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伊什基里克成矿带金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邓小华,张静,杨利亚,何西恒,许骏,廖震,王洋,张岩[1](2021)在《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红石铜矿床硫同位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卡拉塔格红石铜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北段,矿床产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而呈脉状;成矿过程包括早、中和晚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脉、石英—硫化物脉以及石英—碳酸盐—石膏细脉为标志;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青磐岩化等中低温蚀变组合为特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1.9‰~3.6‰之间,平均为1.2‰,其中黄铁矿δ34S值为-1.1‰~3.6‰(平均值1.3‰),黄铜矿δ34S值为-1.9‰~1.6‰(平均值0.5‰),闪锌矿δ34S值为2.0‰~3.5‰(平均值2.8‰)。从早到晚,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显示逐渐降低的特点,表明成矿过程中硫源发生了变化或成矿流体系统性质有所改变,由与石英斑岩有关的矿化过渡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红石矿床地质与流体特征与新疆北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一致,应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李钊[2](2016)在《伊宁地块阿吾拉勒—巩乃斯地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西天山伊宁地块阿吾拉勒—巩乃斯地区广泛分布石炭纪火山岩系,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和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分布面积占石炭系90%。该火山岩系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鉴定其构造背景是了解西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和构造体制转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区内大哈拉军山组和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查阅各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编绘区域地质图,合理划分火山岩地层层序,掌握其时空分布状态、岩石组合、区域变化规律,划分喷发旋回,建立年代格架,总结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两组火山岩在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不同的构造属性,分析源区性质和成因类型,为探讨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通过大哈拉军山组和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的对比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总体为一套基性—中性—酸性连续出露的岩石组合,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同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熔岩与碎屑岩厚度比为3.4:6.6,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熔岩厚度比为1:8:1,出露厚度由西向东递增;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总体以中基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酸性(流纹岩)成分为主,缺少或缺失安山岩,多处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熔岩与碎屑岩厚度比为4.3:5.7,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熔岩厚度比为4:3:3,出露厚度由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变化幅度较大。2.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以爆发相为主,溢流相次之,爆发指数普遍较大,可划分56个喷发旋回;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次之,爆发指数偏小,可划分35个喷发旋回。3.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343317Ma,主体属早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319294Ma,主体属晚石炭世;研究区火山活动持续时间长且规模大,火山作用由西向东呈现由老变新的特征。4.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整体属钙碱性系列,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显示岛弧或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与裂谷火山岩相近。5.大哈拉军山组玄武岩浆源自受消减板片析出的流(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安山岩浆来源于受地幔楔影响的地壳根部,酸性岩浆则起源于稳定的下地壳,与幔源岩浆物质混合而成;晚石炭世造山带根部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伊什基里克组玄武岩浆,长英质岩浆是玄武岩浆对下地壳的底侵作用造成前寒武纪基底重熔而形成的,安山岩浆则是基性和酸性岩浆在接触部位发生物质交换的结果。6.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于南天山洋和北天山洋相向向伊宁地块之下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俯冲作用结束后,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而伊什基里克组双峰式火山岩则是伸展作用萌芽期的产物。