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上市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玲[1](2021)在《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效应研究》文中提出
林丰焱[2](2019)在《区域政策、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探讨区域政策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实施效果。过去国内外研究更多地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效应,如GDP、GNP、TFP等经济指标变化,而较少地关注到微观企业层面。本文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区域政策带来的影响,并选取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计划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研究基础,探讨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本文选取了1999年至2017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区域政策的典型代表,对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性作用。区域政策的实施理论上可以改善地区经济环境,发挥技术、资金外部性等集聚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区域政策具有拉动企业扩张投资的影响力,如基础建设溢出效应、财政补贴效应与税收优惠效应,通过扩张型投资可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区域政策在不同产权性质下对企业绩效的政策影响。双重差分模型主要是用来研究政策净效应,通过论证适用性以及分析样本点,本文实证结果发现:(1)区域政策总体上能够显着提高覆盖地区的企业绩效,但也存在区域政策失灵的可能性;(2)投资效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扩张型投资的企业可以汲取更多区域政策资源,而保守型投资企业的绩效则几乎没有提升;(3)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因其与政府间特殊的关系,企业绩效提升效果的显着性更为明显。考虑到区域政策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重叠,可能产生政策交互影响的偏差,故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样本偏差,再进行双重差分,以此巩固实证结果。
徐云松[3](2015)在《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着,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着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三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三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陈伟[4](2006)在《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开发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财政和银行贷款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就需要依托资本市场。我国以沪、深为中心的向东部倾斜的资本市场格局和全国统一的上市标准,使得西部地区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低下,不能满足西部发展的需要。因此,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就有必要在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之外,在西部地区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资本市场。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讨论了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通过对西部利用全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在西部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进一步地,从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讨论了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在对西部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目前在西部建立区域资本市场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文章最后还探讨了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性质、地位,并从组织形式、参与主体、交易方式、监管体制等方面对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时对如何加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
符太增[5](2006)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6年,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七五”计划将我国经济区域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地区是由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9个省、自治区组成。1997年,原四川省分为重庆直辖市和新四川省后,西部地区则由原来的9个省、自治区变为现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些省区,如内蒙古、广西、湖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理位置毗邻西部十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与西部省区相仿。因此,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由西南5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组成,被称为“10+2”。至于像湘西、鄂西这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在今后发展中的确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地区,国家则采取个案对待的办法,确定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本文中,西部大开发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上述12个省、市、自治区。这12个省(市、区)下辖130个地区、913个县,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总人口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6%。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西部地区土地、水能、矿产、旅游十分丰富资源,但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率低,生态代价巨大;工业总量小,工业增长滞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旅游业发展滞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将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在总体上持续稳步增长,欠发达地区也可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同样也会使得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扩散,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前提。同时,西部大开发具有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较大规模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应该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部开发仍然客观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西部开发面临发展思维转向和经营模式转轨。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将加大西部地区大规模筹集和使用各类开发建设资金的难度。三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使得西部大开发必须尽快地熟悉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在千年之交,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就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第一节从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因素、企业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发动因素角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本和结构变化等一般性因素角度,综述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包括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发展、出口导向发展、农业发展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第二节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综述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的“二元结构”论,以及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第三节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第二章,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我们考虑了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的财税政策;第二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考虑国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第三章,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第一节考虑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第二节进一步从经济政策的目标、基本内容角度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财税政策。第三节具体讨论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第一节从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第二节从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税收返还系数、适当调整中央与西部省区市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实行差别税率、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第五章,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第一节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第二节考虑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考虑推进环保产业化、引进外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以及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马长有[6](2005)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唐占海[7](2005)在《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本市场培育》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资本不足问题,所以增加资本供给,加速资本形成往往是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央政府在20世纪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为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内需以及为西部地区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投资和筹资的主要场所,它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代名词。 