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

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

一、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马永闯[1](2020)在《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政府为公民提供多项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是其中最基础、覆盖面最广的一项。预防接种服务按照类别可以分为一类和二类。其中,一类疫苗接种是预防接种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家推广的免疫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一类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国家儿童的健康水平,积极发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频发的疫苗事件(如江苏金湖过期疫苗事件和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导致了社会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家的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公共形象。一类疫苗是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较大的社会正效应,完备的接种服务,可以提升国家整体的形象和提高社会的满意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经过多轮的商议修改,广泛采取社会各方面的建议,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各级政府和机构对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做了尝试和探索,但一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全流程全服务周期依然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苏州市姑苏区一类疫苗接种现状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目前一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面临供应缺乏市场竞争、监管缺位、专业性和责任心欠缺和宣教体系缺少等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从扩大一类疫苗生产商目录、加强政府监管、大力推进宣教体系建设和建立尽职专业预防接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思路与对策。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需要从多方面多渠道,站在全流程全周期的角度,顶层行动与基层落实同时抓,才能为国民提供优质安全的疫苗及服务,把我国从“疫苗大国”变成“疫苗强国”。

许力[2](2020)在《骨密度的蛋白标志物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泌体(Exosome)是直径30-150nm的内吞膜来源的细胞外微小囊泡,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分泌到胞外,并稳定地存在于体液中,例如血浆、尿液、唾液和母乳等。外泌体广泛参与细胞间通讯。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外泌体内含物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这里,我们总结了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外泌体分离和鉴定技术以及外泌体生物标志物鉴定的进展情况,展现外泌体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在转化医学中的意义和巨大潜力。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OP的病理学机制仍然是未知的。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被广泛用来诊断OP的金标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广泛采用基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鉴定和验证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生物标志物。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计划了这项从中国老年女性血浆外泌体中鉴定OP潜在的蛋白生物标志物,并探究其可能导致OP的分子机制。根据我们的计划,这项研究主要分成两章:第一章,对外泌体内含物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非标记定量的方法,我们从中国老年女性的血浆外泌体样本中筛选与OP相关的蛋白生物标志物;第二节,我们运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PRM)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验证第一节非标记定量质谱方法筛选出的候选蛋白在血浆外泌体样本各组间的情况,并观察目的蛋白在血浆中的含量情况;第三节,我们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在目的蛋白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培养条件刺激下,对成骨细胞系的增殖活性及分化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技术从中国女性老年人的血浆外泌体样本中筛选OP相关的潜在的蛋白生物标志物。采用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初步筛选OP相第一篇血浆外泌体中骨密度相关蛋白标志物的初步筛选与验证关的蛋白质,采用PRM技术验证OP相关蛋白质;并采用ELISA检测OP相关蛋白质在血浆样本中随骨密度变化的规律。针对通过多次验证、确证与OP相关的候选蛋白,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其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招募了 12个极端高骨密度的志愿者为高骨密度组(年龄均值71岁,简写为FH)和12个匹配年龄与性别的极端低骨密度的志愿者为低骨密度组(年龄均值70岁,简写为FL)构成了女性血浆外泌体样本。血浆外泌体首先从外周血血浆中分离。通过 Label-Free(Easy-nLC and Q-exactive,Thermo Scientific)的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蛋白含量数据。并利用 Maxquant(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in Martinsried,Germany,version 1.3.0.5)和Perseus(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in Martinsried,Germany,version 1.3)软件处理后,获得样本的蛋白质组学的含量数据,接着我们按照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大于1.5或者小于0.67,P值小于0.05的标准从高、低骨密度组间筛选得到有差异的蛋白,并将其定义为差异蛋白(Differential Proteins,DPs)。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聚类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与蛋白质交互作用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来对DPs进行功能注释。此外,我们通过PRM技术来观察女性样本中血浆外泌体水平目的蛋白在各亚组间的表达差异。PRM所采用的实验样本都是中国老年汉族女性。运用PRM技术检测第一章筛选出来的候选蛋白(APOL1、F5、PROS1、QSOX1、VTN、VWF)在12例极端低BMD和12例极端高BMD样本的表达情况。运用t检验分析候选蛋白在FL/FH组间的样本表达差异情况。ELISA实验中所采用的样本都是中国老年汉族女性。运用ELISA技术检测APOL1 蛋白在40例低 BMD和 40例高BMD样本(BMD:0.53±0.04 vs.0.97±0.04 g/cm2)的血浆样品中的含量。我们运用t检验的方法分析血浆APOL1蛋白在FL/FH组间样本表达差异情况。第二次APOL1蛋白ELISA实验样本为40例低BMD人群和40例高 BMD 人群(BMD:0.58±0.01vs.0.90±0.02 g/cm2),采用 t 检验分析获得 APOL1蛋白在FL/FH组间的血浆含量差异情况。