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与 MHC-DR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扩张型心肌病与 MHC-DR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一、扩张型心肌病与MHC-D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论文文献综述)

邓百路[1](2021)在《横纹肌优先表达蛋白激酶基因突变与桂西地区人群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主要探讨桂西地区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与横纹肌优先表达蛋白激酶(Striated Muscle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 Kinase,SPEG)基因突变相关性。方法:(1)据知情原则,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DCM患者83例作为实验组。同期住院的93例非DCM患者作为对照组。(2)收集DCM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样及一般临床资料,对血样进行DNA提取、DNA浓度测定、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等试验。(3)通过SPSS 19.0软件分析临床资料、基因型、基因频率与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1)DCM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数据对比发现年龄(Age)、性别(Gender)、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e)、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1,LDH1)、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eft atrium systolic,LAS)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iastolic,LVPW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diastolic,IVSD)等指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存在SPEG基因rs116911250位点与未存在该位点突变患者一般临床数据对比发现UA、HDL、LVPW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BNP、Cre、CKMB、LDH1、BNP、LDL-C、TC、EF、IVSD、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结果中显示Age、UA、LVDd、EF等指标为DCM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06、1.003、1.116、0.957;P=0.002、0.038、0.005、0.037)。(2)SPEG基因rs116911250位点突变在DCM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SPEG基因rs202124859、rs78622154两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和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s778763880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PEG基因rs116911250突变可能是桂西地区DCM发病的风险因素。(2)SPEG基因rs202124859、rs78622154位点多态性改变可能和桂西地区人群DCM发病相关。(3)暂不能明确SPEG基因rs778763880位点多态性改变和桂西地区人群DCM发病的相关性。

刘含[2](2021)在《云南地区汉族人群PY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 PYCR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 1,PY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易感性的相关性;2.探讨PYCR1基因SNPs与DCM患者BNP、NYHA分级和心脏彩超参数的相关性。[方法]1.本次研究选取云南地区汉族人群,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的DCM患者59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39例(66.1%)、女性例20例(33.9%)。另选取同期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对照者1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35.7%)、女性9例(64.3%)。所有参与者均为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的独立个体。将PYCR1基因NG023032.1全长序列作为参考序列,从59例DCM患者及14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后采用PCR扩增DC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目的序列,运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两组扩增产物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定,并将所测得的碱基序列与PYCR1基因参考碱基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出与DCM易感性相关的SNP位点,再统计出SNP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卡方检验对比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2.统计每一位参与者的以下信息: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肌红蛋白、肌钙蛋白、B型脑钠肽(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等,探讨PYCR1基因多态位点与DCM患者BNP、NYHA分级和心脏彩超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在云南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现了 PYCR1基因2个SNP位点与DCM易感性相关,这两个位点分别是rs906195321(5695C/A)和rs1257773716(5761C/A),两个位点均为点突变,位于PYCR1基因内含子区域;2.PYCR1 基因 rs906195321(5695C/A)3种多态基因型(CC/CA/AA)及等位基因(C/A)在DCM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该位点病例组CC/C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1%、18.6%、54.2%,C/A等位基因频率为36.4%,63.6%,DCM组CA和AA基因型频率以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该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87(95%CIAA=1.17-121.00,PAA=0.037),即携带 AA基因型的个体患DCM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个体的11.87倍。