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韵海霞[1](2021)在《青藏高原典型药用植物区域差异研究及生态适宜性评价 ——以川西獐牙菜为例》文中认为地理环境差异是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形成、转化和积累差异的关键原因,也是探究中药药效差异的研究热点,川西獐牙菜作为青藏高原传统药材藏茵陈的主要基源植物,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确立了其经典保肝良药的地位,然而,有关川西獐牙菜典型分布区的气候要素空间差异、有效成分及药效学的地理差异方面的研究,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川西獐牙菜为研究对象,经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数据网数据,野外考察等方式获得川西獐牙菜分布的地理信息、气候因子,分析川西獐牙菜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确定研究区。分析研究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样点气候因子的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从宏观角度探讨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区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不同区内采集的川西獐牙菜进行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内川西獐牙菜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对不同分区内的川西獐牙菜开展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保肝药效学评价和血清代谢组学机制探讨,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布区川西獐牙菜主要有效成分差异和药效差异。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不同分区内川西獐牙菜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从宏观角度剖析地理环境因子影响有效成分的各种因素,探讨地理环境因子-有效成分-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川西獐牙菜在青藏高原的潜在分布及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明确限制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 Ent)和Arc GIS技术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川西獐牙菜潜在适宜性分布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川西獐牙菜分布区介于28°~38°N、95°~103°E之间的青藏高原青海省东南部、东部,四川省西北部,西藏东部,云南省西北部等地区,而介于30°~34°N、95°~103°E之间的青海省东南部及四川省西北部区域,是川西獐牙菜的主要分布区,由此确定该区域为研究区。2.研究区内年平均太阳辐射在空间上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分布格局,西北部的称多县和玉树市年均太阳辐射高达4500 MJ/m2以上,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介于3500~4500 MJ/m2之间,而东部的小金县和理县等地区的太阳辐射较小,年均值仅有不到3000 MJ/m2。研究区内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部称多县和石渠县北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00 mm之间,中西部广大区域降水量介于600~800 mm之间,中部偏东区域的降水量在800~1000 mm之间;而降水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康定县、小金县等。研究区气温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西北部的称多县和石渠县北部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低于0℃,西部偏南地区、中部等多数区域的气温在0~5℃之间,气温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多数区域的气温为5~10℃,主要集中在马尔康市、小金县、丹巴县等地区的高山沟谷地带。3.研究区经气候因子聚类分为C1区域和C2区域。C1区域位于研究区东南部,C2区域位于研究区中部及西北部。发现C2区域内川西獐牙菜主要有效成分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芒果苷、异荭草苷的平均含量较C1高,而当药黄素平均含量较C1低。4.C1、C2区域内川西獐牙菜均有保肝作用,C1区域内高浓度川西獐牙菜提取物(S5)降低血清谷丙转移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作用优于阳性药物组,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作用不及阳性药物组;C2区域内高浓度川西獐牙菜提取物(Q5)降低血清ALT、AST、TBIL、ALP水平的作用优于阳性药物组;C2区域内川西獐牙菜保肝效果优于C1区域,尤其在利胆作用上优于C1区域川西獐牙菜。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提示C1、C2区域川西獐牙菜存在保肝共性及特异性代谢物通路,C2区域内川西獐牙菜肝保护作用代谢物更接近阳性药物组,说明C2区域川西獐牙菜保肝效果更好,与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芒果苷、异荭草苷的平均含量较高有关。5.有效成分分异规律显示,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芒果苷、异荭草苷含量在C1区域内较低,主要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小金县、丹巴县,道孚县、康定市、理县、金川县、雅江县等地区,而在C2区域含量较高,主要集中在称多县、玉树市、石渠县、甘孜县大部分地区,炉霍县、白玉县、新龙县等地区。当药黄素含量在C1区域内较高,主要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小金县、壤塘县、红原县、金川县、道孚县、康定市、雅江县等地区,其中在壤塘县、金川县、小金县的部分地区比C1区域东南部其他地区的都高;当药黄素含量在C2区域较低,主要集中在称多县、玉树县、囊谦县、石渠县、甘孜县、炉霍县、新龙县、白玉县等地。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獐牙菜苦苷含量与研究区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獐牙菜苷含量与研究区坡度呈负相关关系;芒果苷含量与研究区年均降水量、土壤黏土含量、坡度呈负相关关系;当药黄素含量与研究区土壤黏土含量、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受多种地理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导致C2区域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芒果苷、异荭草苷的平均含量较C1区域高,是C2区域内川西獐牙菜保肝效果更好的原因。6.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影响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降水因子(年均降水量)、气温因子(最暖月最高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川西獐牙菜的高适宜区面积为3.34×104 km2,中适宜区的面积为7.711×104 km2,低适宜区的面积为15.45×104km2。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川西獐牙菜适宜区减少的面积很少,总适宜区面积增加,总体看呈增加趋势;低适宜区面积也增加,意味着适宜区面积在减少的同时可能会有新的适宜区出现,川西獐牙菜的高适宜区向高纬度地区转移,随着排放浓度的增加,川西獐牙菜高适宜区增加的面积远远大于减少的面积。
孙丛毅,宋会访[2](2021)在《评价体系在城市更新研究中的图谱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指标,为了厘清评价体系在城市更新中的研究概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间评价体系在城市更新中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体系在城市更新中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同济大学等高校,研究热点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样性;研究方法从主观评价体系逐步转向主客观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模型构建等,并提出多学科融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以期提升城市更新以及人居环境质量。