南天山洋闭合时间为晚志留世—早石炭世,北天山洋至早石炭世末期最终封闭,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在伸展体制下形成初期裂谷再逐步趋于成熟,晚二叠世真正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顾雪祥,章永梅,周超,刘瑞萍,章幼惠,王新利,彭义伟,董连慧,涂其军[3](2014)在《西天山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文中研究指明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是新疆西天山北缘博罗科努多金属成矿带上的一个典型矽卡岩矿床,其成岩成矿时代此前尚无确切的年代学资料。作者通过对与成矿相关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76.4±3.2)Ma和(365.6±3.5)Ma,表明其侵入时代为晚泥盆世,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俯冲消减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产物。矽卡岩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68.9±3.1)Ma,加权平均年龄为(366±2)Ma,与成岩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哈勒尕提矿床与同一成矿带上的艾木斯呆依"可克萨拉铁铜矿床、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等一起,构成了一个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
赵军[4](2013)在《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环境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新疆阿吾拉勒山西段为晚石炭世—二叠纪的陆相火山岩区,区内分布众多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点)。本论文对该区二叠纪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对花岗岩类侵入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同时,对区内5个典型铜矿床(点)进行了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对比研究、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硫、铅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铜矿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讨论了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矿环境,总结了区域铜矿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模式,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阿吾拉勒山西段下二叠统陆相双峰式火山岩、次火山岩和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以碱性和偏碱性系列为主,整体高Na2O、高Al2O3、低TiO2、富碱,亏损Nb、Ta。三类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因和岩浆来源,其中,下二叠统玄武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来源于弱亏损地幔,并受到了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次火山岩来源于前寒武纪基底物质(老地壳)的重熔,流纹斑岩兼具S型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中—酸性侵入岩可能来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但有较多石炭纪岛弧火成岩(新地壳)的加入,花岗岩类为I型花岗岩。2.该区晚古生代晚期的4个花岗岩类岩体锆石U-Pb年龄结果介于278.2±0.8Ma~312.9±1.3Ma之间,与区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一致。但是,这些岩石中含有较多的继承锆石,其年龄值主要分布在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之间,可能代表了源岩中加入了石炭纪火成岩的物质。3.群吉萨依辉绿玢岩中含有大量继承变质锆石,其年龄值较一致,介于1781.2±7.7Ma~1807.1±5.1Ma之间,平均为1794.8±4.7Ma,这是西天山地区目前获得的最老的锆石年龄。109矿区流纹斑岩中的继承变质锆石年龄结果也存在750Ma~1254Ma(6个)和1739Ma~1961Ma(4个)两组年龄。尽管这些锆石均为继承变质锆石,但与前人获得的西天山前寒武纪变质岩Nd模式年龄、岩浆锆石年龄和变质事件时代较为一致,说明该区不仅存在早元古代晚期的结晶基底,而且早二叠世次火山岩的形成还与这些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密切相关。4.重新对阿吾拉勒山西段的铜矿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其简化为次火山岩型和热液脉型两种类型。次火山岩型铜矿床(点)产出于中、南部地区,赋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底部或上部火山岩地层,受火山机构中的次火山岩体和断裂破碎带控制,成矿流体规模较小,形成于较“干”的地质环境,成矿物质以地幔或深部岩浆源为主;热液脉型铜矿床(点)产出于北部地区,赋矿地层为下二叠统顶部火山岩地层与中二叠统沉积地层接触面附近,成矿流体为一种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由火山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形成,规模较大,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地幔源为主。5.该区晚古生代晚期的裂谷演化持续时间可能较短,早二叠世是其主要阶段,早二叠世末期曾形成很小范围的海盆环境。但中二叠世以后,构造环境由拉伸转为挤压,裂谷演化终止。因此,该区的裂谷为一规模较小的不成熟裂谷。区域成矿与裂谷演化具有空间一致性。裂谷演化导致的陆相火山活动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层。矿源层的差异、控矿构造的不同以及火山活动的强弱决定了在裂谷带南北不同部位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铜矿床。6.由于裂谷拉张规模较小,导致岩浆分异演化较弱,期次少,埋深浅,流体来源和规模均有限,成矿物源缺乏持续供给,因此,该区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铜矿床。相较而言,热液脉型比次火山岩型具有更好的成矿条件和复杂的控矿因素,是该区今后铜矿勘查的重点。受成矿环境的制约,区内铜矿形成深度较浅,深部找矿潜力不大,但个别矿床深部仍具一定的找矿前景,如奴拉赛铜矿和克孜布拉克铜矿。
