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病300例

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病300例

一、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梁,管晓玉,白南,陈远征[1](2021)在《皮秒激光在皮肤美容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于外表美追求的提高,解决年龄增长和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皮肤色素性病变、光老化等皮肤问题逐渐成为近些年来整形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皮秒激光最初应用于文身的去除,发展至今也逐渐被应用于皮肤色素性疾病、光老化等皮肤问题的治疗。本文就其在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应用进行展望。

孙铭辰[2](2021)在《KPV修饰的甲基泼尼松龙与聚多巴胺共载脂质体的白癜风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后天皮肤色素性疾病,以面部、颈部和手臂等部位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乳白色块斑为特征,主要由皮肤或毛囊的功能性黑素细胞减少、功能障碍或死亡引起。目前白癜风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学界主流学说认为皮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二者相互作用是白癜风可能的发病机制。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针对抗炎、抗氧化应激和延缓白斑进展层面,未能从根本上改善黑素细胞活力和功能,因此,改善黑素细胞微环境,恢复黑素细胞活力或是成功治疗白癜风的关键。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是天然黑色素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大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又能作为外源性的人工仿生黑色素来补充黑素细胞黑素不足。本研究制备了包载PDA和抗炎药物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的柔性脂质体,在柔性脂质体表面修饰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最小活性片段Lys-Pro-Val(KPV),用于白癜风的治疗研究。利用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自聚合反应,制备了粒径约为6.82 nm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合成KPV-聚乙二醇-硬脂胺(KPV-PEG-ODA)嫁接物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PDA和MPS共载柔性脂质体(KPV-Lipo(PDA+MPS))。柔性脂质体的粒径约为42 nm,MPS的载药量为2.68%,包封率为95.53%;PDA的载药量为1.25%,包封率为24.95%。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MPS在4小时内释放速率较快,10小时时接近完全释放。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柔性脂质体生物相容性较好,在2-500μg/m L的浓度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KPV与黑皮质素受体-1(MC1R)的特异性结合可以使柔性脂质体锚定、聚集在基底层的黑素细胞附近。以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PIG1)为模型细胞考察脂质体的细胞摄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空白脂质体,PIG1对KPV修饰的柔性脂质体具有更好的细胞内化作用。在PIG1细胞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浓度的H2O2以建立体外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与柔性脂质体孵育后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的活力,丙二醛(MD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经KPV-Lipo(PDA+MPS)治疗后的细胞SOD和CAT活力上升,MDA和IL-6含量下降,表明制剂具有清除ROS、缓解细胞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采用溴脱氧尿苷(Brd U)标记新生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KPV-Lipo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将PIG1细胞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共培养以考察制剂对黑素体转运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KPV-Lipo能明显提高HaCaT内的黑素体数量和黑素含量。以雌性C57小鼠为模型动物,采用5%双氧水涂抹小鼠背部皮肤以建立小鼠的白癜风模型。为期14天的治疗后测定小鼠背部皮肤SOD、CAT活力和MDA、TNF-α、IL-6的含量,结果表明经KPV-Lipo(PDA+MPS)治疗后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SOD、CAT活力显着上升,MDA、TNF-α、IL-6含量显着下降。采用ROS染色进行皮肤组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制剂可以显着降低皮肤内的ROS含量,纠正皮肤氧化应激状态。采用皮肤镜和Mosson-Fontana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小鼠皮肤色素沉着情况,结果显示皮肤毛囊和表皮内黑素颗粒显着增多,皮肤颜色恢复。本研究构建的纳米经皮共递药系统能够有效包载MPS和PDA,并通过KPV和MC1R之间的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实现对黑素细胞的靶向递送。首先利用柔性脂质体优异的经皮渗透性能,增强药物的经皮渗透能力和药物的蓄积;而后利用KPV三肽所保留了的α-MSH的药理活性使柔性脂质体靶向、锚定在黑素细胞附近,增加药物在局部皮肤的潴留;再次,包载于柔性脂质体中的甲基泼尼松龙起到强效抗炎的作用,而人工导入的仿生黑色素纳米颗粒逆转白癜风色素脱失,帮助恢复局部皮肤黑色素合成能力,并改善病变部位的氧化应激状态;最后,药物释放后残留在皮层内的柔性脂质体中的KPV可以进一步起到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促进黑素合成、保护黑素细胞的作用,最终实现药物、仿生黑色素和载体的协同治疗。

