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煤、沥青和原油产气试验研究

页岩、煤、沥青和原油产气试验研究

一、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栾治盛,杜江峰,孙平昌,侯丽云,丁聪[1](2021)在《生烃热模拟研究进展及对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约束》文中提出生烃热模拟实验是烃源岩成烃潜力与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揭示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成藏序列的重要正演方法。生烃热模拟实验可以根据体系的开放性分为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和半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开放体系是与干酪根初始裂解反应最相近的热模拟方法,半开放体系是最为接近实际地质体中烃源岩热演化的热模拟体系,封闭体系更适用于Ⅲ型干酪根生烃模拟的研究,是认识重烃二次裂解的重要方法。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油气会受温度、压力、水介质、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外界因素也会对热模拟实验产生重要影响。热模拟实验在非常规资源中应用较广泛,既可以研究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成烃潜力及油气滞留特征;也可以分析作为储层的泥页岩的储集物性及孔隙类型演化特征等。目前热模拟实验在碳酸盐岩烃源岩热模拟实验、页岩热演化过程中的微米-纳米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有机质生排烃与泥页岩储集物性的协同演化关系这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关瑞[2](2021)在《延安探区山西组细粒沉积物生烃及页岩气富集特征》文中提出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油气,是我国未来天然气主要的接替选区,具有“持续式”聚集的特点。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对该地区山西组建立页岩气的富集模式。本文选取延安地区山西组泥岩样品,以一大整块样品,钻取直径为2.5cm的岩心柱子,利用WYMN-3型温—压生烃模拟仪对岩心柱进行生烃模拟实验,研究其生排烃潜力,并利用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的方法对延安地区山西组储层孔隙进行分析,并与实际地质条件相结合,以探讨在研究区中影响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建立页岩气藏的富集模式。本文根据测井曲线和地层划分标准对山西组进行了小层划分和沉积微相划分,认为研究区山西组整体处于三角洲沉积相,山1段和山2段泥岩厚度普遍在20~40m之间。在此基础上利用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数据分析还原了山西组各小层的古沉积环境和古生产力,结果显示在山西组沉积时期整体处于水下,基本处于温暖潮湿的还原环境中,沉积的古生产力较高,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的成熟度达到了高成熟—过成熟的阶段,大量发育以生气为主的Ⅲ型干酪根。而生烃模拟实验的结果显示山西组不同岩性组合,对不同成熟阶段的生排烃均有影响。目前山西组发育泥—砂—泥、煤—泥—砂及煤—泥三种岩性组合,在有机质成熟度过高时,泥岩中生成的烃类滞留泥岩地层中,可以形成较高的超压,可以大量排出。电镜扫描和氮气吸附实验的结果显示该地区主要发育大小以介孔为主矿物粒间孔和粒内孔,是油气运移与吸附的主要通道。在对泥页岩埋藏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与研究区生烃强度及孔隙特征相联系,建立了延安地区山西组的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分别是厚层泥岩夹薄砂层富气模式和厚层泥页岩与粉细砂岩富气模式。

翟光麾[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有些煤层(0~2m)过薄的地区依然发现了低流量的天然气,说明其来源可来自除煤之外的其他烃源。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野外地质、钻井、录井等资料,利用油气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手段,总结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岩石学特征、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本地区煤和暗色泥岩的生烃强度进行计算,进一步探讨其生排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将会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预测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通过钻井资料对各层的煤与暗色泥岩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煤岩主要在北部富集,北部厚度可达30m,南部煤层较薄,一般在10m左右;暗色泥岩的分布特征与煤岩有所不同,北部泥岩厚度在10~40m左右,而南部则普遍在60~100m左右,总体上呈现出北低南高的态势。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暗色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58%,炭质泥岩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1.25%,煤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56.1%。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III型干酪根,少部分为II2型干酪根。Ro基本介于1.2~2.0%之间,处于高成熟阶段,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普遍达到过成熟干气阶段。研究区内烃源岩主要以生气为主,生油能力有限。分别选取盆地上古生界低熟煤、暗色泥岩和炭质泥岩进行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研究区TOC含量,对研究区进行了生烃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现今的烃源岩累计生烃强度为(10-17)×108m3/km2,其中研究区北部铁克苏庙与鄂托克旗附近与研究区南部青石峁附近生烃强度最高。北部与中部的煤岩生烃强度高于泥岩,而南部煤岩层较薄的区域,泥岩对生烃强度的贡献更高。研究区烃源岩排烃强度在中南部,即青石峁史家湾附近,泥岩排烃强度高于10×108m3/km2,最高可达23.3×108m3/km2,源岩的有机碳含量特征与镜质体反射率特征具有相同的趋势,即在研究区北侧较低,高值区与平均值最高的区域都集中在中南部,即青石峁-史家湾一带,围绕这一带形成了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生排烃强度的高值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区域暗色泥岩对于排烃强度的贡献高于煤岩,是十分重要的烃源岩。最终认为,炭质泥岩是生气能力最强的烃源岩,而在上古生界中,太原组中的烃源岩是最好烃源。

