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因素与项目总工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迪[1](2021)在《基于改进PERT的关键链技术进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进度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其中进度管理是衡量一个项目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随之增大,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多。针对项目进度管理中普遍存在进度超期、资源冲突等问题的现状,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进度管理已经成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关键链技术恰好在缩短工期、解决资源冲突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此对于关键链技术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关键链识别、缓冲区设置及缓冲区监控三个方面对关键链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1)关键链识别的基础是对工序持续时间的合理估计。本文在PERT三点时间估计法的基础上引入模糊理论的概念,指出了六种影响工期估计的不确定因素并对其分别进行了量化和赋权,在模糊理论的基础上定义了三角模糊变量期望值的公式,基于此公式计算得到模糊工期值。然后利用各工序关键概率值更加合理的识别出关键路线。在关键路线的基础上运用本文提出的关键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源冲突的影响获得关键链。(2)缓冲区的设置是关键链技术的核心和重点。本文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度量影响缓冲大小的三种因素,结合已经定义的决策者偏好因素,对根方差法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计算公式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3)好的进度计划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控管理。关键链技术将对整个项目的监控管理转化为对缓冲区使用情况的监控,本文根据项目进度将缓冲区动态分配于各个工序,通过在工序上设置动态触发点来确定是否启动运用进度控制矩阵设置的缓冲监控模型,以达到对整个项目的合理监控。最后通过选取江西省某一高层商业建筑的工程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本文所建立的关键链进度管理模型进行实例验证。运用Crystal Ball软件对改进的关键链进度管理模型与传统进度管理模型进行仿真模拟,证明本文建立的进度管理模型的实用性。其弥补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对于提高工程进度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汪闻初[2](2021)在《C公司OA系统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软件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特别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着不同的软件产品。软件项目也变得更复杂,项目管理难度也在随之增加。笔者所在的C公司就存在着项目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导致OA系统无法良好实施。因此,本文尝试使用组织变革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相关理论方法来解决C公司存在的软件实施困难问题。首先,本论文以C公司OA软件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OA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如OA系统实施受到抵制、出现项目延期、实施风险难以识别和控制、项目团队沟通不畅、OA系统实施目标制定不完善等问题。其次,通过组织变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TOE框架、关键路径法、项目沟通管理理论和目标管理SMART原则等方法,主要在于研究OA系统的实施是否可以更好的推进、项目计划是否可行、软件实施中的风险是否可控、开发团队沟通效率如何能够提高、OA系统实施总目标如何能制定的更有意义等问题。最后以基于相关理论设计解决方案,对缓解员工对OA系统实施抵制、项目计划进行改善、规范开发团队和用户沟通、提升总体实施目标的意义,以达到提高C公司OA系统实施管理的目的。本文通过对C公司OA项目实施策略改善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实施OA项目存在的问题。既有助于指导C公司的OA系统的实施,也为其他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黄卓[3](2021)在《基于关键链的云迁移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蓬勃发展,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着强烈而急迫的需求。云计算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云迁移是企业数字化的一个必经之路,但云迁移项目中的工期超时问题却普遍存在。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云迁移项目按期高质量交付,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予企业敏捷性和灵活性,帮助企业满足市场持续波动的需求,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论文以H公司游戏平台云迁移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项目进度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引入关键链管理技术来解决项目中因资源约束与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项目进度管理失控问题,达到对项目进度优化的目的。论文在项目优化方案中结合国内外在关键链管理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关键链识别、缓冲区设置与缓冲管控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优化资源冲突与控制不确定因素,在项目实施中达到了优化的效果,从而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研究与参考价值。
