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与策略研究

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与策略研究

一、昆山市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及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晴,许建军,汤红,高学兰[1](2020)在《COVID-19疫情对昆山市采供血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COVID-19疫情对昆山市采供血的影响,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确保采供血过程安全,进一步满足医疗机构急救用血和正常医疗用血需求。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20年COVID-19疫情期和2019年、2018年同期昆山市采供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疫情期间昆山市采供血量减少,团体献血占比和红细胞类调出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人数显着减少的情况下,积极动员团体献血,加强体检征询,严格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和献血者无人感染COVID-19,同时保障了血液质量安全,满足了医疗机构用血需求。

于长龙[2](2020)在《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 ——以昆山市锦溪镇为例》文中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形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食品小作坊,食品小作坊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本文以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选择昆山市锦溪镇为实证研究地域,介绍乡镇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发现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食品小作坊监管成功经验,提出解决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包括食品小作坊层面、政府监管层面和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强化监管主体力量、促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等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锦溪镇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实践及决策提供参考,提升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提高食品小作坊的监管水平,确保小作坊食品安全。

王君娴[3](2020)在《应对内涝灾害的城市韧性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防灾减灾理念下,内涝风险评估通常只考虑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和气象、地形等自然条件。随着系统韧性理论的发展,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及其防治的认识也有了拓展和革新,政府和市民的防控意识、应急处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均需要纳入到风险的评估和对策之中。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围绕内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将理论成果在内涝风险较高的圩区城市(江苏省昆山市)作应用分析。提出了用内涝韧性指数来评估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综合能力,并建立了以这一指标作为一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依据独立性、全面性、可空间量化性的原则,筛选设计了41个基础评价指标,作为四级指标;将41项指标归纳为降雨、地形、地貌、水利、灾情传递、避灾设施、灾害应对、次生灾害、医疗条件、生活保障、产业经济、受灾对象、就业恢复共13个维度的三级指标;将这13个三级指标凝练为致灾因子、抗灾因子、承灾因子,作为二级指标。建立了基于加权平均的韧性评估模型来计算城市内涝韧性指数,包含指标录入、指标处理和韧性评估三个模块。指标录入模块将城市矢量图数据和栅格图数据输入至Arc GIS,将矢量图换算成是栅格图,实现指标基本计算单元的统一;指标处理模块对无法直接反映指标的数据进行换算,再将所有指标逐单元进行归一化处理,实现基础评价指标的标准化;韧性评估模块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按指标体系架构逐级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栅格化的韧性分布,结合城市行政划分,转换为矢量图形的韧性评估结果,直观反映城市各区域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提出了结合韧性评估结果、以多指标联动优化为目标的韧性提升策略设计方法。针对三级指标,提出了包含蓝色排水设施、灰色排水设施、绿色排水设施水平和基础设施、社区和居民管理水平的韧性提升策略。根据优劣势指标互补、多劣势指标互促两个原则,提出了多指标联动的策略组合设计方法。以昆山市为例,进行了韧性评估模型的应用和提升策略的分析。通过官方数据搜集、问卷调研等形式评估昆山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致灾韧性、抗灾韧性和承灾韧性,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昆山市韧性脆弱点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其中,高致灾性区域主要位于湖泊附近和地势平坦地区;高抗灾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地区和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强的区域;高承灾性区域主是经济实力较高、医疗条件较好的区镇。通过与相关规划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以锦南圩为例,分析其优劣势指标,提出了降雨-地势联动、避灾设施-灾害应对联动、产业经济-就业恢复联动等多指标联动的韧性提升方案。研究成果为应对内涝灾害、提高城市韧性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评估方法,探索了韧性提升策略的创新设计方法。

孟令冉[4](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祖光[5](2020)在《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均衡性是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医疗服务设施通常会采取较为集中的布局方式,从而造成医疗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产生医疗需求与可达性之间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分析城市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并优化医疗服务设施布局。首先,基于手机数据识别就医出行,其次进行医疗服务可达性研究并评价医疗服务设施现状布局,最后结合位置分配模型对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给出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基于手机数据进行就医出行识别及相关特征分析。以手机数据为核心数据源,识别用户的停驻点、职住点、出行OD,进而设计算法识别就医出行OD,对就医出行人群的性别、年龄结构及就医出行的出行时长、到达时间、出行距离进行分析,得到就医出行的相关规律,为下文的可达性测度及布局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本文基于手机数据对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测度。以手机基站泰森多边形为研究单元,以各级别医疗设施的床位数为设施供给,利用上文识别出的就医出行OD,结合高德地图API获得各交通方式下就医居民到达各等级医院的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行成本矩阵,并划定相应的时空搜索阈值,使用引入高斯函数的两步移动搜索模型对昆山市现状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评价。可达性测度结果显示,对于等级医院,驾车、公交、步行方式下,可达性水平依次降低;对于全部医疗设施而言,驾车、公交方式下有相近的可达性水平,步行方式下可达性水平较差。此外,昆山医疗可达性呈明显的圈层化分布,巴城、张浦、千灯和淀山湖地区等级医院可达性水平较差,急需提高医疗设施供给以满足居民医疗健康需求。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研究对医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布局优化。对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空间局部自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医疗短缺区,对上文低可达性需求点利用K-means算法聚类,利用轮廓系数确定17个聚类簇,将计算得出的聚类中心位置与医疗短缺区进行比较并设置候选设施点位置。结合现有设施点、候选设施点、昆山路网、基站需求点构建最小化阻抗模型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对昆山医疗设施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结果显示,对现有二级医院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后,可将二级医院的覆盖服务人口比例从75.85%提升至91.20%;对现有三级医院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后,可将三级医院服务人口比例从94.18%提升至98.20%。以上布局优化措施可以改善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均衡性。

