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国:破解乡镇财政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颖[1](2020)在《构建新时代县域经济品牌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文中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序列中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景观,我国县域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身人文、地理、资源等多元因素特征,但是,当下县域经济同质化仍然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构建县域经济品牌要坚持走品牌化道路,以品牌理念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品牌的打造基于个性、优势、长处,这是县域经济竞争的本质所在。也只有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打造县域经济精品,才能更加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柳丽娜[2](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李一鸣[3](2020)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困境问题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房屋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型住房逐渐过渡到90年代后期的奔小康型住房,再到现在的高层、超高层住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仍存在着大量的无电梯住宅,随着城市老城区的老龄化率越来越高,上下楼梯逐渐成了无电梯高楼层老年人的困扰,因此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经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很多地方把加装电梯视为重大民生工程。然而,由于涉及多方博弈,部分地区加装电梯工作进展缓慢,政府的政策过程困难重重。大型公共政策的出台及执行,要面对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仅有政府层面的政策出台博弈,更有社区内部的集体行动博弈,单纯从兼顾公平的角度出发,过程是复杂的。因此,深入探究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政策困境,了解政策出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索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使民众享受加装电梯带来的便利,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融合前人的研究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以佛山市顺德区这个区级地区的案例作实证调查,介绍了该地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情况,包括现状特点、与周边地区相关指标的比较以及问卷调查的情况等,并举例了当地的加装案例。然后,针对实证调查发现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政策困境及政策过程中的社区集体行动问题。最后,基于政策过程理论中的支持联盟框架以及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分别构建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府层面“支持联盟”以及社区层面“行动舞台”分析路径,最后再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去研究区一级地区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问题,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对象上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目前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问题在公共管理角度方面的研究,提出的建议也对加快政府转型以及推进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夏莲漪[4](2020)在《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把握农村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做出的一项伟大决策;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关键在振兴乡村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县级政府推动,挖掘农业农村资源,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可达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多种途径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而各项振兴政策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政策效果及公信力。本文以睢宁县出台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及座谈,阐述了产业发展情况、取得的成就,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执行敷衍、执行泛化、执行一刀切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精细化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政策资源投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对策。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献、乡村产业振兴及执行相关文献进行收集、阅读和研究,述评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第三,对睢宁县乡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产业振兴政策内容、政策成效进行介绍并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分析。第四,提炼总结产业振兴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五,分析落实政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探索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为区域农村产业振兴政策有效的执行提供合理化建议。该论文有图15幅,表6个,参考文献56篇。
李鹏[5](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胡萍[6](2020)在《浙江省文成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背景、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等进行阐述,然后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县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现状及主要的做法,指出该县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缺乏长远规划、内涵挖掘不够、建设资金短缺、活动内容单一、管理队伍薄弱等问题,进而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笔者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成功经验,对如何建好该县的文化礼堂,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大考绩考核,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挖掘文化内涵,创建特色礼堂;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资金短缺;四是培育文艺队伍,丰富活动内涵;五是加强队伍管理,吸引文化人才。笔者旨在通过对该县文化礼堂建设的研究,反映出现阶段浙江省偏远山区农村文化礼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该县及其他山区县、乃至全市、全省下阶段建设文化礼堂提供政策依据。
魏萍[7](2020)在《甘肃省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成因及其矫正》文中提出甘肃省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属于较慢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为了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深入开展,缓解资金匮乏的现象,2015年7月,甘肃省财政厅与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致力于通过向“有劳动能力、有发展生产贷款意愿、有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政策经过三年多的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了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该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困难,诸如贷款投放对象不精准,贫困户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比较普遍,乡村两级组织监管贷款乏力,农户没有能力还贷等,造成了贷款回收困难,资金的大量浪费,使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并没有发挥当初制定政策预期的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清水县五个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从多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包括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及对象,执行方式。依照该模型的要求,要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并依靠相关产业的发展带领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同时政府技术指导、知识培养方面的相关支持,提升群众的专业素质,让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发挥的更好。