周楚[3](2021)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一种非黑素瘤皮肤癌,其发病率高,易发生远处转移进而危及生命。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好发于老年人群,可进展为侵袭性cSCC,被定义为cSCC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断cSCC及AK,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及时防治cSCC。目前临床上,皮肤病理是诊断cSCC和AK的金标准。但组织活检操作可能会造成创面出血、感染及瘢痕形成。因此,临床上亟待开发一种早期、无创、准确的诊断技术。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iv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以及皮肤超声已用于AK或者cSCC的临床诊断。皮肤镜是水平成像模式,成像分辨率低。RCM成像分辨率高达细胞级别,但成像深度有限,仅能达到200μm。常规医学超声检查成像深度深,但其成像分辨率普遍较低,无法分辨出微观组织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新型成像技术。在皮肤组织中成像分辨率约为10 um,成像深度约为2mm。因此,OCT能对表皮层厚度变化、真-表皮交界(dermo-epidermal junction,DEJ)形状以及皮肤整体层次结构变化进行连续成像,其成像结果可与组织病理较好匹配。在既往研究中,尚未有运用OCT连续性跟踪检测c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报道。目的本研究拟采用OCT评估连续紫外线照射的小鼠皮肤,进展为AK直至cSCC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变化及其在人cSCC离体组织中的临床验证。初步探究OCT在cSCC以及AK无创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1、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每周一至周五采用紫外线照射雌性SKH-1无毛小鼠。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最初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设定为UVB 160 m J/cm2。第1、2周采用摸索性剂量照射,功率密度为90%MED,照射时间为1分钟。随后照射时间每2周增加5秒钟。每次取1笼小鼠(每笼5只)暴露于上述光源进行照射,背部距离光源30 cm。照光至24周,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2、小鼠皮肤标准照片、皮肤镜、OCT及组织病理检查每次间隔两周,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小鼠皮肤标准照片。采用皮肤镜记录小鼠皮肤变化情况。使用OCT对小鼠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在体成像,并剪(切)取小鼠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OCT及组织病理检查(以正常皮肤和皮肤良性肿瘤为对照)收集临床人正常皮肤、皮肤良性肿瘤即色素痣和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cSCC离体组织。采用OCT对离体组织进行成像,展示不同皮肤组织结构特征,最后行组织病理检查验证上述实验结果。4、实验数据处理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小鼠表皮层厚度以及各层信号强度变化。采用Graph Pad7.0软件,小鼠表皮层厚度和各层信号强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解释照光时间和小鼠表皮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系数R2用于描述OCT和组织病理测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标准照片、皮肤镜、OCT及与组织病理对照)小鼠接受紫外线照射前,皮肤外观光滑呈粉红色。当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时,皮肤出现针尖样丘疹。随后丘疹尺寸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增多。在第24周时,小鼠背部皮肤可见菜花样肿物。皮肤镜检查发现,小鼠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前镜下背景一致,可见正常皮下血管结构。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皮肤镜下可见大量毛囊口角栓,局部可见白色草莓征。在第24周时,皮肤镜下可见红色增生物,表面可见黄白色角化物,边缘可见点状、发夹样及大量不规则线状血管。OCT图像中,紫外线照射前,小鼠皮肤各层结构清晰可辨,光反射信号分布均匀。当紫外线照射至第14周时,DEJ形状演变为波浪状,朝向真皮层,且表皮层增厚。在第24周时,可见小鼠皮肤正常分层结构消失。接受紫外线照射前,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显示皮肤DEJ平坦,平行于皮肤表面。在第14周时,DEJ出现芽蕾状增生改变,伸向真皮浅层,且表皮层厚度显着增加。在第24周时,可见大量异型细胞突破基底膜到达真皮层,且出现角化珠结构。2、人离体组织实验(正常皮肤、皮肤良性肿瘤、皮肤鳞状细胞癌OCT及与组织病理对照)人正常皮肤离体组织OCT图像中,皮肤层次结构完整,各层反射信号均匀一致。色素痣表皮层和DEJ结构完整,真皮浅层可见低反射信号结构。SK可见散在分布的无反射信号的空洞样结构。cSCC皮肤表面角化明显,未见DEJ结构,可见低反射信号结构区域。正常皮肤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表皮层和真皮层结构完整,各层细胞分布、排列均匀,DEJ清晰。色素痣组织病理中真皮浅层可见散在或成巢分布的痣细胞。SK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皮肤表面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层内可见角囊肿。cSCC组织病理中可见皮肤表面角化过度,基底膜带消失,大量异型鳞状细胞聚集或弥散分布。结论通过OCT在体研究小鼠皮肤由AK样改变进展为cSCC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情况,表明OCT可作为一种监测AK、cSCC发生和发展的无创评估方法。cSCC离体组织OCT检测结果显示,OCT可用于无创诊断和评估cSCC。因此,OCT有望应用于临床cSCC及其癌前病变的在体无创诊断。