段士刚,张作衡,赵军,蒋宗胜,洪为[5](2012)在《新疆西天山敦德大型铁锌矿床地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天山造山带是新疆富铁矿的主要产区,铁矿资源分布广、远景大、富矿多、富矿比例大,产有雅满苏、磁海、式可布台、松湖、查岗诺尔、智博、备战等数个大中型富铁矿。其中,西天山的敦德铁锌矿床以其粗大的磁铁矿结晶颗粒、铁与锌伴生而独具特色。敦德铁锌矿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于
洪为[6](2012)在《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西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西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自2004年以来,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勘查或发现了数个大中型的铁矿床。查岗诺尔大型磁铁矿床位于西天山北缘阿吾拉勒东段,赋矿围岩系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可能是早石炭世末期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板块之下的大陆边缘岛弧的产物。该矿床主要由Fe Ⅰ和Fe Ⅱ两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Fe Ⅰ底盘夹一个透镜状大理岩,主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受NW、NWW、NE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发生在围岩中的各种层间裂隙或断裂中。围岩蚀变主要呈现为石榴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绿泥石化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位素质谱和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Sm-Nd年代学等研究,并将查岗诺尔铁矿与其它典型矿床进行类比研究,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构建成矿模式,为深入总结阿吾拉勒成矿带中铁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矿体赋存于大哈拉军山组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中,发育石榴石、透辉石、方柱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钾长石等脉石矿物,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伴有少量的赤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斑点状、斑杂状、豹纹状、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等,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共生边结构等较为常见。(2)矿床的蚀变分带具有热液矿床的特点。根据矿石组构和矿物共生特征,可以划分为岩浆期和热液期(包括矽卡岩亚期和石英-硫化物亚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磁铁矿-透辉石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磁铁矿-石榴石-阳起石阶段、青磐岩化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6个成矿阶段。(3)利用电子探针对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的研究表明,矿床发育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为组合的钙质矽卡岩,与国内外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的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具有相似性。在磁铁矿和赤铁矿的Ca+Al+Mn vs Ti+V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的区域;磁铁矿的TiO2-Al2O3-MgO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4)岩浆期的磁铁矿∑REE很低,稀土配分模式大致呈轻、重稀土较富集而中稀土亏损的U型,富Ti、V、Cr,表明铁质可能来自安山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矽卡岩亚成矿期的磁铁矿∑REE极低,略微富集LREE,其它稀土元素亏损强烈,贫Ti、V,略富集Ni、Co和Cu。矽卡岩亚期的含矿和无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REE含量相对较高,呈HREE富集、LREE亏损、弱正Eu异常的分布型式,显示了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特征,暗示与其共生的磁铁矿也是通过热液流体与围岩地层的交代反应生成的,铁质来自围岩。(5)磁铁矿氧同位素显示,从岩浆期到矽卡岩期,δ18O具有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围岩蚀变等热液活动对成矿流体的改变。岩浆成矿期和矽卡岩期硫同位素主要显示岩浆来源,但岩浆期可能有少量围岩地层硫或海水硫的混入。成矿晚期阶段的方解石δ13CPDB-δ18OSMOW呈正相关,指示可能存在不同类型NaCl浓度混合或流体-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大理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6)成矿晚期方解石中的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相关性表明,在随着成矿作用的逐渐进行,晚期流体的盐度逐渐降低,可能经历了等温混合作用以及不同温度、盐度的流体的混合过程。