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水产饲料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昝栋,冯劭华[1](2021)在《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旨在为提升中国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WOS论文及专利数据,利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对中国、美国等12个国家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力和应用研究双重角度构建了多层次的科研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权法与AHP层次分析法耦合赋权的方法测算各国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指数,对各国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结果/结论]中国、美国、挪威的综合竞争力最强,英国、西班牙的基础研究力显着强于应用研究力,而日本、德国及韩国则反之。近几年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力指数不断上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生产力具有显着优势,但存在规模与质量尚不协调的问题,科研合作力有待提高。未来应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关注突破性、实用性的研究,通过提升科研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布局等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水平。
任晓琳[2](2021)在《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主体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属乡村生产性建筑的一类。笔者聚焦于安徽省无为县乡村地区,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走访,记录当地乡村生产建筑独特性,并通过研究当地气候、地质地貌、家禽习性、生产流程、经济现状、政策趋势等因素,深度剖析乡村生产建筑与生产工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基于产业发展的营建策略,并从建筑学视角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设计策略。本文主体分为基础资料收集、发展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设计研究四部分。基础资料收集部分: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资料搜集,对我国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营建技术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并进行记录。发展研究部分: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研究背景下的发展优劣势、面对机遇及挑战并绘制SWOT矩阵图尝试提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构建乡村生产性景观、构建多产融合的生产容器、构建保障动物权利的生产容器;构建乡村鸡舍建设材料清单、构建生态循环的生产容器,并在不同发展目标下对鸡舍设计与建造提出不同要求。生产工艺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见闻与访谈记录整理无为县乡村养殖业的生产主体和生产流程的相关资料,如养殖品种和生活习性和生产中的工作内容等;据此抽象出生产中的各项功能要素,并依据相关工艺流程整合成功能气泡图;设计研究部分: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和工艺流程研究,探索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方法。本文尝试依据生态要求和鸡群的行为学特征进行选址,在当前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的基础上优化舍内的排粪和和舍外的排水设计;依据产业升级的功能需要进行场地的总体设计;在鸡舍的空间设计上则从鸡舍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出发,采用空间单元组合和空间要素限定两种不同的手法创造多元丰富的鸡舍空间形式,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时提供设计参考。在产业、科技、建造技术高速变更的当今时代,本研究试图对乡村生产与乡村生产建筑有机结合的模式进行探索,为乡村生产建筑如何立足自身产业特色、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自然环境与乡村产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多样性可能。
张镇昌[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何妤如[4](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姜松[5](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认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陈泽[6](2021)在《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繁杂多样,技术要求各异,关键环节多元,知识单元离散,信息孤岛林立,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撑。而移动手机端系统用户海量,携带方便,且功能强大、应用灵活,是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与应用的优质平台。本文针对稻田综合种养移动手机端决策支持系统缺乏的问题,运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和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技术等,选用XML和Java语言与Spring、SpringMVC、Mybatis 等框架以及 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 等开发工具,研发了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V1.0,实现了移动端与服务器端数据同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籼粳稻品种、水稻和水产畜禽动物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库与知识库,丰富了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内容体系,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查询检索的共享资源平台。(2)根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与水稻群体质量和精确定量栽培、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水质规范等相关知识,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实际,分别构建了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计算机模型,为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创造条件。(3)运用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以XML和Java语言完成前后端编码,研发出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集成了 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介绍与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精准决策支持功能,且移动端软件界面小巧、功能完备、易于使用、移植性强,是稻田综合种养从业人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的信息化新平台。
韩枫,常志强,高勇,王建波,李健[7](2021)在《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文中认为系统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在淡水养殖及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发展,对比了国内外有关该养殖模式发展方向的异同,简述了该养殖模式通过提高物质和空间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的原理以及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并汇总了我国沿海省份近年来开展该养殖模式选用的品种搭配及产量产值。指出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叶元土[8](2021)在《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发展机遇》文中研究表明水产食品产业链是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水产饲料工业要适应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水产品质量保障是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内容,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其中关键的是水产品食用质量和安全质量及其技术保障体系。要适应水产食品产业链的核心质量要求,水产饲料质量在经历以水产动物生长速度、饲料系数为初级目标之后,快速进入了以水产动物健康、病害控制为目标的水产饲料功能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则是以养殖渔产品食用质量、安全质量为目标的发展阶段。水产食品产业链的资源要素、质量与技术要素以及商业模式是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和投资目标。