杨雪莹[8](2020)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越来越成为实施该战略的主战场。但受创新力量薄弱、创新环境不佳、创新需求不足等多种因素的阻碍,县域往往成为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响应社会发展诉求,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此,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特殊的国情下,中国政府不可或缺地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但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采取何种工具,是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应该作何优化?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少聚焦县域层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因此,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府网站公布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文本和科技部确定的典型创新型县(市)为分析对象,重在厘清目前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责任和政策工具选择,并结合综合评价对政策工具提出优化组合的建议。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综述部分对国内外政策工具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政策工具的不同学派、分类与运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内容进行整合归纳;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将政府责任的逻辑起点、内容定位和实现路径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构建出“基本政策工具”、“政府层级”、“政策作用领域”三维度组成的三维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利用量化研究在分析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的同时,结合中央到地方不同行政层级和施策方向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综合性解读;第四部分则选取了七个典型创新型县(市),将其分为产业、生态和民生三类建设主题,解析当前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工具选择的实践状况;第五部分将政府目标、政策工具和地方实践进行对比,对我国政府选择和使用的政策工具形成综合评价;第六和第七部分为建议和结论,前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后者则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朱方正[9](2019)在《宣城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一贯以来,“三农”问题均受到党及政府的极度关切。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越来越健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异常突显在了社会体系的前面。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这是自2004年以来,持续16年关注“三农”问题,可见“三农”问题已不仅仅涉及到经济,也涉及到政治以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等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也即“三块地改革”提出了方向、原则和要求,表明党中央已经在全面部署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十九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维护农民资产利益。人口多土地少、高度紧张的人与地矛盾是制约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矛盾之一。怎样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或者说缓解这一矛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在农村土地中很重要的一块,农村宅基地的一系列制度及其管理方面,存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本论文就是探索如何将现有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改革,分别从制度和管理角度入手,通过改革来释放农村土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应有的活力,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尽可能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为此本论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选取了安徽省宣城市在农村宅基地方面的成功做法作为研究的例证,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土地产权思想,来对此加以深度分析,尤其是制度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后续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最后给出建议,包含加强立法、完善制度、保护权益、企业作用、“三权分置”等五个方面,其中既有制度又有管理层面。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安徽宣城市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要求,积极有益的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多项部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在该市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一些经验教训。本论文拟采取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等几种方法来进行。
丁伟伟[10](2019)在《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起,飞地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萌芽,如今已发展到“全国开花”的状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总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默认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同时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存在欠发达地区飞入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逆向飞地经济”现象,具体可分为两类:逆向扶贫飞地经济、逆向创新飞地经济。本论文利用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构建飞地经济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剖析和对衢州海创园进行实地调研详细研究逆向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发展效益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逆向飞地经济是飞地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且行政导向性更强。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逆向创新飞地经济两种类型,分别可以总结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逆向跳跃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空间”。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脱贫;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帮助欠发达的飞出地通过“两次跳跃”实现异地借势借智,激发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两种逆飞模式同样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研究指出,两种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正面效应,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推广实践,当然逆飞模式也面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和共性难题。逆向扶贫飞地经济要处理好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逆向创新飞地经济要优化构建循环创新系统。逆飞模式仍然要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改善软硬环境等共性问题上继续探索。本文也针对个性和共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宁国:破解乡镇财政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国:破解乡镇财政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时代县域经济品牌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宁国市构建县域经济品牌的积淀及优势 |