刘文汇,王星,田辉,郑国东,王晓锋,陶成,刘鹏[4](2021)在《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进展,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天然气多种来源、多元生烃机理,建立了腐泥型烃源岩生气模式,明确了腐泥型烃源岩中不同类型生气母质的生气潜力;重新认识了煤系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并厘定了其生气下限;(2)稀有气体同位素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油气成藏年代学的发展;完善了我国天然气成藏示踪体系,夯实了多源成气理论,扩大了我国天然气勘探领域;(3)在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的生烃理论、储集物性、渗流机理、成藏过程、保存条件及开发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指导了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4)应用甲烷团簇同位素、丙烷特位同位素、超微量气体氢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质生烃模拟等传统的技术方法,为研究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过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5)天然气地球化学理论为一系列大型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出了微量微区分析技术是天然气地球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谢国梁[5](2020)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及其与埋深的相关性》文中认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本文利用FESEM-PCAS孔隙定量表征技术、多重分形分析以及CO2吸附、N2吸附等方法对四川盆地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埋深典型钻井26口、剖面3条页岩的孔隙形态、非均质性及连通性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以探讨埋藏深度与超压发育等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四川盆地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隙、矿物基质孔隙和裂缝等孔隙类型。页岩的有机质孔隙/矿物基质孔隙发育的比例、孔隙形态、孔隙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等孔隙结构特征受到页岩有机质组分类型、埋藏深度、压力系数及矿物组成等因素综合控制。基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有机质组分进行观察,共识别出焦沥青、球状干酪根、藻类体碎片、细菌集合体、笔石和微粒体共6类有机质组分,并利用FESEM-PCAS定量技术分析不同有机质组分类型的孔隙发育特征,发现焦沥青孔隙在页岩样品中最为发育,面孔率及形状系数较高。焦沥青孔隙发育程度与页岩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富硅的页岩样品焦沥青孔隙更为发育,面孔率更高。石英对于焦沥青孔隙的保护作用要好于黄铁矿、方解石等刚性矿物。基于盒计数法多重分形表征了页岩孔隙的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研究发现,超深层筇竹寺组页岩具有较低的微孔非均质性、较高的介孔-宏孔非均质性以及较高微孔、介孔-宏孔连通性。石英可以增加超深层筇竹寺组页岩微孔的非均质性,而TOC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页岩介孔-宏孔的非均质性。基于约束控制变量思路,对比分析不同埋深、压力系数、页岩岩相、测试产量(含气量)下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认为:(1)与超深层埋深密切相关的压实作用可导致超深层埋深下的页岩孔隙结构“均一化”,并且页岩的平均孔径明显偏大。同时,压实作用很可能会改变常压下页岩孔隙的形态,使得近圆形的焦沥青孔隙逐渐消失,令孔隙形态往狭长–裂缝形发展。对比同为超压/高压不同埋深(超深层、深层和中浅层)页岩孔隙结构参数发现,超深层页岩具有最大的平均孔径、介孔/微孔比表面积比和介孔/微孔孔体积比,反映出超深层页岩介孔比例明显占优势;(2)超压可有效抵消上覆地层有效应力促使页岩孔隙(尤其是有机质孔隙)保存。相较于常压页岩储层,超压/高压页岩储层具有更高的面孔率和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超压/高压、常压页岩孔隙结构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并且受到页岩气封盖条件控制。对于盆内构造稳定区页岩而言,良好的封盖条件利于有机质孔隙发育以及页岩气赋存,进一步形成及维持超压;(3)富硅、富碳的页岩岩相(硅质页岩岩相、含钙/黏土质硅质页岩岩相)相较于黏土矿物含量高的页岩岩相具有更高的面孔率、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以及比表面积、孔体积,更有利于页岩气赋存;(4)层理缝及层间缝的发育有利于页岩气富集,而构造型裂缝不利于页岩气的保存。构造活动导致的页岩构造裂缝非常发育很可能是造成盆缘页岩含气性差的关键因素。最大程度约束压力系数、页岩岩相等控制页岩孔隙结构因素后,开展黑色页岩埋藏深度与孔隙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平均孔径、介孔/微孔比表面积比和介孔/微孔体积比3个参数对于埋深敏感,均与埋深呈中度-高度正相关性。基于四川盆地黑色页岩的储层特征等相关地质条件,建议以6000 m作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和超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分界线,并估算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埋深应小于4613 m和5508 m。焦沥青是研究区页岩中含量最高的有机质组分类型,焦沥青孔隙规则、面孔率较高,为热成因孔隙,不受有机质原始类型影响。焦沥青孔隙初始形态稳定,以近圆形至椭圆形为主,目前仍保存有大量甲烷气体的焦沥青孔隙很可能由于其很高的孔隙压力而维持其近圆形或椭圆形的原始形态。因此,从理论上而言,焦沥青孔隙形态可作为页岩所处压力环境(含气性)的指示标志。统计发现,埋深2500 m以深数口典型产气钻井黑色页岩的焦沥青孔隙形状系数与页岩含气量呈中度正相关性,表现为页岩焦沥青孔隙形状越规则(越接近圆形),页岩含气量越高;埋深2500 m以浅,钻井的实测压力系数与页岩含气量之间呈高度正线性相关性,反映在较浅的埋深,页岩孔隙的连通性增加,压力系数能够很好地反映页岩的含气性。因此,焦沥青孔隙形状系数是埋深2500 m以深页岩含气性(微孔超压状态)的良好表征参数。通过对影响四川盆地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的地质因素进行分析,证实筇竹寺组底部含气性差的重要原因是筇竹寺组底部发育的桐湾期不整合面,表现为不整合面上约80m范围内页岩含气量及孔隙结构参数如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随埋深增加而显着降低。

