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SIP软交换技术建设潞安信息支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琼,王乐球,林树华[1](2019)在《智慧供电服务柜员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智慧供电服务柜员机系统,集成了前端柜员机设备和后台服务运营支撑系统,在传统电力柜员机基础上通过实时远程视频交互,让客户与业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业务办理;通过高清视频、电子采集、呼叫中心等技术,实现与供电营销业务系统的高度整合,创新了一种"集控式供电营业厅"服务模式,达到减人增效、不间断服务目的。
武瑞琼[2](2018)在《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内蒙古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信息通信专业在电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网迎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鄂尔多斯电业局的行政、调度语音系统发展迅猛,现有电力程控交换机和2M组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为重点解决调度交换网和行政交换网网络容量小、不能实现语音业务全覆盖互通、多媒体业务引入程度小和引入成本高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针对鄂尔多斯电业局通信网网络分布现状,对电力通信网软交换系统建设进行初步规划和设计。以软交换技术为研究方法,本着使用安全方便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要求能够提供语音、流媒体、DATA等多种综合性业务,选用开源的平台、标准化的业务结构,可以满足各类新业务的的新一代网络。基于原有分组交换网,支持各类电信、电话业务,充分利用虚拟带宽技术和基于服务质量的可靠传输技术,其业务实现功能和业务传输技术彼此独立,实现对现有程控语音网络的改造。在功能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语音业务外,还可以实现数据、视频、会议、消息推送等新增业务。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软交换技术的介绍,调度交换网和行政交换网的规划与建设。创造性的使用新旧网并行使用,互为备份方式,最大可能的实现服务器间的融合。经规划设计,形成了软交换系统的组网方案、技术方案和新功能的引进融合方案。
孙丽明[3](2018)在《廊坊电力通信网行政软交换系统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面向智能电网的区域电网建设、调度、运行、管理对电力通信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保障电网的信息交互,是保证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会议、计费等业务高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电力通信网络已经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支撑网络之一。智能电网的发展推动了通信网络业务需求与日俱增,软交换技术凭借其在新业务扩展上的灵活性以及丰富的通信手段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研究和廊坊通信网现状分析,制定了廊坊行政交换网络的软交换技术改造方案。首先本文对通信系统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了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优缺点。软交换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融合功能,在业务拓展上具有明显优势,是智能电网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为后续的技术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对廊坊电力通信网的传输网络、业务网络和支撑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当前业务网络的互通性差、运维成本高、信道利用率低的问题,从网络发展层面提出了改造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指出了廊坊电力通信网络进行改造的必要性。最后本文根据廊坊电力通信网的业务需求分析进行行政软交换系统改造,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方案论证。根据得出的具体方案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行政软交换系统设计,从承载网络结构、软交换系统层次、网络拓扑、基本配置和中继组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并制定了可靠的中继系统和用户过渡方案。软交换系统是一种开放性功能模块体系,廊坊电力通信网络进行改造后的行政交换系统运行成本低、业务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在用户评价、灵活性和经济性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其他业务网络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参考。
赵潇[4](2016)在《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认识到在一个统一的公共分组网络上承载语音、视频和数据的重要性。下一代网络是通过呼叫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来实现同时承载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全新网络。下一代网络将会实现开放的分层结构,各层之间的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进行互通,从而实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的网络的平稳过渡。软交换技术正是基于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软交换的主要思想是它将呼叫连接、用户管理、业务控制等功能与业务媒体流进行分开传送,从而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功能,可以高效的对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融合。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本地网运营商同时面临原有业务量日渐萎缩和新业务难以有效开展的双重压力。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情况下提出利用软交换对现有的电信网络进行软交换改造的设想,利用软交换平台接口功能的开放性等特点,逐渐发展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本论文首先对软交换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根据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同时结合南京联通本地网的实际情况,从灵活性、有效性、可靠性等方面论述了南京联通本地网软交换改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南京联通本地网改造的实施的规模、程度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改造方案。通过对这几种改造方案的比较和研究,得出本地网软交换改造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在南京联通本地网改造的实际情况也达到了预期的改造效果。