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一、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楠[1](2021)在《基于MD模拟的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烷基苯磺酸类表面活性剂结构、油相中芳烃和非烃、水相中阴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影响油/表面活性剂/水界面厚度、界面生成能(IFE)、界面张力(IFT)、径向分布函数(RDF)、配位数、均方位移(MSD)、电荷密度分布、疏水端序参数(Order Parameter)等参数的因素。表面活性剂选择芳基在不同烷基链位置(1、3、5、7位)的十六烷基间二甲苯磺酸钠;油相中芳香烃选择包括:2,3,6-三甲基芳基类异戊二烯、卡达烯、海松烯、芘以及环数相对应的苯、萘、菲,此外油相还包括非烃:呋喃、吡咯、噻吩、苯并呋喃、苯并吡咯、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吡咯、二苯并噻吩;水相中阴离子选择为Cl-、OH-和CO32-,阳离子为Na+。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结构变化、油相变化、水相中阴离子变化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从微观角度讨论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体系界面处聚集行为的变化规律,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作用机理开展研究。理论研究对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类时,表面活性剂与油相中芳香烃和非烃以及水相中不同碱度的配伍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论文首先研究芳基在不同烷基链位置(1、3、5、7位)的十六烷基间二甲苯磺酸钠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通过计算密度分布、IFE、RDF和MSD等参数探究此系列同分异构体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活性强弱。其次,选用界面活性最好的表面活性剂(5C16)进行油相变化与水相中不同阴离子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油相变化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一)油相为芳香烃,通过计算IFE、IFT、RDF、配位数、MSD等参数探究芳香烃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探讨分子质量相同(相似)苯环数不同的芳香烃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同时讨论苯环数不同且无支链的芳香烃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二)油相为非烃,计算界面厚度、IFE、IFT、RDF、Order Parameter等参数探究非烃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探讨环数相同的不同杂环原子(O,N,S)对应的杂环分子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同时讨论杂环原子相同的杂环分子中环数不同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最后,保持水相中阳离子(Na+)相同,通过计算界面厚度、IFE、IFT、RDF、MSD等参数探究水相中阴离子(Cl-,OH-,CO32-)变化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研究阴离子个数相同但阴离子种类不同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同时讨论阴离子种类相同但阴离子个数不同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油/水界面厚度、改变界面性质,不同结构同分异构体表面活性剂对界面性质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芳基在不同烷基链位置时的同分异构体表面活性剂表现出在油/水界面的活性不同,芳基在第五烷基链位置时的表面活性剂(5C16)在油/水界面活性较大。油相为芳香烃和非烃时,所对应的油/水界面稳定性不同,界面厚度增大,界面形成能的绝对值增加,界面张力随之减小。当油相为芳香烃时,海松烯与菲(油相中苯环数为三)所形成界面厚度较大,界面形成能绝对值较大,界面张力较小,油/水界面最稳定,卡达烯与萘(油相中苯环数为二)所形成界面较不稳定;当油相为非烃时,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稳定性按照杂环原子O>N>S依次降低。水相中不同碱度(阴离子)令油/水界面压缩程度不同,对油/水界面压缩程度和所形成界面稳定性按CO32->OH->Cl-依次减小,相对应的,油水两相扩散速度按CO32-<OH-<Cl-依次增大。

高世峰[2](2020)在《新型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理化性质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三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成为最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之一。然而碱的加入会造成设备的结垢、管线的腐蚀和地层渗透率降低等不利影响,同时考虑到勘探开发逐渐向高温高盐油藏发展,合成出新型无碱驱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类新型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同时系统研究了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和应用性能,为丰富新型芳基甜菜碱的认知和探索其应用于三次采油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首先,以2,6-二甲基苯酚为原料,经过Williamson醚化反应,Blanc氯甲基化反应,季铵化反应合成两类新型芳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BCBn和BSBn)。通过HPLC、1H-NMR、13C-NMR和FT-ICR MS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合成的BCBn和BSBn纯度在95%以上。其次,系统研究了4种不同系列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热重分析、表面性能、热力学性质、聚集体微极性和胶束自组装形态等理化性质。研究表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热稳定性与疏水基和亲水基的类型相关,疏水基中引入苯环能提高甜菜碱的热分解温度。BCBn和BSBn的热分解温度分别为197和245°C。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并且表面活性优于十二烷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ACB12和ASB12)。p C20和cmc/C20值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长碳链芳基甜菜碱具有更高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以及更强的界面吸附能力。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和m均为负,说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和在溶液中的胶束化均为自发行为。通过DLS和cryo-TEM研究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聚集形态,结果表明:ACB12和ASB12在研究浓度范围内只能形成球状胶束,而BCBn和BSBn能自组装形成囊泡结构,并且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囊泡粒径不断增大。通过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实验结果。同时研究囊泡形成机理,发现苯环的引入能增大疏水基在溶液中的暴露面积,有利于胶束进一步卷曲融合形成囊泡结构。最后,系统测试了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长期热稳定性、耐温抗盐性,静态吸附性、润湿性和驱油效率等应用性能。通过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和盐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BCBn(n=10,12和14)和BSBn(n=10和12)在不加碱时能与新疆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最低界面张力(IFTmin)随温度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时到达IFTmin的时间缩短。BCBn和BSBn对Na Cl的耐受性在10%以上。在Ca Cl2和Mg Cl2的浓度高达0.5%和0.2%时,油/水界面张力仍然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平。同时BCB10和BSB10在120°C下老化30 d界面张力能维持在10–3 m N/m水平。因而系列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BCB10和BSB10对石蜡膜的润湿性最好,最低接触角值分别为25.19°和31.89°。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上的最大吸附量处于0.6~0.75 mg/g之间。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ACB12和ASB12提高采收率分别为3.38%和3.2%,而BCBn和BSBn由于具有更低的界面张力和更好的润湿性,因而采收率达到4.73~6.49%。