邵彤[4](2020)在《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充分融入渗透到我们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为每个人所用。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在不断转变思维,吸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契合传统业务模式的同时完成信息化转型,建设符合业务的信息化系统。项目管理水平是决定一款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建成的关键因素。项目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项目能够快速、稳定、有效且持续推进的必备因素。A研究院是某部委的部属事业单位,随着业务不断扩大,A研究院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应对逐年增加的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出访人数,及出访外事审批新要求,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管理部门急需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流程优化,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等工作。传统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相关工作需要,为此A研究院决定建立一个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信息化系统,对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全流程各项相关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A研究院将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列为院重点信息化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故需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和理论研究,从而着重解决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和优化等问题,确保项目在预期内完成。本文通过对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行项目进度管理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通过WBS任务分解、甘特图、关键路径法、项目计划评审等方法,分解项目中各项活动、排序项目各项活动,估算项目工期,制定项目进度计划,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改进项目需求变更方式,沟通管理方式,人力资源保障方式,建立项目激励制度等进度控制方法,保证项目在预期工期能交付。
胡中建[5](2020)在《通用机场建设管理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 ——以JH通用机场EPCO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通用机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发现,目前通用机场建设存在设计、施工、运营脱节,设计变更多,成本管理失控,项目从设计到正式通航用时长,工程竣工后不满足使用单位需求等管理方面上的问题。为了改善管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作者对目前国内通用机场常见的建设模式(DBB模式、CM/Agency模式、EPCO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通用机场建设模式选择的5个公共因子,分别是业主项目管理能力、通航运营能力、项目资金来源、工程总工期、工程总造价,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通用机场建设的最佳模式是EPCO模式。通过对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较DBB模式、CM/Agency模式的优势分析,以及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理论优势分析,得出EPCO模式能有效解决DBB模式、CM/Agency模式等常见的通用机场建设模式存在问题的结论。分析发现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能够提高设计、施工和运营配合深度,解决设计、施工、运营不连贯的现象,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工程的使用功能。为了对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作者选取本人全程参与组织实施的JH通用机场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该项目采用EPCO模式后,成本、工期、质量等三大目标均有显着提升。成本方面通过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工程造价3900万元,节约成本约20%。质量方面减少162个设计变更,减少幅度约80%;施工工期缩短约30%,竣工验收到正式通航运营的时间提前约60%。在最后章节,作者提出选择合适的项目总负责人的重要性及选择标准,同时也为学者们研究EPCO模式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即定量研究通用机场EPCO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研究实例对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提出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通用机场建设采用EPCO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国英[6](2019)在《基于蒙特卡洛的核电项目总工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
陈培伦[7](2019)在《基于工期可控性和缓冲管理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大型项目日益增多,但由于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使得项目的按时完工成为了一个难题,而科学合理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的按时完工率,因此对项目进度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项目进度管理中主要分为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和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两个部分,关键链法同时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然而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关键链研究领域多关注于活动的敏感性,而没有考虑到活动的风险应对能力。本文针对这一不足,以关键链法为基础,结合工期可控性理论,开展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工期可控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延伸应用,提出了工期裕度的概念。