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苏江平,王科勇,陈泉,施旭辉,左甫俊[1](2020)在《某涉外五星级酒店网络机房深化设计要点》文中提出智能建筑的网络机房设计与施工是保证建筑内弱电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及各类信息通讯畅通的关键。本文结合某洲际涉外五星级酒店的网络机房深化设计工作,详细阐述了防雷与接地系统、UPS配电、灭火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照明和应急照明以及安全防范等系统的深化设计要点,供同行借鉴。
张茗[2](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王涵[3](2014)在《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信作为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一,其网络运行维护体制的集约化模式建立具有其独特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体现出了较好的流程、制度和运转体系。黑龙江电信作为中国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建立的试点公司,现有的初步集约模式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快速的通信技术发展应用中显现了良好的效果,如能继续改进集约后的不足和短板,将会进一步提高公司网络运行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持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电信现有网络运行维护模式的分析,借助现代管理信息系统TMN理论、SWOT分析方法和劳动分工理论,从网络支撑系统的功能覆盖、维护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升、部分维护业务的外包策略等方面提出了集约化维护模式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加强支撑系统建设,提升网管监控的智能化和可靠度;建立高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科学划分业务外包范畴,提高业务外包比例,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针对改进方案提出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唐爱军[4](2013)在《设备落后的铁路沿线通信设备数字化改造的基本建设方案》文中认为目前,部分铁路支线或非繁忙铁路线在用通信设备还在沿用模拟通信设备。主要承载车站及区间的行车调度、TDCS、区间通话柱、站间闭塞等铁路行车调度指挥和应急抢险业务,由于设备、电缆开通年限较长,设备、电缆各项运用电气特性指标严重下降,运用状态极不稳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一些铁路沿线的信号设备已改造完成,通信设备及电缆线路改造严重滞后于信号设备的技术改造。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生产,需要对类似铁路区段进行通信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
孙方楠[5](2012)在《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淮北电力公司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通信网络,目前己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电话交换网、光纤传输网、数据通信网以及配套支撑网等。面对淮北电力通信网的迅速发展,电力通信网的维护及管理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淮北电力公司的通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设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在统一的平台内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并对各种通信资源资料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以提高管理维护水平。本文阐述了淮北电力通信监控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了当今各种网管技术和现行的网管协议,提出新的淮北电力通信网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该建设方案对监控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软件平台、硬件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所设计系统包括集中监控、数据采集和综合管理三大功能模块;针对软件平台的设计,给出了一个整体分层模型,并分析了整个系统的数据流;针对硬件平台的设计,介绍了包括网络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磁盘阵列、前置机等设备的型号选择及其主要功能,并对各类设备的接入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建成后的运行情况来看,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陈翰[6](2011)在《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固定电话网用户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早期形成的网络容量规模日益显得过于冗余,不但设备本身闲置,电能浪费严重,而且与其配套的关联资源以及维护成本也形成浪费。随着低碳经济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201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并要求传统固定电话网要在2015年前完成退网。在此背景环境下,如何通过对F-150程控交换机的退网与缩容改造来提高网络的用户实装率,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成为了网络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固网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F-150程控交换机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的设计思路及经济效益。随后从硬件设计、局数据设计、现场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分别对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和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还介绍了全局退网的主要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作为改造方案的选择依据。为了便于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实施,作者对F-150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用户级结构进行了论述,然后对用户容量配置设计以及用户容量的调查及调整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最后以龙岩漳平#78LS、漳州南靖#788LS、泉州晋江#8558LS三个局的缩容改造作为典型案例,对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在不同现局条件下的设计与应用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为顺利完成固网的退网目标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吴声木[7](2010)在《泉州电业局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变电站作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随着变电站主设备综合自动化水平、无人值守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对辅助设备的技术层次提升要求已愈来愈强烈。