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粤黄鸡种蛋孵化前贮存对孵化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伟[1](2021)在《某蛋鸡孵化场消毒措施研究及其种蛋孵化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保持孵化场良好的卫生状况和孵化成绩是孵化场的重要工作,针对某孵化场卫生状况不良,孵化率不稳定甚至下降等问题,本研究对该孵化场制定了合理的消毒方案,分析了影响本孵化场种蛋孵化率的因素,为孵化场的消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思路,提高了本孵化场的经济效益,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孵化场的消毒措施研究本研究运用3个浓度梯度的聚维酮碘、戊二醛癸甲溴铵以及苯扎溴铵溶液,分别以喷雾方式对孵化场工作区域进行消毒,比较3种消毒剂不同浓度消毒后细菌总数达到标准的持续时间,筛选出孵化场工作区域最佳的消毒剂及消毒浓度;运用甲醛熏蒸,聚维酮碘、戊二醛癸甲溴铵、苯扎溴铵溶液喷雾的方式,对设备设施和种蛋表面进行消毒,比较4种消毒剂不同浓度对设备设施和种蛋表面的消毒效果,筛选出设备设施和种蛋最佳的消毒剂及消毒浓度。并对筛选出的最优种蛋消毒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孵化场工作区域消毒使用喷雾量为30m L/m3的1:3000浓度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消毒,可使孵化场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达到标准,且消毒效果可持续3d,为孵化场环境最佳消毒方案。孵化场设施设备和种蛋表面,使用喷雾量为1000m L/m2的1:2000浓度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消毒后细菌总数达到标准,为设施设备和种蛋表面最佳的消毒方案。在筛选出的种蛋消毒方法的验证试验中,受精蛋孵化率显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孵化场种蛋孵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为分析在筛选出的种蛋消毒方法验证试验中,受精蛋孵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对本孵化场不同品种、不同周龄、不同贮存时间的种蛋分组孵化,研究以上三因素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对多批次种蛋的18天落盘活胚率与受精蛋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品种、产蛋种鸡周龄、种蛋贮存时间对18天落盘活胚率与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以指导生产,提高种蛋孵化率。结果表明,同一品种,30~37周龄种鸡所产种蛋,在相同贮存时间,18天落盘活胚率和受精蛋孵化率最高,25~29周龄高于38~47周龄。相同品种和相同产蛋周龄,种蛋贮存时间为4d时,18天落盘活胚率和受精蛋孵化率最高,随贮存时间延长,依次降低。明确了不同品种种蛋孵化率的差异,提高了孵化场的经济效益,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意义。
白士斌[2](2020)在《水禽胚胎发育分期体系的建立及其与鸡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胚胎发育的研究一直被广泛关注,发育生物学已将常见禽类作为研究形态发生的模式生物,其中鸡胚被大多数实验室所使用。Hamburger和Hamilton在近70年前定义了鸡胚胎发育的分期,以方便禽类胚胎相关研究。目前该分期是仍是研究鸟类胚胎的实验室的主要依据。然而以鸭、鹅为代表的水禽无论是形态特征、器官发育状态还是抗病能力都与以鸡为代表的陆地禽类有很大不同。随着对水禽研究的深入,鸡的胚胎发育已经不能够代表水禽的发育。因此,建立水禽胚胎发育分期体系是必要的。本试验对金定鸭、豁眼鹅及三黄鸡的种蛋进行孵化,描述鸭、鹅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并与鸡进行比较,从而对从事禽类的生产及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依据。由于禽类早期胚胎过小,不易采集,所以对胚胎的收集和处理分为两种方法,早期胚胎采用中性红活性染料对胚胎进行染色,在蛋壳内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后期胚胎体积增大,采用解剖后Bouins溶液固定脱色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本研究旨在:(1)建立鸭(Anas platyrhynchos)和鹅(Anas platyrhynchos)完整胚胎发育时间表及分期体系;(2)与Hamburger和Hamilton(HH)建立的鸡(Gallus gallus)的胚胎发育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以鸡的胚胎分期体系为参考,分别建立了鸭、鹅的完整胚胎分期体系;(2)鸭、鹅和鸡的胚胎发育时间及特征的比较发现,在胚胎早期三个物种的胚胎发育是相似的,在胚胎后期它们的喙和四肢等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在喙部突出可见的第28期之后,鸭和鹅的喙比鸡的喙发育的更宽更大;在四肢的分化过程中,鸭、鹅和鸡胚胎的第一趾间膜逐渐退却凋亡,鸡胚的第二和第三趾间膜也在持续退却凋亡,而鸭和鹅的第二和第三趾间膜均未凋亡、持续发育。本试验的研究结果首次建立了水禽完整的胚胎发育分期体系,完善了家禽胚胎发育分期,帮助兽医和科研工作者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水禽胚胎发育各个阶段正常的形态特征、器官发育状态,为水禽胚胎病的诊断和防治、胚胎免疫和注射技术发展、生产养殖和科研工作提供胚胎发育基础数据支持。
王雪珍[3](2020)在《卵形指数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与孵化酶基因转录调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蚕卵孵化率是蚕种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调查了卵形指数与孵化率的相关性和胚胎发育后期孵化相关基因的差异,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酵母单杂交、RNAi等实验方法调查了转录因子Period对家蚕孵化酶基因(Bm HE)的转录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家蚕NISTARI品种正常型卵(NISTAR+)及其新突变体纺锤形卵(NISTARI-)为材料,通过卵形指数、孵化率、受精率和转青死卵率的调查,分析蚕卵卵形指数与孵化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ISTAR+与NISTARI-卵形指数分别为1.26和1.73,孵化率分别为96.22%和51.33%,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NISTAR+卵形指数在1.24~1.25范围,孵化率、受精率相对较高,转青死卵率相对较低。NISTARI-卵形指数在1.77~1.81范围,孵化率、受精率相对较高。进一步调查两个品种胚胎发育后期的孵化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ISTARI-的Bm HE I、Bm HE II、Chitinase、Period基因表达量远远低于NISTAR+,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推测四个基因表达的差异是导致NISTAR-与NISTAR+孵化率差异的分子基础。2.构建不同长度Bm HE II启动子的报告载体转染家蚕Bm N细胞。结果发现全长启动子片段活性相对较高,删除转录起点上游-834至-1240区域后其启动子的活性显着降低,推测此区域可能有转录正调控元件的特异性结合位点。3.诱饵菌株Y1HGold[Ip-A-Ab Ai]、Y1HGold[Ip-C-Ab Ai]分别与中肠c DNA文库进行酵母单杂交筛选,结果分别筛选出2、6个可能的转录因子。诱饵菌株Y1HGold[IIp-A-Ab Ai]、Y1HGold[IIp-C-Ab Ai]分别与精巢c DNA文库进行酵母单杂交筛选,结果分别筛选出3、7个可能的转录因子。