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氏肌营养不良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

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氏肌营养不良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

一、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晗[1](2021)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遗传学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DNAJC7基因突变的研究[研究目的]:DNAJC7基因是2020年新发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DNAJC7基因在中国ALS患者中的突变率及临床特点,优化中国ALS患者突变基因筛查的决策。[研究方法]:入组了 2017.8-2019.7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断为肯定ALS,拟诊ALS和实验室支持的ALS患者326例,其中散发ALS患者304例,家族ALS患者16例,ALS合并额颞叶痴呆6例,此外,2445名同种族健康对照者也纳入了本研究,用于分析健康人DNAJC7基因的突变率。采用全外显子检测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进行基因分析,并使用PCR技术验证WES中发现的变异位点。我们使用gnomeAD及ExAC数据库分析健康人的变异频率,使用PolyPhen2,MutationTaster和SIFT软件预测错义突变的致病性,使用Phylop软件评估变异位点的保守性。我们依据美国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2015年颁布的临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指南ACMG准则对每个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评级。[研究结果]:经过测序比对,发现DNAJC7基因的2处罕见杂合变异。一名球部起病患者DNAJC7基因的5号外显子上存在一处杂合错义变异c.410A>G,p.K137R,该突变位点在gnomeAD,ExAC数据库以及本地数据库中均不存在,且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SIFT,Polyphen2软件预测结果分别为致病性,耐受性,及良性变异,p.K137R变异会改变DNAJC7蛋白TPR基序的a螺旋结构,依据ACMG指南标准为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uncertain significant variant,VUS)。还有5名患者DNAJC7基因11号外显子上存在一处杂合错义突变,c.1106A>C,p.N369T。该位点在ExAC数据库中的变异频率为0.016%,ExAC数据库中的变异频率为0.029%,本地数据库中的突变频率为0.65%,MutationTaster,SIFT,Polyphen2软件预测结果分别为致病性,耐受性,及良性,依据ACMG指南标准,为VUS。这6例患者均未合并其他已知的致病突变。[研究结论]:DNAJC7基因不是我国ALS患者中的常见致病基因。我国ALS遗传背景及突变谱系与欧美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基因型和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研究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锥体束受损的症状之外,还可以出现其他多系统受损的表现,例如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锥体外系症状等。本研究旨在探讨ALS患者是否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特征,以及睡眠障碍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从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依据Awaji标准被诊断为肯定的,拟诊的ALS患者204例,以及206例健康对照者。我们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ALS患者的睡眠质量,使用埃普沃思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估ALS患者的白日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症状,使用快速动眼期睡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量表(RBD Screening Questionnaire,RBDSQ)评估是否存在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依据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IRLSSG)制定的诊断标准判断ALS患者是否合并不安腿综合征,采用修订版的ALS功能评定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估AL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均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筛查ALS致病突变,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将ALS患者分为伴基因突变的ALS患者(genetic ALS)以及不伴基因突变的ALS患者(non-genetic ALS)。[研究结果]:ALS组包括114例男性和90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5±9.9岁,其中FALS 15例,SALS 189例。对照组中包括121例男性和8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3.7±12.7岁。全部ALS患者均完善基因检测,共发现21例ALS致病突变,包括46.6%的家族性ALS(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和7.4%的散发性ALS(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AL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相比:(1)PSQI得分更高[6.0(3.0,10.0)vs 3.5(2.0,5.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ALS患者发生睡眠质量差的概率是健康对照者的4.4倍(OR=4.4,95%CI 2.8 to 7.1;p<0.01)(2)ESS得分更高[6.0(3.0,10.0)vs 4.0(3.0,8.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ALS患者发生EDS的概率是健康对照者的3.3倍(OR=3.3,95%CI 1.9to 5.9;p<0.01)。(3)ALS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更容易合并RLS(11.3%vs 1.0%,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ALS患者发生RLS的概率是健康对照者的 12.7倍(OR=12.7,95%CI 2.9 to 55.8;p<0.01)。睡眠质量差的ALS患者较睡眠质量正常的ALS患者相比:(1)睡眠质量差的AL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ALSFRS-r 40.0(37.0,42.0)vs 41.0(38.0,43.0),p=0.017]。(2)睡眠质量差的ALS患者认知功能更差[MMSE 28.0(27.0,29.0)vs 29.0(28.0,30.0),p<0.01;MoCA 23.0(20.0,26.0)vs 25.0(23.0,27.0),p<0.01;FAB 15.0(13.0,16.0)vs 16.0(14.0,16.0),p<0.01]。(3)睡眠质量差的ALS患者更易合并行为异常[FBI 3.0(1.0,7.0)vs 2.0(0.0,4.0),p<0.01]和焦虑(40.7%vs 17.4%,p<0.01)、抑郁症状(48.3%vs 20.9%,p<0.01)。genetic ALS和non-genetic ALS 相比发现:(1)genetic ALS患者PSQI得分更高[10.0(6.0,14.0)vs 5.0(3.0,9.0),p<0.01],genetic ALS更易出现夜间睡眠质量差(p=0.015)。(2)Genetic ALS的ESS得分更高[12.0(6.5,14.0)vs 6.0(3.0,9.0),p<0.001],genetic ALS更易出现EDS(p<0.001),logistic回归发现genetic ALS发生EDS的风险较non-genetic ALS 患者提高了 5.24 倍(p<0.01)。[研究结论]:ALS患者更易合并多种睡眠障碍,包括白日过度嗜睡,不安腿综合征,夜间睡眠质量差等;且携带突变的ALS患者较未携带突变的ALS患者,睡眠质量更差,更容易出现白日过度嗜睡,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ALS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该研究拓宽了 ALS的基因型表型谱。第三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细胞因子的研究[研究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存在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失衡。