文中首先介绍了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和发展现状,然后介绍网络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强调了通信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电业局通信监控系统的建设情况以及网管系统的功能。该方案首先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框架,然后从软件开发角度具体阐述通信监控系统实现流程。整个设计方案经过运行测试分析,证明是实时可靠的。视频监控技术以其直观、方便和内容丰富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不仅符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代表了监控行业的发展方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针对现今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的要求,本文描述了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同时分析了实现该系统所用到的各种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视频图像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传输协议TCP/IP、Windows Socket技术。首先阐述了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现场变电站、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客户端监控中心三个部分。在视频采集端,利用硬件压缩卡(采集卡)对监控现场的场景进行捕获,捕获到的视频流经过视频压缩模块处理,采用面向对象连接的协议(TCP)开发应用程序来设计监控系统的主界面。本文还介绍了变电站中的安防消防报警系统,它集防盗防火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灾区自动检测和报警。自动检测是由红外探测与门磁开关构成的双鉴探测器实现安防检测,同时由温度探测器、离子感烟探测器集为一体的复合式火灾探测器完成火情检测。多传感器的应用实现了低误报率,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郑明智[8](2009)在《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控交换机温度监控系统是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实现程控交换机温度实时监测的方法,它改变了以人工为主的传统的监测手段,大大提高了交换机温度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交换机温度告警及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节省了人力物力,是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融合(Data Fusion)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关键技术,其目的在于减少网络通信量,降低网络能耗,提高数据精确度,优化WSN整体性能。本文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应用数据融合技术对程控交换机不同位置的多点温度进行融合,使融合后的温度更接近交换机的实际温度。整个无线监控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部分负责收集传感器上的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向上一级传送;数据传输部分将采集终端送上来的状态信息按照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给远端控制中心的客户机;数据处理部分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将无线网络传送来的交换机温度数据加以处理,对于温度数据融合而言,其目的就是使用同质温度传感器对不同位置采用多点进行融合,得到更接近交换机温度实际值的数据,进而掌握交换机的工作状态,实现对交换机温度的实时监测。论文在详细分析了程控交换机特点并结合该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完整的系统软硬件构成以及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结构和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数据融合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结合、采用实时监测的通信方案。本系统设计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系统硬件设计,本文采用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AT89C51,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与美国DALLS公司生产的DS18B20无线温度传感器组成的分布式多路数据采集系统;(2)采用tmote sky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进行数据传输;(3)系统软件设计,使用C语言设计了AT89C51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程序、中断程序、外围电路应用程序的设计;(4)使用数据融合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是一种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智能化的交换机温度采集监控系统。该系统的网络结构、数据传输手段、信息采集模式和数据处理方法也为其他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提供了一种先进、有效的信息采集模型。只要稍加改动即可应用到其它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这样既可以提高监测的自动化程度,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王宏伟[9](2008)在《基于宽带IP网的城市网络监控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化需求已从单纯的数据信息向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发展,宽带IP网络作为一个在运行实时业务时能保证质量的IP网络,可以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的综合传输业务。本文在研究运城本地宽带网现状的情况下,分析现有监控网络存在的问题,从可操作性、投资经济性、维护管理等方面出发,对视频监控方案进行评估,找出适合本地的改造建设方案。在阐述了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运城的监控现状,提出了适合运城本地的应用模块,同时对监控系统实行市县两级分级管理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系统安全性。最后对网络视频监控的发展趋势、业务提供进行了展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对网络视频监控的改造、业务实现有较深层次的了解。
