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陈庚将军

毛泽东和陈庚将军

一、毛泽东与大将陈赓(论文文献综述)

尹家民[1](2021)在《大将陈赓赴朝轶事》文中指出陈赓,开国大将,1903出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开国将帅中,陈赓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军事方面,陈赓以足智多谋着称,被陈毅誉为同"彭、林、刘、粟"齐名的"五虎将"之一;情报方面,是中央特科重要的领导人之一,"红色特工之王"李克农都曾是他的属下;教育方面,陈赓更是一手创建了哈军工,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军事工程人才。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乐观幽默,被誉为"开心果将军"。本文通过赴朝作战的五个侧面向读者介绍了乐观机智、主动请战、实事求是、善解人意、谦逊豁达的陈赓大将。

周恋,刘秋泉[2](2021)在《追寻红色东山的“前世今生”》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所学校光彩夺目,她就是湘乡市东山学校。这里,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这里,也是开国大将陈赓、谭政和革命先辈毛泽覃、杨幼麟早年求学的地方。1995年百年校庆时,教育部称赞道:"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记者走进这所古朴典雅的学校,在对伟人足迹的追寻中,叩问她的"前世今生",领略百年老校的新风采。

江和平[3](2021)在《读《苦难辉煌》 礼赞建党百年》文中研究说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苦难辉煌》是一部6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作者是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我之前读过他写的《浴血荣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原原本本地阅读了这本荣获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苦难辉煌》。这部着作分为16个章节,讲述了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传到中国至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的20年间,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外交困、军阀割据、百姓涂炭、民不聊生。讲述了这一时期,

顾保孜[4](2020)在《“开心果”大将陈赓》文中研究表明周恩来看到陈赓的精彩表演,欣喜万分。于是决定让陈赓挑头成立一个剧社,并给剧社起名叫"血花剧社"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而毛泽东与陈赓更是有缘,陈赓与毛泽东是两县相邻的

杨小军,龙偲[5](2019)在《湘潭大学红色文化教育“五融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关键在于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五融入"模式。具体而言,湘潭大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建立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红色文化"三全育人"全覆盖;融入校园文化,夯实红色文化教育载体;融入社会实践,创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融入网络教学,促使红色文化教育接地气。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进取精神,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谷红燕[6](2019)在《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德育实效——湖南省湘乡市景云公立初级中学红色德育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引下,湖南省湘乡市景云公立初级中学利用毗邻一代伟人毛泽东故乡韶山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毛泽东与湘乡的历史故事,经过将近两年的摸索与实践,开发出"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德育实效"的独特德育模式:红色德育活动成系列、课程有特色、队伍重协同、阵地全方位。文章旨在通过对此案例的总结分析与反思,寻求因地制宜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立德树人的蹊径。

晁晓峰[7](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纪录片家族中意识形态性最强、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献纪录片具有弘扬主旋律、进行国族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修辞是语言发出者利用语言的选用和调整,以产生说服或认同效果为目标。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是创作者通过选择题材内容、采用一定的创作策略、风格,组合使用影像视听语言,创作出文献纪录片文本,目的是使观众认同作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主导风格是格里尔逊式和形象化政论。在中国文献纪录片多个发展阶段中,这两种风格以强烈的观点倾向性和兼容性较强的修辞策略,成为构建国家民族、塑造集体记忆、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有力形态。根据政治经济、媒体政策、文艺思潮等外部因素进行权力支点选择是进行政治修辞的必要前提和措施。本文将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是意识形态的人文化呈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者用“纪录”突破“汇编”美学,主要选用文化作为支点,利用纪录山川河岳进行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1993-2002年受到纪实观念影响,以伟人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利用平视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主旋律的弘扬。2003-2010年的创作思潮受到新纪录电影的影响,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文历史题材作品中充分利用情景再现等新虚构纪录手段,对历史进行当代的编织,完成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诠释。在政策的主导下,2010年开始,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中,非逻辑的论证这一政治修辞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中国梦”、“反腐”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完成了当下国家主题展现的政治修辞。在纪录、诠释和论证三种政治修辞手段的选择中,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使用特征。它们的组合使用形成了文献纪录片不同的形态风格。它们内在的关联互动生发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质。