4.用RT-PCR的方法检测候选Period基因在家蚕五龄第三天各组织以及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是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发育时期都有转录表达,在孵化前表达量达到最高。5.通过si Per转染家蚕Bm N细胞,结果显示Per表达水平下降导致Bm HE转录表达水平下降,暗示Per对家蚕孵化酶Bm HE的转录有一定的正调控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对其卵形指数、孵化率、受精率、转青死卵率的调查,蚕卵卵形指数与孵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Bm HE I、Bm HE II、Chitinase、Period基因可能是导致不同卵形之间孵化率差异的分子基础,这为进一步提高家蚕蚕卵孵化率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分析Bm HE II启动子功能,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筛选出转录因子候选结合蛋白-Period,RNAi实验表明Period对家蚕孵化酶Bm HE的转录有正调控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Bm HE的转录表达调控提供基础信息。
李珊珊[4](2019)在《鸡鸭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比较及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时空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胚是研究禽类的模式生物,但由于禽类种类繁多,孵化期具有多样性,且水禽与陆禽具有较大差异,所以以鸡的胚胎发育作为研究禽类的模型就会存在局限性。本试验对金定鸭的种蛋进行孵化,建立鸭的胚胎发育体系从而去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本试验也对三黄鸡种蛋进行了孵化,从而进行了鸡和鸭的胚胎发育对比。这样无论是对于研究陆禽或是研究水禽的学者都能提供便利。并且,胚胎发育在禽类喙部、四肢、羽毛及转基因禽类的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现代集约化养禽业的发展,禽类胚胎病造成了养禽业的经济损失以及影响了养禽业的发展,本研究也将会对研究禽类胚胎病的学者提供帮助。在鸟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鸟类对各种生态环境的适应,鸟喙也产生了多样性。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发现ALX1基因影响了人类额鼻部的发育,斑马鱼的面部发育和达尔文雀的喙的形状,我们想了解ALX1基因是否影响了鸡和鸭的喙部发育,则本试验通过原位杂交的试验方法,对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表达进行了验证。本研究旨在:(1)建立鸭(Anas platyrhynchos)的完整形态发育分期;(2)与Hamburger and Hamilton(HH)对鸡(Gallus gallus)的胚胎分期系统进行比较;(3)基于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发育的各个的时期表达情况,研究ALX1基因是否影响了鸡和鸭喙部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这是第一次对鸭进行完整的胚胎发育分期。建立鸭的完整的胚胎分期体系为水禽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型;(2)鸡与鸭形态发育在早期阶段是相似。它们的形态差异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的第27时期之后,鸭喙的形状比鸡的更宽更长,而且发现鸡后肢的第二和第三趾间膜在第31时期开始退化,并最终在第35时期消失,然而,鸭子的第二第三趾间膜仍存在;(3)根据ALX1基因的表达情况,推测ALX1基因对鸟类喙部的形态发育起重要作用,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功能试验验证。本试验的结果不仅会水禽、转基因禽类、胚胎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还为喙、四肢、羽毛等性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毕慧娟,马欣,马国强,王述柏,宋志刚[5](2019)在《不同储存天数内翻蛋与否及放置方式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AA+肉种鸡种蛋在储存期不同时间内翻蛋与否及放置方式对种蛋孵化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相同种蛋来源的种蛋2688枚,在平均温度18℃、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根据种蛋的保存时间(13d、46d、79d、1012d)、放置方式(大头朝上、大头朝下)、翻蛋与否,随机分为16个处理,在同一台巷道孵化机内同其他种蛋一起入孵。试验结果表明:保存时间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种蛋保存时间最好不超过10d,否则孵化率会极显着(P<0.01)下降。翻蛋与否对种蛋孵化成绩的影响不显着(P>0.05),不过保存期间进行翻蛋可以保持种蛋的活性,孵化成绩较好于不翻蛋的情况。放置方式对种蛋孵化成绩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大头朝下会使胚胎死亡率降低,受精率稳定,进而降低了孵化率的下降幅度,更有利于种蛋的保存。
刘宁[6](2019)在《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家禽孵化作为养殖场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禽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由于鹅种蛋体型较大且孵化时间长,入孵操作程序繁琐,孵化难度大;相比于鸡、鸭蛋孵化率,鹅种蛋整体孵化率并不高且不稳定。禽蛋自然孵化过程中会接收到光照,现有孵化设备都是模拟种蛋自然孵化状态,然而孵化箱内全程为完全黑暗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对家禽孵化性能有改善作用。本论文通过分析现有鹅孵化机不足之处及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将原有固定式蛋架设计为移动蛋车;通过蛋车与孵化箱不同联结方式的对比,选取最合理联结方式,完成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对比原有孵化机进行移动蛋车孵化机入孵操作性能试验。针对鹅种蛋孵化研制LED光照孵化机,对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进行研究,选取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在鹅种蛋孵化期间运用LED光照孵化机进行不同光照对鹅蛋孵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出对鹅蛋孵化性能有益的光照模式。所完成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鹅孵化机入孵操作繁琐、入孵操作劳动强度高、容蛋量小等问题,通过对孵化工人操作习惯及孵化流程进行分析,确定将原有固定蛋架式鹅孵化机设计为移动蛋车式鹅孵化机;由于鹅种蛋孵化需求,保留大角度翻蛋的特性。首先对蛋车车架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对蛋车与动力源不同联结方式进行对比与实际制作,最终确定将翻蛋电机脱离蛋车安装于箱顶,翻蛋机构安装于蛋车上,蛋车与动力源联结采用弹簧十字卡槽装置,可在推拉蛋车间实现蛋车与动力源的连接与断开。经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确定孵化箱内采用负压式通风模式,通过位于箱体两侧大风扇转动使外界气流从孵化箱顶部进风口进风,此通风换气模式可保证每两层种蛋间风速>1 m/s,满足鹅种蛋孵化需求。