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学风建设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马思琪[1](2019)在《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错误思想的侵害,党内思想不统一和自身建设不足使中国革命遭受损失和挫折。为了统一党内思想、形成优良党风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肃清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根源,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水平,留下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平稳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以成功经验启发当今党的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使我们党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建设水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及综合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延安整风运动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要求和任务,并为其提供新的思路。论述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从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入手,研究其发起的原因、历史条件和意义,对其历史脉络进行简要论述;第二,从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出发,探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取得的历史经验;第三,从新时代的背景出发,总结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时代特征,归纳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将延安整风运动成功经验与其相结合,启发新时代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为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三大优良作风和提升组织建设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新时代党建工作离不开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经验是党建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发展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徐淑云[2](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陈锦标[3](2019)在《层次分析法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属于基层组织,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地方。因此,学校要给每位学生创设有助于他们充分成长的空间——即班级,激发他们充满活力的学习劲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外的各种活动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管理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想要办得出色,必须先把班级管理工作搞好。要完成班级管理工作,还得靠强有力的班级管理者。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班级管理体制受到较大冲击与影响,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班级管理评价体系,让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评价方法更加公平公正,以利于班级管理体系更快地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本文以职业院校为调查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调查中得到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现状的一些真实资料,在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班级管理评价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总结了班级管理体系中各目标的重要程度,分析了班级管理体系中影响评价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优化班级管理体系的方法,主要是优化学校的管理环境和加强制度建设,包括班主任工作制度和班级管理工作评价制度建设。本研究有利于比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当前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改革和发展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陈辉凡,张益银,罗凤莲[4](2019)在《高校班级优良学风形成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本质工作是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对于一个班级的形象树立,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对班级每位同学的成长、成才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优良学风的内涵、班级优良学风形成的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搞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几条措施。
张雅婕[5](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优化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二十四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目的性意识性较强的双边活动。面对“生态理念”逐步走入教育领域、课改力度逐步加大、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日益深化等实际状况,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核心理念与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追求,形成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生成、开放与选择、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才是提升立德树人质量,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此,结合所学专业,紧紧围绕生态课堂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本文以湖北襄阳二十四中学为研究对象,基于教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等理论,结合对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教学实地调研情况,重点分析了教学目标“一维化”、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失衡化”、教学环境有待加强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应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与方法,形成了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内容生态化、教学过程生态化、教学环境生态化化等四个方面的结论。即:通过知识教育与首先教育同构同生、知识目标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教师与学生发展整体联动,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态化;通过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让课堂回归生活、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态化;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接受与发现相结合、互动与体验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态化;通过优化生态物质环境、改善生态精神环境、平衡课堂群体生态环境,实现教学环境的生态化。通过对本课题的“小题大做”,旨在认清当前该校在构建与运行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现状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提升该校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构建、运行和优化提供参考。
温跃强[6](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周康乐[7](2017)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以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文中指出民办高职院校在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在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就成了摆在民办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考题。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不同的民办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做法,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有效的创新管理工作机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提高管理成效,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都在探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现状的调查和把握,找出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机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等三大主要方面的问题,然后分别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工作机制的思路,并就创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进了综合性的思考。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论文总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包括本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阐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从学生日常管理机制创新入手进行探讨,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主体的创新、精细过程管理和革新管理手段。第四部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入手,内容主要是教育队伍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创新,通过新的队伍、新的内容和新的教育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目的。第五部分,切入点是学风管理机制的创新,从校风建设到班风建设,再到教风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化的学风管理创新机制。第六部分是在前面三大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在法制思维和科技思维的角度下,如何进行实效性的管理机制的创新。第七部分是结语与展望。
邵辉[8](2017)在《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风问题备受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关注。近些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随之而来学风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高校大学生学风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风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水平。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文化底蕴,因此,重视学生学风问题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加强大学生学风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学风研究的对策,为做好高校大学生学风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樊桂清,贾相如,王文华,石静,庞娜[9](2016)在《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校大学生创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引导这一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及创业现象对高校学风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现存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措施。
