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一、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袁[1](2020)在《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对于症状严重的妇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仍是手术,追踪术后病理,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Cellular uterine leiomyoma,CUL)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它是特殊子宫肌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占特殊子宫肌瘤的95.45%。临床症状与普通子宫肌瘤症状类似,可导致月经异常、腹部包块、腹痛、流产等症状,给女性造成极大的困扰。远期随访,子宫肌瘤的术后复发率接近50%,约1/3的患者最终需要再次手术治疗,CUL则更易复发。CUL为交界性肿瘤,有恶性潜能,有术后易复发、转移等特点。因其临床表现难以与普通子宫肌瘤鉴别,临床医师对它认识不足,临床治疗常常忽视它交界性肿瘤的性质,当作普通子宫肌瘤处理,导致术后快速复发,甚至恶变。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CUL的临床特点、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米非司酮、诺雷得预防CUL术后复发的疗效,增强临床医生对CUL的认识,为CUL术后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01.01至2019.12.3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49名CUL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收集到这期间确诊为普通子宫平滑肌瘤(Ordinary uterine leiomyoma,OUL)患者432例,子宫平滑肌肉瘤(Uterine leiomyosarcoma,ULMS)患者31例,分析CUL患者的年龄构成、临床表现、术前贫血情况、手术方式选择等临床特点,比较CUL与OUL、ULMS临床特点的差异。2、收集2010.01.01至2019.09.30在以上三所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且排除肌瘤残留的CUL患者127例。通过电话、微信、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患者肌瘤的复发情况,分析CUL患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临床特点的差异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3、收集2010.01.01至2018.04.20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CUL患者75例,按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探究米非司酮、诺雷得预防CUL术后复发的疗效。研究结论:1.CUL高发于育龄期,绝经后发病率下降,其中40-49岁发病率最高。CUL的临床症状以月经异常最为常见,无症状查体发现肌瘤次之。超过1/3的CUL患者出现术前贫血,其中中重度贫血占贫血发生的56.6%。临床上CUL患者的手术处理以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选择腹腔镜手术较多。2.CUL与OUL的临床特点相比,CUL的平均发病年龄较OUL小,但其肌瘤的最大直径较OUL大。在孕产次、剖宫产史、肌瘤变性、肌瘤个数、术前贫血情况等特点两者无明显差异,通过临床特点难以鉴别两者。3.CUL与ULMS的临床特点相比,CUL的平均发病年龄较ULMS小。另外ULMS多产次及多孕次患者占的比例更大,术前血清CA-125异常升高的患者更多。较多CUL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查体发现肿瘤,而大部分ULMS因出现各种症状就诊,其中ULMS更易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症状。两者在剖宫产史、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贫血情况等特点无明显差异。4.CUL术后复发组多个肌瘤及肌瘤最大直径大于50mm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复发组,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年龄、孕产次、肌瘤变性、术前贫血情况、手术方式等特点无明显差异。肌瘤个数是CUL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肌瘤个数越多CUL术后越容易复发。5.从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CUL术后使用米非司酮、诺雷得不能降低肌瘤复发概率,且使用药物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不推荐CUL术后使用米非司酮、诺雷得预防肌瘤复发。

赵丹[2](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沈敏强[3](2019)在《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前列腺肉瘤是来源于前列腺间质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1829年由Stafford首先提出,1930年曹晨涛在国内报道.前列腺肉瘤好发于青壮年,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上较易误诊,常表现为与前列腺增生相似的排尿困难,前列腺肉瘤症状无特异性,因此对于有排尿障碍,与年龄不相符的前列腺体积增大者应引起充分注意。随着近年来泌尿外科学、影像学,病理学及放化疗的飞速发展,达芬奇机器人在前列腺手术中的大力推广,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有了一定的进展。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6例前列腺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的相关文献,目的在于提高对前列腺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6月至2018年3月浙一医院收治的26例前列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点回顾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病理资料。本文参考国内外近年来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的相关文献,探讨近年来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的进展。结果:26例病例,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6例,梭形细胞肉瘤4例,纤维肉瘤4例,未分化肉瘤1例。这其中有15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3例行机器人辅助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行开放盆腔肿块活检+结肠造瘘术,4例因肿瘤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2例放弃手术。这其中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3个月。另有2例失访。随访病例中21例患者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3例患者确诊后13-18个月死亡。均因肿瘤多发远处转移死亡。结论:前列腺肉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用于治疗前列腺肉瘤,影像学,病理学及放化疗的进步,诊断和治疗前列腺肉瘤有了一定的进展,临床上应多种方法联合诊断治疗前列腺肉瘤。