移动蛋车鹅孵化机与固定蛋架式孵化机相比,入孵操作时间减少86%,容蛋量增加71%。移动蛋车鹅孵化机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孵操作时间与程序的减少;由于容蛋量的提升,缩短养殖场生产周期。2.针对孵化机内光照不均匀等问题,运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 Expert对孵化机内光照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建立LED灯带光照模型,对孵化机内不同光源布置方式的辐照度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搭建结构尺寸与孵化机相近的试验平台,经过仿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再考虑到实际生产情况,确定LED光照孵化机的光源最优布置方式及参数要求,即:每层种蛋上方安装3条灯带,每相邻两条灯带水平间距为25 cm,每相邻两层种蛋间距为22 cm。LED光照孵化机蛋架的设计除了满足鹅蛋孵化所需的大角度翻蛋要求外,还需满足光照均匀性参数要求;新增的光照系统,可满足孵化期间的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弱控制、以及良好的光照均匀性。3.为探究出提高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光照,在不同批次鹅种蛋孵化过程中运用四台LED光照孵化机,采用LED灯(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单色绿光)作为光源,每批光照孵化试验通过设置一个对照组与绿、白、红光试验组进行对比,经过三批试验验证不同光强不同光色的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孵化效果较好的批次进行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可影响鹅受精蛋孵化率,缩短出雏窗口期。在鹅种蛋孵化期间添加均匀的光照强度为0.5-0.6 W/m2的LED全光谱白光、单色红光,可将受精蛋孵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全光谱白光与单色红光可延迟出雏高峰期8h,出雏时间集中于30日;单色绿光对鹅受精蛋孵化率及出雏高峰期的影响不明显。
张桂枝,陈理盾,刘易非,陈旭辉[7](2018)在《小环境控制对提高肉鸡孵化成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探讨适合吉尔吉斯斯坦气候环境和及其国情的最佳孵化条件和孵化技术,结合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股份有限公司肉鸡孵化场的现有孵化设备条件、孵化操作技术与孵化成绩,在温度、湿度、通风、凉蛋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调整。通过孵化小环境的控制与调整,连续孵化种蛋20批、入孵种蛋576 000个,孵化成绩大幅提升:受精蛋平均出雏率为95.28%,与改进前相比提高5.53%;健雏率达99.65%;入孵蛋平均出雏率为90.20%,与改进前相比提高8.42%;雏鸡前期成活率与改进前相比提高0.5%。
张玲[8](2017)在《肉种鸡饲用甘氨酸铎的母体营养效应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论文研究了饲用甘氨酸锌对肉用母种鸡及其后代肉鸡的生物学效应,并探讨了不同类型母源锌对鸡胚发育各阶段死亡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鸡胚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旨在获得甘氨酸锌的适宜用量,并揭示不同锌源差异性调控鸡胚发育的分子机理。试验一甘氨酸锌对母种鸡繁殖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600只39周龄岭南黄肉用母种鸡随机分为6个组,设为对照组(基础日粮组含锌24 mg/kg)、无机ZnSO4组(基础日粮+80 mg Zn/kg)和有机Zn-Gly组(基础日粮+20、40、60、80mgZn/kg),每组含5个重复,每重复20只。预试4周,种母鸡饲喂基础日粮以耗竭体锌,然后正试为期8周。常规饲养管理。收集最后1周种蛋贮存于18℃环境中,常规孵化。种鸡饲养试验结束后,每重复选体重相近母种鸡3只共90只,屠宰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基础日粮添加80mg/kg Zn-Gly组效果最佳,主要表现在:(1)比对照组提高了产蛋率、蛋重、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降低了料蛋比和破蛋率(P<0.05);比ZnSO4组也提高了蛋重、种蛋受精率、出雏率和健雏率,降低了破蛋率(P<0.05)。(2)比对照组增高了蛋黄和蛋清、血清、肝脏和肌肉锌含量(P<0.05);比ZnS04组也增高了蛋清、肝脏和肌肉锌含量(P<0.05)。(3)比对照组升高了血清和肝脏T-AOC水平、T-SOD和CuZn-SOD活性、肝脏MT水平,降低了肝脏MDA含量(P<0.05);比ZnS04组升高了血清T-SOD和 CuZn-SOD 活性、肝脏 CuZn-SOD 活性和 MT 含量、MT 和 CuZn-SOD mRNA丰度(P<0.05)。此外,基础日粮加锌对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及蛋形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基础日粮加锌能提高母种鸡组织及种蛋锌沉积量,改善鸡体的抗氧化状态,而提高母种鸡的产蛋性能和种蛋的孵化性能,其中以80mg/kgZn-Gly效果最佳。试验二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发育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一种蛋孵化过程中,第7、17d照蛋和22d解剖死胚蛋,根据鸡胚发育形态统计分析孵化前(1-6d)、中(7-16d)、后期(17-21d)死胚率,第9、14、19和21d每组每重复选取6个活胚,解剖采集肝脏和肌肉,于-20℃或-80℃保存后分析。结果显示基础日粮添加80mg/kgZn-Gly效果最佳,主要表现在:(1)比对照组降低了种蛋孵化后期和全期死胚率(P<0.05);比ZnSO4组也降低了后期死胚率(P<0.05)。(2)比对照组提高了 9、14、19、21d肝脏和肌肉锌含量(P<0.05);比ZnSO4组也提高了 9、19、21d肝脏和9、14、21d肌肉锌含量(P<0.05)。(3)比对照组增高了 14d肝脏T-AOC水平和CuZn-SOD活性,19dT-SOD和 CuZn-SOD 活性,21dT-AOC 水平、T-SOD 和 CuZn-SOD 活性,以及 9、14、19和21dMT含量,而降低了 9d和19dMDA含量(P<0.05);比ZnSO4组也提高 了肝脏 19d CuZn-SOD 活性、21d T-SOD 和 CuZn-SOD 活性,以及 9、14、19和 21dMT 含量(P<0.05)。(4)比对照组升高了肌肉9dT-AOC水平和CuZn-SOD活性,14、19和21d T-AOC水平、T-SOD和CuZn-SOD活性,而降低了 9、19和21dMDA含量(P<0.05);比 ZnSO4组也提高 了肌肉 19、21dT-SOD 和 CuZn-SOD 活性(P<0.05)。母种鸡基础日粮加锌能提高鸡胚组织锌沉积量,增强鸡胚的抗氧化能力,而降低鸡胚发育死亡率,其中以80mg/kgZn-Gly的效果最佳。试验三母源锌对后代肉鸡生产性能、组织锌沉积以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根据前期试验获得了母种鸡饲用Zn-Gly效果最佳的80mg/kg组为试验组,以母源80 mg/kg ZnS04组为对照组,选取这2组后代健康雏鸡各400只,开展2(母源锌处理)×2(后代日粮添加0、80 mg Zn/kg ZnSO4处理)因子试验设计的饲养试验,共计4组,每组含5个重复,每重复40只。第21d和60d每组每重复选取3只公鸡共计60只,给水禁食12h后屠宰取样分析。结果显示:(1)母源Zn-Gly比ZnSO4提高了肉鸡后期和全期日增重并降低了死亡率(P<0.05),同时升高了以下指标:①21d肝脏、60d血清和肝脏锌含量(P<0.05);②21d和60d血清T-AOC水平,T-SOD活性及21d血清CuZn-SOD活性,21d和60d肝脏T-SOD、CuZn-SOD活性和MT水平及60d肝脏T-AOC水平,21d和 60d 肌肉 T-AOC 活性(P<0.05);③ 60d 血清 IgM 和 HSP70 水平(P<0.05),而降低了以下指标:①21d、60d血清、肝脏和肌肉MDA水平(P<0.05);②60d 血清 IL-1、TNF-α 水平和 CORT 浓度(P<0.05)。