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atypical pneumonia(论文文献综述)
曾雅容,张志刚,任丽洁,赵勤俭[1](2021)在《人冠状病毒OC43和SARS-CoV-2的相关性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 HCoV-OC43)与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同属于β冠状病毒属, 自1967年发现以来在人群中持续流行, 现已成为常见的季节性呼吸道病毒之一。致病率和致死率更高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现, 后又伴随多种变异株的出现, 其传播和感染能力不断增强。HCoV-OC43与SARS-CoV-2在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物种进化、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上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综述对HCoV-OC43和SARS-CoV-2的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种系进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助于了解这两种病毒的关联与差异, 为认识HCoV-OC43存在的潜在威胁提供参考。
范帅华,杜鹏程,郭军[2](2021)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呼吸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展望》文中指出呼吸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类型,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发再次提醒我们防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性。针对造成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早期检测,对于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均有重要的价值。纳米孔测序作为一种新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检测、实时分析的优势。本文对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分析其应用前景,以期能够为纳米孔测序等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视角。
刘晓,宋营改,李若瑜[3](2021)在《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文中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流感、SARS-CoV、MERS-CoV等冠状病毒感染在内的重症病毒感染,因其发病机制或者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而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引起临床关注。特别是近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了解重症病毒感染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免疫反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现状,有助于选择最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做出及时诊断和精准治疗,以显着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
顾琳,宋衍燕,张士尧,郝民,李丽,李倩,孙灵利[4](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病例下呼吸道病原谱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20年1—3月北京市朝阳区100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的下呼吸道病原谱。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疑似病例痰标本中28种呼吸道病原,包括14种病毒、11种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真菌。结果 100份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痰标本中,所检测病原核酸阳性率为72.00%(72/100),SARS-Co V-2阳性率为15.00%(15/100),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2.00%(32/100)、24.00%(24/100)、39.00%(39/100)、6.00%(6/100)、3.00%(3/100),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均有检出。混合感染(同时检出≥2种病原)的检出率为35.00%(35/100)。15份SARS-CoV-2阳性标本中混合感染标本13份。结论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1—3月的100例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的下呼吸道病原谱多样,以真菌、SARS-CoV-2、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SARS-CoV-2阳性病例下呼吸道混合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真菌为主。
王振飞,武颍彩,贾永峰[5](2020)在《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是防控该病的关键所在。该文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在诊断COVID-19中的应用,旨在为控制COVID-19流行及尽快战胜疫情提供参考。
王关涛[6](2020)在《基于ROS/NLRP3探讨养阴清肺汤加味对SMPP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高载量肺炎支原体(MP)感染BALB/c小鼠的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模型,应用养阴清肺汤加味干预重症支原体肺炎小鼠,探讨养阴清肺汤加味对高载量MP诱导的SMPP BALB/c小鼠模型的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养阴清肺汤加味干预SMPP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用高载量MP菌液连续滴鼻,建立SMPP BALB/c小鼠模型并鉴定评价;模型成功建立后,行下一步实验。选取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阿奇霉素组、养阴清肺汤加味组,除正常组外均滴鼻高载量MP菌液,建立SMPP模型。