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岩巷控制爆破(论文文献综述)
潘进[1](2017)在《亭南煤矿低透特厚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类似亭南煤矿存在着煤层透气性低和瓦斯含量高的矿井,采用常规的方法预抽煤层瓦斯,抽采效果差、难以解除煤层开采时的瓦斯威胁。通过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采开采煤层瓦斯,是一项有效的瓦斯防治手段,该技术能够提高煤层透气性,进而实现快速抽采瓦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先对预裂爆破抽采方案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除钻孔间距之外的其它预裂爆破参数;之后根据煤层深孔预裂爆破成缝机理及裂隙扩展力学模型对裂隙扩展范围进行了理论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得出深孔预裂爆破后裂隙扩展范围在3.4 m左右,为钻孔间距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比现场实测与COMSOL模拟所得的预裂爆破前单孔有效抽采半径值,得出其结果相互吻合,从而证明模拟所得的预裂爆破后有效抽采半径为3.6 m的是可信的。最终综合考虑了裂隙扩展范围和有效抽采半径得出深孔预裂爆破的合理钻孔间距为3.5 m。通过对现场实验观测表明:预裂爆破后平均单孔瓦斯抽采量为7 910.9 m3,是未爆破前单孔瓦斯抽采量的2.36倍;爆破后瓦斯抽采率大大提高,达到了 50.8%,满足了工作面抽采和安全生产的要求;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了 7.78倍左右,平均为2.607 m2/MPa2·d;钻孔极限抽采瓦斯量也提高到了 9 898.52 m3,是普通抽采的5.27倍。达到了预裂爆破的预期效果,解决了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难题,为其他类似条件的矿井提供借鉴和指导。
池鹏[2](2012)在《低透气性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煤层透气性、强化瓦斯抽采的措施。该项措施的出现不仅为解决低透性煤层的瓦斯抽采率低下技术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还对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确保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在煤层瓦斯基本理论和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机理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和分析了深孔控制预裂爆破的特点及煤体内部炸药的爆炸及作用过程;根据爆破力学、弹性力学等理论知识,对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煤体中的爆破参数。运用RFPA-Flow固气耦合系统,建立了深孔控制预裂爆破的数学模型,借助RFPA2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对爆破孔周围煤体的破裂情况以及煤体应力场、声发射场、弹性模量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八矿的历史资料,确定一组适合该矿工作面的最优参数并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项技术可以明显的提高钻孔周围煤体的裂隙发育程度,使煤体透气性系数得到增加,从而增大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达到提高煤层瓦斯抽采量和抽采率的目的。该项措施使得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瓦斯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还降低了煤层瓦斯含量,消除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有效地解决了采掘过程中工作面瓦斯超限与瓦斯突出的问题,是一项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
顾德祥[3](2009)在《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强化增透瓦斯抽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超限、掘进速度缓慢、掘进成本高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和现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深孔控制预裂爆破辅以水力冲孔这一综合增透技术,进行了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强化增透的技术研究。结合皖北煤电集团孟庄煤矿Ⅳ315掘进工作面的现场实测数据,确定适合其工作面的水力冲孔钻孔布置及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参数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深孔控制预裂爆破辅以水力冲孔这一综合增透技术,可以卸除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大钻孔周围煤体的裂隙和有效抽采半径,提高煤体的透气性系数,从而提高了煤层瓦斯的抽采量和抽采率,缩短了本煤层瓦斯的预抽时间;同时,由于这项技术优化了作业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它还降低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从而解决了高瓦斯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瓦斯超限与瓦斯突出的问题,实现了低透气性高瓦斯工作面“抽、掘、采”平衡,有利于巷道的快速掘进,是一项非常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