易成玲[6](2020)在《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M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教育强国的理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推行下,教育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精神文明的滞后,校园欺凌事件开始出现且呈现上升的趋势,随之带来多方面负面影响,这与我国教育强国的理念相违背,同时也对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居民安家乐业的愿景相违背。因此提出有效对策以应对目前国内校园欺凌现象,并选择样本进行可行性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欺凌方面,初级中学成为校园欺凌的重灾区。因此对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以昆山市M初级中学为例,作为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排名靠前的学校,昆山市M初级中学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所发生的校园欺凌问题对研究全国的校园欺凌问题有着的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查看校园欺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围绕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结合此次对M初级中学的调研,确定了现状、原因、对策和究框架,对昆山市M初级中学三个年级近两年校园欺凌发生事件的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深挖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诱因,针对具体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方式有:语言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破坏财物,其中每种欺凌方式下,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同。二、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特点:同年级之间更容易发生欺凌、不同的性别之下,欺凌行为显然不同、地域的不同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三、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学校内一般是操场拐角、学校的门口、学校的厕所,学校外一般是监控的盲区或者是路上行人较少的路段。四、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危害: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当事人、旁观者、家庭、学校、社会。五、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特征:普遍、失衡、差异、形式的多样、隐蔽、行为的反复。通过对校园欺凌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昆山市M初级中学的调查结果的归纳总结,本文提出了关于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方面:构建“人、事、物”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平台、推广自媒体、加强师德教育。二、社会方面:颁布反校园欺凌法、优化媒体环境、完善监督与奖励机制。三、家庭方面:好的环境的创造、以身示范的行动的执行。第四,学生方面:培养好习惯、多维度培养兴趣爱好、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及严肃性。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欣[8](2020)在《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急剧变化的阶段,其城乡人口流动、生产方式变革、生态功能扰动,诱致人地关系紧张和空间异质性日趋增强,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严重影响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缓和人地矛盾、破解城乡差异、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弊端,必须走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发展道路,通过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管控,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目前土地利用功能研究主要聚焦行政单元内的功能识别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区优化等方面,其视角和分析手段难以精细刻画空间要素的时空联动性,无法判明功能之间的交错关系,而功能演化驱动机理的研究更较为薄弱,致使空间管控政策落地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选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以1995-2015年快速城镇化期为时间节点,以土地利用功能为研究对象,沿着“格局-过程-关联-机理-优化”的逻辑主线,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过程、相互作用关系及其驱动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研究:(1)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方法的梳理总结,构建了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2)以100m的栅格单元为数据载体,分别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及分异特征、功能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尝试寻找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等不同地域的功能演化规律;(3)从整体和局部探讨了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继以“人本主义”视角辨析了功能协同/权衡关系的空间效应;(4)主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寻找土地利用功能的内生影响和外源影响机理,揭示其对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驱动作用;(5)耦合功能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典型地域的“三生”空间分区调控,提出优化路径和调控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将土地利用功能分为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等4大功能体系,将图斑单元与行政单元的功能评价结果集成,揭示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1995-201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总体减弱,以多中心团块状北高南低分布;非农生产功能总体增强,南高北低,高低区域以面状+点状式混杂;生活功能逐渐增强,以城市为中心呈零星点状服从“中心-外围”分布模式;生态功能微弱提升,依山傍水,呈苏南-苏中-苏北“三分”格局。从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来看:非农生产功能集聚性更突出,总体变化稳定;农业生产、生活功能聚集性增强,生态功能的空间关联性衰减。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均不断增大,农业生产功能水平微弱波动,非农生产功能具转移惰性,生活功能稳定性较强,生态功能较活跃,四者均较少发生跨越式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转移现象具阶段性。从功能演变来看,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逐渐增强,功能类型占比排序为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非农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和生活功能强化态势明显,农业生产、生态功能衰弱。从不同地域类型来看,农业主导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直线上升,非农生产功能基本持平,生活、生态功能总体下降;工业主导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持续下降,非农生产功能作为主导功能稳定发展,生活功能微弱下降,生态功能在“持平-增长-下降-增长”的过程中波动增长;商旅服务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历经“上升-下降-上升”后总体持平,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均在大幅波动中上升,生态功能在小幅的“下降-上升”后微弱增强;均衡发展型地区以生活与生态功能为主导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微弱下降,非农生产功能大幅上升。