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医疗环境

营造绿色医疗环境

一、营造绿色医疗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魏立铭[3](2021)在《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中提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全球无数人类因疾病而丧失生命,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也遭受严重打击。近二十年内,全球性疫情等重大世界性卫生事件以及大型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新世纪,慢性疾病与心理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公众健康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此背景下,研究将从风景园林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采用现场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公众健康视角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并得到以下结论成果:(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学习,同时对城市公园、公众健康、健康景观、智慧公园等相关概念以及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复愈性环境、交互性景观等相关理论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参考五个国内外城市公园设计实例,为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理论维度的参照与借鉴。(2)研究明确了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即灾时的公众健康保护功能与非灾时的公众健康提升功能。并提出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内容,以及“点、线、面”的健康城市公园营造模式。打造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三维健康城市公园。(3)以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为实践案例,并基于理论研究,对场地进行景观设计。打造健康且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园空间,并为周边地块的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服务,提升公众整体健康。同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更加完善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为后续我国公众健康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向实现全民健康社会的新目标进发。

刘亚婷[4](2021)在《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社会的急速发展,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医养健康”成为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热度话题。目前国内医养中心数量较少,医养中心户外的康复景观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为提高老年人在医养中心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康复休养治疗,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便成为康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康复景观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释放老年人情绪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改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并提高老年人在外环境景观中的参与度,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方法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和论证法、问卷调查法、多变量分析、景观绩效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并对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在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后,得出本研究需要针对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循证研究的进程,采用循证设计理论对泰安市、北京市的医养中心外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对医养中心内的老年使用人群和景观相关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相应数据进行后续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定位、区位、空间布局、景观元素等。第四章结合调研数据,基于上述分析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分析过的理论研究进行应用和验证。第五章对方案进行景观绩效评价,验证数据的相关性。本文结合了普通民众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喜爱偏好以及专业学者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影响因子的判断,对数据因子进行多变量分析,进而针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空间层次不明显、缺少康养活动项目、植物绿化缺乏康养效果等问题,对项目背景、现状资源、以及现状地形等作出分析,对泰山医养中心进行康养体系下的总体规划,通过道路交通规划、植物景观规划、照明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无障碍设施规划等进行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并针对节点进行细化设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景观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得出通过循证设计对医养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未来可以继续通过研究循证设计的方法以期打造自然健康、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养中心。

张子妍[5](2021)在《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受到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等问题的多重胁迫,同时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背后隐藏的实质因素浮出水面,即国家应重视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应提升卫生医疗环境服务、人们应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状态。本文在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理论、环境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从五个康复景观优秀案例中提炼康复特色和可借鉴之处,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为设计对象,提出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并总结如下:(1)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的质量、使用者类型、活动特征、康复效果等解读分析,发现了景观现状中存在有场地功能单一、植物配置稀少、无私密性空间、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景观偏好。(2)采用环境心理学、园艺疗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如何将康复景观与医院户外环境相结合,并提出在设计中应遵循安全性原则、普适性原则、辅助患者康复原则、调节身心平衡原则,阐述了康复景观生态环境、场所特色、人性化空间的营造方法,再针对性的总结出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3)以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基本现状,在满足医院户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入康复理念,打造专科园艺苗圃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者打造芳香群落,梳理提取当地特色文化,运用景观疗法打造五感恢复体验空间,整体强调康复与医疗相结合这一设计定位,为改善我国医院的户外环境质量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汝文欣[6](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建筑在提供疾病治疗和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向创造家庭化、生活化、绿色生态的医院环境转变。近些年,医院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功能和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加,医院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医疗街”模式,医疗街成为适应医院功能要求的重要空间,与人们的看病就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行为、营造人性化的医疗街,成为医疗街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合肥市典型性医疗街为研究样本,旨在探究人性化视角下医疗街的设计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医疗街的相关文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了解医疗街的发展过程、组织要素和空间环境,并对样本医疗街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其空间环境的现状条件。其次,对医疗街使用者需求及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对样本医疗街使用者进行行为观察以及需求的问卷调查,归纳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和陪同人员对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计算各级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共因子和最终评价目标的满意度值。