目前并未发现任何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单独地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为ALS的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帮助,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可能为ALS的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线索。本研究旨在探讨ALS患者1)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的水平;2)多因子联合在ALS的诊断作用;3)多种炎症因子与病程,起病部位,ALSFRS-r得分,疾病进展速度,ECAS等多种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4)纵向比较ALS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病例对照,随访研究。纳入了 141例慢性进行性的肢体无力,僵硬,或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的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问诊、神经系统查体,随后依据患者的病情,完善肌电图,腰椎穿刺,抗核抗体谱,颈椎MRI、腰椎MRI,基因检测等多项辅助检查,并随访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141例患者均完善了静脉采血和腰椎穿刺,具有成对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且腰穿和静脉采血的间隔时间<3天。最终,依据Awaji诊断标准,有81例患者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其余的60例患者经过查体、辅助检查、随访后,排除了 ALS的诊断,为ALS-mimic。这60例患者又依据是否有炎症反应参与疾病过程进一步分成了 2组:炎症介导组(n=31例),和非炎症介导组(n=29例)。炎症介导组包括: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多灶运动神经病,MUSK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等;非炎症介导组包括:脊肌萎缩症,平山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志愿者招募的方法纳入了 24例35-65岁的健康对照者。出于伦理的考虑,仅采集了这24例健康人的血清,并未进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所有ALS患者均登记进入北京协和医院ALS临床研究数据库注册系统。样本检测使用Bio-Plex 48因子试剂盒,其特点为将流式检测技术与芯片技术有机结合,为一项多因子检测技术。[研究结果]:1)四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ALS组中有26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健康人,分别为:CTACK,basic FGF,G-CSF,GRO-α,HGF,IFN-α2,IL-1β,IL-1ra,IL-2Rα,IL-4,IL-6,IL-8,IL-13,IL-16,IL-17,MCP-1,MIF,MIP-1α,MIP-1β,RANTES,SCF,SCGF-β,SDF-1α,TNF-α,TRAIL,β-NGF。炎症介导的ALS-mimic组中有30个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于健康人,分别为:CTACK,basic FGF,G-CSF,GRO-α,HGF,IFN-α2,IFN-y,IL-1 β,IL-1ra,IL-2Rα,IL-4,IL-6,IL-8,IL-12(p70),IL-13,IL-16,IL-17,IL-18,LIF,MCP-1,MIF,MIP-1α,MIP-1β,β-NGF,RANTES,SCF,SCGF-β,SDF-1α,TNF-α,TRAIL。非炎症介导的ALS-mimic组中有20个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于健康人,分别为:CTACK,basic FGF,G-CSF,HGF,IFN-α2,IL-1ra,IL-2Rα,IL-4,IL-8,IL-16,IL-17,MCP-1,MIF,MIP-1α,β-NGF,RANTES,SCGF-β,SDF-1α,TNF-α,TRAIL。炎症组血清中有7个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非炎组,分别为:Eotaxin,IL-1β,IL-7,IL-9,IL-13,IP-10,PDGF-BB。此外,ALS患者血清中IL-9的水平高于非炎症组(p=0.03)。而ALS组和炎症组相比,细胞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差异。2)三组脑脊液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ALS患者脑脊液中有9个细胞因子水平高于炎症组,分别为:CTACK,HGF,IL-2Rα,IL-9,IL-13,IL-16,MIP-1β,TNF-α,TNF-β。ALS患者脑脊液中有3个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非炎组,分别为:IL-4,IL-9,LIF。此外,炎症组患者脑脊液中TNF-β的水平高于非炎症组(p=0.028)。炎症组患者脑脊液中有3个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非炎组,分别为:CTACK,IFN-γ,MCP-1。3)脑脊液细胞因子的诊断效果鉴别ALS与炎症介导ALS-mimic:CTACK、HGF、TNF-β这3个因子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58.6%,阳性预测值为83.2%,阴性预测值为66.7%,阳性似然比为1.89,阴性似然比为0.17,AUC为0.72(0.59,0.86)。鉴别ALS与非炎症介导ALS-mimic:IL-4,IL-9,LIF这3个因子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65.5%,阳性预测值为86.8%,阴性预测值为55.9%,阳性似然比为1.69,阴性似然比为0.26,AUC为0.71(0.58,0.83)。综上,多因子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较差。4)基线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脑脊液IL-6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9),脑脊液MIG水平与病程也成正相关(p=0.038)。基线进展快组与基线进展慢组相比,进展快组的血清RANTES水平明显高于进展慢组;而进展慢组的脑脊液M-CSF,脑脊液SCGF-β水平明显高于进展快组。随访进展快组和随访进展慢组相比,随访进展快组的脑脊液Eotaxin明显高于随访进展慢组。此外,血清IL-7,血清TRAIL和脑脊液MIG与认知功能评分ECAS呈负相关。5)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纵向比较与基线炎性因子水平相比较,随访血清SCF,SDF-1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其余血清炎症因子并无明显改变。各细胞因子的变化(△Cytokine)与基线ALSFRS-r,随访ALSFRS-r,△ALSFRS-r,病程,DPR均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ALS患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虽然这些细胞因子对ALS的诊断效果欠佳,但是多种因子与ALS的病程,疾病进展速度,认知功能有关。

古帅鑫,陈立杰[2](2021)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神经内科于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疼痛,活动不耐受等肌病症状及胸闷、心慌、气喘,活动后加重等扩张型心肌病表现。肌肉活检及免疫组化:Dystrophin-N(-),Dystrophin-R(膜+),提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基因检查提示:DMD基因第1018外显子缺失导致的贝氏肌营养不良。结论以肢体无力为首发因素,且肌酶明显升高的男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考虑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的可能。对于BMD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