任杰,赵邑[4](2020)在《黄褐斑的光治疗技术新进展》文中认为黄褐斑是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一种损容性疾病,临床治疗困难。以激光为主的光治疗技术是黄褐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技术设备种类繁多,临床疗效差异较大,笔者就近年来黄褐斑光治疗主要包括:强脉冲光、Q开关激光、点阵激光、皮秒激光、脉冲染料激光、激光辅助药物透皮疗法等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章纬[5](2020)在《基于Nrf2/p62通路介导的的抗氧化及自噬研究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保护机制》文中指出背景:白癜风是临床常见的以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选择性破坏和进行性丢失的免疫性疾病,易诊难治。白癜风患者皮损局部的黑素细胞被破坏的机制十分复杂,进一步研究证实氧化应激是白癜风发病的起始因素,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局部以及整体水平均处于高于正常人的氧化应激状态,然而通常认为起关键作用的自身免疫因素则可能是氧化应激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后的继发现象。氧化应激时,Nrf2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ent response element,ARE)序列结合进一步促进其下游的HO-1、CAT、SOD等Ⅱ相解毒酶/抗氧化酶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氧化、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从而保护组织细胞免于氧化应激的损伤。然而,过量的ROS不但是包括Nrf2在内的其它应激反应系统的激活剂,同样也是自噬的激活剂。因自噬过程关键蛋白p62启动子区同样有ARE结合位点,Nrf2入核后可与p62启动子区的ARE结合,上调p62的表达参与细胞自噬的完成。相关研究表明Nrf2/p62通路异常导致的自噬障碍增加了白癜风黑素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了白癜风的发展。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我科协定方补乌煎剂对白癜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中药补乌煎剂通过激活Nrf2/p6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自噬保护黑素细胞抗氧化应激的损伤。目的:1.从临床角度出发,以白癜风患者做为研究对象,以补乌煎剂联合光疗为干预手段,以Nrf2/p62通路为切入点,围绕调节氧化-抗氧化平衡,调节免疫以抑制CD8+细胞对黑素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补乌煎剂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的初步作用机制。2.通过体外实验分子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保护机制。以体外氧化应激模型下正常人黑素细胞系HEM-a为研究对象,Nrf2/p62通路为切入点,探讨补乌煎剂含药血清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体内实验:根据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的纳入标准选取70例患者,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5人失访,最终对照组32例采用308准分子光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补乌煎剂联合308准分子光治疗。疗程结束后(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VASI评分及色素积分,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生化法或ELISA检测治疗前后氧化-抗氧化指标(MDA、SOD、CAT、GSH-Px、HO-1);ELISA 法检测外周血趋化因子 CXCL10、CXCL16水平;流式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及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RT-qPCR 检测 Nrf2、p62mRNA 表达。体外实验:采用人正常黑素细胞系HEM-a培养传代后,取2到5代细胞,以不同浓度 H2O2(0.1 mM,0.25 mM,0.5 mM,1.0 mM,2.0 mM)处理人正常黑素细胞系HEM-a细胞(0h、24h、48h),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确定体外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最佳H2O2浓度。中药复方补乌煎剂含药血清选取不同浓度(5%、10%、20%、40%)剂量组,CCK-8法检测黑素细胞增殖活性,确定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实验分为对照组(HEM-a细胞+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HEM-a细胞+H2O2+正常大鼠血清)、BWJJ组(HEM-a细胞+H2O2+20%BWJJ含药血清)、自噬激动剂组(HEM-a细胞+H2O2+RAP+正常大鼠血清)、RAP+BWJJ组(HEM-a细胞+H2O2+RAP+20%BWJJ含药血清)、自噬抑制剂组(HEM-a细胞+H2O2+CQ+正常大鼠血清)、CQ+BWJJ组(HEM-a细胞+H2O2+CQ+20%BWJJ含药血清)。倒置显微镜观察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形态;ELISA或生化法测定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HO-1、GSH-PX含量和SOD、CAT活性;采用流式检测ROS荧光强度、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细胞凋亡比例;电镜观察自噬小体;激光共聚交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溶酶体的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rf2、LC3-II/LC3-I、p6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细胞内Nrf2、p62mRNA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1.1治疗12周后,白癜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色素积分的比较: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皮损VASI评分下降(P<0.01,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VASI评分比较(P<0.01)。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色素积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P<0.05);治疗后,两组色素积分比较(P<0.01)。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氧化-抗氧化指标表达: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白癜风患者外周血MDA显着升高(P<0.01),SOD、CAT、GSH-Px、HO-1水平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MDA较治疗前显着下降,SOD、CAT、GSH-Px、HO-1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1.4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XCL10与CXCL16的表达: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XCL10、CXCL16含量与健康组显着上升(P<0.01);治疗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XCL10、CXCL16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1.5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的变化: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CD3+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CD3+CD8+T细胞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CD3+CD8+T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CD4+/CD8+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1.6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比例:治疗前,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健康组,与健康组比较(P<0.01);治疗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比例上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1.7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PBMC中Nrf2、p62mRNA表达:治疗前,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Nrf2、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健康组,与健康组比较(P<0.01);治疗后,白癜风患者Nrf2、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治疗前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2.体外实验2.1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系HEM-a细胞在H2O2作用下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降低,依据IC50值,选取1mMH2O2处理HEM-a细胞24h建立最佳体外黑素细胞氧化应激模型。2.2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在不同浓度BWJJ含药血清0h、24h、48h干预下,与模型组比较,5%、10%、20%、40%BWJJ含药血清组作用HEM-a细胞0h相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5%、10%、20%BWJJ含药血清作用24h及48h后HEM-a内相对细胞活力值均上升,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20%BWJJ组比较,40%BWJJ组细胞相对细胞活力随着药物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因此本实验选择活力最高的20%BWJJ作用24h为含药血清最佳浓度和时间。2.3倒置显微镜观察补乌煎剂最佳浓度含药血清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形态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1.0 mM过氧化氢的刺激24h后,黑素细胞树突明显短缩,脱落;而在20%浓度BWJJ保护下,可阻止黑素细胞树突的回缩。结果显示,20%浓度补乌煎剂含药血清可阻止氧化压力下黑素细胞树突的短缩。2.4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SOD、CAT活力和HO-1、GSH-PX含量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SOD、CAT活力下降,HO-1、GSH-PX含量下降(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SOD、CAT活力上升,HO-1、GSH-PX 含量上升(P<0.01);CQ 组 SOD、CAT 活力下降,HO-1、GSH-PX 含量下降(P<0.01、P<0.05);RAP 组 SOD、CAT 活力上升,HO-1、GSH-PX含量上升(P<0.01)。③与CQ组比较,CQ+BWJJ组SOD、CAT活力上升,HO-1、GSH-PX含量上升(P<0.01)。④与 RAP 组比较,RAP+BWJJ 组 SOD、CAT 活力及HO-1、GSH-PX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2.5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ROS荧光强度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ROS含量显着上升(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细胞内ROS含量下降(P<0.01);CQ组细胞ROS含量上升(P<0.01);RAP组细胞内ROS含量下降(P<0.01)。③与CQ组比较,CQ+BWJJ组细胞内ROS含量下降(P<0.01)。④与RAP组比较,RAP+BWJJ组细胞内ROS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2.6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HEM-a模型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下降(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上升(P<0.01);C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下降(P<0.01);RAP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着上升(P<0.01)。③与CQ组比较,CQ+BWJJ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上升(P<0.01)。④与RAP组比较,RAP+BWJJ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升高(P<0.05.)。2.7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凋亡比例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HEM-a模型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上升(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含药血清组细胞凋亡比例显着下降(P<0.01);CQ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上升(P<0.01);RAP组细胞凋亡比例显着下降(P<0.01)。③与CQ组比较,CQ+BWJJ组细胞凋亡比例下降(P<0.05)。④与RAP组比较,RAP+BWJJ组细胞凋亡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2.8透射电镜观察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自噬小体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数量减少,可见到大量的空泡化的线粒体和少量的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和RAP组在细胞核附近可见典型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形成的自噬小体,CQ组可见大量空泡化的线粒体,细胞核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CQ+BWJJ组空泡化的线粒体数量减少,可见少量的自噬小体。2.9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自噬流的影响: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HEM-a细胞后,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20%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作用下HEM-a细胞自噬小体(黄色荧光斑点)和自噬溶酶体(红色荧光斑点)的数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黄色荧光斑点的自噬体及红色荧光斑点的自噬溶酶体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和自噬激动剂RAP组黄色荧光斑点的自噬体及红色荧光斑点的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增多,自噬抑制剂CQ组红色荧光斑点的自噬溶酶体数量明显减少。与CQ组比较,CQ+BWJJ组黄色荧光斑点的自噬体及红色荧光斑点数量增加。与RAP组比较,RAP+BWJJ组黄色荧光斑点的自噬体及红色荧光斑点的自噬溶酶体数量减少。2.10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Nrf2、LC3 Ⅱ/Ⅰ、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rf2、LC3 II/I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Nrf2、LC3 Ⅱ/Ⅰ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CQ组Nrf2、LC3Ⅱ/Ⅰ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RAP组Nrf2、LC3Ⅱ/Ⅰ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③CQ+BWJJ组较CQ组Nrf2、LC3 Ⅱ/Ⅰ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6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④RAP+BWJJ组较RAP组Nrf2、p6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LC3 Ⅱ/Ⅰ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2.11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Nrf2、P6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rf2、p62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BWJJ组Nrf2、P62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CQ组Nrf2、P62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RAP组Nrf2、P62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③与CQ组比较,CQ+BWJJ组Nrf2、p62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④与RAP组比较,RAP+BWJJ组Nrf2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62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结论:1.BWJJ联合308准分子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可以明显降低白癜风的VASI评分控制疾病的进展及增加色素积分促进白斑的复色。2.BWJJ联合308准分子能升高外周血HO-1、SOD、CAT、GSH-Px水平,降低外周血MDA含量,上调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及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比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及调节免疫的作用。3.BWJJ联合308准分子光可上调外周血PBMC中Nrf2、p62mRNA表达,BWJJ联合308准分子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Nrf2/p62抗氧化通路有关。4.BWJJ能升高抗氧化酶SOD、CAT活性、HO-1、GSH-PX含量,降低氧化应激模型下的HEM-a细胞内ROS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细胞凋亡比例,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5.BWJJ能上调氧化应激模型下的HEM-a细胞的自噬水平,同时降低自噬激动剂RAP作用下过高的自噬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6.BWJJ可以保护黑素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p62信号通路激活细胞的自噬水平而发挥保护作用有关。