(7)与磁铁矿关系密切的石榴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316.8±6.7Ma,指示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时间,表明主要的磁铁矿体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成矿作用及其高温热液蚀变不是矿区二叠纪岩体侵入携带的岩浆热液与大理岩发生的矽卡岩化所导致的,可能是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喷发后的岩浆期后热液与下伏大理岩发生的接触交代反应所引起的。(8)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典型矿物的稀土微量分布型式,并将查岗诺尔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火山岩型(包括岩浆型)铁矿进行对比,认为查岗诺尔铁矿可能是岩浆型和矽卡岩型(主要)的复合叠加矿床,矽卡岩化对铁成矿有重要的贡献。
张志欣[7](2011)在《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阿尔泰南缘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中铁矿主要产在麦兹和克兰火山沉积盆地中。乌吐布拉克中型铁矿床位于麦兹盆地中,与其它铁矿地质特征相似,是该类铁矿的典型代表,该矿赋矿围岩为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黑云母变粒岩、条带状角闪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产于矽卡岩带中,矿区内发育花岗岩。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乌吐布拉克铁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内部及周围发育大量矽卡岩。矿石矿物相对简单,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磁赤铁矿,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石英、方解石等。(2)根据野外及室内镜下观察矿物的组合与穿插关系,将成矿作用划分为2期,即矽卡岩期与表生氧化期。矽卡岩期进一步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3)石榴石端元组分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端元组分以透辉石为主,角闪石端元组分主要为铁镁钙闪石,均表现出钙质矽卡岩特点。磁铁矿为岩浆热液型磁铁矿,形成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4)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属高-中温、高-中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高-中密度的NaCl-H2O体系;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以NaCl-H2O型为主,局部混合有CO2-H2O型流体。(5)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而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及岩石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斜长角闪岩。(6)与磁铁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43.6±4.1 Ma与244.2±4.2 Ma,限定铁矿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首次确定阿尔泰存在三叠纪成矿作用。(7)矿区英云闪长岩和黑云母英云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85.6±2.3 Ma和387.7±2.1 Ma,为中泥盆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早于成矿时代,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缘弧。(8)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成矿机制可能为早三叠世岩浆热液交代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矽卡岩矿物,在矽卡岩退化蚀变过程中形成了磁铁矿体。
卢宗柳[8](2009)在《我国电气石资源潜力分析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电气石是一种可供利用的天然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新型功能矿物材料。因电气石存在自发电极,在其微粒周围存在静电场现象、能发射远红外线、释放负离子等可供开发利用的特性,所以,电气石的开发利用已成为21世纪新型功能矿物材料研发热点之一。虽然我国电气石矿产资源很丰富,但对可供利用电气石资源储量、分布等情况还不甚清楚,针对电气石矿物特性的应用基础理论和综合利用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电气石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及产品开发还是空白。本论文运用地质、生物和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及前沿理论,对我国电气石的矿床特征、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及国内外电气石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成功研制出电气石复合硼肥制作技术和工艺,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性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电气石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首次根据成矿作用、成矿方式、成矿物质来源及时空分布特点将我国电气石矿床划分为:花岗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热水沉积型和表生沉积型五种类型,并对各类型矿床的特征进行了阐述;通过实地调研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我国大地构造特点,编制了我国第一张1:400万的《中国电气石矿产资源分布图》。