单光颂[3](2020)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单中心、非随机、开放性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小儿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为其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就诊并定期门诊随访的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患儿及家属的治疗意愿非随机性分为hUC-MSCs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收集两组患儿性别、身高、体重、就诊年龄、就诊前病程、随访时间、心功能分级、辅助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基因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hUC-MSCs治疗组40例,其中DCM 17例,LVNC 17例,EFE 5例,ARVC 1例,男女比例1.1:1,平均身高(98.58±25.28)cm,平均体重(20.04±16.32)kg,平均年龄(62.08±44.06)月,入组前平均病程(36.25±29.02)个月;常规治疗组33例,其中DCM 28例,LVNC 4例,EFE 1例;男女比例0.94:1,平均身高(87.61±34.28)cm,平均体重(13.76±12.20)kg,平均年龄(23.88±28.04)个月,入组前平均病程(19.58±24.04)个月。治疗前NYHA III级及以上的患儿,hUC-MSCs治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为26例;hUC-MSCs治疗组外周血NT-proBNP为(4211.68±7234.88)pg/ml,常规治疗组为(17961.59±14713.08)pg/ml。两组患儿治疗前LVPWd Z值及IVSd Z值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LVDd Z值、LVM Z值、LVEDV Z值以及LVMI、LVEDVI均高于正常,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随访截止,hUC-MSCs治疗组患儿无死亡病例,平均存活(26.75±17.80)个月;常规治疗组有4例患儿死亡,29例患儿存活,平均存活(19.03±13.98)个月。hUC-MSCs治疗组NYHA分级好转率为77.5%,外周血NT-proBNP差值为(-2950.33±6014.95)pg/ml;常规治疗组患儿NYHA分级的好转率为57.58%,外周血NT-proBNP差值(-11740.10±14572.18)pg/ml。3.hUC-MSCs治疗组LVEF较治疗前提高(22.14±13.70)%,LVFS提高(9.37±7.83)%;LVPWd Z值及IVSd Z值在正常范围;LVDd Z值较治疗前下降(-4.84±3.89);LVM Z值下降(-6.94±7.54),LVEDV Z值下降(-11.67±13.13)。常规治疗组LVEF较治疗前提高(10.73±15.38)%,LVFS提高(5.11±8.72)%;LVPWd Z值及IVSd Z值在正常范围;LVDd Z值较治疗前下降(2.07±4.30),LVM Z值下降(2.92±6.67),LVEDV Z值下降(4.77±7.56)。4.hUC-MSCs治疗组异常心电图好转率94.12%,常规治疗组为70.59%。两组患儿心肌病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脏、肾脏功能均无显着差异;hUC-MSCs治疗组无免疫排斥等异常反应。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患儿的中短期疗效较好,可改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作用。

张惠丽,成秋生,陈希,李泽[4](2020)在《一个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遗传学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一个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观察、并收集其血清酶、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肌肉组织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结果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患者符合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但以心脏扩大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异常,心彩超提示扩张型心肌病,同时骨骼肌受累不明显,基因检测提示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患者携带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外显子40的无义突变[c. 5632C> T,p (Gln1878*)]。结论该家系成员患者符合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患者存在新发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无义突变。

李艳萍[5](2020)在《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及SRCAP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心电图指标等)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一扩张型心肌病患儿Snf2相关的CBP激活蛋白(snf2-relate CBP activator protein,SRCAP)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五年间来我院住院及门诊特发性DC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病人结局进行分组:死亡组、存活组。收集一DCM家系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nsequencing,WES)技术寻找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致病基因,利用I-TASSER软件预测致病基因是否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探讨致病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外周血m 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结果1.近五年,共有71例DCM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男性41例(57.75%),女性30例,年龄范围1个月-144月,中位年龄12个月,死亡组28例(39.43%),存活组43例,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初诊时RO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诊时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数量死亡组(32.14%)明显高于存活组(9.30%),有统计学意义(P=0.015)。4.初诊时71例患儿中有52例检测血浆脑利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按照是否大于3500pg/ml分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1,P=0.002);60例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uscle brain,CK-MB),54例检测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 Tn I),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178)5.初诊时肝功能指标中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及谷丙转氨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GPT)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07,P=0.407)。6.初诊时血钠浓度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死亡组(134.5±4.3)明显低于存活组(137.6±3.9);血钾和血氯无统计学意义(P=0.818,P=0.915)。7.初诊时总蛋白和白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9);球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135)。8.初诊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3);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20,P=0.356),但死亡组HB(108.1±16.8)明显低于存活组(114.4±16.2)。9.初诊时体表面积标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和体表面积标化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meter,LVDs)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初诊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肺动脉压力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3)。10.死亡组二、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例数明显多于存活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2);死亡组有心包积液的数量多于存活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分析发现DCM患儿心肌局部应变和总体应变明显低于正常人。左心室基底段前外侧心肌纵向应变(basal aterolateral longitudinal strain,BAL LS)、心尖帽总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和心尖两腔心GLS,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12.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心尖三腔心GLS、短轴中环心肌总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ce strain,GCS)与LVEF、FS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4,r=-0.552,r=-0.563,r=-0.582;P<0.05)。