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生超[1](2019)在《多点起爆控制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技术》文中认为基于目前局部战争中对空中目标实现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的需求,定向杀伤战斗部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其能够使战斗部破片在目标方向上受控飞散,从而实现对空中目标的高效毁伤。本文针对定向战斗部的研究与设计中测试与控制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定向毁伤综合测试系统,为战斗部的后续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测试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论文通过查阅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定向战斗部的性能参数及相关测试方法,对弹目交会阶段的弹目运动参数及引战配合效率,对战斗部的执行机构,做了理论研究,得到了战斗部预期功能和理论指标。并进一步设计了多点起爆控制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技术方案。基于多点起爆控制的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方法,系统需要实现驱动战斗部的旋转与制动、定向战斗部相对于弹体的旋转方位测试、定向测试精度的影响因素探测、破片毁伤效果和冲击波超压毁伤效果评估等5方面功能,故测试系统设计由起爆控制电路、定向测试模块、定向测试干扰探测模块、破片速度测试系统和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等5个分系统组成。进一步开展了定向毁伤综合测试系统的各分系统具体硬件设计,包括主控模块、角度传感器及振动测试传感器选型、电源模块、起爆控制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以及实现测控的下位机和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为验证上述设计的定向毁伤综合测试系统的可行性,设计并搭建了用于定向测试和毁伤测试的两个试验平台,开展了试验研究。通过验证性试验及结果表明设计的综合测试系统基本实现定向控制、定向测试、定向干扰探测以及毁伤测试的预期功能。
洪佳明[2](2019)在《一种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0KV氧化锌避雷器已经成为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然而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过电压冲击、避雷器内部受潮等因素都将导致避雷器的损坏,以致失去其安全保护作用。本文设计了一个10KV氧化锌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系统,由避雷器泄漏电流采集器、上位机程序和数据集中器三个部分组成,可以敏捷地对避雷器泄漏电流故障数据进行提取、传输、分析,从而对避雷器故障所在位置进行定位,提升配电网避雷器故障排查的效率。本文给出了现下常用的避雷器泄漏电流检测技术以及各自的技术特点,然后结合多次谐波法给出了10KV氧化锌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平台的整个设计技术方案,由避雷器泄漏电流采集器、上位机程序和数据集中器三个部分组成,研究了监测系统使用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选用了ZigBee网状拓扑结构,同时将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作为避雷器泄漏电流采集器的检用互感器,然后设计了避雷器泄漏电流的检测方案。然后,基于避雷器泄漏电流检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避雷器泄漏电流调理电路、参考电压调理电路、主控芯片工作电路、电源模块电路、ZigBee模块等,最终根据设计的原理图制成采集器PCB板。采集器的软件设计主要实现了通过FFT实时计算避雷器阻性泄漏电流各次幅值的功能、避雷器阻性泄漏电流各次幅值超过阈值主动上传故障数据的功能、采集器和集中器的数据传输协议设计等。另外,根据对数据集中器的需求分析,给出了其硬件和软件设计,包括主控核心电路、触摸显示电路、ZigBee模块电路、SD卡存储模块电路等,并基于原理图制成了集中器PCB板。软件功能方面主要实现了数据通信功能、自动报警功能和人机交互功能,通过集中器可以查询采集器检测到的实时数据、历史故障数据以及采集器配置参数,同时实现了触摸显示屏的人机交互功能和故障数据的存储功能。最后,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实验室测试,可分为采集器、集中器和在线监测软件的三部分测试。首先对采集器进行低压电网信号的模拟测量实验,测量采集器检测信号的精度。然后将多个采集器和集中器进行ZigBee组网并对采集器进行实时查询功能测试、历史故障数据查询测试、参数配置查询测试,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整个采集器集群与集中器完整的数据通讯。同时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10KV氧化锌避雷器在线监测软件,包括三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避雷器轮询监控”、“单只避雷器监控”和“历史故障数据查询”。总而言之,测试表明该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满足电网传输线多点10KV氧化锌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的需求。
任旭东[3](2018)在《基于CMC的3D打印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改变了传统的减材制造方式,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生产的方式。本文引用一种新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片上控制模块CMC来搭建3D打印控制系统,在CMC中内部集成有运动控制模块MCP和逻辑控制处模块LCP。相较于传统的控制器ARM独立实现逻辑与运动控制,而CMC在内部设计了一种逻辑控制和运动控制协同控制机制,它们处理统一的外部信号,在不影响CPU管理工作的条件下高速运算操作,同时又独立运行互不影响,CMC可以更好的应用在3D打印中。本文从3D打印的背景与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 3D打印的流程与控制系统 ·的组成,并分析了 CMC与传统控制器的区别,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方案。以此为基,详细介绍了通过CMC搭建的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流程以及控制系统所使用的算法。硬件设计中,基于CMC提供的丰富的外设接口,对控制系统中各模块进行电路设计,并介绍了各模块中设计电路的特点和器材选型。