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丛湄湄[1](2013)在《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文中指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同时也是人兽共患病病原的主要“储库”。生态旅游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在给人类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挑战。因此,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对陕西省秦岭一带圈养野生动物进行肠道寄生虫种类的调查,并对所获得的环孢子虫和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了虫种及亚型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和卢戈式染色法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的51种动物96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其中42种动物中共检出8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球虫、环孢子虫、隐孢子虫、阿米巴、类圆线虫、毛尾线虫、毛细线虫和蛔虫。结果还表明,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多数具有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及感染的不均衡性特征。另外,羚牛性别与寄生虫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关系,雄性羚牛均比雌性羚牛相应的要高,且差异显着。2.利用套式PCR对金丝猴源环孢子虫2个分离株进行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得到了长度约500bp的目的片段。种系发育分析表明,金丝猴源环孢子虫分离株位于环孢子虫属分支中,并与C. colobi互为姊妹枝。3.基于18S rRNA基因对羚牛源和骆驼源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羚牛的隐孢子虫种为C. andersoni和C. parvum,感染骆驼的隐孢子虫种为C.andersoni。经相似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羚牛源C. andersoni有两个不同的分离株(LN1、LN2),两者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1%;C. andersoni的羚牛源分离株LN1、LN2、骆驼源分离株LT4和基因库中C. andersoni(JX515549)相比,相似性分别为100%、96.1%和100%。4.基于GP60基因位点对羚牛源C. parvum进行亚型分析,发现一新亚型,命名为IIaA11。羚牛源C. andersoni在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1;骆驼源C. andersoni在MS2、MS16基因位点的亚型为(A2、A1)。在MS2基因位点,骆驼源C. andersoni与基因库中A1(HM565078)的相似性最高,为99.8%;在MS16基因位点,羚牛源和骆驼源C.andersoni的分离株与基因库中A1(HM565086)的相似性均为100%。
潘广林[2](2012)在《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区位优势,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享有很高声誉。秦岭野生动物种类有着独特的优势,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存在,如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等。本研究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特有的秦岭珍稀动物共计303只(头)及其他野生动物36只(头),应用寄生虫学粪便检查方法、体表寄生虫检查法和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检获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寄生蠕虫虫卵、幼虫、成虫,外寄生虫(蜱、虱等)、原虫的卵囊等,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固定和详细的形态学鉴定,获得以下结果:(1)对家Ⅰ级保护动物金丝猴(19只)、大熊猫(22只)、羚牛(26头)、朱鹮(236只)共303头(只),采用粪便检查方法、体表寄生虫的检查和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寄生虫学检查。结果发现,检出的寄生虫体、虫卵及卵囊经鉴定隶属于17科18属18种,包括原虫2种(艾美耳球虫和等孢球虫);吸虫3种(印度槽盘吸虫,矛形歧腔吸虫,棘口吸虫);绦虫3种(贝氏莫尼茨绦虫,细颈囊尾蚴,脑多头蚴);线虫7种(施氏贝蛔虫,毛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原圆线虫,仰口线虫,美丽筒线虫,毛细线虫);虱2种(毛虱和长羽虱);蜱1种(血蜱)。结果表明,抢救回的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远比圈养野生动物严重,并且首次在羚牛体内发现美丽筒线虫(G. pulchrum)。(2)对保护区内其他36只(头)野生动物,其中斑羚(5头)、孔雀(21只)、鬣羚(4头)、野猪(1头)、狼(4只)、狍子(1只)进行寄生虫学检查。检出的寄生虫体、虫卵及卵囊经鉴定隶属于16科19属20种,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其中有原虫2种(艾美耳球虫和肉孢子虫);绦虫2种(贝氏莫尼茨绦虫和细颈囊尾蚴);吸虫3种(鹿槽盘吸虫,矛形歧腔吸虫,中华歧腔吸虫);线虫10种(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瞪羚毛首线虫,野猪后圆线虫,猪蛔虫,异刺线虫,毛细线虫,鸽蛔虫,犬弓首蛔虫);蜱3种(硬蜱,血蜱,革蜱)。
李家诚[3](2008)在《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分离株种类鉴定和基因分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获得52个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对5个分离株进行nested -PCR检测和PCR-RFLP分析;基于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基因的种类与基因型分析,鉴定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类和基因型,确定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和其他种类隐孢子虫之间的分子种系进化关系,探讨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的重要性提供理论基础。1、为了了解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了上海,广西贵港,湖南长沙,海南三亚,四川成都和北京等地非人灵长类动物粪便样品739份。其中有52份样品呈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7.04%(52/739)。其中,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的142份样品阳性检出率为18.31%(26/142),饱和蔗糖漂浮法检查的597份样品阳性检出率为4.36%(26/597)。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有所不同,不同时间调查的样品阳性检出率也不一样。根据卵囊形态和大小,初步判断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隐孢子虫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2、利用巢式PCR扩增到5个非人灵长类隐孢子虫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片段,PCR产物经过连接转化,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产物序列长度均在830-840bp;用限制性内切酶SspI对PCR产物进行消化酶切确定种类和基因型。SspI酶切结果:1个隐孢子虫分离株酶切后在450bp左右和380-390bp处有2个条带,对比酶切片段图谱可以发现,1号样品与C. muris相近;另外4个样品在100bp左右,250bp左右,450bp左右处有3个条带,根据酶切图谱,与C. parvum或者C.hominis相近。3、对5个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nested-PCR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扩增、克隆、测序,序列长度均为830bp左右。利用Clustal X、phylip 3.67软件进行种系发育分析,利用Treeview 1.65绘制进化树,同时利用DNAstar4.0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5个分离株可以分为2个群,一个和C. muris等胃部寄生的隐孢子虫在一个群上,另外4个和C.parvum等肠道寄生的隐孢子虫在一个群上。