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教养方式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教养方式的研究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艳[1](2021)在《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其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对比,以及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今后的家庭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门诊及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以地区、性别比例、居住地等资料匹配正常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研究组及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父母资料、家庭功能评分及家庭教养方式评分进行比较,对研究组既往不同发病次数、发病年龄、病程以及不同性别、职业的患者进行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比较,父母职业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对家庭功能析因设计进行方差分析,以及对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组的FA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EMBU中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父亲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FAD评分中男性情感反应较女性高,行为控制因子分较女性低(P<0.05);(4)研究组EMBU评分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男性较女性评分低(P<0.05),惩罚与严厉男性评分较女性高(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男性评分较女性低(P<0.05),过分干涉评分男性比女性高(P<0.05)。(5)无业人员在问题解决、沟通以及情感3个方面得分比学生、知识分子、干部、自由职业高(P<0.05);(6)精神分裂症父母职业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中母亲的过分干涉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母亲职业为无业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分值较其他职业高,父亲职业为工人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较其他职业高。(7)组别对家庭功能的所有因子均有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主效应在沟通上起到一定作用,父亲的文化程度主效应在行为控制上有一定作用;父亲的文化程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在行为控制上起到一定作用,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沟通上起到一定作用;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沟通分值最高,大学及以上的分值最低(P<0.05);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行为控制最高,大学及以上的分值最低(P<0.05)。结果显示影响沟通的因素的次序依次为组别(η2=0.152)>组别*母亲的文化程度(η2=0.041);影响行为控制的因素依次为组别(η2=0.244)>组别*父亲的文化程度(η2=0.021)。(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FAD的所有因子以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以及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P<0.01或P<0.05),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D中沟通、情感以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及EMBU中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FAD中的沟通、情感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在可能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中呈负相关;EMBU中母亲的偏爱被试、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对照组的家庭功能不良。(2)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教养方式多为低情感温暖、高过分干涉,在男性患者家庭中更为突出。(3)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有性别差异,男性患者在情感反应中较女性差,女性患者在行为控制方面较男性差。(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影响其家庭功能,其中无业家庭功能较差。(5)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沟通,父亲的文化程度影响行为控制。(6)精神分裂症患者无业的母亲在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分值较其他职业高,职业为工人的父亲情感温暖分值较其他职业高。

王垭,黄浩,刘争,朱红,杨涛,黄霞,黄秀梅[2](2019)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患者的家庭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于2018年1-12月在我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的100例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依恋回避因子得分(64.13±11.14)分,依恋焦虑因子得分(62.25±7.69)分,人际信任得分(69.00±24.84)分。以患者父母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人际信任为因变量,以患者家长的性别、婚姻状况、家族史、民族、居住地等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在不同性别、不同民族(本研究中只有藏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P=0.020;t=2.388,P=0.019),依恋回避在有无家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P=0.035);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类型与国内研究一致,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人际信任越高,则其依恋回避越低,父母的依恋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家长的依恋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闫志芳,谢雯[3](2018)在《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63名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6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精神分裂症组及情感障碍组FSS2、FSS3、FSS5、FSS6、MSS2、MSS3、MSS4、F1、F3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SS1、FSS4、MSS1、F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感障碍组及精神分裂症组MSS5、F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MSS1评分明显高于情感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精神分裂症组MSS2、MSS3、MSS4与F1呈正相关,FSS2、FSS3、FSS5、FSS6与F3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情感障碍组FSS2、FSS3、FSS5、FSS6评分与F1、F3均呈正相关,MSS2、MSS3、MSS4与F1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父母存在不良的教养方式;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在防御方式的使用上与正常人不同,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采用防御方式大致相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防御方式的形成有影响。

