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班主任如何打造四十五分钟外的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余云露[1](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王秋实[2](2020)在《中职学校规训机制与学生的主体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当今职业教育在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一直以来大众对职校生都有刻板印象,打架斗殴、不思进取、混日子、不学习都是职校生的标签。尽管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考以后就不得已步入职业学校,将职业学校当成向上流动的希望。然而现实让人感到无力,毕业后的中职生似乎都是一样的,只能做一些低技术的工作。职业教育为何不能成为职校生向上流动的途径,职校学生的主体身份在职业教育中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这正是笔者所关注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底层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借鉴福柯的规训权力和保罗·威利斯的“抵制理论”,关注职校生在教育机制中的主体建构。笔者以南京市G校的职校生为例,参与观察职校生的学校生活,并重点对10名学生进行访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职业教育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职业教育的模式。其次,走进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一方面学校借以权力的微观技术,通过对空间、时间等的把控,将学生规训成驯顺的肉体;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有着相应的反应,他们抵制学校权威,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社会”,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气质,职校生的自我认同已经开始被慢慢构建。再次,学校为了更好的管理教学,运用了监视、检查的手段,加固权力的再生产,以及运用德治的手段,让学生更好的被管理,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定位。最后,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学校规训教育与学生的抵抗行为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叛的自我被塑造。在对结构的抵制中,他们产生对自我的认同,再造出了不同的主体。学校的惬意生活孕育了消费主义,乖张的行为下隐藏的是自卑的内心,学生对知识和文凭的洞察既抵制又认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充满义气和关系的江湖气息是他们的精神纽带。职校的学生就这样在结构和自主性的选择中重塑了自己“差生”的身份,进而加速了自身底层的再生产。
吴岚[3](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开始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图像化。当幻灯、电影、图片等符号和拟像淹没课堂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真实将何去何从?由于高新技术的冲击,实物教具发展的历史阶段由盛转衰了。也正是因为处在图像时代这一特定背景下,本文旨在重申实物教具“接触真实、联系生活”的独特价值。实物教具做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弥补图像的不足。并受传播学的启发从受众、媒介、教学这些方面思考。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分析入手,来证明小学学段和语文学科应用的必要性。再重点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实物教具有哪些益处,是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三个角度展开价值论述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调查和观察的研究方法,从配备、管理、自制、使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描述,并从中揭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点:实物教具本身面临着零配备和差管理的生存困境;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高意愿和低频率的现实矛盾;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方式随意和用途窄化的问题;师生对实物教具的自制缺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图像时代、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原因。最后对应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提升实物教具应用效果的综合性对策。一是配备上要基本划配、充分自制;二是管理上要专门保存、循环使用;三是使用上要因课制宜、因时而用;总之,要提高对实物教具的重视程度,强调实物教具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潘建田[4](2019)在《基于团队合作的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党的十九大开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上一层楼,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更加热切,尤其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服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素质护理人才培育的重任。高职教育分为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招收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意愿不强,管理难度较大。班级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班级管理的育人方式与教育育人不同,是通过组织、制度和管理影响人。针对五年制学生存在的班级管理问题突出,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现实,本研究首先从廓清现实问题出发,对笔者所在学院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所在班级管理突出问题进行了调查。接着,通过文献检索寻找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信息,经过对国外、国内相关信息的梳理,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问题的研究并不集中,散见于国内学者关于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主题的各种研究中。至于国外则因学制系统不同,可对位参考的研究没有,只能借鉴教育秩序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做法。以此为基础,再回归到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梳理,从中寻找可用做应对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根源,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尝试设计管理策略。最终,以团队合作理论为框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格式塔学派的社会互赖学习理论,探索形成团队合作班级团队管理策略。以该策略应对五年制高职护生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孤立、自我、非主流、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缺乏学习原动力等,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也影响班级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班级管理问题。经工作中短期实验验证,该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效果,可以期待长期应用能较好解决五年高职护生的班级管理问题,并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班级管理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