张永康[4](2001)在《浅议岩巷控制爆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两种控制爆破效果的比较 ,提出提高控制爆破效果的方法。
饶兴江[5](2017)在《大湾煤矿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低透气性瓦斯突出煤层回采工作面,施工瓦斯预抽钻孔数量多,钻孔预抽时间长,瓦斯抽放浓度及纯量低,采煤工作面消突时间长,矿井采掘接续紧张。瓦斯抽采不达标使采煤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瓦斯超限、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升高,提高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瓦斯抽放效率和抽放浓度,有利于提高矿井产量和生产效率,改善工人的生产作业环境和安全条件,实现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本文以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湾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及现场工业试验,分析了 9#煤层工作面深孔预裂爆破增透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在爆炸压力波、爆生气体、控制孔及瓦斯压力共同作用下,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可以明显增加煤层透气性;控制孔充当自由面对爆破具有导向补偿作用,有利于提高爆炸能量利用率,爆破后在爆破孔周围形成相互连通的“之”字形裂隙网,从而使煤层透气性得到提高;采用本地生产的适用爆破器材和正向不耦合装药结构,自制压风封孔器封孔,封孔深度8~15m,爆破孔外大串联一次起爆,利于安全管理与增透施工。研究成果在大湾煤矿西井X10901-3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工业性试验与应用表明,在预裂爆破控制区内,煤层透气性系数煤层透气性系数λ由0.676~0.683m2/MPa2·d之间提高到到3.926~4.597m2/MPa2·d,透气性系数增加5.8~6.8倍,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有效影响半径达6m;预裂增透后,抽放孔工程量减少1/2,抽采达标周期压缩到预裂增透前(3~4月)的1/3;预裂增透后单孔平均瓦斯浓度及纯量为预裂增透前的3.72倍、3.79倍,比较有效地消除了瓦斯超限、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隐患,技术经济效果与社会效益显着。
张军胜[6](2014)在《高河煤矿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二氧化碳致裂器(二氧化碳开采器)瞬间产生高压气体作用于煤层,重新开启煤层原始割理和裂隙系统。通过高压爆破改变煤体基质孔隙结构特性,大幅度提高煤层透气性和渗透率,提高瓦斯抽采浓度、瓦斯纯流量、抽采速度和抽采率。本文通过对高河3#煤层瓦斯地质和瓦斯抽采现状的系统研究。在1305工作面分别制定了3种不同的试验方案,并做了工业性试验。试验期间对整个工作面的瓦斯抽采参数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考察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的抽采效果,重点是瓦斯抽采浓度和瓦斯抽采纯流量。试验共取得一下成果:1.试验钻孔瓦斯抽采浓度由普通钻孔的15%提高到了50%以上,提高3倍以上。单孔瓦斯抽采量由试验前的14m3/d提高到了150278m3/d以上,提高了1020倍。2.压裂区域试验钻孔抽采210天后,瓦斯含量由原来的11.73m3/t降低到了6.5m3/t,抽采率高达45%,实现了快速抽采和瓦斯综合治理的技术目标。3.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是煤矿瓦斯治理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大幅提高瓦斯抽采浓度、瓦斯抽采纯流量和抽采率,快速降低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同时可以使煤层地应力重新分布,消除局部地应力集中状态,起到消突效果,使高瓦斯突出煤层变为低瓦斯煤层,保障安全开采。
赵锋,马骏[7](2008)在《庞庄矿区主供水改造经济分析》文中指出利用科学经济管理方法,对矿区供水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居民供水质量,降低供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袁鑫[8](2019)在《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抽采是瓦斯灾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不同采面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瓦斯赋存条件都不相同,最适合使用的瓦斯抽采技术也不相同。不同瓦斯抽采技术对应的施工成本不同,为了在施工成本最低的条件下高效防治瓦斯灾害,需要对平顶山矿区各采面使用的瓦斯抽采技术进行合理分类。