软交换的网络改造不但整合了现有的网络构成,同时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打下了基础,提高了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白玥[5](2017)在《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规模也在快速壮大。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电力工作的核心。因为电力系统具有不间断性,并且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对电力调度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通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电力安全生产的需求,电网需充分借助高速发展的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电力通信的网络化、宽带化与数字化。以IP网络为基础,创建数据、语音和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调度系统,是当前电力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软交换属于一种集合,包括了诸多逻辑功能实体,是下一代网络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的核心设备。同样在现阶段的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该项技术设计的主要思想为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通过规范标准的协议实现不同实体间的通信与连接。此种框架结构促使业务处理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软交换技术在当前已经是应用相当广泛与成熟的阶段本文首先对软交换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从它的特点及优势入手分析了用它进行电力通信组网所能带来的优势及经济效益。着重从电力调度与电力行政通信入手,分析公司传统电路交换已不能满足现行电网发展趋势的原因,阐明电力行政、调度电路交换网向软交换系统演进是必然趋势。本文将介绍供电公司对软交换运用于电力通信系统中的探索研究,包括公司通信需求分析、组网整体规划、设备安装、模拟用户环境的测试等,以其论证VOIP组网的加入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可行性,涵盖了软交换组网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方案设计、业务实现等。阐明了引入软交换技术为电力通信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与现有的传统交换电路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式电力通信的平滑过渡。同时从企业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引入软交换后可能带来的典型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王宪[6](2016)在《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致力于研究软交换技术在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深入改革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对企业内部通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议电视、可视化调度等新的业务需求不断提出,传统的电路交换已不能满足新的办公业务需求,软交换技术不但可以很好的支持语音业务,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可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而且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接口,非常便于提供新业务。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结构、功能、协议以及秦皇岛供电公司程控交换网络分析,依据软交换系统架构以及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交换系统的现状需求,结合秦皇岛供电公司电力通信综合数据网建设情况以及软交换设备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对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进行网络拓扑设计,重点研究了行政软交换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在初期工程建设完成后,通过开展工程测试验证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与电力专网、市话运营商、县级行政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性,以及软交换平台接入第三方终端的可行性和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备份机制的可靠性。在工程建设完成后,从行政交换系统网络架构、设备运行安全性和业务运行重要性角度出发,研究制定现有行政交换系统向软交换系统过渡方案,并就软交换技术应用前后效果开展了对比分析。论文通过对行政软交换系统的研究设计以及应用,最终在秦皇岛供电公司建立了一个网络建设成本低、语音业务覆盖范围大、能够提供更多先进的业务以及高效益、灵活性强的行政交换网络。
李茜[7](2016)在《基于软交换的某单位通信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用户对于网络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融合化、服务多元化已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具有支持多类型网络接入、支持多媒体服务、增值业务触发灵活、建设改造成本小等优势,已成为现阶段网络技术发展演进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某单位通信网络建设现状,针对其多种网络长期并存,各网络用户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无法满足所有网络用户的多媒体服务需求等问题,引入软交换技术对原有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构建能够融合多种网络,实现各网络用户互联互通,充分分享网络资源,语音、视频及其他多媒体业务数据传输拥有QoS保障,网络管理灵活可控,网络运行安全可靠的优化网络。本研究基于软交换技术对该单位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根据该单位当前通信网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网络优化设计的主要需求和设计目标。基于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研究,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分析论证了采用软交换技术对该单位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设计的必要性。2.基于软交换技术,提出该单位通信网络优化设计总体架构,从网络组织、设备选型、协议应用、编码方案、业务量规划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的具体解决方案,并进一步研究了优化后网络的QoS保障、网络管理、安全防护的设计与实现。3.