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毛/大豆蛋白纤维交织花呢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邵志京[1](2014)在《毛精纺产品开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通过原料的优化利用、纺织技术创新以及绿色环保整理工艺的应用,阐明了毛精纺产品开发的低碳化趋势。应用再生纤维、功能性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与羊毛等天然蛋白质纤维混纺或交织,采用带来了产品原料、花型、风格等变化的新型纺织技术,以及筒子染色、经轴印花、功能复合整理等小浴比、低排放的整理工艺,既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和健康舒适的服用性能,也促进了降低能耗、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梅士英,唐人成[2](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本文从纺织品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纺织新纤维多组分纺织面料的组合优点、组合类型和制造方法;并对多组分纤维纺织面料中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性进行了简述和分类,对不同色彩效果的染色方法和染整加工中的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李亚娟,朱晔,张巧玲[3](2010)在《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西服面料以及国内外品牌男装西服面料的研究发现,国内外高档西服面料大部分都采用美利奴羊毛或羊绒等高档材质,此外,棉、麻和丝质材料在西服上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西服面料的开发越来越朝着功能性例如防紫外线、防静电、防水、防污等方面发展;新型高科技环保材料,例如大豆纤维、竹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等在西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梅士英,唐人成[4](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四)》文中研究表明
杨若玲[5](2009)在《第28届“唯尔佳”优秀新产品评析》文中研究表明
王淑花[6](2008)在《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众所周知,纺织材料的表面性能起着比本体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学者常常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来获得理想的性能。粘胶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不仅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以其与人体极好的亲和性,成为广泛应用的纺织材料。为了赋予粘胶纤维特殊的功能、改善其湿强力低的不足,本文研究了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一聚合物功能层,提高了其湿强度,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和蛋白粘胶纤维,并通过结构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其机理。本文通过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预处理,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形成聚合物层,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4%。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胶纤维的湿强性能,使用戊二醛进行交联,纤维表面形成了一网状结构,增强了分子链间的连接,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17.5%。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的预处理,一是在粘胶纤维表面有较多的高锰酸钾颗粒,在粘胶表面产生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自由基聚合;二是高锰酸钾将粘胶氧化,在粘胶纤维表面产生醛基和羧基基团,与丙烯酰胺反应,在表面形成接枝聚合物层。表面接枝改性后,粘胶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显微结构、热性能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湿强度得到了改善。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硝酸银为银源,通过吸附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平均粒径为60nm。以乙二醇为改性溶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抗菌剂进行了表面改性,有效地防止了纳米抗菌剂的团聚,增大了表面的亲油性。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大于90%,并且具有很好的缓释性。以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为功能材料,丙烯酰胺为过渡层,采用接枝法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功能材料与基体形成了价键结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洗涤性。采用还原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羊毛角蛋白溶液。红外谱分析表明羊毛溶解后得到的角朊膜在分子结构上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分子链间的二硫键和氢键发生变化,保持了角朊大分子主链的完整,但羊毛在溶解过程中由于大分子间的有序排列遭到破坏,溶解成溶液时为无序结构,提取的角蛋白有序性差。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角蛋白中的结晶结构较少,主要是非晶结构。采用表面接枝法,成功制备了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羊毛角蛋白分子量、浓度和接枝处理温度、时间对蛋白粘胶纤维的接枝率、湿强度、形貌、结构均有显着影响。通过探索性实验,探讨了制备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的有效途径。羊毛蛋白颗粒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包覆层,在不改变纤维微细结构的前提下,提高了粘胶纤维的湿强度,但使其热稳定性有所下降。