(2)土地利用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江苏省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之间存在较强的上尾相关性,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权衡关系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协同关系微弱增长,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生活与生态功能权衡关系愈发明显;空间上,苏锡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但在苏北大范围的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生活与生态功能则存在明显的权衡效应;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行为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进行空间关联理论框架构建,在此基础上选取扬中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扬中市土地利用功能与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的空间关联密切。(3)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驱动机理。运用文献回顾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对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机理。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时空分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基础的深刻作用,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功能的限制式微;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时空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紧密关联,但生活功能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折时自然环境的约束力会更加突显;生态功能主要受自然本底环境驱动但作用趋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活动对于生态功能时空分异影响加大;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影响始终较强,而人口因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影响力减弱。经济发展、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环境交互作用,对区域功能的作用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与其他因子耦合时会强化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异;非农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异易受产业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要素交互耦合驱动;生态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区位条件及与其余要素结合作用。与此同时,影响因子对不同功能的作用时空动态性明显,产业结构对农业生产功能的影响减弱并向苏锡常地区转移,对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影响范围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对生态功能影响较强地区转移至苏锡常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农业生产功能作用力较强地区由苏北迁移至南京都市圈,对非农生产功能作用力较强地区由南京都市圈转移至丰县、启东市等,苏南地区生活功能受其驱动作用更强,对生态功能影响范围由全域向西部萎缩;财政收入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北沿海扩散至丰县-连云港一线,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较强烈的地区由苏北沿海向苏南转移,对生活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由苏北沿海向苏南、苏中转移,对生态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主要由丰县、连云港市等向苏北沿海集中;人口密度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南扩散至全域,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始终集中在苏南,生活功能受其影响较强地区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对生态功能影响由西部大范围区域缩小至启东市、海门市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深刻影响太湖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功能,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南向东部沿海延伸,对生活功能驱动作用范围稳定在启东市、如东县等,对生态功能影响由苏北向启东市、溧阳市一线收缩。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总体状态是核心推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助推力、人口因素起主要的引力作用、自然资源禀赋承载力是关键的摩擦阻力、政府宏观调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多种驱动作用共同构成了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的驱动体系,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整体系统,多重因子在相互间的交互耦合中形成多维效应,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结构、经济生产结构、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4)“三生”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在耦合了土地利用功能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后,研究按照核心区、容纳区、阻隔区的差异,对南京市、扬州市、扬中市、新沂市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分区调控,提出了四种对策建议:以空间主导功能为指引,适当协同次要功能,完善土地利用管制手段;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从法律层面立法保障;推动产业集群在国土空间开发的引领作用;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张玲瑜[9](2019)在《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被称为“危害六生”,即危害生产、生活、生命、生长、生育、生趣。新中国成立前,受血吸虫肆虐严重的地方,常常出现村毁人亡、田地荒芜的残破景象,给城乡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江苏吴县到浙江嘉兴一带的地区灾害最为突出。位于该区域中心地带的昆山县更是全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面积最广、患者最多的县,甚至位列全国十大血吸虫流行最严重县之首。本文试图从昆山所藏的血防资料入手,对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展开分析,以期对卫生的现代化有所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状况,包括流行程度、流行原因以及危害,为第二章的防治工作作原因和原理上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讨论昆山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下如何开展血防工作,分析血防组织的建立过程,血防宣传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消灭钉螺、粪水管理、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讨论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具体分析血防宣传、灭螺、治疗、粪水管理以及巡回合作防治等血防措施对昆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破除迷信、麻痹思想、改善环境卫生、民众体质的增强与改进社会关系。并且,昆山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血防的地区,其取得的经验对于全国的血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是通过对昆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探讨,思考中国疾病防治与卫生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对全国的血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及实现昆山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周杰[10](2018)在《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病患者,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2014年我国有糖尿病患者9629万人。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和直接医疗费用日益增多,糖尿病疾病负担日趋沉重。