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娟[1](2013)在《《法言》修辞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修辞的角度对扬雄《法言》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弥补前人对《法言》研究的空缺。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对《法言》的作者及其言语修辞观、修辞研究概况等作了一个简单介绍,明确本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法言》的辞格运用。对《法言》中的修辞格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法言》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格共十三种。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体例为依据,对《法言》中的修辞格进行分类研究:第一类为“材料上的辞格”,重点分析了《法言》中的比喻、引用、摹状这三种修辞格;第二类为“章句上的辞格”,主要研究《法言》中的反复、对偶和排比三种辞格;第三类为“其他辞格”,包括夸张、设问、感叹、对比、回文、顶真、层递等。论文在对《法言》修辞格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其运用特色。第三章《法言》词语锤炼和句式选择。首先重点分析了同义词的选择和反义词的运用,尤其对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用、连用等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其次,对句式的运用,尤其是语气的选择和形式的变换也作了详细论述。第四章《法言》的篇章修辞及独特的语言风格。《法言》的篇章修辞主要体现在开头与结尾,体现了《法言》作为语录体散文独有的风格,具体体现为凝炼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等。结束语陈述了《法言》修辞的特点、本论文的优、缺点及对后续研究的设想。
熊浩莉[2](2013)在《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上,以比喻类型研究和比喻喻体研究为主,《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比喻研究主要从句法、篇章和逻辑思维的角度展开,涉及比喻类型、比喻喻体、寓言和比喻的类推逻辑思维研究,《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出发,主要是关于其寓言的研究。根据现代汉语比喻理论,先秦诸子比喻研究可从词句类比喻、篇章类比喻和认知类比喻三方面展开。
郑子慧[3](2008)在《新时期《论语》研究述评》文中提出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论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论语》不断进行注释、阐发,力图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所谓的“新时期”应从1978年全面纠正左倾错误算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学术研究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对《论语》的学术研究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内容上讲,随着《论语》研究的蓬勃发展一门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论语》学逐渐形成。《论语》学的内容包括对《论语》名称由来及其含义的研究,对《论语》的编辑者、结集年代、文本变迁、篇章结构、海内外注本、海外传播、社会地位及其影响的研究,以及对《论语》名物考释、文字训诂、篇章真伪、学派风气和《论语》学发展阶段的研究等。从数量上讲,根据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的统计数字,1980年以来出版的有关《论语》的专着就达430多种。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提供的数字,1979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论语》的研究论文有两千余篇。《论语》研究成果的文献数量的倍增充分反映出《论语》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运用一系列文献研究的手段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爬梳,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等工作,以便为《论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本论文的选题就是利用文献的方法,对新时期《论语》研究文献资料进行爬梳整理,以期为《论语》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之中,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的限制等种种原因,《论语》的名义、作者、结集、传播、训诂等诸多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不甚了了。这类问题在新时期仍然是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论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和崇德重用的特色。与此同时,《论语》也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新时期随着对《论语》研究的全面深入,对《论语》的文学价值与写作艺术特征研究逐步受到学者的重视,很多学者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艺术风貌、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展开研究论述,取得很大成就。另外还有诸如《论语》的思想研究、现代价值及海外传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等问题亦是新时期《论语》研究中的学术焦点。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这些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罗积勇,张秋娥[4](2008)在《《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张磊[5](2007)在《论《论语》的文学性》文中研究指明《论语》是我国先秦儒家最原始、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它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论语》的文学性作一探讨,全文共分六章,主要从文学角度研讨《论语》文本,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来论证《论语》所具有的文学特征及其这些文学特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论语》在古今中外的重要地位和研究意义,以及《论语》的文学性研究现状。