王强山[8](2018)在《从长郡走出的党史人物》文中提出一长郡中学前身是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的长沙府中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长郡早期(1912—1927)学生中,日后有多人成为中共建党、建军的重要人物。其中四人任职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或相当于常委),即罗章龙、李立三、任弼时和李富春(此阶段长郡教员李维汉后来也出任过政治局常委);两人为开国大将——陈赓、萧劲光;一人为开国

李科[9](2017)在《长汀城内叹英雄》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如今,凤凰早已飞上枝头,成为国内着名的旅游胜地,而长汀古城则知之者甚少。长汀,也称汀州,地处福建西部,隶属于龙岩市。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设汀州,长汀建县,成为州治所在,之后历朝历代,长汀县均是州、路、府的治所。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南迁过程中,汀州一带都是中转之地。最初移民沿汀江两岸而

谭秀娟[10](2014)在《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转型、银幕形象塑造禁区的解放以及电影艺术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一批批散发出艺术魅力、洋溢着革命激情、再现峥嵘革命岁月的电影作品在电影艺术界掀起了一股影响深远的红色浪潮。而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在20世纪孕育了众多影响深远、独具个性魅力的湖湘人士,湘籍开国元勋作就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贺龙、陈赓等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相继走入观众的视线,走进观众的情怀中,成为电影银幕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汇成一股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湘籍开国元勋凭着自己艰辛卓越的奋斗将自己深深地嵌入历史的长河中,而电影艺术工作者则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让他们在聚光灯下一一展现自己的风采与独特魅力。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与特殊的审美规定性,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湘籍开国元勋形象进行评价。电影艺术界对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的塑造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电影中塑造的湘籍开国元勋形象有着不同的特点,经历了偶像符号、世俗化与琐碎化、共性与个性相融合、形神兼备这样几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演变。并且,新时期以来银幕上的开国元勋形象也逐渐呈现出不同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艺术魅力,电影艺术工作者对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的塑造逐渐进行了艺术性创造。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共性色彩与个性色彩的融合,尤其是电影声音、电影色彩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开国元勋形象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多元立体。此外,湘籍开国元勋形象身上呈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精神,对新时期以来电影中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的研究与分析,不仅仅有利于推动此类影片的创作和发展,拉近观众与开国元勋之间的距离,而且在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无形中升华了观众的精神境界,重塑了当代人的价值观。

二、毛泽东与大将陈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与大将陈赓(论文提纲范文)

(1)大将陈赓赴朝轶事(论文提纲范文)

被高岗拉去跳舞的陈赓大喊“救命”
陈赓一句“该吃饭了”替大伙解了围
前线还在打仗,不能搞得人心惶惶
“你们不认识吧?来个自我介绍,我叫陈赓。”
坚持说自己在志愿军里是“后来的”

(2)追寻红色东山的“前世今生”(论文提纲范文)

赓续红色基因
狠抓教育质量
喜看硕果摇枝

(3)读《苦难辉煌》 礼赞建党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歌颂党的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展现了革命先驱与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
记录失败孕育着胜利、苦难包含着辉煌的历史
讲述敌、我、友之间鲜为人知之事

(5)湘潭大学红色文化教育“五融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入课堂教学:建立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
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红色文化“三全育人”全覆盖
三、融入校园文化:夯实红色文化教育载体
四、融入社会实践:创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五、融入网络教学:促使红色文化教育接地气

(6)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德育实效——湖南省湘乡市景云公立初级中学红色德育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特色
三、案例实操