(2)将工期可控性应用于缓冲大小的求取,在不影响缓冲整体大小的情况下,重新“分配”活动缓冲,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的按时完工率。其次考虑到了活动中存在不同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提出了考虑成本的缓冲“分配”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在减少成本方面的有效性。(3)将工期可控性与缓冲监控相结合应用于进度控制方向。提出了基于工期可控性的缓冲监控方法、改进的基于活动CRI的缓冲监控方法和基于活动集的缓冲监控方法三种方法,并通过仿真与原有的基于活动CRI的缓冲监控方法及相对缓冲管理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活动集的缓冲监控方法在所有方法中表现最好,能够在少量增加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项目的按时完工率。(4)将所提方法应用于工程案例中,通过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其在实际工程中同样表现较好,能够使用较少的风险应对频率和风险应对时间达到较高的按时完工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谢雪海[8](2019)在《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度管理能否成功执行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因此对其做深入研究,保证项目在一定完工概率下尽早完工对于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中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工序持续时间的真实信息,并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但是该方法未考虑资源约束问题以及人的行为影响。为弥补PERT存在的缺陷,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方法(CCPM)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对工序持续时间的估计过于乐观,且不易于抓住项目“关键”之处,而编制合理的网络进度计划是进度管理的基础和首要步骤。因此,本文综合两种方法独有的优势,基于修正PERT得到网络进度计划,从关键链识别、缓冲区设置以及缓冲区监控等方面改进关键链技术,使其能够同时适用于项目的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反映工序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德尔菲法估计PERT网络中各工序持续时间,引入方差调整因子修正方差的计算公式,以提高项目期望值和方差的准确性。考虑非关键路线与关键路线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利用蒙特卡洛模拟(MCS)方法对其进行仿真模拟,基于得到的敏感性指标来识别PERT网络的关键路线并确定各工序的关键度。(2)为解决工程项目中的资源受限问题,引入序偶理论,基于改进重心法调整发生资源冲突时平行工序的优先级以确定关键链,尽可能地实现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优化目标。(3)利用模糊理论中的三角模糊数来估计安全时间,综合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在根方差法的基础上改进缓冲区大小的计算公式,使缓冲区设置更加合理。以提高项目按时完工的保证率为目标,充分考虑项目所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动态变化特性,基于风险权重因子对缓冲总量进行分配,并将监控点处的剩余缓冲量进行实时滚动动态分配,以此实现对监控触发点的动态调整。利用仿真模拟得到的敏感性指标来设置监控阀值,实现了基于敏感性指标的动态缓冲监控模型。本文所建立的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进度管理模型有效地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弥补了原有进度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为管理者更好地指导项目施工提供依据。
黄钰[9](2019)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海洋平台安装工期估计研究》文中指出海洋平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常用工程设施,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条件,给海洋平台的建设带来了不确定性。虽然科技进步令海洋工程装备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人类仍无法完全克服大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在恶劣海况下的海洋平台安装施工,作业难度高、施工风险大,给项目工期估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以导管架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计划编制方法对海上安装的工作范围、流程和特点进行辨识,重点围绕工序时长的构成和概率分布情况展开研究,基于约束理论对影响海上安装工序时长的因素进行了识别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介绍了基于环境条件约束下的工序时长概率分布评估方法。通过对历史环境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到平台安装工序时长的先验分布,导入网络图计划,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实现对海洋平台安装项目工期的估计。最后,以D海H油气田开发项目举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确定了环境许用条件,并结合历史环境数据,得出了天气窗口的历史分布情况,从而明确了浮托安装工序时长的概率分布情况,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项目总工期做出了估计,较传统定额法的适用范围有所提升,对未来海洋平台安装工期估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李勇[10](2019)在《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技术也在日益进步,市政工程项目变得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与此同时,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目标风险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好工期和成本间的矛盾,寻找到工期-成本理想走势曲线,成为目前市政工程项目目标优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该文结合市政工程工期-成本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兴的智能优化算法-和声搜索算法,并对其改进且与精算法相结合,开展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NP-hard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首先,该文阐述了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内涵,并引入模糊集理论和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后文建立工期-成本优化模型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网络图中的关键路径法为依据建立工期目标函数,基于工序持续时间、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以及市政工程项目的特点将成本分为三类,并阐述了各类成本与工期或工序持续时间的函数关系,构建出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综合优化模型。