2、以硼元素含量为参数,以不同产地的电气石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先进测试技术(电子探针、能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ICP光谱等)为手段,以理论和实测数据为基础,首次对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电气石的含硼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印证了电气石理论上含硼高的特点,还为我国含硼高的电气石的利用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本文实验选用的江西白云山电气石,其B含量达到3.43%(B2O3含量为11.06%),含硼量较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3、通过对国内外电气石开发利用现状的全面研究,提出将电气石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设想及开发前景;并通过对我国土壤含硼和耕地缺硼情况以及硼元素作用于农作物的生理机制及效用的深入探讨,结合我国硼肥资源紧缺现状,首次提出了利用电气石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含硼高的化学特性,替代硼砂用于制作电气石硼肥的思路。4、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提出了以高温焙烧法和化学法(添加酸、碱活化剂)相结合的电气石活化处理法,有效地将硼从电气石晶体结构中分离并溶于水而被农作物吸收;根据溶硼效果、经济性、安全性及环保性等因素综合选定用Na2CO3作为化学活化剂效益最大,并有利于产业化生产。5、创立了将活化处理的电气石粉与未经处理的电气石粉混匀制成高活性电气石硼肥的硼肥制作方法,充分利用了电气石含硼高的化学特征和独特的物理性质,使电气石硼肥除具有一般硼肥的功效外,还具有抗土壤氧化、刺激植物生长,并能吸附土壤中的部分重金属及残留农药,净化植物生长环境等环保特性;并根据需要在高活性硼肥中加入其它农作物所需的有关元素及矿物原料,制备不同功能的电气石复合肥料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流程等创新性成果。6、本文研究成果已于2008年4月23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为:ZL200610021331.9,专利名称为“电气石活化处理方法及用该方法制备的高活性电气石硼肥”)。
聂江涛,魏刚锋,李永军,李赛赛[9](2008)在《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尔戈带金矿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文中指出通过对西天山伊什基里克山东段的尔戈带金矿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和岩组分析得出,金矿赋矿层位属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上段岛弧火山碎屑岩。矿区在海西期发生了3次构造活动:早石炭世晚期,伊什基里克背斜核部产生的右行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带内发育片理化带、S-C面理、A型褶皱、A型线理、石英亚颗粒、波状消光、旋转碎斑系和构造透镜体等,石英亚组构均具有小圆环带趋势和强极密部(c+g)型式,开角约36°,1σ≈317°∠84°;晚石炭世,韧-脆性剪切带经历左行剪切,随着脆性程度的增加,近东西向左行压扭性断裂形成,应变椭球为三轴扁椭球状,平面压扁型应变;晚石炭世末期到早二叠世,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带产生。尔戈带金矿体位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与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的叠加部位,韧-脆性剪切带使部分金元素从矿源层分溢出来,产生初步聚集,其后压扭性断裂中局部张扭性部位是金沉淀、富集的有利场所,并在此形成金矿体。因此,早石炭世晚期到早二叠世,矿区内发育的韧-脆性剪切带和断裂(带)对尔戈带金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周圣华,胡庆雯,田培仁[10](2008)在《论新疆伊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铜(钼金)矿的相随相伴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中亚成矿域中的斑岩型铜(钼金)矿,有别于滨太平洋区的斑岩铜矿,它们大部分是形成于大洋消亡之后,与A型俯冲或后碰撞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有关,并非都形成于岛弧发展阶段,且常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产于陆相-亚陆相火山岩内)时间相随、空间相伴,两者属于一个统一的岩浆系统;浅部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深部是高温斑岩型铜(钼金)矿,其成矿特点表现出两者元素组合连续、过渡与转化,两者类型相随相伴。
二、新疆伊什基里克成矿带金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伊什基里克成矿带金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红石铜矿床硫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3 样品及测试方法 |
4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硫同位素组成及分馏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矿床成因探讨 |
6 结论 |
(2)伊宁地块阿吾拉勒—巩乃斯地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来源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依据 |
1.1.2 论文选题来源 |
1.1.3 论文选题意义 |
1.2 阿吾拉勒—巩乃斯地区火山地层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技术方法 |
1.3.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拟解决主要问题 |
