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1](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王小平[2](2015)在《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高考改革的一举一动、高考试卷的一纸一字,都牵动着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和家长的心.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考制度的变化、改革,高考试卷的命题“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将来又要“由分到合”的历史进程.从2004年到2014年,湖北省开始自主命题已有十一年,本文通过对这十一年的高考数学湖北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对高考数学湖北卷进行了总体分析评价,湖北卷较好地坚持了以下命题理念:以考纲为本;遵循科学性;注重整体性;保持稳定性;具备创新性;发挥好的导向作用.笔者用教育测量理论统计分析了高考数学湖北卷的大量数据,得出高考数学湖北卷及试题的技术指标“信度、难度、差异系数、区分度”均较理想.本文研究了湖北卷的特色:试题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试题设计以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并重;湖北卷中的应用题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年均有以数学史、数学文化为背景设计的试题;湖北卷中的新颖题,压轴题具有深刻的数学背景,体现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夏莲[3](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孙建明[4](2014)在《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诊断学两大基础理论,以部分省份几十万份阅卷数据资料、大量问卷调查以及对近几年所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质性分析为平台,使用“美国SEC模式(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的波特(Porter)一致性函数P”与“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教授的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社会满意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试题的内部结构、试题类型及其功能、试题考查的能力结构及亚层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提出了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全文各个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阐明研究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例如化学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等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一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这一章主要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公平性问题、与中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命制质量的基本维度进行了充分实证研究;其次,开展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采用美国SEC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内容要素分布”和“认知层次分布”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得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亟待提高的结论;再次,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关系的诊断。第二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内部结构。首先,本章对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的设计包括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分析和化学试卷参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的基本特征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其次是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包括编排项目合成试题技术、项目权重(分数)的确定技术、试题“等值复本”编制技术、试卷初定和版式设计以及前测与试题终审技术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评分标准的案例研究。第三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选择的意义及总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第三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编制方法,根据试题构成的四个要素详细介绍了选择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非选择性试题的编制方法,同时研究了试题设计的规范和试题设计中核心知识的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试题的分类和结构规范及功能简介;第五部分主要是使用SOLO理论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进行细化研究与案例研究。第四章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本章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依据能力指标与能力亚层指标给化学新课程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知识内容定位。第二部分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包含最小知识颗粒的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以SOLO法能力结构理论为工具,纵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09、2010、2011、2012和2013年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横向定量比较研究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海南卷、江苏卷、山东卷以及上海卷化学试题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研究表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所包含的最小知识颗粒SOLO法能力结构各层次分布比例基本是一致的。第五章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首先,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经验提高命题质量,提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注重试题的情境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增加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考查等策略提升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质量。其次是明确命题原则提升命题质量,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再者提出整合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命题质量,界定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分析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最后是运用相关参数指标科学评价命题质量,介绍了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科学评价技巧以及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黄燕华[5](2009)在《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研究》文中指出本学位论文是研究以能力考查为主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文章从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基本特征入手,在讲述这类创新试题的编制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考查数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方法.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近几年屡屡出现的颇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高考创新试题进行归纳分析,以考查数学能力为中心点,以研究性、理解性以及推陈出新这三大类型的创新题的立意、背景、问题等三个方面为立足点来介绍了以考查能力为主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方法.特别是对开放性的数学创新试题中的开放型试题、探索型试题、实践型试题作了重点阐述。结果表明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如果能够以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导思想,那么这个主导思想将为创新试题的命制起了导向的作用,也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能力型的人才,这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陆正美[6](2008)在《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文中指出高考既是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终结性评价,也将对实际的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高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据一个已有的综合难度模型[1]对近十年的江苏省数学高考试卷进行跟踪研究.由此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的结果:(1)在探究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改变.(2)在背景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略有增加,特别是与学生“个人生活”相关的实际背景.(3)在运算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符合运算减少,复杂符合运算增多.(4)在推理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推理减少,复杂推理增多.(5)知识含量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三个以上知识含量有所增多.因而,在运算、推理水平和知识含量的综合程度上,我省自主命题的数学高考试卷均高于全国卷.这说明江苏省自主命题仍然以“双基”为主,这也符合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6)从综合难度上看,江苏自主命题试卷比全国卷的稳定性差(五边形不接近正五边形),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在探究水平上和背景水平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实际背景还要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不过两卷都很重视结构性和系统性.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成因和影响及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蔡琳[7](2008)在《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然。众所周知,国外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数”运动虽然在轰轰烈烈中开始,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下子把太多的新的东西塞到中学,使老师和学生感到突如其来,难以接受。而数学奥林匹克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活动,不仅能发现和培养人才,而且有助于数学的普及,对于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从内容、思想方法到教师的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必会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推进数学奥林匹克向前发展及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等。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析,评述了我国和国外部分国家不同时期数学课程改革的面貌。