另外,基于和声搜索算法寻优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不足,该文从和声搜索算法初始和声记忆库的产生方式、参数设置、新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出发,结合遗传算法、精算法做出算法的改进,提高了算法的寻优速度,且算法全局收敛性较好,运用该混合算法求解出工期与成本优化函数图像的特殊点(A、B)及A-B曲线(Pareto最优前沿),实现了工期-成本多目标优化。最后,针对市政工程实例,使用该算法对工期-成本的NP-hard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出多组最优解,拟合后与工期-成本优化理想曲线比较吻合,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该文对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综合优化模型,提供了混合算法的求解思路,丰富了求解工期-成本优化问题的计算方法,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可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二、风险因素与项目总工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因素与项目总工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PERT的关键链技术进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关键链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 |
2.1 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
2.1.1 甘特图 |
2.1.2 关键路径法(CPM) |
2.1.3 计划评审技术(PERT) |
2.1.4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2 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
2.2.1 约束理论 |
2.2.2 聚合理论 |
2.2.3 中心极限定理 |
2.2.4 人的行为心理学假设 |
2.2.5 关键链技术的优势 |
2.3 关键链技术的使用步骤 |
2.4 关键链进度管理与传统进度管理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改进PERT与关键链识别 |
3.1 传统PERT的介绍 |
3.2 改进PERT与关键路线的确定 |
3.2.1 引入模糊理论 |
3.2.2 三角模糊变量的期望值 |
3.2.3 计算决策者偏好指数λ |
3.3 确定关键路线 |
3.4 关键链识别 |
3.4.1 ACI、ACP及 ACCI |
3.4.2 构建关键链识别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缓冲管理模型的建立 |
4.1 缓冲区设置的作用 |
4.2 传统缓冲区设置方法 |
4.2.1 剪切-粘贴法 |
4.2.2 根方差法 |
4.2.3 传统缓冲设置方法的特点 |
4.3 改进的缓冲区设置方法 |
4.3.1 基于信息熵的缓冲区影响因素的度量方法 |
4.3.2 缓冲区设置的熵模型 |
4.3.3 缓冲区的修正 |
4.4 缓冲区监控 |
4.4.1 传统的缓冲监控机制 |
4.4.2 实时分配缓冲监控量 |
4.4.3 设置触发点 |
4.4.4 缓冲监控模型 |
4.4.5 资源缓冲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应用及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于改进PERT计算模糊工期 |
5.2.1 估计活动工期 |
5.2.2 计算决策者偏好指数λ |
5.2.3 计算工序模糊工期 |
5.3 识别关键链 |
5.3.1 ACCI的计算 |
5.3.2 关键链识别 |
5.4 计算缓冲区大小及缓冲监控管理 |
5.4.1 计算缓冲区大小 |
5.4.2 缓冲监控管理 |
5.5 与传统进度管理方法的比较 |
5.5.1 基于改进PERT的关键链进度管理方法 |
5.5.2 传统进度管理方法 |
5.5.3 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C公司OA系统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OA系统实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 |
2.1 OA系统实施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OA系统实施的特点 |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OA系统实施的相关理论 |
2.2.1 组织变革管理E-O理论 |
2.2.2 TOE框架 |
2.2.3 进度管理关键路径法 |
2.2.4 项目沟通管理理论 |
2.2.5 目标管理SMART原则 |
2.3 OA系统的实施条件 |
3 C公司OA系统实施现状分析 |
3.1 C公司概况 |
3.1.1 C公司简介 |
3.1.2 C公司经营状况 |
3.1.3 C公司OA系统实施过程及运行使用现状 |
3.2 C公司OA系统实施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3.2.1 员工对OA系统实施有抵触情绪 |
3.2.2 项目进度计划超期 |
3.2.3 匆忙实施OA项目忽略存在风险 |
3.2.4 项目实施效率和效益不足 |
3.2.5 缺乏合理且完善的OA系统实施总体目标 |
4 C公司OA系统实施管理改进策略 |
4.1 组织变革管理改进策略 |
4.1.1 树立明确的项目愿景以及培养实施OA系统的紧迫感 |
4.1.2 加强员工的参与 |
4.1.3 充分的员工培训 |
4.1.4 充分的交流沟通 |
4.2 项目进度管理改进策略 |
4.2.1 规范开发过程 |
4.2.2 基于关键路径法改善OA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
4.2.3 确定项目的里程碑节点 |
4.3 风险管理改进策略 |
4.3.1 提高风险意识 |
4.3.2 基于TOE框架加强实施风险识别 |
4.3.3 制定实施风险应急计划 |
4.4 沟通管理改进策略 |
4.4.1 制定项目全过程的沟通计划表 |
4.4.2 制定需求变更沟通流程 |
4.4.3 制定统一内容格式的需求文档 |
4.5 总体目标制定改进策略 |
4.5.1 整理总体目标的相关性 |
4.5.2 基于SMART原则制定总体目标 |
5 C公司OA系统保障措施及效果评价 |