丁敏,徐婷婷,胡韧,徐问鼎,徐芳芳,陈敏[4](2018)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评价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2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积极因子、消极因子评分分别为(19.87±9.287)分、(10.03±5.682)分,二者评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9,t2=1.807,均P<0.05);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评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93,t2=7.469,t3=-1.052,t4=6.807,t5=-6.040,均P<0.05),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评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49,t2=8.339,t3=-3.587,t4=6.910,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积极应对因子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存在正相关关系(r=0.433,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呈显着负相关(r1=-0.239,r2=-0.173,均P<0.05),与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9,P<0.05),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着负相关(r=-0.293,P<0.05);其消极应对因子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1=0.211,r2=0.284,r3=0.176,r4=0.254,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曹娜娜,严芳,郭东梅[5](2018)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精神分裂症个性特征的关联性,为儿童生命早期健康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从新乡某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儿童精神病科住院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100例患者及其父母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新乡某社区正常儿童100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测定阳性和阴性症状表(PANSS),2组儿童及父母均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调查。结果 100例观察组患儿中,偏执型62例,青春型16例,单纯型6例,未分化型16例,平均病程(14.62±10.24)个月,PANSS阳性得分为(20.08±4.96)分,PANSS阴性得分为(38.02±8.27)分;观察组在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在父亲教养方式的13个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程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高于对照组,实际适应性低于对照组;家庭类型分类中,极端型家庭的观察组有18例,对照组7例;中间型家庭的观察组有48例,对照组有21例;平衡型家庭的观察组有34例,对照组有62例。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精神分裂症患儿在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应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儿制订家庭干预计划,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措施。

张秀英,刘玲,赖华,郑添分[6](201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采取积极的家庭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 2015年1月—6月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康复期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常模(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父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应对维度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P<0.05);消极应对维度与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父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提示应采取积极的家庭干预措施,指导父母正确教养子女,提高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以良好的应对方式帮助患者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促进患者的康复。

张艳萍[7](2015)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症状特征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起病于16岁以前的儿童精神疾病,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相比,儿童精神分裂症复发率、致残率更高。主要病因有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在心理社会因素中儿童受到生活和家庭事件诱发精神分裂症较为常见。国内外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在内的家庭功能因素对子女智力的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中负性情绪的表达,不仅可使精神分裂症发作或症状加重,也可影响复发频率和次数,同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具有明显不当的教养方式。本研究拟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特征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特征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家庭干预计划的制订,实施家庭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来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某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的12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分布6~16岁。2.通过量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儿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儿的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评价家庭环境;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价家庭教养方式;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评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根据PANSS和MMSE得分进行分组,研究组间FES、EMBU及FACES Ⅱ-CV得分的均值和差异性。3.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1.有动作迟缓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得分明显高于无症状组(5.75±0.957 vs 3.31±2.510,P=0.004),娱乐性得分明显低于无症状组(2.75±1.258 vs5.04±2.645,P=0.023)。2.有冲动控制缺乏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得分明显低于无症状组(7.28±3.035 vs 9.00±0.00,P=0.009)。3.有意志障碍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明显低于无症状组(56.81±6.025 vs 65.75±10.532,P=0.034),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无统计学差异(55.17±12.123 vs 65.5±5.26,P=0.152)。4.有短程记忆障碍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的惩罚、严厉(25.20±3.347 vs20.00±1.871,P=0.016)和过分干涉(51.40±4.393 vs 44.20±3.633,P=0.022)得分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得分无统计学差异(22.45±8.238 vs22.56±8.618,P=0.979)。5.有幻觉行为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的偏爱被试得分明显高于无症状组(9.71±1.113 vs 7.33±2.082,P=0.041),而母亲的偏爱被试得分无统计学差异(8.75±2.050 vs 9.50±2.878,P=0.503)。6.有语言即刻记忆(5.08±1.084 vs 5.94±0.938,P=0.028)和语言表达(5.28±1.018 vs6.08±0.996,P=0.041)障碍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得分明显低于无症状组。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动作迟缓、冲动、语言障碍方面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娱乐性、独立性和亲密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意志障碍、语言障碍、幻觉行为方面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偏爱被试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宋瑞华,李丁,祝杨,郑新红,王瑛,田艳慧,张松[8](2014)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精神症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的影响,为确立科学的教养方式、以提高其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中国人人格问卷、简明精神症状量表对9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3名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与患者人格特征、精神症状的关系。结果 (1)患者组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患者组父亲教养中的惩罚严厉、偏爱、拒绝否认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些因子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精神症状有一定影响。