梁霄[6](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闵华军[7](2020)在《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页岩气勘探中,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效果尚不理想。此类页岩是否具备页岩气富集潜力以及如何在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区实现勘探突破,是当前页岩气地质研究和勘探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扬子板块西南地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以期为该类型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大量露头、钻井、地球化学、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压汞等资料,以沉积学、地球化学、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页岩储层成岩演化、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对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变差原因、储层发育影响因素、高氮低烃页岩气形成原因、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物质基础较好。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分布主要受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区域古地貌控制:拉张槽区,可容纳空间大,总有机碳(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可达70m以上;研究区东部古地貌低地区,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一般在30m~50m。不规则底形模式(拉张槽区)和上升流模式(研究区东部)是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模式。(2)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有机质成熟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破坏阶段(Ro<1.1%~1.3%)、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Ro=1.1%/1.3%~2.0%左右)和晚期孔隙破坏(Ro>2%左右)3个大的阶段。原生孔隙破坏阶段,孔隙度逐渐下降,机械压实和沥青充填作用是页岩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有机质孔隙大量形成,孔隙度增加。晚期孔隙破坏阶段,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直至停止,深层压实作用对孔隙持续破坏,孔隙度下降。有机质孔隙的形成对次生孔隙贡献大,溶蚀等其它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贡献小,几乎可以忽略。(3)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主要受埋深增温影响。峨眉地幔柱活动对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影响,但不能造成有机质高过成熟,最大埋深大是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差。与优质页岩储层相比,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具有有机质成熟度高、孔隙度低,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发育差,孔隙连通性偏低,比表面积、孔体积低等特征。较低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造成页岩储集性较差。(5)深层压实是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深埋阶段压实作用对页岩储层孔隙的破坏仍然较为可观,页岩中有机质由于承压,更容易受到压实影响,TOC越高影响越强烈。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破坏主要与压实作用有关,而非石墨化导致。压实作用下,有机质承压易发生变形、迁移,有机质孔隙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化,甚至消失。随着埋深/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或停止后(Ro大于2%左右),压实作用成为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页岩孔隙持续破坏,比表面积、孔隙度单调下降。当埋深达到一定深度,页岩孔隙破坏严重,孔隙度下降至2%以下,页岩失去储集层意义,这一深度可定义为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可能在8000m~8500m左右。(6)(热成因)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无构造热事件情况下,生油高峰后,页岩储层孔隙度随深度/Ro呈抛物线型变化,指示有效页岩储层或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存在深度窗口,这一深度窗口亦为页岩气富集的最大潜在窗口,本次称为页岩气勘探的深度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门限深度为湿气窗口的门限深度,该门限深度是优质页岩气储层开始发育的深度及页岩气富集的气源保证。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为页岩储层发育下限深度,该下限深度是页岩气富集优质储层的保证。无构造热事件地区,地层最大埋深与Ro对应较好,可以用Ro来标定页岩气的勘探窗口(即页岩气勘探的Ro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深度在盆地构造沉降能力范围内,对页岩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7)研究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页岩储层特殊的埋藏演化历史有关,筇竹寺组底部不整合及区域偏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次要影响因素。深层压实排烃(强烈)以及喜山期构造抬升、地层压力下降引发的排烃是筇竹寺组页岩气散失的主要过程,高氮低烃页岩气是绝大部分气体排出页岩后的残留。研究区及邻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大面积分布是其形成主要与自身因素有关的体现。(8)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地层压力常压区(且无构造热事件),高过成熟页岩孔隙破坏较严重,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较低。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区,压实对页岩孔隙的破坏滞后于常压区,有机质高过成熟期(至少在高过成熟早期),页岩孔隙保存较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