接下来的第三章简述了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及其试题的演变,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第四章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结合案例,系统地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了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以及详细分析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是如何普及到中学数学中的。本文的第六章探讨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林玉芬[8](2008)在《广东高考分析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密切相关。考试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要求和认定,大规模社会考试还昭示出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进而成为人才选拔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高考的改革,高考考试内容不只是来自于教材,更注重来自于现实生活,所测量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测试中收集的数据信息,不仅涉及智力方面的,还包括认知、态度、情感方面的内容。高考与教学永运是神似而非形似。教师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不仅是对老师有高深知识的要求了,更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课堂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传播者,引导者。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在高考改革前沿的广东有它本身的考试特色。调动到广东后,我发现南北的高考模式和内容有差别,而学生的压力和学习状况也不同!大部分老师不断地研究高考试卷而教学效率差距很大。为此,更为了自己更快地适应更好地完成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真地研究广东高考的数学试卷对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分析考生的学习状况,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论文用两章(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关于高考的命题与试卷的研究和研究方法以及广东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主要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广东和全国数学考卷的一些差别,并介绍了广东的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在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在学习和研究了高考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前提下,我自己不断改进和总结的课堂的教学方法。第五章用列表和对比分析等方法说明在研究高考前提下活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和教育效应。在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加强高考命题研究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通过研究高考将有关结果贯彻于教学工作中。高考的改革,趋于高能才会有高分。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中的开发创造者,组织指导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适应当今高考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陈东明[9](2004)在《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文中认为
陈东明[10](2003)在《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平面向量》文中研究说明
二、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总体分析评价 |
2.1 坚持适纲性 |
2.2 遵循科学性 |
2.3 注重整体性 |
2.4 保持稳定性 |
2.5 具备创新性 |
2.6 发挥导向性 |
第3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统计数据分析 |
3.1 信度 |
3.2 难度 |
3.3 差异系数 |
3.4 区分度 |
3.5 总分分布 |
第4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特色 |
4.1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
4.2 试题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并重 |
4.3 应用题结合时政热点、具有地域特色 |
4.4 以数学史、数学文化为背景 |
4.5 深刻的数学背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
3.2.1 教师问卷 |
3.2.2 教师访谈 |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
3.3.3 学习风格理论 |
3.3.4 有效教学理论 |
3.4 研究的方法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
4.3.2 处理数据 |
4.3.3 调查数据分析 |
4.4 调查的结论 |
4.5 小结 |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
5.5 小结 |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
6.4 小结 |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
7.2.1 反思借鉴案例 |
7.2.2 新授课案例 |
7.2.3 复习课案例 |
7.3 教学改革建议 |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8.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
附录 D 卡方检验 |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科教兴国与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 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科学化的需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研究方法 |
(一) 系统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四) 诊断研究法 |
(五) 实验研究法 |
(六) 比较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诊断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方案说明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总体评价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公平性问题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中学教学关系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六) 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诊断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科学性失真 |
(二) 试题实验情景虚构 |
(三) 试题条件交代不清 |
(四) 试题设问指向不明 |
(五) 试题诊断性缺乏 |
(六) 试题信息不完整 |
(七) 试题计算难度偏大 |
(八) 试题功能价值偏失 |
(九) 试题探究力度不够 |
(十) 试题的公平性欠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与化学学习的关系诊断分析 |
(一) 试题“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
(二) 试题“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 |
(三) 试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性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对化学学习的反拔功能 |
第二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内部结构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特征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总体特征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基本特点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的设计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要素分析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结构指标设计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组卷技术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原则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设计流程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设计的技术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的评分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评分标准的设计技术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
第三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及考查功能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选择的价值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考查的功能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题型分类与题型功能分析 |
(一) 根据应答方式方法分类 |
(二)根据解题思维特点分类 |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方法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构成要素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设计的规范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中核心知识的嵌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内部结构分析 |
(一) 研究年限和试卷类型及试题类型范围的界定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内部结构SOLO分析 |
第四章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能力及能力亚层分析 |
(一) 对知识属性归类能力的设计 |
(二) 对判断能力与解释能力的设计 |
(三) 对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设计 |
(四) 对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定量研究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纵向比较研究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能力结构层次的定量横向比较研究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SOLO法能力结构层次定量研究 |
(四) 结论与探讨 |
第五章 实现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控制的策略 |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考化学命题的经验探析 |
(一)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
(二) 注重试题的情境性 |
(三) 突出试题的实践性 |
(四) 凸显试题的探究性 |
(五) 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
(六) 重视试题的实验性 |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选择性原则 |
(四) 创新性原则 |
(五) 有效性原则 |
(六) 协调性原则 |
(七) 导向性原则 |
三、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高考化学命题策略 |
(一) 学科思想方法的界定、分类及特征 |
(二) 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三)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的高考化学学科命题策略 |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质量评价标准 |
(一)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命题质量评价 |
(二)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效度 |