3.PYCR1 基因 rsl257773716(5761C/A)3 种多态基因型(CC/CA/AA)及等位基因(C/A)在DCM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该位点病例组CC/C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1%、8.5%、64.4%,C/A等位基因频率为31.4%,68.6%,DCM组AA基因型频率以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该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素,OR 值为 14.81(95%CIAA=1.42-154.8,PAA=0.024),即携带 AA 基因型的个体患DCM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个体的14.81倍。4.发现 DCM 患者中 PYCR1 基因 rs906195321(5695C/A)位点 CA、AA基因型组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水平相比CC基因型组明显升高,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NYHA分级及其余心脏彩超参数水平在CC基因型组有升高趋势,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发现DCM患者中PYCR1基因rs1257773716(5761C/A)位点 CA、AA基因型组左房内径(Leftatrial diameter,LAD)相比CC基因型组明显升高,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NYHA分级及其余心脏彩超参数水平在CC基因型组有升高趋势,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位于PYCR1基因内含子上的rs906195321位点和rs125777371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云南地区汉族人群DCM易感性相关,携带该位点AA基因型可能使得DCM的发病风险增高,可能是DCM发生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陈旭华,华伟[3](2020)在《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遗传学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均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中起作用。近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筛查出致病性基因变异,目前发现,超过60个致病基因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基因变异特征与临床表型甚至预后之间存在关联,本文就这一领域的内容和进展进行综述。

赵鹏飞[4](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房慧娟,刘宝鹏[5](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MBASE、CNKI与万方数据库,查找建库至2019-01-01发表的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的文献。应用STATA 1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共包括1 81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2 893例正常对照。将东亚国家与非东亚国家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东亚国家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P>0.05,4个模型的I2依次为47.6%、47.8%、25.9%、49.7%),且等位基因频率(D:I)(OR=1.47,95%CI:1.17~1.85)以及加性模型(DD:DI)(OR=1.91,95%CI:1.40~2.60)、显性模型(DD+DI:II)(OR=1.33,95%CI:1.00~1.78)与隐性模型(DD:DI+II)(OR=1.97,95%CI:1.48~2.64)均显示ACE基因多态性与DCM有关。非东亚国家的ACE基因多态性与DCM的关系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模型的漏斗图呈现对称性。Egger检验显示,所有模型均显示没有发表偏倚。结论:东亚国家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等位基因D频率高更有可能患有扩张型心肌病。

尹杰[6](2016)在《LM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样本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LMN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检测,发现某些未报道的SNP位点,明确其与扩张型心肌病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真核表达载体,测定其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量及mRNA荧光量的影响,探讨LMNA基因多态性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能机制。研究材料及方法:1.选取合适的患者群及患者数量、提取血样基因组,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筛查、研究随访;进行LMNA基因SNP的检测,全部统计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用配对连锁不平衡检验计算连锁不平衡系数(coefficient of inkage disequilibrium, D’),用最大期望值法估算单倍型频率。2.建立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测定NKX2.5表达量或mRNA荧光量。结果:1.对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LMNA基因SNP位点筛查方法的建立及样本检测,显示发现了四个突变的SNP位点,分别为rs4641、rs5380、s5058及Glu82Lys;,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贡献率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c 2=63.533,P=0.000),以CC型为参照,携带CT和TT基因的人群所患DCM的风险要显着增加(P<0.01);f进一步研究显示转染了Glu82Lys突变型的LMNA基因的细胞凋亡率、HEK293T/17系细胞蛋白(Lamin A/C)表达量均显着大于未转染载体、空载体及转染了Glu82Lys野生型LMNA基因的细胞。2.通过对LMNA基因SNP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的影响的研究,显示 转染了rs4641和Glu82Lys突变(G244A)型突变基因的P19CL6细胞系Nkx2.5基因nRNA表达量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转染了rs4641和Glu82Lys突变(G244A)型野生基因的细胞系Nkx2.5基因mRNA表达量水平基本没有变化(P>0.05),转染了rs5380和rs5058型突变基因的细胞系Nkx2.5基因mRNA表达量水平与转染了rs5380和rs5058型野生基因的细胞系Nkx2.5基因mRNA表达量水平均基本没有变化(P>0.05);f以看家基因GADPH基因表达蛋白为参照,rs4641突变型及Glu82Lys突变(G244A) LMNA基因MT组较其他组有显着性降低。结论:1.rs4641、rs5380、rs5058三位点均为无意义突变,不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但是rs4641突变具有评价DCM患病风险的作用;2. LMNA基因的Glu82Lys突变能够诱发心肌细胞功能异常,还与心肌细胞的凋亡有关;3.突变的LMNA基因(主要指rs4641突变和Glu82Lys突变(G244A)存在时细胞中转录因子Nkx2.5表达明显降低,显示LMNA基因与转录因子Nkx2.5表达存在关联,LMNA基因可能通过对转录因子的干预诱导DCM的发生。