王幸蒙[8](2020)在《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形成演化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目前已在川东南地区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开发。深入研究页岩储层孔隙演化及其对含气性控制是页岩气成藏评价的关键及甜点预测的基础。本论文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及华北下马岭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及含气性特征基础上,明确了页岩生烃演化过程,阐明了页岩气成因机理,揭示了高—过成熟海相页岩生烃全过程孔隙演化及不同类型孔隙形成机制,并阐明了含气性与孔隙演化耦合关系。南方高—过成熟海相页岩干酪根热解生气和滞留烃/沥青裂解生气在生气母质和时间上接力匹配,形成联合供气模式,保证了高—过成熟海相页岩气气源供给的时效性和高效性。页岩气供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干酪根裂解生气,主要生气时机Ro<1.6%,高峰期Ro:1.1%~1.6%;二是滞留烃/沥青裂解生气,是页岩气气源供给的主体,生气高峰期Ro:2.5%~3.2%;高—过演化程度下重烃气裂解,进一步补充甲烷气体含量。页岩储层孔隙演化受成岩、生烃作用共同控制,低演化阶段(Ro<0.7%)成岩对孔隙发育起主要作用,高演化阶段孔隙演化主要受生烃作用控制,整体上孔体积与比表面积随热演化程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生烃全过程孔隙演化发育2个高峰:干酪根生气结束期、滞留烃/沥青生气高峰期是孔隙发育最好时期。页岩储层不同类型孔隙形成机制不同,有机质孔作为页岩气最为主要储集空间,其形成演化受生烃作用控制,干酪根内部有机质孔是热解生油及裂解生气的结果,迁移有机质孔主要为后期裂解生气作用产生的气泡状/海绵状孔隙;溶蚀孔隙主要发生在碳酸盐矿物内部,是干酪根成熟阶段大量生油气过程中产生有机酸,随水体运移至易溶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颗粒表面,发生局部溶解而产生粒内溶蚀孔;矿物粒间孔或晶间孔主要为受压实作用及迁移有机质充填后的残余孔隙。孔隙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含气量及赋存状态的变化。页岩气赋存状态经历生物化学游离气阶段、热解吸附气阶段、裂解游离气阶段及游离气吸附阶段四个演化过程;吸附气与游离气含量随孔隙结构演化而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早期吸附气经历快速→缓慢增加过程,游离气增加相对缓慢,吸附气含量大于游离气含量,后期随着滞留烃大量裂解生气,游离气量迅速增加,晚期抬升游离气发生吸附,游离气量有所减少,但仍占主体地位;孔隙发育程度及结构特征控制着含气性,含气性导致的异常高压有利于孔隙保存,含气性与孔隙演化二者在时空上具有耦合作用。

范东稳[9](2020)在《南祁连木里坳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经济发展需求与能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加快步伐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主要集中在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在成藏特征、条件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资料,而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主要贡献层系及资源潜力还尚不明晰。查明气源主要贡献层系并揭示资源前景可为日后指导勘探提供参考。本文围绕研究主题,在详细梳理各层系岩性、沉积构造及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木里坳陷四套层系的地质特征,利用测试手段分析及对比了各层系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并进一步基于热模拟生烃实验探讨了不同层系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的气源条件,综合二维地震与储集岩物性测试阐释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集与成藏条件,系统评价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取得的主要认识:(1)石炭系、二叠系岩性特征以中厚层砂岩、薄层粉砂岩为主,沉积相类型为浅海陆棚相、滨岸相和三角洲相,该套层系泥岩层大部分缺失,推测构造作用强烈断层发育所导致;同时,石炭系、二叠系有机质丰度偏低,整体生烃生气能力较差,难以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气源岩。(2)三叠系岩性特征以中薄层泥岩、中厚层砂岩为主,泥岩累计厚度较大,并发育薄煤层,沉积相类型为潮坪相、湖泊相和河流相;同时,三叠系以很好和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均处于成熟阶段,生烃生气能力较强,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潜在气源岩。(3)侏罗系岩性特征以中厚层粉砂岩、中厚层泥岩、厚煤层为主,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同时,侏罗系以很好、好和中等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介于低成熟与成熟之间,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次要潜在气源岩。(4)基于热模拟生烃实验,木里坳陷三叠系和侏罗系样品所生成的烃类气体均以甲烷为主,甲烷的产气量随实验设定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重烃气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并基于天然气水合物中烃类气体特征统计各样品在350℃~400℃区间段内甲烷和总烃的平均产气量,以进一步探讨对比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生烃生气潜力,结果表明三叠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生气潜力,侏罗系次之。(5)根据储集岩物性测试、二维地震、剖面实测及钻探资料,并基于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及成藏条件分析,分别选用有机碳质量平衡法和体积法计算了木里坳陷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资源量,并分析了该区域资源前景及有利勘探层位。