(7)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二) 文献纪录片文本的政治修辞现象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对文献纪录片的综合研究
        (二) 对“纪录片修辞”的研究
        (三) 和“纪录片政治修辞”相关的研究
    三、本研究展开思路
        (一)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二) 本研究的展开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内涵解析
        一、文献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政治修辞:发出意识形态“声音”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文本显现
        一、政治修辞的手段:纪录、诠释与论证
        二、政治修辞的主导风格:格里尔逊模式和形象化政论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作用机制
        一、权力关系:政治修辞的作用支点
        二、修辞效果:观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人文化呈现:人本主义思潮中政治修辞初现(1978-1992)
    第一节 折射政治动向:作品内容回归现实
        一、反映“拨乱反正”的政治形势
        二、为正面历史人物与革命事件立传
        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节 “纪录”:政治修辞人文化的主导手段
        一、“人声”出现软化政治话语
        二、与“新闻”分家淡化宣教色彩
    第三节 “论证”:回归逻辑的政论手段
        一、使用“论据”:客观理性的论证手段
        二、“知识”权力:政治修辞的新支点
第三章 主旋律的大众化表达:纪实观念下政治修辞转向(1993-2002)
    第一节 对主旋律的坚守
        一、“一面提示”:用发展成就弘扬主旋律
        二、“合作”模式:对主旋律性质的保障
    第二节 故事化:主旋律表达的大众化策略
        一、将政治观点寓于故事讲述之中
        二、平视视角带来“日常化”效果
        三、故事结构的变化突出叙述主旨
    第三节 故事讲述迎合大众:纪录与诠释相结合
        一、多种纪录手段贴近观众的接受习惯
        二、对文献史料的诠释契合大众心理
第四章 在历史诠释中表现政治:新纪录电影理念下政治修辞变更(2003-2010)
    第一节 “历史相对论”推动对历史的诠释
        一、格里尔逊风格的回归加强政治修辞力度
        二、复归历史题材构建新型文化记忆
        三、红色记忆的强化与国族软形象的“硬化”
    第二节 “新虚构”:诠释历史的技术手段
        一、“情景再现”等手段填补文献空白
        二、“新虚构”的人物串联起历史碎片
        三、与观众的“契约”:通往意识形态的认同之路
    第三节 凸显当下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的政治诉求
        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强化与重构文化记忆
        二、历史故事的编织带来“主体化”的认同效果
        三、象征与归纳论证导向政治意图
第五章 国家主题的多元化展现:产业化进程中政治修辞新阶段(2011-2017)
    第一节 发展动力: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一、“意识形态+产业”:纪录片双重属性的确立
        二、政策保障:对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
        三、产业助力:新型产业格局带动精品创作
    第二节 国家主题展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技术美学下政治内容的视听呈现
        二、周期性叙事的戏剧化策略
        三、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
    第三节 论证手段主导政治话语表达
        一、“向人民汇报”:政治成就的影像展现
        二、兼容叙事:政治话语的“论证化”表达
        三、非逻辑论证:“论证”手段的发展
余论
    一、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策略的嬗递
    二、政治修辞的生成:三个手段的共生整合
    三、政治修辞提升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纪录片主要片目(1976—2017)
致谢

(8)从长郡走出的党史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0)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湘籍开国元勋银幕形象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湘籍开国元勋形象塑造的历史演变
    2.1 1978——80 年代初:作为偶像符号的湘籍开国元勋
    2.2 8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世俗化、琐碎化的湘籍开国元勋
    2.3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末: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湘籍开国元勋
    2.4 21 世纪以来:形神兼备的湘籍开国元勋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的艺术创造
    3.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3.1.1 历史真实为基础的历史书写
        3.1.2 艺术真实为原则的艺术创作
    3.2 个性色彩和共性特征的融合
        3.2.1 个性色彩的强化
        3.2.2 共性特征的突显
    3.3 电影声音、电影色彩的运用
        3.3.1 电影声音、电影色彩对人物真实性的强化
        3.3.2 电影声音、电影色彩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烘托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湘籍开国元勋湖湘文化精神的呈现
    4.1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4.2 英勇奉献、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
    4.3 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执着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新时期以来湘籍开国元勋题材电影目录

四、毛泽东与大将陈赓(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将陈赓赴朝轶事[J]. 尹家民. 国企, 2021(22)
  • [2]追寻红色东山的“前世今生”[J]. 周恋,刘秋泉. 湖南教育(B版), 2021(11)
  • [3]读《苦难辉煌》 礼赞建党百年[J]. 江和平. 文史月刊, 2021(08)
  • [4]“开心果”大将陈赓[J]. 顾保孜.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01)
  • [5]湘潭大学红色文化教育“五融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杨小军,龙偲.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9(02)
  • [6]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德育实效——湖南省湘乡市景云公立初级中学红色德育案例分析[J]. 谷红燕. 教师, 2019(13)
  • [7]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晁晓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8]从长郡走出的党史人物[J]. 王强山. 书屋, 2018(01)
  • [9]长汀城内叹英雄[J]. 李科. 休闲读品, 2017(03)
  • [10]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湘籍开国元勋形象研究[D]. 谭秀娟.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毛泽东和陈庚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