(2)后代日粮加锌比不加锌处理提高了肉鸡日增重并降低了后期和全期死亡率(P<0.05),同时升高了以下指标:①21d、60d血清和肝脏锌含量(P<0.05);②21d、60d血清和肝脏及21d肌肉T-AOC水平、T-SOD和CuZn-SOD活性,21、60d肝脏MT水平及60d肌肉T-AOC水平(P<0.05);③21d血清IgA和IgM水平,60d血清IgG、IgM和HSP70水平(P<0.05),而降低了以下指标:①21d、60d血清和肝脏及21d肌肉MDA水平(P<0.05);②21和60d血清 CORT、60dIL-1 和 TNF-α 水平(P<0.05)。(3)母体锌源与后代日粮锌处理对以下指标存在交互作用:①肉鸡后期和全期死亡率;②21d血清、肝脏和肌肉MDA浓度;③60d血清T-SOD活性和肝脏 T-AOC、T-SOD、CuZn-SOD 活性;④ 60d 血清 IL-1、TNF-α、CORT 和HSP70 水平(P<0.05)。母源Zn-Gly同比ZnSO4能增加后代组织锌沉积量,增强抗氧化、抗应激和免疫功能,而提高增重,并降低死亡率。试验四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保护作用的研究在本课题组多年来研究建立的种蛋孵化后期偏高温度处理诱导鸡胚氧化应激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300只36周龄的岭南黄肉用种母鸡随机分为3个组,设为对照组(基础日粮组,含锌24 mg/kg)、无机ZnSO4组(基础日粮+80 mg Zn/kg)和有机Zn-Gly组(基础日粮+80 mg Zn/kg),每组含5个重复,每重复20只。预试4周,种母鸡饲喂基础日粮以耗竭肉种鸡体内锌,然后正试为期8周。收取各组最后一周的种蛋存放于18℃环境中,随后常规孵化管理。第17d各重复选取种蛋40枚置于另一孵化箱中,给予6h的39.5℃刺激。随机选取高温刺激组、常温孵化组每重复中活胚蛋14枚,共计420枚,解剖采集肝脏样品,部分用2.5%戊二醛、4%多聚甲醛分别固定,剩余的迅速置于液氮中,后转至-20℃或-80℃冰箱保存。分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和ZnS04组比,Zn-Gly组降低了种蛋孵化后期和全期死胚率(P<0.05)。氧化应激处理及其与母源锌互作对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2)鸡胚氧化应激提高了肝脏ROS、MDA、蛋白质羰基、8-OHdG和HSP70水平(P<0.05)。同比,母源Zn-Gly较ZnSO4降低了正常和氧化应激鸡胚肝脏中的上述指标(P<0.05),其中肝脏MDA和HSP70水平存在母源锌与氧化应激的交互作用(P<0.05)。(3)鸡胚氧化应激降低了(P<0.05)肝脏T-AOC、T-SOD、CuZn-SOD、GSH-Px和CAT活性及MT水平。同比,母源Zn-Gly较ZnS04提高了(P<0.05)正常和氧化应激鸡胚肝脏中的上述指标,其中肝脏MT水平存在母源锌与氧化应激的交互作用(P<0.05)。(4))鸡胚氧化应激明显损伤了肝细胞线粒体形态,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P<0.05),升高了 UCP基因表达(P<0.05)。母源日粮加锌处理减缓了氧化应激对鸡胚肝线粒体形态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和UCP基因表达(P<0.05),母源Zn-Gly效果明显优于ZnS04(P<0.05)。母源锌与氧化应激对鸡胚肝脏UCP基因表达存在交互作用(P<0.05)。(5)鸡胚氧化应激提高了肝细胞Nrf2和Bax基因表达、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指数(P<0.05),而降低了 CuZn-SOD和MT基因表达(P<0.05)。母源日粮加锌处理增高了 Nrf2、CuZn-SOD和MT基因表达(P<0.05),减弱了 Bax基因表达、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指数(P<0.05)。母源锌与氧化应激对鸡胚肝细胞CuZn-SOD和Bax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存在交互作用(P<0.05)。母源锌能通过激活发育鸡胚Keap1-Nrf2信号通路,增强其抗氧化功能并降低了凋亡效应酶caspase-3活性,减缓组织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进而降低死胚率。Zn-Gly的作用效果显着优于ZnS04。
余飞[9](2016)在《浦东鸡种蛋保质技术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蛋保存期间,其内部品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种蛋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又因自身特性不同而各异。当前在种蛋保质过程中外观选择指标、保存环境、消毒方法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没有一套可供参考和执行的标准参数,不利于浦东鸡种蛋保质工作和种质资源特性的系统评价与开发。为此,开展相关试验,对种蛋外观选择指标、保存环境、种蛋消毒等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对于研究科学的浦东鸡种蛋保存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本试验选取30/45/60/75周龄四个年龄组浦东鸡所产种蛋各150枚,每组分别按蛋重划分为:<56 g、56-60 g、>60 g三个区间。对每个区间的数量、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浦东鸡在30-75周龄期间所产种蛋重多在56-60 g之间,>60 g的数量最少,且二者之间差异显着。不同周龄间种蛋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差异不显着。2.本试验选取50-55周龄的浦东鸡所产种蛋,并按颜色深浅分为深、中、浅三组。试验重复4次。对每组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浦东鸡种蛋中深色的具有更高的孵化品质,但无法判断深色蛋是否更利于种蛋长期保存。3.本试验选取浦东鸡种蛋分别保存在11℃和16℃环境中10/13/16/19/22 d。每个条件下重复4次。对每组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浦东鸡种蛋保存10-22 d时,随着保存期的增加,种蛋的孵化率逐渐降低。但保存在11℃环境时的效果总体好于16℃。浦东鸡种蛋在16℃环境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3 d。4.利用厌氧袋制造:氧含量极低/较低/稍低/正常的保存小环境。种蛋分别置入以上四种小环境中保存7/14/21 d。每个条件下重复4次。对每组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气体变化影响孵化率。保存21 d时,较低氧含量的环境更利于种蛋的保存,且差异显着;保存7 d时,正常氧含量的环境更合适,差异极显着。5.在种蛋入库保存前,分别采用熏蒸、浸泡、喷雾等消毒处理。每个条件下重复4次。对每组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不同消毒方法的对比发现,潮湿高温的夏季,要长时间储存种蛋,应首选喷雾消毒。其次是浸泡消毒,不同浸泡消毒液的效果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生产计划或保存需求,依据种蛋外观选择指标及保存环境参数来管理种蛋对提高生产效率有帮助。
徐银兰,王三虎,董永军,张鹏飞,杨猛[10](2016)在《H1N1亚型流感病毒鸡胚增殖参数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最佳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鸡胚增殖参数,本试验进行了孵化前种蛋的选择与保存、鸡胚孵化中各参数设定等因素对H1N1亚型流感病毒产毒量影响的研究。其中种蛋的选择与保存,主要考察了蛋重、蛋形指数、保存期、消毒时间及方法等因素,结果显示,蛋重为5565g,蛋形指数为1.301.35,种蛋保存期为14d,保存温度为1618℃,保存湿度为70%80%,保存期种蛋的甲醛熏蒸消毒时间为30min时,可以为H1N1亚型流感疫苗生产提供最佳的种蛋。孵化过程中孵化参数对H1N1亚型流感病毒产毒量的影响,本试验主要将孵化温度、湿度、翻蛋、通风等参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在生产H1N1亚型流感疫苗时,最佳孵化参数设定为:温度17d为38.2℃、89d为38.0℃、10d为37.8℃,湿度110d为65%70%,翻蛋频率为1次/2h,前后倾角各为45°,通风风门设定为15d为4、610d为5。本试验结果为H1N1亚型流感疫苗生产提供优质的鸡胚孵化技术,确保鸡胚尿囊液的质量和收获量。