软件设计中分为上位机、嵌入式软件和组态程序三个部分:1)介绍了上位机软件的执行流程与算法,并通过上位机将物体的三维模型转换为运动轨迹信息;2)根据组态软件开发的功能需求,在嵌入式软件中引入操作系统,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划分,进行内部任务设计,并确定系统中任务间的异步关系,完成嵌入式软件开发;3)在组态软件中通过逻辑/运动控制语言,并结合嵌入式软件提供的统一接口功能块,编写控制系统的组态程序。在打印控制系统中,温度控制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整体打印的精度和质量。为确保系统能快速平稳的达到目标温度环境,本文中采用PID算法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并在运算过程中加入了滤波、抗积分饱和等优化手段。本文也对DDA插补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字逻辑电路搭建完成DDA插补算法,上位机生成的运动轨迹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直接运行。结合开发的硬件系统和软件平台,搭建系统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模块和打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满足打印需求,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楼增沅[4](2012)在《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微电子、通讯、综合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中不断复杂的生产手段和对节能、效率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领域对配电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网络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电力配电系统末端,直接向用户企业设备供应和分配电能的低压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是及其重要的。本文针对以上要求,分析探讨了现有的配电监控系统架构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B/S及C/S架构,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配电监控系统架构,由现场智能总线设备、网关服务器、Web服务器、远程监控站、现场工作站、现场监控平台、GPRS DTU设备等组成。论文主要实现基于WinCE系统的现场监控平台以及基于QNX系统的网关服务器。现场监控平台基于S3C2440芯片并搭载WinCE系统,不仅可以作为运行配电监控软件的监控平台,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扩展了CAN总线接口以及多串口以满足工业现场数据管理站平台的要求。本文设计并给出了现场监控平台的电路原理图如多串口电路、CAN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等并作了原理说明,同时介绍了平台操作系统WinCE的定制、移植以及相关驱动程序的开发工作。基于QNX系统的网关服务器主要完成底层设备数据采集以及Modbus现场总线协议与TCP/IP以太网协议的转换。本文基于PC104平台实现了网关服务器硬件架构并完成QNX操作系统移植和网络通讯协议定制,同时基于ARMCortex-M3处理器实现网关HMI以及基于QNX系统实现网关服务器软件。本文实现了配电监控系统关键组成:现场监控平台及网关服务器,基本实现项目功能并满足配电监控系统的需求,实现了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实时数据监控,同时系统具备扩展接口与现场智能总线设备实现智能互联。
邹卫峰[5](2009)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车载导航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用于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而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在嵌入式设备上运行的GIS。随着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推动,嵌入式GIS技术已经在城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ITS)、汽车电子系统(AES)、个人位置服务系统(LBS)和数字化武器装备(DWES)等系统中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易移动、大范围的地图浏览、路径分析和信息检索等功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GIS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数据模型,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中。数据模型关注的重点是空间数据,其自身的组织形式和对它的调度模式直接影响着系统数据流速,决定着系统整体的性能,一些对实时性有较高要求的应用更是如此。车载导航系统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嵌入式系统基础之上,集成了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能够为驾驶者提供定位和引导服务。导航系统的核心是电子地图,对它的管理要通过嵌入式GIS来完成。由于嵌入式设备资源紧缺,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消耗,比如CPU运算量、内存的占用量等,以提高效率,为此必须设计并建立满足这种要求的嵌入式空间数据模型,以达到对空间数据的高效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本文主要围绕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车载导航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其次引入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从空间数据概念模型、数据结构、逻辑模型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构成空间数据模型的因素,接着研究了导航地图数据格式与标准、嵌入式空间数据索引、多级缓存的设计等构建空间数据模型的关键要素,具体分析了导航系统的整体数据需求,采用面向对象思想,通过UML建模工具给出了一个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案,最后将该方案应用于一个车载导航系统实例中,并给出了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和运行结果。