张琳琳[7](2007)在《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文中指出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是重要的大豆纤维混纺交织物之一,在实际染色加工中,存在染色工艺流程长、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差、染色牢度欠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染色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色工艺条件和防染剂对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各类染料在模拟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上的染色试验表明:在正常的染色条件下,乙烯砜硫酸酯、乙烯砜硫酸酯/一氯均三嗪和双一氯均三嗪活性基染料主要固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略为沾色;直接染料主要染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有一定程度的沾色;酸性和中性染料主要染着于锦纶上。活性、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分配率大小顺序如下:活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根据本试验可知,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可采用先活性染料染色、后酸性和中性染料套染的两浴两步法染色,一浴一步法染色可采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但应辅以适当的工艺条件调整。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当染浅中色时,锦纶的表观色深大于大豆纤维,浅中色染色大豆纤维和锦纶难以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当染深浓色时,大豆纤维的表观染色深度大于锦纶,此时大豆和锦纶纤维容易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在升温染色过程中,低温下染料主要上染大豆纤维;当温度超过70℃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才有明显的增加;在保温阶段,已上染大豆纤维的染料会解吸至染液中,转而上染锦纶。低pH值染色有利于改善大豆和锦纶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尽管低温染色有助于提高同色性,但对锦纶组分的匀染、透染、色牢度有不良的影响。阴离子性的合成单宁类防染剂可明显改变多数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和锦纶上的分配率,有助于降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有利于改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淡中色染色时两纤维同色性。使用合成单宁类防染剂是改善大豆纤维和锦纶染色同色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防染剂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防染作用,最佳防染剂用量因染料品种而异。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在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上的干和湿摩擦牢度很高,但部分染料的耐洗变色牢度偏低。
杨建忠,李波,鹿璐,李伟,刘娜[8](2006)在《拉细羊毛及其混纺织物结构与光泽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拉细羊毛(OPTIM)纤维纯纺及与混纺织物为对象,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拉细羊毛及其织物表观形态结构,测试了织物压缩性和织物的光泽,进行了织物因子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拉细羊毛(OPTIM)织物,纤维卷曲少,纤维由椭圆形变成略带多边形,鳞片间距变大,织物内纱线纤维挤得比较紧,呈现良好的光泽、平滑性,织物压缩平均厚度值(T0)小,表面厚度(ST)较小,织物的光泽正反射光强(Gs) 和漫反射光强(Gd)较大,对比光泽度(Gc)较大,织物因子聚类分析纯拉细羊毛织物处于细羊毛和羊毛蚕丝混纺织物区域。
唐人成,梅士英,陈文政[9](2006)在《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加工与活性染料染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大豆纤维/羊毛混纺针织物和机织物的纤维原料组成和产品加工方法,着重讨论了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的活性染料染色性能和同色染色方法。根据不同毛纺织品的要求,可选用散纤维、毛条、纱线、织物及成衣染色加工方法,纱线或匹染产品采用漂白大豆纤维再混纺为宜。该类产品采用经筛选的棉用型活性染料(如Everzol ED),并通过染色温度和酸碱度的合理控制,可实现一浴一步法同色染色。
郁兰[10](2006)在《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文中指出大豆蛋白纤维是迄今为止唯一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率先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纤维材料,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细滑柔软,悬垂性和手感特佳,吸湿透气,与肌肤有很好的亲和力。针对目前国内对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研究较少,其纤维在与其他纤维的混纺及纱线性能的对比上尚未有系统的测试分析。本课题通过对大豆蛋白纤维纱线力学性能的测试,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与棉、丝、天丝等机织物性能的测试对比,以及不同结构的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测试,系统分析研究了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服用性能与结构的关系。这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工厂生产都会有一定指导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分别测试大豆纤维纯纺及混纺纱线、不同细度如21s、32s、40s、50s、60s、80s的大豆蛋白纤维纱线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进行对比,并通过数学分析,建立各参数与大豆蛋白纱线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式,得到它们之间的影响规律(2)主要测试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与其他常见织物如棉、蚕丝、天丝等织物的服用性能如悬垂性、折皱性、起毛起球性、透湿润湿性等等,并进行对比,指出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特点(3)主要从测试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服用性能角度出发,对大豆纤维机织物服用性能及其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以利于大豆纤维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羊毛/大豆蛋白纤维交织花呢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毛/大豆蛋白纤维交织花呢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毛精纺产品开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优化提高产品舒适性 |