李贵海[10](2016)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作为党成立的策源地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党的建设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征程,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启迪。目前世情、国情、党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都呈现了的深刻变化,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党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在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对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论文总体上有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分析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几方面内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科学地总结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高校党的建设经历了1921—1937年、1937—1949年、1949—1978年、1978年至今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二章在系统揭示了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三章在深入分析和解读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蕴含的价值判断、目标要求。第四章紧密结合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常态,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对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结语部分在总揽全篇的基础上,得出五点思考: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治校理念的科学化、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制度作保障、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来推进、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重视高校党组织自身生命力来源以及自我更新机制的科学化。
二、搞好学风建设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学风建设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概述 |
2.1 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 |
2.1.1 肃清错误思想根源 |
2.1.2 统一党内思想 |
2.1.3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2.2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
2.2.1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
2.2.2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
2.2.3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2.3 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意义 |
2.3.1 实现了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 |
2.3.2 形成并树立了三大优良作风 |
2.3.3 夯实了党的组织建设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延安整风运动的经验总结 |
3.1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
3.1.1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3.1.2 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
3.1.3 改造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
3.2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 |
3.2.1 理论联系实际 |
3.2.2 密切联系群众 |
3.2.3 批评与自我批评 |
3.3 组织建设是团结稳定的保障 |
3.3.1 注重领导干部的教育 |
3.3.2 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党建工作对延安整风经验的借鉴 |
4.1 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
4.1.1 新的时代特征 |
4.1.2 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3 新的要求和任务 |
4.2 巩固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
4.2.1 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 |
4.2.2 筑牢党的思想政治根基 |
4.2.3 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
4.3 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4.3.1 以正确理论指导干部基层实践 |
4.3.2 以群众路线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
4.3.3 以党内政治生活推动自我革新 |
4.4 提升组织建设水平 |
4.4.1 抓住“关键少数”以保持先进性 |
4.4.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保持纯洁性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层次分析法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班级管理现状 |
1.1.3 班级管理评价的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班级管理及评价的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班级管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
2.1.2 国外班级管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 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研究 |
2.2.1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
2.2.2 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思想 |
2.2.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 |
2.2.4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结构图 |
2.2.5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2.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3 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问卷调查法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3 问卷调查对象特点 |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数学建模 |
3.3.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结构图 |
3.3.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3.3.4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分析 |
3.4 传统优秀班级评比方式与层次分析法的比较 |
3.4.1 传统优秀班级评比方式与层次分析法比较 |
3.4.2 应用例子 |
4 班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
4.1 班级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教师身兼数职,工作压力较大 |
4.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
4.1.3 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落后 |
4.2 班级管理体系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因素 |
4.2.2 班主任自身因素 |
4.2.3 学生自身因素 |
5 优化班级管理体系的方法 |
5.1 优化管理环境 |
5.1.1 提升学校对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
5.1.2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提高班主任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
5.2 加强制度建设 |
5.2.1 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度建设 |
5.2.2 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
5.2.3 加强班级管理评价制度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班级管理调查问卷(班主任卷) |
附录二 班级管理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班级管理问卷调查(家长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图清单 |
附录六 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高校班级优良学风形成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优良学风的内涵 |
3 搞好班级优良学风的作用 |
4 搞好班级学风建设的措施 |
4.1 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重视 |
4.2 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
4.3 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
4.4 完善奖惩制度 |
4.5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5 总结 |
(5)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优化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二十四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1. “生态理念”走入教育领域 |
2. “非生态”元素充斥课堂 |
3. 学生成长呼唤生态课堂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评述 |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构建的理论阐释 |
(一)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
1.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概念界定 |
2.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 |
(二)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结构分析 |
1. 构成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 |
2.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环境因子分析 |
(二)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优化的理论依据 |
1. 学理依据:教育生态学 |
2.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
3. 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二、湖北襄阳二十四中学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状况调查 |
(一) 取得的成效 |
1. 生态课堂教学理念逐步深入 |
2.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
3. 生态课堂教学特征日益凸显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 教学目标“一维化” |
2. 教学内容“固定化” |
3. 教学过程“失衡化” |
4. 教学环境有待加强 |
三、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优化策略 |
(一) 教学目标的生态化:多维并举,共同成长 |
1. 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构同生 |
2. 知识目标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
3. 教师与学生发展整体联动 |
(二) 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动态生成,多元开放 |
1. 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
2. 让课堂回归生活 |
3.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 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彰显个性,多维互动 |
1.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
2. 接受与发现相结合 |
3. 互动与体验相结合 |
(四) 教学环境的生态化:自然和谐,充满关爱 |
1. 优化生态物质环境 |
2. 改善生态精神环境 |
3. 平衡课堂群体生态环境 |
结论 |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状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状况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 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状况访谈提纲(师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
第一节 求学时期 |
第二节 留法归国 |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
小结 |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
一、办学缘起 |
二、办学目标 |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
四、教师和学生 |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
第六节 音乐创作 |
小结 |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
第五节 音乐创作 |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
小结 |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
一、选题考究 |
二、信达雅 |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
第四节 音乐创作 |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
