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教育在住院精神病人及家属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美玲,肖艾青,吴玉,沈萍[1](2021)在《微信健康教育在住院早产儿家属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微信健康教育在住院早产儿家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早产儿家属10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家属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出院前照护能力以及出院后1个月遵医行为,记录并比较早产儿尿布疹、溢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家属照护技术得分以及照护能力总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早产儿尿布疹、溢奶/呛咳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微信健康教育可以显着减轻早产儿家属负性情绪,提高家属照护能力,降低尿布疹、溢奶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周立民[2](2020)在《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心理弹性及赋能心理护理感知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在医院环境中,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由于其封闭的环境、高科技的抢救设备,各种有创侵入性治疗,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危及生命而入住ICU时,除患者本人外其家属面对患者的重病状态和生命随时存在危险等不确定因素时,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赋能心理护理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患者,国外仅有少数文献进行报道,在ICU患者家属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在ICU住院期间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弹性以及赋能心理护理感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调查ICU患者家属感知到的赋能心理护理、焦虑抑郁情绪及心理弹性的现状,并对ICU患者家属感知到的赋能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焦虑抑郁情绪、赋能心理护理及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ICU医护人员有预见性的采取合理有效护理干预提供依据,以减轻家属负性情绪,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引导,促进康复的同时和谐医患护患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郑州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三个病区的患者家属共3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CU患者家属一般情况调查表、危重症患者家属赋能心理护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ICU患者家属赋能心理护理得分总分为(51.48±4.20)分,其中自我支持维度为(4.47±0.48)分,专业支持维度为(4.25±0.60)分、情感支持维度为(4.15±0.64)分。心理弹性总分为(61.49±8.13)分,其中坚韧维度为(2.53±0.62)分,自强维度为(2.42±0.86)分,乐观维度为(2.31±0.53)分。ICU患者家属焦虑得分为(6.04±3.38)分,抑郁得分为(5.88±3.24)分。2.ICU患者家属感知的赋能心理护理水平在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否存在宗教信仰以及ICU住院日数及医疗付费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家属赋能心理护理高低分组在心理弹性及焦虑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弹性总分及三个维度均与赋能心理护理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与赋能心理护理总分及各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4.对焦虑的回归分析显示:ICU患者家属赋能心理护理专业支持、自我支持、情感支持三个维度和心理弹性的自强、乐观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对抑郁的回归分析显示:ICU患者家属赋能心理护理专业支持、自我支持、情感支持三个维度和心理弹性的自强维度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ICU患者家属感知的赋能心理护理处在较高水平。(2)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以及患者ICU住院日数等是ICU患者家属感知的赋能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3)ICU患者家属感知的赋能心理护理和心理弹性对ICU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
凡茜[3](2020)在《个案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中的应用分析 ——以上海X儿童医院为例》文中提出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医院的特殊群体,在院时间相对较长,疾病危重程度较重,医疗花费相对较多,他们是医护工作者的主要关注对象。而在重症监护室外时刻等待着他们的家属,不论是心理上、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他们却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这一群体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个案管理是针对具有多重问题和需求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整合性服务的社会工作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个案工作来说,能够为案主连接到多重资源,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本研究选取上海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十位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个案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旨在探讨该模式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和优势,研究个案管理实施过程中如何应用评估、协调、资源链接等方法,帮助案主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发现,个案管理服务模式可以协助案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效建立和增强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使用资源的能力和在医院期间的整体生活质量。此外,研究表明个案管理模式在介入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中也存在明显的优势,一是对个案工作一对一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二是能整合多重资源以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更好地锻炼社会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针对个案管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要不断反思以完善个案管理服务体系、链接多重资源以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度和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和宣传以提高专业认同度的建议,有利于今后更好的解决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问题。