在使用瓦斯抽采技术防治瓦斯灾害时主要有两个目的:消除采面的瓦斯突出危险和减少采面的瓦斯涌出量,本文以这两个目的为依据对平顶山矿区各采面使用的瓦斯抽采技术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平顶山矿区主要使用的各项瓦斯抽采技术,根据不同的本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适用不同突出危险等级的采面,平顶山矿区16个收集现场资料的采面的突出危险性被划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详细分析各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得到各项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综合权重,确定了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构造、打钻时动力现象、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最终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各采面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等级为依据,对各采面的本煤层瓦斯抽采技术进行了分类,以各采面的风排瓦斯量、绝对瓦斯涌出量和回采面瓦斯抽采技术的预测瓦斯抽采量为依据,对各采面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进行了分类。通过分别对4种本煤层瓦斯抽采模式在消除各采面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时使用的施工成本和4种采空区瓦斯抽采模式在解决各采面的瓦斯涌出量问题时使用的施工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对平顶山矿区各采面使用的瓦斯抽采技术分类的合理性。分类结果对于在保证防治瓦斯灾害的前提下缩小施工成本,高效防治平顶山矿区的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21幅,表18个,参考文献79篇。
魏晓明[9](2018)在《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楼铁矿是国内大型的地下黑色金属矿山之一,采用1OOm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分矿房矿柱两步骤回采。由于高阶段、高分段而形成的大结构采场,单个采场空区体积达10~16万m3,在高阶段两步骤回采过程中,一步回采与二步回采的时间衔接、充填体配比及其强度性能、充填体强度在采场中的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严重制约采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本文以李楼铁矿为项目依托,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原位强度检测和电镜扫描等多种方法研究高阶段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特性及充填配比。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和室内力学试验,获取了矿区岩体优势结构面的产状与矿岩力学参数,经过对矿岩的力学参数分析,得到了相关岩体的力学参数,为后续的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现场调查发现二步回采矿柱时,充填体破坏垮落严重,且破坏部位分布不均匀,突显了充填体料浆配比、强度性能、强度的空间分布及二步回采时间等对二步回采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2)通过全尾砂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建立了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养护龄期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在高阶段嗣后充填法中,引入表征胶结充填体的变形比能与矿柱回采释放比能关系的能量匹配系数,获得了该系数与矿石的弹性模量、垂直应力与充填体固结强度的关系,揭示了胶结充填体固化时间与矿柱能量的内在联系,定量分析了二步骤回采矿柱的合理时间。(3)通过分析胶结充填体与围岩的力学接触状态,推导了胶结充填体强度极限侧压状态下的三维力学模型,揭示了充填体应力拱效应的分布规律。采用FLAC两步骤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配比参数下胶结充填体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破坏区。综合矿山充填工程布置、三维力学模型以及两步骤数值模拟回采,提出了高阶段采场充填配比设计方案。(4)基于李楼铁矿充填体强度检测和微观电镜扫描实验,对井下原位强度与地表试件进行差异化分析,获得了高阶段采场充填体强度呈“驼峰”分布规律,从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揭示了自重压力与采场排水布置对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的作用机理。在采场充填配比优化区内,实现安全开采的同时,降低了充填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尹士献[10](2015)在《构造应力场与采动应力场协同作用下对覆岩变形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鹤煤八矿主井煤仓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相似材料模实验、数值实验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覆岩在构造应力场与采动应力场协同作用下破坏区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把覆岩复杂空间曲面离散,利用微分几何理论,求出某点的最大、最小主曲率半径,结合覆岩厚度、力学参数求得构造主应力。为了较为准确的计算采动应力,对影响预计精度的四种因素进行了优化:①开采微单元的大小,通过数值实验方法确定了开采微单元的边长d与工作面长L和深厚比D成函数关系;②通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拟合空间曲面方程,在此基础上求得开采微单元形心点处的倾角及倾向,进而求得开采微单元对覆岩移动变形的影响;③运用六节点三角形有限单元法预计开采微单元形心点处的煤厚;④通过数值实验方法,根据不同的GSI值,计算覆岩内不同高程主要影响半径的大小,拟合出主要影响半径指数n与综合抗压强度cR之间的函数关系。把采动应力按照坐标轴旋转方法,转化到以构造主应为坐标轴的新坐标系中,然后经过复杂的数学运算,使两个坐标系的应力转化为同一坐标系的应力,按照D-P准则判断覆岩的破坏区域及特定点位的应力大小,若应力差大于零,表明覆岩不破坏;应力差等于零,表明覆岩处于临界状态;应力差小于零,表明覆岩破坏。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进行验证,采动应力在煤仓处倾向方向与相似材料模拟结果误差为12.6%,竖直方向误差为19.0%。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协同作用下,预计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煤仓处走向方向σx误差为5.223.8%;倾向方向σy误差为1.210.3%。运用D-P准则判断煤仓处不破坏,与现场实测相符。
