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源性拇内翻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大鹏[1](2021)在《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文中研究说明肱骨干骨折主要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等治疗方式。骨折不愈合和桡神经损伤是肱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肱骨干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肱骨干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各具优缺点,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骨折类型及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肱骨干的解剖,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张曾[2](2021)在《单切口近端与远端Chevro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分析单切口近端与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拇外翻的临床疗效,为以后临床治疗中、重度拇外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2018-2019年入住我院骨科病房的中、重度拇外翻患者资料52例(64足),其中A组27例(33足)行单切口近端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B组25例(31足)行单切口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两种术式内固定物均为同一种钢板及螺钉。术前及术后均拍摄负重位患足正、侧位X线片,进行采集、分析术前、术后及术后一年随访时拇外翻角(Hallux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对选中患者采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术后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1.A组与B组共50例(62足)患者,成功获得随访的50例患者全部都在10周内骨性愈合,所有患者都未发现明显并发症。2.A组:行单切口近端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的患者:HVA由术前40.79±12.47°恢复为术后15.08±8.08°,术后一年随访为15.68±8.03°;IMA由术前平均14.68±3.99°恢复至术后9.27±2.39°,术后一年随访为9.69±2.61°,所有角度较之前均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术后一年随访较比术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AOFAS评分:术前平均评分为34.74±13.44分,术后提高到77.06±13.07分,术后一年随访为78.26±13.52分,术后与术后一年随访较术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手术后患足穿鞋时的舒适程度评价为“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92.0%,对手术后患足外观美观性评价为“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80%,对手术后患足拇趾活动度评价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92.0%。3.B组:行单切口远端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的患者:HVA由术前39.89±11.29°恢复为术后16.08±6.03°,术后一年随访为16.06±5.91°;IMA由术前平均16.26±3.67°恢复至术后9.47±2.63°,术后一年随访为9.32±2.32°,各角度恢复好,术后3个月及术后一年随访较比术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AOFAS评分:术前平均评分为33.48±12.72分,术后提高到75.13±7.70分,术后一年随访为76.03±7.96分,术后与术后一年随访较术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手术后患足穿鞋时舒适程度评价为“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92.0%,对手术后患足外观美观性评价为“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96.0%,对手术后患足拇趾活动度评价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为92.0%。4.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A组与B组同时间时HVA及IM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时AOFAS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及分析,发现术后相同时间时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发现A、B两组患者术后对于穿鞋、外观及活动范围的满意度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对外观的满意度方面,B组(远端)满意人数明显要高于A组,双方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因,考虑为患者数量较少,差距较小所致。结论:1.远端Chevron截骨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术式与近端Chevron截骨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术式临床效果相仿,均是纠正中度至重度拇外翻的有效及可靠方法。2.单切口Chevron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术后美观性较高。
黎红灿[3](2021)在《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踇外翻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拔伸扳正手法配合自制矫形器治疗轻度踇外翻,与体操法矫正踇外翻进行对比,旨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患者广泛接受的保守治疗方法,并客观评价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轻度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预计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轻度踇外翻患者(40足),按就诊时间顺序、患者个人为单位进行编号奇偶数,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拔伸扳正手法配合24小时佩戴矫形器进行治疗,手法治疗两天一次,矫形器分日间和夜间型,六周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体操矫正踇外翻进行治疗,每天一次,六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评分、X线测量指标、足踝外科通用的AOFAS-踇趾评分系统为依据,从各方面评价患者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疗程结束后,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VAS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61,P=0.00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对减轻疼痛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方法。2.治疗组AOFAS平均评分为79.65分,对照组AOFAS平均评分为65.80分,两组治疗后AOFAS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8,P=0.829(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对矫正踇趾外翻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方法。结论1.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方法能消除轻度踇外翻畸形,缓解疼痛,逐步恢复踇趾正常形态。2.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方法,疗效明显优于体操法治疗。3.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轻度踇外翻在试验中未发生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