在该单位通信网络节点建立优化网络的实验验证模型,应用IxChariott测试系统对优化后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对网络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MOS值等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讨论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给出网络优化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并提出下一步网络优化的方向。本研究从某单位通信网络改造的现实需求入手,引入软交换技术提出了网络优化设计的解决方案。对该单位通信网络的优化设计工作,对于研究基于软交换技术改变传统网络的组网模式、提升多元化的网络承载能力、丰富网络应用服务,进而全面提升网络应用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跃[8](2014)在《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软交换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本人从事电力通信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当前电力调度通信系统面临的发展要求,对基于交换技术构建新一代电力调度通信进行了研究。随着软交换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电信网络中成功的大量应用,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已经建设完善的SDH和IP通信专用传输网络,较好地解决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传输带宽问题。软交换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具有应用上的扩展性、业务上的融合性等传统通信系统不具备的特性,可以方便灵活的与业务系统进行互通互联,实现符合智能电网通信需求的新业务。研究和建设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成为电力通信调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力通信传统调度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智能电网对调度通信的要求、构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调度通信系统的必要性,研究了软交换技术、软交换和PBX的融合互通、电路交换到软交换调度的平滑过渡、容灾处理机制。通过研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解决方案,为电力企业调度通信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王瑾[9](2014)在《软交换架构下语音交换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软交换,是NGN(下一代网络)中语音交换的呼叫与控制中心,具备实时的业务呼叫控制连接功能。软交换架构的语音交换网络相比于传统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交换机模式拥有着接入方式灵活、投资小、增值业务触发灵活、可提供媒体流服务等诸多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通信运营商用于业务的发展和推广上。软交换技术是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有着开放的特点,它基于分组传送机制,能够提供很多接入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传统语音业务,也能够提供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已经渐渐成为交换网从电路域向分组域演进的主流。从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上分析,分组交换技术已经渐渐替代电路交换称为应用主流,但从长远来看,传统电话交换网仍将与软交换网共存一段时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软交换技术已趋于成熟,使之成为交换网从电路域向分组域演进过程中的举重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技术。软交换系统按照级别构成可分为核心侧设备和接入层设备。核心侧设备主要包括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接入侧设备主要包括综合接入设备(IAD)、无源光网络(PON)媒体网关设备、SIP终端等。本文重要研究基于软交换架构的网络体系,设计原理和实现目标,包括结构组成、呼叫流程、协议类型、语音编码方式、承载网络指标、性能介绍以及未来展望等。
庞爱丽[10](2014)在《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通信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电信业务和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战略性转变和固定业务向移动业务的战略性转变。面对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依靠用户量的增长来提供收入增长,而且要在新的业务应用和消费模式中找到新的发展向。这就要求运营商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和产品有效的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使目前和将来即将出现的多网运营的建设得以兼顾。产业界已达成共识:目前分离的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网络必将逐步融合演进至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 NGN)。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分析了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对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2、叙述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介绍了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研究了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分别针对PSTN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接入网、传输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3、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技术核心—软交换技术,包括软交换的概念、整体结构和关键协议,分析了软交换的接入能力、业务能力、网络管理机制以及技术优势。重点研究了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并且对软交换和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出了融合演进策略。根据NGN和软交换技术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进行了研究。4、论述了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工程的设计方案,利用黑龙江电信现有的城域网资源和可利用的本地接入网资源,按照NGN网络分层的要求,从网络容量和可扩展性,运营成本和能力以及投资等几方面,对黑龙江电信的NGN试验网工程设计了方案,研究制定了路由组织、私网穿越、QoS实现、网络带宽等方案;通过对网络的安全分析提出了防护方案,并且提出了计费、网管、同步的方案。同时,对用户编号、IP地址分配、信令点编码等网络资源进行了规划。从而优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和成本。