熊琴梅[7](2014)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环境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临床上一类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和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心肌病。既往流行病学调查DCM患病率为36.5/10万,近年来具有上升趋势。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形式室性心律失常是DCM常见严重合并症,猝死风险高,因而引起研究人员广泛关注。DCM多数情况下散发存在,部分可呈现家族性发病趋势,遗传因素在DCM发病中具有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外对DCM家系的大量遗传学研究已发现大约30%~50%的DCM具有显着的遗传基础,涉及近50个基因的相关变异。这些基因主要编码肌小节蛋白、细胞骨架蛋白、核膜层蛋白等,如TTN、MYH7、TNNT2和LMNA等。近来有文献报道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相关的编码桥粒蛋白基因如DSP、DSG2、PKP2,以及一些离子通道基因如ABCC9、SCN5A,也与DCM发病有关,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鉴于DCM患者易合并各种形式心律失常,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而导致猝死,对DCM发生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DCM发病呈现男性多于女性的性别差异,然而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性激素或环境激素干扰物是否是DCM发病的关键因素还有待研究。双酚A(bisphenol A,BPA)是目前公认的一类环境激素干扰化合物,广泛用于制作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之一,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自从研究人员发现BPA可从塑料制品渗出通过饮食进入小鼠体内并致畸以来,BPA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既往研究显示人体持续或高水平暴露于BPA环境可引起一些激素敏感性疾病,如生殖系统毒性、性早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乳腺癌、前列腺癌甚至导致脑损害等。近年来一些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BPA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基于动物和细胞水平的研究发现长期BPA暴露可影响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然而,BPA与DCM发病的相关性迄今未见报道。第一部分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候选基因检测的方式,首次探索钾通道基因与DCM并VT的分子遗传关联性,同时筛查DCM已知致病基因及离子通道基因新突变位点,并进一步从分子生物水平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以揭示突变位点对其所编码蛋白功能的影响,深入探索DCM并VT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同时结合突变携带者的病历资料,探讨候选基因检测对临床诊治的潜在指导意义。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且诊断为DCM并VT的患者临床资料。DCM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AHA发布的心肌病当代定义和分类,以及2007年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DCM诊治建议。根据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中VT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需至少采集到一次VT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2.候选基因筛查:采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外周静脉血2~5ml,提取DNA保存于-80℃冰箱。通过候选基因筛查方式,利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已知DCM致病基因和候选钾通道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进行筛查,包括LMNA、MYH7、TNNT2、TNNI3、PKP2、DSP、DSG2、SCN5A和KCNQ1、KCNE1、KCNE2、KCNH2,以期发现致病基因新突变位点;对照组为400例来自相同种族但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个体以及70例不伴VT的DCM患者;3.体外突变诱导及细胞转染:在野生型质粒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定点突变诱导技术构建突变质粒。根据突变位点设计诱导突变引物,突变诱导后通过DNA测序验证。通过脂质体介导成功转染突变型或野生型质粒,至人胚肾293细胞(HEK293)进行表达;4.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分析: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转染野生型或突变型质粒的HEK293细胞的相应离子通道功能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电生理特征。在室温记录所有相关电生理参数如电流密度、峰值以及激活曲线等。采用Fitmaster、SigmaPlot、OriginPro7.5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图;5.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技术观察突变型与野生型通道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6.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通过提取细胞膜蛋白与浆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转染野生型与R397Q突变型质粒的细胞KCNQ1通道蛋白表达水平;7.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所有获取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DCM并VT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8.7±20.4岁。