二、粤黄鸡种蛋孵化前贮存对孵化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粤黄鸡种蛋孵化前贮存对孵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某蛋鸡孵化场消毒措施研究及其种蛋孵化率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孵化场的设计与环境卫生 |
1.1 孵化场设计 |
1.2 孵化场环境卫生 |
2 种蛋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 种鸡因素 |
2.2 种蛋的收集与运输 |
2.3 种蛋的选择 |
2.4 种蛋的贮存 |
3 孵化条件与孵化率 |
3.1 温度 |
3.2 相对湿度 |
3.3 通风 |
3.4 翻蛋与出雏 |
4 孵化场空气中的细菌污染 |
4.1 孵化场空气中的细菌 |
4.2 空气中细菌对种蛋的危害 |
5 孵化场中种蛋及设备表面的细菌污染 |
5.1 种蛋表面的细菌污染 |
5.2 出雏机的污染 |
5.3 雏鸡绒毛的污染 |
6 孵化场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措施 |
6.1 甲醛 |
6.2 聚维酮碘 |
6.3 戊二醛癸甲溴铵 |
6.4 过氧乙酸 |
6.5 苯扎溴铵 |
6.6 酚类 |
6.7 紫外线灯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孵化场消毒措施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选址 |
1.2 消毒剂 |
1.3 设备仪器与试剂耗材 |
2 方法 |
2.1 孵化场工作区域细菌总数检测及消毒试验 |
2.2 孵化场设施设备和种蛋表面细菌总数检测及消毒试验 |
2.3 筛选出的种蛋消毒方法的验证试验 |
2.4 菌落计数与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孵化场各工作区域消毒前空气细菌总数检测结果 |
3.2 孵化场工作区域消毒试验结果 |
3.3 孵化场设施设备和种蛋表面消毒前细菌总数检测结果 |
3.4 不同消毒剂对种蛋表面细菌总数的影响 |
3.5 不同消毒剂对蛋托表面细菌总数的影响 |
3.6 不同消毒剂对出雏蛋盘表面细菌总数的影响 |
3.7 筛选出的种蛋消毒方法的验证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孵化场不同消毒剂消毒效果分析 |
4.2 经济成本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孵化场种蛋孵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 |
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种蛋的分组 |
2.2 种蛋消毒和孵化管理 |
2.3 落盘与出雏管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罗曼粉种鸡周龄与种蛋贮存时间对18 天落盘活胚率的影响 |
3.2 罗曼粉种鸡周龄与种蛋贮存时间对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
3.3 罗曼灰种鸡周龄与种蛋贮存时间对18 天落盘活胚率的影响 |
3.4 罗曼灰种鸡周龄与种蛋贮存时间对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种鸡周龄对18 天落盘活胚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
4.2 种蛋贮存时间对18 天落盘活胚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
4.3 种鸡品种对18 天落盘活胚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
5 小结 |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禽胚胎发育分期体系的建立及其与鸡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禽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 禽胚胎发育应用于胚胎注射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禽类胚胎发育应用于胚胎病研究的研究进展 |
1.3.1 禽类胚胎病的类型 |
1.3.2 禽类胚胎病的起因 |
1.3.3 禽类胚胎病的预防和治疗 |
1.4 禽类胚胎发育在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种蛋的挑选,运输,消毒及贮存 |
2.2.2 种蛋的孵化及照检 |
2.2.3 胚胎的收集,固定及图像的采集 |
2.2.4 图像的后期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第 1 期至第 27 期鸭、鹅、鸡的胚胎发育 |
3.2 第 28 期至第 46 期鸭,鹅,鸡的胚胎发育及形态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影响禽类胚胎发育的因素 |
4.1.1 种蛋的贮存条件和贮存时间对禽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
4.1.2 孵化温度对禽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
4.1.3 孵化湿度对禽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
4.1.4 其他因素对禽类胚胎发育 |
4.2 鸭、鹅和鸡胚胎发育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 |
4.2.1 鸭、鹅和鸡早期胚胎发育的相似性 |
4.2.2 鸭、鹅和鸡胚胎发育的差异 |
第五章 结论 |
5.1 鸭,鹅,鸡胚胎发育体系的建立 |
5.2 鸭,鹅,鸡胚胎发育的差异 |
第六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卵形指数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与孵化酶基因转录调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卵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 孵化酶研究进展 |
1.3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1.4 家蚕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分析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研究进展 |
1.5 转录因子及其研究方法 |
1.5.1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
1.5.2 转录因子研究方法 |
1.5.2.1 生物信息学方法 |
1.5.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1.5.2.3 酵母单杂交技术 |
1.5.2.4 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 |
1.5.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 |
1.6 生物钟、生物节律及相关基因 |
1.6.1 生物钟及生物钟系统 |
1.6.2 生物钟相关基因 |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1.9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家蚕卵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家蚕品种与材料制备 |