13.71例患儿中有68例采集心电图检查结果,ST-T改变(82.35%)发生率最高,异常Q波、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发生率分别为27.94%、25%、30.88%、22.06%、16.18%、10.29%,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死亡组心胸比值(0.705±0.046)明显高于存活组(0.643±0.077),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ROSS评分、BNP大于3500pg/ml、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6.临床确诊一DCM患儿通过WES技术发现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家系通过Sanger测序技术验证该突变为新发突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TASSER软件预测野生型蛋白质3230残基,突变体蛋白质220残基,亲疏水性分析野生型亲水性Sum(5:3226)=-1449.44,突变体亲水性Sum(5:216)=-126.55。17.RT-q PCR方法检测患儿外周血m RNA与父母相比无减半或倍数关系。18.WB检测外周血SRCAP蛋白,发现患儿外周血SRCAP蛋白较其父母高表达。结论1.71例儿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率为39.4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死亡与首诊年龄、性别无关。2.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ROSS评分、心源性休克、NT-pro BNP>3500pg/ml、GOT、GPT、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钠、总蛋白、白蛋白、体表面积标化LVDd、体表面积标化LVDs、LVEF、LVFS、肺动脉压力、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心包积液、左心室基底段前外侧心肌LS、心尖帽LS、心尖两腔心切面GLS、心胸比是儿童特发性DCM死亡高危因素。3.2D-STI发现DCM患儿局部心肌应变及总体应变明显减低,与常规UCG所见左心室运动弥漫性减低相符。4.2D-STI发现心尖三腔心GLS、中环GCS与LVEF、FS有相关性。5.2D-STI与常规UCG相比,对DCM患儿心肌节段运动的分析更详细,在判断某一特定DCM个体的预后中更有价值。6.DCM患儿心电图最常见表现即为ST-T改变(82.35%),其次是PR间期延长(30.88%),心电图变化与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但是死亡组出现LBBB的概率(12%)较存活组(9.30%)高。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ROSS评分、BNP大于3500pg/ml、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是DCM患儿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当ROSS评分≥8分时,死亡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62.8%。8.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为一新发位点突变,目前国内外无该基因与DCM相关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突变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蛋白质结构截短,亲疏水性发生明显改变,突变体比野生型更疏水(程度是1322.89);软件预测该突变为DCM患儿的致病突变。9.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患儿外周血SRCAP蛋白与父母相比明显高表达,推测该基因突变导致外周血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为DCM致病机制。10.SRCAPc.452-453del,pPhe151Cysfs*71基因突变不影响m RNA水平表达,推测该基因突变可能是通过转录后修饰来影响蛋白质的表达。

曹菲[6](2019)在《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之为心室肌小梁过多、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由薄而致密的心外膜下心肌层和增厚的非致密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双层心肌构成,且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心肌层表面可见多个显着突起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凹的隐窝与心室腔相通并有血流进出。本文第一章对NVM的命名、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因NVM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故通过建立NVM动物模型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本课题主要针对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VM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1.探讨如何运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小鼠模型;2.在成功建立NVM小鼠模型后,运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检测NVM心脏组织差异蛋白;3.运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NVM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与NVM发生相关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验证、探索NVM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根据前期关于精确浓度RA与正常胚胎心肌致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采用过量RA干扰孕鼠胚胎心肌致密化过程而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模型的假设。本研究在孕鼠怀孕第8.5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70mg/kg诱导孕鼠胎儿NVM。组织病理学证实RA干预组孕鼠子代表现出典型的NVM病理学特征。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A干预组孕鼠子代平均体重明显减低,显示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01)。给予ATRA10天后母鼠平均体重较给药前明显下降,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过量的ATRA可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并提示过量的ATRA可能参与母鼠及其子代能量代谢过程。该动物模型为下一步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建立基础。第二部分: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后,运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RA诱导NVM的基础研究。在RA干预组(RA)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68个;在RA干预组(RA)与DMSO对照组(DMSO)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48个。经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RA与两个对照组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凝血功能方面。结论:根据已有大量此类蛋白功能相关研究,初步推测RA诱导孕鼠子代NVM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NVM心室内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分析之后,运用PRM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分别对Control、DMSO以及RA三组中9例幼鼠心脏样品中6种差异蛋白激肽原1(kininogen-1,KNG1)、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1AT)、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I,ApoAI)、β2 糖蛋白 1(beta-2-glycoprotein1,β2GP1)、微管蛋白β4a 链(tubulinbeta-4Achain,TUBB4A)、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 12条肽段进行PR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蛋白的表达与TMT检测的相对定量结果一致,存在显着差异。对这6种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在相关通路以及与NVM可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将为后续NVM相关蛋白功能验证,了解NVM相关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立群[7](2019)在《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指不是由于缺血性、高血压性或瓣膜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异常。它包含了遗传性、全身性、感染性及炎症性疾病的较宽疾病谱,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左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和结节病、南美锥虫病以及左室致密化不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表型与其它心肌病有重叠,特别是伴有心律失常表现的扩张型心肌病(可有心室扩张和[或]收缩功能受损)。这个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和管理的指南以及关于遗传学和疾病机制的临床相关信息。每项建议都采用ACC和AHA制定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的方式表示。

