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赵馨[1](2021)在《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最基本的需求,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饮食文化源自于达斡尔族人民长久以来的饮食实践活动,与达斡尔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田野调查地点,以当地的达斡尔族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平常饮食惯制和特殊节期的饮食习俗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对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后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对于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影响,还探讨了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开发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虽然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式微,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宣传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武帅航[2](2020)在《东北地域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研究》文中认为达斡尔作为契丹大贺尔氏后裔,是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文化带中唯一自族群创生起就定居的民族。在近八个世纪的繁衍生息间,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定居聚落形态和以萨满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时至今日,全球化、城镇化、市场化、旅游开发等多元发展,裹挟着市场转型、资本增值、文化趋同等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冲击着这一人口较少、地处边陲、经济滞后、民族文化濒危的达斡尔族,其民族聚落的原始风貌渐趋同化,原生文化渐趋失活。因此对于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与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以达斡尔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文献史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口述史访谈等方法,形成文献佐证、口述询证、个案例证、技术拟证共生的循证体系,进行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并结合图解方式进行成果表达。首先,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三方面进行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的历史溯源,探究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关键参变量。其次,立足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结构,分别从“人-自然(1000-10000m)”、“人-社会(100-1000m)”、“人-家庭(1-100m)”三个维度挖掘自然生存空间、社会生产空间、家庭生活空间,三重空间叠合出达斡尔族聚落的物质空间原型;并立足空间原型,针对各个层级的空间吸引点,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更新策略,使达斡尔族传统聚落能够自下而上的活化,实现自更生。最后,基于文化空间概念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空间,研究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场域,分别从民族、群体、个体三个层面解析宗教仪式性文化空间、文娱交往性文化空间和手工生活性文化空间,建构出各自的文化空间功能模型;并以此作为理论架构,通过更新、重构三种文化空间功能模型,提出相应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策略。
郭靖宣[3](2020)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且少数民族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风格盘踞重地,并自成体系。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北方三个较为独特的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习惯称“三少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即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异军突起,作为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对我国七十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三少民族”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总括;第二章“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三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第三章“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作家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述介;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重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整体概况的总结和问题查摆。
王赛[4](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文中指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达斡尔语的有关研究为主,梳理了达斡尔语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出达斡尔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达斡尔语的研究提出建议。
柏杨[5](2020)在《达斡尔民族文化变迁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聚居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拥有着从事渔业生产和游牧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因而形成了许多依据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革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文化的变迁。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相关说明;第二章阐述本文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贯彻宗旨;第三章详细阐述达斡尔民族聚居区域的变迁,以达斡尔族典型的农业种植型家庭、工农结合型家庭、打工返乡群体、现居住在城市中的莫旗前旗市委书记兼旗长、达斡尔学会会长家庭为代表个案,对他们家庭的生产、生活方面、对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个人态度及心理活动等进行记实阐述,并跟随莫旗电视台参与拍摄达斡尔民族独有的民族节日纪录片,通过访谈记实和参与观察、影像记录等方法展现了达斡尔民族文化变迁的现状;第四章阐述影响变迁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于生产方式与技术工具的变迁以及居住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变迁;第五章叙述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引导下,兴建博物馆,博物馆是保留和展示达斡尔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并且以“乌兰牧骑”、曲棍球运动为例,展现了近年来达斡尔民族的群众文化与体育文化代表着达斡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正在创新中传承。