1.5 论文相关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交通位置 |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单元划分 |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2.2.2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
2.3 研究区地层划分 |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 |
2.4.1 研究区断裂构造 |
2.4.2 研究区褶皱构造 |
2.5 研究区岩浆活动 |
第三章 研究区石炭纪火山岩地质特征 |
3.1 研究区石炭纪火山地层概述 |
3.2 大哈拉军山组(C_1d)火山岩地质概况 |
3.2.1 大哈拉军山组地层划分沿革 |
3.2.2 大哈拉军山组剖面列述 |
3.2.3 大哈拉军山组岩石学特征 |
3.2.4 大哈拉军山组岩石组合和区域变化 |
3.2.5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喷发序列 |
3.3 伊什基里克组(C_2y)火山岩地质概况 |
3.3.1 伊什基里克组地层划分沿革 |
3.3.2 伊什基里克组剖面列述 |
3.3.3 伊什基里克组岩石学特征 |
3.3.4 伊什基里克组岩石组合和区域变化 |
3.3.5 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喷发序列 |
第四章 研究区火山岩年代学依据 |
4.1 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
4.2 研究区化石资料及其对火山地层年代的限定 |
4.3 区域年代学格架 |
第五章 研究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 大哈拉军山组(C_1d) |
5.1.1 C_1d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2 C_1d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3 C_1d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4 C_1d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伊什基里克组(C_2y) |
5.2.1 C_2y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2 C_2y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3 C_2y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4 C_2y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六章 C_1d与C_2y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1 C_1d与C_2y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对比 |
6.2 C_1d与C_2y火山岩主量元素对比 |
6.3 C_1d与C_2y火山岩稀土元素对比 |
6.3.1 C_1d与C_2y玄武岩对比 |
6.3.2 C_1d与C_2y流纹岩对比 |
6.4 C_1d与C_2y火山岩微量元素对比 |
6.4.1 C_1d与C_2y玄武岩对比 |
6.4.2 C_1d与C_2y流纹岩对比 |
6.5 C_1d与C_2y火山岩Sr-Nd同位素对比 |
6.6 C_1d与C_2y火山岩构造环境判别与对比 |
第七章 C_1d与C_2y火山岩岩石成因 |
7.1 C_1d与C_2y火山岩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 |
7.2 C_1d与C_2y火山岩源区性质 |
第八章 C_1d与C_2y火山岩区域构造演化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西天山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
4.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
5 讨论 |
6 结论 |
(4)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环境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进展 |
1.1.1 地质矿产勘查及开发历史 |
1.1.2 成矿构造背景研究进展 |
1.1.3 矿床研究现状 |
1.1.4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完成的工作量 |
1.3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长城系特克斯群(ChT) |
2.1.2 石炭系 |
2.1.3 二叠系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2.3 火山穹窿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2.5 区域地球化学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区域岩浆作用及构造环境 |
3.1 火山岩 |
3.1.1 火山岩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 |
3.1.2 主量元素特征 |
3.1.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3.1.4 岩浆来源及岩石成因 |
3.2 侵入岩 |
3.2.1 侵入岩地质学和岩相学特征 |
3.2.2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3.2.3 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
3.2.4 侵入岩的成因类型 |
3.2.5 侵入岩成因 |
3.3 构造环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 穷布拉克铜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2 莫斯早特铜矿区 |
4.2.1 矿区地质 |
4.2.2 矿床特征 |
4.3 群吉萨依和群吉铜矿区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床特征 |
4.4 109 铜矿点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
5.1 穷布拉克铜矿床 |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5.1.3 围岩地层含矿性研究 |
5.1.4 成矿流体来源 |
5.2 奴拉赛铜矿床 |