在感染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各组随机处死6只小鼠进行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的肺部病理,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第7天各组小鼠肺组织超微结构,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肺组织中活性氧簇(ROS)的水平并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测量肺重量,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结果:1高载量组小鼠造模后,活动度减弱,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分泌物增多,解剖后发现小鼠肺组织出现充血、实变、化脓等病理改变,HE染色结果发现,肺泡大部分破坏,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甚至肺泡完全实变,与正常组相比两模型组,在各个时间点小鼠肺指数和病理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在第3、7、10天,高载量组肺指数和病理评分均高于普通载量滴鼻组(P<0.05),提示模型建立成功,同时发现第14天后两模型组小鼠状态趋于平稳。2透射电镜扫描后发现,MP感染后的小鼠肺组织,出现了明显的肺泡上皮细胞破坏,细胞增生,Ⅱ型肺泡细胞游离面微绒毛增粗,脱落,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板层小体排空,空泡化。阿奇霉素组微绒毛稍增粗,少量脱落,排列不整齐,部分线粒体肿胀,而养阴清肺汤加味组微绒毛少量脱落,排列尚整齐。3 HE染色后发现,模型组小鼠细支气管壁增厚,小鼠的肺泡结构破坏严重,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气管上皮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渗出,肺组织毛细血管淤血;阿奇霉素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炎细胞数量明显改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养阴清肺汤加味组小鼠肺泡内仅有少量炎性细胞,中度肺组织淤血。在感染后,肺指数和病理评分,与正常组相比,其余三组都升高(P<0.05),第7天趋于峰值。4 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ASC、caspase-1,ELISA法检测ROS、IL-1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MP感染后第3、7、10、14天,NLRP3、ASC、caspase-1、ROS、IL-1β表达均升高(P<0.05)于第7天达到峰值。在药物干预后,与正常组相比两给药组在NLRP3、ASC、caspase-1、IL-1β表达上,两给药组表达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NLRP3、ASC、caspase-1、IL-1β表达均有所下调(P<0.05),其中NLRP3炎症小体各项指标表达,在药物干预后养阴清肺汤加味组表达低于阿奇霉素组(P<0.05)。结论:1.利用高载量MP菌液滴鼻方法,可以建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模型。2.养阴清肺汤加味能有效的减轻SMPP小鼠的肺组织炎症。3.养阴清肺汤加味能够可以有效的下调MP感染小鼠肺组织中ROS、NLRP3、ASC、Caspase-1及血清中IL-1β水平的表达,可能为治疗SMPP的靶点。
王晴[7](2020)在《基于假病毒的尼帕病毒(NiV)流行株抗原性及动物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一种宿主范围广,致死率高的动物源性病毒[1-4],与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 V)同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亨尼病毒属(Henipavirus)[5]。1998年末,NiV首次暴发于马来西亚的养猪场中[6]。1999年,265例人感染病例中有105例死亡,死亡率高达40%[7]。因病毒分离于尼帕镇,故被命名为尼帕病毒[8-10]。NiV感染导致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11-13]。2001年孟加拉国发现尼帕疫情,随后几乎每年都有疫情发生[14,15]。此外,在印度、柬埔寨、菲律宾等地也发现该疾病[16]。序列分析表明,尼帕病毒至少分为两个进化支,孟加拉分离支和马来西亚分离支[17]。在马来西亚的疫情中病毒从果蝠传给猪,猪再传给人,在孟加拉国,病毒直接从果蝠传给人类,随后出现人际间传播[18,19]。因目前没有针对此病毒的有效疫苗和药物,2018年NiV被列为优先研究的传染病,迫切需要加速对此病毒的研究[20]。由于NiV的高毒力,高致死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将其归为生物安全4级(BLS-4)病原体[21-27]。因此,有关此病毒的研究对实验条件及实验者有严格的标准。本课题的设计思路是在本科室已构建的高滴度的NiV假病毒的基础上,选择和构建目前为止所有可从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上下载的尼帕病毒流行株,并对不同分离时间、不同分离地点、不同物种来源的病毒株的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即F蛋白、吸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G)即G蛋白的氨基酸进行分析。NiV感染细胞需要两种蛋白的参与,即F蛋白和G蛋白。本研究在本科室已构建的NiV参考株即马来西亚株(Genbank:AF212302)假病毒的基础上,经突变或密码子优化后合成了以下尼帕病毒流行株的F蛋白及G蛋白的基因序列,流行株的Genbank号分别为FJ513087.1、JN808864.1、AJ627196.1、AY988601.1、MK801755、FN869553.1、AF376747.1、JN808863.1、MH396625.1。分别构建各流行株的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1-NiV-F、pc DNA3.1-NiV-G,与HIV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各流行株NiV假病毒。各流行株假病毒包装时所用的转染试剂、骨架质粒、膜质粒与骨架质粒的质量比例、收毒时间等条件均与已构建的参考株假病毒所用条件一致。最终成功构建5株尼帕流行株的假病毒,即FJ513087.1、JN808864.1、MK801755、JN808863.1、MH396625.1。利用已成功构建的NiV各流行株假病毒评价针对参考株的DNA疫苗和单抗的中和广谱性。结果发现针对参考株设计的DNA疫苗对NiV流行株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具有中和广谱性。在针对参考株的单抗中,F单抗对所有流行株都有中和活性。针对G蛋白的单抗中,单抗NIG02-1G9对病毒株3;单抗NIG05-4F1对病毒株10;单抗NIG05-3C8对病毒株2、9、10的中和活性与参考株相比下降了4倍以上。对未成功构建的病毒株进行序列分析及突变,探究影响假病毒包装的位点,结果显示影响病毒株FN869553.1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F蛋白的63和460位;影响病毒株AF376747.1的氨基酸位点为F蛋白的348位;影响病毒株AJ627196.1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G蛋白的20和272位;影响病毒株AY988601.1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F蛋白的207和252位。在NiV高滴度假病毒基础上,建立了NiV参考株假病毒可视化金黄地鼠感染模型。通过腹腔注射(IP)感染5~6周龄的金黄地鼠,运用活体成像技术,动态观察假病毒在金黄地鼠体内的分布情况,主要感染脏器为脾、胰、肝、心脏。
邓少丽,刘丁[8](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室分子诊断及生物安全》文中指出该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体核酸检测及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包括病例定义、检测适应证、标本类型和标本采集、标本包装和运输、标本处理和核酸提取、病毒分子检测和结果判读,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旨在提升临床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保障生物安全。