苏丽君[6](2020)在《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达斡尔族(Daur)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自然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达斡尔族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其表达情感、抒发心绪的重要载体。同时,扎恩达勒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价值。近年来,关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但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后发现,这些成果多集中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民歌的整体研究,或相同区域内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比较研究方面,而对于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专题性研究,以及对扎恩达勒与达斡尔族人生活之间关系的解读等方面的探究较少。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为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整体研究。首先,笔者运用民族身份的“局内人”进行参与观察及学者“局外人”的理论视角,在调研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扎恩达勒进行重点的考察,探讨了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简单梳理出20世纪以来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其次,运用音乐形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扎恩达勒的音乐、唱词等艺术特征,对扎恩达勒在四个方言区存在的区域特色及原因进行描述与分析。最后,运用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扎恩达勒背后体现的音乐文化价值进行诠释,为扎恩达勒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举措建议。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整理、分析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笔者在此文中的研究目的与方法。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对生成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背景介绍,并简要描述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与类型;第二章分别从定义、艺术特征及区域特色三个角度对扎恩达勒进行论述与分析;第三章以扎恩达勒为中心,从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及保护与传承方面对扎恩达勒所蕴含的音乐文化意义进行解读。
宋铁勇[7](2019)在《边疆民族地区水域文化探略——以呼伦贝尔水体名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边疆民族地区水域文化是各民族水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以呼伦贝尔为例,从考察不同民族语言命名的水体名称释义出发,探讨各民族人民对于水体和相关地理元素命名的方式和特征,发现水体名称作为水域空间的关键文化符号。在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建构和展现的地方性文化景观与特色民俗文化现象是以水文化本质为基础,以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为依托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又区分于那些强烈的治水、用水冲突的文化观念,呈现出边疆民族地区水域空间内独特的生产规律与生活逻辑,使水域文化在空间均质化和多重符号化以及地方化的变迁发展中,呈现出空间性、社会性和传统性等特征。
黄超[8](2019)在《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来自于地方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体现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生态环境破坏等,大量的传统知识面临丧失的威胁,急需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并采取保护措施。达斡尔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南部,嫩江流域两岸,依托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以农耕为主的文化,并在其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丰富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保护和推广应用这些传统知识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地田野调查、结构和半结构式访谈、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整理和词条编目。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入研究了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现状、受威胁因素和发展趋势。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1、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传统知识词条共497个。其中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236个,占比47.48%;传统医药相关知识词条81个,占比16.30%;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词条91个,占比18.31%;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的词条74个,占比14.89%;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的词条15个,占比3.02%。2、在调查编目的基础上,分析了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特征:1)传统知识的产生与所处气候环境及当地生物资源的禀赋高度相关;2)与自然协同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传统知识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源泉;民族迁徙导致的地理隔离使得传统知识的产生和传承具有独特且明显的地域差异;3)传统知识与民族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3、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传统知识得到较好的应用,保存情况较好,而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知识其利用程度降低,另有许多有推广价值和应用潜力的传统知识仍然有待挖掘;传统知识保护趋于形式主义,当地社区民众参与度低。总体来看,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形势。4、研究结果还表明,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方式和条件受限制,当地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知识认识不足是其内部因素,而法律保障不足、外来文化影响及生物资源减少等则为外部因素。进而提出保护传统知识与促进其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制度;加强对传统知识经济价值的挖掘和推广应用;通过研究挖掘传统知识的价值,提升传统知识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王雨竹[9](2019)在《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祭祀是一门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时间的见证下,它承载着部分北方少数民族的情感,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祭祀文化。达斡尔族作为古老契丹族的后裔,达斡尔族是一个相信一切都有着“灵”性的民族。在达斡尔族内祭祀仪式有很多种,但在达斡尔族中最为推崇的是斡包祭。迁徙至嫩江流域后的达斡尔,在归顺清朝后建立了布特哈总管衙门的斡包。2003年2月18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的6月28日为斡包节。斡包象征着达斡尔人坚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斡包祭更是承载着达斡尔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经过查阅资料和多方调查发现,现在的很多研究还是少了关于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心理这一部分,所以在此研究的意义很大。本文以达斡尔族斡包祭作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志以及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访谈资料、影像资料等,为进一步探索斡包祭所承载的达斡尔族民族文化,来挖掘达斡尔人的文化心理。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达斡尔族的概况进行介绍与展开。第三章叙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斡包祭。第四章为斡包祭承载的民族文化意蕴。第五章为结论,通过对前面几章的陈述,进行总结与表态。达斡尔族萨满斡包祭,已在2011年被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斡包的历史久远,在祭祀中官祭与民祭的分开还是清朝时的事情。斡包不仅仅是神灵居所,而斡包祭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祭祀,在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意蕴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对研究达斡尔族斡包祭内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达斡尔族的文化和达斡尔人,也希望自己的学术能力与水平得到提高。