人类胎儿成骨细胞系(Human Fetal Osteoblasts,hFOB1.19)是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因此能够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能被刺激并分化成为成熟的成骨细胞。我们将人类重组APOL1蛋白加入到hFOB的培养基中,形成0,1.25,2.5,5,10ng/ml的APOL1蛋白浓度梯度。通过RTCA S16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48小时内hFOB细胞在不同浓度APOL1蛋白刺激下细胞指数(Cell Index,CI)的变化。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不同浓度梯度APOL1蛋白刺激下,与成骨功能相关的基因,如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A1(COL1A1)、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结果:我们在极端高、低骨密度组的血浆外泌体中共鉴定筛选得到52个DPs,这些DPs主要富集的生物过程有细胞代谢过程、细胞大分子代谢过程、内质网和氮化物代谢过程的负调节等,并且主要富集在补体系统信号通路上。APOL1、F5、PROS1、QSOX1、VTN、VWF这6个蛋白在低骨密度组较高骨密度组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这六个蛋白位于交互作用网络中央、并与多个DPs相互作用。运用PRM技术发现:只有APOL1蛋白在低BMD组较高BMD组显着下调(FC=0.53,P=0.002)。运用ELISA技术,在血浆水平的FL/FH组间也观察到相同的下调趋势(FL vs.FH:0.5 vs.1.57ng/ml,,P=0.0012);APOL1 蛋白在低 BMD 组含量下调的趋势在第二次独立样本的ELISA实验得到重复(FL vs.FH:0.86 vs.1.23ng/ml,P=0.0193)。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未加人类重组APOL1蛋白的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梯度的APOL1蛋白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未见显着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不同APOL1蛋白浓度梯度下成骨相关基因(ALP,COL1A1,OPN)的表达水平未见显着差异。研究结论:血浆APOL1蛋白可能是女性OP潜在的蛋白生物标志物。该蛋白质不影响成骨基因的表达、增殖活性与分化功能。该蛋白质是否具有其它骨生物学功能尚待深入研究。第二篇载脂蛋白B与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推断: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研究目的: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rein,LDL)的主要载脂蛋白,在细胞识别和摄取LDL中起重要作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指标。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血浆中循环代谢物ApoB和BMD存在统计上的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设计了这项研究来探究ApoB与BMD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通过已经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获取血浆循环代谢物ApoB和BMD的GWAS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本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IVW)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且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异质性检验(MR-Egger回归)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经过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的挑选与验证,23个IVs被纳入到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IVW的分析表明血浆ApoB和BMD的β值为0.016(95%CI:0.003-0.029,P<0.05),即:表明对于血浆中循环ApoB,每增加一个标准差,BMD增加1.6%。MR-Egger回归结果表明,遗传多效性未能改变结果(截距=0.001,P=0.601)。敏感性分析表明,β稳定在0.016。这些结果一致表明,ApoB与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论: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分析表明血浆循环ApoB与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提示ApoB与BMD因果关联机制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为其他因果关系不明确的复杂性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覃江纯,杭惠,陈立凌[3](2020)在《2014—2018年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4—2018年5年间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8年5年间苏州市共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11 929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22.4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10万,年均病死率为0.01%;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发病高峰期;5年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地区为昆山市(3 344例)、常熟市(1 478例)和姑苏区(1 409例);年均发病率前3位的地区为昆山市(40.08/10万)、姑苏区(32.63/10万)和虎丘区(29.28/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8 400例,女性3 529例,男性年均发病率为30.93/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3.55/10万,男女性别比为2.28∶1,病例人群集中在20~65岁年龄段,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03%;人群分布构成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居多。结论现阶段乙型病毒性肝炎仍占据病毒性肝炎的绝大部分,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以青壮年人群发病为主,流动人口多的城镇地区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需同等重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防控工作。

张倩倩[4](2019)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硒水平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苏州市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体内硒水平的检测,并与同期纳入的健康居民作对照比较,以了解T2DM患者体内硒水平的现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研究对象体内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以期为T2DM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根据体内硒水平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提供适当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属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同期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社区T2DM患者(病例组)以及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居民(对照组)。