昆山市自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以来,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目的:了解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趋势。探究性别和年龄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为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减轻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昆山市糖尿病监测数据,筛选出其中诊断日期为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2型糖尿病户籍病例。按照《国际疾病编码》(ICD-10)的分类,2型糖尿病的ICD-10编码为El1。报告的2型糖尿病病例诊断标准遵循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或等于7.0mmol/L;葡萄糖负荷实验中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mmol/L。筛选出的2型糖尿病病例根据研究目的及待研究的糖尿病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60岁)分为全人群、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及60岁以下人和60岁及以上人群。计算各人群分年度粗发病率(粗发病率=某年度发病人数/当年度平均人口数),并根据2010年全国普查人口结构计算标化发病率。使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用以评价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对各人群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1.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共22545人。全人群发病人数在“20岁-”至“60岁-”年龄组间与年龄呈正相关,从“40岁-”年龄组开始显着增加。全人群2型糖尿病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2.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男性人群发病人数为10986人,女性人群为11559人。在“20岁-”至“50岁-”年龄组间,男性人群发病人数均多于女性人群。在“55岁-”及以上年龄组,女性人群发病人数均多于男性人群。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趋势一致,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除2016年外,女性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男性人群。3.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60岁以下人群发病人数为10029人,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人数为12516人。在所有年份中,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人数均高于60岁以下人群。60岁以下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表现为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均显着高于60岁以下人群。结论:1、昆山市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在今后年份中是否延续下降趋势有待后续监测资料的确定和验证。2、性别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影响,但支持此研究结果的证据并不十分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高龄显着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2型糖尿病的防治应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群。

二、昆山市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及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山市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OVID-19疫情对昆山市采供血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全血献血总量变化
    2.2 红细胞类出库总量变化
    2.3 血小板采集量与临床供应量变化
3 讨论

(2)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 ——以昆山市锦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所应用的理论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3 治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第2章 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2.1 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概念
        2.1.1 食品小作坊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
    2.2 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特点
第3章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1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的基本情况
    3.2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3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举措
    3.4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成效
第4章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食品小作坊监管主体力量薄弱
        4.1.2 食品小作坊监管过程周期长、效率低
        4.1.3 查处食品小作坊难度较大
    4.2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监管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各部门沟通协调不畅
        4.2.2 行政资源投入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4.2.3 食品市场失灵,食品小作坊发展水平较低
第5章 国内外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成功经验借鉴
    5.1 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成功经验
        5.1.1 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制
        5.1.2 日本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制
    5.2 国内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成功经验
        5.2.1 上海监管模式
        5.2.2 深圳监管模式
    5.3 国内外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成功经验借鉴
第6章 完善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6.1.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6.1.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6.2 强化监管主体力量,创新监管模式
        6.2.1 加大行政资源的投入
        6.2.2 加强监管人员培训
        6.2.3 创新监管模式
    6.3 促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6.3.1 改善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加工条件
        6.3.2 加强食品小作坊的制度性建设
        6.3.3 加强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
        6.3.4 创建食品小作坊示范点
    6.4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落实各村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6.4.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
        6.4.2 加强对行政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
        6.4.3 重视食品安全协管员的培训和考核
    6.5 社会多元主体共治
        6.5.1 加强新闻媒体引导
        6.5.2 成立食品小作坊行业协会
        6.5.3 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管
        6.5.4 发挥消费者协会协助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锦溪镇食品小作坊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3)应对内涝灾害的城市韧性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韧性城市的概念及评估方法
        1.1.1 韧性城市的概念
        1.1.2 韧性城市的评估方法
