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文献综述)
杜剑南[1](2020)在《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考”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即“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改变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实施。纵观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从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演变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和各地方自主命题并存,又逐步发展为现今全国基本统一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而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将研究重心聚焦在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上。研究以十年为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十年来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有两种,即大纲卷和新课标卷,而新课标卷又是现阶段“高考”所使用的试卷,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课标卷的内容变化特点。基于此,研究选取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有哪些变化及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有关“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比较”“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本研究一来将试卷框架与题型结构分开比较;二来完善了高中理科数学中所有知识点,本研究共统计出347个知识点(其中必考内容312个知识点,选考内容35个知识点),以此进一步细化知识点的统计,以便更好地观察高考数学试卷中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数学高考试题的相关特点,在现有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中七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含量和阅读量,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以往模型中各水平因素的相关描述,并以举例高考试题的方式,将各因素水平与之对应分析,最后将近十年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按照九个难度因素进行编码,进而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公式计算出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相关难度。通过比较法分析了近十年新课标卷中四种类型总计21套理科数学试卷——即新课标全国卷(3套)、新课标全国卷Ⅰ(7套)、新课标全国卷Ⅱ(7套)以及新课标全国卷Ⅲ(4套)在框架结构(考试的时间、试卷的总分、试卷指导语)、题型结构(题型的种类、各题型数量、所占分值)、知识结构(知识点总数及覆盖率、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值)以及难度(各题型难度、各知识单元难度、整卷难度)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并总结变化特征。通过访谈一线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完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新高考”试卷命制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中的考试形式、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以及试卷说明进行比较发现,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整体的稳定性;对选择、填空、解答题的数量和分值以及知识点数目的比较发现,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总知识点数、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以及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比较后发现,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不同题型和整卷的难度比较中发现,试卷难度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不同种类试卷的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基于研究结果对高考命题的建议:打破命题定势,改变出题结构与数量,适当增加试题灵活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均衡试题综合难度;尽量全面考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持续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对高中教学的建议:继续与时俱进的注重“双基”,重视数学本质,培养通性通法;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重视试题相关情境的创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周奕灵[2](2020)在《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强调,在数学试题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无疑会出现在各个地区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并且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还会继续增加,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然而目前有关数学史与高考的研究很少,多停留在对个别题目或者某地区某年的试卷评析.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了数学史融入高考数学试题的5个命题原则,包括适纲性原则、选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其次,将数学史融入试题的命题策略归纳为四类: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内隐式;与此同时,总结出这类试题的五个命题特点,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实践探索能力的考查以及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查.第二部分按照高考数学主干知识进行分类,选取典型试题进行评析.通过统计2011年至2019年间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情况,分析数学史在高考数学中的融入情况,以及与教材中的数学史料的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人、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最后,在前文命题原则和命题策略的基础上,对试题编制进行初步尝试,希望对一线教师和命题人员有所借鉴.
高江荣[3](2020)在《基于教材源题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和人教A版教材为例》文中认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题源之一,高考数学试题根植于教材,着眼于提高。通过对近五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以下均简称为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发现,很多高考试题就是教材(人教A版教材,以下均简称为教材)原有例题和习题的改编、变形,以及以例题和习题所考查的知识为背景的综合知识的考查等。另外,高考数学命题高度关注教材在命题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材作为高考题源的价值。因此,本文基于教材源题对高考数学试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在教学中高效使用教材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查阅与高考试题相关的文献,本文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提出了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原则。在研究基于教材源题的高考数学试题时,本文提出了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的三种命题方式:教材源题重现、教材源题简单变形、教材源题深度变形,以这三种命题方式对近五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就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教学给出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教材改编题的数量、命题方式、题型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有10道左右是教材改编题,其中有7道左右的题目来源于教材源题简单变形,有2道左右的题目来源于教材源题重现,有1道左右的题目来源于教材源题深度变形。从题型方面来看,约80%的教材改编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约20%的教材改编题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最后,本文为一线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希望对一线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有所启示。
林裕长[4](2019)在《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时代背景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落实数学精英人才培养等举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数学考试更是提出了“适当调整考试时间或题量,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等全新的理念.为推动考试命题研究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考试题型要保持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高中数学“新题型”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本学位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形成了研究框架.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现状.第3章讨论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第4章对本论文提出的“新题型”进行测试,收集“新题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第5章对本学位论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测试232个学生当中,有将近80%的学生希望现有的数学考试题型能够有所改变,希望数学考试题型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2)本文提出的7种高中数学“新题型”比较新颖,受到学生的欢迎;(3)除了“数学作文题”以外,其它6种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较好考查出学生的数学水平;(4)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很好的融入传统的考试题型之中,使得数学考试题型更加丰富.