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集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样本检测(1)硒水平指标:硒蛋白P(Se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3)和血清硒;(2)生化参数指标:1)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2)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3)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4)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EA)和尿酸(UA)。与此同时,采集研究对象的头发样本测发硒含量。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共计336例,包括176例T2DM患者和160例健康居民。1.研究对象组间总体硒水平的比较(1)血清SelP浓度:不论是否校正BMI,T2DM患者的血清SelP浓度均高于健康居民(校正 BMI 前:1816.4 ± 488.2 vs.1681.7±468.4 ng/mL;校正 BMI 后:1811.1±36.3 vs.1688.2±40.5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Px3活力:不论是否校正BMI,T2DM患者的GPx3活力与健康居民比较(校正 BMI 前:229.1±29.4 vs.231.9±30.6 U/mL;校正 BMI 后:230.1±2.2 vs.230.8 ± 2.3 U/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硒水平:T2DM患者的血清硒水平高于健康居民(105.2±58.1 vs.94.7±59.1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发硒水平:T2DM患者的发硒水平与健康居民比较(372.9±99.4 vs.358.8±99.8μg/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1)血清SelP浓度:以血清SelP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影响T2DM患者血清SelP浓度的主要因素为ALP[β=-1.373;95%CI(0.087-0.736);P=0.012]、收缩压[β=-0.047;95%CI(0.930-0.978);P<0.001]、T2DM 病程[β=-0.074;95%CI(0.877-0.983);P=0.011]和有无临床伴发疾病[β=1.237;95%CI(1.465-8.109);P=0.005]。2)影响健康居民血清SelP浓度的主要因素为在苏州市居住时间[β=-0.919;95%CI(1.004-1.033);P=0.021]。3)影响总人群血清 SelP浓度的主要因素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β=0.786;95%CI(1.084-4.448);P=0.029]。(2)GPx3活力:以GPx3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影响 T2DM 患者 GPx3 活力的主要因素为 CREA(β=0.378;P<0.001)、UA(β=-0.069;P=0.009)、BMI(β=-2.177;P=0.002)、收缩压(β=-0.275;P=0.031)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β=29.160;P<0.001)。2)影响健康居民GPx3活力的主要因素为UA(β=-0.088;P=0.008)、TP(β=-0.804;P=0.034)和婚姻情况(β=13.160;P=0.017)。3)影响总人群GPx3 活力的主要因素为 UA(β=-0.062;P=0.009)、BMI(β=-2.001;P<0.001)和 CREA(β=-0.290;P=0.004)。(3)血清硒水平:以血清硒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影响T2DM患者血清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ALB[β=-1.391;95%CI(0.065-0.959);P=0.043]和 CREA[β=-1.482;95%CI(0.072-0.718);P=0.012]。2)影响健康居民血清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 ALP[β=-1.915;95%CI(0.038-0.568);P=0.005]、UA[β=-1.272;95%CI(0.099-0.789);P=0.016]、收缩压[β=0.025;95%CI(1.002-1.049);P=0.033]和是否饮酒[β=1.896;95%CI(1.182-37.497);P=0.032]。3)影响总人群血清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 T2DM[β=-0.799;95%CI(0.267-0.757);P=0.003]、CREA[β=-0.982;95%CI(0.142-0.985);P=0.047]和 UA[β=-0.973;95%CI(0.184-0.774);P=0.008]。(4)发硒水平:以发硒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影响T2DM患者发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是否吸烟[β=-0.151;95%CI(0.133-0.755);P=0.010]、是否饮酒[β=1.366;95%CI(1.191-12.909);P=0.025]和是否烫染发[β=-1.113;95%CI(0.124-0.867);P=0.025]。2)影响健康居民发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HDL[β=-1.276;95%CI(0.083-0.936);P=0.039]和是否烫染发[β=-1.554;95%CI(0.079-0.565);P=0.002]。3)影响总人群发硒水平的主要因素为ALB[β=-1.410;95%CI(0.095-0.626);P=0.003]和是否烫染发[β=-1.300;95%CI(0.137-0.542);P<0.001]。结论1.社区T2DM患者体内的血清硒蛋白P浓度和血清硒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居民,而两组人群进行组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发硒水平的差异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2.总结而言,研究对象体内硒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肝脏和肾脏功能指标的影响,当发生肝脏或肾脏损伤时,可使体内血清硒蛋白P、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血清硒和发硒水平的表达降低。

王鑫[5](2019)在《需求导向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9073”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之后,我国积极作出各类应对措施,努力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社区照顾”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在控制养老成本的基础上,又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保障。本研究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通过实地调研掌握苏州姑苏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发展现状;二是调查分析老年人需求导向的基本特征,希望能够从老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需求—行为的视角,使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服务和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提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规划规划、功能配置、空间布局等方面总结出满足姑苏区老人需求的优化设计要点,从而优化姑苏区现阶段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设计,以期作为针对苏州市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建议.全文主要由四个部分五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一、二章)归纳梳理了世界各国、国内以及苏州市社区老年日间料中心的发展历程,对老年人需求的理论给出了相关解释,选取了 6个优秀的国内外案例分析其特点;第二部分(第三章)通过对姑苏区15个建筑案例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建筑方面存在的客观问题;第三部分(第四章)进一步问卷调研以及对老人行为、空间使用情况的观察,总结了老年人与建筑之间的需求关系;第四部分(第五章)在前四章基础上以建筑本身以及老人需求方面出发,从选址规划、功能配置、空间布局等方面给出优化设计策略。