5.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2.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5.2.3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
5.3 群吉萨依、群吉、109 铜矿床(点) |
5.3.1 稳定同位素研究 |
5.3.2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
5.4 矿床类型划分 |
5.4.1 前人划分方案存在的问题 |
5.4.2 本论文的划分方案 |
5.5 金属矿物沉淀机制 |
5.5.1 热液脉型铜矿床 |
5.5.2 次火山岩型铜矿床 |
5.6 小结 |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
6.1 地层控矿作用 |
6.2 构造控矿作用 |
6.2.1 褶皱构造 |
6.2.2 断裂构造 |
6.2.3 火山穹窿 |
6.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6.4 成矿模式 |
6.4.1 成矿环境 |
6.4.2 成矿流体 |
6.4.3 成矿物质来源 |
6.4.4 成矿模式 |
6.5 下一步找矿方向探讨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疆西天山敦德大型铁锌矿床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 |
2 讨论 |
(6)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理位置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火山岩特征 |
3.1 岩相学 |
3.2 岩石地球化学 |
3.3 U-Pb年代学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质 |
4.1 矿区地质特征 |
4.2 矿体地质特征 |
4.3 围岩蚀变 |
4.4 成矿期次 |
4.5 矿物学特征 |
4.6 矽卡岩形成机制 |
4.7 矽卡岩化与铁成矿 |
4.8 小结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 |
5.4. 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 |
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2 Sm-Nd年代学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矿床成因对比 |
6.5 成矿模式 |
6.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铁资源现状 |
1.1.2 沉积变质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3 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4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1.5 矿床研究新方向 |
1.2 选题意义及依据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2.3.1 区域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小结 |
第三章 矿区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3.1 侵入岩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3.2 侵入岩形成时代 |
3.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3.2.2 测试结果 |
3.2.3 地质意义 |
3.3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层 |
4.1.2 矿区构造 |
4.1.3 侵入岩 |
4.2 矽卡岩 |
4.2.1 矽卡岩矿物组合及分带 |
4.2.2 矽卡岩矿物成分 |
4.2.3 矽卡岩成因及类型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形态及产状 |
4.3.2 矿石类型 |
4.3.3 矿石结构构造 |
4.3.4 磁铁矿特征 |
4.3.5 磁铁矿类型及成因 |
4.3.6 矿物组成 |
4.3.7 围岩蚀变 |
4.3.8 成矿期次划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5.1.3 显微测温结果 |
5.1.4 成矿流体性质 |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2.1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
5.2.2 硫同位素组成 |
5.3 稀土元素特征 |
5.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3.2 分析结果 |
5.3.3 围岩及矽卡岩成因 |
5.3.4 成矿环境及流体来源指示 |
5.3.5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成矿机制探讨 |
6.1 矿床成因类比 |
6.1.1 硅铁质建造型铁矿(BIF) |
6.1.2 火山岩型铁矿(VHMS) |
6.1.3 矽卡岩型铁矿(SKARN) |
6.2 成矿时代 |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2.2 测试结果 |
6.2.3 地质意义 |
6.3 成矿作用 |
6.3.1 成矿流体 |
6.3.2 成矿物质 |
6.3.3 铁元素迁移形式及沉淀富集条件 |
6.3.4 矽卡岩形成机制 |
6.4 矿床成矿模式 |
6.5 找矿模型 |
6.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个人简历 |
(8)我国电气石资源潜力分析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电气石矿物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1 国外电气石矿物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
1.2.2 国内电气石矿物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
1.2.3 以往研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完成的工作量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我国电气石矿物资源潜力分析 |
2.1 我国电气石矿床主要类型 |
2.1.1 各类型矿床特征及典型矿床 |
2.2 我国电气石矿床分布规律及矿床分区 |