(三)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信度 |
(四)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难度 |
(五)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区分度 |
(六)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定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教师使用) |
附录二: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学生使用) |
附录三:近五年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内部的统计分析 |
附录四: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引言 |
第一章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基本特征 |
1.1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的界定 |
1.2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的特征 |
1.3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的考查方式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原则 |
2.1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的编制依据 |
2.2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的编制原则 |
2.3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题编制的注意事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方法 |
3.1 研究性创新题 |
3.2 理解性创新题 |
3.3 推陈出新题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
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
1.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正面导向 |
1.1.2 高考试题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有负面导向 |
1.2 当前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高考评价的研究综述 |
2.1 十年高考研究的现状 |
2.1.1 为高考改革广开言路 |
2.1.2 为高考复习出谋划策 |
2.1.3 为高中教学推陈出新 |
2.2 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近十年江苏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分析 |
3.1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选择题的综合难度的比较 |
3.1.1 探究水平 |
3.1.2 背景水平 |
3.1.3 运算水平 |
3.1.4 推理水平 |
3.1.5 知识含量 |
3.1.6 综合难度 |
3.2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填空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2.1 探究水平 |
3.2.2 背景水平 |
3.2.3 运算水平 |
3.2.4 推理水平 |
3.2.5 知识含量 |
3.2.6 综合难度 |
3.3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解答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3.1 探究水平 |
3.3.2 背景水平 |
3.3.3 运算水平 |
3.3.4 推理水平 |
3.3.5 知识含量 |
3.3.6 综合难度 |
3.4 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卷分别在综合难度上的一致性分析 |
3.4.1 探究水平 |
3.4.2 背景水平 |
3.4.3 运算水平 |
3.4.4 推理水平 |
3.4.5 知识含量 |
3.4.6 综合难度 |
3.5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整卷综合难度的比较 |
3.5.1 探究水平 |
3.5.2 背景水平 |
3.5.3 运算水平 |
3.5.4 推理水平 |
3.5.5 知识含量 |
3.5.6 综合难度 |
第四章 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及影响 |
4.1 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探析 |
4.1.1 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影响 |
4.1.2 教学目标的影响 |
4.1.3 考试要求的影响 |
4.1.4 试卷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1:1999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2:2000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3:2001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4:2002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5:2003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6:2004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7:2005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8:2006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9:2007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1 国外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1.1 “培利—克莱因”运动 |
2.1.2 “新数”运动 |
2.1.3 “回到基础” |
2.2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2.2.1 学习外国 |
2.2.2 自主探索 |
2.3 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3.1 国外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3.2 我国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1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2 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
3.3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的演变 |
3.3.1 数学奥林匹中的染色问题 |
3.3.2 案例:三届国际数学奥林匹试题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 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 |
4.2 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
4.3 有利于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
4.4 有利于现代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的普及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学奥林匹克促进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
5.1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
5.1.1 “大众数学”基本理念 |
5.1.2 “数学应用能力”理念 |
5.1.3 “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理念 |
5.1.4 “教师角色转换”理念 |
5.1.5 “学习方式”理念 |
5.2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
5.2.1 数学奥林匹克促使中学数学课程不断更新内容 |
5.2.2 数学奥林匹克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试验田 |
5.2.3 案例: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成了中学数学教材课后习题 |
5.3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
5.3.1 从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到高考试题 |
5.3.2 数学奥林匹克方法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
5.4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
5.4.1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
5.4.2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思想与方法 |
5.5 案例: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影响着数学奥林匹克的发展 |
6.1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了新的机遇 |
6.2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数学奥林匹克更新内容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8)广东高考分析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考试的目的 |
二、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
三、研究高考探究课堂教学的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高考试题的研究及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广东的高考 |
3.1 广东高考之特色与创新路 |
3.2 部分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
3.3 考试内容和难度的总结分析 |
3.4 高考数学对考生能力考查的研究 |
3.5 我对广东高考的体会 |
第四章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4.1 分层教学法 |
4.2 问题教学法 |
4.3 数学史辅助课堂教学 |
4.4 数学知识生活化 |
4.5 我的数学课堂 |
第五章 结论 |
一、各学期数学科考试成绩情况分析表 |
二、八班各次考试总成绩与数学成绩名次分析表(学校排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考重点 |
2 高考回顾 |
3 典型试题分析 |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
3.2 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
3.3 独立事件的概率 |
3.4 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 |
(10)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平面向量(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考重点 |
2 备考方略 |
3 典型试题分析 |
3.1 平面向量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 |
3.2 平面向量与函数、不等式的交汇 |
3.3 平面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 |
四、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2]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D]. 王小平. 湖北大学, 2015(05)
- [3]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4]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 孙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5]基于能力考查的数学创新试题的编制研究[D]. 黄燕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3)
- [6]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D]. 陆正美. 苏州大学, 2008(04)
- [7]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D]. 蔡琳. 广州大学, 2008(06)
- [8]广东高考分析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 林玉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
- [9]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新课程卷新增内容(概率)皖北地区试题研究中心[J]. 陈东明. 数学通讯, 2004(01)
- [10]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析——平面向量[J]. 陈东明. 数学通讯, 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