西部经济的发展始终缺少资本的推动,资本成为西部的一种稀缺资源。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政府财政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提供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资本的来源主要还是要依赖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中长期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作为市场体系的枢纽,资本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重组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的主要市场力量。在中央、地方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必须花大力气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这些功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本文就是针对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现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试图揭示发展西部资本市场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并提出发展和完善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人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为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理
甘时勤[8](2004)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客观形势和区域格局下,2004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工业竞争力不强,“三农”问题突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资金约束仍然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筹措开发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西部开发得以持续推动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的资本形成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而应该更多地寻求金融支持。 金融发展的总体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强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有利于稳定快速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增长差距。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却呈现明显的“高增长、低效率”特征,在整个改革中,金融市场只是被动地适应西部开发融资的需要,未能发挥现代金融在配置资源,风险管理、监督企业、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多种功能。目前,在我国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的情况下,由于地区投资收益的差别,经济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达的东部贷款收益率比西部高,客观上导致了西部资金“倒虹吸”到东部,让原本就极其贫血的西部经济雪上加霜。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要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支持西部经济开发。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阶段,这种背景下的区域开发政策尚无经验,因而在制订和规范支持西部开发的金融政策时,需要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政策、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现状和现行政策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国际经验的考察,可以为我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个参照系,而东西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则可以为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构造理论的基础。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总论,第三章到第七章为专论。第一章梳理和归纳了西方发展金融学理论,阐释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通过分析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经验,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支持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评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阐述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第三章针对西部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小,结构转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欧盟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和经验,提出了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杠杆,将财政与金融配合,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四章从“三农”问题入手,针对西部落后的农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现状,研究了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探讨了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第五章用科学的发展观论证了西部生态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利用金融支持西部生态建设作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深入阐述了西部科技和教育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针对西部科技和教育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七章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三个类别具体阐述了如何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同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阐释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探讨了金融支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前,关于西部开发中的金融研究,大多立足于金融,从“区域金融”出发去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与西部开发问题。难免有一定局限性。本文转换了研究视角,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出发,研究西部大开发对金融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金融支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金融怎样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从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拓展了 “区域金融”的视野,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揭示了方向和路径。 论文通过金融与发展相关关系的分析和资金向东部“倒虹吸”式的流失研究,证明资金
白涛[9](2004)在《我国西部融资现状、融资效率和融资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融资及融资效率问题。目前,西部开发的融资现状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较弱且效率低下。产生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和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为有效解决西部融资及其效率问题,作者从融资角度建议构建高效的西部融资体系,包括:构建西部有效的具有市场引导作用的政府资本融资体系;全方位的间接融资的货币市场融资政策体系;灵活多样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制度灵活且投资回报率高的民间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强有力的国外资本市场融资体系。通过构建高效的资本融资体系,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
旷为荣[10](200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项目融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对内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政府在世纪之交作出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水电、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但由于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金融的“瓶颈”制约状况;为了有效地解决资金的供需矛盾,本文提出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济优势,认为这些经济优势对于吸引外部资金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了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状况以及形成资金短缺状况的原因。而且文章重点分析了项目融资的基本特征、项目的风险及其风险管理,阐述了西部地区采用项目融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逐一论述了西部地区项目融资的主要资金渠道,即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债券发行、海外投资基金、项目境外上市、海外第二板上市和外商直接投资。同时,根据国际金融创新的最新趋势,指出西部地区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新的金融工具,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这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创新之处。全文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式,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融资问题,以求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上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所裨益。
