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论文文献综述)
孙桂秀[1](2020)在《基于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有机化学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有机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为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大到国防的建设、新物质的研发、“三废”的综合治理、特效药的合成、环境的保护等均具有指导作用,学好有机化学可为大学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给高校提供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基于“高考”搞好学科教学,用高考试题导向教学。为了抓住高考,钻研高考是必由之路,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研究高考试题。基于此目的,作者对2018年-2020年全国卷高考化学试卷中的有机化学必考题和选考题(新高考模式下属于选择性必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机试题考查形式多样、视角新颖,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前沿;高考所考查知识均为有机化学主干知识,同时还全面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此外,2018年-2020年全国卷高考化学试卷中的有机化学试题还有如下特点:(1)试题题型:设置为选择题、填空题及有机流程推断题,全国Ⅰ、Ⅱ、Ⅲ卷试题题型并无差别;(2)试题数量、分值比重:试题数量在2-6之间;高考化学部分总分100分,有机化学部分分值占总分21%-38%。(3)考查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综合应用;(4)命题角度:必考题和选考题命题角度不尽相同。必考题主要有五类:(1)对有机化学基本实验的考查;(2)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3)以最新研究的有机化学物质、药物或其他陌生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依托,对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考查;(4)对基本营养物质的考查;(5)对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查,多数出现在填空题中,以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为依托的化学综合实验。选考题每年的命题角度比较稳定:(1)根据结构简式书写有机物化学名称;(2)根据结构简式书写官能团名称;(3)判断物质转化的反应类型;(4)推断陌生有机物的结构简式;(5)求同分异构体种类或写出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6)正确书写陌生方程式;(7)参照题中信息,设计有机物合成路线。(5)试题呈现方式:有文字表述型,实验装置图型,表格型,图片、文字结合型,图片、文字、表格结合型。2018年-2020年呈现方式最多的是图片和文字结合型,其次是文字表述型。作者对黑河市第一中学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学生的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加全面了解了学情;对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分析、中学化学教材的研读,厘清了它们与高考试题的一致性及其差异性;对2018年-2020年高考典型试题的解析,进一步加深了对高考试题的理解与把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基于高考试题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1)抓住大纲,回归教材,夯实基础;(2)深入挖掘高考试题,基于高考试题开展有机化学教学;(3)有机化学教学不仅要瞄准前沿,还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4)转变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者认为,本研究总结归纳了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特点与趋势,对高中生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向言振[2](2020)在《批判思维培养视域下的背景知识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需要一定量的背景积淀。可以说,背景知识解读是阅读助学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文本解读的成效优劣。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积极推进育人铸魂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越来越受到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如何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背景知识解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背景知识传统解读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研究及实践中,背景知识解读往往被置于备课之初、教学之始,是阅读教学的
洪劬颉[3](2019)在《好作文是“教”出来的——我的智慧作文教育观》文中认为非常感谢《新作文》杂志,在2001年创刊《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时,连续发表了我的关于"智慧作文"的一系列探索论文,其中"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的核心理念。智慧作文是我一直研究的项目,20多年来,我越来越坚定地呼吁:我们要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很多教师都不相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为什么呢?一是"不愿"。或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本身就高,自以为是自己的天赋使然,与老师无关或关系甚少;或是听信了所谓专家说的,"好作文"不是
聂鑫[4](2019)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泰文版为研究对象,以乔治·拉科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泰两个版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映射机制为指导,总结泰文版在翻译概念隐喻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评论该书概念隐喻的翻译特点及其对该书在泰传播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中泰对比,是本文比较研究的主体。根据拉科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分类方法,利用Pragglejaz小组的“隐喻识别程序”和Charteris-Black的“源域共鸣值”方法,分别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空间隐喻对中泰文版概念隐喻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第三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在Nili Mandelblit和Al-Hasnawii的认知隐喻翻译框架下研究泰文版翻译策略,主要发现以下三种策略:(1)在相似映射条件(SMC)下,译为同子类别隐喻表达,采用直译法、直译法加增译法(或省译法);(2)在相似映射条件、不同词汇形式下,译为同子类别隐喻表达,采用意译法加增译法(或省译法);(3)在不同映射条件(DMC)下,译为不同类别隐喻表达或非隐喻表达,采用意译法加增译法(或省译法)、注释法。在总结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四个因素:认知因素、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提炼出该书泰文翻译具有准确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以及泰文版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是对上一章中泰文对比研究的升华。第四章结语,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
宋淑霞[5](2019)在《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文中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努力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创新,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着重阐述了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途径。