二、浅议岩巷控制爆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岩巷控制爆破(论文提纲范文)
(1)亭南煤矿低透特厚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抽采方案及预裂爆破方案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1.1 矿井概况 |
2.1.2 工作面概况 |
2.2 抽采方案设计 |
2.2.1 钻孔直径的选择 |
2.2.2 孔深和封孔长度的选择 |
2.2.3 爆破孔与控制孔间距的选择 |
2.2.4 钻孔布置方式 |
2.3 深孔预裂爆破方案设计 |
2.3.1 炸药品种的选择 |
2.3.2 装药量计算 |
2.3.3 装药工艺 |
2.3.4 连线起爆工艺 |
2.3.5 封孔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裂隙扩展范围的合理孔间距分析 |
3.1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的特点 |
3.1.1 影响煤层裂隙扩展的主要因素 |
3.1.2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的特点 |
3.2 裂隙扩展范围的理论分析 |
3.2.1 深孔预裂爆破对煤体的作用过程 |
3.2.2 预裂爆破后煤体裂隙扩展的范围 |
3.3 裂隙扩展范围的数值模拟分析 |
3.3.1 FLAC~(3D)软件简介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有效抽采半径的合理孔间距分析 |
4.1 爆破前有效抽采半径的现场测定 |
4.1.1 有效抽采半径测定方法 |
4.1.2 测定数据分析 |
4.2 有效抽采半径的数值模型建立 |
4.2.1 COMSOL软件介绍 |
4.2.2 模型建立 |
4.3 模拟结果分析及合理孔间距的确定 |
4.3.1 爆破前有效抽采半径的数值模拟 |
4.3.2 爆破后有效抽采半径的数值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孔预裂爆破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
5.1 深孔预裂爆破现场试验方案 |
5.1.1 工作面钻孔布置 |
5.1.2 钻孔施工 |
5.2 实验效果分析 |
5.2.1 钻孔瓦斯抽采量分析 |
5.2.2 瓦斯抽采率分析 |
5.2.3 煤层透气性系数分析 |
5.2.4 钻孔极限瓦斯抽采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低透气性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强化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
1.2.3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存在问题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 |
2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增透理论分析 |
2.1 技术原理与特点 |
2.2 爆炸应力波作用 |
2.3 爆生气体作用及贯通裂隙形成条件 |
2.4 煤层瓦斯压力作用 |
2.5 控制孔的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3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研究 |
3.1 试验地点概况 |
3.1.1 试验矿井概况 |
3.1.2 试验工作面概况 |
3.2 现场试验所需设备及材料 |
3.3 预裂爆破参数设计 |
3.3.1 孔径选择 |
3.3.2 钻孔布置方式 |
3.3.3 爆破孔与控制孔间距 |
3.3.4 封孔工艺 |
3.3.5 装药量计算 |
3.3.6 装药结构 |
3.4 煤层透气性系数测定 |
3.5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数值模拟 |
4.1 RFPA~(2D) 软件概述 |
4.2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数值模拟 |
4.2.1 模型设计基本假设 |
4.2.2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
4.3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1 煤体应力场变化规律 |
4.3.2 煤体声发射场变化规律 |
4.3.3 煤体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4.3.4 煤层渗透性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现场应用及效果研究 |
5.1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参数优化 |
5.2 现场应用情况 |
5.3 预裂爆破试验效果考察 |
5.3.1 煤层透气性考察 |
5.3.2 瓦斯抽采量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强化增透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1.1 煤矿瓦斯事故概况 |
1.1.2 我国煤层瓦斯的基本储层特点 |
1.1.3 瓦斯事故防治对策 |
1.2 国内外强化增透瓦斯抽采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 |