2.2.2 品种间的卵形指数与孵化率调查 |
2.2.3 品种内的卵形指数与孵化率调查 |
2.2.4 胚胎发育后期4个孵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比较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两品种家蚕卵形指数的分布情况及其孵化率 |
2.3.2 NISTARI~+卵形指数与孵化率、受精率、转青死卵率的关系 |
2.3.3 NISTARI~-卵形指数与孵化率、受精率、转青死卵率的关系 |
2.3.4 蚕卵卵形指数与孵化率、受精率、转青死卵率的相关性分析 |
2.3.5 NISTARI~+、NISTARI~-胚胎发育后期四个孵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外分析BmHEⅡ启动子的活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试剂配制方法 |
3.2.3 实验仪器 |
3.2.4 生物信息技术应用软件 |
3.2.5 引物设计 |
3.2.6 BmHEⅡp不同长度目的片段的克隆 |
3.2.7 重组报告质粒的构建 |
3.2.8 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
3.2.9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家蚕丝腺基因组 |
3.3.2 BmHEⅡp不同长度目的片段的克隆 |
3.3.3 构建BmHEⅡp不同长度重组报告质粒 |
3.3.4 BmHEⅡ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酵母单杂交筛选家蚕孵化酶的转录因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
4.2.3 酵母单杂交筛选 |
4.2.4 酵母质粒的提取、转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阳性克隆的获得 |
4.3.2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eriod基因对Bm HE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BmN细胞系 |
5.2.2 细胞干涉 |
5.2.3 period干涉转染方法 |
5.2.4 总RNA提取及cDNA第1条链的合成 |
5.2.5 基因表达谱分析 |
5.2.6 数据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eriod的卵期表达谱和组织表达谱分析 |
5.3.2 在正常BmN细胞中鉴定BmHE的表达情况 |
5.3.3 干涉Per基因对BmN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鸡鸭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比较及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时空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禽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 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 |
1.2.1 温度的影响 |
1.2.2 湿度的影响 |
1.2.3 光照的影响 |
1.2.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1.3 ALX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 原位杂交技术的简介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鸭胚胎发育体系的建立 |
1.5.2 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简介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蛋的储存 |
2.2.2 种蛋的孵化 |
2.2.3 胚胎的收集,固定和图像的采集 |
2.2.4 鸡和鸭喙部RNA的提取 |
2.2.5 鸡和鸭喙部RNA的反转录(获取cDNA) |
2.2.6 ALX1基因的扩增 |
2.2.7 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原位杂交 |
2.2.8 图片的拍摄和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鸭胚胎发育体系的建立及鸡鸭胚胎发育的比较 |
3.2 ALX1在鸡鸭喙部的原位杂交结果 |
4 讨论 |
4.1 禽类胚胎发育的研究 |
4.1.1 禽类体节发育时期的研究 |
4.1.2 禽类喙发育时期的研究 |
4.1.3 禽类四肢发育时期的研究 |
4.1.4 禽类羽毛发育时期的研究 |
4.1.5 禽类胚胎发育在其他方面研究的影响 |
4.2 ALX1基因的表达及其他相关基因对鸡鸭喙部发育的影响 |
4.3 ALX1基因影响鸡鸭喙部发育研究的展望 |
4.4 小结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5)不同储存天数内翻蛋与否及放置方式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种蛋 |
2.2 孵化设备及条件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测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保存时间对孵化性能的影响 |
3.2 翻蛋情况对孵化性能的影响 |
3.3 放置方式对孵化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种蛋保存时间 |
4.2 翻蛋情况 |
4.3 放置方式 |
(6)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影响家禽孵化的因素 |
1.2.1 温度 |
1.2.2 湿度 |
1.2.3 翻蛋频率与角度 |
1.2.4 氧及二氧化碳含量 |
1.2.5 光照 |
1.2.6 其他因素 |
1.3 光照对家禽孵化的影响研究 |
1.3.1 光源类型及布置方式 |
1.3.2 光色 |
1.3.3 光照周期 |
1.3.4 光照强度 |
1.4 孵化机的研究概况 |
1.4.1 国外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孵化机的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与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移动蛋车鹅孵化机研制 |
2.2.1 移动蛋车框架结构设计 |
2.2.2 移动蛋车传动联结机构设计 |
2.3 两种孵化机对比研究 |
2.3.1 不同构造对比 |
2.3.2 生产效率对比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光照孵化机研制 |
3.1 引言 |
3.2 孵化机内光照均匀性研究 |
3.2.1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模拟仿真 |
3.2.2 光照不同布置方式实施测量 |
3.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3.3 LED光照孵化机设计 |
3.3.1 孵化机蛋架设计 |
3.3.2 光源布控设计 |
3.3.3 孵化机各部分控制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光照对鹅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组设置 |
4.2.3 试验组处理 |
4.3 孵化性能对比 |
4.3.1 孵化率对比 |
4.3.2 不同时间段内出雏对比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光照均匀性实测数据 |
附录Ⅱ 出雏期间不同时间点数据采集情况 |
致谢 |
(7)小环境控制对提高肉鸡孵化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地肉鸡孵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采取的改进措施 |