5.1 C公司OA系统的实施保障 |
5.1.1 实施OA的需求管理 |
5.1.2 实施OA的项目团队管理 |
5.1.3 实施OA的质量管理 |
5.1.4 规范OA的实施步骤 |
5.1.5 加强组织变革管理力度 |
5.2 OA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
5.2.1 缓和员工对OA系统实施的抵触反应 |
5.2.2 OA项目进度管理科学化 |
5.2.3 风险控制能力提升 |
5.2.4 提高沟通效率 |
5.2.5 提升总体目标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关键链的云迁移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 |
2.1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项目进度管理简介 |
2.1.2 甘特图 |
2.1.3 关键路径法(CPM) |
2.1.4 计划评审技术(PERT) |
2.1.5 传统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的不足 |
2.2 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关键链技术的理论基础与隐含假设 |
2.2.2 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的实施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迁移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
3.1 背景介绍 |
3.1.1 游戏行业的简介 |
3.1.2 H公司游戏平台云迁移项目简介 |
3.2 云迁移项目进度管理现状 |
3.2.1 迁移方法论简介 |
3.2.2 项目人员组成 |
3.2.3 项目任务分解 |
3.2.4 项目活动的排序 |
3.2.5 估算活动工期 |
3.2.6 项目活动关键路径的确定 |
3.2.7 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
3.3 云迁移项目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干系人众多 |
3.3.2 项目需求存在变化 |
3.3.3 物理资源存在约束 |
3.3.4 人员资源存在约束 |
3.3.5 工时预估存在偏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迁移项目进度管理方案设计 |
4.1 识别关键链 |
4.1.1 重新评估活动工期 |
4.1.2 重新确定关键路径 |
4.1.3 确定项目关键链 |
4.2 设置关键链缓冲区 |
4.2.1 不确定性指标 |
4.2.2 确定缓冲区大小 |
4.3 监控关键链缓冲区 |
4.3.1 基于风险进行关键链缓冲分配 |
4.3.2 链路缓冲的动态监控 |
4.3.3 行动决策矩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迁移项目进度管理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5.1 项目进度管理方案实施计划 |
5.1.1 方案的实施目的 |
5.1.2 项目进度实施计划 |
5.1.3 项目进度跟踪与控制 |
5.2 项目进度的保障措施 |
5.2.1 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性 |
5.2.2 编写规范的项目相关文档 |
5.2.3 建立知识库和培训体系 |
5.2.4 建立合理沟通与反馈机制 |
5.2.5 培养积极的组织文化 |
5.2.6 搭建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 |
5.3 实施效果评价 |
5.3.1 项目计划工期 |
5.3.2 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
2.1.1 项目管理基本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知识理论体系 |
2.2 项目进度管理概念 |
2.3 项目进度管理过程 |
2.4 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
2.4.1 WBS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2.4.2 甘特图 |
2.4.3 关键路径法(CPM) |
2.4.4 项目计划评审技术(PERT) |
第三章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介绍 |
3.1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背景 |
3.1.1 A研究院简介 |
3.1.2 项目建设背景 |
3.1.3 项目业务需求 |
3.2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计划 |
3.2.1 项目技术实施步骤 |
3.2.2 项目进度计划 |
3.2.3 项目组织架构 |
3.3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
4.1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目标 |
4.2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4.2.1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4.2.2 项目工作任务排序 |
4.2.3 项目活动持续时间估算 |
4.2.4 项目关键路径 |
4.2.5 项目总工期估算 |
4.2.6 项目进度计划表编制 |
第五章 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系统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优化 |
5.1 项目进度计划优化情况分析 |
5.2 项目进度控制流程 |
5.3 项目进度控制改进 |
5.3.1 改进完善项目需求变更管理方式 |
5.3.2 改进项目沟通管理方式 |
5.3.3 改进保障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
5.3.4 建立项目激励制度 |
5.4 项目建设进度管理方案实施效果 |
5.5 项目进度管理方案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通用机场建设管理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 ——以JH通用机场EPCO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通用机场建设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2.1 因子分析法 |
2.2 影响因素选取 |
2.3 问卷调查 |
2.4 KMO和 BARTLETT检验 |
2.5 公共因子提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HP的通用机场建设管理模式选择 |
3.1 AHP理论 |
3.2 信度检验 |
3.3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3.3.1 设立判断矩阵 |
3.3.2 层次单排序 |
3.3.3 层次总排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优势分析 |
4.1 通用机场建设DBB模式的不足 |
4.1.1 通用机场建设DBB模式的管理架构 |
4.1.2 通用机场建设DBB模式的特点 |