王超[3](2017)在《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的微波辅助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芳基烷基磺酸盐是一种磺酸基团连接在烷基链上的新型含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的差异使其性能异于常规烷基苯磺酸盐。常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微波辐射技术因其升温速度快、物料受热均匀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本文以系列α-烯烃(C10-C16)为原料,经三氧化硫·磷酸三丁酯络合物磺化后中和和水解制得系列烯基磺酸钠;以壬基酚为原料,微波辅助条件下与氯乙基磺酸钠发生O-烷基化反应,制得壬基酚氧乙基磺酸钠;然后在微波辅助条件下使上述两种中间体完成C-烷基化反应,合成了系列芳基烷基双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n-NADS,n=10,12,14,16)。通过条件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产品各步骤的最适宜合成工艺条件。产物经提纯后进行了红外光谱、核磁氢谱以及质谱表征,并对产品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表面活性、乳化性能、泡沫性能和润湿性能等进行了评价,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α-烯基磺酸的适宜合成条件为:n络合物∶nα-烯烃=2.4∶1.0,磺化温度60℃,磺化时间70min,水解时间30分钟,水解温度60℃,收率可达90.6%。壬基酚氧乙基磺酸钠中间体的适宜微波反应条件为:n壬基酚∶n氯乙基磺酸钠=1.0∶1.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min,溶剂为异丙醇水溶液(V异丙醇:V水=2:1),微波功率600W,收率可达51.4%。微波辅助手段可大幅度提高C-烷基化反应速率,在n2-壬基酚基乙基磺酸钠:nAOS=2.1:1.0,反应时间30 min,微波功率600W,反应温度110℃条件下,微波C-烷基化反应收率高达95.8%。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质谱分析表明,合成产品的分子结构与预期设计目标产物相一致。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系列产品的HLB值,结果表明,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HLB值均大于13,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和清洁作用,这对于三元复合驱驱油具有极佳效果。采用表面张力法测量了系列产品的CMC,结果表明,Γmax值均低于烯基磺酸盐(AOS),Amin值均高于AOS;随着磺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值降低,胶束化能力增加;γCMC先减小后增大,且γCMC值均低于AOS;吸附效率pC20线性增加。采用分水时间法、光度法、量筒法、角度测量法证实了合成的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较传统表面活性剂及壬基酚基烷基单磺酸钠具有更好的乳化性能、泡沫性能和润湿性能。

牛瑞霞[4](2016)在《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基烷基磺酸盐是磺酸基团连接在烷基链上的新型含芳基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活性以及弱碱、无碱驱油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因其结构与烷基苯磺酸盐相似,可与油田在用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产生良好配伍性能,有利于提高HABS的弱碱适用性。本文以α-烯烃为原料,合成了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Cn-NPAS,n=8,10,12,14,16),考察优化了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条件,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电喷雾质谱(ESI-MS)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研究了Cn-NPAS分子结构对其胶束化行为、表/界面活性、吸附性能、泡沫性能以及乳化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分子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对系列Cn-NPAS进行了弱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模拟驱油实验;探索了C12-NPAS与HABS的复配作用规律。(1)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及结构表征中间体烯基磺酸的适宜合成条件为:氮气稀释SO3半间歇磺化α-烯烃,SO3/α-烯烃摩尔比=1.15:1,稀释SO3气体浓度5%,反应温度30℃,此时烯基磺酸收率可达30.85%;目标产物壬基酚基取代烷基磺酸盐的适宜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3.5h,壬基酚/烯基磺酸摩尔比=2:1,此时目标产物收率可达93.74%。FT-IR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品中含有目标产物应有的磺酸基团和芳环结构,说明成功地将壬基酚基引入烯烃磺酸分子中,得到了目标产物;核磁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表明,合成产品的纯度及分子结构与预期设计目标产物相一致。(2)壬基酚基取代烷基磺酸盐的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采用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研究了Cn-NPAS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Cn-NPAS的Γmax值均低于烯基磺酸盐(AOS),Amin值均高于AOS;随着磺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a)临界胶束浓度值(CMC)降低,胶束化能力增加;(b)γCMC先减小后增大,且除C16-NPAS外,γCMC值均低于AOS;(c)吸附效率p C20线性增加。胶束化热力学分析表明,Cn-NPAS胶束表面反离子的结合是一个放热过程,相同温度下,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胶束反离子结合度β值略微下降;Cn-NPAS胶束的形成属于自发过程放热过程,且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有利于表面活性剂聚集成胶束,温度升高致使CMC有所升高;(35)Sqmic均为正值,胶束化过程使溶液体系的无序度增加;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采用乳化力法、乳状液稳定性以及微乳液法研究了Cn-NPAS对原油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由于Cn-NPAS具有类似支状的“拟双子”双烷基双亲水基结构,使其对原油模拟油的乳化力优于AOS和HABS,而乳状液稳定性不如HABS,随着磺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力先增大后减小,而乳状液稳定性先减小后增大;确定了制备正辛烷微乳液的条件,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微乳区域面积增大,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最佳含盐度范围变窄,耐盐性下降。采用改进Ross-Miles法研究了Cn-NPAS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Cn-NPAS浓度增大,起泡性能增强,泡沫半衰期先急剧减小后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值;温度升高,初始泡沫体积增大,泡沫半衰期逐渐降低;当矿化度<700mg/L时,矿化度增加对泡沫性能影响不显着,但矿化度过高,初始泡沫体积和半衰期明显下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n-NPAS的耐盐性能,结果表明,Cn-NPAS的对Na Cl容忍度(>30g/L)高于石油磺酸盐(14g/L)和重烷基苯磺酸盐(25g/L),但对Ca Cl2和Mg Cl2的容忍度则高于石油磺酸盐而低于HABS;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对Na Cl容忍度下降,而对Ca Cl2和Mg Cl2的容忍度没有明显影响。采用接触角法研究了Cn-NPAS在石蜡疏水表面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Cn-NPAS可使石蜡表面发生适度润湿反转,在所测浓度范围内,可使润湿角降至60o以下;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润湿性增强;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对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先增加后降低。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法研究了弱碱Cn-NPAS体系与系列正构烷烃、原油间的界面活性规律,结果表明,Cn-NPAS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范围为1214,随着磺烷基链长增加,nmin增大;碱浓度的增加影响Cn-NPAS的烷烃选择性,nmin有降低趋势;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先下降后升高,较低浓度(0.05wt%)下Cn-NPAS弱碱水溶液与正构烷烃间的最低界面张力可降至2.67×10-2 m N/m,较同等烷烃-烷基苯磺酸盐体系低一个数量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0.4wt%范围内,通过调节Na2CO3浓度(0.6%1.6%),可使Cn-NPAS弱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3m N/m),弱碱界面活性范围较宽。石英砂/油砂上的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增加Cn-NPAS、Na Cl及Na OH浓度,吸附量逐渐增加,增加Na2CO3浓度,吸附量逐渐减小;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吸附量增加;Cn-NPAS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高于油砂。(3)系列Cn-NPAS表面活性剂的弱碱三元复合驱室内驱油实验室内模拟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弱碱条件下具有优异的驱油性能。C10、C12、C14和C16-NPAS表面活性剂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均比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25.0%以上,且随着磺烷基链长的增加,驱油效率先增加后减小,C14-NPAS体系高达29.6%;与油田在用的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强碱三元复合驱体系的采收率(22.4%)相比,C14-NPAS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的采收率高出7.2%,表明C14-NPAS的弱碱驱油性能优于HABS强碱驱油性能。(4)Cn-NPAS与HABS复配性能及其弱碱三元复合驱室内驱油实验与HABS的复配性能研究表明,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HABS具有良好的配伍性。C12-NPAS与HABS复配后,能够提高HABS的乳化能力,提高C12-NPAS的乳状液稳定性,当C12-NPAS/HABS复配比为1:1时,复配体系的乳化力最大,达到25.4%;C12-NPAS/HABS复配体系可以显着提高单剂的润湿性能和稳泡性能,复配比为7:3时泡沫性能最佳,复配比为2:8时油湿性最好;C12-NPAS与HABS复配比为2:8时,HABS的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驱油效率得到改善,比单独应用HABS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的采收率高出9.5%,说明二者复配可以有效改善HABS的弱碱适应性。