第二章从语言特色上论证了《论语》的文学特点,文本大量运用雅俗共赏的口头语言,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和纯熟自然的虚词,突出了语言的形象美、音乐美,促进了文学发展。第三章从记叙事件、描写议论人物和抒发感情三方面论证了《论语》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文学特点,文本中孔子及其众弟子等人物形象面貌清晰、性格鲜明,具有典型化和个性化。第四章论证了《论语》在建构和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上的文学特点。它首先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说、“文质”说和“尽善尽美”说;其次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兴观群怨”;最后阐述了文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文学创作者修养的依据。第五章论证了《论语》的文学意义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六章总结了《论语》独特的文学性及本论文的研究对现当代的积极指导意义,以及本论文在论证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本文采用整体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论语》文本进行分析,力图从总体上把握《论语》的文学性质,同时又通过个别章节、句的分析,使读者对《论语》的文学性质有比较具体而深刻的了解,对它所体现的文学价值有更深层的欣赏和肯定。研究结果表明:《论语》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很高的文学价值。
丁桃源[6](2007)在《《论语》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论语》的修辞:一、简要介绍了《论语》中的修辞观。二、《论语》中的修辞格。《论语》中有很多种修辞格,本文重点分析了比喻、对偶、排比、对比、委婉、夸张、反问、反复、借代、引用、层递十一种修辞格。同时总结了《论语》运用修辞格的特点。三、《论语》词语的锤炼。《论语》词语的锤炼,首先表现在语言特色上,即简洁凝炼、言约义丰,朴实醇厚、明白易懂,从容言谈、饱含感情,成语格言、蕴含哲理,形象生动、文采华赡。第二是实词的运用,包括词类活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选择。第三是虚词,本文重点分析了连词、语气词、词尾、句中助词。第四是韵律特点,本文从音节匀称、节奏明快,同字相协,叠音状情貌,双声婉转回环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最后是句式的运用,表现在特殊语序、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以短句为主、长短句兼备等几方面。四、《论语》的表达方式及篇章结构。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本文也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叙述简洁,描写具体,富有文学性的说明,以小事喻大理的议论以及浓郁而真切的抒情;《论语》的篇章结构特殊,本文从整体篇章结构、篇的结构、章的结构三方面层层进行了分析。五、结语。论述了《论语》修辞的特点、本论文优缺点以及对后续研究的设想。
张欲晓[7](2006)在《论艾兰的先秦诸子哲学和古史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着名学者艾兰以其在甲骨文和中国青铜器领域突出的研究成果,一跃而成为当代国际汉学界有影响的汉学家,国内学界对其在汉学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她对中国早期历史及先秦哲学也怀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在先秦诸子哲学和中国古史传说两个研究领域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其研究方法及其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艾兰对中国早期历史及先秦哲学的论着虽已相继介绍到国内,但国内尚未对艾兰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再研究。本文在系统研读艾兰有关先秦诸子哲学和古史神话传说研究论着的基础上,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其运用当代西方的隐喻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以解读诸子哲学和古史传说的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旨在揭示艾兰研究的独特个性和价值,并对艾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国内学界提供某些参照。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述艾兰的学术经历及其学术成就;第二和第三章是对艾兰先秦哲学和古史神话传说研究的再研究,力求梳理与揭示其在上述两个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以及理论方法的源流。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揭示这位善于独辟蹊径的学者的新颖观点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的启发。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艾兰教授的悉心指导,她给笔者寄来了她的关于哲学和古史传说两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使本课题研究获得了宝贵的新的第一手英文资料,也使笔者平添了克服学术难点的信心。艾兰以隐喻理论研究先秦诸子哲学,本文认为她的成果给国内学者以诸多启发,而对她所提出的“古代所有的哲学范畴都起于水的隐喻”的观点,本文也提出了质疑。本文认为,从中国汉字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类比思维两个方面,可以说明艾兰认为中国先秦哲学概念是隐喻性的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是,“水”只是一个重要的隐喻,所谓中国哲学的所以范畴都基于水的结论,有失偏颇。本文对艾兰中国哲学研究所进行的再研究,把其对先秦哲学概念的阐释与国内学者的阐释相比较,分析了两者的研究侧重点的异同。她的古史传说研究旨在通过古史传说来探究中国早期的历史存在,这种探索和尝试具有积极意义。她以结构主义方法解读和分析古代的禅让传说和权力的转换,相信会给国内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他山之石”性的启发。