陈鑫[6](2019)在《2016-2017年苏州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存在着多种不利的影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苏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发病的关系,以评估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滞后效应、季节性以及年龄和性别差异,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苏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及每日发病人数、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资料(PM2.5、PM10、NO2、SO2、CO、O3)以及日均气象资料(温度,相对湿度,气压以及风速),采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以及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分析苏州市大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健康效应,计算大气污染物浓度每上升一个四分位间距(IQR)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我们将全年分为四个季节,分别为春季(当年2月至4月)、夏季(当年5月至7月)、秋季(当年8月至10月)以及冬季(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本研究采用R 3.5.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6-2017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人数为30200人,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中位数为40(四分位数间距:33-48)人;男性总死亡人数为14589人,女性死亡人数为15611人;≥65岁人群总死亡人数27823人,<65岁人群总死亡人数2377人。2016-2017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总人数为101019人,每日发病人数中位数为138(四分位数间距:122-154)人;男性总发病人数为52834人,女性发病人数为48185人;≥65岁人群发病人数为74040人,<65岁人群发病人数为26979人。2.2016-2017年共有731天,根据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苏州市仅PM2.5、PM10的日均浓度超过GB 3095—2012一级标准,SO2、NO2、CO、O3日均浓度均符合GB 3095—2012一级标准。所有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均符合GB 3095—2012 二级标准。3.通过季节分层发现,颗粒物PM2.5仅在冬季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滞后5天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RR=1.029,其95%CI为1.004-1.055。颗粒物PM10在秋、冬两季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秋季滞后1天的风险最高(RR=1.077,95%CI:1.001-1.159)。气态污染物SO2除夏季未观察到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季节均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高,NO2可在春、冬季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03则在夏、秋季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CO各个季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意义。4.对于单日滞后效应,颗粒物PM2.5、PM10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均在滞后3天(Lag3)对心脑血管死亡的风险最高(PM2.5:RR=1.017,95%CI:1.001-1.034;PM1o:RR=1.020,95%CI:1.004-1.037);对于平均滞后效应,PM2.5、PM10浓度均在滞后0-5天(Lag05)的移动平均值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最高(PM2.5:RR=1.055,95%CI:1.019-1.093;PM10:RR=1.062,95%CI:1.027-1.098)。对于单日滞后效应,气态污染物SO2、O3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在滞后3天(Lag3)的风险最高(SO2:RR=1.026,95%CI:1.007-1.044;O3:RR=1.032,95%CI:1.008-1.057),NO2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在滞后1天(Lag1)的风险最高(RR=1.037,95%CI:1.017-1.058)。对于平均滞后效应,SO2、O3在过去5天的效应最大,即lag0至lag5的SO2、O3浓度移动平均值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 1.062(95%CI:1.024-1.101),1.078,(95%CI:1.028-1.132);NO2浓度在滞后0-1天(Lag01)的移动平均值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最高(RR=1.058,95%CI:1.030-1.087)。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滞后20天的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结果显示,PM2.5在滞后5-12天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滞后第8天达到最大效应;PM10在滞后4-11天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滞后第7天达到最大效应。气态污染物SO2在滞后2-4天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在第2天达到最大效应;NO2在滞后3-11天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在第6天达到最大效应;CO、O3在滞后0-20天均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无统计学意义。5.颗粒物PM2.5、PM10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的双污染模型分析显示,颗粒物PM2.5纳入NO2、CO、O3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调整NO2、CO、O3之后,PM2.5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其中模型中引入CO后所引起的死亡风险最高(RR=1.093,95%CI:1.037-1.151)。分别调整N02、CO、O3之后,颗粒物PM10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其中调整NO2后所引起的死亡风险最高(RR=1.081,95%CI:1.034-1.130)。6.全年仅NO2、CO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统计学意义,NO2、CO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当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高(NO2:RR=1.040,95%CI:1.025-1.055;CO:RR=1.022,95%CI:1.010-1.034)。通过季节分层后发现,颗粒物PM2.5、PM10、SO2及CO均在春、冬两季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PM2.5、PM10、SO2、CO仅在冬季当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M2.5:RR=1.018,95%CI:1.002-1.034;PM10:RR=1.021,95%CI:1.001-1.042;SO2:RR=1.027,95%CI:1.002-1.052;CO:RR=1.027,95%CI:1.007-1.047)。