俞斌,贾雅琼[10](2007)在《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合于小容量机房的程控交换机电源网络监控系统。这种系统利用现有的电话网进行组网,通过拨号方式建立链路传递信息,采用单片机实现控制,对程控交换机电源的参数和环境量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监控。
二、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某涉外五星级酒店网络机房深化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五星级酒店网络机房深化设计程序与机房平面布置 |
1.1 深化设计程序 |
1.2 机房平面布置 |
2 五星级酒店网络机房深化设计要点 |
2.1 雷电保护系统结构 |
2.2防雷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2.1等电位接地 |
2.2.2 线路防雷 |
2.2.3 浪涌防雷器 |
2.2.4 防雷措施要点 |
2.3 接地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3.1 防静电深化设计要点 |
2.3.2 UPS配电深化设计 |
2.3.3 UPS配电深化设计原则 |
2.3.4 UPS配电深化设计要点 |
2.4 灭火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4.1 灭火系统深化设计 |
2.4.2 气体灭火及火灾报警系统要点 |
2.5 空调通风系统深化设计 |
2.5.1 空调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5.2 通风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6 照明及应急照明 |
2.7 安全防范系统 |
2.7.1 门禁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2.7.2 视频监控系统深化设计要点 |
3 结语 |
(2)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3.3 必要性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
4.3.3 ATM技术 |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通信企业运行维护模式概述及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网络运行维护的基本概念 |
1.3.2 国外电信企业运维模式和学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电信企业运维模式和学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黑龙江电信现有运行维护模式分析 |
2.1 黑龙江电信公司简介 |
2.1.1 基本信息 |
2.1.2 黑龙江电信公司运行维护部门基本架构和网络概况 |
2.1.3 黑龙江电信网络运行维护基本模式 |
2.2 黑龙江电信网络运行维护流程和质量标准 |
2.2.1 运行维护工作基本流程 |
2.2.2 运行维护工作质量考核标准 |
2.3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的前期工作情况分析 |
2.3.1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工作进度 |
2.3.2 前期集约化工作完成后的良好效果 |
2.3.3 前期集约化工作完成后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
3.1 TMN 模型对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问题的解决分析 |
3.1.1 TMN 模型在电信运维的应用分析 |
3.1.2 对黑龙江电信网管支撑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分析 |
3.2 黑龙江电信运维部门人力资源的 SWOT 分析 |
3.2.1 人力资源的优势分析(S) |
3.2.2 人力资源的劣势分析(W) |
3.2.3 人力资源的机会分析(O) |
3.2.4 人力资源的威胁分析(T) |
3.2.5 针对 SWOT 结果得出的改进分析 |
3.3 劳动分工理论下的维护外包分析 |
3.3.1 维护外包在国内外电信运维领域的应用发展分析 |
3.3.2 维护外包给运营商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
3.4 在分析结果基础上的改进方案设计 |
3.4.1 支撑系统的建设、功能增强方案 |
3.4.2 运维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方案 |
3.4.3 集约化后维护业务外包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改进方案的实施 |
4.1 集约化后续工作和改进方案的实施步骤 |
4.2 组织保障 |
4.2.1 组织保障机构成立 |
4.2.2 组织保障职责分配 |
4.3 技术保障 |
4.3.1 技术指导细则 |
4.3.2 技术指导包片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设备落后的铁路沿线通信设备数字化改造的基本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数字化改造前的现状 |
3 通信设备改造方案 |
3.1 新增传输设备 |
3.2 新增接入网设备 |
3.3 新增数据网设备 |
3.4 新增数字调度分系统 |
3.5 新增电源、空调 |
3.6 新建动环监控系统 |
3.7 通信机房电力改造 |
3.8 机房整修 |
4 结束语 |
(5)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现状分析与问题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 监控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 |
2.3.1 基于TMN网络管理技术 |
2.3.2 网管系统的协议 |
2.3.3 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
3.1 系统设计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3.2 系统结构 |
3.2.1 整体结构设计 |
3.2.2 省局监控中心结构 |
3.2.3 分站结构 |
3.3 功能结构 |
3.3.1 集中监控功能模块 |
3.3.2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
3.3.3 综合管理功能模块 |
3.4 软件结构 |
3.4.1 软件结构的分层模型 |
3.4.2 中心站软件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硬件平台的组成 |
4.2 各类设备接入方式 |
4.2.1 通信网网管接口分类 |
4.2.2 接口技术描述 |
4.2.3 接口选择原则 |
4.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3.1 综合接入 |
4.3.2 故障管理 |
4.3.3 视频监控 |
4.3.4 运行维护管理 |
4.4 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的低碳经济背景 |
1.1.2 中国电信的节能减排与固网退网需求背景 |
1.1.3 F-150程控交换网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F-150程控交换网的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 |
1.2.1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概念 |
1.2.2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原则与思路 |
1.2.3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效益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F-150程控交换机的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设计 |
2.1 退网与缩容改造的设计要求 |
2.1.1 缩容改造的缩容量计算 |
2.1.2 缩容改造硬件分布要求 |