王敬玲[5](2016)在《双组份芳基烷基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芳基烷基磺酸盐其兼具芳环、长烷基链和磺酸基团,结构与重烷基苯磺酸盐相似,区别在于磺酸基团连在了烷基链的最末端,而不是连接在芳环上。在溶解性,界面活性,热稳定性,耐盐性和生物降解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双组份α-烯烃、SO3和壬基酚为主要原料,经过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合成了含酚羟基和不同碳链烷基的双组份芳基烷基磺酸盐—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C12/n-NPAS,n=8、10、14、16),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烷基化反应温度、投料比和反应时间对产品C12/n-NPAS收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用FT-IR和ESI-MS手段对合成得到的产品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考察了碳链长度对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最低界面张力以及泡沫性能、耐盐性能、乳化性能、吸附性能和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合成得到的产物的分子结构与所设计的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相符;(2)随着烷基链长增加,C12/n-NPAS产品的CMC降低,γCMC先降低后增加,其中C12/n-NPAS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比C12-NPAS好。(3)随着烷基链长度增加,C12/n-NPAS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和大庆四厂原油体系之间的界面张力(IFTmin)先逐渐降低然后增加,其中C12/14-NPAS显示出最低IFTmin值9.78×10-33 mN·m-1,低于C12-NPAS。(4)复配产品的耐盐性和乳化性均优于C12-NPAS,C12/10-NPAS和C12/14-NPAS的起泡性和稳泡性最好,C12/14-NPAS吸附量最小,在油砂表面的最小吸附量为3.72μmol/g,抗吸附性能优于C12-NPAS。复配产品在油湿表面的润湿角稍大于C12-NPAS,其中C12/10-NPAS在复配产品中润湿角最小,对油湿表面的润湿性反转能力最好。

牛瑞霞,王大强,王敬玲,王超,廖凌之,宋华[6](2016)在《芳基烷基磺酸盐链长对烷烃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旋转滴法测定系列自制芳基烷基磺酸盐(CnNPAS,n=8,10,12,14,16)水溶液对烷烃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烷基链长、表面活性剂浓度、弱碱浓度、烷烃碳数等因素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CnNPAS的烷基链长和碱含量均会使界面张力达到稳定值的时间增长;增加CnNPAS浓度和烷烃碳数均会使界面张力动态变化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减少。CnNPAS表面活性剂可在低浓度范围较明显地降低界面张力,而随着浓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回升明显。

何志强[7](2014)在《芳香联接基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要由非极性疏水链和极性亲水基团两部分组成。近年来出现了分子结构中含有联接基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双子表面活性剂。联接基赋予双子表面活性剂许多优于传统单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高表面活性、低临界胶束浓度、良好水溶性和较好耐电解质能力等。这些优异且均衡的性能将有利于克服目前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用量大、需要碱的协助、不耐电解质和水溶性差等缺陷。芳香环与水、烷烃及原油均有较好的亲和性,有利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另外芳烃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更为重要的是,芳香环具有多反应活性位和易衍生化的特征。因此,本论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否用芳香环为分子砌块合成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最基本要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及其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是决定表面活性剂能否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两大关键因素。增大疏水区体积是比增强亲油性更高效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方法。相比于柔性联接基,刚性联接基更能大幅地改变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因此,本论文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能否改变两个芳香环的连接方式来调节联接基的刚性?除超低界面张力外,耐电解质能力和优良水溶性也是高效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所需的性能。这些性能所需的结构存在矛盾性,即通过改变疏水链结构和亲水基团这些常规的方法难以均衡各项性能。因此本论文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能否利用芳香联接基来调控和均衡与驱油相关的表面活性剂综合性能?围绕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以芳香环为分子砌块,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构建了4类具有不同刚性联接基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前体。在此基础上合成了4类15种新型表面活性剂:(i)由亚甲基连接两个苯环构成半刚性联接基的BHAM系双子表面活性剂:二(2-羟基-5-壬基苯磺酸钠)甲烷(Sodium salt of sulfonated bis (2-hydroxy-5-nonylphenyl) methane,SBHNM),二(2-羟基-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甲烷(Sodium salt of sulfonated bis(2-hydroxy-5-alkylphenyl) methane,SBHDM),二(2-甲氧基-5-壬基苯磺酸钠)甲烷(Sodium salt of sulfonated bis (2-methoxy-5-nonylphenyl) methane,SBMNM);(ii)由稠环芳香烃萘直接作为刚性联接基的萘系双子表面活性剂:双烷基萘双磺酸钠(Sodiumdialkylnaphthalene disulfonate, DnDS,其中n=8,10,12,14,16,代表烷基碳数);(iii)由刚性苯环和柔性PPO链共同构成联接基的PPn系伸展型表面活性剂:壬基苯聚氧丙烯醚硫酸钠(sodium nonylphenoxy polypropyleneoxide sulfates, PPnS,其中n=3,6,9,12,分别代表PO数);(iv)由BHAM系半刚性联接基和柔性PPO链共同构成联接基的B(PPn)系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双(壬基苯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甲烷[bis(sodium nonylphenyl polypropyleneoxide sulfates) methane, B(PPnS),其中n=3,6,9,分别代表PO数)。采用FT-IR、1H NMR、ESI-MS、HPLC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纯度分析。本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高效、环境友好的特征,对工业化有一定参考价值。(2)采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率法等手段研究了上述4类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于传统单体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性能:更高的表面活性、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更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γcmc)和效率(pC20)以及良好的低温水溶性。另外,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还具有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的特征。(3)研究了联接基对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求取了界面吸附特征参数:最小分子截面积(am),并建立了界面吸附模型。实验事实表明,刚性芳香联接基有利于增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区体积,从而影响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行为。