曹旭含[4](2021)在《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步态周期是指正常行走或奔跑时,同一侧足从足跟至前足离地迈出-空中摆动直到脚跟再次着地的行进过程。前足横弓支撑着人的正常站立和行走,参与着足底功能的构建,在整个行动时的步态周期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根据步态系统分析正常前足足底压力有一定规律,从内(第一跖骨头)向外(第五跖骨头)依次呈递减趋势,而足底压力分布顺序的变化是足部结构发生改变的信号,这会打破整个足部生物力学状态从而影响整个步态周期甚至正常行走过程。足踝门诊常见的此类病症就是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和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痛症,其主要病理表现就是前足足底胼胝体的形成和跖骨头下方的疼痛。由于遗传性拇外翻畸形导致前足足横弓塌陷或者后天医源性因素导致足弓结构改变使步行时前足负荷增加,足底压力偏聚在局部跖骨头下所致。近几年因传统开放术式损伤较大,过程复杂,恢复期较长,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术式广泛接受,这种术式主要包括分离关节囊、削磨骨赘、跖骨截骨、手法复位、外固定裹帘以上5个步骤,在治疗时从三维和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尽可能使足底混乱的压力分布恢复正常,从而纠正畸形。因此,在术中微型钻头截骨后手法整复纠正拇外翻畸形时,需要根据第1跖骨的长度尽量控制调整跖骨远端的短缩与位移距离。当下研究中缺乏相关术中位移距离定量的指标研究,应临床需求,当加强微创截骨端在步态周期中的位移研究,确定其中的具体量化关系,实现科技化、规范化、精准化医疗救治。二、研究方法选取一位拇外翻合并足底跖痛症的志愿病人,操作Mimics、Rapidform XOR3 64、ABAQUS等有限元三维处理软件构建构建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选取两位拇外翻志愿病人,其中一位为拇外翻合并跖痛症但术后跖痛症痊愈病人,利用足底测力台采集分析系统对二位拇外翻志愿者手术前后的足底压力进行动态测试,将步态测试后的数据与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从而验证有限元模型是否有效;在拇外翻术前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的手术操作步骤,分别将截骨后第1跖骨头远端由内向外、由上到下按照步骤依次纠正,位移单位定义为2mm,最终位移距离为Omm、2mm、4mm和6mm。收集并分析截骨端及各个跖骨头下在步态周期中的应力数据,明确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别与第1、2跖骨头下应力变化之间的量化关系,分析第1、2跖骨头在步态周期中的压力变化与术后转移性跖痛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得到术中精确的位移量化指标。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了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全足的骨软骨及软组织的模拟仿真有限元模型,同时模拟步态周期中拇外翻术后全足应力、应变模型及动态过程支撑相末期的工况。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支撑相末期工况有限元模型包括跗骨、跖骨、趾骨、关节软骨及肌腱韧带共80个独立模型,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支撑相末期工况共有610861个单元,173618个节点。基于拇外翻合并跖痛症动态仿真支撑相末期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1跖骨截骨远端位移的变化情况与外侧跖骨头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水平位移保持固定值时,伴随着垂直位移量的增但,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逐渐增加相反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随之减轻。对比分析发现,水平位移固定为0mm时,垂直位移的变化情况与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大,r值0.873;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呈中度负相关性,r值为-0.650;当水平位移量在2mm~6mm动态变化时,垂直位移变化关系与第1跖骨头压力变化存在相关性,r值依次为0.912、0.987和0.799;水平位移在4mm~6mm之间动态变化时,垂直位移的变化与第2跖骨头的压力变化相关性较高,r值分别为-0.811、-0.699(水平位移在2mm时,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与垂直位移无明显相关性)。同样情况下,当垂直位移在(0~6mm)动态变化一定时,水平位移的动态增加过程与第1跖骨头下压力关系明显相关,第2跖骨头对应位置压力依次降低;支撑相末期工况,当垂直位移固定为4mm时,水平位移的依次增加与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变化相关性最高,和第2跖骨头下压力变化高度负相关性,二者相关性均为最大值,此时r值最高为0.981与-0.890。当垂直位移一定时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其余数据(Omm与4mm)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与第一跖骨下应力r值分别为0.826、0.930,与第二跖骨头下应力具有中度负相关性,具体r值为-0.581、-0.512。当垂直位移为4mm时,第1跖骨头下应力伴随着水平方向位移的增加而增大,相反,第2跖骨头下压力随之减小,二者与水平方向的位移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值为0.981与-0.890;同时在这一区间,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x与第2跖骨头下对应压力y相关性最高,r值为-0.830,量化关系方程为y=-0.4528x+0.4159;水平位移为4mm时,垂直位移的增加,截骨远端(第1跖骨头下)压力x与第2跖骨头下对应压力y相关性为负值,r值为-0.894,量化关系为 y=-0.6504x+0.5232。四、研究结论步态周期中,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外翻截骨端的位移变化与跖痛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线性关系。当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4mm、跖侧位移4mm时,拇外翻畸形能够得到纠正,术后跖痛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许萌[5](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李翔,燕冰,赵士君,张威[6](2020)在《应用改良Scarf截骨个体化治疗拇外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改良Scarf截骨在中、重度拇外翻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微创骨科通过对拇外翻患者个体化评估,采用改良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患者79例130足;双足51例,单足28例。术前、术后1年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标准及手术前后根据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及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7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15.0±2.9)个月;所有手术均无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截骨处未出现不愈合,愈合时间8~12(9.0±2.4)周;未出现医源性拇内翻及术后第1跖骨头坏死。疗效评定为优108足、良18足、可4足,治疗优良率96.92%。所有患者术后1年[HVA(11.2±2.9)°、IMA(7.0±1.2)°及DMAA(7.5±2.9)°]较术前明显改善[HVA(41.4±7.2)°、IMA(19.7±4.1)°、DMAA(21.3±8.6)°,均P<0.05];AOFAS术后1年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1±4.3)分比(47.7±4.4)分,P<0.05]。结论改良Scarf截骨个体化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文玉伟,王强,宋宝健,冯伟,朱丹江[7](2020)在《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192例采用闭合复位、桡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排除术前神经损伤3例,最终获得临床资料完整者180例。