2.1.3 退网与缩容改造对承接局的要求 |
2.2 退网与缩容改造思路探讨与具体方案设计 |
2.2.1 退网与缩容改造思路探讨 |
2.2.2 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设计 |
2.3 全局退网的缩容改造方案 |
2.4 留存母局的缩容改造方案 |
2.4.1 母局设备缩容 |
2.4.2 模块局设备缩容 |
2.4.3 特别注意事项 |
2.5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 |
2.5.1 用户割接方案 |
2.5.2 承接局数据修改 |
2.5.3 监控平台信息删除 |
2.6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 |
2.7 几种缩容改造方案的比较 |
2.7.1 全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
2.7.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
2.7.3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
2.7.4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
2.7.5 几种方案的比较结果 |
第三章 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实施前的调研分析 |
3.1 F-150网络结构分析 |
3.1.1 F-150程控交换网主要构成、性能指标 |
3.1.2 用户级模块结构 |
3.1.3 用户集线器性能比较 |
3.2 F-150用户容量配置设计与调查 |
3.2.1 用户容量配置设计 |
3.2.2 用户容量调查 |
3.2.3 用户实装率调查 |
3.3 F-150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前的用户配置调整 |
3.3.1 用户数据及业务导出 |
3.3.2 用户移设 |
第四章 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实施 |
4.1 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的选择 |
4.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 |
4.2.1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的局状况分析 |
4.2.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 |
4.2.3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效益分析 |
4.2.4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主要风险应对 |
4.3 母局退网的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 |
4.3.1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
4.3.2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 |
4.3.3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
4.4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具体应用 |
4.4.1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
4.4.2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 |
4.4.3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退网与缩容改造系统安全分析与过载预防措施 |
4.5.1 退网与缩容改造系统安全分析 |
4.5.2 大话务量过载预防措施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泉州电业局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项目背景及其意义 |
1.3 监控系统概述 |
1.4 变电站“四遥”监控系统介绍 |
1.5 变电站遥视监控系统介绍 |
1.6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通信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1 主站的功能需求 |
2.1.2 端变电站的功能需求 |
2.2 视频监控的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监视和控制功能需求 |
2.2.2 报警功能需求 |
2.2.3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 |
2.2.4 安全管理功能需求 |
2.3 设计原则与依据 |
2.3.1 设计原则 |
2.3.2 设计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通信监控系统的设计 |
3.1 网络通信监控主站的设计 |
3.2 通信网络监控端站的设计 |
3.3 机房供电系统和防雷接地要求 |
3.3.1 机房供电系统 |
3.3.2 防雷接地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前端变电站视频监控 |
4.1.1 摄像机的配置 |
4.1.2 安防消防报警探测器 |
4.2 后端监控中心视频监控 |
4.2.1 音视频管理服务器 |
4.2.2 后端存储模块 |
4.2.3 带宽的计算 |
4.2.4 视频备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防和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 |
5.1 防盗探测器系统设计 |
5.1.1 无线门磁传感器 |
5.1.2 无线人体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
5.2 火灾探测器系统设计 |
5.2.1 火灾探测器 |
5.2.2 温度探测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视频软件的设计 |
6.1 远程监控系统的分类 |
6.2 远程监控系统工作模式 |
6.2.1 C/S 模式结构特点 |
6.2.2 B/S 模式结构特点 |
6.2.3 C/S 模式与B/S 模式的比较 |
6.3 软件编程模式 |
6.3.1 Windows Socket 编程技术 |
6.3.2 变电站端软件的设计流程 |
6.4 RSM 网络视频监控管理软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网络监控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7.1 通信监控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7.2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7.2.1 实时图像监视 |
7.2.2 本地及远程控制 |
7.2.3 语音通话功能 |
7.2.4 录像功能 |
7.2.5 报警布防功能 |
7.2.6 温湿度的在线监测和报警 |
7.2.7 可定制的布局功能 |
7.2.8 电子地图双监视器显示功能 |
7.2.9 系统管理功能 |
7.2.10 权限管理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系统测试 |
8.1 井山变电站的系统测试 |
8.2 清蒙变电站的系统测试 |
8.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本人曾设计和参与建设的代表性工程 |
(8)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数据融合技术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 数据融合 |
2.2.1 数据融合的定义、基本原理及目的 |
2.2.2 数据融合的结构、层次和系统的构成 |
2.3 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 |