(一)历史角度:宁国市县域经济腾飞的轨迹及特点 |
(二)现代视角:宁国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及活力 |
三、新时代构建宁国市县域经济品牌的短板及挑战 |
(一)对标临省江苏省、浙江省部分县域,差距较大 |
(二)与安徽省内部分县市相比,有待进一步争先进位 |
四、新时代构建县域经济品牌的相关建议 |
(一)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县域经济品牌规划 |
(二)工业文化塑魂,打造人文山水乡村旅游小精品 |
(三)充分立足园区,做精工业支柱产业品牌 |
(四)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推进现有品牌提升 |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教育 |
(二) 乡村小学校 |
(三) 现代教育 |
(四) 教育现代转型 |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困境问题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理论研究综述 |
1.2.2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出台综述 |
1.2.3 政策过程理论研究综述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4 理论基础 |
1.4.1 公共物品 |
1.4.2 支持联盟框架 |
1.4.3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
1.4.4 集体行动逻辑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证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1.1 调查思路 |
2.1.2 调查对象与方式 |
2.2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概况 |
2.2.1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现状及特点 |
2.2.2 顺德区与周边地区相关指标的比较 |
2.2.3 问卷调查情况 |
2.3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案例 |
2.3.1 案例对象介绍 |
2.3.2 加装电梯社区内部协商过程 |
2.3.3 加装电梯资金筹集及分摊机制 |
2.3.4 加装电梯的政策了解及报建过程 |
2.3.5 电梯的后期运行及维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关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
3.2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困境问题分析 |
3.2.1 政府现有的加装电梯政策支撑力分析 |
3.2.2 政府对加装电梯需求的情势研判及角色定位 |
3.2.3 “支持联盟”视角下的加装电梯政策供给 |
3.3 政策困境中的社区参与问题分析 |
3.3.1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过程中的“政府-社区”关系 |
3.3.2 社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行动舞台”分析 |
3.3.3 参与者对加装电梯的认知分析 |
3.3.4 社区自治能力分析 |
3.3.5 社区集体行动困难问题分析 |
3.3.6 社区参与的选择性激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顺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问题解决对策 |
4.1 政府层面的政策供给建议 |
4.1.1 有所作为,循序渐进的政策出台 |
4.1.2 信息公开,积极便民的政策引导 |
4.1.3 部门联动,快速高效的审批平台 |
4.1.4 形式创新,精准有效的资金扶持 |
4.1.5 多元联动,构建“社区-政府”协作机制 |
4.1.6 综合借鉴,积极推动政策试点 |
4.2 社区层面的民众参与建议 |
4.2.1 提升社区民众对加装电梯的认知水平 |
4.2.2 构建激励性的居民自治协作舞台 |
4.2.3 兼顾多方利益,共同推动社区和谐参与 |
4.2.4 充分发挥牵头人作用 |
4.2.5 引导加装电梯社会化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相关概念界定 |
2.2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相关理论基础 |
3 睢宁县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现状 |
3.1 睢宁县乡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 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执行成效 |
3.3 睢宁县产业振兴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
4 睢宁县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睢宁县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存在的问题 |
4.2 睢宁县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存在问题原因 |
5 睢宁县进一步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建议 |
5.1 完善产业振兴政策 |
5.2 夯实执行机构责任 |
5.3 改进考核形式 |
5.4 打造一流的执行环境 |
5.5 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建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框架 |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核心概念阐释 |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
(二)公共行政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
三、论文分析框架 |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
一、价值因素 |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
二、绩效因素 |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
三、制度运行因素 |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
(一)制度情境 |
(二)社会情境 |
(三)文化情境 |
(四)媒介情境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浙江省文成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化礼堂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文化礼堂研究现状 |
1.2.3 简单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及基本价值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社区治理理论 |
2.1.3 文化治理理论 |
2.1.4 公共产品理论 |
2.1.5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2.2 文化礼堂基本构成要素 |
2.2.1 场所基本设施 |
2.2.2 文化礼仪活动 |
2.2.3 工作队伍建设 |
2.3 文化礼堂的基本价值 |
2.3.1 文化礼堂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
2.3.2 文化礼堂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3.3 文化礼堂有利于打造文化综合体 |
2.3.4 文化礼堂有利于培育农民文化素养 |
3 文成县文化礼堂建设概述 |
3.1 文成县概述 |
3.2 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
3.2.1 温州市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
3.2.2 文成县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
3.3 文成县文化礼堂建设主要做法 |
3.3.1 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 |
3.3.2 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机制 |
3.3.3 优化载体,丰富活动内涵 |
3.4 文化礼堂建设亮点 |