二、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上市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上市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政策、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效益 |
一、区域政策可以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与增长 |
二、区域政策具有企业集聚效应 |
三、区域政策具有提高人力资本效应 |
四、区域政策促进公平及效率 |
五、区域政策的绩效作用存在争议 |
第二节 区域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 |
一、区域政策对微观企业具有财政补贴效应 |
二、区域政策对微观企业具有税收优惠效应 |
三、区域政策可能引发企业投资水平过度 |
四、投资效率的其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概念界定 |
一、区域政策的定义 |
二、四大区域政策 |
三、投资效率 |
四、企业绩效 |
五、政策效应 |
第二节 区域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理论梳理 |
一、企业绩效得益于区域政策的集聚效应 |
二、企业绩效得益于区域政策下知识溢出效应 |
三、区域政策通过企业投资影响企业绩效 |
四、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 |
第三节 假设提出 |
一、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二、不同投资效率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样本选取 |
第二节 双重差分法(DID) |
一、双重差分法的含义与优势 |
二、双重差分法模型的假设 |
三、简化双重差分法模型 |
第三节 变量选取和说明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中介变量 |
四、控制变量 |
五、变量具体定义 |
第四节 实证模型提出 |
一、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构建 |
二、不同投资效率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构建 |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二节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实证模型检验 |
一、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二、不同投资效率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三、不同产权性质下区域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 |
二、稳健性检验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
1.3.1 区域金融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简述 |
1.3.2 金融发展的概念简述 |
1.3.3 非均衡概念简述 |
1.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范畴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全文逻辑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
2.1.1 区位理论 |
2.1.2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
2.1.3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1.4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
2.1.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2.2 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
2.2.1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
2.2.2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
2.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 |
2.2.4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 |
2.2.5 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视野——区域金融理论 |
2.2.6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2.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
2.3.1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 |
2.3.2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 |
2.3.3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 |
2.3.4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 |
2.3.5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第3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与问题表现分析 |
3.1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
3.1.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表现 |
3.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
3.2.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
3.2.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格局与表现 |
3.3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状与表现 |
3.3.1 西部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
3.3.2 西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与与劳动力价格非均衡 |
3.3.3 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均衡现状 |
3.3.4 西部区域财政收支的非均衡表现 |
3.3.5 西部区域对外贸易水平的非均衡 |
3.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与表现 |
3.4.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从均衡向非均衡阶段的历史转变 |
3.4.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统计比较方法 |
3.4.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3.4.4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3.4.5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3.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特征与变动趋势 |
第4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
4.1 制度因素 |
4.1.1 金融制度及政策影响 |
4.1.2 对外开放程度与试验点政策 |
4.1.3 财税体制改革 |
4.1.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 |
4.1.5 法律环境差异 |
4.2 经济条件因素 |
4.2.1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
4.2.2 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 |
4.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 |
4.2.4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
4.3 客观环境因素 |
4.3.1 区位因素 |
4.3.2 资源禀赋 |
4.4 非正式制度因素 |
4.4.1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
4.4.2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 |
4.4.3 社会资本 |
4.5 不确定性冲击因素 |
4.6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
第5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 |
5.1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
5.1.1 资本的区域流动效应 |
5.1.2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人为市场分割 |
5.1.3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影响 |
5.1.4 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 |
5.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
5.2.1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
5.2.2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 |
5.3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6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
6.1.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6.1.2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6.2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动态经济增长 |
6.2.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
6.2.3 实证研究的数理方法 |
6.2.4 西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5 东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6 基于东西部两个地理层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 西部区域法律环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6.3.1 引言 |
6.3.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6.3.3 样本数据的来源 |
6.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西部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6.4.1 引言 |
6.4.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6.4.3 样本数据的来源 |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1.1 全文逻辑体系的归纳总结 |
7.1.2 全文研究观点与结论归纳 |
7.2 建议 |
7.2.1 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 |
7.2.2 措施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后记 |
(4)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 关于区域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 |