1.1 再生纤维 |
1.1.1 再生涤纶 |
1.1.2 再生纤维素纤维 |
1.1.3 再生蛋白质纤维 |
1.2 功能纤维 |
1.2.1 Outlast空调纤维 |
1.2.2 新型弹性纤维 |
1.2.3 导电纤维 |
1.2.4 抗起球纤维 |
2 技术创新增值产品性价比 |
2.1 纺纱技术创新拓展了产品原料的多样化 |
2.2 混纺工艺配置呈现了产品风格的差异化 |
2.2.1 轻暖绒面呢 |
2.2.2 时尚变幻呢 |
2.2.3 干爽抗皱呢 |
2.3 复合技术应用增添了产品花型的新颖化 |
2.3.1 织纹复合 |
2.3.2 粘贴复合 |
2.3.3 贴膜复合 |
3 绿色整理彰显产品环保性 |
3.1 复合整理兼具功能 |
3.2 筒染经印低碳降耗 |
4 结语 |
(3)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西服面料的选择 |
1.1 高档西服面料的选择 |
1.2 中低档西服面料的选择 |
1.3 时尚西服面料的选择 |
2 国外品牌西服面料选择实例分析 |
3 国内品牌西服面料选择实例分析 |
3.1 雅戈尔西服 |
3.2 江苏阳光集团 |
3.3 山东如意集团 |
3.4 海澜集团 |
3.5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
4 结语 |
(4)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四)(论文提纲范文)
4.3 大豆纤维/羊毛 (或羊绒) (AA类) 纺织品染整加工 |
4.3.1 大豆纤维/羊毛 (或羊绒) 混纺产品特点 |
4.3.2 大豆纤维/羊毛 (或羊绒) 混纺产品加工方式和注意点 |
(1) 机织面料加工 |
(2) 针织产品加工 |
4.3.3 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交织物前处理 |
4.3.4 大豆纤维与羊毛染色深度比较 [40] |
4.3.5 大豆纤维/羊毛 (或羊绒) 混纺交织物染色 |
(1) 弱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 |
(2) 活性染料染色 [41] |
①Everzol ED染料染色条件对同色性的影响 |
②Everzol ED染料筛选 |
③活性染料染色方法 |
(a) 酸碱加入顺序不同的染色方法 |
(b) 升温方式不同的染色方法 |
④Everzol ED染料在大豆纤维/羊毛混纺物上的染色效果 |
4.3.6 染整加工方法 |
(1) 精纺织物染整加工流程 |
①薄花呢类 |
②中厚花呢类 |
③华达呢 |
(2) 粗纺织物染整加工流程 |
①纹面织物 |
②呢面织物 |
③绒面织物 |
(5)第28届“唯尔佳”优秀新产品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纺优秀奖3款 |
二、精纺一等奖10款 |
三、粗纺优秀设计奖2款 |
四、粗纺一等奖6款 |
(6)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粘胶纤维 |
1.1.1 粘胶纤维的发展 |
1.1.2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
1.1.3 粘胶纤维的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
1.1.4 粘胶纤维的主要性质 |
1.1.5 粘胶纤维的分类 |
1.1.6 粘胶纤维的应用 |
1.2 表面接枝改性 |
1.2.1 表面接枝改性概述 |
1.2.2 表面接枝的方法 |
1.2.3 表面接枝聚合反应体系组成 |
1.2.4 表面接枝改性的应用 |
1.3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改性 |
1.3.1 纤维素纤维的预处理 |
1.3.2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接枝共聚 |
1.3.3 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 |
1.4 功能性粘胶纤维 |
1.4.1 抗菌功能性粘胶纤维 |
1.4.2 蛋白粘胶纤维 |
1.4.3 其他功能粘胶纤维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
2.1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粘胶纤维的表面接枝聚合 |
2.2.1 实验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接枝反应机理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设备 |
3.1.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制备 |
3.1.4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
3.1.5 形貌与结构分析 |
3.1.6 抗菌性能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纳米复合抗菌剂制备的工艺选择 |
3.2.2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形貌 |
3.2.3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
3.2.4 纳米SiO_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
3.2.5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1.3 抗菌粘胶纤维样品的制备 |
4.1.4 检测表征 |
4.1.5 抗菌性能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抗菌粘胶纤维的形貌 |
4.2.2 抗菌粘胶纤维的表面结构 |
4.2.3 抗菌粘胶纤维的抗菌性 |
4.2.4 抗菌粘胶纤维的耐洗涤性能 |
4.2.5 抗菌粘胶纤维接枝形成机理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 |
5.1 羊毛角蛋白制备方法的选择 |
5.1.1 羊毛角蛋白的特征 |
5.1.2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方法选择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检测仪器 |
5.2.4 羊毛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角蛋白溶液的性能分析 |
5.3.2 角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及分析 |
5.3.3 角蛋白的XRD分析 |
5.3.4 角蛋白的热性能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角蛋白改性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设备 |
6.1.3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