吕祥,邵丹薇,陈柏良,尹佳佳,朱国,师福山[4](2018)在《一例杜宾犬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直肠平滑肌肉瘤是来源于肠壁平滑肌、肠壁血管平滑肌或肠黏膜肌的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是犬直肠恶性肿瘤的一种,在宠物临床中较为少见。浙江大学动物医院通过对一例杜宾犬长期血便和排便困难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直肠内窥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该患犬所患疾病为直肠平滑肌肉瘤,通过手术切除及术后消炎治疗,患犬术后预后良好。

刘鹏,楼征,肖煜,隋金珂,王启,孟荣贵,张卫[5](2017)在《一例结肠平滑肌肉瘤的外科诊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一例结肠平滑肌肉瘤的病例,根据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对结肠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肠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诊治。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肠平滑肌肉瘤临床罕见,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案。

邓科,崔巍,汪闻夕,严志瑜,赵逸斌[6](2016)在《原发性盆腔腹膜外肿瘤18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原发性盆腔腹膜外肿瘤(primary pelvic extraperitoneal tumor,PPET)是指起源于腹膜外、大部分或全部位于盆腔内的肿瘤,但盆腔内脏器来源的肿瘤除外;其组织学类型复杂,临床较为少见[1]。PPET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少,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已压迫或侵犯邻

杨克冰,郑祥毅,罗金旦,陈善闻,孟宏舟,沈柏华,蔡松良,谢立平[7](2015)在《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诊治分析(附2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PMMT)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M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就其诊治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20例患者中,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7例为平滑肌肉瘤,5例为横纹肌肉瘤,3例为间质肉瘤,1例为软骨肉瘤,4例为未分型恶性间叶肿瘤。12例(12/20)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其中3例同时行乙状结肠造瘘,1例同时行膀胱造瘘),2例(2/20)行盆腔肿块切除术(术前均动脉栓塞),1例(1/20)行全盆器官切除术,1例(1/20)行盆腔淋巴结活检+结肠造瘘术,4例(4/20)因术前影像提示肺、盆腔、骨骼等转移而行保守治疗。本组中9例(9/20)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全身转移而死亡;3例(3/20)分别为术后6、7及14个月死亡;3例(3/20)分别带瘤存活5、11、12个月;2例(2/20)无瘤存活至今已12、24个月,均为术后行周期性化疗者;3例(3/20)失访。结论: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仍是确诊PMMT的主要手段,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生存率。