黄隆杨,王静,李泽慧,赵晓东,刘晶晶,方莹[3](2021)在《基于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城市多功能景观识别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功能景观能够同时提供多种景观功能,可以充分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在自然资源大数据支撑下基于基层行政管理单元开展的多功能景观研究,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反映区域自然地理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其将景观功能管理和行政管理有效结合,能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线的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提供从功能评估到空间识别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广泛收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气象数据、多源遥感数据等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和兴趣点数据,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烟台市6种景观功能进行了空间量化;再以村级管理单元为基本空间单元进行景观功能热点分析以识别多功能景观区;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景观功能间的权衡与协调作用;最后基于二阶聚类法进行景观功能聚类以开展烟台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烟台市35.5%的村级管理单元为多功能景观区;(2)自然景观功能间呈协同作用,而自然景观功能与居住和经济承载功能间存在显着的空间冲突和权衡作用;(3)根据景观功能聚类结果,烟台市被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功能发展区和城镇核心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0%,55%,11%,4%。规划分区与现状管理边界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在自然资源大数据支撑下,基于景观功能聚类分析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田子平,田淑芳[4](2021)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改进遗传算法的选址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军事作战和后勤保障4个方面构建军事指挥中心评价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选址模型,进行军事指挥中心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设计选址步骤,结合具体研究区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实例分析,引入马尔科夫理论改进遗传算法,验证模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提供的选址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军事指挥中心重复选址问题,提高了选址方法的效率和准确率。
杨波,黄钦,郑群明,龚熊波,梁莉莉,王敏,陈颖,袁慧芳[5](2021)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张家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定旅游空间规划的科学依据,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本文在参考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对小规模已知样本的训练学习实现大规模未知数据的高精度分类与评价,从方法科学性与可行性、因子选取、数模结合、预测实现、精度检验等方面展开探讨,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张家界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随机森林算法能够较好地支撑生态敏感区的旅游适宜性评价工作,模型优化后的测试精度为94.20%,其评价结果能够为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陈南束[6](2021)在《大型引黄灌区退水量预测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引黄灌区退水的组成与分布较为复杂,退水中携带的氮磷等化肥残留物污染河流水质,造成水环境污染。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文献,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景电一期灌区为例,研究了灌区地表退水量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及退水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支持向量机和灰色系统模型建立了灌区退水量预测模型;在对灌区地表退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灰色聚类方法对灌区退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了农田排水灌溉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识别模式模型对景电一期灌区退水再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为:(1)研究了景电一期灌区地表退水量组成,揭示了退水量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确定了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埋深、灌溉量和蒸发量。(2)对灌区月退水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并进行预测,对比预测值与实测值可以发现,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建立了灰色GM(1,1)模型对景电灌区11、12月份退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可用于景电灌区月退水量预测。(3)根据景电一期灌区地表退水水质监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水质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磷、铵氮、pH、溶解氧指标随时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总氮、硝态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灌区红鼻梁沙河与南沙河不同水质指标沿河演变规律也略有差异。选择主要水质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景电一期灌区地表退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灌区退水水质在灌季较好,非灌季水质稍差。(4)建立了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识别模式模型对景电一期灌区退水再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泵站退水资源用于灌溉的适宜性最佳,各时期退水均可再用于灌溉。其他监测点退水在6~9月再利用适宜性程度较好,该时期可利用灌区退水资源代替部分引黄水量进行灌溉,而在10~12月退水利用适宜性程度较差。
任莉莉[7](2021)在《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郝娅菲[8](2021)在《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广西钟山县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鸿燕[9](2021)在《石家庄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文中指出
石彬丽[10](2021)在《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色彩适宜性测度研究》文中提出
二、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典型药用植物区域差异研究及生态适宜性评价 ——以川西獐牙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学研究 |
1.2.2 川西獐牙菜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2.1 研究区概述 |
2.1.1 研究区地理环境特征 |
2.1.2 研究区川西獐牙菜资源及地理分布概况 |
2.2 川西獐牙菜野外实地样品采集 |
2.2.1 实地调查方法 |
2.2.2 采样设备 |
2.2.3 采样路线 |
2.2.4 实地调查结果 |
2.2.5 野生群落生境特征 |
2.2.6 植株特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川西獐牙菜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
3.1 数据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川西獐牙菜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 |
3.2.2 从研究区主要气候要素分析川西獐牙菜的地理分布特征 |
3.2.3 川西獐牙菜分布区样点环境因子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川西獐牙菜主要有效成分的区域差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药材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川西獐牙菜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4.2.2 川西獐牙菜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
4.2.3 共有峰的标定 |
4.2.4 相似度分析 |
4.2.5 基于气候因子聚类的不同类群有效成分特征 |
4.2.6 基于化学组分聚类的不同类群有效成分特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区域川西獐牙菜保肝功效差异研究 |
5.1 不同区域川西獐牙菜保肝药效学的差异研究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不同区域川西獐牙菜代谢组学的差异研究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川西獐牙菜有效成分及药效差异的成因探究 |