李颖,单袁,张馨馨[9](2020)在《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文中指出本刊讯(李颖单袁张馨馨报道) 11月11日,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以下简称"学术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次学术大会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指导,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水产学会协办。
徐姣姣[10](2020)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认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两大主题,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中海洋渔业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沿海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海水养殖业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探究海水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整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海水养殖业的六次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然后基于经济学角度,结合产业集聚、区位论等理论,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产业集中率与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四个指标分析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不均衡。藻类集聚现象最强,其次为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海水养殖;(2)鱼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和山东省;甲壳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和山东省;贝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山东省、福建省、辽宁省和广东省;藻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3)海水养殖产业南北差异明显,鱼类和甲壳类主要集聚在南方省市,贝类和藻类主要集聚在北方省市。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对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经济核算、生产要素和加工与贸易方面的关联度较高。其中渔业经济产值影响因子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生产要素中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洋渔业养殖人员数量;加工与贸易中水产品进出口和加工产品产量也是海水养殖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海水养殖规模较大的省市建议提高单产量,不能一味的扩大养殖面积;利用空间集聚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优化海水养殖模式,提高单产生态效率;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二、中国水产饲料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水产饲料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 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赋权 |
2.3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
3.1 各国总体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 |
3.2 各国科研竞争力特征对比分析 |
3.3 各国科研竞争力发展情况分析 |
3.4 中国科研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 |
4 结论与启示 |
(2)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 |
1.1.2. 鸡禽产业的现状 |
1.1.3. 课题的提出: 中等规模的乡村鸡舍设计研究 |
1.2. 研究对象 |
1.2.1. 乡村鸡舍的概念界定 |
1.2.2. 中等规模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综述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区域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生产营建现状 |
2.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鸡的生产概况 |
2.1.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殖对象概况 |
2.1.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生产活动 |
2.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建设现状 |
2.2.1. 鸡舍选址 |
2.2.2. 鸡舍场地 |
2.2.3. 鸡舍类型 |
2.2.4. 鸡舍平面布局 |
2.2.5. 鸡舍结构形式 |
2.2.6. 鸡舍剖面形式 |
2.3. 本章小结 |
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探析 |
3.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态势分析 |
3.1.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优势分析 |
3.1.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劣势分析 |
3.1.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机会分析 |
3.1.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威胁分析 |
3.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及要求 |
3.2.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 |
3.2.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要求 |
3.2.3. 乡村鸡舍的相关案例 |
3.3. 本章小结 |
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工艺流程设计 |
4.1. 依据生产流程抽象功能要素 |
4.1.1. 鸡为主体 |
4.1.2. 人为主体 |
4.2. 结合生产动线的功能融合 |
4.2.1. 以养殖业为主 |
4.2.2. 养殖业+加工业 |
4.2.3. 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 |
4.3. 本章小结 |
5.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研究 |
5.1. 乡村鸡舍的选址设计 |
5.1.1. 面积要求 |
5.1.2. 位置要求 |
5.2. 乡村鸡舍的总体设计 |
5.2.1. 场地功能分区 |
5.2.2. 场地交通组织 |
5.3. 生产区鸡舍的空间形式设计 |
5.3.1. 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 |
5.3.2. 由小到大:空间单元组合 |
5.3.3. 由大到小:空间要素组合 |
5.4. 生产区鸡舍的通风设计 |
5.4.1. 调节环境温度的通风设计 |
5.4.2. 保障空气质量的通风设计 |
5.5. 生产区鸡舍的卫生设计 |
5.5.1. 舍内环境设计:清粪洗消 |
5.5.2. 舍外环境设计:雨污排水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主要研究价值 |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表录 |
图录 |
附录1:调研对象资料整理 |
附录2:乡村鸡舍选址的相关要素分析 |
附录3:乡村鸡舍平面布局汇总表 |
致谢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
(一)改革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饲料 |
2.2 试验管理 |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
4 讨论 |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生长性状统计 |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
4 讨论 |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
3.3 GO功能注释 |
3.4 KEGG富集分析 |
3.5 差异基因统计 |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
4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 结果 |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
3.2 OTU聚类分析 |
3.3 OUT韦恩图 |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
3.7 Beta多样性分析 |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
2.2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
2.3 Android端手机APP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0 前言 |
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1.1 技术可行性 |
1.2 经济可行性 |
1.3 社会可行性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设计目标 |
4 系统关键技术 |
4.1 Material Design界面设计 |
4.2 Android四大组件 |
4.3 数据持久化技术 |
4.4 Volley框架 |