小结 |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
一、教育救国 |
二、中庸之道 |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
一、坚持师范性 |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
结论 |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以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的现状 |
2.1 学生工作管理机制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2.2 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现状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
2.2.2 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机制 |
2.2.3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
2.3 学生工作管理机制问题 |
第3章 学生日常管理机制创新 |
3.1 管理主体的创新 |
3.1.1 建立双主体管理模式 |
3.1.2 采用导师制管理 |
3.1.3 尝试学长制管理 |
3.2 精细管理过程 |
3.2.1 量化管理过程 |
3.2.2 实行差异化管理 |
3.2.3 绩效考核管理人员 |
3.3 革新管理手段 |
3.3.1 法制化管理 |
3.3.2 科技化管理 |
3.3.3 数据化管理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创新 |
4.1 教育队伍创新 |
4.1.1 重组教育队伍 |
4.1.2 明确各自职责 |
4.1.3 提升管理水平 |
4.2 教育方式创新 |
4.2.1 教育渠道创新 |
4.2.2 教育媒介创新 |
4.2.3 教育形式创新 |
4.3 教育内容创新 |
4.3.1 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
4.3.2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
4.3.3 重点、针对性教育 |
第5章 学风管理机制创新 |
5.1 校风建设 |
5.1.1 准确定位校园文化建设 |
5.1.2 立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
5.1.3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
5.2 教风建设 |
5.2.1 抓好教学革新 |
5.2.2 更新教学理念 |
5.2.3 注重课堂教学 |
第6章 关于民办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机制的几点思考 |
6.1 创新思维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
6.1.1 做好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并有力执行 |
6.1.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2 科技思维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
6.2.1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要结合“微时代” |
6.2.2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融入现代科技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的内涵 |
一、学风的界定 |
二、大学生学风的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的特征 |
一、学风具有历史性 |
二、学风具有系统性 |
三、学风具有群体性 |
四、学风具有稳定性 |
五、学风具有目标性 |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学风的必要性 |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
二、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学习兴趣和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社会环境变化对学风的影响 |
二、学校文化环境对学风的影响 |
三、教师教风对学风的影响 |
四、家庭教育对学风的影响 |
五、学生自身因素对学风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加强大学生学风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社会舆论导向,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
一、引导学生尊重知识,树立正确学习认知 |
二、建立科学的学习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学习氛围 |
第二节 深化制度改革,用制度规范学风 |
一、严格教学管理制度 |
二、完善学风考评制度 |
第三节 培养优良教风,以教风促学风 |
一、加强责任意识,提升人格魅力 |
二、潜心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模式 |
第四节 加强校园文化,培养良好校园氛围 |
一、用良好的校风和教风引领学风 |
二、用先进的典型和校园文化带动学风 |
第五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优良学风的养成 |
一、重视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重视解决学生学习困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现象的调查分析 |
(一) 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 但对创业的理解有偏差 |
(二) 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 但创业的动机不同 |
(三) 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 但对待创业与学业的态度不同 |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 |
(一) 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 |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促进实践教育的发展。 |
(二) 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
1. 学生因从众心理去创业, 容易迷失学习目标。 |
2. 学生因创业而荒废学业, 主次颠倒。 |
三、以创业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
(一)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 |
(二)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
(三) 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 提升学生创业中的自我效能感 |
(10)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
(一) 1921年-1937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
(二) 1937年-1949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
(三) 1949年-1978年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
(四) 1978年至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
二、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 |
(一)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二)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领导 |
(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
(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五)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
第二章 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
一、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成就 |
(一) 掀起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学习的新高潮 |
(二) 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动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进程 |
(三) 不断改革和加强了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
(四) 大力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治校理政能力 |
(五) 积极推动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开辟了高校党建科学化新境界 |
二、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
(一)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
(二) 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三章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
一、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一)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动因 |
(二)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要求 |
(一) 切实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政治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建设创新化 |
(二) 高校育人、党建为魂,实现思想建设入本化 |
(三) 始终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党风建设清廉化 |
(四) 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实现选人用人制度化 |
(五) 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实现领导管理规范化 |
第四章 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思考 |
一、切实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 |
(一) 进一步强化形势教育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 |
(二)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党建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
(三)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四) 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以弘扬先进文化、继承光荣传统为重点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
二、切实坚持以科学制度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
(一) 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形成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
(二) 健全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
(三) 建立和完善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不断拓展和增强制度反腐的广度和力度 |
(四)不断加强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师生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 |
三、切实坚持以科学方法激发高校党建工作生机活力 |
(一) 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
(二) 以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为基础,切实提高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
(三)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关键,推动形成以党风促校风带学风的良性互动机制 |
(四) 以创优争先为实践抓手,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 |
(五) 以信息网络化建设为突破点,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广泛性和现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搞好学风建设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启示研究[D]. 马思琪. 燕山大学, 2019(06)
-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层次分析法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的应用[D]. 陈锦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高校班级优良学风形成之我见[J]. 陈辉凡,张益银,罗凤莲. 轻工科技, 2019(05)
- [5]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优化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二十四中学为例[D]. 张雅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以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D]. 周康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邵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7(03)
- [9]在校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学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樊桂清,贾相如,王文华,石静,庞娜.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0]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D]. 李贵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