顾寿全[9](2014)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联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其父母个性、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选取8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100名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分裂型人格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调查,同时,患者的父母要求填写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和分裂型人格问卷。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大五人格特征、分裂型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差别;对患者人格与家庭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以患者父母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为自变量,以患者人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质、阳性分裂型人格、瓦解人格和阴性分裂型人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宽容-放纵、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父亲温情-粗暴及母亲激励-惩罚与理解-责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密度与适应性不满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模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1);4.患者个性特征与父母个性特征关系密切(P<0.01),如宜人性(0.577/0.572)、严谨性(0.850/0.674)、外向性(0.493/0.551)、开放性(0.616/0.663)和神经质(0.505/0.738)等都达到中度相关,阳性分裂型人格与母亲瓦解人格(r=0.408)和阴性分裂型人格(r=0.410)、瓦解人格与母亲瓦解人格(r=0.552)和阴性分裂型人格(r=0.455)、阴性分裂型人格与母亲瓦解人格(r=0.405)和父母阴性分裂型人格(0.350/0.639)等为轻中度相关。5.患者个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联性,绝大多数人格维度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统计学显着相关(P<0.05),但多数相关值比较小(r<0.30),只有部分相关值达到0.30以上,如宜人性与激励-惩罚(0.333/0.320)、温情-粗暴(0.274/0.323)和管教-控制(0.359/0.336),开放性与宽容-放纵(0.299/0.314)和激励.惩罚(0.333/0.295),阳性分裂型人格与尊重-羞辱(-0.313/-0.324)和管教-控制(-0.362/-0.340),瓦解型人格与尊重-羞辱(-0.312/-0.366),阴性分裂型人格与接纳-拒绝(-0.378/-0.409)、尊重-羞辱(-0.396/-0.428)、激励-惩罚(-0.339/-0.356)、理解-责备(-0.420/-0.440)、温情-粗暴(-0.347/-0.298)和期望-苛求(-0.387/-0.413);6.患者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只有统计学意义(r=-0.222~-0.280,P<0.05),相关值在0.30以下,没有实际意义;7.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特征有关联性,患者大五人格特征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如宜人性与PANSS-般分(r=-0.332)、神经质与PANSS阳性分(r=0.316)轻度相关;患者分裂型人格与PANSS得分有更强的关联性(P<0.01),如阳性分裂型人格与PANSS阳性分(r=0.582)和一般分(r=0.338)、瓦解人格与PANSS一般分(r=0.301)、阴性分裂型人格与PANSS得分(r=0.373-0.442)轻中度相关。8.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受父母个性、家庭教养方式等变量的影响,其中患者的宜人性受父亲宜人性(β=0.451,△R2=0.333)、母亲宜人性(β=0.382,△R2=0.176)、父亲严谨性(β=0.287,△R2=0.100)及母亲尊重-羞辱(β=0.194,△R2=0.037)的影响,患者的严谨性受父亲严谨性(β=0.644,△R2=0.723)、母亲严谨性(β=0.283,△R2=0.044)、父亲外向性(β0.130,△R2=0.016)及亲密度不满程度(p=-0.110,△R2=0.012)的影响,患者的外向性受母亲外向性(β=0.328,△R2=0.304)、父亲外向性(β=0.386,△R2=0.150)、父亲神经质(p=-0.289,△R2=0.074)、母亲开放性(β=0.206,△R2=0.063、母亲激励-惩罚(β=0.264,△R2=0.032)及父亲管教-控制(β=-0.210,△R2=0.033)的影响,患者的开放性受母亲开放性(β=0.450,△R2=0.439)、父亲开放性(β=0.372,△R2=0.112)及父亲接纳-拒绝(β=0.219,△R2=0.047)的影响,患者的神经质受母亲神经质(β=0.600,△R2=0.545)、母亲激励-惩罚(p=-0.239,△R2=0.048)及父亲神经质(p=0.229,△R2=0.041)的影响,患者阳性分裂型人格受母亲阳性分裂型人格(β=0.446,△R2=0.273)、母亲尊重-羞辱(p=-0.306,△R2=0.120)、母亲瓦解人格(β=0.250,△R2=0.088)及母亲阴性分裂型人格(β=0.191,△R2=0.031)的影响,患者瓦解人格受母亲瓦解人格(β0.461,△R2=0.305),母亲尊重-羞辱(β=-0.312,△R2=0.123)和母亲阴性分裂型人格(β=0.260,△R2=0.059)的影响,患者阴性分裂型人格受母亲阴性分裂型人格(β=0.495,△R2=0.048)、父亲理解-责备(β=-0.360,△R2=0.113)、母亲瓦解人格(β=0.187,△R2=0.058)及父亲阴性分裂型人格(β=0.164,△R2=0.021)的影响。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个性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个性特征表现为高神经质和低宜人性、低严谨性、低开放性、低外向性和高分裂性人格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拒绝、独裁、羞辱和控制;2.患者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个性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个性与父母个性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家庭教养方式对患者个性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等特质可能影响精神病理特征,分裂型人格特质对精神症状的影响更显着。