何玉卓[4](2020)在《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状态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血友病(hemophilia)是以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先天性罕见病。血友病治疗的主要特征为长期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在血友病治疗过程中,血友病患者及家属抑郁和焦虑情况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各地血友病治疗现状存在客观差异,区域性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的抑郁和焦虑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1.探讨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的抑郁、焦虑情况。2.探讨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以及其家属抑郁、焦虑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抑郁自测量表(简称SDS)、焦虑自评量表(简称SAS)、EAP心理压力自评量表(简称EAP)对受试者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参与答卷人数共计294人,血友病患者46人,血友病患者家属46人,血液科住院患者51人,健康人群151人。线下答题51人,线上答题243人。合格问卷293份。量表评分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友病患者中抑郁发病情况:重度抑郁占比15%,中度抑郁占比26%,轻度抑郁占比39%。2.血友病患者中焦虑发病情况:重度焦虑占比2%,中度焦虑占比11%,轻度焦虑占比13%。3.血友病患者EAP压力自评量表情况:感觉极重度压力的患者占比15%,感觉重度压力的患者占比2%,感觉中度压力的患者占比26%,感觉轻度压力的患者占比24%,自感无压力的患者占比33%。4.血友病家属抑郁发病情况:重度抑郁占比22%,中度抑郁占比37%,轻度抑郁占比17%。5.血友病家属焦虑发生情况:重度焦虑占比4%,中度焦虑占比37%,轻度焦虑占比11%。6.血友病家属EAP压力自评情况:感觉极重度压力的患者占比20%,感觉重度压力的患者占比11%,感觉中度压力的患者占比30%,感觉轻度压力的患者占比15%。7.血友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之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χ2=8.289,p<0.05)。8.血友病患者家属抑郁发生率较之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χ2=5.447,p<0.05)。9.血友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之血液科住院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χ2=10.880,p<0.05)。10.血友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之血友病家属差异无显着性(χ2=0.256,p>0.05)11.血友病患者焦虑发生率较之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χ2=3.275,p<0.05)。12.血友病患者家属焦虑发生率较之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χ2=27.858,p<0.05)。13.血友病患者家属焦虑发生率较之血友病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χ2=6.571,p<0.05)。14.血友病患者较之血液科住院患者患者焦虑发生率无显着差异(χ2=0.503,p>0.05)。15.血友病患者较之血液科住院患者EAP压力自评量表阳性率无显着差异(χ2=0.905,p>0.05)。16.血友病患者较之血友病家属压力自评量表结果阳性率无显着差异(χ2=0.858,p>0.05)。17.血友病家属中抑郁发生率,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无显着差异。(p>0.05)18.血友病家属中焦虑发生率,男性血友病家属与女性家属无显着差异。(p>0.05)19.血友病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EAP压力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20.血友病患者及血友病患者家属抑郁相关性行logostic回归分析,年龄、关节受累个数、居住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抽样调查表明。1.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豫北地区健康人群及我中心的其它血液科住院患者;抑郁程度与年龄、居住地、关节受累个数单因素相关;2.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发生率高于豫北地区健康人群,而与血液科其它住院患者相当;血友病家属焦虑发生率高于血友病患者;3.豫北地区血友病家属与血友病患者心理压力无显着差异;提示我们重视豫北地区血友患者及家属的抑郁焦虑情况,及时引导行心理专科干预的必要性。
肖洁[5](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癌症病发率、病死率逐年增长,癌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延长的极大障碍。癌症不仅对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对于癌症患者照顾者来说也是重大打击。在身心双重压力下,癌症患者照顾者极易产生恐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癌症患者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就国内现状而言,社会各界对于癌症患者照顾者的关注度不足,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满足。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选取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研究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问题。在实际研究中,笔者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0例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水平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58%的癌症患者照顾者存在焦虑情绪。其中,轻度焦虑者占37%,中度焦虑者占17%,重度焦虑者占4%。随后,笔者采取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致使癌症患者照顾者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有:过分担心患癌亲属化疗副反应情况、缺乏对癌症的正确认知、缺乏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护理经验不足、经济负担沉重、社交习惯改变、未建立对死亡的理性认知。笔者在对癌症患者照顾者进行需求评估基础上,设计并开展6次小组主题活动。通过帮助癌症患者照顾者正确认识癌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提升护理能力、树立正确生死观、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达到舒缓焦虑情绪的最终目的。活动结束后,笔者进行活动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水平显着降低,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问题的实务成效明显,值得后续研究与推广。