其中2例患者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室舒张末径53~75mm,左室收缩末径40~67mm,左室射血分数22%~45%。2.通过对候选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外显子结合区进行测序并与400例正常对照以及70例不伴VT的DCM患者进行比较,共发现3个基因新突变位点,分别为KCNQ1-p.R397Q、 DSG2-p.R824G和SCN5A-p.V1604M突变。KCNQ1-p.R397Q突变:KCNQ1基因杂合子错义突变,第1190位核苷酸由G变为A,即c.1190G>A,从而导致第397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KCNQ1-p.R397Q突变存在于一位60岁男性DCM并VT患者。该患者入院心电图QT正常,经射频消融术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后VT复发,随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术并植入ICD,目前随访患者情况良好。SCN5A-p.V1604M突变:SCN5A-p.V1604M突变:SCN5A基因杂合子错义突变,第4810位核苷酸由G变为A,即c.4810G>A,从而导致第1604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蛋氨酸。该突变存在于一位61岁男性DCM并VT患者。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逼症状。10年前曾在外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DCM。入我院时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VT。目前该患者已失访,病情进展情况未知。DSG2-p.R824G突变:DSG2基因杂合子错义突变,第2470位核苷酸由C变为G,即c.2470C>G,从而导致第824位的精氨酸被甘氨酸替代。DSG2-p.R824G突变存在于一位65岁男性DCM并VT患者,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和晕厥,表型严重但拒绝行ICD或CRTD植入术,带药出院半年后随访得知在家中猝死。本研究发现了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分别为KCNQ1-p.I145I、 DSG2-p.R773K、 DSG2-p.T835T、 MYH7-p.I989I以及PKP2-p.P273P。其中DSG2-p.R773K、DSG2-p.T835T和PKP2-p.P273P为新发SNP。3.全细胞膜片钳检测显示R397Q突变通道与野生型相比,Iks值在电压为-20~80mv时明显降低,提示钾通道功能降低;然而R397Q突变型与野生型的稳态激活曲线以及电压依赖失活常数均无显着性差异。与野生型相比,R397Q突变并不影响半数激活电压以及斜率。4.免疫荧光共聚焦结果检测提示与野生型相比,转染R397Q突变质粒的细胞上,红色免疫荧光几乎全部被局限在细胞浆内,而未能到达细胞膜,导致KCNQ1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定位明显下降;进一步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R397Q突变型KCNQ1蛋白在细胞膜上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1.本研究首次揭示KCNQ1基因是DCM并VT致病基因,进一步通道电生理分析显示,KCNQ1基因R397Q突变可通过“功能减退”导致DCM并VT的发生。 KCNQ1通道蛋白膜定位表达下降以及转运缺陷均有可能参与了通道“功能减退”的病理机制。2.在DCM并VT患者中检测到SCN5A基因新突变位点V1604M以及DSG2基因新突变位点R834G;提示DCM患者VT致病基因的异质性。3.本研究检测到5个SNPs,分别为KCNQ1-p.I145I、DSG2-p.R773K、DSG2-p.T835T、MYH7-p.I989I以及PKP2-p.P273P。其中DSG2-p.R773K、DSG2-p.T835T和PKP2-p.P273P为新报道SNP。据他人结果报道推测KCNQ1-p.I145I多态性可能与DCM患者发生VT易感性有关。4.携带KCNQ1-p.R397Q突变患者经射频消融术并服用胺碘酮后仍反复发作VT,说明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效果均欠佳,需要ICD置入治疗,提示基因筛查对临床治疗的潜在指导意义。5. DCM不仅是心脏结构疾病,也是与离子通道相关的电生理疾病。本研究成果将为离子通道心肌病新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依据,深入研究离子通道在DCM发病中的机制,将为寻找DCM治疗新靶点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双酚A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探讨目的:检测血清BPA水平以及性激素相关指标在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差异,探索血清BPA水平对DCM发病的影响,并分析BPA与性激素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1.通过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在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诊断为DCM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的体检中心根据性别年龄匹配原则选取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排除入组前3个月内曾接受激素治疗者外,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其临床资料坚持严格保密原则。2.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次日或体检当日清晨7:00至10:00采集空腹静脉血6ml,当天分离血清并保存于-80℃低温冰箱待集中测定血清BPA水平以及性激素相关指标包括雌二醇(E2)、睾酮(T)、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根据T值和SHBG值,利用公式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ree androgen index)FAI值,FAI=T×100/SHB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指标,BPAELISA检测试剂盒由日本IBL公司提供,其余ELISA检测试剂盒由武汉优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采集并保存血清标本,根据其提供的操作步骤及要求准备试剂及控制反应条件,用酶标仪测量标本光密度值(OD值)。根据标准品浓度和OD值绘制标准曲线,然后用样品OD值计算出样品浓度值。3.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呈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控制各项混杂因素后,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血清BPA水平与性激素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符合标准的DCM病例88例以及健康对照88例。其中DCM组男性59例,女性29例,男女发病比为2.0:1。DCM组平均年龄是(59.6±13.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是(59.0±12.