蒋伟,羊镇宇[8](2019)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扩张型心肌病一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一例男性患者,34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有肌营养不良症家族史,既往于外院诊断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通过完善相关检查及病史采集,考虑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对于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早期系统治疗肌营养不良症,以控制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郭正隆[9](2019)在《心外膜WT1+细胞对杜兴肌肉萎缩症心脏的作用研究及小鼠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系的建立》文中指出杜兴肌肉萎缩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由于DMD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进行性萎缩。随着医疗手段的发展,DMD骨骼肌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对心肌肥大失调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心肌肥大失调引起的心脏功能衰竭是DMD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数据显示:DMD病人的心脏外膜纤维化严重,并且出现收缩功能异常。而WT1+细胞是一类定位于心脏外膜,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激活与分化对心脏损伤和重塑具有调控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其他心脏疾病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WT1+细胞对血管再生及改善心脏功能起重要作用,但WT1+细胞是否对DMD心肌肥大失调具有调控作用,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心外膜WT1+细胞与DMD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并阐释心外膜WT1+细胞对DMD心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DMD心肌肥大失调治疗提供新靶点。本研究利用两种DMD小鼠模型包括老龄mdx小鼠和端粒酶敲除mdx小鼠。在两种DMD小鼠模型上,通过心外膜WT1+细胞与心脏功能相关性分析发现:在两种DMD小鼠心脏中WT1+细胞数量显着增加,但小鼠心脏功能却显着恶化;病理特征为纤维化严重,表明WT1+细胞的异常激活可能与心脏纤维化及功能恶化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心外膜WT1+细胞异常激活与DMD心脏纤维化的关系,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示踪心外膜WT1+细胞的定位、分布和分化潜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DMD心脏中,心外膜WT1+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定位,但未发现与平滑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的共定位,说明WT1+细胞异常激活后,主要向成纤维细胞分化,进而导致DMD心脏纤维化和功能恶化。为进一步验证WT1+细胞对DMD心脏功能的调控作用,我们选用心外膜WT1+细胞的激活剂-胸腺肽Tβ4,以放大心外膜WT1+细胞对DMD心脏功能的调控效应。通过在两种不同的DMD小鼠模型-端粒酶敲除mdx小鼠和阿霉素损伤的mdx小鼠上,对胸腺肽Tβ4的系统测试。结果发现:Tβ4给药组小鼠心外膜WT1+细胞的显着增多,但心脏纤维化却明显下降,而且心脏功能显着改善,说明Tβ4对心外膜WT1+细胞的激活,可能与DMD小鼠病理条件下的激活调控机制不同。为进一步阐明Tβ4对心外膜WT1+细胞激活及分化潜能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体内外模型,来研究Tβ4对DMD小鼠心外膜WT1+细胞激活与分化潜能的影响。在端粒酶敲除mdx小鼠上研究结果表明:Tβ4治疗组的心外膜WT1+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共定位减少,而与平滑肌共定位增加,说明Tβ4能够调控WT1+细胞的分化潜能。同时,Tβ4治疗组心脏纤维化的面积显着减少,功能显着提高,说明Tβ4通过改变DMD病理条件下心外膜WT1+细胞的分化趋向和潜能,进而达到改善DMD心脏功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端粒酶敲除mdx小鼠来源的原代心外膜细胞上再次证实Tβ4调控心外膜WT1+细胞分化潜能的作用。此外,据临床数据显示:与正常人相比,DMD病人心肌细胞呈现明显的DNA损伤。为检测Tβ4是否对DMD病理条件下的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对Tβ4治疗组心脏的DNA损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β4显着降低DNA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说明其对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对Tβ4治疗组小鼠骨骼肌的检测发现,Tβ4能够提高小鼠抓力,减少肌肉纤维化,说明Tβ4能够显着改善DMD小鼠骨骼肌病理及功能。为验证Tβ4的临床适用性,本研究检测临床DMD病人血清中Tβ4的含量,结果发现:与正常人相比,DMD病人中血清Tβ4含量显着降低,表明Tβ4可作为DMD治疗候选药物。总而言之,本研究首次揭示心外膜WT1+细胞异常激活和分化促进DMD心脏纤维化及功能恶化;而Tβ4可通过逆转DMD病理条件下WT1+细胞的分化潜能,进而改善心脏病理和功能。本研究结果为DMD心肌肥大失调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及新型候选药物。针对DMD心肌肥大失调治疗研究中,缺乏合适的体外模型,在本研究中,利用成年小鼠心脏外植体获取并建立了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系。通过对其增殖能力、染色体稳定性、基因表达谱和体外分化潜能等系统鉴定,证实所建立的细胞系为心肌球源性干细胞,为DMD心肌肥大失调及其他心脏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体外测试模型。

孙小军[10](2018)在《文山地区不同民族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心肌病是一种异质性心脏疾病,严重的心肌病会导致进展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性死亡,通常有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两种。遗传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紊乱疾病,患病人群较广,患病率约为0.9/1000,且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从心室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约占心肌病的70%-80%,主要临床表现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脏收缩功能障碍,除心脏移植外,目前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该病患病率约为1/2500,约48%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性,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50个致病基因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相关。基因检测是目前检测遗传疾病的重要方法。传统的Sanger测序对遗传性心肌病的多个基因进行测序时,不仅费力、费时,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同时对多个靶基因进行测序,具有通量高,速度快和价格便宜等优点,是遗传基因多基因测序的最佳选择。