廖琛丽[6](2017)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思路》文中认为语文是学生出生就开始接触的语言,是我们的国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重视,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并不了解的语文这门科目学习方法,而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正确和耐心的引导,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创新教育的新思路目前研究的相对较少,研究的空间还比较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对此进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方式,提高对语文的喜爱度和学习兴趣。
张聪[7](2017)在《自主提问下的小学生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阅读,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可是长期以来,阅读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地位,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有读的时间与机会。而语文课大多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机械式的讲解,间接造成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伴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更应重视阅读教学这门学问。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才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
赵润秋[8](2013)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当今时代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里,以往被动、单一、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曾经彰显实用色彩的传统学习方式已然成为创新的绊脚石。为适应时代发展,各国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在世纪之初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学科必然会将转变学习方式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这个风靡全球的概念与语文教育挈合在一起,是广大语文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毕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方意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和养成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但是反观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在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依然在单一、被动的方式下学习,笔者为此开展了问卷调查,纵横分析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这说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先从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其次,传统语文学习方式不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预习和复习的指导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利试验田。据此,笔者将课前预习指导为突破口,以课后巩固指导为创新点,在课堂上利用“小先生制”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扩大参与面,力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重新找回自信与成就感,尝试构建了基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语文课堂模式,依据教学活动的流程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探讨,包括课前合作备课,课中合作授课,课后读写结合、自编综合检测及互评学习成果等步骤。最后根据所尝试构建的课堂模式提出宏观的培养策略。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完善教法,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其次,学生要改变个体行为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学校要努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做师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强有力后盾,争取形成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致力于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切实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当然,在我们致力于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比如传统的讲授法依然还在语文课堂彰显它的价值;也不能完全将学生放任自流,要找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黄金分割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合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总之,转变高中语文学习方式是大势所趋,其道路尽管曲折,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全力以赴,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张婷婷[9](2012)在《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学生提问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教学实施为例》文中提出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敢于、善于提出问题,创新才有可能,素质教育提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提倡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基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学生提问教学”,并以人教版必修(1)的教学实施为例,探索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的对象为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学生为课程改革试验班,在知识技能方面比同年级同学基础较好一些。笔者在中学导师的指导下,在化学必修(1)不同模块中实施“学生提问教学”,取得一定的进展,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论文主要有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介绍,并提出教学实施的原则;第三部分着重介绍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教学反思,分别以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实验课教学为例;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和教学启示,对教师在“学生提问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方面弄提出了五点建议:1.教师要加强专业化成长和发展;2.鼓励、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乐于质疑;3.教给学生如何提问,让学生善于质疑;4.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5.引导学生提问,提高学生批判意识。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计划。