2.3 我国电气石矿产分布产出特点 |
2.4 我国电气石矿床成矿规律分析 |
2.4.1 大地构造与电气石成矿的关系 |
2.4.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2.4.3 我国电气石矿床的成矿机理 |
2.5 电气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
第三章 我国电气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
3.1 电气石族矿物特征 |
3.1.1 电气石族矿物组成 |
3.1.2 电气石族矿物化学组成 |
3.1.3 电气石晶体化学 |
3.1.4 电气石晶体结构与形态 |
3.1.5 电气石矿物常见特征 |
3.2 电气石矿物的物理化学特征 |
3.2.1 电气石族矿物的电性特征 |
3.2.2 电气石的磁性特征 |
3.2.3 负离子释放特性 |
3.2.4 电气石矿物的含硼特征 |
3.3 电气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 |
3.3.1 电气石电性特征的应用 |
3.3.2 电气石磁性特征的应用 |
3.3.3 电气石负离子释放特征的应用 |
3.3.4 电气石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第四章 高效电气石硼肥的研制 |
4.1 硼元素在农业领域中的开发利用 |
4.1.1 国内外硼肥利用状况 |
4.1.2 我国土壤含硼及耕地土壤缺硼情况 |
4.1.3 土壤有效硼诊断指标 |
4.1.4 影响土壤有效硼的因素 |
4.1.5 硼在作物中的生理作用及效应 |
4.1.6 电气石的含硼量情况 |
4.1.7 用电气石制作肥料的现状 |
4.2 电气石硼肥制作 |
4.2.1 电气石物化特性 |
4.2.2 电气石硼肥的制作原理 |
4.2.3 电气石中硼元素的溶出工艺及条件试验 |
4.2.4 每次试验溶出硼最佳效果的样品 |
4.2.5 试验结果原因分析 |
4.3 电气石硼肥的制作工艺 |
4.3.1 电气石硼肥的制作工艺 |
4.3.2 电气石硼肥制作工艺流程 |
4.4 电气石硼肥样品的制备 |
4.4.1 原料 |
4.4.2 电气石硼肥样品制备 |
4.5 电气石硼肥样品的性能检测结果及分析 |
4.6 电气石硼肥的肥效试验 |
4.6.1 脐橙种植中的肥效试验 |
4.6.2 油菜种植中的肥效试验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尔戈带金矿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特征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1.2 矿源层 |
1.3 矿石特征和围岩蚀变 |
2 构造特征 |
2.1 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
2.1.1 几何学和岩石学特征 |
(1) 初糜棱岩: |
(2) 糜棱岩化晶屑岩屑凝灰岩: |
2.1.2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
2.2 脆性断裂 (带) 特征 |
2.2.1 近东西向断裂特征 |
2.2.2 北西向断裂带构造特征 |
3 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
3.1 矿体特征 |
3.1.1 近东西向断裂与韧-脆性剪切带叠加部位 |
3.1.2 北西向断裂带与韧-脆性剪切带叠加部位 |
3.2 控矿作用 |
3.2.1 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 |
3.2.2 脆性断裂 (带) 对金矿的控制 |
4 结语 |
(10)论新疆伊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铜(钼金)矿的相随相伴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序言 |
1 裂谷地质与构造 |
2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3 几个典型矿例[7] |
3.1 吐拉苏火山断陷盆地 |
3.2 乌孙山破裂复背斜区 |
3.3 恰合博火山机构区 |
4 相随相伴规律分析[14] |
4.1 元素组合演化的连续性① |
4.2 成矿的统一性与阶段性② |
4.3 类型配置与元素分带性[15] |
4.4 两种矿床类型空间配置形式[16] |
(1) 环形分布 |
(2) 线形分布 |
四、新疆伊什基里克成矿带金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红石铜矿床硫同位素研究[J]. 王鑫,邓小华,张静,杨利亚,何西恒,许骏,廖震,王洋,张岩. 地质科学, 2021(03)
- [2]伊宁地块阿吾拉勒—巩乃斯地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伊什基里克组火山岩对比研究[D]. 李钊. 长安大学, 2016(02)
- [3]西天山哈勒尕提铁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J]. 顾雪祥,章永梅,周超,刘瑞萍,章幼惠,王新利,彭义伟,董连慧,涂其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5)
- [4]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成矿环境与成矿规律研究[D]. 赵军. 长安大学, 2013(07)
- [5]新疆西天山敦德大型铁锌矿床地质特征[J]. 段士刚,张作衡,赵军,蒋宗胜,洪为. 矿床地质, 2012(S1)
- [6]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D]. 洪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7]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张志欣.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
- [8]我国电气石资源潜力分析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D]. 卢宗柳. 中南大学, 2009(03)
- [9]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尔戈带金矿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J]. 聂江涛,魏刚锋,李永军,李赛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04)
- [10]论新疆伊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铜(钼金)矿的相随相伴规律[J]. 周圣华,胡庆雯,田培仁. 矿产与地质,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