接着,运用四分图分析法将各因子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高效性、氛围性、物理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六个方面提出设计优化策略。最后,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为例,对该医院医疗街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优化。本研究对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对创造健康化、家庭化的医疗街空间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孙晶晶[7](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邹成成[8](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陈阳[9](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陈卓宇[10](2020)在《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复合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的国家医疗政策改革和社会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医院设计要全方位的做好“以人文本”的健康建设;全球工业信息化下复合化理念的席卷,也使得医院建筑需要承担包括医疗、休闲、商业等在内的多样化服务。而医院外部公共空间是公众首要接触的医院环境,对医院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人们就医理念的改变使得医院外部环境的质量得到重视,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条件,以及过去设计理念的制约,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在交通、功能、空间、人文景观等方面都面临关注缺失的问题,难以营造宜人环境。如何在复合化理念下,实现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高品质优化,是目前医院外部公共空间优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此现实背景为依据,以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复合化设计的相关策略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实例总结归纳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原因,初步论证复合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主要从交通组织、功能组成、空间模式、人文景观氛围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寻找优化对策与复合化之间的关系,为下一章节的复合化理念引入做好铺垫。其次是对复合化相关理念和案例的梳理与分析,引入并解析复合化理念,总结归纳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复合化的优化重点和相关原则。接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整体式的复合关系与手法,从交通组织、功能组成、空间模式、人文景观氛围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复合化优化策略,包含了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广场、自然元素、文化内涵等多者相互关系的内容,系统建构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化优化策略。其后,通过相关的工程实例,论证了复合化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可实施性和持续发展性。最后在文章的结尾,笔者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课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今后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营造绿色医疗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造绿色医疗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性重大卫生事件频发
        1.1.2 公众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1.3 健康中国战略正稳步推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园
        2.1.2 公众健康
        2.1.3 健康景观
        2.1.4 智慧公园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美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复愈性环境理论
        2.2.4 交互性景观理论
3 城市公园相关国内外案例研究
    3.1 美国·纽约Domino Park
        3.1.1 案例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项目借鉴
    3.2 德国·柏林奥托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
        3.2.3 项目借鉴
    3.3 广东·深圳蛇口四海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策略
        3.3.3 项目借鉴
    3.4 贵州·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策略
        3.4.3 项目借鉴
    3.5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策略
        3.5.3 项目借鉴
4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4.1 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主要功能
        4.1.1 非灾疫时态的公众健康提升功能
        4.1.2 灾疫时态的公众健康保护功能
    4.2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4.2.1 生态先行原则
        4.2.2 活动多元原则
        4.2.3 身心复愈原则
        4.2.4 文化认同原则
        4.2.5 智慧交互原则
        4.2.6 平灾两用原则
    4.3 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内容
        4.3.1 身体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2 心理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3 社会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3.4 场所健康维度的城市公园设计内容
    4.4 公众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营造模式
        4.4.1 “点”模式
        4.4.2 “线”模式
        4.4.3 “面”模式
5 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5.1 项目解读
        5.1.1 项目背景
        5.1.2 上位解读
        5.1.3 基地认知
        5.1.4 现状解读
        5.1.5 场地现有健康资源要素总结
    5.2 设计总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要点
        5.2.3 设计定位
        5.2.4 设计策略
        5.2.5 设计主题
    5.3 总体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景观结构
        5.3.3 分区布局
        5.3.4 竖向设计
    5.4 分区设计
        5.4.1 活力入口区
        5.4.2 休闲健身区
        5.4.3 乐活亲水区
        5.4.4 康养湿地区
        5.4.5 健康山地区
        5.4.6 文化灌渠区
    5.5 专项设计
        5.5.1 植物景观专项设计
        5.5.2 交通专项设计
        5.5.3 铺装材料专项设计
        5.5.4 健康管理专项设计
        5.5.5 景观设施专项设计
        5.5.6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5.5.7 防灾防疫专项设计
6 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理论总述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文拟解决问题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2 典型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调研
    2.1 调研总述
        2.1.1 调研对象
        2.1.2 调研内容
    2.2 实地调研场地
        2.2.1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
        2.2.2 北京市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
        2.2.3 北京市悦年华颐养中心
        2.2.4 现状景观总结
    2.3 调研数据分析
        2.3.1 大众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2 专家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3 问卷总结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3.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定位
        3.1.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医疗作用
        3.1.2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康养作用
        3.1.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休闲作用
    3.2 医养中心及外部环境景观的区位
    3.3 规划设计原则
        3.3.1 可感性原则
        3.3.2 安全性原则
        3.3.3 弥补性原则
        3.3.4 低碳性原则
    3.4 规划设计策略
        3.4.1 空间形式
        3.4.2 道路交通
        3.4.3 地形处理
        3.4.4 康养活动
        3.4.5 水体设计
        3.4.6 安全设施
        3.4.7 植物设计