引入PPO链联接基也有相似的作用。萘系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超大的“拟”疏水区体积,促使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溶液环境下产生不同界面吸附行为;B(PPn)系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具有反常的界面吸附现象,即低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分子在界面上排列紧密,而在高浓度下排列疏松。(4)以烷烃为模拟油,利用旋转液滴法考察了上述4类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行为。实验结果发现,具有较大“拟”疏水区体积的表面活性剂有利于超低界面张力的产生(<10-2mN/m)。萘系双子表面活性剂、PPn系伸展型表面活性剂和B(PPn)系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能与系列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5)采用沉淀法等手段考察了上述4类表面活性剂的耐电解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BHAM系双子表面活性剂SBMNM的抗硬水能力略优于传统单体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萘系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耐盐和抗硬水能力则远远超过SDBS,这主要归因于萘系双子表面活性剂巨大的分子截面积和萘环的大共轭体系。B(PPn)系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的抗硬水性能则主要取决于PO数。综上所述,本论文以芳香环为分子砌块建立了简单、高效、低廉、清洁合成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通过芳香环的不同连接方式改变联接基的刚性;并以芳香联接基为调控手段,使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兼具了超低界面张力、优良水溶性和良好耐电解质性这三种所需结构相矛盾的驱油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本论文的发现能够为高效、多功能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提供有益的指导。

张志伟[8](2012)在《AAS分子量及其分布体系界面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子设计,以芳烃、脂肪酰氯等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等反应步骤,合成出11种结构明确且纯度较高的烷基芳基磺酸盐。经两相滴定法测定,烷基芳基磺酸盐有效活性物含量均大于95%。确定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吸附的液固比为50,饱和吸附时间为28h(14h)。测定了五种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分别考察了温度、磺酸盐结构和浓度、盐、碱以及醇对混合体系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减小;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长,磺酸盐溶液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逐渐增大;随着芳环向烷基长碳链的中间位置移动,磺酸盐溶液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逐渐减小;随着盐浓度和碱浓度的增加,磺酸盐溶液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逐渐增加;随着醇浓度的增加,磺酸盐溶液在油砂(石英砂)界面处吸附量逐渐降低。在45℃下,采用旋滴法测定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与大庆油田三厂原油及原油组分之间的界面张力值,结果表明: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为418-432与三厂原油及原油各组分最为匹配,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值。

李静[9](2011)在《系列均三嗪类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设计并合成系列均三嗪类的无碱驱油用纯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界面性能的关系,探讨了能够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的该类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从微观上解释了该类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以脂肪胺和三聚氯氰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系列不同碳链长度和不同烷烃碳链对称度的单/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分别简写为A-MCTn, A-DCTn-m)同系物纯化合物,通过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1H谱和13C谱及红外光谱对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进行表征,结构正确。其次,对所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相对于A-MCTn, A-DCTn-m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重点对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在烷烃/水溶液体系和原油/水溶液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进行了研究。烷烃选择性的研究结果表明,A-DCTn-m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与它们的结构一致,碳数越多,nmin越大。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对烷烃的界面张力动态变化曲线呈单调递减,而在原油/水溶液体系中则出现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A-DCT8-8、A-DCT10-8、A-DCT12-8、A-DCT10-10和A-DCT12-10能够将原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但只有A-DCT10-8和A-DCT12-8能在较宽表面活性剂浓度和不同原油体系保持超低界面张力,说明表面活性剂结构及碳链长度对界面张力的降低都有影响。另外,还研究了温度、氯化钠、表面活性剂同系物复配体系、聚合物和碳酸钠对A-DCTn-m表面活性剂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抗温性和抗盐性;适宜的同系物复配使体系具有很高的界面活性;加入聚合物使体系的界面张力升高;加入碳酸钠能使体系的界面张力降至超低,但不同表面活性剂体系用量不同。探讨了MAS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原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羧酸盐型的MAS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最高。最后,探索了超低界面张力形成的机理,发现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没有通过界面传质从水相扩散进入油相,A-DCT6-6分子在界面的含量远低于A-DCT12-8分子在界面的含量,但它们都能形成中相微乳液。因此,超低界面张力形成的机理可能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层的吸附量及吸附状态决定。

刘宏彬[10](2011)在《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表界面性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子设计,以苯、甲苯、二甲苯、脂肪酰氯、溴丁烷、氯磺酸、氢氧化钠等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格氏反应、Pd/C氢化还原、磺化及中和等反应步骤,合成了9种具有明确分子量的烷基芳基磺酸盐同分异构体。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物含量,9种磺酸盐异构体活性物含量均大于95%。测定了的9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在25℃时的表面张力值,确定了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饱和吸附量、饱和吸附面积、pC20等表面性能参数。通过比较,讨论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表面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MODEL-500旋滴界面张力仪测定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复配体系与一系列正构烷烃的界面张力值,确定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最小烷烃碳数。考察磺酸盐浓度,NaCl浓度和异戊醇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及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烷烃界面性能的关系。通过界面张力扫描的方法细致研究了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原油(以下简称二厂原油)及其组分的界面关系。在相同平均分子量时,考察磺酸盐分子量分布与原油及组分的界面张力关系;考察原油及其组分在五种分子量分布时的界面张力关系;在平均分子量不同时,考察分子量与原油及其组分的界面张力关系。阐明了各因素与界面张力的关系,分析了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原油的匹配关系,确定了其中的规律。

二、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D模拟的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驱油用烷基苯磺酸盐的机理及应用
        1.2.1 烷基苯磺酸盐简介