张洁[9](2019)在《Hsp 70、EF-Tu在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诊断的评价和基于LAMP的分子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有效,适用于基层的DNA纯化分离方法。(2)建立M.ovipneumoniae核酸扩增的简单快速检测技术。(3)解决M.ovipneumoniae感染的控制预防问题,探索并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适用于基层的M.ovipneumoniae检测方法。方法:(1)制备超顺磁性Fe3O4 MCNCs及Fe3O4/SiO2 MCNCs,并用MCNCs从不同样本中提取DNA,包括兔全血,兔冷冻血液和感染M.ovipneumoniae的肺组织等,对其纯度、完整性及产量进行验证。(2)针对M.ovipneumoniae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和elongation factor Tu(EF-Tu)基因各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进行核酸扩增,联合侧向流动试纸条技术(LFD)实现核酸扩增可目视化检测,建立M.ovipneumoniae 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应用进行检测。(3)构建M.ovipneumoniae EF-Tu、Hsp 70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诱导纯化蛋白并用Western-blot法分析其免疫原性,并以Hsp 70和EF-Tu蛋白为诊断抗原,建立M.ovipneumoniae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1)制备了粒径大小为150-200 nm的Fe3O4 MCNCs,Fe3O4/SiO2 MCNCs粒径大小为195-300 nm,SiO2包裹的厚度约为25 nm,而且SiO2层完整包裹了Fe3O4 MCNCs,呈单分散状态;VSM检测Fe3O4 MCNCs饱和磁化强度(Ms)为46.2 emu/g,Fe3O4/SiO2 MCNCs测量显示饱和磁化强度(Ms)为33.6 emu/g。MCNCs用于各样本中提取的DNA条带完整,没有明显断裂,浓度和纯度良好,提取效率高。(2)Hsp 70基因LAMP在62℃反应70 min,即可特异性检测M.ovipneumoniae的存在;EF-Tu基因LAMP在62℃反应80 min,即可特异性检测M.ovipneumoniae的存在。M.ovipneumoniae Hsp 70 LAMP-LFD检测方法与病原学检测方法总符合率为94%;而建立的M.ovipneumoniae EF-Tu LAMP-LFD检测方法与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0%,说明建立的M.ovipneumoniae Hsp 70 LAMP-LFD检测方法灵敏度、与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符合率都高于M.ovipneumoniae EF-Tu LAMP-LFD检测方法。(3)构建的EF-Tu间接ELISA反应条件优化显示,蛋白包被浓度为5μg/mL,一抗最佳稀释浓度为1:50,最佳孵育时间为90 min,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8 000,最佳孵育时间为90 min,特异性与灵敏性良好;该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100份血清进行检测,两者符合率为81%;Hsp 70间接ELISA反应条件优化显示,蛋白包被浓度为0.25μg/mL,一抗最佳稀释浓度为1:50,最佳孵育时间为90 min,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8 000,最佳孵育时间为60 min,特异性与灵敏性良好;该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100份血清进行检测,两者符合率为90%。结论:(1)建立的基于MCNCs提取核酸分离纯化方法,简单快速,不使用蛋白酶K或有毒化合物,为未来核酸的自动化提取,同时也为基层农牧区的核酸快速提取提供有效手段。(2)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检测M.ovipneumoniae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为羊感染M.ovipneumoniae的预防和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3)建立的M.ovipneumoniae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M.ovipneumoniae血清学检测提供快速有效的筛查手段,也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言晨绮[10](2019)在《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我国2004-2016年重点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人群分布情况,了解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规律。2、了解我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情况。3、根据我国肺结核流行数据,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材料与方法1、数据收集:(1)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2)2004-2016年我国基本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3)中国矢量数字地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NGCC)。2、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整理2004-2016年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数据,对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我国重点乙类传染病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3、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各省编码与当地肺结核发病率数据进行链接,制作肺结核专项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4、基于R3.4.4软件实现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数据ARIMA模型的拟合,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1、中国2004-2016年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15,291,625例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死亡共计39,406例,平均每年发病率为88.12/10万,死亡率为0.23/10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2004-2016年我国百日咳和流脑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猩红热发病率上升,麻疹和肺结核发病率在2004-2009年都呈上升趋势,2009-2016年下降。