2.1 提高孵化室、出雏室及出雏器湿度 |
2.2 整机入孵变温孵化分批入孵恒温孵化 |
2.3 定期凉蛋促进胚胎发育 |
2.4 入孵前种蛋预热并采用熏蒸消毒 |
3 孵化效果 |
4 讨论 |
(8)肉种鸡饲用甘氨酸铎的母体营养效应及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主要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锌的简介 |
1.1.1 锌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和分布 |
1.1.2 锌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 |
1.1.3 锌的分类 |
1.1.4 锌在鸡上的应用 |
1.2 甘氨酸锌 |
1.2.1 甘氨酸锌简介 |
1.2.2 甘氨酸锌在生产上的应用 |
1.3 母体效应 |
1.3.1 母体效应 |
1.3.2 种鸡母体效应的影响因素 |
1.4 种蛋孵化和雏鸡的早期营养 |
1.4.1 鸡胚发育 |
1.4.2 种蛋孵化的影响因素 |
1.4.3 早期营养 |
1.5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繁殖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地点和时间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2.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2.5 指标检测与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2 甘氨酸锌对种蛋质量的影响 |
2.4.3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组织和种蛋锌含量的影响 |
2.4.4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4.5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肝脏MT含量的影响 |
2.4.6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肝脏MT和CuZn-SOD mRNA丰度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甘氨酸锌对母种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
2.5.2 甘氨酸锌对种蛋质量的影响 |
2.5.3 甘氨酸锌对种蛋及组织锌沉积的影响 |
2.5.4 甘氨酸锌对种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三章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发育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3.2.2 主要试验仪器 |
3.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3.2.5 检测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发育阶段性死亡率的影响 |
3.4.2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肝脏和肌肉锌含量的影响 |
3.4.3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肝脏和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5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肝脏MT含量的影响 |
3.4.6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肝脏MT和CuZn-SOD mRNA丰度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母源甘氨酸锌对种蛋孵化不同阶段鸡胚死亡率的影响 |
3.5.2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组织锌沉积的影响 |
3.5.3 母源甘氨酸锌对鸡胚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母源锌对后代肉鸡生产性能、组织锌沉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4.2.2 主要仪器 |
4.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4.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母源锌及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母源锌及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血清和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
4.4.3 母源锌及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血清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4.4 母源锌和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5 母源锌和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抗应激指标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母源锌与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5.2 母源锌与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组织锌沉积的影响 |
4.5.3 母源锌与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5.4 母源锌与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5.5 母源锌及后代日粮锌处理对肉鸡抗应激功能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保护作用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5.2.2 主要仪器 |
5.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5.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5.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死亡率的影响 |
5.4.2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脏氧化指标和HSP70的影响 |
5.4.3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脏抗氧化指标和MT含量的影响 |
5.4.4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
5.4.5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5.4.6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死亡率的影响 |
5.5.2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氧化功能的影响 |
5.5.3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5.4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肝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5.5.5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抗氧化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5.5.6 母源锌对氧化应激鸡胚细胞凋亡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六章 小结、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6.1 小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浦东鸡种蛋保质技术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种现状 |