3.4.1 公益基金,共管文化礼堂 |
3.4.2 礼堂联盟,保障长效运行 |
3.4.3 相约周日,活动常态开展 |
4 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缺乏长远规划,部门各自为政 |
4.2 内涵挖掘不够,硬件有待提升 |
4.3 建设资金短缺,后续管理困难 |
4.4 活动内容单一,供需难以平衡 |
4.5 管理队伍薄弱,文化人才短缺 |
5 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外出人口增加,常住人口减少 |
5.2 县级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 |
5.3 土地资源紧缺,审批手续复杂 |
5.4 思想认识缺乏,重视程度不够 |
6 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借鉴 |
6.1 国内有关成功经验 |
6.1.1 黄山市“1+X”模式 |
6.1.2 平凉市“多元投入”模式 |
6.1.3 宁波市“服务指导中心” |
6.1.4 台州市“e家工程” |
6.2 国外有关成功经验 |
6.2.1 韩国发挥群众能动性建设村会堂 |
6.2.2 日本推行教育培训,增加农民收入 |
6.2.3 法国多举措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
6.3 借鉴与启示 |
6.3.1 建设上,要多措并举解决资金短板 |
6.3.2 内涵上,要调动村民积极性挖掘特色 |
6.3.3 管理上,要引进团体丰富活动内容 |
7 文化礼堂建设对策分析 |
7.1 加大考绩考核,形成工作合力 |
7.1.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考核力度 |
7.1.2 抓好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 |
7.2 挖掘文化内涵,创建特色礼堂 |
7.2.1 科学合理规划,规范建设标准 |
7.2.2 引进县外公司,提升建设品质 |
7.2.3 聘请专业人员,挖掘文化内涵 |
7.3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资金短缺 |
7.3.1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
7.3.2 推行多元基金,扩大筹资渠道 |
7.3.3 联合部门共建,解决资金短板 |
7.4 培育文艺队伍,丰富活动内涵 |
7.4.1 成立乡村艺术团,激活内生动力 |
7.4.2 推进文化点单,增添发展合力 |
7.4.3 引进社会团体,注入文化活力 |
7.5 加强队伍管理,吸引文化人才 |
7.5.1 实现智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
7.5.2 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文化人才 |
7.5.3 发挥协会作用,打造“五名”队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甘肃省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成因及其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1.3.2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研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
2.1.2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
2.2 理论基础分析—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模型 |
第三章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现状及其问题 |
3.1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现状 |
3.1.1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线贷款政策执行背景 |
3.1.2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
3.2 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1 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设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
4.1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层面 |
4.1.1 贷款定价不合理 |
4.1.2 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匮乏 |
4.2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机构层面 |
4.2.1 各执行机构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
4.2.2 对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和回收缺乏专业人员 |
4.2.3 贷款发放对象识别不精准 |
4.2.4 对群众扶贫专项贷款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不足 |
4.3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中的目标群体层面 |
4.3.1 没有满足贫困户实际需求 |
4.3.2 贫困户贷款用途不合理 |
4.3.3 贫困户还款意识欠缺 |
4.3.4 贫困户技术培训不到位 |
4.4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执行环境层面 |
第五章 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矫正对策 |
5.1 健全制度,强化使用监管 |
5.2 加强宣传,改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
5.3 积极教育培训,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 |
5.4 培育富民产业,发挥带头企业引导作用 |
5.5 完善贷款风险责任承担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贫困户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银行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C 村干部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府责任的逻辑起点 |
一、市场机制的失灵 |
二、政府机制的调控 |
第二节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府责任的内容定位 |
一、培育创新环境 |
二、优化产业结构 |
三、活跃创新主体 |
四、发展社会事业 |
第三节 政府责任的实现:依托政策工具 |
一、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 |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 |
三、要素投入与政策支持 |
四、地方试验和创新扩散 |
第二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的类型与分布 |
第一节 政策工具的框架构建和文本选择 |
一、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
二、Y维度:政府内部层级维度 |
三、Z维度: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
四、政策工具的文本选择与内容编码 |
第二节 政策工具使用的统计分析 |
一、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二、Y维度——政府内部层级维度分析 |
三、Z维度——政府作用领域维度分析 |
第三节 政策工具使用的二维交叉分析 |
一、X-Y二维度交叉分析:针对不同政府层级的政策工具分析 |
二、X-Z二维度交叉分析:针对不同政府作用领域的政策工具分析 |
第三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选择的实践状况 |
第一节 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战略引领与组织保障 |
二、政策规划与资源整合 |
三、项目引进与人才集聚 |
四、试点探索与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创新支撑生态文明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理念转换与规划引领 |
二、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 |
三、夯实基础与资源投入 |
第三节 创新支撑民生改善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
一、统筹布局与优化环境 |
二、科技推广与脱贫富民 |
第四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政策工具内部结构的协调性 |
第二节 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适配度 |
一、不同维度下的政策目标定位 |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适配分析 |
第三节 文本工具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契合度 |
一、时间序列:发展进程与政策工具 |
二、区域发展:地区差异与普适性工具 |
第五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政策目标的合理界定 |
一、优化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长期与短期目标 |
二、调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与其他政府治理目标 |
第二节 基本工具的优化组合 |
一、提高工具系统的协同性和均衡性 |
二、注重工具应用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