        3.4.8 建筑外立面
        3.4.9 屋顶绿化
    3.5 功能布局特征
        3.5.1 园艺康养区
        3.5.2 互动康养区
        3.5.3 森林康养区
        3.5.4 河滨康养区
        3.5.5 安静静养区
    3.6 景观结构特征
    3.7 康养体系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泰山区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前期分析
        4.2.1 交通区位分析
        4.2.2 现状资源分析
        4.2.3 项目现状分析
    4.3 规划定位
    4.4 规划依据
        4.4.1 相关法律法规
        4.4.2 上位规划解读
        4.4.3 前期研究结果
    4.5 总体方案
        4.5.1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4.5.2 景观结构分析
        4.5.3 功能分区
        4.5.4 医养中心改造建议
    4.6 专项规划
        4.6.1 交通规划
        4.6.2 植物景观规划
        4.6.3 竖向规划
        4.6.4 照明规划
        4.6.5 服务设施规划
        4.6.6 无障碍设施规划
    4.7 经济技术指标
5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结论
    5.1 循证设计与景观绩效的研究发展
    5.2 景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绩效评价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众版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景观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四 论文图表检索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与社会实践经历

(5)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1.2 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康复景观的发展
        1.1.3 我国医院户外康复性景观的缺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1.3.1 康复花园
        1.3.2 园艺疗法理论
        1.3.3 环境心理学
        1.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1.3.5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4.2 康复景观在医院户外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长沙市代表性医院户外环境景观实态调研
    2.1 实地调研与分析
        2.1.1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调研方法
        2.1.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1.3 长沙市中心医院
        2.1.4 湖南省人民医院
    2.2 使用者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分析
        2.2.1 总体满意度分析
        2.2.2 行为需求与偏好分析
        2.2.3 调研总结与分析
3 案例借鉴
    3.1 空间营造—丹伯里医院康复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以空间的多层次营造实现景观的全方位康复
        3.1.3 可借鉴之处
    3.2 功能分区—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3.2.1 项目概况
        3.2.2 以功能的明确分区满足使用者的康复需求
        3.2.3 可借鉴之处
    3.3 材质选择—芝加哥儿童医院皇冠中心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以健康环保材料的妙用创造生态治愈的空间
        3.3.3 可借鉴之处
    3.4 人文特色—南京鼓楼医院
        3.4.1 项目概况
        3.4.2 以特色文化的融入赋予医院人文情怀
        3.4.3 可借鉴之处
    3.5 中西结合—中日友好医院
        3.5.1 项目概况
        3.5.2 以中西理论的有机结合达到身心的平衡和谐
        3.5.3 可借鉴之处
    3.6 案例总结与分析
4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探讨
    4.1 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普适性原则
        4.1.3 辅助患者康复原则
        4.1.4 调节身心平衡原则
    4.2 康复景观空间环境的营造
        4.2.1 舒适环境的营造
        4.2.2 场所特色的营造
        4.2.3 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4.3 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整体设计策略
        4.3.1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要素选择
        4.3.2 基于医院户外环境使用者需求的设计策略
        4.3.3 康复景观技术手段对医院户外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4.4 理论总结与分析
5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长沙市概况
        5.1.2 望城区人民医院现状分析
    5.2 设计总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目标与定位
        5.2.4 设计理念与构思
    5.3 总体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分区设计
        5.4.1 综合医疗区——人流集散
        5.4.2 住院区——休憩交流
        5.4.3 后勤保障区——休闲放松
        5.4.4 科研办公区——私密空间
        5.4.5 教学培训区——体育锻炼
    5.5 专项设计
        5.5.1 道路交通设计
        5.5.2 竖向设计
        5.5.3 景观视线设计
        5.5.4 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
        5.5.5 雕塑小品设计
        5.5.6 人性化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主要植物选择表
附录B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C 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图
附录D 长沙市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调查问卷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6)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医疗街
        1.3.2 人性化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医疗街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人性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况
    2.1 医疗街的发展概述
        2.1.1 医疗街的起源
        2.1.2 医疗街的发展过程
    2.2 医疗街的空间组织
        2.2.1 医疗街的组成方式
        2.2.2 医疗街的空间形式
        2.2.3 医疗街的作用
    2.3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述
        2.3.1 整体布局
        2.3.2 物理环境
        2.3.3 色彩环境
        2.3.4 材料材质
        2.3.5 室内设施
    2.4 医疗街空间环境实态调研
        2.4.1 调研对象选取
        2.4.2 功能结构分析
        2.4.3 交通组织分析
        2.4.4 空间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
    3.1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
        3.1.1 需求及行为概述
        3.1.2 需求层次分析
    3.2 医疗街使用者行为观察
        3.2.1 行为观察实验概要
        3.2.2 医疗街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3.2.3 影响人群行为的空间要素
    3.3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3.3.1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3.3.2 结果统计
    3.4 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
    4.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问卷设计
        4.1.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问卷设计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评价主体基本信息
        4.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4.2.3 满意度平均值分析
    4.3 因子分析与指标权重确定
        4.3.1 效度检验
        4.3.2 公因子方差分析
        4.3.3 解释的总方差
        4.3.4 旋转成分矩阵
        4.3.5 指标权重确定
    4.4 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4.5 评价结果排序
        4.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重要性排序
        4.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满意度排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及优化策略
    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
        5.1.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四分图分析
        5.1.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问题总结
    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优化策略