二、使用SIP软交换技术建设潞安信息支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SIP软交换技术建设潞安信息支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供电服务柜员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架构 |
1.2 终端设备支撑系统 |
1.3 终端机 |
2 终端设备模块 |
2.1 外观结构设计 |
2.2 模块组成 |
2.2.1 试制高清视频交互模块 |
2.2.2 银联缴费模块 |
2.2.3 高拍仪扫描模块 |
3 安全实现 |
3.1 交易安全 |
3.2 数据安全 |
4 关键技术 |
4.1 SIP协议栈 |
4.2 RTMP协议 |
4.3 H.264视频编码 |
4.4 电话软交换技术 |
5 系统应用实例 |
6 结语 |
(2)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概述 |
2.1 软交换概念 |
2.2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
2.3 软交换的特点 |
2.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 |
2.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 |
2.3.3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比较 |
2.3.4 软交换系统与传统PSTN网络分析比较 |
2.4 软交换设备需要支持的主要协议 |
2.4.1 H.323协议 |
2.4.2 SIP协议 |
2.4.3 SIGTRAN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交换组网设计 |
3.1 软交换建设需求及系统分析 |
3.1.1 公司调度交换网现状 |
3.1.2 公司行政交换网现状 |
3.1.3 鄂尔多斯电业局调度交换网现状 |
3.2 鄂尔多斯电业局软交换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3.2.1 提升网络质量 |
3.2.2 引入软交换新业务 |
3.2.3 促进网络融合 |
3.2.4 降低成本 |
3.2.5 通信网络宽带化、多媒体化 |
3.3 电力软交换体系结构 |
3.3.1 系统架构 |
3.3.2 电力软交换业务网络体系 |
3.4 技术方案比较 |
3.5 调度软交换建设 |
3.5.1 调度交换系统规划 |
3.5.2 规划目标 |
3.5.3 规划方案 |
3.5.4 调度交换系统重要录音业务功能实现 |
3.6 行政软交换建设 |
3.6.1 行政软交换系统规划目标 |
3.6.2 行政软交换系统规划原则 |
3.7 鄂尔多斯电业局软交换系统建设目标 |
3.7.1 业务层面 |
3.7.2 网络层面 |
3.7.3 管理层面 |
3.7.4 网络融合层面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调度软交换技术方案 |
4.2 行政软交换设计方案 |
4.2.1 行政软交换规划方案 |
4.2.2 VoIP呼叫拨号方案设计 |
4.2.3 PSTN呼叫拨号方案设计 |
4.2.4 话务路由设计 |
4.2.5 网络带宽需求测试 |
4.2.6 计费方案设计 |
4.2.7 网管方案设计 |
4.2.8 同步方式设计 |
4.2.9 设备运行环境要求 |
第五章 预期成果分析 |
5.1 总体成果 |
5.2 经济评价内容 |
5.3 企业间接效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廊坊电力通信网行政软交换系统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概述 |
1.2.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软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综合分析 |
2.1 引言 |
2.2 通信系统理论分析 |
2.3 电力信息通信传输方式 |
2.3.1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 |
2.3.2 光纤信息通信技术 |
2.3.3 无线通信技术 |
2.4 电力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分析 |
2.4.1 软交换技术原理 |
2.4.2 软交换协议与信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廊坊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传输网络 |
3.2.1 光通信部分 |
3.2.2 微波通信部分 |
3.3 业务网络 |
3.3.1 调度电话交换网 |
3.3.2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
3.3.3 综合数据网 |
3.3.4 PCM设备 |
3.3.5 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
3.4 支撑网络 |
3.4.1 电源系统 |
3.4.2 时钟系统 |
3.4.3 监控系统 |
3.4.4 网管系统 |
3.5 廊坊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 |
3.5.1 面临的问题分析 |
3.5.2 改造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软交换技术廊坊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改造方案设计 |
4.2.1 改造原则 |
4.2.2 方案论证 |
4.2.3 方案设计 |
4.3 软交换系统应用测试 |
4.3.1 硬件测试 |
4.3.2 功能测试 |
4.4 软交换过渡方案 |
4.5 改造方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概况 |
2.1 软交换的背景 |
2.2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
2.2.1 软交换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
2.2.2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2.3 软交换业务以及应用 |
2.3.1 软交换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
2.3.2 软交换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
2.3.3 软交换与现有PSTN、VoIP网、智能网进行互通 |
2.3.4 软交换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
2.4 软交换技术的可靠性 |
2.4.1 功能上的稳定性 |
2.4.2 软交换网络中的协议稳定性 |
2.4.3 软交换组网的稳定性 |
2.4.4 第三方提供的服务稳定性 |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
3.1 软交换的概念 |
3.2 软交换的功能 |
3.3 软交换原理及体系结构 |
3.4 软交换中的协议 |
3.5 软交换标准与研究现状 |
3.5.1 软交换标准研究 |
3.5.2 软交换研究现状 |
3.6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第四章 软交换技术在南京联通本地网中的应用 |
4.1 工程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
4.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4.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4.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4.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4.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4.1.6 本地IP承载网现状 |