曹明平[10](2020)在《铀对褐煤生烃演化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产形成演化富集成藏(矿)过程中。在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情况下,石油、天然气、煤为铀的富集成矿提供还原环境。前人研究表明铀对含有干酪根类型为Ⅰ型、Ⅱ型、Ⅲ型的烃源岩生烃演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铀也可能对煤的生烃演化过程及产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含煤盆地多,且煤系烃源岩分布广泛,煤成气在中国天然气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铀对煤生烃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理论意义。为了探讨煤生烃演化过程中铀可能具有的作用,本文在褐煤中加入碳酸铀酰溶液,在200℃、250℃、300℃、350℃、400℃、450℃六个温度点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对比加铀、未加铀样品生烃模拟实验产物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铀的加入对于褐煤生烃演化过程总体上具有提高生烃量的作用,增加了总烃的产量。(2)铀的存在提高了褐煤生成液态烃的产率,除个别温度外,铀的存在使褐煤生烃模拟实验产物凝析油生成高峰温度提前到来,降低了生油门限,使得排出油及轻油在生成高峰温度时的产量增加,残余油产量整体增加;在液态烃裂解成气阶段,具有加速液态烃裂解的作用。(3)铀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气态产物中烃气的比例,促进长链烃向短链烃、不饱和烃向饱和烃的转化,提高了气态烃中甲烷的比例,促使H进入烃的结构,并最终增加了气态产物干气化程度。同时铀的存在使煤生烃实验产物中天然气各类组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得天然气组分中H2的比例明显增加,CO的比例升高。铀在褐煤生烃的早期阶段促进了煤中含氧官能团的脱落。(4)铀的存在改变了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参数,使得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参数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参数在不同的模拟温度点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5)铀改变了煤生烃演化进程,既能改变褐煤生烃演化快慢程度,又改变了褐煤的官能团结构。在低温阶段,铀促进了褐煤生烃演化的进程,而在高温阶段,铀的存在具有降低有机质过度成熟的作用。因此,铀在褐煤生烃演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将可能会对煤成气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可能会新增煤成气的资源量和储量;有助于推动煤成烃机理的研究,将为多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成因机理的研究及多矿种的综合勘探开发提供实验素材及理论支持,对我国油气资源规模和远景评价有可能产生新的启发和思考。

二、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烃热模拟研究进展及对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热模拟实验的发展历史
2 生烃热模拟实验体系
    2.1 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
    2.2 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
    2.3 半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
3 热模拟实验的影响因素
    3.1 有机质类型及样品特征
    3.2 温度与压力
    3.3 水介质
    3.4 催化剂
4 热模拟实验在非常规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
    4.1 生烃规律
    4.2 烃类滞留
    4.3 储层演化
    4.4 黏土矿物转化
5 展望
6 结论

(2)延安探区山西组细粒沉积物生烃及页岩气富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项目依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生烃模拟
        1.3.3 生烃动力学
        1.3.4 页岩气富集模式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沉积相特征
        2.2.1 沉积相标志
        2.2.2 古沉积环境
    2.3 古生物及古生产力
        2.3.1 古生物
        2.3.2 古生产力
第三章 山西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页岩的空间展布特征
    3.2 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页岩气特征
        3.3.1 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3.3.2 页岩气成因
第四章 泥页岩生烃特征
    4.1 生烃模拟方法
    4.2 生烃模拟实验
        4.2.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2.2 实验方法和原理
        4.2.3 实验流程
        4.2.4 实验产物收集与定性
    4.3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页岩气富集模式
    5.1 不同气藏赋存特征及山西组岩性组合
        5.1.1 不同岩相中页岩气赋存特征
        5.1.2 山西组岩性叠置
    5.2 山西组页岩气富集模式
        5.2.1 页岩气富集条件
        5.2.2 页岩气富集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有效潜在烃源
        1.1.2 煤系烃源、暗色泥岩的区分与贡献
        1.1.3 不同烃源类型的生烃演化特征
        1.1.4 生烃强度计算
        1.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主要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及演化
    2.2 上古生界沉积地层特征
        2.2.1 石炭系
        2.2.2 二叠系
    2.3 上古生界沉积构造背景
        2.3.1 上古生界沉积背景特征
        2.3.2 烃源岩展布特征
        2.3.3 烃源岩黏土矿物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有机质丰度特征
        3.1.1 有机碳含量特征
        3.1.2 氯仿沥青“A”
        3.1.3 生烃潜量
        3.1.4 有机质丰度特征总结
    3.2 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3.2.1 镜质体反射率
        3.2.2 最大热解峰温
    3.3 有机质类型特征
        3.3.1 干酪根元素组成
        3.3.2 干酪根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烃源岩生烃演化研究
    4.1 黄金管热模拟
        4.1.1 样品选择
        4.1.2 黄金管热模拟实验
        4.1.3 实验结果
    4.2 生烃演化特征
    4.3 生排烃强度特征
        4.3.1 生烃强度计算
        4.3.2 生烃贡献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深层天然气生烃理论及其成因判识取得重要进展
    1.1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生烃理论
    1.2 腐泥型烃源岩完整的生气模式
    1.3 煤系烃源岩高演化阶段生气潜力
    1.4 天然气成因判识指标