张聪敏[10](2011)在《嬗变与演进: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为参照》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新时期,随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恢复和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期刊得以涌现,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文教学嬗变与演进的全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期刊是以中学语文教学为研究主体,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涉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教法研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内容的语文期刊。它们载有众多中学语文教育的资料和信息:既有教学方法的展示,也有教学内容的寻求;既有新的研究设想,也有新的理论见解;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资料和信息不仅能及时地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观点、科研成果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动态,还能准确地体现学科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演变,折射国家、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态势,最后,还可以从侧面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向。本论文将选取两家最具代表性中学语文教学刊物——《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和《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为参照进行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期刊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澄清了研究的目的,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论文第二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期刊进行了历史时期的划分,然后对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栏目设置进行了总结、分析,从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演进趋势。第三部分以每个历史时期“热点话题”的设计为切入点,管窥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几个突破口,进而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基本问题的发展态势。第四部分对文章作者进行分析,查看有哪些人以何种的姿态、何种的形式参与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从而窥探中学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人员构成。文章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经过研究发现中学语文教学期刊在保存学术成果、传播教学经验、推动语文教改、培养语文教师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穿梭,摇摆不定;教学研究中的存在明显的“折中主义”,研究结果不明确;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新概念”流行甚广,但往往晦涩难懂;语文教学方法、理论总是“昙花一现”,缺少跟进研究等等。由此得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和教学流派,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坚定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向前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中学语文教学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考试题的研究现状与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问卷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
3.4 调查结果 |
第4章 对高考大纲和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分析 |
4.1 对高考大纲的分析 |
4.2 对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分析 |
第5章 2018年-2020年全国卷高考有机化学试题分析 |
5.1 有机化学试题的数量、分值与比重的统计与分析 |
5.2 有机化学试题呈现方式的统计与分析 |
5.3 有机化学试题考查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5.4 有机化学试题命题角度的统计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有机化学教学研究 |
6.1 2018年-2020年全国卷有机化学典型试题分析 |
6.2 高考有机化学试题对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有机化学》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2)批判思维培养视域下的背景知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知识传统解读的现实意义 |
二、批判性思维与背景知识解读的关系 |
三、背景知识解读的实践思考 |
(一)恰到好处的原则 |
(二)拓展思维的原则 |
(三)基于学情的原则 |
(四)问题导向的原则 |
(3)好作文是“教”出来的——我的智慧作文教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的“教”,要真切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
二、“教”,要从根子上找到解决学生“怕”写的方法 |
三、为了“不教”,我们首先要先“教好” |
四、好的“教”,是让学生有信心写出下一篇 |
五、好的“教”,不只是“教”本身 |
写作隽语 |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中泰对比 |
第一节 结构隐喻 |
第二节 本体隐喻 |
第三节 空间隐喻 |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研究 |
第一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方法 |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特点 |
第四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传播作用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关键词总表 |
附录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关键词中泰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 |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 |
2. 将小组合作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 |
3. 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阅读实践活动 |
4. 重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和德育因素 |
5. 在课堂中设置随文练笔的环节 |
二、创新写作教学的方法 |
1. 在作文教学中引进生活化思维 |
2. 指导学生积累各种写作素材 |
3. 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 |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提高创新意识 |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7)自主提问下的小学生阅读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二、激发阅读兴趣 |
(一) 图画导入 |
(二) 音乐导入 |
三、阅读活动 |
(一) 课内阅读 |
(二) 课外阅读 |
(三) 抓好语段 |
四、分享体会 |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教学困惑:理科尖子为什么学不好语文? |
2、现实背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
(二) 文献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
(一) 学习方式的含义 |
(二) 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 |
(三) 教育学相关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和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分析 |
(一)、纵向分析 |
(二)、横向分析 |
三、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 |
(一) 新课标有关精神 |
(二)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语文学习方式 |
1、自主学习方式 |
2、合作学习方式 |
3、探究式学习方式 |
(三) 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意义 |
1、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思维 |
2、有利于养成良好语文习惯 |
3、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
四、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方法 |
(一) 课前合作备课 |
1、自主研读批注、提出自我疑惑 |
2、小组合作探究、相互答疑释惑 |
3、选取“小先生”、集体合作备课 |
(二) 课中“小先生制” |
1、小先生登台讲授 |
2、学生质疑补充 |
3、教师总结归纳 |