段祉屹[6](2020)在《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Split-face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运用Split-face模式探讨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在面部老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 法]选取23名需要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志愿者,利用抽签法将志愿者两侧面部分为治疗侧及对照侧,治疗侧进行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治疗,其中Smooth模式、FRAC3模式、Piano模式每隔2周治疗1次,共3次,Superficial模式每隔4周治疗1次,共2次。对照侧不治疗。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中患者的疼痛评价。于首次治疗前及完成全部治疗后的第2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患者满意度自评、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检测、数码相机拍照,应用Photoshop CS6及Auto CAD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测量,并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结 果]VISIA测量指标及计算机辅助照片测量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在治疗侧,斑点、红色区、毛孔、面部提升度(AB、AC)、睑折痕宽度、鼻唇沟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皱纹、眉高、眼袋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侧,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侧与对照侧比较,治疗前,各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斑点、毛孔、面部提升度AC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患者满意度评分,首次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2周比较,各指标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中,肤色、皮肤质地、毛孔、皱纹、鼻唇沟、面部提升的满意度均大于80%。根据VAS视觉模拟评分得出,对于Smooth模式及Piano模式,受试者多感觉到轻度疼痛或无痛;对于FRAC3及Superfical模式,受试者多感觉到中度疼痛。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 论]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应用于面部年轻化治疗安全、有效、舒适度高。