对于单日滞后效应,PM2.5、PM10、SO2、CO仅在春季滞后4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M2.5:RR=1.042,95%CI:1.022-1.063;PM10:RR=1.051,95%CI:1.028-1.074;S02:RR=1.036,95%CI:1.014-1.059;CO:RR=1.036,95%CI:1.012-1.061);对于平均滞后效应,PM2.5、PM10、SO2在春季滞后0-5天的移动平均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最大(PM2.5:RR=1.060,95%CI:1.004-1.119;PM10:RR=1.107,95%CI:1.027-1.192;SO2:RR=1.063,95%CI:1.007-1.123),CO在春季滞后0-3天的移动平均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最大(RR=1.101,95%CI:1.035-1.172)。7.对人群按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人群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而在男性人群中仅观察到NO2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颗粒物PM2.5、PM10及气态污染物SO2、O3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男性及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均未观察到统计学意义,仅NO2与CO浓度的增加,均可引起男性及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增加。8.将人群分为≥65岁人群及<65岁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随着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均增加,而<65岁人群则未发现统计学意义。颗粒物PM2.5、PM10及气态污染物SO2、O3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65岁及≥65岁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仅气态污染物NO2、CO浓度的增加均可引起<65岁及≥65岁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增加。结论:(1)苏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可导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及发病风险的增加,并且存在滞后效应;(2)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效应存在季节性,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高于其他季节,春、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于夏、秋季;(3)暴露于大气污染的环境中,女性以及≥65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似。

戴美玲[7](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陈佳丽[8](2018)在《苏州雾霾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气候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是持续恶性循环,特别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权威数据的显示不可以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而是要正确面对,只有面对接受问题的存在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的可行性方案。对于雾霾概念的出现和理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从一开始的雾,到后来的霾,再到pm的数据体现,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而出,对于当前的国内来说,雾霾的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苏州市也是如此。如何有效地治理雾霾,还苏州一片持续晴朗的蓝天,是苏州市政府的一个重要管理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了苏州市治理雾霾的公共行为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州市雾霾天气的原因和苏州市雾霾治理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苏州市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美国和日本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启示,作为苏州市雾霾治理的有益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苏州市雾霾治理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就是政府在雾霾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和社会公众等主体各有其定位和相应的作用,各主体之间应当构建长期有效的共同参与合作机制。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彰显了“美丽苏州,人人有责”的苏州雾霾治理主旨。

杭惠,刘成,覃江纯[9](2017)在《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12.2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0/10万。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13.7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98.48/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为4-7月,高发人群为0-6岁和20-49岁,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农民为主。肠道传染病发病最多(61.15%),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3.12%)和呼吸道传染病(15.66%)。发病居前五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梅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苏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要在继续做好梅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防控的同时,加大对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监测和防控,同时还要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李丽[10](2017)在《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近年来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居高不下,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且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儿童出生缺陷一旦发生,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生命,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我国采取WHO推荐的三级预防措施,加大了降低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苏州市从2010年开始试点,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保证经费渠道和设备配置完备。到2012年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以实现全覆盖。但是依然存在检查工作被弱化、数量不足、内容单一、检查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以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责任政府理论,通过研究当前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孕前检查建立考核制度、对检查机构进行制度改革、加大宣传、丰富检查内容、规范后续服务等的对策,以期使孕前优生服务更加有效、高效。

二、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数据分析法
        (五) 归纳总结法
    四、研究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 疫苗