    1.2 国内外关于韧性城市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内涝与韧性的关系
    1.3 应对内涝的韧性评估与实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应对内涝灾害的韧性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1.1 独立性
        2.1.2 全面性
        2.1.3 可空间量化性
    2.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2.2.1 目标层
        2.2.2 准则层
        2.2.3 指标层
    2.3 指标的类型与因子
        2.3.1 致灾因子
        2.3.2 抗灾因子
        2.3.3 承灾因子
        2.3.4 应对内涝灾害的韧性概念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对内涝灾害的韧性评估模型
    3.1 模型基础架构
    3.2 数据录入及标准化处理
        3.2.1 数据库的设计
        3.2.2 数据标准化
    3.3 层次分析法
        3.3.1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3.3.2 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计算
    3.4 韧性评估的基本单元
    3.5 评估模型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对内涝灾害的韧性提升策略
    4.1 排水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4.1.1 蓝色排水系统
        4.1.2 灰色排水系统
        4.1.3 绿色排水系统
    4.2 管理水平的提升
        4.2.1 基础设施管理
        4.2.2 社区管理
        4.2.3 居民管理
    4.3 韧性提升策略设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对内涝灾害韧性评估模型的应用
    5.1 城市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自然环境
        5.1.3 社会经济
    5.2 数据处理
        5.2.1 致灾因子
        5.2.2 抗灾因子
        5.2.3 承灾因子
    5.3 评估结果
        5.3.1 致灾性能
        5.3.2 抗灾性能
        5.3.3 承灾性能
        5.3.4 昆山市韧性指数
    5.4 韧性模型验证
    5.5 昆山市韧性提升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昆山市居民对内涝灾害认知程度的问卷

(4)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手机数据与交通出行特征
        1.2.2 空间可达性
        1.2.3 选址与布局优化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手机数据处理与就医出行特征分析
    2.1 概述
    2.2 手机通信技术基础理论
        2.2.1 手机通信技术的产生原理
        2.2.2 手机定位技术
        2.2.3 手机信令数据格式
    2.3 手机信令数据预处理
        2.3.1 无效数据的过滤
        2.3.2 异常数据的过滤
    2.4 基于手机数据的停驻点识别
        2.4.1 出行及就医出行的定义
        2.4.2 停驻点识别
    2.5 基于手机数据的职住地识别
        2.5.1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业地识别
        2.5.2 基于手机数据的居住地识别
    2.6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医出行识别及特征分析
        2.6.1 医疗设施信息获取
        2.6.2 医院设施点与基站点的匹配
        2.6.3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医出行识别
        2.6.4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医用户及出行特征统计指标
        2.6.5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医用户特征分析
        2.6.6 基于手机数据的就医出行特征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3.1 概述
    3.2 可达性及其常用分析模型
        3.2.1 可达性涵义
        3.2.2 可达性常用分析模型
    3.3 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模型(E2SFCA)
        3.3.1 距离阈值确定
        3.3.2 时间衰减阈值确定
    3.4 可达性分析结果
        3.4.1 等级医院可达性分析结果
        3.4.2 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4.1 概述
    4.2 医疗设施候选点确定
        4.2.1 基于空间局部自相关性的医疗短缺区识别
        4.2.2 基于K-means聚类的设施候选点确定
    4.3 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模型
    4.4 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科研经历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M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不足
        一、研究特色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校园欺凌的界定
        一、校园欺凌
        二、校园欺凌中的角色
        三、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别
    第二节 校园欺凌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标签理论
第三章 昆山市M初级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三节 初级中学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实施过程
        三、调查时间
    第四节 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
        一、校园欺凌发生情况
        二、受欺凌类型占比
        三、初级中学校园欺凌调研数据的基本情况
        四、初级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比较分析
        五、初级中学应对校园欺凌措施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二、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特征
        三、初级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
        四、初级中学受调研相关角色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第四章 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二、学校原因
        三、家庭原因
        四、个人原因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园欺凌防治对策
    第一节 社会方面
        一、颁布反校园欺凌法
        二、优化媒体环境
        三、完善监督与奖励机制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构建“人、事、物”三位一体安全防控平台
        二、推广自媒体
        三、加强师德教育
    第三节 家庭方面
        一、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四节 学生方面
        一、养成良好习惯、拓宽兴趣爱好
        二、树立法律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件2、调查问卷(家长版)
    附件3、调查问卷(安保人员版)
    附件4、访问提纲(教师)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现实
        1.1.2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1.1.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一步创新的理论需求
        1.1.4 解决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瓶颈问题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1.3.2 土地利用功能识别与评价
        1.3.3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与演进
        1.3.4 空间治理
        1.3.5 研究述评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利用分类
        2.1.2 土地与国土空间的基本概念
        2.1.3 土地利用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
        2.2.2 地域功能
        2.2.3 土地利用多样性
        2.2.4 系统科学
        2.2.5 区位布局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快速城镇化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3.1.3 产业结构特征