刘磊[6](2019)在《社会工作改善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情绪的实务研究》文中认为烧伤是儿童最高发的意外伤害之一,儿童烧伤后,不仅对其身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会因容貌或肢体上的改变使其在将来生活中失去信心,给其个人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儿童烧伤一方面是因为儿童调皮,对危险的事件不敏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疏于照看。相比其他患病儿童家属,烧伤患儿家属具有更大的心理负担,为患儿的病情感到焦虑、担忧,为自己的疏忽感到自责。现有的对烧伤患儿的介入服务主要集中在帮助患儿解决生理上的痛苦、促进患儿的治疗康复和提供经济或物质上的支持,而忽视了对于烧伤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社会方面的关注。本文将以烧伤患儿家属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评估烧伤患儿家属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聚焦于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情绪问题,以个别化的方法为烧伤患儿家属提供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本文主要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为烧伤患儿家属提供介入服务,通过问卷、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进行资料收集,对烧伤患儿家属的非合理自责进行评估,以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模式对其进行个案干预,主要介入策略为情绪疏导、家庭关系调节及非合理信念的改变,旨在改善烧伤患儿家属的非合理自责,帮助其正确、客观的面对患儿烧伤的事实,以便将来继续尽职履责照顾患儿康复。经过个案介入,笔者对服务进行了反思,初步总结出医务社工在提供服务时要擅用同理心、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多维度介入开展服务的经验,提出要提高医务社工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加强家庭健康教育、预防儿童烧伤的服务建议。
李荣华[7](2019)在《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改善了危重症患者的短期结局,提高了存活率,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数量逐年增长。面对重症疾病及ICU治疗经历,存活者经历着认知、生理以及心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家属也遭受着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压力。过去几十年来我国ICU的医疗目标以“挽救生命”为主,缺乏对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长期结局的关注和研究。目的:1.探讨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长期结局及影响因素;调查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2.分析ICU机械通气存活者ICU后综合征(PICS)的发生现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3.分析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ICU后综合征(PICS-F)的发生现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1.采用单中心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入住广州市一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研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存活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采用多中心纵向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入住广州市三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为研究对象。在出ICU后48小时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既往健康状况资料及疾病治疗资料;出ICU后7天、1个月、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存活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PTSD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期PICS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3.采用多中心纵向描述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入住广州市三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在ICU后7天,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家属的社会支持、照顾负担、睡眠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在ICU后1个月、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评估家属的社会支持、照顾负担、睡眠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期家属PICS-F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的调查研究:(1)共纳入248例存活者,最终成功随访130例;至随访日,仅有45.1%的存活者回到入住ICU之前的工作岗位。(2)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比例为29.2%。PTSD阳性率为17.7%。生活质量躯体健康总评(PCS)得分(61.12±17.09)较心理健康总评(MCS)得分(65.97±21.85)低。(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ICU疾病、APACHEⅡ评分、年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F=10.346,P<0.01,调整R2=0.372);入住ICU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因素(F=9.654,P<0.01,调整R2=0.118);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CS:F=21.507,P<0.01,调整R2=0.527;MCS:F=18.171,P<0.01,调整R2=0.482)。(4)68.5%的研究对象认为设立ICU随访门诊是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的。2.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1)共纳入73例研究对象,ICU后3个月时63例完成全部随访,失访率13.7%。(2)从转出ICU后7天到3个月,存活者的ADL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至ICU后3个月,52.4%的存活者存在功能障碍;ICU后1个月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3.9%,3个月时该比例为66.7%;IES-R总分及BDI-Ⅱ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PTSD阳性率分别为29.0%(1个月)和7.9%(3个月),抑郁阳性率分别为49.3%(7天)、31.9%(1个月)和25.4%(3个月);SF-36的PCS得分和MCS得分随时间推移显着提高。(3)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机械通气、住院天数和入ICU疾病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教育程度、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社会支持(?=-0.16,P<0.01)影响睡眠质量;教育程度、机械通气天数、类固醇剂量和社会支持(?=-0.45,P<0.01)影响PTSD;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住院天数、社会支持(?=-0.51,P<0.01)影响抑郁水平;住院天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影响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生活质量越差(PCS:?=-0.94,P<0.01;MCS:?