        1.2.2 烷基苯磺酸盐的驱油机理
        1.2.3 烷基苯磺酸盐的驱油应用
    1.3 分子模拟在研究油/水界面性质的应用
        1.3.1 分子模拟及力场选择
        1.3.2 分子模拟应用在油/水界面性质研究的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芳基在不同烷基链位置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模型构建与模拟细节
        2.2.1 模型构建
        2.2.2 参数设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烷基链体系密度分布
        2.3.2 不同烷基链体系界面形成能
        2.3.3 不同烷基链体系径向分布函数
        2.3.4 不同烷基链体系均方位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芳烃环数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芳烃体系密度分布
        3.3.2 芳烃体系界面张力
        3.3.3 芳烃体系界面形成能
        3.3.4 芳烃体系径向分布函数及配位数
        3.3.5 芳烃体系均方位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烃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烃体系密度分布
        4.3.2 非烃体系界面形成能及界面张力
        4.3.3 非烃体系径向分布函数
        4.3.4 非烃体系疏水链的序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相阴离子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阴离子体系密度分布
        5.3.2 阴离子体系界面形成能及界面张力
        5.3.3 阴离子体系径向分布函数
        5.3.4 阴离子体系均方位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发表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型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理化性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1.1.1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
        1.1.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1.3 无碱驱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1.2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2.1 羧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2.2 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2.3 硫酸酯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2.4 磷酸酯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3 无碱驱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4.1 双烷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4.2 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1.4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
        1.4.1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概述
        1.4.2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应用
    1.5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系列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系列长链芳基羧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3.1 2-(长链烷氧基)-1,3-二甲基苯的合成及表征
        2.3.2 5-氯甲基-2-(长链烷氧基)-1,3-二甲基苯的合成及表征
        2.3.3 系列长链芳基羧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2.4 系列长链芳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4.1 3-(二甲基氨基)-2-羟丙基磺酸钠的合成及表征
        2.4.2 系列长链芳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2.5 N-十二烷基-N,N-二甲基羧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6 N-十二烷基-N,N-二甲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热重分析
        3.3.2 表面张力
        3.3.3 稳态荧光光谱
        3.3.4 动态光散射
        3.3.5 透射电镜
        3.3.6 冷冻透射电镜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重分析
        3.4.2 表面张力
        3.4.3 界面吸附
        3.4.4 胶束化与热力学参数
        3.4.5 聚集体微极性
        3.4.6 胶束粒径分布
        3.4.7 聚集体形态
        3.4.8 堆积参数P的计算
    3.5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
        3.5.1 实验参数设定
        3.5.2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界面张力
        4.3.2 长期热稳定性
        4.3.3 润湿性能
        4.3.4 静态吸附
        4.3.5 乳化性能
        4.3.6 岩心物理模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界面张力
        4.4.2 长期热稳定性
        4.4.3 润湿性能
        4.4.4 静态吸附
        4.4.5 乳化性能
        4.4.6 岩心物理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系列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及中间体表征图谱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的微波辅助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1.1.2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1.2 烯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2.1 烯基磺酸盐的磺化工艺
        1.2.2 烯基磺酸盐的磺化反应机理
        1.2.3 烯基磺酸盐的合成研究进展
    1.3 芳基烷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芳基烷基磺酸盐简介
        1.3.2 芳基烷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应用中的优点
        1.3.3 芳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技术
        1.4.1 微波辐射技术原理
        1.4.2 微波辐射技术特点
        1.4.3 微波促进烷基化技术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的合成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合成原理和方法
        2.2.1 高纯度AOS的合成原理
        2.2.2 微波烷基化
        2.2.3 合成步骤
    2.3 中间体、产物收率的测定方法
        2.3.1 络合物中三氧化硫的定量分析
        2.3.2 两相滴定法测定磺酸盐含量
        2.3.3 溴滴定法测定烯基磺酸盐含量
    2.4 烯基磺酸钠的合成条件优化
        2.4.1 磺化温度对烯基磺酸钠收率的影响
        2.4.2 磺化时间对烯基磺酸钠收率的影响
        2.4.3 中和、水解影响因素的讨论
    2.5 壬基酚氧乙基磺酸钠的合成条件优化
    2.6 微波辐射C-烷基化合成目标产物的合成条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间体和产物的纯化与结构表征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α-烯基磺酸盐的薄层色谱分析
        3.2.2 目标产物的提纯
        3.2.3 红外光谱表征
        3.2.4 核磁氢谱(~1H NMR)
        3.2.5 质谱(MS)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间体、目标产品的纯化
        3.3.2 红外光谱
        3.3.3 核磁氢谱(~1H NMR)
        3.3.4 质谱(MS)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HLB值的测定方法
        4.2.2 表面张力法测临界胶束浓度
        4.2.3 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4.2.4 乳化力的测定
        4.2.5 泡沫性能的测定
        4.2.6 润湿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亲水一亲油平衡值(HLB)值
        4.3.2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4.3.3 乳化性能
        4.3.4 泡沫性能
        4.3.5 润湿性能
        4.3.6 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与壬基酚基烷基单磺酸钠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化学驱油技术及驱油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1.1.1 三次采油技术简介