王树国[10](2019)在《地域文化活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以达斡尔族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和民族面临民族文化特征消失的风险。发展文化旅游业做好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部分文化特色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甚至消失。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寻找出科学的、逻辑的活化方法,并将其系统地应用于旅游景观设计当中,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发展。论文以符号学理论中“组合和聚合”的论述为基础,建立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双轴系统,运用组合轴加选择轴的双轴分析方法,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意义的解剖和结构分析。初步掌握了具有达斡尔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符号和容易造成混淆的文化符号,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化过程生成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为濒临消失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奠定基础。在研究了丽江玉水寨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的案例后发现,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的重点是物质景观的符号化设计与非物质景观的制度化设计。针对物质景观的符号化设计,根据符号语言学理论,总结了旅游景观设计的表层语法规则,包括景观设计的词法规则、句法规则和体式规则。分析了景观设计深层的文化表达规律,即在文化语境的制约下,在宏观层面立意选取主题文化,然后在景观的微观层面进行落实,最后通过文本控制对旅游者的文本阅读进行引导的过程。针对非物质景观的制度化设计,总结了培养从事旅游业的少数民族主体的各种技能,在景区、文化团体、民族村落三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恢复和创新传统民俗节庆等策略。通过达斡尔民族园景观设计实例,验证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是有路径可循,且行之有效的。
二、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理论基础 |
(一)民族认同理论 |
(二)文化变迁理论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一章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及其达斡尔族概况 |
第一节 田野点: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
第二节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达斡尔族 |
第二章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构成 |
第一节 平常饮食及其惯制 |
一、食物及其制作技艺 |
二、日常餐制及其饮食礼俗 |
第二节 特殊节期的饮食习俗 |
一、婚礼上的饮食习俗 |
二、葬礼上的饮食习俗 |
三、节日里的饮食习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成因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一、物产资源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二、气候条件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生计方式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一、农业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二、畜牧业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三、渔猎业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四、采集业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开发 |
第一节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原因 |
一、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式微 |
二、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 |
第二节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 |
一、传统饮食资源的开发现状 |
二、传统饮食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三、对于传统饮食文化开发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东北地域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少数族裔口述史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达斡尔族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相关概念解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成因溯源 |
2.1 达斡尔族的自然环境特质 |
2.1.1 与地理格局相适应的聚落空间分布 |
2.1.2 与地形地貌相契合的聚落空间格局 |
2.1.3 与生态气候相协同的聚落生产周期 |
2.1.4 与物产资源相依附的聚落空间生态链 |
2.2 达斡尔族的社会经济结构 |
2.2.1 经济生产结构:聚居之基 |
2.2.2 氏族血缘制度:聚居之魂 |
2.2.3 国家政治革新:聚居之变 |
2.3 达斡尔族的文化习俗特质 |
2.3.1 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 |
2.3.2 情感寄托的民俗民风 |
2.3.3 源于生活的民间艺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结构 |
3.1 自然维度下的生存景观空间 |
3.1.1 空间模式:“人-农”与“居”的定-居空间模式 |
3.1.2 空间格局:“山水相依”“沿江拓田”的空间格局 |
3.1.3 空间构成:“山-水-田-草-人”的聚落空间构成 |
3.2 社会维度下的生产聚居空间 |
3.2.1 单体聚落呈现的空间规划布局 |
3.2.2 多重经济组构的空间深层结构 |
3.2.3 社会制度制约的空间隐性秩序 |
3.3 家庭维度下的生活居住空间 |
3.3.1 家庭结构下的居住建筑类型演变 |
3.3.2 伦理秩序下的“人”与“家”民居空间原型 |
3.3.3 行为主导下的“人”与“庭”院落空间原型 |
3.4 物质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
3.4.1 修复“人-自然”景观维度的空间吸引点 |
3.4.2 重构“人-社会”聚居维度的空间吸引点 |
3.4.3 更新“人-家庭”住居维度的空间吸引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场域 |
4.1 民族演绎的萨满祭祀性文化空间 |
4.1.1 祭祀仪式的表现形式 |
4.1.2 萨满活动的场所选择 |
4.1.3 祭祀性文化空间功能模型 |
4.2 群体演绎的文娱交往性文化空间 |
4.2.1 文娱活动的表现形式 |
4.2.2 群体文娱的场所选择 |
4.2.3 交往性文化空间功能模型 |
4.3 个体演绎的手工生活性文化空间 |
4.3.1 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 |
4.3.2 个体手工的场所选择 |
4.3.3 手工艺文化空间功能模型 |
4.4 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
4.4.1 重构萨满祭祀文化空间 |
4.4.2 激活文娱交往文化空间 |
4.4.3 更新个体手工文化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达斡尔族文学研究 |