=-0.43,P<0.01);睡眠质量越差,生活质量PCS越差(?=-0.90,P<0.01);抑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差(PCS:?=-0.79,P<0.01;MCS:?=-1.82,P<0.01);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MCS越好(?=0.76,P<0.01)。3.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1)共纳入75例家属,ICU后3个月时64例完成全部随访,失访率13.3%。(2)ICU后7天,25.3%的家属存在睡眠障碍;家属PSQI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IES-R总分随时间显着下降,PTSD阳性率分别为32.9%(1个月)、18.8%(3个月);CES-D得分≥16分的家属比例,分别为53.5%(7天)、30.0%(1个月)、23.4%(3个月);SF-36PCS得分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MCS得分随时间推移显着提高。(3)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年龄、社会支持(?=-0.08,P<0.01)、照顾负担(?=0.09,P<0.01)影响睡眠质量;存活者住院天数、社会支持(?=-0.64,P<0.01)、照顾负担(?=0.35,P<0.01)影响PTSD症状;社会支持(?=-0.61,P<0.01)、照顾负担(?=0.38,P<0.01)影响抑郁水平;存活者年龄、家属性别、抑郁水平(?=-0.54,P<0.05)影响生活质量PCS;照顾负担(?=-0.34,P<0.01)、睡眠质量(?=-1.21,P<0.01)、PTSD症状(?=-0.20,P<0.01)、抑郁水平(?=-1.34,P<0.01)影响生活质量MCS。结论:1.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不容乐观。至随访日,仍有29.2%的ICU存活者存在日常生活功能障碍,PTSD症状阳性率为17.7%;年龄≥60岁、高APACHEⅡ评分、AECOPD的诊断是ICU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影响因素;入住ICU时间越长,PTSD症状水平越高。ICU存活者的生理功能障碍和心理功能障碍互相影响,生活质量下降。68.5%研究对象认为设立ICU随访门诊是有益的。2.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从ICU后7天到ICU后3个月,不同时期存活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状况不同。对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天数长、入ICU疾病为AECOPD、入ICU期间接受特殊治疗、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存活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医护人员应努力提高存活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以期改善其预后。3.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并非受ICU经历影响的唯一群体。在ICU后7天到3个月,不同时期家属的睡眠质量、PTSD症状、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不同。对年龄60岁以上且住院天数延长的存活者的家属,以及女性、高龄家属应给予更多关注;医护人员应协助家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轻照顾压力,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张研[8](2019)在《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主动脉夹层属于血管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死亡率高、进展迅速、治疗费用高、手术风险大及预后效果差等特点。此疾病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家属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不良情绪,影响对患者的照护情况,也影响患者家属自身的身心健康。现今,对家属的心理关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提高患者家属心理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对患者护理的横向拓展服务,可促进医患关系,顺应护理发展的需求。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引起家属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探讨共情护理干预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安阳市区三家三级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家属的基本信息,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将评分界定为焦虑、抑郁情绪的63例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介绍入院须知、科室环境、安全告知、固定时间探视、疾病的常规宣教;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干预,包括:安排专属的陪护室营造共情环境、合理安排探视时间与时机、介绍经历相似的“共情者”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20名主动脉夹层家属中单纯焦虑22名,单纯抑郁18名,焦虑伴抑郁23名,即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家属共计63名,占52.50%。无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家属共计57名,占47.50%。焦虑的平均得分为(50.72±13.97),抑郁的平均得分为(52.33±12.15),高于国内常模。2.性别(χ2=16.457,P<0.05)、照顾者人数(χ2=9.360,P<0.05)、自觉健康状况(χ2=14.603,P<0.05)、居住地(χ2=24.902,P<0.05)、费用支付方式(χ2=15.179,P<0.05)、文化程度(χ2=40.074,P<0.05)、职业状况(χ2=29.083,P<0.05)、月收入(χ2=12.912,P<0.05)、对疾病的认识(χ2=8.087,P<0.05)、患者夹层分型(χ2=51.841,P<0.05)与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以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是否发生焦虑、抑郁为因变量,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认识程度低、自觉不健康状态、照顾者人数少、患者夹层Stanford A型为其家属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3.干预前对照组焦虑评分(68.68±6.52)、抑郁评分(67.67±6.74),试验组焦虑评分(67.16±6.41)、抑郁评分(66.34±6.68),两组在焦虑、抑郁评分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对照组焦虑评分(55.68±5.49)、抑郁评分(54.68±5.32),试验组焦虑评分(45.28±5.47)、抑郁评分(46.41±5.28),两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程度比国内常模高与性别、照顾者人数、自觉健康状况、居住地、费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职业状况、月收入、对疾病的认识、患者夹层分型等因素相关。自觉不健康状态、照顾者人数少、对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夹层为Stanford A型为其家属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2.