(四)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本市场的相关性分析 |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的相关性分析 |
(二) 区域金融与区域资本市场的相关性分析 |
(三) 国外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和启示 |
三、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资本市场 |
(二) 提高西部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需要建立区域资本市场 |
(三) 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建立区域资本市场 |
四、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分析 |
(一) 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 |
(二) 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制约因素 |
五、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定位与建设 |
(一) 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定位 |
(二) 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框架 |
(三) 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环境建设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5)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 |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 |
四、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背景 |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
第一章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 |
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 |
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二节 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 |
一、二元经济模型 |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 |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 |
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 |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 |
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意义 |
二、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观 |
第二章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政策 |
一、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
二、西欧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
三、俄罗斯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
四、巴西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
五、美国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
一、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 |
二、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
第三节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
一、实行积极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 |
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至关重要 |
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
六、高度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
七、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八、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九、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
十、实行沿边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边贸事业 |
十一、地区倾斜政策同产业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 |
十二、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 |
十三、推广巴西“发展极”开发战略 |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 |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财税政策 |
一、经济政策的目标 |
二、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
一、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二、货币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三、收入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四、产业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五、外汇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 |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 |
一、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 |
二、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 |
三、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
四、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 |
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投入和扶持的基本情况 |
二、国债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投入、使用和影响 |
三、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存在的问题 |
四、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建议 |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 |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
一、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 |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目标 |
第二节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 |
一、推进环保产业化的税收政策 |
二、引进外资的税收政策 |
三、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的税收政策 |
四、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富饶的贫困” |
1.1.2 繁荣与贫困共存 |
1.1.3 西部发展处于转型时期 |
1.1.4 金融资本的推动 |
1.1.5 金融结构的区域失衡 |
1.1.6 金融全球化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实践 |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2.1.1 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分解 |
2.1.2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2.1.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1.4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
2.2.1 货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
2.2.2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 |
2.2.3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
2.2.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
2.3 对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简短评述 |
2.4 对理论考察得出的几点结论 |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
3.1 现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
3.1.1 实物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交融 |
3.1.2 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 |
3.1.3 直接融资比例上升 |
3.1.4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 |
3.2 金融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
3.2.1 有效动员储蓄 |
3.2.2 优化资源配置 |
3.2.3 促进公司治理 |
3.2.4 便利风险管理 |
3.2.5 便利商品交换 |
3.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 |
3.4 金融发展作用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3.5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度 |
3.5.1 金融在要素投入量提高中的贡献 |
3.5.2 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 |
3.5.3 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贡献 |
3.5.4 金融在经济增长率中的总体贡献度 |
3.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
3.6.1 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 |
3.6.2 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 |
3.6.3 金融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中心 |
3.6.4 金融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核心 |
3.7 结论与展望 |
4 西部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 |
4.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特殊性 |
4.2 区域间货币资金流动的途径 |
4.2.1 商品买卖所形成的资金流动 |
4.2.2 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 |
4.2.3 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金流动 |
4.2.4 银行间的资金流动 |
4.2.5 证券市场引起的资金流动 |
4.2.6 外商直接投引起的资金流动 |
4.3 区域间货币资本流动的失衡 |