        (二) 一类疫苗
        (三) 一类疫苗预防接种
        (四) 国家免疫计划
    二、相关理论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政府治理理论
        (三) 责任政府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分析——以苏州姑苏区为例
    一、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分析
        (一) 预防接种市场供应现状
        (二) 预防接种监管现状
        (三) 预防接种服务现状
        (四) 预防接种服务接种者现状
    二、苏州市姑苏区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分析
        (一) 苏州市姑苏区一类疫苗接种服务基本情况
        (二) 苏州市姑苏区优化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的措施与成效
第三章 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一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防接种供给市场缺乏竞争
        (二) 预防接种服务监管缺位
        (三) 预防接种单位专业性和责任心缺失
        (四) 预防接种服务接种者意识缺少
    二、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预防接种供应市场没有形成进退机制
        (二) 预防接种服务监管工作不到位
        (三) 预防接种服务缺乏健全考核机制
        (四) 预防接种缺少良好的预防接种知识体系
第四章 国外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经验与启示
    一、德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经验
    二、日本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经验
    三、新加坡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经验
    四、国外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完善疫苗生产环节监管
        (二) 规范疫苗运输安全
        (三) 构建疫苗不良反应系统
        (四) 加强优质疫苗引进
第五章 改善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对策
    一、严格生产审批制度,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一) 鼓励新药研制,严格上市监管
        (二) 有序扩大生产者目录,引入市场竞争
        (三)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四) 完善冷链系统
    二、明确监管主体,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
        (一) 建设监管队伍,加大全程监管力度
        (二) 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接种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 加大社会参与,改善接种服务治理
    三、健全接种流程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一) 优化接种单位接种流程,形成操作规范
        (二) 将接种服务纳入到接种单位的绩效考核
    四、搭建全社会预防接种宣教体系
        (一) 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体系的人力财力投入
        (二) 打通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
        (三) 引入第三方组织,提升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骨密度的蛋白标志物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血浆外泌体中骨密度相关蛋白标志物的初步筛选与验证
    第一章 外泌体内含物作为人类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新兴来源
        1 介绍
        2 外泌体组成及其生物学特性
        2.1 外泌体来源的蛋白质
        2.2 外泌体来源的miRNA
        2.3 其他组分
        3 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
        3.1 分离方法
        3.2 鉴定方法
        4 体液中的外泌体:诊断性生物标志物的新来源
        4.1 外泌体蛋白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
        4.2 外泌体RNA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
        4.3 其他体液的外泌体生物标志物
        5 结论
    第二章 血浆外泌体中骨密度相关蛋白标志物的初步筛选与验证
        引言
        1 骨质疏松概述
        1.1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1.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及临床表现
        1.3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
        1.4 骨质疏松症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方法
        第一节 从外周血血浆外泌体中鉴定并筛选BMD相关的蛋白生物标志物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
        2.2 BMD检测
        2.3 外周血血浆外泌体提取
        2.4 外泌体鉴定
        2.5 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
        2.6 BMD相关的血浆外泌体中含量差异蛋白质的筛选
        2.7 BMD相关的血浆外泌体D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利用独立组学数据验证数据可靠性
        3 结果
        3.1 女性血浆外泌体样本基本情况
        3.2 外泌体鉴定结果
        3.3 Label Free分析
        3.4 BMD相关血浆外泌体D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利用独立组学数据验证数据可靠性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在独立样本中验证BMD相关蛋白标志物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PRM
        2.2 APOL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 结果
        3.1 APOL1、F5、PROS1、QSOX1、VTN、VWF蛋白在女性血浆外泌体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3.2 APOL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BMD相关易感蛋白APOL1成骨细胞功能初步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增殖实验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3 结果
        3.1 细胞增殖实验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篇 载脂蛋白B与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推断: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IVs的挑选
        2.2 两样本MR分析结果
        2.3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3)2014—2018年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疫情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别和年龄分布:
        2.4.2 职业分布:
3 讨论