共情护理应用于临床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改善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孙铭婧[9](2019)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现状研究,探讨三者间的作用关系,为提高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家属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便利选取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符合调查要求的95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自编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医疗社会支持量表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采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平均得分为(88.95±14.13)分;医疗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54.71 ±17.95)分;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535.92±106.34)。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医疗社会支持呈负性相关(P<0.01),与生活质量呈现负性相关(P<0.01);家属的医疗社会支持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1)。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月收入、工作状况、健康状态进入以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为0.534,可解释变异的26.2%。4.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通过医疗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影响生活质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6.89%。结论1.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医疗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相对较低。2.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及其生活质量存在相关;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医疗社会支持越低,疾病不确定感越高,生活质量就越低。3.患者的医疗诊断、病程、医疗付费方式、家属的居住地、与患者关系、家属健康状况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生活质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患者的病程、家属工作状态与健康状态对家属的生活质量有预测作用。4.医疗社会支持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唐婷婷[10](2019)在《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小组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颅脑损伤患者一般伤情较重,而且患者死亡、致残或植物生存的比例也较高,并且后续的康复期长,突如其来的变故和高昂的费用都让家属在精神、经济和躯体上承受巨大压力,心理和精神都遭受极大伤害。在临床工作中,颅脑损伤病人家属是患者支持和照顾的的主要来源,是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的主要支持者。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患者是护理工作和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患者家属则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现代护理学意识到家属的身心是否健康,对疾病的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都具有直接影响。脑损伤患者家属在面临家庭成员发生脑损伤的那一刻起,不仅要想方设法筹集治疗费用,还要适应生活环境、自身社交活动的改变等,他们更需要来自家人朋友、专业机构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在这个缓慢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不仅病人需要各种介入,病人家属的社会支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试图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以苏州市C康复中心的颅脑损伤患者家属为调查和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目前的真实处境,并梳理患者家属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来应对照顾过程中的困难和压力的现状,探讨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并以实务为基础,尝试帮助其完善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从政策及服务方面提出建议。本论文通过调查发现:一,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个体情况都各不相同,但其在日常照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相似的,主要体现在患者的照顾压力和家属自身的情绪方面。二,患者家属长期处于照顾的角色,压力非常大,面临着经济和物质支持的需要、压力宣泄和情感支持的需要、人际支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信息和资源获取的需要、建立互助会的需要等等。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了患者家属目前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6次小组活动,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网络角度出发,通过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为其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应对困难。本文的重要贡献首先体现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梳理出了目前颅脑损伤患者家属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其次,本文通过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创造性的为患者家属提供了社会支持,并帮助其重构了社会支持网络,最后根据服务过程和成效,提出政府、社区等为家属建立物质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和加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投入的服务意见。
二、健康教育在住院精神病人及家属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在住院精神病人及家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心理弹性及赋能心理护理感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回顾 |
2 问题的提出 |
3 概念框架 |
4 研究目的、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原因与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个案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中的应用分析 ——以上海X儿童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 |
2.个案管理 |
(五)相关理论支持 |
1.社会支持理论 |
2.希望理论 |
3.生态系统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个案管理的研究 |
1.个案管理概念研究 |
2.个案管理模式研究 |
3.个案管理相关干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患者家属的研究 |
三、上海X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现状分析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二)个案基本情况 |
1.个案心理情绪情况 |