三、增强政策工具的执行力 |
第三节 政策工具的动态调试 |
一、适应创新发展阶段的前提下调试工具组合 |
二、尊重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调节工具使用 |
三、坚持系统性的原则下完善政策工具评估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宣城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文献综述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方法 |
一、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1.农村宅基地 |
2.农村宅基地制度 |
3.农村宅基地管理 |
4.农村宅基地改革 |
(二)基础理论 |
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2.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思想 |
(三)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历史衍变与改革 |
1.古代中国土地的历史衍变 |
2.近现代中国土地衍变过程 |
3.建国以来农村宅基地的改革 |
二、宣城市农村宅基地现状 |
(一)宣城市简介 |
(二)宣城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及改革的起点 |
1.保护农民对宅基地的权益应成为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的起点 |
2.农村宅基地主体与集体土地主体的关系 |
3.现有宅基地制度构成 |
(1)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 |
(2)使用宅基地的相关政策 |
(3)宅基地转让制度 |
(4)宅基地使用权灭失的有关政策 |
(5)宅基地使用的民法保护制度 |
(三)宣城市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 |
三、宣城市农村宅基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宣城市农村宅基地存在的问题 |
1.农村宅基地制度层面 |
(1)制度文本形式杂乱,内容分散,宅基地产权界定模糊 |
(2)重行政管理,轻权力利益,规范宅基地的文本效力位阶过低 |
2.农村宅基地管理层面 |
(1)未落实好农村建设规划,宅基地超标较多,占了更多的土地 |
(2)部分村民实际上有多处宅基地,闲置废弃较多,效率低 |
(3)违法案件屡屡发生,执法难 |
(二)宣城市农村宅基地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现有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
(1)农村宅基地相关制度不完善 |
(2)农村宅基地制度与宣城市农村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
(3)农村宅基地相关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
2.宣城市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突出 |
(1)相关利益主体在农村宅基地利益上的相互博弈 |
(2)农民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导致宅基地管理难度增加 |
(3)未落实好农村建设规划 |
3.中国二元制结构客观上加速了农村宅基地闲置废弃 |
4.法律制度限制与农民对宅基地自由买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
四、宣城市农村宅基地改革做法 |
(一)总体概述 |
(二)宁国市农村宅基地改革 |
1.基本情况 |
2.主要做法 |
3.改革启示 |
(三)宣州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
1.宣州区花园村宅基地创新发展思路 |
2.宣州区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情况 |
(四)广德县整合项目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1.基本情况 |
2.主要做法 |
3.改革启示 |
五、深化宣城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制度层面 |
1.加强农村宅基地相关立法,强化法规政策宣传教育 |
2.完善农村宅基地交易及宅基地所有权主体等制度 |
(二)管理层面 |
1.注重保护农民宅基地权益,探索城市规划区内宅基地货币化分配· |
2.发挥企业在农村宅基地治理中的效用 |
3.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3.1 本文的创新点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1 重要概念 |
2.1.2 相关理论 |
2.2 国外文献述评 |
2.3 国内文献述评 |
2.3.1 飞地经济的特征和类型 |
2.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 |
2.3.3 飞地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
2.3.4 述评与展望 |
2.4 “逆向飞地经济”问题的提出 |
3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1 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历程 |
3.1.1 20世纪90年代~2005年:萌芽阶段 |
3.1.2 2005~2010年:地方继续探索实践和区域规模建设阶段 |
3.1.3 2010~2017年:“全国开花”阶段 |
3.1.4 2017年6月至今:全国统筹规范阶段 |
3.1.5 飞地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 |
3.1.6 浙江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条件及模式 |
3.2.1 飞地经济发展条件 |
3.2.2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
3.3 基于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的运行机制构建 |
3.3.1 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介绍 |
3.3.2 运行机制中的驱动力(D)和压力(P)分析 |
3.3.3 运行机制中的状态(S)分析 |
3.3.4 运行机制中的影响(I)和响应(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4.1 一种新路径——“飞地式扶贫” |
4.1.1 平湖市的“飞地强村计划” |
4.1.2 青田、平湖共建飞地产业园 |
4.1.3 其他通过飞地扶贫的经验 |
4.1.4 飞地为扶贫脱困带来的启示 |
4.2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4.3 金磐扶贫开发区个案剖析 |
4.3.1 开发背景和历程 |
4.3.2 金磐开发区运行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比较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4.4.2 其他启示 |
5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5.1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5.2 衢州海创园个案剖析 |
5.2.1 研究样本介绍 |
5.2.2 衢州海创园运行机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比较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5.3.2 其他启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衢州海创园调研提纲 |
附录二 广东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三 江苏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四 安徽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五 浙江省飞地经济名录 |
致谢 |
四、宁国:破解乡镇财政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时代县域经济品牌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A]. 何颖. 财金观察(2020年第2辑), 2020
-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3]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困境问题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D]. 李一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夏莲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6]浙江省文成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研究[D]. 胡萍.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甘肃省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成因及其矫正[D]. 魏萍. 兰州大学, 2020(01)
- [8]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杨雪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宣城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研究[D]. 朱方正. 云南大学, 2019(02)
- [10]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D]. 丁伟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