黄建华[5](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李向勤[6](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李胜利[7](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韩雄飞[8](2017)在《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文中认为身体书写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将身体与“我”紧密相连,身体不再是被忽视的、受精神压制的对象,而是肉体和灵魂的集合,是创造世界的主体,也是受社会规训的客体。对于身体书写的研究、探索和思辨既有认知自我的重要价值,又是建构社会的一种文学途径。本论文从身体书写视角出发,探究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梳理身体书写的文学流变,力图以文本的解析展示儿童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强调社会对儿童身体的尊重和解放。具体写作思路如下:绪论主要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社会学身体研究基本观点的梳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研究现状的总结,阐释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价值。并明确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明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启蒙主义思潮中的“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被损害的儿童身体作为社会的顽疾在问题小说中提出;二是将儿童身体作为人类精神的原乡和理想未来的精神寄托;三是呈现日常生活中真实、本能、可爱的儿童身体。第二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救亡运动中的文学想象。儿童身体虽然在阶级的话语规约下呈现出受虐的儿童身体、施暴的儿童身体和抗争的儿童身体三种形象谱系,但在具体作品中也显现出身体书写对意识形态的挣脱和僭越。儿童身体在与革命意识地相互纠缠中,既受到革命意识的规范,呈现出“复仇”型和“送信”型的儿童成长模式,也最终化为了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留下了革命打在身体书写上的烙印。在战争书写中,儿童文学一方面高扬身体的暴力美学,一方面将其转化成儿童间的“身体”游戏,带有浓重的狂欢化色彩,并在具体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个体生命对战争的反思。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作品坚守儿童本位立场,显现出儿童身体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多元形态。第三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集体主义中的形象统合。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儿童文学开始打造“新儿童”的身体形象,并将劳动作为锻造儿童身体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儿童身体也在集体话语中被同一化,最终淹没在集体中,成为集体的一员。第四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本位理论下的重新建构。以回忆文革时期儿童生存的经验来探讨儿童成长中的伤痛和蜕变。以对儿童服饰、发式描写的分析探讨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际遇的变迁。以儿童第二性征的身体成熟、对爱情的朦胧认知与渴望、对性的想象和在性问题处理不当上所受到的伤害等儿童的切身体验为基础,探讨身体书写中儿童性意识的觉醒。从对儿童身体的疾病、残疾等问题的书写探讨儿童在困境和苦难中的历练和成长。从身体消逝的三种类型探讨儿童文学的死亡书写,阐释儿童文学中向死而生的身体价值和死亡书写的美学意义。第五章主要讨论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文学“分化期”的多元表达。从在金钱崇拜社会中的儿童身体和在功利主义教育下的儿童身体两方面,探讨儿童文学对日常生活中儿童身体的书写。从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恐惧、乏爱、无助等多重情感的文学表达,形成文学镜像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并通过文学探讨留守生活对儿童身体的再造。以儿童成长的具体细节和儿童从顽童成长为革命小战士的人生历程展现儿童在战争中的蜕变。以儿童身体在童年生活、乡土生活中的诗意栖居探讨成人对童年的浪漫想象和对儿童身体的诗意表达。以对儿童网游文学中儿童身体呈现出平面化和类型化特点的分析,探讨消费文化和娱乐精神对儿童身体书写丰富性和立体性的冲击。结语部分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总结了儿童身体书写研究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指出研究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是指向对儿童生存问题和终极问题思考的一种方式。提出“身体”应该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予以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应注重对个体儿童身体的表达,建立一种“以人为本”、“以身体为本”的审美根基。同时,对“儿童身体”的尊重也应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儿童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打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整体的责任和义务。