杨克冰[8](2014)在《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的临床及预后研究(附20例报告)》文中指出背景: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prostatic malignant mesenchymal tumors, PMMT)指发生于前列腺的各类罕见的恶性间叶肿瘤,如平滑肌肉瘤、胚胎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间质肉瘤等。虽然PMMT种类繁多,但发病率却极低。国外文献报道前列腺肉瘤发生率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0.10%-0.24%。由于肿瘤进展快,且早期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大都已局部或全身转移,加之临床诊疗方法尚不统一,疗效不确实,故总体预后较差,已引起学者的重视。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20例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整理分析并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自2003年1月-2013年1月诊治的20例PMM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前列腺穿刺活检和术后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等结果,采用生存分析方法(Kaplan-Meier)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统计软件采用SPSS软件19.0版本)。并结合文献来探讨PMM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20例患者中,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7例为平滑肌肉瘤,5例为横纹肌肉瘤,3例为间质肉瘤,1例为软骨肉瘤,4例为未分型恶性间叶肿瘤。13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其中6例行术前或术后放化疗(包括Ⅰ期2例,Ⅱ期3例,Ⅲ1例);2例行盆腔肿块切除术(术前均行动脉栓塞),1例(1/2)行术后化疗(Ⅱ期1例,Ⅲ1例);1例行全盆器官切除术(Ⅱ期1例);1例因盆腔内多发转移瘤并两侧精囊腺累及,行姑息性结肠造瘘术+盆腔淋巴结活检术(Ⅲ1例);3例因术前影像提示已肺、盆腔、骨骼等转移而行化疗放疗和中药等保守治疗(Ⅳ期3例)。本组中9例(9/20)治疗后3月内肿瘤全身转移而死亡;3例(3/20)分别为术后6月、7月及14月死亡;3例(3/20)分别带瘤存活5月、11月、12月;2例(2/20)无瘤存活至今已12月、24月,均为术后行周期性化疗者;3例(3/20)失访。结论: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发病年龄轻,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总体预后较差;诊断PMMT通常以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完成,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生存率。

艾力·赛丁[9](2013)在《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表现及预后相关因素。(2)研究DOG1在胃间质瘤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3)通过DOG1、CD117、CD34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恶性潜能分级的对比研究,分析以上指标在两种民族间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70例胃间质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和信件随访。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诊治、以及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破裂、核分裂像、手术方式、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志、恶性潜能分级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2)使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3例经手术与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检测DOG1的表达,分析DOG1在GIST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3)选择经手术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资料完整的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病例共62例,经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并通过比较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恶性潜能分级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等对比研究,分析GST的民族差异,分析比较两各民族的生存率和预后。结果:(1)在70例GST中CD117、CD34、SMA、S-100和Ki-67阳性比例各自是94.3%(66/70)、91.4%(64/70)、38.6%(27/70)、24.3%(17/70)、84.3%(59/70);以上免疫组化指标在GST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2)CD117、CD34、SMA、S-100和Ki-67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但以上指标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3)GST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原发部位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和恶性潜能分级与预后相关,其中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计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在73例GIST中DOG1阳性率为91.78%(67/73),而在26例非GIST中阳性率为11.5%(3/26)。因此在GIST的诊断方面,特别是针对CD117阴性的GIST中,DOG1能够起很好的补充效益,能够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可以作为诊断GIST的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5)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6) 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预后无相关(P>0.05), DOG1不能作为评价GIST预后的指标。(7)GST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在性别方面有差异(P<0.05),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8) DOG1、CD117、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分别为91.67%(44/48)、93.75%(45/48)、91.67%(44/48)和92.86%(13/14)、92.86%(13/14)、92.86%(13/14),在两个民族之间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9)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P<0.05),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区别。结论:(1)GST患者男女比例1.06:1,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中位年龄59.1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不适为主,其次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临床特异性不明显。(2)GST发病部位常见于胃体,其次是贲门和胃窦。GST以超声内镜检查率最高,免疫组化检查,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免疫组化检测SMA和S-100蛋白有利于GIST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3)DOG1在GIST诊断方面,具有CD117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尤其对于CD117阴性的GIST,DOG1可发挥良好的互补作用,减少GIST的漏诊率,可推广应用DOG1在GIST诊断过程中的免疫组化检测。联合CD117和CD34在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诊断准确率。(4)DOG1不能作为划分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在划分肿瘤恶性程度方面,需要结合肿瘤实体大小、细胞分裂像等因素。(5)在临床上,运用NIH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科学、简单、可行的方法。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因素。(6)GST的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首发症状和DOG1、CD117、CD34、SMA S-100、Ki67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7)手术是原发GST的首选治疗,首次手术力争根治性切除肿瘤是GST手术治疗的关键。(8)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差异。(9)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同时与两个民族的预后无相关性。