阳清[8](2005)在《《论语》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在思想史上,《论语》代表了早期儒家的哲学成果。然而,先秦文化文、史、哲相融合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探讨文学的发展进程时,不但把其当作哲学着作看待,而且需要尽可能发掘其中文学的因素,以便完整地展现文学前进的脉络。因而,研究《论语》的文学成就是必要的,学者们在撰写文学史时,也注意到了这些。 在此之前,很多研究者在《论语》的文学成就方面,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往往宏观而粗略,他们指出了《论语》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却没有系统、深刻地加以说明。因而具体而深入地研究《论语》对文学发展产生的作用,成为笔者的意愿。本文对学界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仔细地梳理,力图结合自我体会,尽最大可能把《论语》的文学价值呈现于读者面前,故命名为《<论语>的文学研究》。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进行探讨: 上编:《论语》对人物的刻划。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划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论语》文本以孔子为核心,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外较为形象生动的有孔门弟子、隐士等。结合前人的论述,笔者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地概括归纳,并把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对于孔子的形象,详细地加以说明,把其分为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博学聪睿的智者神貌、有如凡夫俗子般的夫子五个部分。对于孔门弟子,笔者以子路、颜回、子贡为代表,展示其姿态万千的风貌。对于隐士的形象,不仅分类析别,而且探究其某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论语》虽“无意为文”,但其刻划人物形象的方式依然具有某些规律性。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即: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示人物;通过不同的语录类型展示人物;通过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展示人物。结合文本的实际情况,采用表格直观显示和逻辑深层分析的方式,道出《论语》刻划人物方面巨大成就的特点和根源。 下编:《论语》的语言。本部分包括六个方面。其一,孔子的语言观及其弟子们的继承。这是《论语》巨大语言成就的理论根基。其二,《论语》的语言风貌。即:书面语与口语的融合、文采华赡与朴实醇厚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凝练含蓄、明快显豁与精警睿智的共存。这是《论语》文本的整体风格,也是《论语》作为一部哲学着作而具有文学色彩的重要表现。其三,语言的音韵美和句式
周玉秀[9](2003)在《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文中指出比喻是《论语》修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孔子运用比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用比喻适应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含蓄委婉而讽喻中肯;(二)用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生动形象而明白易懂;(三)用比喻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内容充实而真情感人。
二、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法言》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扬雄及其修辞观 |
第二节 修辞的界定 |
第三节 《法言》现有研究概状 |
第四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二章 《法言》的辞格运用 |
第一节 材料上的辞格 |
第二节 章句上的辞格 |
第三节 其他辞格 |
第三章 《法言》的词语锤炼和句式选择 |
第一节 同义词的选择 |
第二节 反义词的选择 |
第三节 句式运用的特点 |
第四章 《法言》的篇章修辞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
第一节 《法言》的篇章修辞 |
第二节 《法言》的独特语言风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子》和《论语》的比喻研究 |
(一) 《老子》和《论语》比喻类型研究 |
(二) 《老子》和《论语》比喻喻体研究 |
二、《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比喻研究 |
(一) 句法层面上的《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研究 |
1.《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类型研究 |
2.《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喻体研究 |
(二) 篇章层面上的《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研究 |
(三) 《墨子》、《孟子》和《荀子》比喻的逻辑思维研究 |
三、《庄子》和《韩非子》的比喻研究 |
(一) 《庄子》寓言及比喻研究 |
(二) 《韩非子》寓言及比喻研究 |
四、《老子》、《论语》和《孟子》比喻在认知层面上的研究尝试 |
五、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前瞻 |
(3)新时期《论语》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论语》文献学研究述评 |
(一) 《论语》名义及定名时间研究述评 |
(二) 《论语》结集定型时间及编纂者研究述评 |
(三) 对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述评 |
(四) 《论语》注释文本的研究简要综述 |
二 《论语》训诂学研究述评 |
(一) 《论语》训诂学术专着研究述评 |
(二) 《论语》训诂学术论文研究述评 |
1、批判错误观点,树立正知正见 |
2、《论语》文本注释与孔子思想学说研究相结合 |
3、学术思路更加开阔,观点新颖,大胆探索 |
4、内容上,关注学术焦点 |
5、研究方法上,与文献训诂结合 |
三 《论语》文学研究述评 |
(一) 《论语》文学艺术成就,总体风貌研究 |
(二) 《论语》人物形象研究 |
(三) 《论语》语言艺术研究 |
1、对《论语》语言特色的研究 |
2、对《论语》语言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 |
3、《论语》自身体现的孔子语言观研究 |
(四) 《论语》修辞的研究 |
四 《论语》其他问题研究简要概括 |
(一) 《论语》思想研究简要综述 |
(二) 《论语》现代价值及海外传播研究简要综述 |
(三) 《论语》中古代汉语研究简要综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论《论语》的文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语》的重要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
1.2 《论语》的文学性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论语》的语言特点 |
2.1 雅俗共赏的口头语言 |
2.2 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 |
2.3 运用纯熟自然的虚词 |