邰雪梅[9](2017)在《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班主任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综观学术界对中日教育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中日班主任班级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中日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可见,中日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目前还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点,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日两国小学都非常重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各具特色,我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借鉴日本的一些有益的经验。本论文以中日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为研究对象,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学校与家庭﹑学生、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协调者。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性的教育活动。班主任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所负责的班级中的人﹑事﹑物进行有效地管理,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一项教育活动。中日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在实现社会化目标、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侧重了解研究学生、开展个别教育、完成计划和总结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在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方式、德育渗透的渠道和方法、学生行为评价标准、家校互动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分析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异同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启示:一是更新班级管理理念,提倡精细化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二是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包括创建班级集体和创设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三是拓展班级管理内容,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授课目标的实现、重视家校的沟通交流、构建班级的集体结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四是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倡导实行班主任制、开展年级管理、把学校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目标、举办各种课内外活动、师生和家长共同管理、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五是重构班级管理评价,要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多主体参与评价、重视过程与结果评价。
白勇华[10](2016)在《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十七年“戏改”无疑是影响面极大,改革极为深入的一次文化实践。本论文将十七年“戏改”的焦点放在民间与国家的关系上面,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力图把研究拓展到“戏改”中的人、剧团组织形式乃至戏曲的地方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研究十七年“戏改”过程中各种话语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试图从中剖析革命国家在介入传统戏曲过程的种种犹豫徘徊、前后冲突甚至走向彻底激进化的原因。国家话语进入民间,完成人民性对民间性的置换,但在历史戏、家庭戏和“鬼戏”的整理改编中展现出国家话语的裂痕,革命话语、启蒙个人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在十七年“戏改”期间,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革命文艺理论不只是把传统的戏曲现代化、革命化,同时还应看作是把它独立化,变成一个现代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不只是在传统戏曲里面加入某些现代元素问题,而是艺术理念、艺术文本、艺术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进行了结构性重组。而且,十七年“戏改”作为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分合博弈的过程,也不能看作国家话语力量对民间元素的单向规训,其中本土民间的要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寻求到自身的存在形态,福建地方戏剧种的复杂多样导致传统戏曲中的民间社会文化元素的强力自我维护动能显得尤为突出。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是系统工程,并总是在国家与民间之间不断地左右摇摆,民间的因素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因素在其中不断磨合,而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革命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博弈存在诸多妥协,民间力量作为隐性的在场一直影响着戏曲的机构和生态。革命意识形态在重建戏曲市场与戏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为了确保自身社会和文化理想能够有机地贯彻到戏曲当中去,强力的行政手段和革命样板戏的出现其实是改造精英话语如何在民间社会当中成功立足的一次逻辑延伸,是追求现代的民族国家大叙事合乎逻辑的产物,不能仅仅看作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特例。
二、试析班主任如何打造四十五分钟外的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班主任如何打造四十五分钟外的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中职学校规训机制与学生的主体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学校规训教育 |
二、反学校文化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田野概况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田野概况 |
第二章 教育分流:被筛选的职校学生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职业教育的恢复到发展 |
二、职业教育的地位重振与污名化 |
第二节 教育分流后的中职学生 |
第三节 管理教学:重在规训的教育方式 |
一、差者愈差的教育资源 |
二、校企合作:中观层面的分析 |
第三章 空间、时间与纪律:身体治理技术 |
第一节 空间隔离:被监视的个体 |
第二节 时间控制:“你不给他找事,他就给你找事” |
第三节 学校与班级的管理规则 |
一、学校对学生约束规训 |
二、学校对班级的管理规训 |
三、班级对学生的约束规训 |
第四章 底层社会再生产的隐性预演 |
第一节 职校学生的日常抗争 |
一、被无视的教师们:对教师权威的抗争 |
二、手机:学生与教师的博弈 |
三、自我与自由:职校学生的及时行乐 |
第二节 职校学生的“青少年社会” |
一、风格与符号 |
二、非正式关系 |
三、亲密关系与性别歧视 |
第三节 “无所谓学生”:一种消极的反抗 |
第五章 规训、惩罚与权力的再生产 |
第一节 金字塔式的层级监视 |
第二节 检查与考核 |
第三节 “感受教育”:温柔的治理术 |
第六章 中职学生的主体再造 |
第一节 被孕育的消费主义 |
第二节 乖张与内隐式自卑 |
第三节 自我矛盾与放弃 |
第四节 “江湖”与自我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样本表 |
附录2 :教师样本表 |