扩张型心肌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且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对云南地区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致病基因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云南文山汉族及壮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扩张型心肌病人群,主要讨论文山地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构建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的样本库和资料库;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05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660例,通过统计学比较各地区各民族及各年龄段人群的临床表型的差异,发现文山地区扩张型心肌病在男性多见,男女性别比约为2:1,且发病多见于中年;通过比较左右心室内径、EF值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间的临床差异,发现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随后针对660例患者中的有扩张性心肌病家族史的6个家族应用二代测序仪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的编码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基因型的关系。通过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突变筛查,发现7个DSP-Tyr494Phe、DSP-Gln1648Arg、TNNT2-Lys263Arg、MYH6-Ala1130Thr、MYBPC3-Glu334Lys、TTN-Thr2690Ile和SCN5A-Arg1139Gln突变位点为云南地区扩张型心肌病的热点突变;家族中存在单杂合遗传突变、双杂合遗传突变和三杂合突变三种形式,且双杂合突变具有剂量效应,对临床表型具有加速或加重的作用;此外,通过比较阳性突变组和阴性突变组,阳性突变组的临床表型比阴性突变组严重,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下一代半导体芯片测序技术平台,建立了扩张型心肌病的高通量突变筛查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云南地区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突变筛查,阐明了云南地区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证实了突变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高度相关性。为在云南地区开展遗传性心肌病的预防和诊疗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检测提供了技术平台。

二、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遗传学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DNAJC7基因突变的研究
    前言
    实验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基因型和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
    前言
    实验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细胞因子的研究
    前言
    实验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维生素D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院后辅助检查
        1.2.1 常规及实验室检查
        1.2.2 肌肉病理活检
        1.2.3 基因检查
        1.2.4 治疗及随访
2 讨论

(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单中心、非随机、开放性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1 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分组
    1.4 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治疗方法
    1.5 测定指标
    1.6 疗效判定指标
    1.7 伦理审批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心肌病患儿的基线资料
    2.2 心肌病患儿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2.3 心肌病患儿治疗前后 NYHA 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2.4 心肌病患儿治疗后外周静脉血 NT-pro BNP 的比较
    2.5 心肌病患儿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比较
    2.6 心肌病患儿的安全性指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一个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遗传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1.2.2
        1.2.3 心脏彩色超声:
        1.2.4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家系成员
    2.3 血清酶学
    2.4 心电图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5 基因检测结果
    2.6 肌肉病理
3 讨论

(5)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及SRCAP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2.1 研究内容
        1.2.2.2 仪器设备
        1.2.2.3 分组
        1.2.2.4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首诊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1.3.2.1 首诊时心功能情况及有无心源性休克
        1.3.2.2 首诊时心肌标志物、生化、血常规等指标
        1.3.2.3 首诊时UCG指标
        1.3.2.4 首诊时ECG指标
        1.3.2.5 首诊时心胸比值
        1.3.3 Logistic回归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一DCM家系SRCAP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探讨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及试剂
        2.2.1 实验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2.2.2 实验主要试剂及生产厂家
    2.3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3.2.1 临床资料收集、基因检测及验证、蛋白质功能预测
        2.3.2.2 RNA提取及RT-q PCR检测外周血m RNA的表达
        2.3.2.3 免疫印迹(WB)法检测外周血SRCAP蛋白的表达
    2.4 研究结果
        2.4.1 UCG、基因检测及Sanger测序、蛋白质预测结果
        2.4.1.1 UCG结果
        2.4.1.2 WES测序结果
        2.4.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1.4 Sanger验证结果
        2.4.1.5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2.4.2 RT-qPCR方法验证突变对mRNA水平影响
        2.4.3 WB方法对血SRCAP蛋白水平表达的结果验证
    2.5 结论
    2.6 讨论
课题创新性
课题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论文

(6)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
        1.1.2 维甲酸在心肌发育中关键的生理病理机制
        1.1.3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研究的意义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现和命名
        1.2.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分类
        1.2.4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5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解剖学
        1.2.6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1.2.7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2.7.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
        1.2.7.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
        1.2.8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治疗
        1.2.9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疗效与预后