2.个案社会支持情况 |
3.个案经济情况 |
四、个案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中应用的实务过程 |
(一)建立专业关系 |
(二)问题诊断与需求评估 |
(三)服务目标设定 |
(四)个案管理服务方案实施 |
1.链接医院资源处理心理情绪问题 |
2.链接病友资源处理社会支持问题 |
3.链接基金会资源处理经济问题 |
4.链接其他资源处理其他需求问题 |
(五)服务效果评估 |
1.案主自我感受表达 |
2.小组介入前后测数据变化 |
3.基金救助情况评估 |
(六)结案 |
五、个案管理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
(一)优势与经验 |
1.对个案工作一对一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
2.整合多重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
3.锻炼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
(二)不足与建议 |
1.不断反思,完善个案管理服务体系 |
2.链接多重资源,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度 |
3.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和宣传,提高专业认同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4)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状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友病与心理健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癌症患者照顾者及其焦虑情绪的研究 |
1.2.2 我国对癌症患者照顾者及其焦虑情绪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癌症 |
2.1.2 癌症患者照顾者 |
2.1.3 焦虑情绪 |
2.1.4 焦虑情绪舒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绪ABC理论 |
2.2.2 社会系统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资料收集方法 |
2.3.2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过程 |
3.1 组员筛选 |
3.2 组员基本情况介绍 |
3.3 需求评估 |
3.3.1 癌症患者照顾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 |
3.3.2 癌症患者照顾者的需求评估 |
3.4 活动计划制定 |
3.5 第一次小组活动 |
3.6 第二次小组活动 |
3.7 第三次小组活动 |
3.8 第四次小组活动 |
3.9 第五次小组活动 |
3.10 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效果评估 |
4.1 小组活动总体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
4.2 小组活动具体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
4.3 组员对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 |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半结构访谈提纲 |
附录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三:组员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6)社会工作改善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情绪的实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二)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 非合理自责概念界定 |
2. 理论依据 |
(三) 文献综述 |
1. 有关患儿家属的研究 |
2. 有关患儿家属压力的研究 |
3. 有关烧伤患儿家属的研究 |
4. 文献述评 |
(四) 研究点及研究对象 |
1. 研究点介绍 |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五) 资料收集方法 |
1. 深度访谈法 |
2. 参与观察法 |
3. 问卷法 |
一、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的表现及不良影响分析 |
(一) 烧伤患儿家属基本情况 |
1. 负面情绪较多 |
2. 后期康复缺乏 |
3. 家庭关系紧张 |
4. 社会援助薄弱 |
5. 社会融入困难 |
(二) 烧伤患儿家属自责情绪的来源 |
1. 非合理自责的类型 |
2. 非合理自责的来源 |
(三) 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的表现 |
1. 生理上反应明显 |
2. 心理上难以接受 |
3. 行为上过于分化 |
(四) 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的不良影响 |
1. 不利于家庭关系和谐 |
2. 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 |
3. 不利于继续角色实践 |
二、缓解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的个案服务 |
(一) 个案介入一 |
1. 案主基本情况 |
2. 案主背景资料 |
3. 案主需求分析 |
4. 干预目标 |
5. 干预策略 |
6. 评估 |
(二) 个案介入二 |
1. 个案基本情况 |
2. 案主需求分析 |
3. 干预目标 |
4. 干预策略 |
5. 评估 |
三、反思与建议 |
(一) 个案介入后的经验总结 |
1. 擅用同理心 |
2. 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 |
3. 多维度介入开展服务 |
(二) 社会工作介入烧伤患儿家属后的反思 |
1. 缺乏医护合作 |
2. 医务社工的必要性 |
3. 社工本人的反思 |
(三) 实务开展过程中的难点与不足 |
1. 服务的完整性难以保证 |
2. 社会工作者能力与经验不足 |
(四) 建议 |
1. 促进医务社工与医护人员的合作 |
2. 构建健全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
3. 加强家庭健康教育的宣传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五、科研伦理 |
本章小结 |
第一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过程及质量控制 |
(五)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二)主要结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三)主要结局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四)主要结局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 |
四、讨论 |
(一)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社会经济结局分析 |
(二)ICU机械通气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质量的特点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
(四)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对设立ICU随访门诊的看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过程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数据收集情况 |
(二)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
(四)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的描述性分析 |
(五)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六)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七)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PICS特点及影响因素 |
(二)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三)纵向研究随访时间点的选择 |