6.1.4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羊毛角蛋白 |
6.1.5 结果测试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角蛋白在粘胶表面的接枝率 |
6.2.2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强力变化分析 |
6.2.3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形貌 |
6.2.4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
6.2.5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FT-IR分析 |
6.2.6 蛋白粘胶纤维的热性能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豆纤维发展概况 |
1.2 大豆纤维产品开发动向 |
1.2.1 新型大豆纤维纱线 |
1.2.2 新型大豆纤维纺织面料 |
1.3 大豆纤维染整加工研究的现状 |
1.4 大豆纤维/锦纶织物的染色概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染色方法 |
2.1.3 测试方法 |
2.2 结果和讨论 |
2.2.1 活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
2.2.2 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
2.2.3 直接染料的染色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染色工艺条件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染色方法 |
3.1.3 测试方法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pH 值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
3.2.2 染色温度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
3.2.3 酸性染料对大豆/锦纶织物的升温上染速率曲线 |
3.2.4 不同染色深度下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和锦纶的同色性 |
3.2.5 染色助剂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染色方法 |
4.1.3 测试方法 |
4.2 结果和讨论 |
4.2.1 防染剂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
4.2.2 防染剂对酸性和中性染料防染作用的适用广泛性 |
4.2.3 实际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的染色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各类染料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染色的适用性 |
5.2 染色工艺参数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
5.3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加工与活性染料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开发 |
2 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加工 |
2.1 机织面料加工 |
2.2 针织产品加工 |
3 大豆纤维/羊毛纤维混纺物活性染料染色 |
3.1 Everzol ED染料染色条件对同色性的影响 |
3.1.1 温度的影响 |
3.1.2 碱剂的影响 |
3.2 染料提升性和染色深度对同色性的影响 |
3.3 Everzol ED染料的筛选 |
3.4 活性染料染色方法 |
3.4.1 酸碱加入顺序不同的染色方法 |
3.4.2 升温方法不同的染色 |
3.5 Everzol ED染料在大豆纤维/羊毛混纺物上的染色效果 |
4 结论 |
(10)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性能与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大豆蛋白纤维纱线力学性能测试比较 |
2.1 不同线密度大豆纤维纱线之间力学性能比较 |
2.2 大豆纤维纱线与棉纱的力学性能对比及混纺比对大豆纤维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三章 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与棉、蚕丝、天丝等织物服用性能比较.. |
3.1 试样规格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大豆纤维机织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4.1 试样规格 |
4.2 大豆纤维机织物强力与织物组成结构的关系 |
4.3 大豆纤维机织物抗皱性与织物组成结构的关系 |
4.4 大豆纤维机织物悬垂性与织物组成结构的关系 |
4.5 大豆纤维机织物起毛起球性与织物组成结构的关系 |
4.6 大豆纤维机织物透湿导湿性与织物组成结构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四、羊毛/大豆蛋白纤维交织花呢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精纺产品开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徐燕,邵志京. 纺织导报, 2014(05)
- [2]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A]. 梅士英,唐人成. 高技术纤维及其面料开发应用论坛论文集, 2010
- [3]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J]. 李亚娟,朱晔,张巧玲. 广西纺织科技, 2010(03)
- [4]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染整(十四)[J]. 梅士英,唐人成. 印染, 2010(04)
- [5]第28届“唯尔佳”优秀新产品评析[J]. 杨若玲. 毛纺科技, 2009(01)
- [6]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 王淑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7]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D]. 张琳琳. 苏州大学, 2007(11)
- [8]拉细羊毛及其混纺织物结构与光泽性能[A]. 杨建忠,李波,鹿璐,李伟,刘娜. 2006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论文集(下册), 2006
- [9]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加工与活性染料染色[J]. 唐人成,梅士英,陈文政. 毛纺科技, 2006(09)
- [10]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性能与结构的关系[D]. 郁兰. 苏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