二、鄂温克族文学研究 |
三、鄂伦春族文学研究 |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政治背景与社会基础 |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起点秩序与最初框架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名称的确立与文学史书写 |
第四节 “三少民族”文学整理与创作 |
第二章 “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萌芽蓄力期 |
二、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转型多元期 |
第二节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
二、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过渡期 |
三、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繁荣期 |
第三节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
二、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冰冻期 |
三、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回暖期 |
第三章 “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始创期 |
二、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生长期 |
三、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平稳期 |
第二节 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初创期 |
二、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发展期 |
第三节 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准备期 |
二、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成熟期 |
三、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多元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斡尔语研究概述 |
二、达斡尔语研究历程 |
(一)语言本体研究 |
1.语音研究 |
2.词汇研究 |
3.语法研究 |
(二)达斡尔语词典编纂 |
(三)达斡尔语与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 |
(四)达斡尔语使用现状研究 |
(五)达斡尔语文化语言学研究 |
(六)达斡尔语语言资源研究 |
三、达斡尔语研究总结及展望 |
(5)达斡尔民族文化变迁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聚居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民族文化发展相关理论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
2.2 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理论 |
2.3 习近平的民族观 |
第3章 达斡尔民族聚居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现状 |
3.1 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 |
3.2 莫旗典型达斡尔家庭记实 |
3.2.1 农业种植型家庭 |
3.2.2 工农结合型家庭 |
3.2.3 打工返乡者 |
3.2.4 城市干部型家庭 |
3.3 重现传统节日 |
3.4 变迁现状特征分析 |
第4章 影响达斡尔民族文化变迁进程因素 |
4.1 产业文化的演变 |
4.1.1 猎业文化 |
4.1.2 渔业文化 |
4.1.3 牧业文化 |
4.2 生产技术用具的调适 |
4.2.1 农业交通用具 |
4.2.2 狩猎用具 |
4.3 生活居住文化的转变 |
4.3.1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文化 |
4.3.2 传统摇篮文化 |
4.4 宗教祭祀的衰落与敖包祭祀文化的复兴 |
4.4.1 萨满教的衰落 |
4.4.2 敖包祭祀文化的复兴 |
第5章 党和国家政策背景下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5.1 推进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
5.2 保护传承以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化遗产 |
5.3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
三、文献综述与分析 |
四、实地考察与书写方式 |
第一章 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 |
第一节 达斡尔族的人文生态 |
一、达斡尔族族称与族源 |
二、达斡尔族分布区域 |
三、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方式 |
四、达斡尔族语言及民俗节日 |
第二节 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歌 |
一、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 |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类型 |
第二章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扎恩达勒 |
第一节 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 |
一、扎恩达勒的称谓含义 |
二、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 |
三、扎恩达勒的分类 |
第二节 扎恩达勒的艺术特征 |
一、扎恩达勒的音乐特征 |
二、扎恩达勒的歌词特征 |
三、扎恩达勒的演艺特征 |
第三节 扎恩达勒的区域特色 |
一、音乐特征的不同 |
二、题材内容的不同 |
三、扎恩达勒存在区域特色的原因 |
第三章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释义 |
第一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意义 |
一、扎恩达勒的社会功能 |
二、扎恩达勒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及思考 |
一、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 |
二、扎恩达勒的现状分析 |
三、保护与传承扎恩达勒的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边疆民族地区水域文化探略——以呼伦贝尔水体名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呼伦贝尔水域文化空间 |
二、基于水体命名的水域文化特征 |
(一)水域文化的空间均质化 |
(二)水域文化的多重符号化 |
(三)水域文化的地方化 |
(四)水域文化权力的空间意象 |
(五)水域文化的社会性 |
(六)水域文化的传统性 |
三、结语 |
(8)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概念与内涵 |
一、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
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
一、达斡尔族概况 |
二、达斡尔族已有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的编目 |
二、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特征与分析 |
三、达斡尔族传统农业案例研究 |
四、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保护策略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调查 |
二、田野调查 |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区域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编目与分析 |
第一节 传统知识编目概况 |
一、传统知识编目的技术标准 |
二、达斡尔族传统知识词条编目概况 |
第二节 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类型 |
一、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
二、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
三、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
四、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
五、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
第三节 达斡尔族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
一、达斡尔传统知识的特征分析 |