        1.1.2 ASP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概况
        1.1.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适用于弱碱三元复合驱的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2.1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醇(酚)聚氧烯基醚磺酸盐
        1.2.2 α-烯基磺酸盐及其芳基取代产物
        1.2.3 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背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反应装置图
        2.2.3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2.4 合成反应过程监测方法
        2.2.5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收率计算分析
        2.2.6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光谱表征
    2.3 中间体烯基磺酸的合成条件优化
        2.3.1 物料配比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3 SO_3气体体积浓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4 碳链长度对烯烃磺化反应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确定烯基磺酸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2.4 目标产物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条件优化
        2.4.1 催化剂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2 加热对烯烃磺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5 芳烃/烯基磺酸投料比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
        2.4.6 正交试验确定烷基化反应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2.5 系列烯基磺酸及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的合成结果分析
    2.6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
        2.6.1 系列中间体及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6.2 系列中间体及产物紫外光谱分析
        2.6.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核磁氢谱分析
        2.6.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质谱分析
        2.6.5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元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基本理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3.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Krafft温度
    3.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3.4.1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表面张力法
        3.4.2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稳态荧光探针法
        3.4.3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电导率法
        3.4.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热力学分析
    3.5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化性能
        3.5.1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化力
        3.5.2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状液稳定性
        3.5.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微乳液相行为
    3.6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泡沫性能
        3.6.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起泡体积和半衰期的影响
        3.6.2 温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3 矿化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4 极性物质正丁醇浓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6.5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3.7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抗盐性能的影响
    3.8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润湿性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界面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烷烃间的界面活性规律研究
        4.3.1 表面活性剂分子量与最小烷烃数(nmin)的关系分布特征
        4.3.2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4.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动态界面张力变化的影响
        4.3.5 Na_2CO_3浓度对C_n-NPAS烷烃选择性的影响
        4.3.6 Na_2CO_3浓度对最低/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4.3.7 油相烷烃种类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4.4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活性规律
        4.4.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2 Na_2CO_3浓度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原油-弱碱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4.4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活性图
    4.5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在石英砂/大庆油砂上的吸附规律研究
        4.5.1 砂粒成分分析
        4.5.2 吸附时间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3 液固比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5 电解质浓度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5.6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对静态吸附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岩心驱替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5.3 系列壬基酚基烷基磺酸钠的驱油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复配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6.3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自组装行为研究
    6.4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对模拟油乳化力的测定
    6.5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乳状液稳定性能研究
        6.5.1 稳定乳状液体系中HABS浓度的确定
        6.5.2 稳定乳状液体系中Na_2CO_3浓度的确定
        6.5.3 聚合物对复配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6.5.4 C_(12)-NPAS/HABS复配表面活性剂乳状液稳定性能的研究
    6.6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研究
    6.7 C_(12)-NPAS/HABS复配体系的润湿性能研究
    6.8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钠与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驱油性能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双组份芳基烷基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1.2 三次采油中表面活性剂发挥的作用
        1.2.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1.2.2 形成原油乳状液
        1.2.3 润湿反转
        1.2.4 提高岩石表面的电荷密度
    1.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1.3.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弱碱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5 新型结构的芳基烷基磺酸盐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5.1 新型结构的芳基烷基磺酸盐的研究现状