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于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性别、年龄、左右侧、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拔出克氏针时间、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均值比较或者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180例患儿手术时间25~162 min,平均68.2 min;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0.6个月。Flynn功能标准评价优153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8.3%(177/180);外观恢复标准评价优152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175/180)。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2例,针道感染7例,无Volkmann挛缩和尺神经损伤。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016,P=0.045)、手术时间(t=-5.530,P<0.001)、受伤机制(χ2=75.373,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χ2=9.449,P=0.009)与功能评价显着性相关;手术时间(t=-3.575,P=0.001)和受伤机制(χ2=102.350,P<0.001)与外观恢复评价显着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81,P<0.001)、受伤机制(OR=42.286,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OR=4.337,P=0.047)是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伤机制(OR=74.850,P<0.001)是外观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住院时间短,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受伤机制、受伤到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会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预后,同时受伤机制也是影响外观恢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博涵,杜银桥,孙菁阳,沈俊民,李铁键,周勇刚[8](2021)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TKA术中医源性MCL损伤的表现、原因、预防与诊治方法。结果 TKA术中预防医源性MCL损伤发生是关键。MCL一旦发生损伤,股骨附着点撕脱伤建议采用螺钉垫圈或缝线锚钉固定;胫骨附着点撕脱伤利用缝线锚钉固定、骑缝钉修复或保守治疗;体部撕裂伤可以直接缝合修复,针对软组织条件差、韧带断端间隙明显患者,建议采用自体股四头肌腱、半腱肌腱或人工韧带重建;增加假体限制性可作为最后的补救方法。结论目前TKA术中医源性MCL损伤处理方法各有利弊,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术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策略。
侯召猛[9](2020)在《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01月因股骨粗隆间骨折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采用这两种术式的78例患者分为两组,PFNA组40例和InterTAN组3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局部并发症:髋内翻畸形、骨折迟缓愈合、骨折不愈合、刀口感染、术后再骨折、内置物松动或断裂等;全身并发症:褥疮、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肺栓塞等),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时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中医病证疗效评定,并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9±3.88)个月。PFNA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刀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术后再骨折,经手术治疗后好转,8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好转,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及1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均获好转。InterTAN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术后再骨折,经手术治疗后好转,4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好转,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及2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均获好转。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方面P=0.000<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FNA组优于InterTAN组;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术后1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P=0.000<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InterTAN组优于PFNA组;在住院天数、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与InterTAN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PFNA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较InterTAN更具优势,InterTAN具有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术后1月Harris评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他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故身体条件差、不耐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优选PFNA固定系统,而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优先考虑InterTAN固定系统。祖国医学的“筋骨并重”理念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始终的灵魂,对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倪宏强,楼跃[10](2020)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好发于5~7岁儿童,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伸直型约占98%,Gartland又进一步将其分为3型。由于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特殊,骨折复位困难且不稳定。若治疗不当,易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理念逐渐得到完善。本文就目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治疗作一综述。
二、医源性拇内翻手术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源性拇内翻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肱骨干相关解剖和临床意义 |
二、肱骨干骨折移位的力学分析 |
三、肱骨干骨折分型 |
四、肱骨干骨折合并损伤 |
五、治疗 |
(一)保守治疗 |
1.前臂悬垂石膏: |
2.组合夹板: |
3.功能支具: |
(二)手术治疗 |
1.接骨板: |
2.髓内钉: |
3.弹性钉: |
4.外固定架: |
5.手术入路: |
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七、总结 |
(2)单切口近端与远端Chevro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手术方法 |
2.3.2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临床疗效指标 |
2.4.2 影像学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影像学疗效 |
3.3 AOFAS评分分析 |
3.4 术后满意度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拇外翻的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踇外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踇外翻的认识 |