王欢[7](2018)在《皮肤镜及RCM下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分析儿童皮肤色素减退疾病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下的表现;探讨皮肤镜及RCM检查在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0例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患儿皮损(白癜风67例,无色素痣120例,单纯糠疹57例,炎症后色素减退斑33例,花斑癣19例,贫血痣2例,斑驳病2例)同时进行皮肤镜及RCM检查,观察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特征性表现,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皮肤镜及RCM镜下各表现在儿童白癜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1.67例白癜风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乳白色背景(42,62.69%)、色素岛(6,8.96%)、毛囊周围色素残留(35,52.24%)及皮损周围色素加深(17,25.37%)。RCM镜下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色素环色素部分缺失(32,53.73%)或者完全缺失(20,29.85%)、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29,43.28%)及噬黑色细胞浸润(27,40.30%)。2.120例无色素痣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浅白色背景(106,90%)、点状(84,70.0%)或线状血管结构(91,75.83%)。RCM镜下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色素环色素稍减少(111,92.50%)或明显减少(7,5.83%)。3.57例白色糠疹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浅白色背景(49,85.96%)、线状血管结构(35,61.4%)、表面白色鳞屑(38,66.67%)。RCM镜下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色素环色素稍减少(52,91.23%)、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39,68.42%)。4.19例花斑癣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苍白色背景(17,89.47%)、线状血管结构(10,52.63%)、表面白色鳞屑(13,68.42%)。RCM镜下主要表现为基底色素环色素稍减少(19,100%)、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14,73.68%)、表皮角质层菌丝(8,42.11%)。本研究中RCM镜下发现角质层菌丝仅存在于花斑癣中,是花斑癣特异性表现。5.33例炎症后色素减退斑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浅白色背景(28,84.85%)、点状血管(18,54.55%)及线状血管(21,63.64%)。RCM镜下主要表现为基底色素环色素稍减少(32,96.97%)。6.RCM镜下基底细胞色素环色素缺失是白癜风的特异性表现,同时以RCM镜下出现基底细胞色素环色素缺失为标准,发现皮肤镜下乳白色背景和毛囊周围色素残留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67.3%、93.5%和54.5%、92.7%。结论:1.皮肤镜及RCM检查可作为儿童白癜风和其他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工具。2.RCM辅助诊断儿童白癜风的准确性较皮肤镜检查更高。

周俊,马慧群[8](2015)在《文身及意外粉尘沉着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文身及意外粉尘沉着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相关文献,探讨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对文身及意外粉尘沉着相关文献进行描述与总结。结果文身和意外粉尘沉着均是外源性异物或色素颗粒进入皮肤后形成。文身的治疗常根据色素颜色来选择不同的Q开关激光,对于色素过深、激光治疗无效的患者亦可采用手术治疗。意外粉尘沉着的治疗需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采用Q开关激光治疗、激光磨削术或手术治疗等。结论文身和意外粉尘沉着是外源性异物或色素颗粒作用的结果,根据色素颜色、深浅及颗粒大小等选择治疗策略,激光和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吕蓉,陶丁[9](2014)在《Alex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近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Alexandrite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Alexandrite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1046例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对经Alex激光治愈后满5年的183例患者进行电话或信件方式随访,了解其远期疗效。结果 Alexandrite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近期效果从好到坏依次为:雀斑、老年斑、颧部褐青色痣、太田痣,有效率95%以上,美容文刺、外伤性色素沉着次之,治疗次数16次。远期疗效:经Alex激光治愈后满5年的183例患者,其中太田痣63例,复发14例,复发率22.2%;脂溢性角化25例,复发13例,复发率52%;雀斑31例,复发18例,复发率58%;颧部褐青色痣17例,复发1例,复发率5.9%;外源性色素沉着47例,复发0例,复发率0。结论 Alexandrite激光治疗雀斑、老年斑、颧部褐青色痣、太田痣,外源性色素沉着近期效果肯定,远期效果:颧部褐青色痣、外源性色素性疾病效果稳定,太田痣有部分患者复发,复发率低于雀斑、脂溢性角化。