        3.1.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行政单元尺度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3.3.2 图斑尺度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3 多尺度融合
        3.3.4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3.5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理
        3.3.6 “三生”空间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第4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进特征
    4.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格局特征
        4.1.1 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
        4.1.2 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分布
        4.1.3 生活功能空间分布
        4.1.4 生态功能空间分布
    4.2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集聚及分异特征
        4.2.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聚集性
        4.2.2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格局、分布形态及演变过程
    4.3 土地利用功能演进特征
        4.3.1 时间特征
        4.3.2 空间特征
    4.4 土地利用功能演进路径分析
        4.4.1 农业主导型
        4.4.2 工业主导型
        4.4.3 商旅服务型
        4.4.4 均衡发展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时空表达
    5.1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时序变化特征
        5.1.1 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2 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3 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4 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5 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6 生活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2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分异特征
        5.2.1 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2 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3 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4 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5 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6 生活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3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
        5.3.1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分析理论框架
        5.3.2 土地利用功能协同/权衡关系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驱动机理
    6.1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的序参量
    6.2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的驱动机理
        6.2.1 主要影响因子
        6.2.2 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
        6.2.3 重要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异规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苏省典型地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与调控对策
    7.1 “三生”空间限制分区
        7.1.1 典型地域土地利用功能
        7.1.2 “三生”空间生态位适宜性
        7.1.3 “三生”空间限制分区结果
    7.2 “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1 农业主导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2 工业主导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3 商旅服务型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4 均衡发展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3 “三生”空间调控对策
        7.3.1 以空间主导功能为指引,适当协同次要功能,完善土地利用管制手段
        7.3.2 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从法律层面立法保障
        7.3.3 推动产业集群在国土空间开发的引领作用
        7.3.4 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2.1 研究尺度的复合性和多元性
        8.2.2 研究视角的探索性
    8.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扬中市居民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资料利用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处
第一章 建国初期昆山血吸虫病的流行
    一、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与流行
    二、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
    三、昆山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二章 建国以来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
    一、血防组织的建立
    二、血防的宣传与动员
    三、消灭钉螺与粪、水管理
    四、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
第三章 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
    一、血防宣传与迷信、麻痹思想的破除
    二、灭螺、“两管”与卫生环境的改善
    三、血吸虫病治疗与民众体质的增强
    四、巡回合作防治与社会关系的改进
结语 血吸虫病防治与中国卫生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报告范围
        1.2 诊断标准
        1.3 筛选标准
        1.4 人口资料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 性别对糖尿病发病及发病趋势的影响
    3. 年龄对糖尿病发病及发病趋势的影响
讨论
    1. 昆山市糖尿病流行情况
    2. 性别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
    3. 年龄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
    4. 糖尿病的危害与疾病负担
    5. 糖尿病的防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昆山市疾病控制工作重点及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OVID-19疫情对昆山市采供血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王晴,许建军,汤红,高学兰.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9)
  • [2]乡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 ——以昆山市锦溪镇为例[D]. 于长龙. 苏州大学, 2020(03)
  • [3]应对内涝灾害的城市韧性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D]. 王君娴. 东南大学, 2020(01)
  • [4]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D]. 王祖光. 东南大学, 2020(01)
  • [6]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M初级中学为例[D]. 易成玲.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李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D]. 张玲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D]. 周杰.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与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