(4)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硒水平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机体防御系统的内在关联
        1.3 微量元素硒的功能
        1.4 硒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5 硒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T2DM患者
        1.2 健康居民
        1.3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场所
        2.5 研究工具与测量指标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考量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比较
    2 研究对象的生化参数指标比较
    3 研究对象组间总体硒水平的比较
    4 研究对象血清SelP浓度和血清硒水平的进一步比较
    5 剔除烫染发数据后进行研究对象发硒水平的进一步比较
    6 研究对象按性别分类后进行组间硒水平的比较
    7 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层次划分后进行组间硒水平的比较
    8 硒水平指标与糖代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9 研究对象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T2DM患者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9.2 健康居民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总人群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生化参数指标的分析
    2 研究对象硒水平的比较
        2.1 血清硒
        2.2 SelP
        2.3 GPx3
        2.4 发硒
    3 研究对象硒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SelP
        3.2 GPx3
        3.3 血清硒
        3.4 发硒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硒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人群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四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信息
附录五 康复医学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5)需求导向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银发浪潮”危机
        1.1.2 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1.1.3 养老模式
        1.1.4 苏州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历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斯洛需求理论
        1.4.2 老年人需求特征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2.1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2.1.1 西班牙伯拉达市老年中心
        2.1.2 芬兰奥尼福利中心
        2.1.3 丹麦高性能环保房-低能耗老年中心
        2.1.4 日本丰荣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2.2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2.2.1 上海市半淞园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
        2.2.2 北京市丰台区幸福里养老中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姑苏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调研与建筑空间特征分析
    3.1 调研案例现状概述
        3.1.1 GS1西北街日间照料中心
        3.1.2 GS2桂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3.1.3 GS3葑门街道日间照料中心
        3.1.4 GS4象牙日间照料中心
        3.1.5 GS5金阊日间照料中心
        3.1.6 GS6三香日间照料中心
        3.1.7 GS7道前苑日间照料中心
        3.1.8 GS8西美日间照料中心
        3.1.9 GS9石路日间照料中心
        3.1.10 GS10西大街日间照料中心
        3.1.11 GS11梅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3.1.12 GS12观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3.1.13 GS13虎阜花园日间照料中心
        3.1.14 GS14娄江日间照料中心
        3.1.15 GS15仁安日间照料中心
    3.2 建筑选址与规划特征
        3.2.1 规划类型
        3.2.2 场地特征
        3.2.3 总平布局特征
    3.3 建筑功能与无障碍设施配置
        3.3.1 功能配置类型
        3.3.2 空间面积配比
        3.3.3 无障碍设施配置
    3.4 建筑空间构成类型与特征
        3.4.1 空间构成类型分类
        3.4.2 空间构成类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姑苏区老年人需求特征与空间利用现状实证分析
    4.1 老年人需求现状分析
        4.1.1 生理需求方面
        4.1.2 心理需求方面
        4.1.3 行为需求方面
        4.1.4 社会需求方面
        4.1.5 康复需求方面
    4.2 老年人行为特征分析
        4.2.1 老年人行为活动情况
        4.2.2 老年人行为活动倾向
    4.3 空间利用现状分析
        4.3.1 空间使用倾向
        4.3.2 空间使用效率
        4.3.3 空间利用现状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需求导向下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
    5.1 优化设计原则
        5.1.1 复合化设计
        5.1.2 适老化设计
        5.1.3 前瞻化设计
        5.1.4 安全化设计
    5.2 选址规划优化设计策略
        5.2.1 建筑布局设计
        5.2.2 道路交通设计
        5.2.3 室外活动场地设计
    5.3 建筑规模与功能配置优化设计策略
        5.3.1 空间配置优化设计
        5.3.2 空间面积配比优化设计
    5.4 建筑空间组织的优化设计策略
        5.4.1 门厅与公共交通空间优化设计要点
        5.4.2 生活服务用房优化设计要点
        5.4.3 康复保健用房优化设计要点
        5.4.4 娱乐用房优化设计要点
        5.4.5 辅助用房优化设计要点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附录2 调研案例面积配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2016-2017年苏州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来源
        2.1.1 研究的地区
        2.1.2 资料的收集
    2.2 研究方法
        2.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2.2 广义相加模型
        2.2.3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3 结果
    3.1 2016-2017年居民每日死亡及发病人数、气象因素以及大气污染水平
    3.2 2016-2017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3.3 心脑血管每日死亡、发病情况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3.3.1 心脑血管每日死亡例数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3.3.2 心脑血管每日发病例数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3.4 相关分析