2 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及成藏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2.1 成藏定年技术得到极大发展
    2.2 成藏示踪体系得到完善
    2.3 多源成气、复合成藏理论得到完善
3 非常规天然气地质理论及其开发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3.1 天然气水合物
    3.2 页岩气
    3.3 致密砂岩气
    3.4 煤层气
4 天然气地球化学测试技术持续进步
    4.1 甲烷团簇同位素
    4.2 丙烷特位同位素组成分析方法
    4.3 天然气微量氢同位素组成分析方法
    4.4 有机质生气热模拟实验
5 天然气勘探取得的突破
    5.1 四川盆地页岩气田
    5.2 安岳震旦-寒武系气田
    5.3 渤中19-6整装凝析油气田
    5.4 南海陵水深水气田
6 结语

(5)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及其与埋深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不足
        1.2.1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1.2.2 页岩气保存条件
        1.2.3 超压与页岩气保存
        1.2.4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样品、研究方法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2.2.1 早寒武世沉积古地理背景
        2.2.2 筇竹寺组页岩分布
    2.3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
        2.3.1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古地理背景
        2.3.2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分布
    2.4 样品与方法
        2.4.1 样品特征
        2.4.2 实验方法
第3章 页岩孔隙结构表征
    3.1 孔隙类型与孔隙形态
        3.1.1 孔隙类型
        3.1.2 孔隙形态
        3.1.3 孔隙形态、分形维数与储集空间的关系
    3.2 有机质孔发育和保存机制
        3.2.1 有机质的相关概念
        3.2.3 有机质孔的发育和保存
        3.2.4 焦沥青含量的地质意义
    3.3 基于CO2和N2吸附页岩孔隙多重分形特征
        3.3.1 多重分形概述
        3.3.2 CO_2吸附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
        3.3.3 N_2吸附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
        3.3.4 影响页岩孔径分布非均质性、连通性的影响因素
第4章 页岩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4.1 超深层埋深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1.1 样品
        4.1.2 超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1.3 超深层页岩与深层、中浅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比
    4.2 超压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2.1 样品
        4.2.2 超压/高压与常压钻井页岩孔隙结构对比
        4.2.3 超压对页岩储层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
        4.2.4 微孔超压形成机理
    4.3 岩相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3.1 岩相分类
        4.3.2 微观孔隙类型
        4.3.3 微观孔隙结构
        4.3.4 影响因素
        4.3.5 页岩岩相的勘探意义
    4.4 不同产量钻井页岩的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4.4.1 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对比
        4.4.2 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比
        4.4.3 裂缝发育特征对比
第5章 页岩孔隙结构与埋深的相关性
    5.1 样品与参数选取
        5.1.1 样品特征
        5.1.2 参数选取
    5.2 埋藏深度与页岩气赋存状态
    5.3 页岩孔隙结构-埋深演化模型
    5.4 页岩孔隙结构与页岩含气性
    5.5 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细粒岩沉积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概况
        2.2.1 早寒武世扬子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2.2.2 扬子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概况
        2.2.3 绵阳-长宁拉张槽
    2.3 研究区筇竹寺组地层概况
第3章 筇竹寺组沉积相及古沉积环境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与展布
        3.2.1 岩相类型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相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
        3.2.4 沉积相模式
    3.3 古沉积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3.3.1 古环境重建
        3.3.2 沉积环境演化
        3.3.3 有机质富集模式
第4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1 岩石中的成岩矿物
        4.1.1 石英
        4.1.2 粘土矿物
        4.1.3 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黄铁矿
        4.1.6 磷灰石
    4.2 主要成岩作用
        4.2.1 机械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交代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有机质热成熟作用
    4.3 成岩作用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4.4 筇竹寺组埋藏-热史模拟及有机质高过成熟原因
        4.4.1 模拟方法
        4.4.2 关键参数
        4.4.3 埋藏-热史模拟及分析
    4.5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4.5.1 成岩阶段划分
        4.5.2 成岩序列与孔隙
    4.6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演化