(四)研究结果对ICU机械通气存活者持续康复管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ICU机械通气存活者的家属不同时期ICU后综合征的纵向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质量控制 |
(六)数据录入及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数据收集情况 |
(二)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三)ICU机械通气存活者不同时期日常生活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
(四)家属随访期间基本情况 |
(五)家属不同时期社会支持(PSSS)和照顾负担(ZBI)的描述性分析 |
(六)家属不同时期PICS-F的描述性分析 |
(七)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八)家属不同时期PICS-F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九)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家属照护情况及社会经济结局分析 |
(二)家属不同时期PICS-F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三)家属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四)研究结果对整体护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ICU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重症患者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生活质量 |
1.1.2 疾病不确定感 |
1.1.3 医疗社会支持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估计 |
2.1.2 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2.2.2 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 |
2.2.3 医疗社会支持量表 |
2.2.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 |
2.3 研究过程 |
2.3.1 资料收集 |
2.3.2 质量控制 |
2.4 伦理原则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共同方法偏差 |
3.2 样本的一般情况 |
3.2.1 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2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一般情况 |
3.3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生活质量水平 |
3.4 不同特征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的情况 |
3.5 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
3.5.1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2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医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3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医疗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3.6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7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医疗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
4 讨论 |
4.1 患者及家属的社会人口学结果讨论 |
4.2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结果分析 |
4.3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医疗社会支持结果分析 |
4.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结果分析 |
4.5 不同特征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的情况 |
4.6 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
4.7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医疗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10)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小组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三章 苏州市C康复中心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现状 |
第一节 苏州市C康复中心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情况 |
第三节 苏州市C康复中心脑损伤患者家属需求评估 |
第四章 小组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家属的介入过程 |
第一节 小组背景介绍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理念与价值观 |
第三节 社会工作服务因素考量和介入策略 |
第四节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五节 小组工作介入成效评估 |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反思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建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健康教育在住院精神病人及家属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健康教育在住院早产儿家属中的应用[J]. 吴美玲,肖艾青,吴玉,沈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5)
- [2]ICU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心理弹性及赋能心理护理感知的研究[D]. 周立民.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个案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中的应用分析 ——以上海X儿童医院为例[D]. 凡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豫北地区血友病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状态调查[D]. 何玉卓.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D]. 肖洁. 兰州大学, 2020(01)
- [6]社会工作改善烧伤患儿家属非合理自责情绪的实务研究[D]. 刘磊. 云南大学, 2019(03)
- [7]广州地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D]. 李荣华.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7)
- [8]共情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D]. 张研.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9]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医疗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孙铭婧. 滨州医学院, 2019(03)
- [10]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小组工作对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干预研究[D]. 唐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