附录3 :对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对任课老师、实训老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对班主任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虚拟与真实的二重奏 |
二、实物于语文中的妙用 |
三、实物教具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三、文献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具 |
二、实物教具 |
三、图像时代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的依据与价值 |
第一节 实物教具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分类 |
一、实物教具的发展历程 |
二、实物教具的特点与分类 |
第二节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依据 |
一、小学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
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
第三节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价值 |
一、让学生从“图像人”还原到“实体人” |
二、促进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更好的衔接 |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打造简约而灵动的课堂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 |
一、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调查设计 |
二、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配备现状 |
三、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管理现状 |
四、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自制现状 |
五、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使用现状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实物教具本身面临着零配备和差管理的生存困境 |
二、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高意愿和低频率的现实矛盾 |
三、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方式随意和用途窄化的问题 |
四、师生对实物教具的自制缺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技术发展,图像泛滥 |
第二节 学校方面:投入不足,管理缺位 |
一、经费投入和人力支持不足 |
二、统筹谋划和协调落实不力 |
第三节 教师方面:认识不深,能力欠缺 |
一、认识程度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
二、综合能力欠缺,资源利用低效 |
第四节 学生方面:接触过少,自控力弱 |
一、接触实物教具过少,缺少互动 |
二、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自控力弱 |
第四章 提升实物教具应用效果的相关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实物教具的配置与管理 |
一、双渠道实现实物教具的合理配置 |
二、多方面改善实物教具的管理状况 |
第二节 提升实物教具的使用效果 |
一、更新教师的使用理念并提高重视程度 |
二、选用实物教具要契合教学内容和进度 |
三、使用时机要讲究节奏把握和进退适时 |
四、实物教具可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效结合 |
五、使用方式要强调过程演示和思维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团队合作的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团队合作 |
2.1.2 五年制高职 |
2.1.3 护生 |
2.1.4 班级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2.2 社会互赖理论 |
2.2.3 团队角色理论 |
第3章 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班级不良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学风建设和学生管理 |
3.2 问题学生和特殊学生数量多,管理难度大 |
3.3 学习基础差导致的厌学问题严重 |
3.4 组织逆反问题突出 |
第4章 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1 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 |
4.2 女生主导的班级氛围 |
4.2.1 青春期女护生情感丰富但心理脆弱 |
4.2.2 审美观的错失和扭曲 |
4.3 学习基础差,学习信心不足 |
4.4 青春期逆反心理 |
第5章 团队合作对于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的适用性研究 |
5.1 五年制高职护生的需要是团队合作管理模式开展的基础 |
5.1.1 渴望爱和归属的社交需要 |
5.1.2 渴望获得周围人理解和认可的尊重需要 |
5.2 护理工作的团队合作性是护生团队合作管理的动力 |
5.3 团队合作能优化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模式 |
5.4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导向作用 |
第6章 基于团队合作的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的策略 |
6.1 构建具有团队合作特征的班级组织 |
6.1.1 铸炼团队合作的班级管理内核 |
6.1.2 建立团队合作管理的组织骨架 |
6.1.3 建立立体交织的团队合作管理辅助组织 |
6.2 设定团队合作的班级管理目标 |
6.3 制定团队合作的监督和激励制度 |
6.4 建设团队合作的班级管理文化 |
6.5 建立团队合作的班级管理沟通模式 |
6.6 构建团队合作班级管理的外部环境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四节 章节大纲 |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
一、政局环境 |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
一、政治社会环境 |
二、文化建设政策 |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
一、剧团的脉络 |
二、活动情况 |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
小结 |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
一、大鹏国剧队 |
二、海光国剧队 |
三、陆光国剧队 |
四、明驼国剧队 |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
一、大宛国剧队 |
二、龙吟国剧队 |
三、干城国剧队 |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
一、劳军戏演出 |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
一、国光剧团 |
二、台湾京崑剧团 |
小结 |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
二、「京剧改革」论争 |
三、京剧演出活动 |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
小结 |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
四、复兴国剧特刊 |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