1.1.2 浦东鸡保种历程 |
1.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种蛋保质的生物学基础 |
1.2.1 壳上膜 |
1.2.2 蛋壳 |
1.2.3 蛋白 |
1.3 种蛋保存期间各种变化对品质的影响 |
1.3.1 化学变化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
1.3.2 物理变化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
1.4 影响种蛋品质的管理因素 |
1.4.1 现代化的种蛋管理 |
1.4.2 种蛋自动收集 |
1.4.3 种蛋筛选 |
1.4.4 剔除坏蛋 |
1.4.5 温度控制 |
1.4.6 环境气体调节 |
1.4.7 消毒管理 |
1.4.8 其他因素 |
第二章 浦东鸡种蛋观测指标观测分析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设备及用具 |
2.2 试验方法 |
2.2.1 鸡龄及蛋重对浦东鸡种蛋保质的影响与分析 |
2.2.2 蛋壳颜色对种蛋保质的影响与分析 |
2.2.3 种蛋管理 |
2.2.4 测定指标 |
2.2.5 数据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2.4.1 鸡龄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
2.4.2 蛋重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
2.4.3 蛋壳颜色对种蛋品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浦东鸡种蛋保质参数检测分析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设备及用具 |
3.2 试验方法 |
3.2.1 保存时间与温度对种蛋保质效果的影响 |
3.2.2 厌氧密封环境对种蛋保质效果的影响 |
3.2.3 不同消毒方式对种蛋保质效果的影响 |
3.2.4 测定指标 |
3.2.5 数据处理 |
3.3 试验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4.1 不同保存温度对种蛋保质效果的分析 |
3.4.2 不同厌氧密封环境对保质效果的影响 |
3.4.3 不同消毒方法对种蛋保质效果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种蛋观测指标分析 |
4.2 种蛋保质参数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H1N1亚型流感病毒鸡胚增殖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毒株 |
1.1.2试验种蛋 |
1.1.3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蛋重和蛋形指数对孵化率及血凝效价的影响 |
1.2.1.1蛋重分组 |
1.2.1.2蛋形分组 |
1.2.1.3种蛋的孵化 |
1.2.1.4接种材料准备 |
1.2.1.5病毒接种及其效价测定 |
1.2.2 种蛋保存期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2.1试验分组 |
1.2.2.2孵化管理 |
1.2.3种蛋保存期对气室和蛋重的影响 |
1.2.4甲醛熏蒸时间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5不同温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6不同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7 不同翻蛋次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
1.2.8不同通风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重和蛋形指数对孵化率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尿囊液收获量及血凝效价影响结果 |
2.1.1 蛋重对受精率的影响结果 |
2.1.2 蛋形指数对受精率的影响结果 |
2.1.3种蛋重量对H1N1亚型流感病毒尿囊液收获量及血凝效价影响试验结果 |
2.1.4蛋形指数对H1N1亚型流感病毒尿囊液收获量及血凝效价影响的试验结果 |
2.2 种蛋保存期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
2.2.1种蛋保存时间对受精率及孵化率的影响结果 |
2.2.2种蛋保存时间对死胚率的影响结果 |
2.3 种蛋保存期对气室和蛋重影响的试验结果 |
2.4 甲醛熏蒸时间对种蛋各项孵化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 |
2.5 孵化温、湿度对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的试验结果 |
2.6 翻蛋、通风对孵化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蛋重和蛋形指数对孵化率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尿囊液收获量及血凝效价的影响 |
3.2 种蛋保存期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3.3 种蛋保存期对气室和蛋重的影响 |
3.4 甲醛熏蒸时间对种蛋各项孵化指标的影响 |
3.4.1种蛋库甲醛熏蒸消毒 |
3.4.2孵化前甲醛熏蒸消毒 |
3.5 孵化温、湿度对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
3.6 翻蛋、通风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
4 小结 |
四、粤黄鸡种蛋孵化前贮存对孵化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蛋鸡孵化场消毒措施研究及其种蛋孵化率影响因素分析[D]. 刘世伟.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水禽胚胎发育分期体系的建立及其与鸡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D]. 白士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3]卵形指数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与孵化酶基因转录调控初步研究[D]. 王雪珍.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4]鸡鸭胚胎发育的形态学比较及ALX1基因在鸡鸭喙部的时空表达[D]. 李珊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不同储存天数内翻蛋与否及放置方式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J]. 毕慧娟,马欣,马国强,王述柏,宋志刚. 家禽科学, 2019(05)
- [6]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D]. 刘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小环境控制对提高肉鸡孵化成绩的影响[J]. 张桂枝,陈理盾,刘易非,陈旭辉. 中国家禽, 2018(18)
- [8]肉种鸡饲用甘氨酸铎的母体营养效应及分子机理研究[D]. 张玲. 浙江大学, 2017(12)
- [9]浦东鸡种蛋保质技术参数优化研究[D]. 余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H1N1亚型流感病毒鸡胚增殖参数的优化[J]. 徐银兰,王三虎,董永军,张鹏飞,杨猛. 中国畜牧兽医,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