第三章 《论语》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
3.1 记叙事件中的人物形象 |
3.2 旁议他人中的人物形象 |
3.3 抒发感情中的人物形象 |
第四章 《论语》中的文学观 |
4.1 《论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
4.2 《论语》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 |
4.3 《论语》提供了文学创作者修养的依据 |
第五章 《论语》的文学性对后世的影响 |
5.1 先秦儒家着作对《论语》的文学相承性 |
5.2 《论语》的文学意义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语》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语》及其修辞研究概说 |
第二节 什么是修辞 |
第三节 《论语》中的修辞观 |
第二章 《论语》中的修辞格 |
第一节 《论语》中所使用的修辞格 |
一、比喻 |
二、对偶 |
三、排比 |
四、对比 |
五、委婉 |
六、夸张 |
七、反问 |
八、反复 |
九、借代 |
十、引用 |
十一、层递 |
第二节 《论语》运用修辞格的特点 |
一、修辞格各有特点 |
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 |
第三章 《论语》词语的锤炼 |
第一节 语言特色概说 |
一、简洁凝炼,言约义丰 |
二、朴实醇厚,明白易懂 |
三、从容言谈,饱含感情 |
四、成语格言,蕴籍哲理 |
五、形象生动,文采华赡 |
第二节 实词运用的特点 |
一、词类活用 |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选择 |
第三节 虚词运用的特点 |
一、连词 |
二、语气词 |
三、词尾 |
四、句中助词 |
第四节 韵律特点 |
一、音节匀称、节奏明快 |
二、同字相协 |
三、叠音状情貌 |
四、双声宛转回环 |
第五节 句式运用特点 |
一、特殊语序 |
二、以整句为主,整散交错 |
三、以短句为主,长短句兼备 |
四、其他几种特殊句式 |
第四章 《论语》的表达方式及篇章结构 |
第一节 《论语》的表达方式 |
一、叙述简洁,省略得当 |
二、描写具体,形神兼备 |
三、富有文学性的说明 |
四、以小事喻大理的议论 |
五、浓郁而真切的抒情 |
第二节 《论语》的篇章结构 |
一、《论语》的整体篇章结构 |
二、篇的结构 |
三、章的修辞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论艾兰的先秦诸子哲学和古史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艾兰其人与其学术成就 |
第一节 艾兰其人 |
第二节 艾兰的学术成就 |
第二章 艾兰的先秦诸子哲学研究 |
第一节 艾兰对隐喻理论的接受 |
第二节 艾兰的研究视角:隐喻与先秦哲学概念的生成 |
第三节 基于隐喻理论的先秦哲学概念阐释 |
第四节 瑕不掩瑜:艾兰先秦哲学研究的价值 |
结语 |
第三章 艾兰的古史传说研究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顾颉刚疑古思想对艾兰的影响 |
第三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对艾兰的影响 |
第四节 艾兰对中国古史传说的研究 |
第五节 他山之石:艾兰古史传说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8)《论语》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上编:《论语》对人物的刻划 |
第一章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
第一节 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 |
第二节 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
第三节 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 |
第四节 博学聪睿的智者神貌 |
第五节 平凡、世俗化的孔子 |
第二章 《论语》中孔门弟子的群像 |
第一节 子路的形象 |
第二节 颜回的形象 |
第三节 孔门其他得意门生 |
第三章 《论语》中的隐士风貌 |
第一节 隐士的类型和态度 |
第二节 隐士描摹的特殊意义 |
第四章 《论语》刻画人物的独特性 |
第一节 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示人物形象 |
第二节 通过不同的语录类型展示人物形象 |
第三节 通过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展示人物形象 |
下编:《论语》的语言 |
第一章 孔子的语言观及其弟子们的继承 |
第二章 《论语》的语言风貌 |
第一节 书面语与口语的融合 |
第二节 文采华赡与朴实醇厚的统一 |
第三节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第四节 凝练含蓄、明快显豁与精警睿智的共存 |
第三章 语言的音韵美和句式的节奏感 |
第一节 语言的音韵美 |
第二节 句式的节奏感 |
第四章 重语与语气词的巧妙运用 |
第一节 反复咏叹以表现强烈的情感 |
第二节 虚词多用以展示复杂的情感 |
第五章 多种修辞手法的完美结合 |
第一节 比喻修辞格的多样化运用 |
第二节 其它修辞格的综合性表达 |
第六章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
第一节 格言、警句 |
第二节 成语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子为了适应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常常用比喻表达讽喻之意 |
二、孔子用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生动形象而明白易懂 |
三、孔子用比喻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内容充实而真情感人 |
四、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法言》修辞研究[D]. 韩文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6)
- [2]先秦诸子比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熊浩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3]新时期《论语》研究述评[D]. 郑子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 [4]《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探析[J]. 罗积勇,张秋娥. 殷都学刊, 2008(01)
- [5]论《论语》的文学性[D]. 张磊. 延边大学, 2007(06)
- [6]《论语》修辞研究[D]. 丁桃源.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7]论艾兰的先秦诸子哲学和古史传说研究[D]. 张欲晓.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8]《论语》文学研究[D]. 阳清.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5)
- [9]从《论语》看孔子的比喻观及其运用特点[J]. 周玉秀.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