2.4 数据融合的算法 |
2.5 数据融合技术的特点 |
2.6 数据融合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2.7 数据融合技术在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应用可行性分析 |
2.7.1 程控交换机的参数指标 |
2.7.2 可行性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实现的结构分析 |
3.1 S1240程控交换机的结构 |
3.2 系统整体设计思想 |
3.3 系统功能概述 |
3.4 系统的结构分析 |
3.5 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 |
3.5.1 数据采集部分 |
3.5.2 交换机温度采集与监控装置 |
3.5.3 MCU处理模块 |
3.5.4 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
3.5.5 无线通信网络 |
3.5.6 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结构 |
3.5.7 无线通信协议的选择 |
3.5.8 监控中心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节点的硬件平台设计 |
4.1.1 微控制器模块 |
4.1.2 数据采集模块 |
4.1.3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选择 |
4.1.4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2 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
4.2.1 尺寸问题 |
4.2.2 节能问题 |
4.2.3 安全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3 子程序设计 |
5.3.1 数据采集模块 |
5.3.2 外围电路模块的设计 |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1 TinyOS操作系统简介 |
5.5 系统软件设计采取的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交换机温度的数据融合分析 |
6.1 基于算术平均值与递推估计的数据融合方法 |
6.2 基于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
6.2.1 自适应加权融合确定权数的方法 |
6.2.2 自适应加权融合模型 |
6.2.3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宽带IP网的城市网络监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城市监控系统现状 |
1.3 城市监控系统的架构分析 |
1.3.1 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
1.3.2 监控系统的物理层次结构 |
第二章 资源需求分析 |
2.1 网络现状 |
2.1.1 运城网通宽带网络现状 |
2.1.2 运城市网络监控现状 |
2.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1 信息采集功能 |
2.3.2 信息传输功能 |
2.3.3 信息存储和备份功能 |
2.3.4 系统控制功能 |
2.3.5 系统自动巡检功能 |
2.4 安全需求分析 |
2.5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第三章 城市监控系统建设原则 |
3.1 城市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
3.2 城市监控系统设计依据和标准 |
第四章 城市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1.1 接入方式选择 |
4.1.2 各级监控中心 |
4.1.3 总体结构拓扑图 |
4.2 市局指挥中心建设 |
4.2.1 职责与功能 |
4.2.2 系统架构 |
4.2.3 各个模块功能 |
4.3 分县局指挥中心 |
4.3.1 职责与功能 |
4.3.2 系统架构 |
4.3.3 流媒体转发模块功能 |
4.4 前端视频监控及报警点 |
4.4.1 职责与功能 |
4.4.2 系统架构 |
4.5 道路监控系统及卡口监控系统接入解决方案 |
4.6 数字城管系统的接入解决方案 |
4.7 系统的可扩充性 |
4.8 图像对比识别功能接口 |
4.9 接处警及监控流程 |
4.9.1 接处警流程 |
4.9.2 监控流程 |
4.10 系统安全 |
4.10.1 用户管理 |
4.10.2 公共网接入管理 |
4.10.3 安全传输 |
4.11 数据存储方案 |
4.11.1 存储系统设计分析 |
4.11.1.1 系统建设规模 |
4.11.1.2 存储系统基本要求 |
4.11.1.3 系统建设目标 |
第五章 城市监控系统安全性 |
5.1 设备安全与可靠性 |
5.1.1 前端设备的物理安全性 |
5.1.2 前端设备的可靠性与相应措施 |
5.2 网络传输与接入安全 |
5.2.1 社会音频资源的接入安全建议 |
5.2.2 基于公共网络传输的数据安全建议 |
5.2.3 各级监控中心的网络安全 |
5.3 系统与存储数据的高可用性 |
5.3.1 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远程备份 |
5.3.2 中心服务器双集群建议 |
第六章 城市监控系统平台软件 |
6.1 软件系统结构和特点 |
6.1.1 系统软件平台的传输协议 |
6.1.2 系统平台软件结构 |
6.1.3 系统平台软件的特点 |
6.2 系统平台软件的主要功能 |
6.2.1 图像功能 |
6.2.2 报警功能 |
6.2.3 控制功能 |
6.2.4 管理功能 |
6.2.5 其他功能 |
6.3 系统平台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 |
第七章 城市监控业务的发展趋势 |
7.1 城市视频监控业务呈现的需求趋势 |
7.1.1 从本地监控到跨省跨区 |
7.1.2 对运营商需求从提供接入到系统集成 |
7.1.3 模块化的灵活拓展 |
7.2 面临挑战及发展机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1.1 单片机系统设计 |
1.2 交直流电流的采集 |
1.3 数字信号的采集电路 |
2 系统软件设计 |
3 系统可靠性设计 |
4 实验结果 |
5 结束语 |
四、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涉外五星级酒店网络机房深化设计要点[J]. 苏江平,王科勇,陈泉,施旭辉,左甫俊. 安装, 2020(05)
- [2]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3]黑龙江电信运维集约化模式研究[D]. 王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 [4]设备落后的铁路沿线通信设备数字化改造的基本建设方案[J]. 唐爱军. 硅谷, 2013(11)
- [5]淮北电力通信网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孙方楠.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2)
- [6]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D]. 陈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7]泉州电业局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吴声木.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程控交换机温度无线监控系统研究[D]. 郑明智.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9]基于宽带IP网的城市网络监控应用[D]. 王宏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10]程控交换机电源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J]. 俞斌,贾雅琼. 电子测试,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