4.5 Maven工具 |
4.6 MySQL数据库 |
4.7 三层架构 |
5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的研发 |
0 前言 |
1 数据库的研发 |
1.1 数据库建表 |
1.2 数据存储 |
2 知识库的研发 |
2.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知识库 |
2.2 水稻品种知识库 |
2.3 病虫害防治知识库 |
3 模型库的研发 |
3.1 水稻基本苗计算决策模型的构建 |
3.2 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模型的构建 |
3.3 饲料投喂决策模型的构建 |
3.4 适宜水质决策模型的构建 |
3.5 其它决策模型的构建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ndroid端手机APP功能设计与实现 |
0 前言 |
1 系统开发方法与功能 |
1.1 系统开发环境 |
1.2 页面设计常用组件 |
2 系统程序实现与功能应用 |
2.1 注册 |
2.2 登录 |
2.3 页面功能程序实现 |
2.4 功能应用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1.1 淡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 |
1.2 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 |
1.3 国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研究 |
2 模式优势 |
2.1 提高物质与空间利用率 |
2.2 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 |
3 推广应用 |
4 建议 |
4.1 加强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物质和能量高效利用 |
4.2 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养殖技术规范,提高养殖成功率和效益 |
4.3 因地制宜推广示范,促进绿色水产养殖多样化发展 |
4.4 研究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新技术,探索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新模式 |
4.5 以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为示范,大力发展水产综合养殖 |
(8)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发展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食品全产业链的发展态势 |
1.1 消费市场对水产食品的产品需求和质量需求就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
1.2 淡水养殖渔产品的市场产品形态与质量要求 |
1.2.1 鲜活鱼 |
1.2.2 鱼糜(鱼浆) |
1.2.3 速食渔产品(整鱼分割产品和再加工产品) |
1.3 养殖渔产品加工和消费端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
2 水产食品产业链质量发展重点环节分析 |
2.1 水域资源要素 |
2.2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与质量控制 |
2.2.1 产业链中种质资源与质量的逻辑关系 |
2.2.2 在水产动物种质质量链条中营养与饲料的缺位 |
2.2.2. 1 亲鱼的营养与饲料 |
2.2.2. 2 苗种营养与饲料 |
2.3 养殖过程的现代化控制是保障养殖渔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
3 水产食品产业链质量发展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
3.1 以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为目标,饲料营养素浓度高、饲料系数低 |
3.2 以养殖鱼体生理健康为目标,饲料功能作用得到重视 |
3.3 以养殖渔产品(活体)和肉品消费质量、加工质量为目标,探讨饲料与养殖渔产品肉品质量的关系 |
4 企业对水产食品全产业链投资及其商业模式 |
4.1 如何应对水产食品面临的安全质量风险 |
4.2 鱼种选择与苗种质量控制 |
4.3 有养殖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 |
4.4 重点发展以渔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流通为核心的产业链下游企业 |
(9)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产养殖分会场 |
(二)资源养护分会场 |
(三)综合领域分会场 |
(10)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方法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沿海地区 |
2.1.2 海水养殖业 |
2.1.3 空间集聚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农业区位论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海水养殖的相关文献 |
2.3.2 空间集聚的相关文献 |
2.3.3 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
2.3.4 空间集聚的竞争优势综述 |
2.3.5 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综述 |
第三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3.1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
3.1.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
3.1.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 |
3.1.4 第四阶段:20世纪末 |
3.1.5 第五阶段:21世纪初 |
3.1.6 第六阶段:现今 |
3.2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养殖产量 |
3.2.2 海水养殖面积 |
3.2.3 海水养殖产值 |
3.3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海水养殖业整体水平不高 |
3.3.2 海水养殖业转化能力较弱 |
3.3.3 海水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
3.3.4 技术及配套服务体系落后 |
3.4 国际海洋渔业空间集聚趋势 |
第四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 |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2 指标选定与测度 |
4.2.1 区位基尼系数 |
4.2.2 区位商 |
4.2.3 产业集中率 |
4.2.4 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 |
4.3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时间特征 |
4.3.1 海水养殖业集聚特征显着 |
4.3.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阶段性特征 |
4.4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
4.4.1 海水养殖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
4.4.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区域化特征 |
4.4.3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南北分布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5.1 灰色关联模型 |
5.1.1 灰色关联分析 |
5.1.2 灰色关联公理 |
5.2 数据测算与处理 |
5.2.1 原始数据选取 |
5.2.2 原始数据变换 |
5.2.3 计算关联系数 |
5.2.4 计算关联度 |
5.3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
6.1 加快产业集聚升级 |
6.1.1 落实适宜的发展策略 |
6.1.2 运用“互联网+”平台 |
6.1.3 打造特色沿海产业带 |
6.1.4 培养技术型人才 |
6.2 提高单产生态效率 |
6.2.1 创新海水养殖技术 |
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3 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
6.3.1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
6.3.2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
6.3.3 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 |
6.3.4 完善海洋产品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中国水产饲料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J]. 昝栋,冯劭华. 情报探索, 2021(09)
- [2]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D]. 任晓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5]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D]. 陈泽. 扬州大学, 2021
- [7]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J]. 韩枫,常志强,高勇,王建波,李健. 水产养殖, 2021(04)
- [8]水产食品产业链发展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发展机遇[J]. 叶元土. 饲料工业, 2021(06)
- [9]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J]. 李颖,单袁,张馨馨. 中国水产, 2020(12)
- [10]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D]. 徐姣姣.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