        1.2.10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2.11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望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动物模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小鼠
    2.3 实验方法
        2.3.1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给药前准备
        2.3.2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2.3.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组织收集和组织病理学染色
        2.3.4 幼鼠心脏组织诊断标准与显微镜下观察
        2.3.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小鼠合笼后交配情况统计与分析
        2.4.2 小鼠合笼后交配后怀孕情况统计与分析
        2.4.3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
        2.4.4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幼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5 RA干预组与对照组母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6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病理学结果与分析
    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2.6 本章讨论和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小鼠
        3.2.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前准备
        3.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3.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心脏组织样品收集
        3.2.5.1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及剖腹后幼鼠情况统计与分析
        3.2.5.2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幼鼠心脏组织样品收集与保存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3.3.2 小鼠心脏组织样品TMT标记
        3.3.2.1 样品蛋白组TMT分析预实验
        3.3.2.2 蛋白组TMT分析正式实验
        3.3.3 肽段分级
        3.3.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数据采集
        3.3.5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6.1 GO功能注释
        3.3.6.2 KEGG通路注释
        3.3.6.3 GO注释和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3.3.6.4 蛋白质聚类分析
        3.3.6.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结果分析
        3.4.1 主要结果和结论
        3.4.2 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3.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3.4.2.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3.4.2.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
        3.4.2.5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5 附件
        3.5.1 质量控制
        3.5.1.1 肽段离子质量偏差分布
        3.5.1.2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3.5.1.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3.5.2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
        3.5.2.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5.2.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3.5.2.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3.5.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3.5.2.5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3.5.3 数据库介绍
        3.5.3.1 NR数据库
        3.5.3.2 UniProt数据库
        3.5.3.3 GO数据库
        3.5.3.4 KEGG通路数据库
        3.5.3.5 STRING数据库
    3.6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技术路线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3.7.1 能量代谢讨论
        3.7.2 凝血功能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M技术验证和定量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差异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项目样品基本信息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提取
        4.3.2 蛋白酶解
        4.3.3 液相色谱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3.2 高分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目标肽段PRM检测结果分析
        4.4.2 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4.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 差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讨论及分析
        4.5.1 激肽原1结构与功能
        4.5.2 α1抗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4.5.3 载脂蛋白AI结构与功能
        4.5.4 β2糖蛋白1结构与功能
        4.5.5 微管蛋白β4α链结构与功能
        4.5.6 通道蛋白4结构与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5.2.1 针对本实验不足的补充研究
        5.2.2 针对本研究后续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概述
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
    (二)评价概况
    (三)家族史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1. 复极异常
        2. 除极和传导异常
        3. 动态心电图监测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五)心脏影像
    (六)电生理检查
    (七)心内膜活检
    (八)基因检测
        1. 基因检测方法
        2. 变异与基因解释
        3. 采用什么检测
        4. 不同方法的优势及劣势
        5. 检测对象(见下表)
        6. 基因检测在ACM中的作用
        7. 基因检测在危险分层和管理中的应用
        (1)桥粒基因
        (2)核纤层蛋白A/C(LMNA)
        (3)桥粒斑蛋白(DSP)
        (4)跨膜蛋白43(TMEM43)
        (5)受磷蛋白(PLN)
        8. 基因检测的局限性(见下表)
    (九)瀑式家族筛查(图5)
        1. 瀑式家族筛查:在儿童及成人中筛查推荐
    (十)危险分层与ICD决定
    (十一)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管理
        1.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治疗
        2. 导管消融的作用(见下表)
    (十二)防止疾病进展
        三.疾病机制
        (一)桥粒缺陷
        (二)离子通道缺陷
        (三)细胞骨架缺陷
        1.肌原纤维细胞骨架
        2.LIM区域-结合3-编码Z带迭接PDZ基序蛋白
        3. α-辅肌动蛋白-2
        4. 细丝蛋白C
        5. 肌原纤维外细胞骨架
        (四)肌节缺陷
        (五)代谢缺陷
        (六)线粒体的形式
        (七)组织细胞样(嗜酸瘤细胞)心肌病
        四.其他疾病
        (一)浸润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