4.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分布的失衡 |
4.3.2 货币资金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
4.3.3 政府预算资金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
4.3.4 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
4.3.5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
4.3.6 其他资本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
4.4 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间经济差距关系的分析 |
4.5 区域发展中的货币资金合理流动 |
4.5.1 塑造合理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格局的理论思考 |
4.5.2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5.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静态分析 |
5.1.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
5.1.2 西部开发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
5.1.3 西部开发处于需求约束的市场环境中 |
5.1.4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传导过程 |
5.1.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内容 |
5.2 金融协调西部经济发展的动态逻辑 |
5.2.1 企业成长阶段与西部金融的动态支持 |
5.2.2 金融协调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 |
5.3 金融发展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
5.3.1 金融市场对区域资本形成的促进功能 |
5.3.2 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5.3.3 金融发展激发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活力 |
5.3.4 金融发展推进西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 |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实依据 |
6.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
6.1.1 东西部地区GDP及增长率差异比较 |
6.1.2 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差异比较 |
6.1.3 东西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差异比较 |
6.1.4 东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
6.1.5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比较 |
6.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
6.2.1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 |
6.2.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
6.2.3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
6.3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及成因探析 |
6.3.1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分析 |
6.3.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成因探析 |
7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
7.1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
7.1.1 深圳特区经济开发与金融支持 |
7.1.2 上海浦东经济区开发与金融支持 |
7.2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
7.2.1 美国西部开发与金融支持 |
7.2.2 日本北海道开发与金融支持 |
7.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启示 |
8 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
8.1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
8.1.1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
8.1.2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调整 |
8.2 西部货币市场的深化发展 |
8.2.1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
8.2.2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
8.2.3 实现商业性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
8.3 西部资本市场的多层化发展 |
8.3.1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模式 |
8.3.2 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 |
8.3.3 西部债券市场的发展 |
8.3.4 西部基金市场的发展 |
8.3.5 西部产权市场的发展 |
8.3.6 西部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 |
8.4 西部农村金融的发展 |
8.4.1 西部金融支农力度弱 |
8.4.2 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8.4.3 西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
8.5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 |
8.5.1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 |
8.5.2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理由 |
8.5.3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
8.5.4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
8.6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 |
8.6.1 西部金融面临对外开放的挑战 |
8.6.2 开拓创新:西部金融业的战略抉择 |
8.6.3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声明 |
致谢 |
(7)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本市场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西部地区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必然性 |
第一节 资本投入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
一、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二、落后地区的成功开发与资本投入 |
三、西部大开发与资本投入 |
第二节 培育和完善西部资本市场的条件 |
一、培育和完善西部资本市场的可行性 |
二、培育和完善西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第三节 资本市场的功能 |
一、筹资功能 |
二、制度创新功能 |
三、资源配置功能 |
四、产业结构调整功能 |
第二章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概况 |
一、筹资状况 |
二、上市公司概况 |
三、证券经营机构状况 |
第二节 西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资本市场规模过小、发展程度低 |
二、资本市场结构严重失衡 |
三、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完善 |
第三节 西部资本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体制性缺陷 |
一、西部地区有形资本市场缺位 |
二、西部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
三、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且制度创新乏力 |
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内在制约因素 |
第三章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培育的对策性建议 |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需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
一、进一步健全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体系 |
二、建立西部地区区域性资本中心市场 |
三、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
一、重视吸引民间资本 |
二、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
三、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
四、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 |
一、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
二、加强资本市场的政策创新体系建设 |
三、加强资本市场的政策环境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8)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论文结构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
一、关于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
二、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含义 |
三、金融与金融支持 |
第二节 相关理论评述 |
一、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
二、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 |
第三节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
一、美国西部开发 |
二、日本北海道开发 |
三、美、日区域经济开发的经验 |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其金融支持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中国区域格局的新变动 |
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 |
二、中国区域问题分析 |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
一、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
二、投资增长与投融资机制 |
三、经济增长及收入差距 |
四、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
五、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 |
第三节 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总体框架 |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
二、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 |
第三章 产业结构调整及其金融支持 |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