唐建兵[10](2011)在《雌激素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及黄褐斑的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上出现色素沉着或色斑极大影响面容,且大部分属于后天性色素沉着。常见的有黄褐斑、雀斑、日晒斑、老年斑、外伤后色素沉着、手术后色素沉着等。其中黄褐斑发病率高、发病机理复杂、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成为皮肤美容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引起色素沉着的原因很多,亦十分复杂。凡影响色素沉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色素沉着,该过程包括:①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装配与黑素合成;②黑素小体由核周向树突远端转移;③黑素小体传递至邻近角质形成细胞;④黑素小体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再分布、降解。大致可分为遗传因素、物理性因素(如紫外线、日光曝晒等)、化学性因素(如重金属砷、铋、银、汞等物质刺激)、内分泌因素(妊娠、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功能紊乱等致黄体酮、雌激素水平变化)、炎症性因素和代谢性因素等几大类。雌激素是主要由卵泡和黄体产生的甾体类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刺激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影响代谢机能。既往研究已表明雌激素与乳腺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骨关节疾病均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我们发现,妊娠、口服避孕药、慢性疾病、化妆品都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典型表现如黄褐斑。妇女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如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或促黑色素细胞激素水平增高,可能促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黑色素增多。沉着的色素常常于妊娠早、中期间出现,并逐渐加重至足月。而且有些患者在分娩后,其黄褐斑会持续存在。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和妊娠一样会诱发黄褐斑。一般症状从服药后1-20个月开始,停药后可逐渐消退。某些慢性疾病如肝脏病、慢性酒精中毒、结核、内脏肿瘤、甲状腺疾病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和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患者面部也常常出现黄褐斑。这可能与卵巢、脑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紊乱有关。以上几种发病诱因中都可能有雌激素的作用,但雌激素与色素沉着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研究目的:1、研究黄褐斑皮肤的组织学改变及角蛋白10(CK10)的表达情况。研究黄褐斑的色素分布特点及其与正常皮肤的差异。2、研究女性黄褐斑患者病损部位的色素特点和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黄褐斑患者病损部位和正常皮肤雌激素受体p(ERβ)的分布情况,了解雌激素p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人色素斑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培养的黑色素细胞的形态与生长特性。观察不同浓度外源性雌激素(已烯雌酚)对体外培养面部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增殖的影响。观察雌激素对培养的面部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色素合成的影响。3、研究应用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评估面部色素性疾病及其治疗效果。探讨黄褐斑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黄褐斑的治疗效果。研究黄褐斑患者病损部位激光治疗前后色素分布特点,了解激光治疗后黄褐斑色素的代谢变化。研究方法:1、取黄褐斑患者眼袋术后外眦多余皮肤,行石蜡切片的HE染色、Fontana-Masson染色和CK10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此处皮肤的病理学改变和CK10的分布情况。应用黄褐斑患者行外切口眼袋整形手术切取的外眦部色斑皮肤和周围正常皮肤分别行HE和Fontana-Masson染色,观察黄褐斑病损部和周围非病损皮肤的色素分布情况。2、采用安琪儿软件对25例黄褐斑患者的病损部位色素水平进行分析,并利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黄褐斑患者色素病损部和正常皮肤的雌激素受体p的表达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表达强度与色素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获取黄褐斑患者眼袋术后皮肤标本,0.25%中性蛋白酶消化获取表皮,0.25%胰酶+0.02%EDTA消化获取细胞悬液,加入M254/HMGS条件培养基,进行黑色素细胞纯化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多巴染色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进行面部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将第3代黑色素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5×103个细胞,24h后换液,加入含1×10-~1×10-8M不同浓度已烯雌酚的培养基,孵育72h后MTT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情况。获取眼袋术后皮肤标本,进行黑色素细胞纯化培养并鉴定。将第二代细胞传代接种,24小时后换液,加入含雌激素的黑色素细胞培养基,48小时后分别进行酪氨酸酶活性和色素合成的检测,72小时后消化收集细胞通过透射电镜检测超微结构的变化。3、治疗前及复诊时采集患者色素性疾病区域的数码照片,输入计算机,应用色素分析软件系统测量患者皮肤色素性疾病的皮损面积、红、绿、蓝色的灰度值、平均灰度值、最大及最小灰度;对60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输液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激光、光子等综合措施治疗。采用色素分析软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选取伴下睑皮肤轻度松弛的黄褐斑志愿者,采用半面对照研究,一侧面部先行激光治疗3次。最后1次激光治疗后1周~1月行外路法双侧眼袋整复术,两侧色斑皮肤分别行HE和Fontana-Masson染色,观察黄褐斑患者病损部色素颗粒的分布变化情况。结果:1、黄褐斑皮损处表皮变薄,基底层细胞周围可见明显色素颗粒,基底上层、毛囊上段、真皮层也有色素颗粒分布,真皮胶原紊乱、断裂,皮肤附属器数量较少。CK10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上层和皮脂腺细胞的胞浆和腺泡的外层。黄褐斑病损处色素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和钉状突,成伞状或者帽样包绕在细胞核周围,在毛囊上段、基底上层及真皮层也有色素分布,与非病损皮肤相比,基底层、基底上层色素均有明显增多。非病损皮肤色素较少,角质层增厚。2、黄褐斑皮损多为黄褐色,平均灰度值为122.84±20.59,患者体内雌二醇(E2)、孕酮(P)、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与无色斑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而睾酮(T)、泌乳素(PRL)与无色斑组相比无显着差异。ERβ在色素斑处表皮层、毛囊外根鞘的细胞核强表达,表皮从基底层向上表达逐渐减弱,在汗腺、皮脂腺、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在表皮层中的表达强度与色素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成功培养了人色素斑皮肤的黑色素细胞,细胞呈双极或者多级树突样,多巴染色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在10-8~10-6M浓度范围内己烯雌酚对体外培养黑色素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10-5M以上己烯雌酚则对黑色素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或者毒性作用。加入10-6M雌激素后黑色素细胞色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明显增加,经统计学检验P<0.05。超微结构显示细胞中黑素小体数量和成熟度增加。3、采用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系统,可以测量色素性疾病皮损的面积和平均灰度,面积减少、平均灰度值增加说明治疗有效。经过综合治疗,144例患者(占24%)色斑颜色基本消退,168例患者(占28%)色斑有明显改善,204例患者(占34%)色斑有一定改善,总有效率达86%。黄褐斑病损经激光治疗后色素颗粒分散变小,向基底上层迁移,脱落的角质层也含有色素颗粒,真皮层色素颗粒也明显增加。结论:1、黄褐斑病损皮肤各层黑色素含量增多,皮肤组织结构多有老化表现。CK10在基底上层表达增强,其表达增强可能与表皮细胞过度分化、皮肤老化有关。黄褐斑患者色素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和钉状突,表皮全层色素颗粒增加,以基底层增加最为明显。2、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在黄褐斑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受体β存在于皮肤及大多数附属器,可能在皮肤老化及皮肤色素沉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黑色素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成功培养人色素斑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可以用作进一步的体外研究。一定浓度的己烯雌酚能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增殖,最佳浓度为10-6M。雌激素对黄褐斑的发病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一定浓度的雌激素可以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细胞合成色素。3、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系统可以对色素性疾病的皮损的治疗效果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估。根据黄褐斑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经过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激光治疗可以加速黄褐斑色素颗粒的代谢。