    3.5 大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3.5.1 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3.5.2 大气污染物与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3.5.3 大气污染物与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3.6 大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3.6.1 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3.6.2 大气污染物与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3.6.3 大气颗粒物与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3.7 大气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发病的双污染模型分析
        3.7.1 大气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双污染模型分析
        3.7.2 大气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双污染模型分析
    3.8 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影响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4 讨论
    4.1 苏州市大气污染的特征
    4.2 大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4.2.1 大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
        4.2.2 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苏州雾霾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雾霾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主体合作治理雾霾的理论提出
    二、雾霾治理中各主体定位及其作用
        (一)政府的定位及其作用
        (二)企业的定位及其作用
        (三)社会公众的定位及其作用
第二章 苏州市雾霾治理现状
    一、雾霾的形成与危害
        (一)雾霾的概念与形成
        (二)带来的危害
    二、苏州市雾霾现状及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
        (一)苏州市雾霾现象的现状
        (二)苏州市雾霾的导致成因
    三、苏州市雾霾治理现状
    四、苏州市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二)苏州市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导致苏州雾霾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雾霾治理概况
        (二)美国雾霾治理状况对我们的启示
    二、日本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日本雾霾治理概况
        (二)日本雾霾治理状况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 苏州市雾霾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一、构建各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监督机制
        (二)沟通协商机制
        (三)利益协调机制
        (四)资源整合机制
        (五)激励机制
    二、苏州市雾霾治理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社会公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苏州市雾霾治理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9)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传染病发生概况
    2.2 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2.4 人群分布
    2.5 分类构成
        2.5.1 肠道传染病
        2.5.2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5.3 呼吸道传染病
        2.5.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2.5.5 其它类传染病
    2.6 发病、死亡顺位
3 讨论

(10)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出生缺陷
        (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二、相关理论工具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责任政府理论
第二章 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一、充分的政策依据
    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减少家庭医疗负担
    四、减少不良妊娠对妇女的伤害
第三章 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现状
    一、检查内容普遍适用,方便标准化管理
    二、检查机构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检查硬件有保障
    三、检查流程科学,服务方便群众
    四、检查经费充足,检查数量有保障
    五、检查质量控制严格,检查质量有保障
第四章 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机构调整,孕前检查工作被弱化
    二、检查机构人员不足积极性不高,检查覆盖率低
    三、生育人群在变化,检查内容没有针对性
    四、孕前宣传不足,群众认知不到位
    五、孕前检查后缺乏规范,检查后指导不足
第五章 改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思考与对策
    一、以资源整合为优势,加强孕前检查工作
    二、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调整检查内容,符合新生育政策下的育龄结构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受检人员的认知度
    五、规范随访工作,做好孕前检查后的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D]. 马永闯. 苏州大学, 2020(03)
  • [2]骨密度的蛋白标志物及影响因素研究[D]. 许力. 苏州大学, 2020(02)
  • [3]2014—2018年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覃江纯,杭惠,陈立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0(02)
  • [4]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硒水平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倩倩. 苏州大学, 2019(02)
  • [5]需求导向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D]. 王鑫. 苏州大学, 2019(04)
  • [6]2016-2017年苏州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影响[D]. 陈鑫. 苏州大学, 2019(04)
  •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8]苏州雾霾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研究[D]. 陈佳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2010-2016年苏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 杭惠,刘成,覃江纯. 现代预防医学, 2017(17)
  • [10]苏州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丽. 苏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苏州市虎丘区人群白喉免疫水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