一、产业及其分类 |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
三、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
第二节 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一、金融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支持 |
二、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三、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三节 西部地区的产业及金融状况分析 |
一、西部地区的产业现状 |
二、西部地区的金融状况 |
第四节 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 |
一、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
三、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分析 |
第四章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及其金融支持 |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三农”现状 |
一、西部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及其金融分析 |
一、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成因与特征 |
二、目前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 |
一、中央信贷政策分析 |
二、中央财政政策分析 |
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
四、未来“三农”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金融支持 |
第一节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
第二节 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 |
一、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事关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 |
二、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的制约性因素,生态建设是西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
第三节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金融对策及建议 |
一、加大中央对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二、建立地区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三、建立西部生态建设基金 |
四、优先引导国外援助项目向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倾斜 |
五、适时开征环境税,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投入 |
六、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 |
第六章 西部开发中的科技教育发展及其金融支持 |
第一节 科教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
一、科技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地位 |
二、教育对西部开发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金融支持 |
一、西部地区科技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
第三节 教育发展与金融支持 |
一、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
第七章 西部金融机构改革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 |
一、西部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
二、西部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 |
一、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
二、对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
第三节 地方金融机构 |
一、发展西部地区地方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
二、制约西部地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 |
三、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声明 |
后记 |
(10)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项目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正文 |
1 中国西部省区的区域特征与开发意义 |
1.1 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
1.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
1.1.2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
1.1.3 数量巨大而素质偏低的人力资源 |
1.1.4 地缘关系独特 |
1.2 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
1.2.1 经济总体水平比较低 |
1.2.2 工业化水平与东部相比明显偏低,城市化进程缓慢且内部发展不平衡 |
1.2.3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
1.2.4 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进程缓慢 |
1.3 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优势 |
1.3.1 资源禀赋优势 |
1.3.2 市场潜力优势 |
1.3.3 经济增长的潜能优势 |
1.3.4 局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 |
1.4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
1.4.1 加快西部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
1.4.2 加快西部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1.4.3 促进西部比较优势发挥,形成与中东部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
1.4.4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协作 |
2 项目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融资的概念与特征 |
2.1.1 项目融资的概念 |
2.1.2 项目融资的基本特征 |
2.2 项目融资的主要参与者 |
2.2.1 项目的发起人(Project Sponsor) |
2.2.2 项目公司(Project Company) |
2.2.3 项目的贷款银行(Lending Banks) |
2.2.4 项目融资的金融顾问和法律税务顾问 |
2.2.5 项目的信用保证实体 |
2.3 项目融资的适用范围 |
2.3.1 资源开发项目 |
2.3.2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2.3.3 制造业项目 |
2.4 项目融资的产生与发展 |
2.4.1 项目融资产生的原因 |
2.4.2 项目融资的发展过程 |
2.4.3 项目融资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运用 |
2.5 项目融资的模式 |
2.5.1 设施使用协议(Tolling Agreement) |
2.5.2 产品支付(Production Payment) |
2.5.3 租赁融资 |
2.5.4 “建设--经营--转让(BOT)” |
2.6 项目融资风险及其管理 |
2.6.1 风险的概念 |
2.6.2 风险的属性 |
2.6.3 项目融资风险的类型 |
2.6.4 项目融资风险的确定 |
2.6.5 系统风险的管理 |
2.6.6 非系统风险的管理 |
3 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抑制因素分析 |
3.1 金融适度是经济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 |
3.2 资本市场的严重滞后构成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抑制 |
3.2.1 资本市场滞后发展的主要表现 |
3.2.2 资本市场滞后发展的原因分析 |
3.3 金融资产向东部地区的大量流失构成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抑制 |
3.3.1 西部地区金融资源流失的途径 |
3.3.2 西部地区金融资源流失的原因分析 |
3.4 区内信贷资金的严重失衡构成对西部地区的金融制约 |
3.4.1 信贷资金失衡的主要表现 |
3.4.2 信贷资金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
4 西部大开发中的项目融资对策 |
4.1 项目融资与西部大开发的结合 |
4.1.1 西部地区采用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
4.1.2 西部地区采用项目融资的可能性 |
4.1.3 西部地区采用项目融资方式筹建工程的优点 |
4.1.4 西部地区采用项目融资方式筹建工程的缺点 |
4.2 西部地区项目融资的现状 |
4.2.1 西部项目融资的成功范例--“来宾模式” |
4.2.2 西部地区正在蓬勃发展的项目融资 |
4.3 项目融资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资金渠道 |
4.3.1 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
4.3.2 政府贷款 |
4.3.3 国际债券发行 |
4.3.4 海外投资基金 |
4.3.5 项目企业境外上市 |
4.3.6 海外第二板市场上市 |
4.3.7 外商直接投资 |
4.4 西部项目融资的若干设想 |
4.4.1 以交通与旅游为特征的融资 |
4.4.2 以资源优势为特征的融资 |
4.4.3 以重点产业带为特征的融资 |
4.5 西部项目融资中的创新 |
4.5.1 主要的创新工具 |
4.5.2 主要的创新思路 |
本文的主要创新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西部大开发与西部上市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效应研究[D]. 刘慧玲.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区域政策、投资效率与企业绩效[D]. 林丰焱. 深圳大学, 2019(12)
- [3]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 徐云松.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4]建立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可行性研究[D]. 陈伟. 兰州大学, 2006(09)
- [5]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 符太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6]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08)
- [7]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本市场培育[D]. 唐占海.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8]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 甘时勤. 四川大学, 2004(02)
- [9]我国西部融资现状、融资效率和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 白涛. 金融论坛, 2004(05)
- [10]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项目融资研究[D]. 旷为荣. 中南林学院, 2003(03)
标签:西部大开发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