4.1.7 工程建设必要性 |
4.2 建设方案 |
4.2.1 建设原则 |
4.2.2 建设目标及用户规模 |
4.2.3IMS总体架构及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
4.2.4SBC建设方案 |
4.2.5 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
4.2.6 互联互通和路由计划 |
4.2.7 网络承载方案 |
4.2.8 编号和地址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软交换技术概述 |
2.1 软交换概念 |
2.2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
2.3 软交换的特点 |
2.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 |
2.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 |
2.3.3 软交换与H.323 网络的比较 |
2.4 软交换设备需要支持的主要协议 |
2.4.1 H.323 协议 |
2.4.2 SIP协议 |
2.4.3 SIGTRAN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交换组网设计 |
3.1 软交换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3.1.1 公司电力通信网现状 |
3.2 VOIP组网方案 |
3.2.1 网络结构 |
3.2.2 软交换组网总体技术方案 |
3.2.3 具体技术方案 |
3.2.4 具体实施步骤 |
3.2.5 编号方案和拨号方式 |
3.2.6 技术关键与解决方法 |
3.3 软交换组网改造后的功能实现 |
3.4 技术创新点 |
3.5 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安全防范 |
4.1 软交换系统的安全问题 |
4.1.1 网络的安全分析 |
4.1.2 信息的安全分析 |
4.1.3 终端设备的安全分析 |
4.2 解决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研究成果 |
致谢 |
(6)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 |
1.2.1 软交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交换技术分析 |
2.1 软交换技术 |
2.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
2.3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
2.4 软交换的协议与信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行政软交换系统更新改造方案 |
3.1 秦皇岛行政交换网现状分析 |
3.1.1 秦皇岛行政交换网络现状分析 |
3.1.2 秦皇岛行政软交换系统需求分析 |
3.2 秦皇岛行政交换系统更新改造方案设计 |
3.2.1 秦皇岛行政软交换系统承载网—综合数据网现状分析 |
3.2.2 秦皇岛行政软交换系统设备分析—5020MGC设备分析 |
3.2.3 秦皇岛行政软交换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测试 |
4.1 硬件测试 |
4.2 语音功能测试 |
4.3 传真功能测试 |
4.4 特服功能测试 |
4.5 可靠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行政交换向软交换过渡方案 |
5.1 中继切改方案研究 |
5.2 模拟用户切改方案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交换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6.1 软交换与传统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对比 |
6.2 交换呼叫流程对比 |
6.3 应用效果对比 |
6.3.1 用户体验 |
6.3.2 经济效益 |
6.3.3 灵活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软交换的某单位通信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交换技术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本概念 |
1.2.2 体系结构 |
1.2.3 主要功能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某单位网络优化需求与技术论证 |
2.1 某单位通信网络建设现状 |
2.2 某单位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
2.2.1 PSTN的局限性分析 |
2.2.2 当前网络主要问题分析 |
2.3 网络优化需求和设计目标 |
2.4 引入软交换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2.4.1 各种解决方案分析 |
2.4.2 可行性分析 |
2.5 网络优化设计的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优化的总体架构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软交换组网设计 |
3.1.2 软交换网络功能设计 |
3.2 网络优化设计中的设备选型 |
3.2.1 软交换机 |
3.2.2 其他网元设备 |
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优化设计解决方案 |
3.4 网络优化设计中主要应用协议 |
3.5 网络优化设计中编码方案 |
3.6 网络优化设计中网络业务量规划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oS保障、网络管理及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网络QoS保障设计 |
4.1.1 语音通信业务 |
4.1.2 多媒体业务 |
4.2 网络管理优化方案 |
4.2.1 网管系统接入方案 |
4.2.2 网管系统结构及功能 |
4.2.3 网管系统接口协议设计 |
4.2.4 网络管理实现方案 |
4.3 网络安全优化体系 |
4.3.1 网络安全体系规划 |
4.3.2 安全区域的安全体系设计 |
4.3.3 信任区域的安全体系设计 |
4.3.4 非信任区安全体系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设计的可行性验证及分析 |
5.1 测试评估基准 |
5.2 测试评估工具 |
5.3 验证方案 |
5.4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
5.4.1 实验测试结果及数据评价 |
5.4.2 实验数据分析 |
5.5 实验验证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及应用 |
2.1 软交换的定义 |
2.2 主要功能及技术特征 |
2.3 协议及架构 |
2.4 软交换发展现状 |
2.5 软交换的典型应用 |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的应用 |
3.1 国内电力调度通信现状分析 |
3.2 智能电网对电力调度通信的要求 |
3.3 软交换技术用于电力调度通信的技术基础 |
3.4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应用的意义 |
3.5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应用的主要作用 |
3.6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系统 |
3.7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平台主要功能 |
3.8 关键技术 |
3.9 呼叫连接控制流程 |
3.10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中典型应用 |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乌特拉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网解决方案 |
