共存损伤肠道屏障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1.1.1 AFM1理化性质及来源
        1.1.2 AFM1毒性及限量
        1.1.3 AFM1污染概况
    1.2 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1.2.1 OTA理化性质及来源
        1.2.2 OTA毒性及限量
        1.2.3 OTA污染概况
    1.3 多种霉菌毒素共存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
        1.3.1 AFM1和OTA联合摄入风险
        1.3.2 霉菌毒素交互作用类型的方法学研究
    1.4 霉菌毒素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1.4.1 霉菌毒素对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
        1.4.2 霉菌毒素对肠道黏膜化学屏障功能的影响
        1.4.3 霉菌毒素对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
        1.4.4 霉菌毒素对肠道黏膜生物屏障功能的影响
    1.5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学在单独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2 蛋白组学在单独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3 组学技术在混合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4 联合组学技术在霉菌毒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AFM1与OTA联合作用对肠道上皮细胞层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系
        2.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及分化
        2.2.2 细胞存活率测定
        2.2.3 细胞间跨膜电阻值测定
        2.2.4 渗透性示踪通量测定实验
        2.2.5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2.6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2.2.7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基因干扰实验
    2.3 数据处理
        2.3.1 预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2.3.2 交互作用类型以及相关性分析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AFM1与OTA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分化Caco-2 细胞层TEER值的影响
        2.4.2 AFM1与OTA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分化Caco-2 细胞层通透性的影响
        2.4.3 AFM1与OTA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分化Caco-2 细胞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4 AFM1与OTA单独及联合作用对分化Caco-2 细胞层紧密连接蛋白定位的影响
        2.4.5 AFM1与OTA交互作用类型分析
        2.4.6 AFM1与OTA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与肠道通透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2.4.7 AFM1与OTA通过MAPK通路损伤分化Caco-2 细胞层完整性
    2.5 讨论
        2.5.1 AFM1与OTA联合作用降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肠道通透性,损伤肠道物理屏障
        2.5.2 MAPK通路参与由AFM1与OTA诱导的肠道屏障损伤
        2.5.3 AFM1与OTA交互作用类型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AFM1与OTA联合作用损伤肠道屏障完整性的联合组学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细胞系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及分化
        3.2.2 细胞存活率测定
        3.2.3 细胞间跨膜电阻值测定
        3.2.4 转录组测序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2.6 蛋白质组测序
        3.2.7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3.2.8 蛋白-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分析
        3.2.9 PKC-α基因干扰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FM1与OTA对分化Caco-2细胞活力及TEER值影响
        3.3.2 RNA质量分析
        3.3.3 转录组学测序质量分析
        3.3.4 AFM1与OTA诱导的分化Caco-2 细胞转录组学分析
        3.3.5 蛋白质量检测
        3.3.6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3.3.7 AFM1与OTA诱导的分化Caco-2 细胞蛋白组学分析
        3.3.8 AFM1+OTA vs OTA差异基因与蛋白进行联合组学分析
        3.3.9 AFM1+OTA组与OTA组共有通路分析
    3.4 讨论
        3.4.1 AFM1与OTA在破坏肠道完整性方面呈现出协同作用
        3.4.2 由添加AFM1诱导的肠道上皮完整性损伤的关键调控因子
        3.4.3 肠道上皮完整性损伤后诱导炎症反应
    3.5 小结
第四章 AFM1与OTA联合作用诱导肠道屏障炎症反应的联合组学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系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及分化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3 促炎细胞因子分泌量的测定
        4.2.4 转录组测序
        4.2.5 蛋白组测序
        4.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FM1与OTA对分化Caco-2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4.2 RNA质量分析
        4.4.3 转录组学测序质量分析
        4.4.4 AFM1与OTA诱导分化Caco-2 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5 蛋白质量分析
        4.4.6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4.4.7 AFM1与OTA诱导分化Caco-2 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4.4.8 AFM1与OTA诱导的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4.5 讨论
        4.5.1 AFM1与OTA在诱导肠道炎症反应方面呈现出协同作用
        4.5.2 AFM1与OTA肠道免疫毒性分子机制
    4.6 小结
第五章 AFM1与OTA联合作用对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体重变化,测定脏器指数及血常规
        5.2.2 肠道样品采集
        5.2.3 病理组织学检查
        5.2.4 杯状细胞计数
        5.2.5 空肠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5.2.6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AFM1与OTA对小鼠体增重的影响
        5.4.2 AFM1与OTA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AFM1与OTA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5.4.4 AFM1与OTA诱导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5.4.5 AFM1与OTA对小鼠肠道杯状细胞数目的影响
        5.4.6 AFM1与OTA对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影响
        5.4.7 AFM1与OTA 对小鼠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5 讨论
        5.5.1 AFM1与OTA对小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5.5.2 AFM1与OTA对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历

(9)虎杖苷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玉米赤霉烯酮概述
        1.1 ZEA简介
        1.2 ZEA的理化性质
        1.3 ZEA的毒性与危害
    第2章 虎杖苷概述
        2.1 虎杖苷简介
        2.2 虎杖苷的理化性质
        2.3 虎杖苷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
        3.1 玉米赤霉烯酮与内质网应激