6.1 数据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有效成分空间分异规律 |
6.2.2 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因素研究 |
6.3 讨论 |
6.3.1 獐牙菜苦苷含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6.3.2 獐牙菜苷含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6.3.3 芒果苷含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6.3.4 当药黄素含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6.4 小结 |
第七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川西獐牙菜在青藏高原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
7.1 数据与方法 |
7.1.1 物种分布数据 |
7.1.2 环境变量数据来源 |
7.1.3 数据预处理 |
7.1.4 Maxent模型的构建 |
7.1.5 模型可信度和准确度分析 |
7.1.6 环境变量的重要性评估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MaxEnt模型评价 |
7.2.2 影响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环境因子 |
7.2.3 现代气候条件下川西獐牙菜的潜在分布 |
7.2.4 气候变化对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影响预测 |
7.3 讨论 |
7.3.1 实地采样与模型预测验证 |
7.3.2 气候因子对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限制 |
7.3.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川西獐牙菜潜在分布的变化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方法体系总结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展望与不足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城市多功能景观识别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3 研究方法 |
3.1 景观功能量化 |
3.2 基于热点分析的村域尺度多功能景观识别 |
3.3 景观功能相互作用分析 |
3.4 基于景观功能聚类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
4 多功能景观识别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结果 |
4.1 景观功能及其热点的空间格局 |
4.2 多功能景观的空间格局 |
4.3 景观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
4.4 烟台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
5 讨论 |
6 结论 |
(4)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改进遗传算法的选址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军事指挥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
2 军事指挥中心选址模型构建 |
2.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2.2 评价因子适宜性分类 |
3 实例分析及可行性验证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3.3 选址适宜性评价及位置求解 |
3.4 选址方法可行性验证 |
4 结论 |
(5)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张家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理论分析 |
2.2.2 指标体系 |
2.2.3 数据处理 |
(1)河网密度: |
(2)路网密度: |
(3)植被覆盖: |
(4)地势起伏度: |
(5)湿度指数: |
3 结果分析 |
3.1 精度评价 |
3.2 驱动因素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6)大型引黄灌区退水量预测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灌区退水研究进展 |
1.2.2 灌区退水量预测理论研究进展 |
1.2.3 农田退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2.4 农田排水再利用研究进展 |
1.2.5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水系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5 作物种植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灌区退水水量监测 |
2.2.2 灌区退水水质监测 |
3 景电一期灌区退水量特征与影响因素 |
3.1 景电一期灌区退水量年内、年际变化规律 |
3.1.1 退水量年内变化规律 |
3.1.2 退水量年际变化规律 |
3.2 景电灌区退水量影响因素 |
3.2.1 灌溉量对退水量的影响 |
3.2.2 降水量对退水量的影响 |
3.2.3 蒸发量对退水量的影响 |
3.2.4 地下水埋深对退水量的影响 |
3.3 景电灌区退水量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景电一期灌区月退水量预测 |
4.1 月退水量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
4.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1.2 灌区月退水量支持向量机模型 |
4.2 月退水量预测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
4.2.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4.2.2 模型预测精度检验 |
4.2.3 残差修正模型 |
4.2.4 灌区月退水量预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景电一期灌区退水水质分析与评价 |
5.1 水质因子时间分布特征 |
5.2 水质因子沿河演变规律 |
5.3 主要水质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
5.4 灌区退水水质评价 |
5.4.1 理论依据及基本原理 |
5.4.2 景电灌区退水水质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景电灌区退水再利用评价分析 |
6.1 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 |
6.2 农田排水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 |
6.2.1 建立评价模型 |
6.2.2 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 |
6.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 景电灌区退水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
6.3.1 景电灌区退水资源潜力 |
6.3.2 灌区退水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
6.4 景电灌区退水再利用方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典型药用植物区域差异研究及生态适宜性评价 ——以川西獐牙菜为例[D]. 韵海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评价体系在城市更新研究中的图谱量化分析[A]. 孙丛毅,宋会访.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1
- [3]基于自然资源大数据的城市多功能景观识别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J]. 黄隆杨,王静,李泽慧,赵晓东,刘晶晶,方莹.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09)
- [4]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改进遗传算法的选址仿真[J]. 田子平,田淑芳.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08)
- [5]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张家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J]. 杨波,黄钦,郑群明,龚熊波,梁莉莉,王敏,陈颖,袁慧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04)
- [6]大型引黄灌区退水量预测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陈南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D]. 任莉莉.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8]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广西钟山县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D]. 郝娅菲.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9]石家庄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D]. 刘鸿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色彩适宜性测度研究[D]. 石彬丽.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