2.1 矿井概况 |
2.1.1 瓦斯地质 |
2.1.2 地质构造 |
2.1.3 地层及煤系地层 |
2.1.4 可采煤层与煤质 |
2.1.5 矿井水文地质 |
2.2 掘进巷道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 |
2.2.1 掘进巷道采落煤块的瓦斯涌出量 |
2.2.2 掘进巷道采动煤壁的瓦斯涌出量 |
2.2.3 掘进巷道不移动(固定)煤壁的瓦斯涌出量 |
2.2.4 掘进巷道中的邻近层瓦斯涌出量 |
2.3 煤层瓦斯运移的基本规律 |
2.3.1 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 |
2.3.2 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状态 |
2.3.3 瓦斯流动中的相似准数 |
2.3.4 瓦斯在煤层中扩散-渗透流动时的数学模型 |
3 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强化增透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
3.1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增透技术 |
3.1.1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的作用机理 |
3.1.2 炸药爆轰时的能量分析 |
3.2 爆破过程的力学分析和裂隙的形成 |
3.2.1 爆炸应力波的作用 |
3.2.2 控制孔的作用机理 |
3.2.3 爆生气体作用及贯通裂隙形成条件 |
3.2.4 煤层瓦斯压力对裂隙扩展作用 |
3.2.5 深孔预裂爆破裂隙区的形成过程 |
3.3 深孔预裂爆破防突作用 |
3.4 水力冲孔煤体增透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数值模拟模拟和分析 |
4.1 ANSYS 软件概述 |
4.2 计算机模拟基础 |
4.2.1 理论基础 |
4.2.2 计算机数值模拟基础 |
4.3 模型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假设 |
4.3.1 模型的设计原则 |
4.3.2 基本假设 |
4.4 初始条件和基本参数 |
4.4.1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4.2 含瓦斯煤体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基本参数 |
4.5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1 模型的建立 |
4.5.2 计算模型的力学参数 |
4.6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6.1 模型I(两个爆破孔的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
4.6.2 模型II(两个爆破孔和一个控制孔的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
4.6.3 爆破后煤体裂隙发育情况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现场试验与验证 |
5.1 孟庄矿IV315 工作面简介 |
5.2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在IV315 机巷中的试验 |
5.3 IV315 工作面水力冲孔增透现场试验 |
5.3.1 IV315 底抽巷煤层原始瓦斯压力测定 |
5.3.2 IV315 水力冲孔钻孔布置方案 |
5.3.3 水力冲孔钻孔瓦斯抽采效果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大湾煤矿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深孔预裂爆破增透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煤体深孔预裂爆破增透工艺与工程实践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大湾煤矿煤体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方法选择 |
2.1 大湾煤矿西井X10901-3工作面增透方法 |
2.1.1 X10901-3工作面概况 |
2.1.2 地质情况 |
2.1.3 水城矿区及织纳矿区煤层常用增透技术 |
2.1.4 大湾煤矿X10901-3工作面煤层增透方法的选择 |
2.2 煤体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机理 |
2.2.1 爆炸应力波的作用 |
2.2.2 爆生气体作用方式及贯穿裂隙的形成机制 |
2.2.3 控制孔作用机理 |
2.2.4 煤体裂隙形成与发育过程瓦斯压力的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大湾煤矿煤体深孔预裂爆破增透工艺数值模拟 |
3.1 单孔爆破影响半径研究 |
3.1.1 模型建立及材料选择 |
3.1.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2 抽放孔孔间距对深孔预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3.2.1 模拟概况 |
3.2.2 不同孔间距下的爆破增透效果及裂隙分布规律 |
3.2.3 抽放孔位移及孔壁质点振动速度分析 |
3.3 同步起爆双孔预裂孔时爆破效果分析 |
3.4 预裂孔封堵长度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大湾煤矿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参数及工艺 |
4.1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工艺 |
4.1.1 炸药选择 |
4.1.2 装药结构 |
4.1.3 封孔材料 |
4.1.4 封孔方法 |
4.1.5 封孔设备研制 |
4.1.6 封孔长度确定 |
4.2 煤层深孔预裂增透爆破参数确定与优化 |
4.2.1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孔间距确定 |