傅周杰[10](2012)在《子宫肉瘤56例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56例子宫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Ⅰ期30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6例。结果: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其发病年龄有显着性差异,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的平均年龄为64.64±6.34岁,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平均年龄52.64±7.67岁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平均年龄53.08±9.87岁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子宫肉瘤临床表现以阴道异常出血为最常见36/56(64.3%),其次为下腹胀痛21/56(37.5%)、阴道排液13/56(23.2%)、下腹部包块16/56(28.6%)、下腹部压迫症状11/56(19.6%)和肿瘤恶病质7/56(12.5%)等症状;此外根据组织学类型的不同,术前通过诊断性刮宫或宫颈口赘生物活检而行病理学检查,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诊断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诊断率较低,仅为9/17(52.9%),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10(90%)及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8/9(88.9%)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超声及术前病理检查),术前诊断为子宫肉瘤者为33例,术前诊断率58.9%,其中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术前诊断率较低16/33(48.5%),但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12(75%)、子宫恶性苗勒管肉瘤8/11(72.7%)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肉瘤的发病率虽低,但预后较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对于阴道异常流血及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口赘生物患者,可先行诊刮术及赘生物活检术力争在术前明确诊断,术中若怀疑恶性可能则可通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子宫肉瘤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以化疗为主的治疗,尽量减少复发及转移,提高生存率。

二、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
    1.1 资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米非司酮、诺雷得预防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术后复发疗效的观察性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3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4)一例杜宾犬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基本信息
2 临床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常规检查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3.3 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
    3.4 直肠内窥镜检查
    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4 诊断结果
5 治疗
    5.1 手术切除
    5.2 术后护理与恢复
6 讨论

(5)一例结肠平滑肌肉瘤的外科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二、手术治疗
三、讨论

(6)原发性盆腔腹膜外肿瘤18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就诊原因和临床诊断
    1.3 手术情况
    1.4 术后恢复情况
2 讨论

(7)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诊治分析(附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的临床及预后研究(附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3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9)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间质瘤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统计资料
        2.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3 治疗
        2.4 病理组织学形态
        2.5 免疫组织化学
        2.6 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胃间质瘤的定义
        3.2 胃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3.3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3.4 辅助检查
        3.5 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
        3.6 GST的治疗
        3.7 预后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形态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3 生存及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DOG1的介绍
        3.2 DOG1与GIST的免疫组化特点
        3.3 DOG1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3.4 GIST的诊断步骤
        3.5 基因学研究及诊断
        3.6 DOG1与GIST预后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胃间质瘤CD117、CD34、DOG1表达及恶性潜能对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实验材料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表现及特征
        2.2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组织病理特点
        2.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免疫组化特点
    3 讨论
        3.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病例特点比较
        3.2 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
        3.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预后分析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子宫肉瘤56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相关研究[D]. 王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前列腺肉瘤26例回顾性分析[D]. 沈敏强. 浙江大学, 2019(03)
  • [4]一例杜宾犬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J]. 吕祥,邵丹薇,陈柏良,尹佳佳,朱国,师福山.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0)
  • [5]一例结肠平滑肌肉瘤的外科诊治策略[J]. 刘鹏,楼征,肖煜,隋金珂,王启,孟荣贵,张卫.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04)
  • [6]原发性盆腔腹膜外肿瘤18例诊治分析[J]. 邓科,崔巍,汪闻夕,严志瑜,赵逸斌. 浙江医学, 2016(14)
  • [7]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诊治分析(附20例报告)[J]. 杨克冰,郑祥毅,罗金旦,陈善闻,孟宏舟,沈柏华,蔡松良,谢立平.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5(04)
  • [8]前列腺恶性间叶肿瘤的临床及预后研究(附20例报告)[D]. 杨克冰. 浙江大学, 2014(04)
  • [9]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D]. 艾力·赛丁.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10]子宫肉瘤56例临床病例分析[D]. 傅周杰. 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