王小平[5](2015)在《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文中认为高考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高考改革的一举一动、高考试卷的一纸一字,都牵动着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和家长的心.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考制度的变化、改革,高考试卷的命题“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将来又要“由分到合”的历史进程.从2004年到2014年,湖北省开始自主命题已有十一年,本文通过对这十一年的高考数学湖北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对高考数学湖北卷进行了总体分析评价,湖北卷较好地坚持了以下命题理念:以考纲为本;遵循科学性;注重整体性;保持稳定性;具备创新性;发挥好的导向作用.笔者用教育测量理论统计分析了高考数学湖北卷的大量数据,得出高考数学湖北卷及试题的技术指标“信度、难度、差异系数、区分度”均较理想.本文研究了湖北卷的特色:试题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试题设计以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并重;湖北卷中的应用题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年均有以数学史、数学文化为背景设计的试题;湖北卷中的新颖题,压轴题具有深刻的数学背景,体现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方佩佩[6](2014)在《“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时至今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多思少算”已然成为高考数学的命题理念和命题趋势,“多思少算”的策略应用研究也渐渐成为专家和教师研究的重点.高考题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解题具有独特的规律,本文先从调查高中生解题情况入手,了解现阶段学生解题思维水平,再从解题的思维策略出发,给解题奠定理论基础以统领全文,进而从高考题的三大题型入手,逐个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破题,做到多思考从而减少计算,并结合具体的一些高考试题实例分析,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见解.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考数学题,在解题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还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对具有“多思少算”的数学试题命制的原则、命题策略作了理论探讨,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在解高考试题的过程中,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时会导致试题考查旁落,因此为了避免考查目标旁落,在命题时应格外注意命题预设,同时也说明解题和命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笔者通过案例比较深刻和细致地给出具备“多思少算”试题命制时的预设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教师们的研究提供帮助.
陆正美[7](2008)在《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考既是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终结性评价,也将对实际的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高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据一个已有的综合难度模型[1]对近十年的江苏省数学高考试卷进行跟踪研究.由此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的结果:(1)在探究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改变.(2)在背景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略有增加,特别是与学生“个人生活”相关的实际背景.(3)在运算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符合运算减少,复杂符合运算增多.(4)在推理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简单推理减少,复杂推理增多.(5)知识含量水平上,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的试题中,后者三个以上知识含量有所增多.因而,在运算、推理水平和知识含量的综合程度上,我省自主命题的数学高考试卷均高于全国卷.这说明江苏省自主命题仍然以“双基”为主,这也符合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6)从综合难度上看,江苏自主命题试卷比全国卷的稳定性差(五边形不接近正五边形),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试卷在探究水平上和背景水平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试题的实际背景还要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不过两卷都很重视结构性和系统性.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成因和影响及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黄冈市试题研究小组[8](2003)在《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文中研究说明
华中师大一附中试题研究小组[9](2001)在《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应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华中师大一附中试题研究小组,殷希群,党宇飞[10](2001)在《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文中指出
二、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五)高考改革的需要 |
(六)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一)新课标卷 |
(二)试卷内容 |
(三)试题难度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国外试卷的研究 |
(一)美国SAT试卷研究 |
(二)PISA试卷研究 |
(三)其他国家与中国高考的试卷研究 |
二、关于国内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 |
(一)关于高考试卷比较研究 |
(二)关于高考试卷的难度比较研究 |
(三)关于高考试卷的研究方法 |
三、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试题难度研究工具的选择 |
(一)试题难度因素的提取 |
(二)试题综合难度因素的具体描述 |
(三)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的特征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选择题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填空题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解答题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选考题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的特征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分析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量统计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统计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变化的特征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填空题综合难度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解答题综合难度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整卷综合难度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变化的特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稳定性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题型结构上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凸显试题综合性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的应用性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六)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 |
(七)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不同类型试卷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 |
(八)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
二、建议 |