一、中国文化大学 |
二、台湾戏曲学院 |
三、台湾艺术大学 |
小结 |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
(6)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身体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的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启蒙主义思潮中的“发现” |
第一节 被损害的儿童:对儿童身体聚焦的问题小说 |
一、被弃置的儿童身体 |
二、童养媳的悲惨境遇 |
三、父权制对儿童身体的规训 |
四、“发现”儿童与倡导立人思想 |
第二节 被神化的儿童:美好理想在儿童身体上的投射 |
一、作为人类精神原乡的童年 |
二、童年回忆中审美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三、儿童身体作为真善美的符号象征 |
第三节 写实的儿童:日常生活中儿童身体的呈现 |
一、儿童身体“本我”化的欲望书写 |
二、生活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二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救亡运动中的文学想象 |
第一节 儿童身体的阶级归类 |
一、阶级对立下儿童身体的形象谱系 |
二、《分》:儿童身体在阶级话语下的规范与僭越 |
第二节 儿童身体确立在革命话语中 |
一、革命叙事中儿童的成长模式 |
二、经革命话语洗涤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三节 战争书写对儿童身体的想象与建构 |
一、战争中身体的暴力美学 |
二、“身体”游戏式的战斗想象 |
三、个体生命的战争记忆与反思 |
第四节 主潮之外:儿童身体的多元表达 |
一、《小坡的生日》:自由随性的儿童及其身体书写 |
二、《大林和小林》与《秃秃大王》:漫画式的身体书写 |
三、纯真的儿童:丰子恺笔下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三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集体主义中的形象统合 |
第一节“新儿童”的身体打造 |
一、走向精神化的儿童身体书写 |
二、受集体理性规约的儿童身体书写 |
三、社会身份主控下的儿童身体书写 |
第二节 在劳动中成长的儿童 |
一、以劳动能力作为评判儿童成长的标尺 |
二、以体力劳动为中心的儿童身体审美观 |
三、劳动:作为儿童成才的主要路径 |
四、爱劳动:作为榜样的理想儿童 |
第四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本位理论下的重新建构 |
第一节 见证与还原:儿童的文革经验和身体印迹 |
一、暴力经验与儿童的文革记忆 |
二、饥饿的肉身 |
三、游戏中儿童身体的狂欢 |
四、儿童身体在苦难的历练中成熟 |
第二节 儿童身体在服饰-发式中的言说 |
一、服饰-发式与儿童自我意识 |
二、儿童成长际遇中服饰-发式的变迁 |
第三节 儿童身体性意识的觉醒 |
一、羽化成蝶:少女身体生长的秘密 |
二、唯美、节制的身体欲望书写 |
三、青春期的性幻想与性伤害 |
第四节 疾病中儿童身体的书写 |
一、儿童在疾病中的历练成长 |
二、残疾儿童的生命探寻 |
第五节 身体消逝的文学表达 |
一、儿童文学死亡书写的三种类型 |
二、向死而生的身体价值与死亡书写的美学意义 |
第五章 儿童身体书写在儿童文学“分化期”的多元表达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儿童身体 |
一、在金钱崇拜社会中的儿童身体 |
二、功利主义教育下的儿童身体 |
第二节 留守:困境中儿童身体的沉浮 |
一、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文学镜像 |
二、留守生活对儿童身体的文学再造 |
第三节 重述战争题材小说中的儿童身体 |
一、受战争洗礼的儿童身体书写 |
二、从顽童成长为革命小战士 |
第四节 童年的浪漫想象与儿童身体的诗意表达 |
一、回望童年:儿童身体的诗意栖居 |
二、乡土大地上儿童身体的诗化书写 |
第五节 儿童网游文学:娱乐文化主控下被抽空的儿童身体 |
一、儿童网游文学的诞生与其娱乐化走向 |
二、《查理九世》与“赛尔号”:儿童身体的平面化与类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1.班主任 |
2.班级管理 |
3.班主任班级管理 |
二、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异同 |
(一)相同之处 |
1.实现社会化目标 |
2.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
3.侧重于了解研究学生 |
4.开展个别教育 |
5.完成计划和总结 |
(二)不同之处 |
1.班主任工作着眼点不同 |
2.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方式不同 |
3.德育渗透的渠道和方法不同 |
4.对于学生行为评价标准不同 |
5.家校互动方式不同 |
三、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比较的启示 |
(一)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
1.精细化管理 |
2.全员参与管理 |
(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 |
1.创建班级集体 |
2.创设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 |
(三)拓展班级管理内容 |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2.注重授课目标的实现 |
3.重视家校的沟通交流 |
4.构建班级的集体结构 |
5.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6.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 |
(四)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
1.实行班主任制 |
2.开展年级管理 |
3.学校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目标 |
4.举办各种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成长 |
5.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管理 |
6.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 |
(五)重构班级管理评价 |
1.评价内容多样化 |
2.多主体参与评价 |
3.重视过程与结果评价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
附件 |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
附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试析班主任如何打造四十五分钟外的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中职学校规训机制与学生的主体建构[D]. 王秋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团队合作的五年制高职护生班级管理研究[D]. 潘建田.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6]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8]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研究[D]. 韩雄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日两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比较研究[D]. 邰雪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10]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D]. 白勇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