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是肺结核、猩红热和麻疹,死亡数位列前三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麻疹和流脑。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都是15岁以下儿童,而肺结核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发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地理分布情况我国肺结核地理分布不均现象严重,发病率最高的三个地区是新疆、贵州和西藏,发病率最低的三个地区是天津市、上海市和山东省。2004-2016年,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变化趋势与总趋势一致,但是新疆、西藏和青海三地区发病率仍逐年上升。按东中西划分区域,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发病率最低。但三个地区总患者数相差不大。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地区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3、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趋势的预测根据2004-2016年我国肺结核月发病率拟合了ARIMA(0,1,2)×(0,1,1)12模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将持续小幅下降,预测2018年和2019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9.55/10万和58.80/10万。结论1、疫苗免疫计划内呼吸道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白喉控制效果最好;但肺结核仍是流行最广的病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的流行地理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病率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肺结核的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则在东部地区。3、模型预测提示2018-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将呈持续小幅度下降趋势。
二、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atypical pneumon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atypical pneumonia(论文提纲范文)
(3)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情况 |
2 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2.1 基础疾病 |
2.2 治疗措施的影响 |
3 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能的发病机制 |
3.1 物理屏障破坏 |
3.2 对固有免疫应答的影响 |
3.3 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4 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类型 |
4.1 侵袭性肺真菌病 |
4.2 肺外主要临床类型 |
5 重症病毒感染并发/继发真菌感染的诊断 |
6 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及预后 |
7 小 结 |
(4)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病例下呼吸道病原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收集 |
1.2 样本核酸提取和病原体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人群的病原检出情况 |
2.2 不同病原的检出情况 |
2.3 混合感染病例的病原检出情况 |
3 讨论 |
(5)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ARS-CoV-2的病原学特点 |
2 分子诊断技术在防控SARS-CoV-2感染中的应用 |
2.1 高通量测序 |
2.2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核酸检测 |
2.3 免疫学检测 |
3 小结与展望 |
(6)基于ROS/NLRP3探讨养阴清肺汤加味对SMPP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ROS/NLRP3探讨养阴清肺汤加味对SMPP小鼠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治疗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假病毒的尼帕病毒(NiV)流行株抗原性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病原学 |
1.2 感染症状 |
1.3 致病机理 |
1.4 流行特点 |
1.5 实验室检测 |
1.5.1 病毒分离培养 |
1.5.2 血清学检测 |
1.5.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1.5.4 分子诊断学检测 |
1.6 药物与疫苗 |
1.6.1 药物 |
1.6.2 疫苗 |
1.7 动物模型 |
1.8 假病毒 |
2 实验仪器、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耗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材料 |
2.2.4 实验动物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2.2.6 常用溶液及配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点突变获得尼帕病毒株 |
2.3.2 转化 |
2.3.3 质粒小提及鉴定 |
2.3.4 质粒大提及浓度测定 |
2.3.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2.3.6 细胞的传代及计数 |
2.3.7 假病毒的制备及滴定 |
2.3.8 假病毒检测抗体滴度 |
2.3.9 假病毒的超离及P24定量 |
2.3.10 金黄地鼠活体成像 |
3 实验结果 |
3.1 NiV流行株的选择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
3.1.1 NiV流行株的选择 |
3.1.2 NiV流行株的氨基酸分析 |
3.2 NiV流行株假病毒的构建 |
3.3 NiV流行株假病毒与参考株DNA疫苗免疫的血清的中和实验 |
3.4 NiV流行株假病毒与参考株单抗的中和反应 |
3.5 NiV流行株假病毒的细胞嗜性研究 |
3.6 NiV参考株假病毒金黄地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
3.6.1 假病毒不同注射途径感染金黄地鼠 |
3.6.2 尼帕假病毒感染金黄地鼠的最佳检测时间 |
3.6.3 尼帕假病毒感染金黄地鼠后体内分布特点 |
4 讨论 |
4.1 NiV流行株的选择与构建 |
4.2 NiV流行株F蛋白序列、G蛋白序列氨基酸分析 |
4.3 NiV流行株假病毒与参考株DNA疫苗免疫的血清及单抗的中和反应 |
4.4 NiV流行株假病毒的细胞噬性研究 |
4.5 NiV参考株假病毒金黄地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NiV流行株的选择 |
附录2 基于F、G蛋白的NiV系统进化树 |