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清BPA检测结果:DCM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BPA水平分别为(6.9±2.7)ng/ml,(3.8±1.9)ng/ml,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根据性别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男性DCM组与男性健康对照组、女性DCM组与女性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7.0±2.9)ng/ml vs.(3.9±2.0)ng/ml和(6.5±2.2)ng/ml vs.(3.8±1.8)ng/ml,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性激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DCM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水平、SHBG水平以及FAI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结果分别为(488.3±188.2)pg/ml vs.(555.8±165.8)pg/ml、(76.9±30.9)nmol/L vs.(41.0±15.6)nmol/L以及2.9±3.5vs.5.3±2.6,,两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根据性别不同进行亚组分析SHBG值和FAI值均存在相似的统计学关联。而且男性DCM组的血清T值高于男性健康对照组,且血清ERα值略高,结果分别为(540.8±186.0)pg/ml vs.(656.3±112.9)pg/ml,P<0.001和(1.0±0.6)ng/ml vs.(0.8±0.4)ng/ml,P=0.042。除此之外,各组间的血清ERα和ER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清BPA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控制各项混杂因素后,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血清BPA水平与性激素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BPA水平与SHBG水平呈现正相关性(β=0.041,95%CI(0.024-0.058),P<0.001)。血清BPA与其他性激素参数无相关性。结论:1.与健康人群相比较,DCM患者血清BPA水平、SHBG水平均增高,而FAI值和血清T水平较低,且这些统计学关联无性别差异。2.血清BPA水平与SHBG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与其他性激素参数未见统计学关联,但DCM组BPA水平较高的同时,FAI值和T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DCM患者BPA高水平暴露可能引起体内SHBG水平相应升高。

孔月琼,云美玲,王柱贤[8](2012)在《AC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以来101例汉族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及体检科105例汉族健康体检者血液DNA,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ACE基因缺失/插入多态性,记录基因分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E三种基因型II、ID、DD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0%、48%、32%,在汉族正常对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9%、50%、21%。等位基因I与D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44.5%、55.5%,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3.8%、46.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汉族人群中AC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扩张型心肌病具有显着关联性,等位基因D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

陈红英,孙晓健,刘少荣,刘文波[9](2008)在《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是否与汉族人扩张型心肌病关联。方法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和健康对照组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χ2检验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对照组TT、TC与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46%和5%,扩张型心肌病组TT、TC与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44%和7%,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2%和28%,扩张型心肌病组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和29%,经χ2检验两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结论本研究尚不支持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与汉族人扩张型心肌病存在关联。

赵新然[10](2007)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及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分析及机制的探讨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伴随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发生机制。研究背景:DCM可伴发多种心律失常,目前研究发现心律失常与DCM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国内尚无大样本分析扩心病伴发各种心律失常的具体分析。方法:649例DCM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DCM患者进行心律失常分析。结果:DCM伴随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伴随一度房室阻滞54例(8.3%),高度房室阻滞21例(3.2%),左束支阻滞124例(19.1%),右束支阻滞48例(7.4%),除外束支阻滞的室内传导延迟或阻滞11例(1.6%),心房颤动188例(28.9%),不典型房扑28例(4.3%),房速与窦速36例(5.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1%),室早与室速419例(64.5%),预激综合征4例(0.6%)。房颤与不典型房扑组(共188例)左房左右横径(LA)为44.1±10.6mm,同无房颤、房扑组(37.5±10.8)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室早与室速组LVED69.7±11.2mm,同无室早和室速组相比(LVED66.9±13mm)无明显差异(P>0.5)。