李拉珂,种小妮,杨宗儒[10](2013)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教养方式与其患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评定,并与86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2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对问题家庭早期干预,以减少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关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前驱期症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1.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ECR)
        1.2.3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情况、人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不同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依恋类型的人际信任情况
    2.3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依恋情况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类型
    3.2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况
    3.3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依恋情况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

(3)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EMBU和DSQ评分比较
    2.3 情感障碍组DSQ各因子评分与EMBU各因子评分的相关系数
3 讨论

(4)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评价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评价方法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2]
        1.2.2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1.3 测试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SCSQ得分情况分析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EMBU得分情况分析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关联性分析
3 讨论

(5)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2组儿童大五人格比较
    2.3 两组儿童家庭环境比较
3 讨论

(7)儿童精神分裂症症状特征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8)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精神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问卷(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5]
        1.2.2 中国人人格量表[6]
        1.2.3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5]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主要症状得分比较
    2.2 2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得分比较
    2.3 2组人格问卷得分比较
    2.4 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2.5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2.6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联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病例组与对照组个性特征的比较一
    3 病例组与对照组家庭因素的比较
    4 患者个性与家庭因素的关联性
    5 患者个性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
    6 家庭因素对患者个性特征的影响
讨论
    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的测量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
    3 个性特征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4 影响个性特征的家庭因素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红艳.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2]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王垭,黄浩,刘争,朱红,杨涛,黄霞,黄秀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19(21)
  • [3]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 闫志芳,谢雯. 中国民康医学, 2018(14)
  • [4]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评价及相关性分析[J]. 丁敏,徐婷婷,胡韧,徐问鼎,徐芳芳,陈敏.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04)
  • [5]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J]. 曹娜娜,严芳,郭东梅.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4)
  • [6]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张秀英,刘玲,赖华,郑添分. 华西医学, 2017(12)
  • [7]儿童精神分裂症症状特征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 张艳萍.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8]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精神症状的影响[J]. 宋瑞华,李丁,祝杨,郑新红,王瑛,田艳慧,张松.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4(03)
  •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联性[D]. 顾寿全.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3)
  • [10]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教养方式与其患病相关性研究[J]. 李拉珂,种小妮,杨宗儒. 现代医药卫生, 2013(16)

标签:;  ;  ;  

精神分裂症患者教养方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