4.1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现状 |
4.2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
4.3 乌拉特后旗电力调度通信系统采用软交换技术解决方案 |
4.3.1 方案设计原则 |
4.3.2 方案技术特点 |
4.3.3 系统配置规划 |
4.3.4 组网拓扑结构 |
4.3.5 方案配置表 |
4.4 主要设备 |
4.5 调度平台 |
第五章 结论及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软交换架构下语音交换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DIRECTORY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名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交换技术简介及论文研究背景 |
1.2 软交换网络相对于传统交换网络的优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交换系统设计 |
2.1 软交换网络架构 |
2.2 软交换网络设计思路 |
2.3 现网网络情况 |
2.4 软交换网络建设需求 |
2.4.1 安全需求 |
2.4.2 组网需求 |
2.4.3 业务需求 |
2.4.4 功能需求 |
2.4.5 承载网需求 |
2.5 软交换使用产品介绍 |
2.5.1 SoftX3000的定位 |
2.5.2 SoftX3000产品特点 |
2.5.3 SoftX3000的安全性能 |
2.5.4 SoftX3000的技术指标 |
2.6 软交换组网方案 |
第三章 软交换网络规划与建设 |
3.1 软交换容量预测及规划 |
3.1.1 业务现状分析 |
3.1.2 业务规模预测 |
3.2 语音编码技术 |
3.2.1 语音编码技术概述 |
3.2.2 语音编码方式 |
3.2.3 语音处理技术 |
3.3 业务带宽计算与规划 |
3.3.1 带宽规划计算方法 |
3.3.2 带宽规划实例 |
3.4 承载网指标分析 |
3.4.1 Qos指标要求 |
3.4.2 承载网带宽检测 |
3.4.3 承载网Qos指标检测 |
3.5 软交换建设规模 |
第四章 呼叫流程分析 |
4.1 H.248协议呼叫流程 |
4.1.1 H.248协议概述 |
4.1.2 H.248协议消息 |
4.1.3 基本控制流程 |
4.2 SIP协议呼叫流程 |
4.2.1 SIP协议概述 |
4.2.2 SIP协议消息 |
4.2.3 基本控制流程 |
4.3 其他协议呼叫流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10)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
2.2 NGN的体系结构 |
2.3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 |
2.4 NGN的关键技术 |
2.4.1 软交换技术 |
2.4.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
2.4.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
2.4.4 宽带接入技术 |
2.5 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研究 |
2.5.1 PSTN网络的演进 |
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 |
2.5.3 国际互联网的演进 |
2.5.4 接入网的演进 |
2.5.5 传输网的演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交换技术及发展 |
3.1 软交换的概念 |
3.2 软交换的整体架构 |
3.3 软交换的关键协议 |
3.4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
3.4.1 特点综述 |
3.4.2 软交换综合接入能力 |
3.4.3 强大的业务能力 |
3.4.4 策略化的网络管理机制 |
3.5 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
3.5.1 成本优势 |
3.5.2 业务优势 |
3.6 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 |
3.6.1 主要应用方式 |
3.6.2 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
3.6.3 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
3.6.4 与IN进行网络和业务互通 |
3.6.5 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
3.7 软交换与现有网络的关系 |
3.7.1 软交换对PSTN向下一代网络融合演进解决方案 |
3.7.2 软交换和H.323 VoIP网络互通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方案 |
4.1 网络实施方案 |
4.1.1 工程概况 |
4.1.2 互通方案 |
4.1.3 路由组织 |
4.1.4 信令网关(SG)设置方案 |
4.1.5 私网穿越设备 |
4.2 承载网建设方案 |
4.2.1 网络传送层建设 |
4.2.2 QoS实现方案 |
4.2.3 网络带宽需求 |
4.3 网络资源规划 |
4.3.1 用户编号方案 |
4.3.2 IP地址分配方案 |
4.3.3 信令点编码 |
4.4 网络安全 |
4.4.1 安全分析 |
4.4.2 防护方案 |
4.5 运营支撑系统方案 |
4.5.1 计费 |
4.5.2 网管 |
4.6 同步 |
4.6.1 时间同步 |
4.6.2 时钟同步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使用SIP软交换技术建设潞安信息支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供电服务柜员机系统设计与实现[J]. 周文琼,王乐球,林树华. 软件导刊, 2019(07)
- [2]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D]. 武瑞琼.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3]廊坊电力通信网行政软交换系统改造方案研究[D]. 孙丽明.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4]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D]. 赵潇.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5]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D]. 白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6]秦皇岛供电公司行政软交换系统设计与应用[D]. 王宪.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7]基于软交换的某单位通信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李茜.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6(10)
- [8]软交换技术在乌拉特后旗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的应用[D]. 王跃.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9]软交换架构下语音交换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分析[D]. 王瑾. 山东大学, 2014(10)
- [10]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D]. 庞爱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