附录3 NiV流行株的氨基酸分析 |
综述 尼帕病毒侵入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室分子诊断及生物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定义 |
1.1 疑似病例 |
1.2 确诊病例 |
1.3 可能病例 |
2 临床实验室检测 |
2.1 标本类型和标本采集 |
2.2 标本的包装与运输 |
2.3 标本处理和核酸提取 |
2.4 SARS-CoV-2的分子检测及结果判读 |
3 实验室生物安全 |
(9)Hsp 70、EF-Tu在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诊断的评价和基于LAMP的分子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研究概况 |
1.1 致病机理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特征 |
2 绵羊肺炎支原体诊断技术 |
2.1 传统的病原学诊断 |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2.3 免疫学诊断方法 |
3 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3.1 制备方法 |
3.2 磁性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
3.3 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超顺磁性纳米簇的合成及其用于DNA提取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Fe_3O_4 MCNCs和 Fe_3O_4/SiO_2 MCNCs的表征结果 |
2.2 Fe_3O_4 MCNCs提取新鲜兔血液基因组DNA |
2.3 通过Fe_3O_4 MCNCs提取冷冻血样与新鲜血液样本基因组DNA比较 |
2.4 Fe_3O_4/SiO_2 MCNCs和 Fe_3O_4 MCNCs从新鲜兔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比较 |
2.5 用Fe_3O_4/SiO_2 MCNCs从大肠杆菌中提取DNA |
2.6 Fe_3O_4/SiO_2 MCNCs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提取DNA |
2.7 Fe_3O_4/SiO_2 MCNCs从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肺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 |
2.8 PCR检测 |
3 讨论 |
第三章 绵羊肺炎支原体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LAMP检测方法的条件优化 |
2.2 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LAMP-LFD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 |
2.4 LAMP-LFD灵敏度分析 |
2.5 临床应用性检测 |
3 讨论 |
第四章 绵羊肺炎支原体EF-Tu、Hsp70 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MD18-T-EF-Tu和 pMD18-T-Hsp70 的鉴定 |
2.2 pET-28a-EF-Tu和 pET-28a-Hsp70 的构建与鉴定 |
2.3 IPTG最佳诱导条件以及表达形式的确定 |
2.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5 蛋白浓度测定 |
2.6 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 |
2.7 间接ELISA方法反应条件的优化 |
2.8 封闭液的确定以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2.9 一抗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
2.10 二抗最佳稀释倍数及孵育时间的确定 |
2.11 阴阳判定临界值标准的确定 |
2.12 特异性试验 |
2.13 敏感性试验 |
2.14 重复性试验 |
2.15 临床样本检测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2004-2016年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2 结果 |
第三章 肺结核地理分布专题研究 |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2 结果 |
第四章 中国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5.1 2004-2016中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 |
5.2 我国肺结核患者空间分布 |
5.3 东中西三地区肺结核流行情况 |
5.4 肺结核空间自相关分析 |
5.5 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情况的预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Molecular diagnostics of atypical pneumonia(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冠状病毒OC43和SARS-CoV-2的相关性与启示[J]. 曾雅容,张志刚,任丽洁,赵勤俭.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1(11)
- [2]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呼吸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展望[J]. 范帅华,杜鹏程,郭军.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5)
- [3]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J]. 刘晓,宋营改,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1(03)
- [4]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病例下呼吸道病原谱分析[J]. 顾琳,宋衍燕,张士尧,郝民,李丽,李倩,孙灵利. 疾病监测, 2021(12)
- [5]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应用进展[J]. 王振飞,武颍彩,贾永峰. 重庆医学, 2020(17)
- [6]基于ROS/NLRP3探讨养阴清肺汤加味对SMPP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关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假病毒的尼帕病毒(NiV)流行株抗原性及动物模型的研究[D]. 王晴.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020(02)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室分子诊断及生物安全[J]. 邓少丽,刘丁.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12)
- [9]Hsp 70、EF-Tu在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诊断的评价和基于LAMP的分子诊断研究[D]. 张洁.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D]. 言晨绮.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