4.1.3 通用机场建设DBB模式存在的问题 |
4.2 通用机场建设CM/AGENCY模式的不足 |
4.2.1 通用机场建设CM/Agency模式的管理架构 |
4.2.2 通用机场建设CM/Agency模式的特点 |
4.2.3 通用机场建设CM/Agency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的优势 |
4.3.1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的管理架构 |
4.3.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的特点 |
4.3.3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的优势 |
4.4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与DBB模式、CM/AGENCY模式的对比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质量、工期、成本管理理论优势分析 |
5.1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工程质量管理理论优势分析 |
5.1.1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
5.1.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质量管理理论优势 |
5.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工程工期管理理论优势分析 |
5.2.1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工程工期特点 |
5.2.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工程工期管理理论优势 |
5.3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工程成本管理理论优势分析 |
5.3.1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成本管理内容 |
5.3.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模式成本管理理论优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H通用机场EPCO模式应用研究 |
6.1 JH通用机场工程概况 |
6.1.1 JH通用机场位置 |
6.1.2 JH通用机场用途 |
6.1.3 JH通用机场建设内容 |
6.1.4 JH通用机场项目重难点 |
6.2 JH通用机场建设采用EPCO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6.2.1 JH通用机场建设采用EPCO模式的适用背景 |
6.2.2 JH通用机场建设选择EPCO模式的5 个公共因子分析 |
6.3 EPCO模式下的JH通用机场工程质量效果 |
6.4 EPCO模式下的JH通用机场工程工期效果 |
6.5 EPCO模式下的JH通用机场工程成本效果 |
6.5.1 价值理论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
6.5.2 通用机场建设EPCO总承包成本费用控制效果 |
6.6 EPCO模式在JH通用机场建设应用的经验 |
6.6.1 高度重视成本风险 |
6.6.2 合理安排项目工期 |
6.7 EPCO模式应用在通用机场建设上的建议 |
6.7.1 加强设计与施工对接 |
6.7.2 改善成本管控措施 |
6.7.3 选择合适的项目总负责人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调查问卷一统计表 |
附录3 、调查问卷二 |
附录4 、调查问卷二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工期可控性和缓冲管理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键链缓冲管理 |
1.2.2 传统项目进度控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于工期可控性理论的缓冲大小计算 |
2.1 工期可控性理论 |
2.1.1 工期可控性定义 |
2.1.2 工期T_(ic)的确定 |
2.2 工期可控性的深入研究 |
2.2.1 工期可控性存在的缺陷 |
2.2.2 活动的工期裕度 |
2.2.3 链的工期裕度 |
2.2.4 考虑不同风险应对措施的工期裕度 |
2.3 基于工期可控性理论的缓冲大小计算 |
2.3.1 缓冲大小计算 |
2.3.2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期可控性和缓冲管理的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
3.1 传统缓冲监控模型及监控指标 |
3.1.1 基本缓冲监控模型 |
3.1.2 监控指标 |
3.1.3 基于缓冲和活动敏感度的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
3.2 基于工期可控性和缓冲管理的进度控制方法 |
3.2.1 基于缓冲的监控系统 |
3.2.2 基于工期可控性的监控系统 |
3.2.3 缓冲与工期可控性监控指标的集成 |
3.3 改进的基于活动CRI指标的缓冲监控方法 |
3.4 基于活动集的缓冲管理方法 |
3.5 实验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仿真结果及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案例模拟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项目活动信息 |
4.2.1 项目持续时间 |
4.2.2 活动风险及应对措施 |
4.3 案例分析 |
4.4 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1 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关键链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项目进度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关键路线法及其评述 |
2.2 计划评审技术基本原理 |
2.2.1 经典PERT原理 |
2.2.2 MCS求解PERT原理 |
2.2.3 敏感性指标 |
2.3 关键链技术概述 |
2.3.1 约束理论 |
2.3.2 关键链法的隐含假设 |
2.3.3 关键链法的应用步骤 |
2.4 PERT与关键链结合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识别 |
3.1 经典PERT的分析 |
3.2 PERT的修正 |
3.2.1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估计工序持续时间 |
3.2.2 引入方差调整因子改进方差公式 |
3.3 敏感性指标的应用 |
3.3.1 基于ACP指标识别关键路线 |
3.3.2 关键路线上最关键活动的研究 |
3.4 解决资源冲突 |
3.4.1 基本概念及定理 |
3.4.2 基于改进重心法解决资源冲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活动敏感性的动态缓冲监控 |
4.1 确定工序安全时间 |
4.2 缓冲区设置 |
4.2.1 缓冲区设置的作用 |
4.2.2 计算缓冲区大小 |
4.3 既有缓冲监控机制 |
4.4 基于ACCI指标的动态缓冲监控 |
4.4.1 实时分配缓冲监控量 |
4.4.2 设置动态触发点 |