曹晓莉,江朝元[6](2002)在《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文中提出触击式串行存储卡作为电子信息卡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以其独特的封装、单总线传送和读写器结构简单而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DS1991A为例,介绍了该类卡的基本特点、结构、原理和1-wire协议,并结合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应用软件编程。
二、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点起爆控制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定向战斗部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战斗部多点起爆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战斗部定向毁伤测试研究现状 |
1.3 定向毁伤及测试研究难点及存在问题 |
1.4 文章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技术方案 |
2.1 定向毁伤工作机理分析 |
2.1.1 定向毁伤目标分析 |
2.1.2 定向毁伤工作机理 |
2.2 定向毁伤综合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2 多点起爆控制技术 |
2.2.3 定向测试技术 |
2.2.4 定向测试干扰探测技术 |
2.2.5 定向毁伤测试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定向毁伤综合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 |
3.1.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
3.1.2 起爆控制电路 |
3.1.3 旋转角度传感器及安装设计 |
3.1.4 MPU6050传感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3.1.5 存储电路设计 |
3.1.6 电源电路设计及通信协议分析 |
3.2 软件设计 |
3.2.1 STM32F103RCT6软件程序设计 |
3.2.2 Lab view显示终端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定向毁伤综合测试试验 |
4.1 定向毁伤综合测试试验方案 |
4.1.1 调试试验方案 |
4.1.2 定向测试试验方案 |
4.1.3 毁伤测试试验方案 |
4.2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4.2.1 定向测试试验数据分析 |
4.2.2 毁伤测试试验数据分析 |
4.2.3 试验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一种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避雷器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MOA泄漏电流检测 |
2.1.1 MOA阀片老化特性 |
2.1.2 避雷器泄漏电流互感器 |
2.1.3 多次谐波法 |
2.2 监测系统无线通信方案 |
2.2.1 ZigBee技术概要 |
2.2.2 ZigBee协议栈结构 |
2.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
2.3 监测系统需求分析设计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避雷器泄漏电流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
3.1 泄漏电流采集器硬件设计 |
3.1.1 数据采集器总体设计 |
3.1.2 主控芯片及其控制电路 |
3.1.3 电源电路模块 |
3.1.4 泄漏电流调理电路 |
3.1.5 参考电压调理电路 |
3.1.6 数据采集器PCB板设计 |
3.2 泄漏电流采集器软件设计 |
3.2.1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3.2.2 采集器软件总体设计 |
3.2.3 初始化程序设计 |
3.2.4 避雷器故障处理程序 |
3.2.5 避雷器阻性泄漏电流计算程序 |
3.2.6 串口中断程序 |
3.2.7 ZigBee通信数据包协议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集中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集中器的需求分析 |
4.2 数据集中器的硬件设计 |
4.2.1 数据集中器硬件总体设计 |
4.2.2 MCU核心电路设计 |
4.2.3 触摸显示模块电路 |
4.2.4 ZigBee模块控制电路 |
4.2.5 时钟模块 |
4.2.6 数据存储模块 |
4.2.7 PCB底板设计 |
4.3 数据集中器的软件设计 |
4.3.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3.2 集中器软件总体设计 |
4.3.3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4 ZigBee模块通信程序设计 |
4.3.5 触摸交互程序设计 |
4.3.6 存储模块设计 |
4.3.7 复位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监测系统的实验室测试 |
5.1 避雷器故障诊断标准 |
5.2 避雷器泄漏电流采集器测试 |
5.2.1 系统实验设计 |
5.2.2 传感器及电路误差的校正 |
5.2.3 采集器模拟测试 |
5.3 集中器测试 |
5.3.1 测试准备 |
5.3.2 集中器实时查询功能测试 |
5.3.3 集中器历史数据查询测试 |
5.3.4 采集器配置参数查询测试 |
5.4 上位机在线监测软件设计与测试 |
5.4.1 LabVIEW特点[28] |
5.4.2 数据通信 |
5.4.3 主界面 |
5.4.4 避雷器轮询监测 |
5.4.5 单只避雷器监测 |
5.4.6 历史故障数据查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3)基于CMC的3D打印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CMC介绍及研究目标 |
1.3.1 CMC介绍 |
1.3.2 研究目标 |
1.4 本文章节编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3D打印控制系统 |
2.1.1 3D打印流程 |
2.1.2 3D打印控制系统组成 |
2.2 CMC在3D打印中的创新 |
2.3 CMC在3D打印中的应用 |
2.3.1 系统被控对象介绍 |
2.3.2 步进电机控制 |
2.3.3 温度控制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CMC控制芯片 |
3.1.2 电源模块 |
3.1.3 电机驱动模块 |
3.1.4 存储模块 |
3.1.5 通信模块 |
3.1.6 温度控制模块 |
3.1.7 风扇控制模块 |
3.1.8 PCB布线图 |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2.1 上位机软件 |
3.2.2 嵌入式固件 |