        (二)Brugada综合征
        (三)钾通道:KCNQ1、KCNH2以及TRMP4
        1.KCNQ1
        2.KCNH2
        3.TRPM4
        4.受磷蛋白
        (四)左室致密化不全
        1.诊断方法及标准
        (1)无创性影像(表6)
        (2)心电图
        2.治疗

(9)心外膜WT1+细胞对杜兴肌肉萎缩症心脏的作用研究及小鼠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心外膜WT1~+细胞对杜兴肌肉萎缩症心脏的作用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细胞系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试剂
        1.5 引物
        1.6 试剂配制
        1.7 实验方法
        1.8 数据及图像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DMD病人血清心肌纤维化指标检测
        2.2 心外膜WT1~+细胞与DMD心脏功能相关性研究
        2.2.1 老龄mdx小鼠心外膜WT1~+细胞异常激活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
        2.2.2 端粒酶敲除mdx小鼠心外膜WT1~+细胞异常激活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
        2.2.3 DMD心外膜WT1~+细胞异常分化促进心脏纤维化
        2.3 Tβ4 介导的心外膜WT1~+细胞激活对DMD心脏功能的调控作用
        2.4 Tβ4 对心外膜WT1~+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2.4.1 Tβ4 对体内心外膜WT1~+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2.4.2 Tβ4对DMD原代心外膜WT1~+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2.4.3 Tβ4 体外促血管再生能力的验证
        2.5 Tβ4对DMD心脏纤维化的逆转作用研究
        2.6 Tβ4 对心肌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2.7 Tβ4对DMD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作用
        2.8 Tβ4对DMD急性心脏损伤的预防治疗作用
        2.8.1 Tβ4 有效抑制Dox诱导引起的DMD心脏纤维化
        2.8.2 Tβ4 保护Dox诱导引起的DMD心肌细胞DNA损伤
        2.9 Tβ4 临床适用性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二、小鼠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系的建立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
        1.4 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数据及图像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成年C57BL/6 小鼠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的分离
        2.2 CDC细胞系-iCDC体外增殖能力和染色体稳定性验证
        2.3 iCDC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4 iCDC转录组分析
        2.5 iCDC体外分化能力验证
        2.6 TGF-β通路抑制剂对iCDC的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杜兴肌肉萎缩症心肌肥大失调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文山地区不同民族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扩张型心肌病的概念
    2 扩张型心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和危害
    3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炎症
        3.2 中毒
        3.3 代谢异常
        3.4 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
    4 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研究现状
    5 基因检测的意义
    6 基因检测常用技术方法
        6.1 测序技术
        6.2 荧光定量PCR技术
        6.3 基因芯片技术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7.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山地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1 引言
        1.1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1.2 辅助检查
    2 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和分组
        2.2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
        2.4 主要仪器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文山地区各县市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布情况
        3.3 文山地区各民族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布情况
        3.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彩超各参数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文山地区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检测
    1 引言
    2 本章技术路线图
    3 材料与仪器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材料
        4.3 17 基因多重PCR引物的设计
        4.4 靶基因PCR反应的体系及优化条件
        4.5 目的片段的扩增、纯化及浓度的测定
        4.6 靶基因PCR产物纯化
        4.7 纯化后的PCR产物定量
        4.8 构建文库
        4.9 OT2 的准备及运行
        4.10 Ion PGM?System测序前准备及运行
        4.11 数据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基因组DNA提取
        5.2 多重PCR
        5.3 Ion PGM?System测序结果
        5.4 家族1
        5.5 家族2
        5.6 家族3
        5.7 家族4
        5.8 家族5
        5.9 家族6
    6 讨论
    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遗传学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孙晓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 古帅鑫,陈立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03)
  • [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心脏扩大伴心衰类心肌病的单中心、非随机、开放性真实世界研究[D]. 单光颂.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一个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遗传学及临床研究[J]. 张惠丽,成秋生,陈希,李泽. 广州医药, 2020(03)
  • [5]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研究及SRCAP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探讨[D]. 李艳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D]. 曹菲.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J]. 王立群.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4)
  • [8]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扩张型心肌病一例[J]. 蒋伟,羊镇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07)
  • [9]心外膜WT1+细胞对杜兴肌肉萎缩症心脏的作用研究及小鼠心肌球源性干细胞系的建立[D]. 郭正隆. 天津医科大学, 2019
  • [10]文山地区不同民族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 孙小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杜氏肌营养不良突变分析及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