4.2.2 X10901-3工作面试验 |
4.2.3 煤层预裂增透范围现场考察 |
4.3 煤层中深孔预裂爆破增透工艺流程 |
4.4 预裂增透爆破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
4.4.1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
4.4.2 其他相关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大湾煤矿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工程实践及效果分析 |
5.1 X10901-3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深孔预裂增透过程 |
5.2 X10901-3工作面区段回风平巷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高河煤矿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1.1.2 本项目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的作用和意义 |
1.2.低渗煤层瓦斯抽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仍然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大技术难题 |
1.2.2 开采解放层瓦斯快速抽采技术 |
1.2.3 水力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 |
1.2.4 水力割缝卸压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 |
1.2.5 水力冲孔卸压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 |
1.2.6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 |
1.2.7 目前瓦斯抽采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预期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2 矿井概况 |
2.1 煤矿位置及交通 |
2.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
2.3 矿井通风和瓦斯 |
2.3.1 通风方式 |
2.3.2 矿井设计供风量 |
2.3.3 矿井瓦斯等级 |
2.4 矿井瓦斯地质规律 |
2.4.1 3~#煤层瓦斯含量 |
2.4.2 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预测 |
3 矿井瓦斯抽采 |
3.1 矿井瓦斯抽采参数 |
3.2 矿井瓦斯抽采方法 |
3.2.1 抽采瓦斯方法选择 |
3.2.2 抽采参数的确定 |
3.2.3 抽采钻孔布置及施工 |
3.3 矿井瓦斯抽采现状 |
3.3.1 E1305工作面瓦斯抽采现状 |
3.3.2 高河全矿瓦斯抽采分析 |
4 气相压裂增透瓦斯抽采实施方案 |
4.1 气相压裂试验工作面瓦斯地质特征 |
4.1.1 试验工作面E1305瓦斯地质概况 |
4.1.3 试验工作面E1305水文地质情况 |
4.1.4 试验工作面E1305通风情况 |
4.2 气相压裂增透瓦斯抽采实施过程 |
4.2.1 预抽采工作面密集钻孔段 |
4.3 未抽采工作面原始煤体巷道段气相压裂试验 |
4.4 掘进工作面气相压裂试验 |
4.5 数据监测 |
5 气相压裂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
5.1 瓦斯抽采支管路参数分析 |
5.1.1 E1305辅助运输巷道支管路抽采效果分析 |
5.1.2 E1305瓦斯排放巷道主管路抽采效果分析 |
5.2 气相压裂单孔抽采效果分析 |
5.2.1 E1305辅助运输巷道压裂单孔抽采效果分析 |
5.2.2 E1305瓦斯排放巷道压裂单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 掘进工作面压裂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
5.3.1 E1305胶带运输巷道迎头压裂抽采效果分析 |
5.3.2 E1305回风巷道迎头压裂抽采效果分析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表 1 |
附表 2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庞庄矿区主供水改造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改造前的庞庄矿区主供水系统 |
2 改造后主供水系统方案 |
3 改造前、后主供水系统经济分析 |
4 结论 |
(8)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及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分析 |
2.1 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析 |
2.2 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研究 |
2.3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 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的确定 |
3.3 模糊综合评价中隶属度的确定 |
3.4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 |
4.1 瓦斯抽采技术分类原则 |
4.2 瓦斯抽采技术逐级分类 |
4.3 本章小结 |
5 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模式对比分析 |
5.1 本煤层瓦斯抽采技术分类模式对比分析 |
5.2 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模式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发展历程 |
2.2.2 胶结充填体力学作用机理研究 |