        3.2 玉米赤霉烯酮与细胞凋亡
    第4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玉米赤霉烯酮损伤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虎杖苷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T-2毒素概述
    1.2 T-2毒素的限量标准
    1.3 T-2毒素的污染现状
    1.4 T-2毒素的危害
    1.5 T-2毒素的雄性生殖毒性
    1.6 T-2毒素的睾丸毒性作用
        1.6.1 T-2毒素对睾丸结构的影响
        1.6.2 T-2毒素对血睾屏障的影响
        1.6.3 T-2毒素对睾丸功能的影响
    1.7 睾丸炎性损伤
        1.7.1 睾丸炎性损伤与睾丸结构
        1.7.2 睾丸炎性损伤与精子生成
        1.7.3 睾丸炎性损伤与睾酮合成
    1.8 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与睾丸炎性损伤
    1.9 ROS与NLRP3炎性小体活化
    1.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TM4细胞系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材料与试剂
    2.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5 动物试验总体设计
        2.5.1 动物试验技术路线图
        2.5.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5.3 小鼠临床症状观察
        2.5.4 雄性小鼠生育力检测
        2.5.5 睾丸组织的形态学观测
        2.5.6 睾丸组织细胞凋亡观测
        2.5.7 血睾屏障相关蛋白检测
        2.5.8 精子发生检测
        2.5.9 睾酮合成检测
        2.5.10 睾丸炎性反应检测
        2.5.11 睾丸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状态检测
        2.5.12 睾丸组织NLRP3炎性小体检测
    2.6 细胞试验总体设计
        2.6.1 TM4细胞试验技术路线图
        2.6.2 TM4细胞的培养
        2.6.3 T-2毒素对TM4细胞半数抑制浓度的测定
        2.6.4 NAC干预剂量的筛选
        2.6.5 MCC950干预剂量的筛选
        2.6.6 TM4细胞的分组和处理
        2.6.7 TM4细胞活性的检测
        2.6.8 TM4细胞中ZO-1、Ocln、N-cad和Cx-43表达的检测
        2.6.9 TM4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2.6.10 TM4细胞炎性反应检测
        2.6.11 TM4细胞中氧化与抗氧化状态的检测
        2.6.12 TM4 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检测
    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试验结果
        3.1.1 T-2毒素对小鼠精神状态的影响
        3.1.2 T-2毒素对小鼠体重和饮食量的影响
        3.1.3 T-2毒素对雄性小鼠生育力的影响
        3.1.4 T-2毒素对睾丸重量和体积的影响
        3.1.5 T-2毒素对睾丸显微结构的影响
        3.1.6 T-2毒素对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3.1.7 T-2毒素对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1.8 T-2毒素对血睾屏障的影响
        3.1.9 T-2毒素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3.1.10 T-2毒素对睾酮合成的影响
        3.1.11 T-2毒素对睾丸炎性反应的影响
        3.1.12 T-2毒素对睾丸中ROS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3.1.13 T-2毒素对睾丸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2 TM4细胞T-2毒素中毒的试验结果
        3.2.1 T-2毒素对TM4细胞的IC50
        3.2.2 T-2毒素对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2.3 T-2毒素对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2.4 T-2毒素对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2.5 T-2毒素对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2.6 T-2毒素对TM4细胞中ROS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3.2.7 T-2毒素对TM4细胞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
    3.3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 细胞毒性的影响
        3.3.1 MCC950干预剂量的确定
        3.3.2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3.3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3.4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3.5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3.6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3.3.7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NLRP3 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毒性的影响
        3.4.1 NAC干预剂量的确定
        3.4.2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4.3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4.4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4.5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4.6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3.4.7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4 讨论
    4.1 试验处理条件的确定
        4.1.1 雄性小鼠T-2毒素处理条件的确定
        4.1.2 TM4细胞T-2毒素处理条件的确定
        4.1.3 MCC950和NAC干预试验条件的确定
    4.2 T-2毒素对雄性小鼠的毒性作用
    4.3 T-2毒素中毒对雄性小鼠生育力的影响
    4.4 T-2毒素对睾丸损伤的影响
        4.4.1 T-2毒素对睾丸结构的影响
        4.4.2 T-2毒素对BTB的影响
        4.4.3 T-2毒素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
        4.4.4 T-2毒素对小鼠睾酮合成的影响
    4.5T-2毒素对睾丸炎性反应的影响
        4.5.1 NLRP3炎性小体对T-2毒素诱导的睾丸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
        4.5.2 ROS对T-2毒素导致NLRP3 炎性小体活化的介导作用
        4.5.3 T-2毒素导致睾丸组织和TM4细胞中氧化损伤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一个应激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D]. 景思源. 吉林大学, 2021(01)
  • [2]白菜尾菜稻草混贮饲料安全性评价及其对湖羊生长与健康性能的影响[D]. 卢智奇. 扬州大学, 2021
  • [3]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D]. 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学生饮用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梁春明,韩涌,王涛,徐敏. 草食家畜, 2021(01)
  • [5]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D]. 胡向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6]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D]. 葛文霞. 石河子大学, 2020
  • [7]紫檀芪缓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D]. 王俊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8]联合组学技术解析黄曲霉毒素M1与赭曲霉毒素A共存损伤肠道屏障机理[D]. 高亚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9]虎杖苷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效果的研究[D]. 付玉蓉. 吉林大学, 2020(08)
  • [10]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D]. 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奶牛的应激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