高度房室阻滞、左束支与右束支阻滞及室内阻滞组LVED为70.3±14.3mm,与无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及室内阻滞组(LVED65.8±10.2mm)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数DCM患者同时伴随明显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早与室速最常见,可能与DCM猝死相关密切;房颤、房扑组与不伴房颤和房扑组心房左右径相比有显着差异,房室阻滞、束支阻滞组与无此种心律失常的DCM组LVED有明显差异。考虑房颤、不典型房扑及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与心脏结构明显改变有关。第二部分: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近期研究新发现了钠离子通道基因SCN5A突变是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一种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心力衰竭的病因机制中,离子失平衡为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但对于SCN5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未见报道,鉴于SNP存在种族上的差异,我们对5个已发现的多态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分布及与DCM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选择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功能的外显子1和其上游的调控区及下游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序列通过直接测序法进行SNP筛查,并进一步分析多态位点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联性。材料和方法:连续选取2003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部分急诊的汉族患者,排除合并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确诊为DCM的患者共计362例,男性276例,女性86例。选取自2003-2006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体检人群18岁以上并且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与病例组相匹配者6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于SCN5A基因的H558R、P1090L、4299+53T>C、C 5457T(D1819D)及V1950L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鉴定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并随机选取病例及对照组中的各30例,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SNP筛查,并选择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941G/A、-509A/C多态位点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基因型鉴定方法同上。x2检验用于单因素分析时检验多态与DCM间的关联,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检验多态位点与疾病的独立关联及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SCN5A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1)SCN5A H558R、P1090L、4299+53T>C、C5457T(D1819D)及V1950L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1%、5.2%、28.2%、31.8%及0.4%。此研究中的前4个位点多态性频率均>1%,可归为多态位点,V1950L的多态性频率<1%,不能归为多态位点。2)对5个SNP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出现频率进行单变量分析,P1090L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差别显着,P=0.008,显示与DCM的相关性明显。4299+53T>C基因型频率两组间差别显着,P=0.037,可能与DCM易感性相关。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SCN5A基因中,P1090L等位基因频率及4299+53T>C的多态性与DCM易感性可能有关,其在DC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进行功能研究。

二、扩张型心肌病与MHC-D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张型心肌病与MHC-D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横纹肌优先表达蛋白激酶基因突变与桂西地区人群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内容及方法
    1.3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1.4 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DCM组和对照组SPEG基因rs116911250位点突变相关性研究
    2.2 DCM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2.3 DCM组和对照组SPEG基因多态性位点突变相关性研究
3 讨论
    3.1 DCM患者一般资料
    3.2 DCM和SPEG基因关系
        3.2.1 SPEG诱导心肌纤维化与DCM的关系
        3.2.2 SPEG诱导钙离子转运异常与DCM的关系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突变基因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云南地区汉族人群PY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扩张型心肌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遗传学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致病基因
2 与心力衰竭预后相关的基因
3 与左心室重构逆转相关的基因
4 与心脏猝死及心律失常相关的基因
5 其他影响预后的遗传因素
6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样本采集
    3 仪器与方法
        3.1 仪器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5.2 体质指数分析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6 讨论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1 背景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批准
        2.2 样本
        2.3 试剂和材料
        2.4 仪器
        2.5 方法
    3 结果与质控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2 SDS-PAGE电泳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6 小结
    7 讨论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质量评估与数据提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异质性检验与亚组分析