2.2.3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
2.2.4 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研究 |
2.3 问题提出 |
2.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3 工程地质调查与矿岩力学试验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2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床地质 |
3.2.4 水文地质 |
3.3 采矿工艺 |
3.3.1 采矿方法 |
3.3.2 充填工艺 |
3.4 岩石力学参数 |
3.4.1 结构面调查 |
3.4.2 矿岩力学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4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性能及其与矿柱能量匹配关系研究 |
4.1 全尾砂取样 |
4.2 全尾砂粒度和物理化学参数测定 |
4.2.1 粒度测定 |
4.2.2 物理化学参数测定 |
4.3 全尾砂沉降性能和塌落度测定 |
4.3.1 沉降性能测定 |
4.3.2 塌落度测定 |
4.4 水泥-全尾砂充填材料配比试验 |
4.4.1 料浆浓度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4.4.2 灰砂比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4.4.3 养护龄期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4.4.4 充填体强度敏感性分析 |
4.5 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矿柱能量匹配分析 |
4.5.1 胶结充填体固化强度与养护时间的关系 |
4.5.2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与矿柱能量匹配关系 |
4.5.3 全尾砂胶结充填二步回采时间的匹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及充填配比设计研究 |
5.1 同类型矿山充填现状 |
5.2 胶结充填体强度的二维力学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
5.2.1 胶结充填体的二维力学模型 |
5.2.2 胶结充填体的二维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
5.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 |
5.3.1 胶结充填体的承载机理 |
5.3.2 胶结充填体与围岩的力学接触状态 |
5.3.3 胶结充填体三维力学模型推导 |
5.4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数值模拟分析 |
5.4.1 计算模型 |
5.4.2 参数选取与力学本构 |
5.4.3 一步骤矿柱模拟计算分析 |
5.4.4 二步骤胶结充填体模拟计算分析 |
5.4.5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配比参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空间变化规律及其设计优化研究 |
6.1 胶结充填体质量调查与检测 |
6.1.1 一步骤胶结充填体质量调查 |
6.1.2 一步骤采场胶结充填体取芯设计 |
6.1.3 地表充填试件与井下采场取芯强度检测 |
6.2 井下与地表胶结充填体强度差异化分析 |
6.2.1 充填料浆浓度对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6.2.2 井下与地表充填体宏观力学参数分析 |
6.2.3 井下与地表充填体内部微观结构发育特征分析 |
6.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空间变化规律及微观机理分析 |
6.3.1 1:4充填采场的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 |
6.3.2 混合配比充填采场的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 |
6.3.3 高阶段胶结充填体强度变化规律的微观结构分析 |
6.4 高阶段采场充填配比参数工程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6-1~6-6取芯台账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构造应力场与采动应力场协同作用下对覆岩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1.2.1 连续介质理论计算方法 |
1.2.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1.2.3 相似材料模拟及经验计算方法 |
1.3 覆岩构造应力研究现状 |
1.4 鹤煤八矿主井煤仓附近回采区域概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系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覆岩构造应力场研究 |
2.1 空间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 |
2.2 空间曲面的第二基本形式 |
2.3 主曲率及方向求取 |
2.3.1 主曲率 |
2.3.2 主曲率方向 |
2.4 空间曲面求取倾斜、曲率、扭曲 |
2.4.1 简单空间曲面的倾斜、曲率、扭曲求取 |
2.4.2 离散求取复杂空间曲面的倾斜、曲率、扭曲 |
2.5 空间曲面主应力 |
2.6 二次抛物线型Mohr强度屈服准则 |
2.7 鹤煤八矿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
2.7.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7.2 岩石试样的规格、加工精度 |
2.7.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 |