        1.5.2 新型结构芳基烷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的优点
        1.5.3 新型结构的芳基烷基磺酸盐的合成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合成研究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装置图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2 活性物含量测定——两相滴定法
    2.4 产品合成
        2.4.1 α-十二烯基磺酸中间体合成
        2.4.2 壬基酚基十二烷基磺酸盐的合成
    2.5 壬基酚基十二烷基磺酸盐烷基化反应条件优化
        2.5.1 单因素考察
        2.5.2 正交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纯化与表征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活性炭脱色
        3.2.2 石油醚除非极性杂质
        3.2.3 无水乙醇除无机盐杂质
        3.2.4 重结晶
        3.2.5 谱图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产物理论组成及纯化探讨
        3.3.2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纯化
        3.3.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钠的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产品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表面张力测定
        4.2.2 界面张力
        4.2.3 泡沫性测定
        4.2.4 耐盐性测定
        4.2.5 乳化性测定
        4.2.6 吸附性测定
        4.2.7 润湿性测定
    4.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性能研究
        4.3.1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表面张力
        4.3.2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界面张力
        4.3.3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耐盐性
        4.3.4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泡沫性
        4.3.5 壬基酚基烷基磺酸盐的乳化性
        4.3.6 吸附性
        4.3.7 润湿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芳香联接基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2.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展
        1.2.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进展
        1.2.3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的应用前景
    1.3 表面活性剂驱油研究进展
        1.3.1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微观机理
        1.3.2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3.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1.4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具芳香联接基的表面活性剂前体疏水骨架的构建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具半刚性联接基的双子疏水前体的合成与表征
        2.3.1 二(2-羟基-5-烷基苯)甲烷的合成方法
        2.3.2 二(2-羟基-5-烷基苯)甲烷的结构表征
    2.4 具刚性联接基的双子疏水前体的合成与表征
        2.4.1 双烷基萘的合成方法
        2.4.2 双烷基萘的表征
    2.5 同时具双子和伸展型联接基的疏水前体的合成与表征
        2.5.1 壬基苯氧聚氧丙烯醚的合成方法
        2.5.2 双(壬基苯氧聚氧丙烯醚)甲烷的合成方法
        2.5.3 壬基苯氧聚氧丙烯醚及双(壬基苯氧聚氧丙烯醚)甲烷的结构表征
    2.6 疏水前体的合成工艺优化
        2.6.1 疏水前体 BHAM 环境友好合成工艺的开发
        2.6.2 高选择性合成疏水前体 DnN 的工艺探索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芳香联接基的双子型、伸展型和双子-伸展双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具半刚性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3.1 二(2-羟基-5-烷基苯磺酸钠)甲烷的合成方法
        3.3.2 SBHAM 及 SBMNM 的结构鉴定
    3.4 具刚性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4.1 双烷基萘双磺酸钠的合成方法
        3.4.2 DnDS 的结构鉴定及纯度表征
    3.5 同时具双子和伸展型联接基的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5.1 壬基苯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
        3.5.2 双(壬基苯聚氧丙烯醚硫酸钠)甲烷的合成
        3.5.3 PPnS 和 B(PPnS)的结构表征
    3.6 硫酸酯化工艺优化
        3.6.1 氨基磺酸法
        3.6.2 氯磺酸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半刚性芳香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4.3.2 界面吸附行为
        4.3.3 油水界面张力
        4.3.4 应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刚性芳香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5.3.2 界面吸附行为
        5.3.3 油水界面张力
        5.3.4 胶束的反离子结合度
        5.3.5 表面吸附及胶束化热力学研究
        5.3.6 耐电解质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具芳香联接基的伸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6.3.2 界面吸附行为
        6.3.3 油水界面张力
        6.3.4 耐电解质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子-伸展双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7.3.2 界面吸附行为
        7.3.3 油水界面张力
        7.3.4 耐电解质能力
    7.4 本章小结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8)AAS分子量及其分布体系界面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1.1.1 液液界面
        1.1.2 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1.1.3 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层
        1.1.4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及超低界面张力
    1.2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1.2.1 固液界面吸附特点
        1.2.2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1.2.3 固液界面吸附的应用
    1.3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3.1 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3.2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3.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3.4 碳氟(FC)-碳氢(HC)链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3.5 表面活性剂与高聚物的复配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烷基芳基磺酸盐的精细合成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合成原理及制备方法
    2.4 有效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烷基芳基磺酸盐界面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烷基芳基磺酸盐固/液界面吸附性能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参数的确定
        3.2.3 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上吸附的热力学研究
        3.2.4 助剂对烷基芳基磺酸盐在油砂上吸附的性质研究
        3.2.5 助剂对烷基芳基磺酸盐在石英砂上吸附的性质研究
    3.3 烷基芳基磺酸盐液/液界面吸附量研究
        3.3.1 复配体系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设计方案
        3.3.2 液/液界面吸附量测定方法
        3.3.3 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