(一)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网页 |
二、文件及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2)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标肯定数学史的地位 |
1.1.2 数学史融入高考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学史 |
2.1.2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 |
2.2 文献综述 |
2.2.1 高考数学试题相关研究综述 |
2.2.2 数学史融入考试的研究综述 |
2.2.3 试题与习题编制的研究综述 |
2.2.4 研究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2 桑代克的迁移理论 |
3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分析 |
3.1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原则 |
3.1.1 适纲性原则 |
3.1.2 选拔性原则 |
3.1.3 科学性原则 |
3.1.4 规范性原则 |
3.1.5 创新性原则 |
3.2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策略 |
3.2.1 附加式 |
3.2.2 复制式 |
3.2.3 顺应式 |
3.2.4 内隐式 |
3.3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命题特点 |
3.3.1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 |
3.3.2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
3.3.3 注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
3.3.4 注重对实践探索能力的考查 |
3.3.5 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查 |
4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背景分类及评析 |
4.1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代数题评析 |
4.1.1 函数 |
4.1.2 方程 |
4.1.3 数列 |
4.1.4 不等式 |
4.2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几何题评析 |
4.2.1 平面几何 |
4.2.2 立体几何 |
4.2.3 解析几何 |
4.3 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概率统计题评析 |
4.3.1 排列组合 |
4.3.2 概率 |
4.3.3 统计 |
5 数学史在高考中的融入情况研究 |
5.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5.2 与教材的联系程度分析 |
5.3 对命题人的建议 |
5.4 对教师的建议 |
5.5 对学生的建议 |
6 融入数学史的试题编制示例 |
6.1 融入数学史的代数题编制示例 |
6.1.1 确定立意 |
6.1.2 史料选取 |
6.1.3 设计问题 |
6.2 融入数学史的几何题编制示例 |
6.2.1 确定立意 |
6.2.2 史料选取 |
6.2.3 设计问题 |
7 回顾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教材源题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和人教A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计划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3 相关理论研究 |
3.1 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的原则 |
3.2 基于教材源题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 |
3.3 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的理论分析 |
4 2015——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4.1 2015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4.2 2016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4.3 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4.4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4.5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研究 |
5 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统计分析 |
5.1 高考数学试题教材改编题题量统计分析 |
5.2 高考数学试题三种教材改编题题量统计分析 |
5.3 高考数学试题两种题型的教材改编题题量统计分析 |
6 教材例题和习题变式教学和结论应用案例 |
6.1 改变条件 |
6.2 拓展结论 |
6.3 互换条件和结论 |
6.4 迁移推广 |
6.5 结论应用 |
7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3.1 改善高中数学现有题型的不足 |
1.3.2 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统计分析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1.5.2 弗里德曼的解题理论 |
1.5.3 教育考试与评价理论 |
1.6 概念界定 |
1.6.1 数学试题 |
1.6.2 数学“新题型” |
1.6.3 数学试题设计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综述 |
2.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研究综述 |
2.3 高中数学“新题型”测试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 |
3.1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时代背景 |
3.1.1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演变的过程 |
3.1.2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存在的问题 |
3.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基础理念 |
3.2.1 试题设计的原则 |
3.2.2 试题设计的技术 |
3.3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参考借鉴 |
3.3.1 借鉴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成果 |
3.3.2 借鉴自主招生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
3.3.3 借鉴国内外人才选聘考试的题型 |
3.3.4 借鉴国外相关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
3.4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案例分析 |
3.4.1 选择论述题 |
3.4.2 多空填空题 |
3.4.3 纠错说理题 |
3.4.4 推理分析题 |
3.4.5 名词解释题 |
3.4.6 策略开放题 |
3.4.7 数学作文题 |
第4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测试 |
4.1 “新题型”测试的前期工作 |
4.1.1 “新题型”测试的标准制定 |
4.1.2 “新题型”测试的对象选择 |
4.2 “新题型”测试的数据分析 |
4.2.1 “新题型”测试的难度分析 |
4.2.2 “新题型”测试的区分度分析 |
4.3 “新题型”测试的相关评价 |
4.3.1 “新题型”测试的看法分析 |
4.3.2 “新题型”测试的样例分析 |
4.3.3 “新题型”测试的适应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总体分析评价 |
2.1 坚持适纲性 |
2.2 遵循科学性 |
2.3 注重整体性 |
2.4 保持稳定性 |
2.5 具备创新性 |
2.6 发挥导向性 |
第3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统计数据分析 |
3.1 信度 |
3.2 难度 |
3.3 差异系数 |
3.4 区分度 |
3.5 总分分布 |
第4章 高考数学湖北卷的特色 |
4.1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
4.2 试题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并重 |
4.3 应用题结合时政热点、具有地域特色 |
4.4 以数学史、数学文化为背景 |
4.5 深刻的数学背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现状 |
1.2 “多思少算”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基于“多思少算”的高中生解题情况调查分析 |
2.1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目的 |
2.2 测试调查的基本情况简介 |
2.3 试题整体的解答概况分析 |
2.4 典型试题解答情况统计分析 |
2.5 基本结论及启示 |
第三章 “多思少算”的解题策略研究 |
3.1 “多思少算”的解题思维策略研究 |
3.1.1 模式识别策略 |
3.1.2 等价转化策略 |
3.1.3 差异分析策略 |
3.1.4 逆向思维策略 |
3.1.5 数形结合策略 |
3.2 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探究 |
3.2.1 选择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