2.7.4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结果汇总 |
2.8 鹤煤八矿工程实例 |
2.9 本章小结 |
3 煤层倾角变化对覆岩移动变形研究 |
3.1 开采微单元的划分及形心点坐标的求取 |
3.1.1 确定开采微单元边长 |
3.1.2 开采微单元形心点坐标 |
3.2 曲面拟合的方法 |
3.3 曲面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
3.4 曲面上任意点处倾角、倾向的求取 |
3.4.1 求取倾角 |
3.4.2 求取倾向 |
3.5 开采微单元的偏移距及偏移方向 |
3.6 鹤壁二矿地表下沉及水平移动预计 |
3.6.1 三个回采工作煤层空间形态拟合 |
3.6.2 考虑煤层倾角变化下沉及水平移动预计 |
3.6.3 预计精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煤厚变化对覆岩移动变形研究 |
4.1 煤层厚度常规的预计方法 |
4.2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法预计煤厚理论推导 |
4.2.1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法逼近煤厚异常曲面 |
4.2.2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单刚矩阵的推导 |
4.2.3 六节点三角形单元总刚矩阵的集成 |
4.2.4 改进的平方根法求解形心点煤厚 |
4.3 预计区域内三角剖分 |
4.4 煤厚基础资料 |
4.5 有限元法预计煤厚与常规的九种预计结果比较 |
4.5.1 六节点三角形有限元法与常规方法预计煤厚结果 |
4.5.2 几种预计方法预计结果对比分析 |
4.6 地表移动变形值两种预计方法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5 覆岩内主要影响半径研究 |
5.1 覆岩内主要影响半径、水平移动系数的数学表达 |
5.2 岩体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 |
5.3 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
5.4 数值模拟计算 |
5.4.1 建立数值几何模型 |
5.4.2 十种模型计算结果 |
5.5 模拟结果分析 |
5.6 覆岩及主井煤仓附近GSI测定 |
5.6.1 GSI求取方法 |
5.6.2 现场钻探 |
5.6.3 裂缝统计及GSI求取 |
5.7 本章小结 |
6 覆岩采动应力场研究 |
6.1 六个应变分量的求取 |
6.1.1 求取ε_x、ε_y应变分量 |
6.1.2 求取 γ_(xy)应变分量 |
6.1.3 求取 ε_z应变分量 |
6.1.4 求取 γ_(xz)、γ_(yz)应变分量 |
6.2 求取主应变、主应力 |
6.3 鹤煤八矿煤仓采动应力场预计 |
6.4 煤仓倾向剖面变形的相似模拟实验 |
6.4.1 主要试验设备 |
6.4.2 建立相似材料模型 |
6.4.3 煤仓围岩的变形特征 |
6.5 本章小结 |
7 两种应力场协同作用对覆岩影响研究 |
7.1 空间一点应力分量与任意方向应力分量换算 |
7.2 空间一点应力分量在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换算 |
7.3 采动应力分量与构造主应力的合成 |
7.4 构造主应力所形成的新坐标系在整体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 |
7.4.1 空间曲面任意一点主曲率对应的切向量 |
7.4.2 主曲率对应的切向量方向余弦 |
7.5 D-P准则判断覆岩破坏区域 |
7.6 鹤煤八矿主井煤仓工程实例 |
7.7 煤仓变形观测及分析 |
7.7.1 煤仓观测数据汇总 |
7.7.2 煤仓壁变形分析 |
7.7.3 煤仓稳定性计算 |
7.8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议岩巷控制爆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亭南煤矿低透特厚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效果研究[D]. 潘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2]低透气性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采技术研究[D]. 池鹏.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1)
- [3]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强化增透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 顾德祥.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4]浅议岩巷控制爆破[J]. 张永康. 西山科技, 2001(S1)
- [5]大湾煤矿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D]. 饶兴江.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6]高河煤矿气相压裂强化增透瓦斯快速抽采技术研究[D]. 张军胜. 河南理工大学, 2014(11)
- [7]庞庄矿区主供水改造经济分析[J]. 赵锋,马骏.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06)
- [8]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技术分类研究[D]. 袁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高阶段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及充填体配比设计研究[D]. 魏晓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10]构造应力场与采动应力场协同作用下对覆岩变形影响研究[D]. 尹士献.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