3.2.3 组态程序 |
3.3 核心问题与解决方法 |
3.3.1 大规模G代码调度 |
3.3.2 MST指令执行 |
3.3.3 电机控制 |
3.4 控制算法 |
3.3.1 温度控制算法 |
3.3.2 运动控制算法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功能测试验证 |
4.1 硬件测试 |
4.2 系统测试 |
4.2.1 模块测试 |
4.2.2 打印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概述 |
1.3.1 现场总线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3.2 工业以太网的概述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 |
2 智能配电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研究 |
2.1 通用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结构研究 |
2.1.1 基于 Web 的监控系统 |
2.1.2 基于现场总线及以太网技术的监控系统 |
2.1.3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监控系统 |
2.2 智能配电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3 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各平台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现场监控平台硬件设计及实现 |
3.1 现场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3.2 核心处理器介绍 |
3.3 现场监控平台总体结构 |
3.4 现场监控平台具体硬件设计 |
3.4.1 核心板 |
3.4.2 以太网模块 |
3.4.3 USB 接口 |
3.4.4 LCD 与触摸屏接口模块 |
3.4.5 多串口模块 |
3.4.6 蜂鸣器及背光控制 |
3.4.7 SD 卡和扩展 CAN 总线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现场监控平台 WinCE 系统构建 |
4.1 WinCE 开发概述 |
4.2 WinCE 系统内核定制 |
4.2.1 Platform Builder5.0 开发工具简介 |
4.2.2 WinCE 系统定制具体实现 |
4.3 BSP 移植及开发 |
4.3.1 Bootloader 的移植及开发 |
4.3.2 OAL 移植 |
4.3.3 配置文件使用 |
4.4 驱动程序开发 |
4.4.1 背光驱动移植 |
4.4.2 基于 SPI 的 CAN 驱动实现 |
4.4.3 触摸蜂鸣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网关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 网关服务器的总体设计 |
5.2 网关服务器的硬件设计 |
5.2.1 硬件总体设计 |
5.2.2 PC104 模块及串口扩展卡 |
5.2.3 HMI 实现 |
5.3 网关服务器 QNX 系统定制 |
5.4 网关服务器软件实现 |
5.4.1 网关通讯协议 |
5.4.1.1 Modbus 协议 |
5.4.1.2 网关服务器与配电管理软件网络通讯协议 |
5.4.2 网关服务器软件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车载导航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2 车载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GIS 与车载导航系统 |
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1.1 基本概念 |
2.1.2 特点和应用 |
2.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发展状况 |
2.2.3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 |
2.3 车载导航系统介绍 |
2.3.1 概述 |
2.3.2 关键技术 |
第三章 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 |
3.1 概述 |
3.1.1 模型与建模 |
3.1.2 数据模型 |
3.1.3 嵌入式实时空间数据模型 |
3.2 数据模型分析 |
3.2.1 地理空间和地理空间数据 |
3.2.2 空间概念数据模型 |
3.2.3 空间数据结构 |
3.2.4 空间逻辑数据模型 |
3.2.5 空间物理数据模型 |
3.3 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 |
3.3.1 导航数据及其标准 |
3.3.2 空间数据索引 |
3.3.3 多级缓存设计 |
3.3.4 建模结论 |
第四章 车载导航系统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环境 |
4.1.1 硬件环境 |
4.1.2 软件环境 |
4.2 系统需求分析 |
4.2.1 车载导航系统总体需求 |
4.2.2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 |
4.2.3 系统用例模型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结构设计 |
4.3.2 数据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运行结果 |
4.4.2 系统测试 |
4.4.3 性能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6)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S1991存储卡 |
2 DS1991与单片机的硬件接口 |
3 1-wire通讯协议 |
3.1 通讯时序 |
3.2 通讯协议 |
3.3 应用编程 |
四、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点起爆控制定向毁伤综合测试技术[D]. 侯生超. 中北大学, 2019(09)
- [2]一种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故障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 洪佳明. 东南大学, 2019(06)
- [3]基于CMC的3D打印控制系统设计[D]. 任旭东. 浙江大学, 2018(08)
- [4]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楼增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09)
- [5]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车载导航实时空间数据模型研究[D]. 邹卫峰.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 [6]触击式串行存储卡的原理与应用[J]. 曹晓莉,江朝元. 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