1.1 内因 |
1.2 外因 |
1.2.1 急性损伤 |
1.2.1 慢性劳损 |
1.2.2 外感因素 |
2.西医学对踇外翻的病因认识 |
2.1 鞋袜因素 |
2.2 遗传因素 |
2.3 其他因素 |
3.西医学对踇外翻的解剖特点及病理认识 |
4.踇外翻的治疗方法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5.轻度踇外翻的治疗意义 |
资料与方法 |
1.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西医诊断标准和分型 |
2.3 筛选标准 |
2.4 试验方法 |
2.5 临床观察内容及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HVA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 |
3.6 总体疗效评价 |
3.7 不良事件观察 |
讨论 |
1.轻度踇外翻治疗原则 |
2.拔伸扳正手法治疗机理分析 |
2.1 “点穴”法治疗机理分析 |
2.2 “拔伸”法治疗机理分析 |
2.3 “扳法”法治疗机理分析 |
3.高分子石膏矫形器设计原理及治疗机理分析 |
4.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4)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步态周期中拇外翻术后跖痛症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
1. 跖痛症的发生机制 |
1.1 跖痛症与足底生物力学的关系 |
1.2 步态周期中的跖痛症 |
2. 跖痛症的分型 |
3. 拇外翻与跖痛症的联系 |
4. 拇外翻术式治疗 |
4.1 软组织松解术 |
4.2 跖骨截骨术 |
4.3 关节融合术 |
4.4 关节成形术 |
4.5 微创截骨术 |
4.5.1 手术操作步骤 |
4.5.2 微创截骨术治疗与预防跖痛症 |
5. 有限元与微创治疗 |
综述二 传统中医治疗跖痛症类相关足部疾病概况研究 |
参考文献 |
引言 |
1 设备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对象 |
1.3 方法 |
1.3.1 中西医结合微创术式步骤 |
1.3.2 志愿者足底压力检测过程 |
1.3.3 基于有限元法构建步态周期中的拇外翻仿真模型 |
1.3.4 模型约束与加载 |
1.3.5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1.3.6 观察指标 |
2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二类志愿者术前、术后足底压力测试结果 |
3.2 拇外翻合并跖痛症有限元模型构建 |
3.3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拇外翻合并跖痛症) |
3.4 拇外翻术后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分析 |
3.4.1 足底压力分析结果(支撑相末期,水平位移一定) |
3.4.1.1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0mm) |
3.4.1.2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2mm) |
3.4.1.3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4mm) |
3.4.1.4 跖骨头下压力数值(6mm) |
3.4.2 截骨远端的水平位移 |
3.4.3 第1跖骨头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
3.4.4 足底压力分析结果(步态周期支撑相末期,垂直位移不变) |
3.4.4.1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0mm) |
3.4.4.2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2mm) |
3.4.4.3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4mm) |
3.4.4.4 跖骨头下应力大小(6mm) |
3.4.5 第1跖骨头与第2跖骨头下压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
4 讨论 |
4.1 有限元方法的可靠性与不足 |
4.2 微创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截骨端垂直位移与跖痛症的量化关系 |
4.3 微创正骨手法治疗拇外翻截骨端水平位移与跖痛症的量化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
3.骨折的整复原则 |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
5 复位与固定 |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
7 康复方法 |
8.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应用改良Scarf截骨个体化治疗拇外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 |
1.选择标准: |
2.病例来源: |
二、方法 |
1.手术: |
2.术后处理: |
3.疗效评价: |
4.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讨 论 |
1.基于病理改变的拇外翻术式选择: |
2.改良Scarf截骨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
(9)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6 骨折分型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术后练功 |
2.5 术后随访 |
2.6 疗效观察及评定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讨论 |
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 |
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的特点 |
3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的特点 |
4 PFNA与 InterTAN研究结果分析 |
5 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念的研究 |
5.1 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
5.2 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念在骨伤科的应用 |
6 现代医学“微创”理念的研究 |
6.1 现代医学“微创”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
6.2 现代医学“微创”理念在骨科的应用 |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疗时机的选择 |
二、治疗方式的选择 |
1.按照骨折分型治疗: |
2.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 |
3.弹性髓内钉内固定: |
4.外固定架治疗: |
三、并发症的治疗 |
1.神经血管损伤: |
2.骨筋膜室综合征: |
3.肘内翻畸形: |
四、医源性拇内翻手术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J]. 于大鹏.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05)
- [2]单切口近端与远端Chevron截骨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疗效分析[D]. 张曾. 延边大学, 2021(02)
- [3]拔伸扳正手法配合矫形器治疗踇外翻临床研究[D]. 黎红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微创治疗拇外翻在步态周期中截骨端位移与跖痛症量化关系的有限元研究[D]. 曹旭含.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应用改良Scarf截骨个体化治疗拇外翻的疗效观察[J]. 李翔,燕冰,赵士君,张威.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0(06)
- [7]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 文玉伟,王强,宋宝健,冯伟,朱丹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09)
- [8]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防治[J]. 张博涵,杜银桥,孙菁阳,沈俊民,李铁键,周勇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1)
- [9]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侯召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J]. 倪宏强,楼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