第5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
    5.1 黑色页岩分布
    5.2 黑色岩系岩石类型
        5.2.1 泥质粉砂岩
        5.2.2 泥岩
        5.2.3 硅质岩
        5.2.4 碳酸盐岩
    5.3 矿物组成特征
    5.4 有机地化特征
        5.4.1 有机质丰度
        5.4.2 有机质类型
        5.4.3 有机质成熟度
    5.5 物性特征
    5.6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6.1 储集空间类型
        5.6.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第6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6.1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1 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2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6.2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2.1 与国内外优质页岩储层对比
        6.2.2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3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6.3.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6.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6.4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探讨
        6.4.1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的提出
        6.4.2 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影响因素
        6.4.3 国内外相关实例
    6.5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6.6 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成因
        6.6.1 页岩含气性
        6.6.2 页岩气高含氮气原因
    6.7 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勘探的指示
        6.7.1 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
        6.7.2 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
        6.7.3 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成果分析
        6.7.4 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形成演化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页岩孔隙结构表征
        1.3.2 页岩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1.3.3 页岩孔隙发育形成机制与演化
        1.3.4 页岩含气性与孔隙演化关系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完成的工作量
    1.8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简史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沉积及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页岩储层地质地化特征
    3.1 有机地化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岩石矿物学及物性特征
        3.2.1 矿物组成
        3.2.3 物性特征
    3.3 页岩岩相特征
        3.3.1 岩相类型
        3.3.2 岩相发育特征
第4章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页岩孔隙类型
        4.1.1 有机质孔
        4.1.2 粒内孔
        4.1.3 粒间孔
        4.1.4 微裂缝
    4.2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2.1 基于CO_2吸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2.2 基于N_2吸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2.3 基于高压压汞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2.4 全尺度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3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因素
        4.3.1 有机质丰度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3.2 有机质类型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3.3 热演化程度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3.4 矿物组成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第5章 页岩生烃演化过程及页岩气成因机理
    5.1 低熟页岩热模拟实验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方案
    5.2 页岩生烃演化过程
        5.2.1 页岩组分变化特征
        5.2.2 页岩生烃演化
    5.3 页岩气成因机理及模式
第6章 页岩储层孔隙演化及形成机制
    6.1 页岩储层孔隙演化
        6.1.1 热模拟样品孔隙结构特征
        6.1.2 热模拟样品孔隙结构演化
        6.1.3 自然样品孔隙结构演化
        6.1.4 生烃全过程孔隙演化
    6.2 页岩储层不同类型孔隙形成机制
        6.2.1 烃类生成与有机质孔形成
        6.2.2 有机质生烃与溶蚀孔隙形成
        6.2.3 成岩作用与无机矿物孔隙形成
    6.3 有机-无机耦合作用孔隙形成演化模型
第7章 页岩含气性与储层孔隙演化耦合关系
    7.1 孔隙结构演化对含气性控制作用
        7.1.1 孔隙结构演化对含气量影响
        7.1.2 孔隙结构演化对赋存状态影响
    7.2 含气性对孔隙形成演化的影响
        7.2.1 含气性与异常高压
        7.2.2 含气性对孔隙保存的作用
    7.3 页岩含气性与储层孔隙演化时空匹配耦合模型
        7.3.1 不同演化阶段吸附气、游离气分布特征
        7.3.2 页岩含气性与孔隙演化时空匹配耦合模型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南祁连木里坳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天然气水合物概述