1、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 |
2、民族迁徙导致传承差异 |
3、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 |
二、达斡尔族传统知识发展趋势分析 |
1、开发利用现状 |
2、传统知识传承趋势堪忧 |
3、传统知识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
第四章 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传承影响因素分析及保护对策 |
第一节 达斡尔族传统知识案例现状调查 |
一、传统黄烟种植资源及技术保留调查 |
二、传统黄烟种植资源及技术认知调查 |
三、传统黄烟种植技术消失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影响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内部因素 |
一、传承方式和传承条件受限 |
二、达斡尔族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第三节 影响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外部因素 |
一、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 |
二、法律保障有待完善 |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
第四节 达斡尔族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策略 |
一、通过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来保护传统知识 |
二、加强国家传统知识管理的能力建设 |
三、加快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数据库的建立 |
四、提升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传统知识的自我保护意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专栏1 传统知识词条编写示例 |
专栏2 传统知识词条编写示例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田野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达斡尔族概况 |
2.1 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 |
2.1.1 “达斡尔”一词的由来 |
2.1.2 达斡尔族契丹论 |
2.1.3 达斡尔民族的本源 |
2.2 莫旗达斡尔族的生态与人文 |
2.2.1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服饰文化 |
2.2.2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饮食文化 |
2.2.3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建筑文化 |
2.2.4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教育 |
2.2.5 达斡尔族的生态与其他文化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斡包祭 |
3.1 萨满斡包祭产生的背景 |
3.1.1 达斡尔人的原始意识 |
3.1.2 萨满斡包祭的主要特征 |
3.2 萨满斡包祭的活动内容 |
3.2.1 祭祀斡包 |
3.2.2 祭祀先祖典礼 |
3.2.3 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文体表演 |
第四章 斡包祭承载的民族文化意蕴 |
4.1 斡包祭是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本源 |
4.1.1 斡包祭对于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
4.1.2 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特点 |
4.2 斡包祭与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 |
4.2.1 斡包祭在达斡尔族中的文化价值 |
4.2.2 斡包祭在达斡尔族中的社会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地域文化活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以达斡尔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xD;$#xA;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贡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符号学理论 |
2.1.1 符号的构成 |
2.1.2 符号的分类 |
2.1.3 符号的传达 |
2.1.4 符号学的应用 |
2.2 地域文化 |
2.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
2.2.2 民族文化的概念 |
2.2.3 地域文化符号的特性 |
2.2.4 文化价值的传达 |
2.3 旅游景观 |
2.3.1 旅游景观的概念 |
2.3.2 旅游景观的分类 |
2.3.3 旅游景观的特征 |
2.3.4 旅游景观的产生途径 |
2.4 景观设计 |
2.4.1 景观设计的概念 |
2.4.2 景观设计的三元素 |
2.5 旅游景观设计运用符号学的设想 |
第三章 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体系构建 |
3.1 达斡尔族概况 |
3.1.1 达斡尔族民族特征 |
3.1.2 达斡尔族分布区域 |
3.1.3 将莫旗达斡尔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3.2 方法设计 |
3.2.1 理论基础 |
3.2.2 设计原则 |
3.2.3 设计目标 |
3.2.4 设计方法 |
3.3 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体系构建 |
3.3.1 莫力达瓦概况 |
3.3.2 达斡尔族物质文化符号构成 |
3.3.3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符号构成 |
3.3.4 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体系分析 |
3.3.5 小结 |
第四章 地域文化活化视角下的旅游景观设计 |
4.1 地域文化活化案例分析 |
4.1.1 纳西族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4.1.2 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4.1.3 小结 |
4.2 旅游景观设计的语法规则 |
4.2.1 景观符号的二元结构 |
4.2.2 景观设计的词法规则 |
4.2.3 景观设计的句法规则 |
4.2.4 景观语言的体式规则 |
4.3 旅游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 |
4.3.1 景观设计的文化语境 |
4.3.2 宏观层面地域文化的表达 |
4.3.3 微观层面地域文化的表达 |
4.3.4 文本的控制 |
4.4 达斡尔民族园旅游景观开发实例 |
4.4.1 现状概况 |
4.4.2 现状问题 |
4.4.3 基于地域文化的总体构思 |
4.4.4 静态实体景观的符号化生产 |
4.4.5 动态展演景观的制度化生产 |
4.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达斡尔语渔业词汇与渔业文化历史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达斡尔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调查[D]. 赵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东北地域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研究[D]. 武帅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D]. 郭靖宣.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J]. 王赛. 民族翻译, 2020(03)
- [5]达斡尔民族文化变迁 ——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聚居区域为例[D]. 柏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D]. 苏丽君.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7]边疆民族地区水域文化探略——以呼伦贝尔水体名称为中心的考察[J]. 宋铁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达斡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黄超.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1)
- [9]达斡尔族斡包祭的文化研究[D]. 王雨竹. 延边大学, 2019(01)
- [10]地域文化活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以达斡尔族为例[D]. 王树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