        5.2.1 高效性优化
        5.2.2 氛围性优化
        5.2.3 物理性优化
        5.2.4 安全性优化
        5.2.5 舒适性优化
        5.2.6 便利性优化
    5.3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医疗街设计优化
        5.3.1 门诊大厅
        5.3.2 中庭空间
        5.3.3 廊道空间
        5.3.4 节点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2.3.1 传统设计方法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3.1.1 循证设计
        3.1.2 罗杰·乌尔里希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3.1.5 其他相关理论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3.2.1 威尔·杰斯勒尔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4.3.1 ―五感‖设计策略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4.3.4 种植设计
        4.3.5 "神圣"感的营造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5.2 GST法分析结果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5.4.3 软件说明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5.6 实例调查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5.6.2 案例介绍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6.5 调查问卷结果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5.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释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3 案例分析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6 案例分析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3 案例分析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6 案例分析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注释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起缘
        7.1.2 问卷调查
        7.1.3 设计目标
    7.2 项目设计
        7.2.1 场地分析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7.3 设计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释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3:ASSENT FORM
附录4:QUESTIONNAIRE
后记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8)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10)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复合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发展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及现状
        1.2.1 研究内容
        1.2.2 理论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调研概述
        2.1.1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人群分析
        2.1.2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调研层面分析
    2.2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整体现状调研
        2.2.1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整体现状概况
        2.2.2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实地与行为调研
    2.3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现状研究分析
        2.3.1 动态交通组织形式分析
        2.3.2 静态交通布局方式分析
    2.4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功能组成现状研究分析
        2.4.1 功能环境特点分析
        2.4.2 功能建筑及设施布置分析
    2.5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空间模式现状研究分析
        2.5.1 空间结构概况
        2.5.2 空间边界概况
        2.5.3 空间过渡概况
    2.6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人文景观氛围现状研究分析
        2.6.1 自然环境分析
        2.6.2 人文环境分析
    2.7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优化问题总结与分析
        2.7.1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总结
        2.7.2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2.7.3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优化必要性与可行性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化理念建构
    3.1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启示及复合化理念的引入
        3.1.1 与复合化理念相关的研究概述
        3.1.2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发展经验及其研究启示
        3.1.3 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优化理念的引入和解析
    3.2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四个层面的复合优化重点
        3.2.1 交通层面关注人车以及院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复合优化
        3.2.2 功能层面关注与社会相融的多样化使用复合优化
        3.2.3 空间层面关注单空间的完整性以及多空间的互动性复合优化
        3.2.4 人文景观层面关注自然形态和文化内涵的复合优化
    3.3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优化设计原则
        3.3.1 整体性原则
        3.3.2 普适性原则
        3.3.3 地域性原则
        3.3.4 多样性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1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整体式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1.1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整体式复合关系
        4.1.2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系统体系复合手法
    4.2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2.2 交通空间的有机分配
        4.2.3 交通流线的高效协同
    4.3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功能组成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3.1 功能使用的多义共享
        4.3.2 功能设施的多元展示
    4.4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空间模式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4.1 大型综合医院的空间模式类型及特点
        4.4.2 过渡空间的整合联系
        4.4.3 空间边界的多样叠合
    4.5 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人文景观氛围复合优化设计策略
        4.5.1 自然人文环境组成要素的联合协作
        4.5.2 自然人文环境构成要素的交叉配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复合优化工程实践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医院简介
        5.1.2 改造内容
    5.2 项目的改造前后对比调研
        5.2.1 项目的改造前问题与不足
        5.2.2 项目改造后的行为调研分析
    5.3 复合优化理念的应用与分析
        5.3.1 因地制宜的整体思想
        5.3.2 一体设计的统筹整合
        5.3.3 空间意境的充分展现
        5.3.4 绿色低技的服务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营造绿色医疗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公众健康视角下的湘乡市洄水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D]. 魏立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D]. 刘亚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康复理念的望城区人民医院户外环境景观设计[D]. 张子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汝文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8]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9]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10]既有大型综合医院外部公共空间复合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卓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营造绿色医疗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