        3.3.4 复配烷基芳基磺酸盐与三厂原油及原油组分界面性能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系列均三嗪类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1.1.1 表面活性剂驱的发展
        1.1.2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
        1.1.3 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研究
    1.2 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1.2.1 表面活性剂性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2.2 油相组分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2.3 温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2.4 电解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2.5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2.6 聚合物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1.3 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3.2 孪连表面活性剂
        1.3.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3.4 两性表面活性剂
    1.4 均三嗪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4.1 三聚氯氰的反应活性
        1.4.2 均三嗪型表面活性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单/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1 均三嗪中间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2 单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 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4 实验部分
        2.4.1 仪器与试剂
        2.4.2 均三嗪中间体的合成
        2.4.3 单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4.4 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4.5 熔点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3.1 单/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表面性能研究
    3.2 克拉夫特点和HLB值分析
        3.2.1 克拉夫特点
        3.2.2 HLB的计算值
    3.3 烷烃/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
        3.3.1 研究条件范围的选择
        3.3.2 烷烃选择性
        3.3.3 烷烃/水溶液动态界面张力行为
    3.4 原油/双长链1,3,5-均三嗪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
        3.4.1 研究条件
        3.4.2 界面张力行为
    3.5 原油/MAS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
        3.5.1 研究条件
        3.5.2 原油/MAS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3.6 实验部分
        3.6.1 仪器与试剂
        3.6.2 表面张力的测定
        3.6.3 克拉夫特点的测量和HLB值的计算方法
        3.6.4 界面张力的测量
    3.7 本章小结
4 超低界面张力形成机理的探索
    4.1 界面传质及两相分配的研究
        4.1.1 室温下A-DCT6-6在壬烷/水体系的两相分配
        4.1.2 室温下A-DCT12-8在壬烷/水体系的两相分配
    4.2 扰动下的乳化状态及稳定性研究
        4.2.1 扰动下A-DCT6-6的乳化状态及稳定性
        4.2.2 扰动下A-DCT12-8的乳化状态及稳定性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两相分配的测定
        4.3.3 乳化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MS图
附录B 核磁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表界面性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驱油
        1.1.1 用于驱油的表面活性剂
        1.1.2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
    1.2 三次采油中复合驱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1.3 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与表界面性能的关系
        1.3.1 烷基芳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结构与表面性能的关系
        1.3.2 烷基芳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结构与界面性能的关系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烷基芳基磺酸盐合成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制备方法
    2.4 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的表界面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
    3.2 实验仪器
    3.3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实验设计
    3.4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表面性能关系研究
        3.4.1 表面张力研究
        3.4.2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分布与表面性能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与表面性能关系
    3.5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界面性能关系研究
        3.5.1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最小烷烃碳数的测定
        3.5.2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分布对正癸烷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3.5.3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浓度对正癸烷的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3.5.4 NaCl 浓度对432 反正态分布油/水动态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3.5.5 异戊醇浓度对432 反正态分布油/水动态平衡界面张力的影响
    3.6 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二厂原油及组分的界面性能关系研究
        3.6.1 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
        3.6.2 二厂原油及组分界面性能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论文摘要

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D模拟的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研究[D]. 刘志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新型芳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理化性质及应用研究[D]. 高世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壬基酚基烷基双磺酸钠的微波辅助合成及性能研究[D]. 王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7)
  • [4]弱碱驱油用酚衍芳基烷基磺酸盐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D]. 牛瑞霞.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双组份芳基烷基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敬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5)
  • [6]芳基烷基磺酸盐链长对烷烃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J]. 牛瑞霞,王大强,王敬玲,王超,廖凌之,宋华. 化工学报, 2016(07)
  • [7]芳香联接基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D]. 何志强. 江南大学, 2014(12)
  • [8]AAS分子量及其分布体系界面吸附性能研究[D]. 张志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9]系列均三嗪类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 李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10]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量及其分布与表界面性能关系研究[D]. 刘宏彬.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烷基芳基磺酸盐对不同原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