二、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皮秒激光在皮肤美容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秒激光的发展
2 皮秒激光的临床应用
    2.1 去除文身:
    2.2 良性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
        2.2.1 雀斑:
        2.2.2 黄褐斑:
        2.2.3 脂溢性角化病:
    2.3改善皮肤光老化:
3 展望

(2)KPV修饰的甲基泼尼松龙与聚多巴胺共载脂质体的白癜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1章 PEG化PDA的制备、理化性质评价及KPV-PEG-ODA嫁接物的合成、结构确证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PEG-PDA的制备
        1.2.2 PEG-PDA的数均粒径、多分散系数及透射电镜形态观察
        1.2.3 KPV-PEG-ODA嫁接物的合成
        1.2.4 KPV-PEG-ODA嫁接物的结构确证
    1.3 结果与讨论
        1.3.1 PEG-PDA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与形态
        1.3.2 PEG-ODA及 KPV-PEG-ODA嫁接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1.3.3 KPV-PEG-ODA嫁接物的红外光谱确证
    1.4 小结
第2章 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柔性脂质体的制备
        2.2.2 粒径、多分散系数及形态观察
        2.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2.4 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2.2.5 细胞培养
        2.2.6 空白载体细胞毒性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柔性脂质体的粒径、多分散系数及形态观察
        2.3.2 包封率和载药量
        2.3.3 体外释放行为
        2.3.4 空白载体细胞毒性
    2.4 小结
第3章 KPV-Lipo(MPS/PDA)的靶向性及体外药效学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摄取研究
        3.2.2 竞争性细胞摄取研究
        3.2.3 黑皮质素受体介导内吞研究
        3.2.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2.5 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测定
        3.2.6 炎症因子的测定
        3.2.7 黑素再生研究
        3.2.8 细胞共培养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摄取研究
        3.3.2 竞争性细胞摄取研究
        3.3.3 黑皮质素受体-1介导内吞研究
        3.3.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3.3.5 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测定
        3.3.6 炎症因子的测定
        3.3.7 黑素再生研究
        3.3.8 细胞共培养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体内药效学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构建
        4.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4.2.3 皮肤氧化应激改善研究
        4.2.4 皮肤炎症相关因子测定
        4.2.5 皮肤黑素再生研究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白癜风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皮肤抗氧化应激药效学研究
        4.3.3 皮肤炎症相关因子测定
        4.3.4 皮肤黑素再生研究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References
作者简历

(3)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现状
    2.皮肤无创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3.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原理
        3.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3.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4.实验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基于紫外线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3.1 建立SKH-1 无毛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模型
        3.2 小鼠皮肤标准照片采集
        3.3 皮肤镜检查
        3.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体检测小鼠皮肤
        3.5 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4.影像分析和统计分析
    5.结果
        5.1 小鼠皮肤标准照片分析
        5.2 小鼠皮肤镜检查结果分析
        5.3 小鼠皮肤表皮层和真-表皮交界分析
        5.4 小鼠皮肤各层反射信号强度分析
        5.5 小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5.6 小鼠皮肤表皮层厚度分析
        5.7 小鼠正常皮肤、光线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对比分析
    6.讨论
    7.结论
第三部分 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的初步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样本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仪器
    3.实验方法
        3.1 皮肤鳞状细胞癌离体组织样本采集
        3.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3.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影像分析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科研成果
    个人荣誉
    科研经历
致谢
课题综述 光声成像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4)黄褐斑的光治疗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黄褐斑光治疗的主要机制
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评估方法
治疗方法
    一、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
    二、Q开关激光。
    三、点阵激光。
    四、皮秒激光。
    五、激光辅助药物透皮疗法。
    六、其他激光治疗方法。
结论