(三) 课后读写结合 |
1、写课本诗 |
2、写颁奖词 |
3、写读后感 |
(四) 自编综合检测 |
(五) 互评学习成果 |
五、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大前提 |
(一) 教师:更新观念完善教法 |
1、教师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观 |
2、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定位 |
3、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理论修养 |
(二) 学生:改变个体行为方式 |
(三) 学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六、反思与结论 |
(一) 研究反思 |
1、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 |
2、找准教与学的黄金分割点切忌走极端 |
3、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要落到实处 |
4、转变语文学习方式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
(二) 研究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学生提问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教学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问题的提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
1.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 |
1.2 课题研究的提出 |
1.3 实施“学生提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创新、创新意识的界定 |
2.1.2 学生提问、学生提问教学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对话教学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创新教育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有关“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
2.3.2 有关“学生提问教学”的研究 |
2.4 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学生提问教学”的实施原则 |
2.4.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
2.4.2 教学情境、载体与学生认知相匹配原则 |
2.4.3 教学的严谨性与活动的开放性、教学的自由度与思维的开放度相协调的原则 |
2.4.4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原则 |
第三章 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提问教学的教学实践 |
3.1 学生提问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建立 |
3.1.1 增进学生对创新型人才和自己的认识 |
3.1.2 “创新我先行”班会的开展 |
3.2 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教学”的实践 |
3.2.1 学生提问教学—概念原理 |
3.2.2 学生提问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
3.2.3 学生提问教学—实验课 |
第四章 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
4.1 学生提问教学实施的总结 |
4.2 学生提问教学的探索启示 |
4.2.1 教师要加强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
4.2.2 鼓励、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乐于质疑 |
4.2.3 教给学生如何提问,让学生善于质疑 |
4.2.4 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 |
4.2.5 引导学生提问,提高学生批判意识 |
4.3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嬗变与演进: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1. 研究的缘起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语文期刊 |
2. 中学语文教学期刊 |
(四) 文献综述 |
1. 语文教学期刊的文献综述 |
2. 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文献综述 |
(五) 选择《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为参照的原因 |
1. 新时期以来涌现出的中学语文教学期刊 |
2. 《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比较优势 |
二、栏目设置:折射中学语文教学的风云走向 |
(一) 创刊之初的栏目设置(1979-1985) |
1. 传递中学语文教育界的动态信息 |
2. 提供多样的教学辅导知识 |
3. 介绍各种教学方法和经验 |
4. 提供各种教学资料 |
(二) 刊物发展时期的栏目设置(1986-2000) |
1. 探索教学理论 |
2. 标举教学新意 |
3. 追求教学艺术 |
4. 关注青年教师 |
(三) 刊物成熟时期的栏目设置(1998-2009) |
1. 反思中学语文教改之路 |
2. 聚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
3. 探讨经典教学案例 |
4. 引介新教育研究文体 |
三、话题设计:展现中学语文教改的突破口 |
(一) 拨乱反正,探索语文教学前进之路(1979-1985) |
1. 审视文革后的中学语文 |
2. 剖析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症结 |
3. 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之路 |
4. 论争文言文教学 |
(二) 深化教改,开创中学语文教学新局面(1986-1997) |
1. 推动教改进一步深化 |
2. 探寻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
3. 探求语文学科性质 |
4. 探索语感教学论 |
(三) 聚焦课改,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1998-2009) |
1. 践行课程改革 |
2. 关注教师成长 |
3. 调控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
4. 透视"公开课" |
四、文章作者:呈现中学语文教改的主体构成 |
(一) 重建语文教育规范的"开拓者" |
1. 老一辈的教育学家、语言学家 |
2. "第三代"语文教师群体 |
(二)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
(三) 反思语文教育现实的"批判者" |
1. 高校专业研究人员 |
2. "新生代"教师群 |
五、结语 |
(一) 总结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历史作用 |
(二) 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 |
(三) 剖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四) 展望中学语文教学未来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研究[D]. 孙桂秀. 西南大学, 2020(05)
- [2]批判思维培养视域下的背景知识解读[J]. 向言振.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18)
- [3]好作文是“教”出来的——我的智慧作文教育观[J]. 洪劬颉.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11)
-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泰译研究[D]. 聂鑫. 云南大学, 2019(03)
- [5]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J]. 宋淑霞. 新课程(上), 2019(04)
-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思路[J]. 廖琛丽. 新课程(小学), 2017(09)
- [7]自主提问下的小学生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 张聪.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17)
-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D]. 赵润秋.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9]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学生提问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教学实施为例[D]. 张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9)
- [10]嬗变与演进: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为参照[D]. 张聪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