    2.3 发表偏倚
    2.4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6)LM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样本提取及储存方法的建立
    1.1 引言
    1.2 材料
        1.2.1 标本
        1.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3 主要仪器
        1.2.4 主要缓冲液配制
    1.3 方法
        1.3.1 三种不同方法的提取步骤
        1.3.1.1 酚氯仿法
        1.3.1.2 柱式离心法
        1.3.1.3 磁珠法
        1.3.2 三种方法提取新鲜血液样本效率差异比较
        1.3.3 三种方法提取冻存血液样本效率差异比较
        1.3.4 三种不同品牌柱式提取法效率差异比较
        1.3.5 新鲜血液和长期冻存血液提取效率差异比较
        1.3.6 冻存不同时间血液样本提取效率差异比较
        1.3.7 冻溶次数对血液样本提取效率差异比较
        1.3.8 冻存温度对检测的影响
        1.3.9 样本DNA冻存条件对检测的影响
        1.3.10 实时荧光PCR反应
    1.4 结果
        1.4.1 三种提取方法对新鲜血液样本效率的影响
        1.4.2 三种提取方法对冻存血液样本效率的影响
        1.4.3 不同品牌柱式提取法对样本提取效率的影响
        1.4.4 冻存对血液提取效率的影响
        1.4.5 冻存时间对血液提取效率的影响
        1.4.6 冻溶次数对血液样本提取效率的影响
        1.4.7 冻存温度对样本提取效率的影响
        1.4.8 样本DNA冻存条件对检测的影响
    1.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LM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筛查方法的建立及样本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标本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缓冲液配制
        2.2.4.1 DNA体系相关试剂配制
        2.2.4.2 琼脂糖电泳实验所需试剂
        2.2.4.3 细菌培养基所需试剂
        2.2.4.4 质粒提取试剂的配制
        2.2.4.5 RNA提取试剂的配制
        2.2.4.6 转膜实验所需缓冲液的配制
        2.2.4.7 其他缓冲液的配制
    2.3 方法
        2.3.1 样本获取
        2.3.2 DNA抽提
        2.3.3 引物设计
        2.3.4 Sanger测序用产物制备
        2.3.5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3.6 Sanger测序筛选基因突变位点
        2.3.7 PCR-RFLP分析突变位点
        2.3.8 制备感受态细胞
        2.3.9 热休克法转化质粒
        2.3.10 碱抽提法制备质粒
        2.3.11 酶切反应切质粒和产物
        2.3.12 胶回收法制备DNA片段
        2.3.13 连接反应体系
        2.3.14 突变体LMNA Glu82Lys的制备
        2.3.15 人胎心总RNA制备
        2.3.16 制备人胎心cDNA
        2.3.17 Emerin基因cDNA克隆与转染载体构建
        2.3.18 大量质粒的制备
        2.3.19 培养HEK293T/17细胞
        2.3.20 HEK293/17系细胞瞬转及筛选
        2.3.21 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2.3.22 Western-blot分析
        2.3.23 过氧化氢诱导细胞凋亡
        2.3.24 免疫荧光染色
        2.3.25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PCR-RFLP基因分型
        2.4.2 LMNA基因Sanger测序结果分析
        2.4.3 LMNA基因Glu82Lys突变可能带来的蛋白结构变化
        2.4.4 过氧化氢处理后的Hochest33342染色分析
        2.4.5 LMNA基因Glu82Lys突变造成的细胞蛋白表达量变化
        2.4.6 LMNA基因Glu82Lys突变对Lamin A蛋白和Emerin蛋白的细胞定位影响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LM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病例样本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缓冲液配制
        3.2.4.1 DNA提取相关试剂配制
        3.2.4.2 琼脂糖电泳实验所需试剂
        3.2.4.3 RNA提取试剂的配制
        3.2.4.4 转膜实验所需缓冲液的配制
        3.2.4.5 细胞培养缓冲液的配制
        3.2.4.6 蛋白PAGE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3.3 方法
        3.3.1 样本获取与DNA提取
        3.3.2 引物设计
        3.3.3 提取含有LMNA突变基因携带者总RNA
        3.3.4 制备cDNA
        3.3.5 LMNA基因cDNA克隆与转染载体构建
        3.3.6 P19CL6细胞系瞬转及筛选
        3.3.7 培养构建的P19CL6细胞系
        3.3.8 新构建的P19CL6细胞系总RNA提取
        3.3.9 制备Nkx2.5基因cDNA
        3.3.10 实时荧光PCR检测Nkx2.5基因mRNA含量
        3.3.11 Western验证转录因子Nkx2.5表达
    3.4 结果
        3.4.1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MNA基因rs4641突变对Nkx2.5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
        3.4.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MNA基因rs5380突变对Nkx2.5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
        3.4.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MNA基因rs5058突变对Nkx2.5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
        3.4.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MNA基因Glu82Lys突变对Nkx2.5基因mRNA表达量影响
        3.4.5 rs4641突变型LMNA基因对Nkx2.5蛋白表达量影响
        3.4.6 Glu82Lys突变(G244A)LMNA基因对Nkx2.5蛋白表达量影响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扩张型心肌病与核纤层蛋白(Lamin)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
致谢

(7)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