3.2.2 填空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
3.2.3 解答题中应用多思少算迅速破题方法 |
3.3 促进高中生有效解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
3.3.1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视动机与信念 |
3.3.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好数学解题基本功 |
3.3.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获得解题素养 |
第四章 “多思少算”的命题策略研究 |
4.1 基于“多思少算”的试题编制原则 |
4.2 基于“多思少算”的试题编制策略 |
4.3 “多思少算”的命题预设策略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
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
1.1.1 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正面导向 |
1.1.2 高考试题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有负面导向 |
1.2 当前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高考评价的研究综述 |
2.1 十年高考研究的现状 |
2.1.1 为高考改革广开言路 |
2.1.2 为高考复习出谋划策 |
2.1.3 为高中教学推陈出新 |
2.2 数学高考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近十年江苏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分析 |
3.1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选择题的综合难度的比较 |
3.1.1 探究水平 |
3.1.2 背景水平 |
3.1.3 运算水平 |
3.1.4 推理水平 |
3.1.5 知识含量 |
3.1.6 综合难度 |
3.2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填空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2.1 探究水平 |
3.2.2 背景水平 |
3.2.3 运算水平 |
3.2.4 推理水平 |
3.2.5 知识含量 |
3.2.6 综合难度 |
3.3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解答题的综合难度比较 |
3.3.1 探究水平 |
3.3.2 背景水平 |
3.3.3 运算水平 |
3.3.4 推理水平 |
3.3.5 知识含量 |
3.3.6 综合难度 |
3.4 全国卷和江苏自主命题卷分别在综合难度上的一致性分析 |
3.4.1 探究水平 |
3.4.2 背景水平 |
3.4.3 运算水平 |
3.4.4 推理水平 |
3.4.5 知识含量 |
3.4.6 综合难度 |
3.5 全国卷与江苏自主命题卷整卷综合难度的比较 |
3.5.1 探究水平 |
3.5.2 背景水平 |
3.5.3 运算水平 |
3.5.4 推理水平 |
3.5.5 知识含量 |
3.5.6 综合难度 |
第四章 近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及影响 |
4.1 十年江苏试卷综合难度的差异成因探析 |
4.1.1 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影响 |
4.1.2 教学目标的影响 |
4.1.3 考试要求的影响 |
4.1.4 试卷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对江苏省数学高考命题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1:1999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2:2000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3:2001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4:2002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5:2003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6:2004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7:2005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8:2006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附录9:2007 年高考频道栏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题评析 |
1.1 注重基础, 加强联系, 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
1.2 注重方法, 强化数学意识, 设计中档题, 考查“三基”掌握的熟练程度 |
1.3 突出能力, 注重整合, 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综合题, 考查学生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 |
1) 证明: |
2) 试确定实数m的取值范围, 使得对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的不等式 |
2 命题趋向 |
2.1 以“三基”为重点, 考查主体知识和重要方法, 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 |
2.2 以函数为背景,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 强化不等式的主体地位, 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大做文章 |
2.3 进一步强化不等式的应用意识, 提高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
(9)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应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题评析 |
1.1 知识点多、运算量大, 不易解模的问题 |
1.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
1.3 以图表形式给出的应用题 |
2 命题趋向 |
2.1 继续把学生熟悉的材料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编题背景 |
2.2 继续把构建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模型及最优化原理作为重点 |
2.3 继续保持“一大一小”的题型格局 |
2.4 继续控制好难度, 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 |
3 试题集粹 |
3.1 选择题中的应用题 |
3.2 填空题中的应用题 |
3.3 线性规划问题 |
3.4 数列模型应用题与递推方法 |
3.5 几何背景应用题 |
3.6 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模型的应用题 |
答案 |
(10)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题评析 |
1.1 推陈出新的解不等式题 |
1.2 与数列、数学归纳法“网络交汇”的综合题 |
1.3 以函数为背景的不等式推理题 |
2 命题趋向 |
2.1 对不等式概念、性质的考查灵活多样, 趋向开放 |
2.2 “三个二次”的联系与转化是试题的一个“热点” |
2.2 函数单调性作为解决不等式问题的一个工具和策略 |
3 试题集粹 |
3.1 解不等式 |
3.2 三角函数与不等式 |
3.3 数形结合 |
3.4 函数性质与不等式 |
3.5 数列、数学归纳法与不等式 |
3.6 圆锥曲线中的不等式 |
3.7 不等式模型的应用题 |
四、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D]. 杜剑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融入数学史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D]. 周奕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教材源题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全国卷Ⅱ理科数学试题和人教A版教材为例[D]. 高江荣. 西南大学, 2020(01)
- [4]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D]. 林裕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高考数学湖北卷(2004-2014年)研究[D]. 王小平. 湖北大学, 2015(05)
- [6]“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D]. 方佩佩.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近十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综合难度及其成因分析[D]. 陆正美. 苏州大学, 2008(04)
- [8]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J]. 黄冈市试题研究小组. 数学通讯, 2003(03)
- [9]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应用问题[J]. 华中师大一附中试题研究小组. 数学通讯, 2001(13)
- [10]2000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新题评析不等式[J]. 华中师大一附中试题研究小组,殷希群,党宇飞. 数学通讯,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