        1.2.2 国内外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1.2.3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研究
        1.2.4 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研究
        1.2.5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概述
    1.3 存在问题与研究意义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与创新点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地质演化特征
3 气源岩地质特征
    3.1 石炭系-二叠系
        3.1.1 岩性及构造特征
        3.1.2 岩石地层序列
        3.1.3 岩相类型及特征
        3.1.4 沉积相分析
    3.2 三叠系
        3.2.1 岩性及构造特征
        3.2.2 岩石地层序列
        3.2.3 岩相类型及特征
        3.2.4 沉积相分析
    3.3 侏罗系
        3.3.1 岩性及构造特征
        3.3.2 岩石地层序列
        3.3.3 岩相类型及特征
        3.3.4 沉积相分析
    3.4 气源岩地质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气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有机质丰度
        4.2.1 有机碳含量
        4.2.2 生烃潜量
    4.3 有机质类型
    4.4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4.5 生物标志化合物
        4.5.1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5.2 有机质来源及成熟度
        4.5.3 沉积环境分析
    4.6 气源条件
        4.6.1 石炭系、二叠系
        4.6.2 三叠系
        4.6.3 侏罗系
    4.7 本章小结
5 气源岩热模拟生烃实验
    5.1 样品与实验准备
        5.1.1 理论依据
        5.1.2 实验类型
        5.1.3 实验思路
        5.1.4 实验样品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步骤及结果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结果
    5.4 生烃潜力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储集与成藏条件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储集岩特征
        6.2.1 岩石学特征
        6.2.2 物性特征
        6.2.3 孔隙结构特征
    6.3 储集性能初步评价
    6.4 成藏条件
        6.4.1 冻土特征
        6.4.2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6.4.3 运移及聚集条件
    6.5 本章小结
7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研究
    7.1 资源量计算方法适用性研究
    7.2 有机碳质量平衡法计算资源量
        7.2.1 方法依据及思路
        7.2.2 计算公式
        7.2.3 参数选取依据
    7.3 体积法计算资源量
        7.3.1 方法依据及思路
        7.3.2 计算公式
        7.3.3 参数选取依据
    7.4 资源潜力评价
        7.4.1 资源量计算结果
        7.4.2 计算结果对比
        7.4.3 有利勘探层位
        7.4.4 资源前景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0)铀对褐煤生烃演化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2 样品选择及模拟实验设计
    2.1 褐煤样品的选择及基本参数确定
    2.2 铀溶液的选择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过程
3 铀对褐煤生烃量的影响研究
    3.1 总烃产量对比
    3.2 气态烃产量对比
    3.3 液态烃产量对比
4 铀对褐煤生烃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
    4.1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4.2 残余固态产物生烃评价
5 铀对褐煤生烃影响机理探讨
    5.1 外源氢的提供
    5.2 生烃官能团结构演化
    5.3 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差异
    5.4 实验与地质事实之间的相关性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页岩、煤、沥青和原油的生气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烃热模拟研究进展及对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约束[J]. 栾治盛,杜江峰,孙平昌,侯丽云,丁聪. 中国煤炭地质, 2021(07)
  • [2]延安探区山西组细粒沉积物生烃及页岩气富集特征[D]. 关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D]. 翟光麾. 西北大学, 2021(12)
  • [4]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刘文汇,王星,田辉,郑国东,王晓锋,陶成,刘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3)
  • [5]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及其与埋深的相关性[D]. 谢国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7]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闵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形成演化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D]. 王幸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9]南祁连木里坳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研究[D]. 范东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10]铀对褐煤生烃演化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 曹明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页岩、煤、沥青和原油产气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