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永久性阻生牙正畸分析

41例永久性阻生牙正畸分析

一、恒牙埋伏齿41例正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廷仙[1](2020)在《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正畸科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上颌切牙埋伏阻生情况的统计分析,进一步丰富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埋伏阻生上颌切牙患者的CBCT进行三维阻生位置、头影测量分析和牙根发育情况的分析,以期为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2501例病历资料,排除乳牙患者125例及未拍CBCT患者43例,共168份,获取有效资料2333份。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确诊的33名上颌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资料的整理,对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将CBCT数据导入involve5.3软件重建患者头颅定位侧位片,用PT-头影测量软件对确诊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析矢状骨面型与上颌切牙埋伏阻生的关系;将确诊的41颗埋伏阻生牙用CBCT进行三维方向分析,同时对牙根发育情况,牙根长度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33例,男13例,女20例,女性:男性为1.54:1,平均年龄12,4岁,正畸患者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患病率为1.41%;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颗埋伏阻生上颌切牙中中切牙阻生数目为32颗,占78.05%,侧切牙埋伏阻生9颗,占比21.9%,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率较侧切牙明显高;埋伏阻生上颌切牙左侧比右侧稍高,左侧占53.66%,右侧占46.34%;埋伏阻生的上颌切牙以单发较为多见,有27例,占81.82%,阻生两颗及以上的有6例,占18.18%;33名上颌埋伏阻生切牙患者中,Ⅲ类骨面型患者最多,占66.67%,其次为Ⅰ类骨面型,占30.3%,Ⅱ类骨面型最少,占3.03%,与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七个地区青少年错颌畸形矢状骨面型构成比之间差异显着,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埋伏方向上,唇侧埋伏阻生显着高于腭侧埋伏阻生;冠状向上,上颌切牙埋伏阻生以近中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正常阻生,最后是远中阻生;水平向上,上颌切牙以倾斜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倒置阻生,最后是水平阻生;矢状向上,上颌切牙以中位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高位阻生,最后是低位阻生;埋伏阻生组牙根长度的均值小于对侧同名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埋伏阻生牙发生弯曲的比例较正常萌出的牙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单个埋伏阻生上颌切牙在正畸患者中较为常见;2.切牙的埋伏阻生与上颌基骨发育受限相关,Ⅲ类骨面型趋势更明显;3.上颌切牙阻生以唇侧中位近中倾斜阻生较为常见;4.上颌切牙埋伏阻生牙根长度较正常萌出对侧同名牙短,且更易伴发牙根的弯曲。