同源性分析显示,SH01号分离株与GenBank上下载的C. muris的同源性为99.3%;其它4个分离株与C.parvum monkey genotype同源性分别为99.2%,99.8%,99.9%和99.4%。基于PCR-RFLP分析和基因型与基因亚型的种系发育分析,鉴定出本研究获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一个为C. muris-like,另外4个为C.parvum monkey genotype。其中关于非人灵长类感染C. muris-like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是首次发现。本研究对于了解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隐孢子虫感染之间的关系,寻找人类隐孢子虫感染来源以及正确评估人与非人灵长类动物亲密活动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家诚,曹杰,何国声,张龙现[4](2007)在《野生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野生动物由于种类多,活动范围大,感染或交叉感染寄生虫的机会也比较多,系统、规范的研究野生动物寄生虫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的现状,以期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或参考。
曹杰,何国声,徐梅倩,朱顺海,顾越星,黄燕,徐春忠,夏述忠,吴龙华,顾永熙,姜传坤,张琴,包超一[5](2005)在《野生动物园动物寄生虫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对某野生动物园的近25种以上的动物进行了寄生虫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了近700头份样品,发现了16种左右重要寄生虫,其中危害严重的有片形吸虫、血矛属线虫、狮弓首蛔虫、鞭虫、长角血蜱等。
曹杰,何国声,张林,朱顺海,徐梅倩,吴龙华,顾永熙,夏述忠,包超一,姜传坤,徐春忠[6](2002)在《《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对反刍类动物有很大的危害。金毛羚牛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北干旱地区 ,对肝片形吸虫的抗性很差 ,进入肝片形吸虫疫区后 ,危害变得更严重。为了有效的控制金毛羚牛的肝片形吸虫病 ,需寻找一种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 ,同时为防治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提出防治程序
二、《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研究概况 |
1.1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概况 |
1.1.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
1.1.2 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概述 |
1.1.3 我国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研究情况 |
1.2 环孢子虫研究概况 |
1.2.1 环孢子虫生物学特征 |
1.2.2 环孢子虫分类 |
1.2.3 环孢子虫流行情况 |
1.2.4 环孢子虫传播方式 |
1.3 隐孢子虫研究概况 |
1.3.1 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 |
1.3.2 隐孢子虫分类 |
1.3.3 隐孢子虫传播途径 |
1.3.4 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1.3.5 隐孢子虫感染的季节性 |
1.3.6 我国隐孢子虫的研究概况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种类的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野生动物肠道感染寄生虫的种类 |
2.2.2 几种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2.2.3 羚牛性别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的关系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金丝猴源环孢子虫种的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环孢子虫卵囊形态 |
3.2.2 18S rRNA 基因 PCR 扩增结果 |
3.2.3 PCR 产物测序结果 |
3.2.4 种系发育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羚牛源和骆驼源隐孢子虫种及亚型的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隐孢子虫卵囊形态 |
4.2.2 基于 18S rRNA 基因对分离株进行种的鉴定结果 |
4.2.3 亚型鉴定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进展 |
1.1 寄生虫病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
1.2 国内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1.3 国外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
1.4 野生动物常见的寄生虫 |
1.4.1 原虫(Protozoa) |
1.4.2 蠕虫(helminths) |
1.4.3 体外寄生虫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寄生虫的种类 |
2.2.2 寄生虫种类归属及检出状况 |
2.2.3 形态学观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其它野生动物的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查方法 |
3.2 结果 |
3.2.1 寄生虫的种类 |
3.2.2 寄生虫种类归属及检出状况 |
3.2.3 形态学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分离株种类鉴定和基因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进展 |
1 原虫 |
2 蠕虫 |
3 体外寄生虫 |
文献综述 微小隐孢子虫研究进展 |
1 微小隐孢子虫概述 |
2 微小隐孢子虫分类进展 |
3 微小隐孢子虫的基因亚型分析 |
4 微小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
5 结语 |
第一部分 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分离株185 rRNA 基因巢氏 PCR-RFLP 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185 rRNA 基因的隐孢子虫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4)野生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虫 |
2 蠕虫 |
2.1 线虫 |
2.2 吸虫, 绦虫 |
3 体外寄生虫 |
4 结语 |
(6)《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1.1 供试药物 |
1.1.2 对照药物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时间 |
1.4 试验分组 |
1.5 试验方法[1] |
1.6 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和结论 |
四、《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圈养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环孢子虫、隐孢子虫种鉴定[D]. 丛湄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2]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D]. 潘广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3]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分离株种类鉴定和基因分型[D]. 李家诚.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7)
- [4]野生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J]. 李家诚,曹杰,何国声,张龙现.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7(05)
- [5]野生动物园动物寄生虫调查[J]. 曹杰,何国声,徐梅倩,朱顺海,顾越星,黄燕,徐春忠,夏述忠,吴龙华,顾永熙,姜传坤,张琴,包超一. 野生动物, 2005(06)
- [6]《羚牛1号》对金毛羚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疗效试验[J]. 曹杰,何国声,张林,朱顺海,徐梅倩,吴龙华,顾永熙,夏述忠,包超一,姜传坤,徐春忠.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