    1.3 室性心律失常与钾离子通道突变
    1.4 双酚 A 与心血管疾病
第2章 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收集与标本采集
        2.1.2 遗传学基因检测策略和方法
        2.1.3 定点突变和细胞转染
        2.1.4 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分析
        2.1.5 突变通道蛋白检测
        2.1.6 细胞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临床资料特征
        2.2.2 基因型分析
        2.2.3 KCNQ1-R379Q 突变通道电生理特性
        2.2.4 KCNQ1-R397Q 突变通道蛋白的分布与表达
    2.3 讨论
        2.3.1 KCNQ1-R397Q 突变
        2.3.2 SCN5A-V1604M 突变
        2.3.3 DSG2-R824G 突变
        2.3.4 基因多态性与 DCM
    2.4 结论
第3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双酚 A 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探讨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3.1.3 血清双酚 A(BPA)检测
        3.1.4 血清睾酮(T)检测
        3.1.5 血清雌二醇(E2)检测
        3.1.6 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检测
        3.1.7 血清雌激素受体α(ERα)的检测
        3.1.8 血清雌激素受体β(ERβ)的检测
        3.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2 血清双酚 A 水平比较
        3.2.3 血清各项性激素指标比较
        3.2.4 血清双酚 A 与性激素的关系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一 研究成果
    二 存在的不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 远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8)AC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试剂
        1.2.2 DNA的获得所有入选者抽取静脉血3ml, 用EDTA抗凝保存, 酚氯仿法提取DNA。
        1.2.3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根据人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不同基因型的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0)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及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分析及机制的探讨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研究背景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统计方法
    结果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
        基因型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
        中国汉族人群中各多态位点的频率
        各多态位点与扩心病的关系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扩张型心肌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与进展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关于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建议》节选
    扩张犁心肌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与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心律失常与单核苷酸多态性
    定位心律失常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钠离子通道基因(SCN5A)所致疾病的研究进展
    人类SCN5A基因结构及钠通道功能
    SCN5A钠通道病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
    钠通道基因功能缺陷所致的窦房结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系统介导心律失常的机制
    SCN5A钠通道病致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扩张型心肌病与MHC-D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论文参考文献)

  • [1]横纹肌优先表达蛋白激酶基因突变与桂西地区人群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研究[D]. 邓百路.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云南地区汉族人群PY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D]. 刘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遗传学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陈旭华,华伟.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20(05)
  • [4]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meta分析[J]. 房慧娟,刘宝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9(08)
  • [6]LM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对转录因子NKX2.5表达的影响[D]. 尹杰. 青岛大学, 2016(02)
  • [7]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环境因素研究[D]. 熊琴梅. 南昌大学, 2014(01)
  • [8]AC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J]. 孔月琼,云美玲,王柱贤. 中国热带医学, 2012(05)
  • [9]CYP11B2基因4/344T/C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联研究[J]. 陈红英,孙晓健,刘少荣,刘文波.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4)
  • [10]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及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 赵新然.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扩张型心肌病与 MHC-DR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