(5)基于Nrf2/p62通路介导的的抗氧化及自噬研究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回顾
    1 白癜风的概述
    2. 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2.1 白癜风发生的氧化应激机制
        2.2 白癜风发生的免疫机制
        2.3 氧化应激与自噬机制
        2.4 Nrf2-p62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一 基于Nrf2/p62通路探讨补乌煎剂联合光疗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的的临床疗效及其初步机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临床资料
        1.4 采集血液样本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指标观察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斑面积及色素积分的变化
        3.3 治疗前后外周血氧化-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
        3.4 治疗前后外周血CXCL16及CXCL10含量检测
        3.5 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
        3.6 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
        3.7 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PBMC中Nrf2、p6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4.1 补乌煎剂的组方依据
        4.2 实验指标的意义与结果分析
    5 结论
实验二 基于Nrf2/p62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探讨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保护机制
    1 材料与试剂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
        1.5 实验药物
        1.6 补乌煎剂含药血清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传代、冻存
        2.2 建立体外最佳浓度的HEM-a细胞氧化应激模型
        2.3 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不同浓度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分组及给药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ROS水平
        2.6 ELISA或生化法检测检测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HO-1含量、GSH-PX和SOD、CAT活性
        2.7 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凋亡检测
        2.8 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9 电镜观察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线粒体和自噬小体
        2.10 激光共聚焦观察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自噬小体形成情况
        2.11 Western blot观察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Nrf2、p62蛋白的表达
        2.12 RT-PCR检测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内Nrf2、p62、LC3-Ⅱ/LC3-ⅠmRNA的表达
    3 数据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1mM H_2_O2刺激HEM-a 24h出现细胞活力50%抑制浓度
        4.2 BWJJ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筛选
        4.3 补乌煎剂最佳浓度含药血清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形态的影响
        4.4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SOD、CAT活力和HO-1、GSH-PX含量的影响
        4.5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ROS荧光强度的影响
        4.6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膜线粒体电位水平的影响
        4.7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凋亡比例的影响
        4.8 透射电镜观察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内自噬小体的影响
        4.9 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4.10 Western blot检测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Nrf2、LC3 Ⅱ/Ⅰ、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11 RT-qPCR观察20%BWJJ对氧化应激模型下HEM-a细胞Nrf2、p6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5 讨论
        5.1 HEM-a细胞的选择及氧化模型的建立
        5.2 BWJJ含药血清的制备和药效学的确定
        5.3 实验指标意义和结果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Split-face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埋线提升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皮肤镜及RCM下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引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皮肤镜
        1.1.1 皮肤镜工作原理
        1.1.2 皮肤镜观察内容及诊断方法
        1.1.3 皮肤镜的发展及前景
        1.1.4 皮肤镜的优点及不足
    1.2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1.2.1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工作原理
        1.2.2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内容及诊断方法
        1.2.3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发展及前景
        1.2.4 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优点及不足
    1.3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皮肤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登记
        2.2.2 检查设备
        2.2.3 检查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病例资料分析
    3.2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下表现比较
        3.2.1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下背景颜色比较
        3.2.2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下血管结构比较
        3.2.3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皮肤镜下其余表现比较
    3.3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RCM镜下表现比较
    3.4 各种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及RCM镜下图像特点
        3.4.1 各种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下图像特点
        3.4.2 各种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RCM镜下图像特点
    3.5 皮肤镜及RCM镜下儿童白癜风的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皮肤镜下的表现分析
    4.3 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在RCM镜下的表现分析
    4.4 皮肤镜及RCM对于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发表的文章
致谢

(8)文身及意外粉尘沉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临床治疗
    3.1 文身的临床治疗
        3.1.1 Q开关Nd:YAG1 064nm激光的文身治疗
        3.1.2 Q开关755nm的翠绿宝石激光的文身治疗
        3.1.3 Q-开关694nm红宝石激光的文身治疗
        3.1.4 Q开关Nd:YAG倍频532nm激光的文身治疗
        3.1.5 超脉冲CO2激光 (波长10 600nm) 的文身治疗
        3.1.6 目前认为影响文身疗效的因素
        3.1.6. 1 文身的性质和时间
        3.1.6. 2 色素的颜色和成分
        3.1.6. 3 色素颗粒的大小、数量、深度等
        3.1.6. 4 激光的治疗参数
    3.2 意外粉尘沉着的临床治疗
4 结语

(9)Alex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近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激光器:
    1.3 方法:
    1.4 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
    1.5 远期疗效: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从好到坏依次为: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雌激素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及黄褐斑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褐斑的病理特点研究
    第一节 黄褐斑皮肤的组织学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黄褐斑皮肤的色素分布及与正常皮肤间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第一节附图
    第一章第二节附图
第二章 雌激素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黄褐斑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雌激素受体在黄褐斑皮肤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黄褐斑皮肤中黑色素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对黑色素细胞增殖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节 雌二醇对黑色素细胞色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第二节附图
    第二章第三节附图
    第二章第四节附图
    第二章第五节附图
第三章 黄褐斑的综合治疗评价
    第一节 色素分析软件在色素性疾病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黄褐斑的综合治疗及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判定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黄褐斑光子治疗后病理组织学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第一节附图
    第三章第二节附图
    第三章第三节附图
全文总结
综述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3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皮秒激光在皮肤美容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李梁,管晓玉,白南,陈远征.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9)
  • [2]KPV修饰的甲基泼尼松龙与聚多巴胺共载脂质体的白癜风治疗研究[D]. 孙铭辰. 浙江大学, 2021(02)
  • [3]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诊断初步研究[D]. 周楚.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黄褐斑的光治疗技术新进展[J]. 任杰,赵邑.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20(05)
  • [5]基于Nrf2/p62通路介导的的抗氧化及自噬研究补乌煎剂对氧化应激模型下黑素细胞的保护机制[D]. 章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Split-face模式研究[D]. 段祉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皮肤镜及RCM下儿童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D]. 王欢. 南华大学, 2018(01)
  • [8]文身及意外粉尘沉着的研究进展[J]. 周俊,马慧群.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05)
  • [9]Alex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近远期疗效观察[J]. 吕蓉,陶丁. 四川医学, 2014(05)
  • [10]雌激素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及黄褐斑的治疗研究[D]. 唐建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激光治疗外源性皮肤色素病30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