4.4.3 基于ACCI指标设置监控阀值 |
4.4.4 缓冲监控步骤 |
4.5 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模型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5 案例应用及分析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2 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模型 |
5.2.1 工序持续时间估计 |
5.2.2 期望值及方差计算 |
5.2.3 敏感性指标应用及分析 |
5.2.4 识别关键链 |
5.2.5 缓冲区设置 |
5.3 利用蒙特卡洛仿真对比分析 |
5.4 动态缓冲监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
附录1 模糊德尔菲法调查问卷 |
(9)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海洋平台安装工期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工期估计方法研究综述 |
1.2.2 海洋平台安装工期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不足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及方法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约束理论 |
2.1.2 惯性原理 |
2.2 方法基础 |
2.2.1 网络计划方法 |
2.2.2 蒙特卡洛模拟法 |
第3章 海洋平台安装工期影响分析 |
3.1 海洋平台分类及研究对象选取 |
3.2 海洋平台安装流程及特点分析 |
3.2.1 海洋平台安装流程分析 |
3.2.2 海洋平台安装特点分析 |
3.3 海洋平台安装工期影响因素的识别 |
3.3.1 干系人因素 |
3.3.2 资源因素 |
3.3.3 材料因素 |
3.3.4 方法因素 |
3.3.5 环境因素 |
3.4 海洋平台安装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
第4章 蒙特卡洛模拟安装工期概率分布 |
4.1 工序时长先验分布的确定 |
4.1.1 工序时长构成分析 |
4.1.2 工序工需时长分析 |
4.1.3 工序时长概率分布 |
4.2 蒙特卡洛模拟项目工期分布的步骤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1.1 D海海域情况概述 |
5.1.2 项目基础数据及环境条件 |
5.2 分析过程 |
5.2.1 确定工序组成与网络图 |
5.2.2 确定工序时长历史概率分布 |
5.2.3 分析工序时长分布情况 |
5.2.4 确定其它工序工时分布 |
5.3 结果与对比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本文存在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政工程项目工期 |
2.1.1 市政工程项目进度的表示方法 |
2.1.2 市政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
2.2 市政工程工程项目成本 |
2.2.1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的组成 |
2.2.2 市政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
2.3 模糊集理论 |
2.4 多目标优化 |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及其解 |
2.4.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模型 |
3.1 市政工程项目进度、成本的影响因素 |
3.1.1 市政工程项目进度的影响因素 |
3.1.2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 |
3.2 工期与成本的相互关系 |
3.2.1 第一类成本及其与工期的关系 |
3.2.2 第二类成本及其与工期的关系 |
3.2.3 第三类成本及其与工期的关系 |
3.3 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建立 |
3.3.1 工期函数的建立 |
3.3.2 工期-成本函数的建立 |
3.3.3 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计算 |
4.1 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 |
4.1.1 遗传算法 |
4.1.2 蚁群算法 |
4.2 和声搜索算法及其改进 |
4.2.1 和声搜索算法原理及其要素 |
4.2.2 和声搜索算法的基本流程 |
4.2.3 和声搜索算法的缺点 |
4.2.4 和声搜索算法的改进 |
4.3 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3.1 工期-成本优化函数图像的特殊点(A、B) |
4.3.2 工期-成本优化函数图像的A-B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期-成本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 工期-成本优化求解 |
5.3.1 求解A、B点 |
5.3.2 曲线A-B上的离散优化前沿解 |
5.4 输出结果及分析 |
5.4.1 结果的输出 |
5.4.2 结果的分析及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项目各工作参数及数据调查统计表) |
附录C (精算法得出的特殊点及和声搜索算法得出的最优解集) |
四、风险因素与项目总工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PERT的关键链技术进度优化研究[D]. 马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C公司OA系统实施策略研究[D]. 汪闻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关键链的云迁移项目管理研究[D]. 黄卓.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A研究院因公出国(境)团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邵彤.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通用机场建设管理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 ——以JH通用机场EPCO项目为例[D]. 胡中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蒙特卡洛的核电项目总工期风险评估研究[D]. 李国英. 清华大学, 2019
- [7]基于工期可控性和缓冲管理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陈培伦. 天津大学, 2019(01)
- [8]基于修正PERT的关键链进度管理研究[D]. 谢雪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海洋平台安装工期估计研究[D]. 黄钰.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市政工程项目工期—成本优化研究[D]. 李勇.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