夏依达·阿哈提[2](2020)在《锥形束CT在测量混合牙列期儿童咬合参数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混合牙列期儿童CBCT测量咬合参数与金标准石膏模型上获得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更具有优越性。方法:将CBCT扫描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同时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由测量人员分别进行前牙覆牙合、覆盖及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的重复测量,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测量前牙覆牙合关系,测量结果符合率为81.25%,不符合率为18.75%,一致性强度为高度一致(Kappa值=0.76);两种方法测量前牙覆盖关系,测量结果符合率为82.03%,不符合率为17.97%,一致性强度为高度一致(Kappa值=0.75);两种方法测量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左侧测量结果符合率为89.06%,不符合率为10.94%,一致性强度为最强(Kappa值=0.81);右侧测量结果符合率为90.63%,不符合率为9.37%,一致性强度为最强(Kappa值=0.81)。结论:CBCT和石膏模型在测量混合牙列期儿童咬合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BCT在儿童咬合诱导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乃慈[3](2020)在《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正畸治疗开始前是否必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错颌畸形治疗完成后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磨牙阻生程度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正畸治疗开始前评估智齿拔除与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曲面断层片初步分析已完成的41例(41/238)正畸患者81颗下颌阻生智齿阻生程度变化情况。每一颗智齿所在象限(一个单侧下颌牙列)设定为一个独立样本。所有患者分为青少年组和成人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中拔牙病例的支抗大小(弱、中、强)、非拔牙病例的拥挤度(0、I、(40)(40))和颌间牵引(无、(40)(40)类、(40)(40)(40)类)类型对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变化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与智齿拔牙难度指数和牙槽骨位点保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使用SPSS21.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受病例数较少限制,最终仅对74颗牙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1.在拔牙矫治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平均变化值为6.80。(强支抗)、0.63。(中支抗)和9.05。(弱支抗),其中弱支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分别为0.29(强支抗)、0.31(中支抗)和0.27(弱支抗),中支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非拔牙矫治无拥挤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在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变化平均值为无牵引组-13.00。、(40)(40)类牵引组9.63。、(40)(40)(40)类牵引组-9.8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倾斜角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为无牵引组0.12、(40)(40)类牵引组0.12、(40)(40)(40)类牵引组0.08,(40)(40)类牵引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非拔牙矫治(40)度拥挤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在治疗前后倾斜角度的变化为无牵引组8.25。、(40)(40)类牵引组0.0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萌出间隙的变化为无牵引组0.05、(40)(40)类牵引组0.20,(40)(40)类牵引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正畸治疗后阻生智齿的进一步直立和萌出间隙增大可以有效降低拔牙难度评分并增加和第二磨牙之间的牙槽骨骨量。结论:正畸患者拔牙矫治中采用中度和轻度支抗以及非拔牙矫治中应用(40)(40)类牵引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状态都有明显的改善,可以有效降低拔牙难度并有利于牙槽骨的拔牙位点保存,因此有上述治疗计划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治疗结束后择机拔除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王贺[4](2020)在《正畸联合牙槽外科治疗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将正畸技术联合牙槽外科联合应用于上颌前部阻生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1-01~2019-06-01期间因上颌前部埋伏牙就诊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的患儿25例,应用牙槽外科助萌法治疗8例,应用正畸技术联合闭合式开窗导萌术治疗17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运用牙槽外科助萌法及正畸技术联合闭合式开窗导萌术治疗的25例上颌前部埋伏阻生齿,除有1例阻生齿出现过度牙根吸收予以拔除外,其余阻生齿均顺利萌出,建立良好的牙周附着,牙髓活力正常,牙龈形态与邻牙对称协调且已纳入正常牙列。结论:应用正畸技术联合牙槽外科治疗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提倡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李晓琰,马鹏涛[5](2019)在《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对乳牙埋伏阻生的矫治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对乳牙埋伏阻生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口腔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6例乳牙埋伏阻生患儿,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83例。参照组采用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出龈时间、矫治时间、矫治达标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出龈时间、矫治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达标率为100.00%,高于参照组的86.75%(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乳牙埋伏阻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矫治达标率,减少并发症,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盛云飞[6](2019)在《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萌出障碍(PFE)患者已有的临床资料及由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收集到的相关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初步探讨PFE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位点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近5年于我院临床诊断为PFE的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采集PFE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累及牙位、异常牙齿、骨型、家族史、PFE分型。对PFE患者进行基因学检测:采用外周血提取基因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基因,并对PTH1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其变异位点。依据PRISMA指南,在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采用以下检索词进行检索:“primary failure of tooth eruption”、“primary failure of eruption”、“tooth eruption failure”和“PFE”,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并采集文献中的PFE病例资料。对采集到的所有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HGVS制订的变异位点命名规则,按照变异位点所在位置将PFE病例分为三组,分别为:1.外显子组。2.内含子组。3.SNP组。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组之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在临床中共采集到6例PFE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混合牙列1例,恒牙列5例,恒牙列中:仅磨牙受累者1例,前磨牙和磨牙同时受累者4例;有明确家族史者1例,无家族史者4例;伴有牙齿异常者2例,不伴牙齿异常者3例;仅一侧受累2例,双侧同时受累3例;仅上颌受累者2例,上下颌同时受累3例;PFE分型为II型者2例,III型者3例;骨性I类1例,骨性III类4例。检测了其中4例PFE患者的PTH1R基因:内含子突变1例,外显子突变2例,SNP 1例。通过Pub Med/Medline/Cnki数据库识别到符合要求的PFE相关文献21篇,共收集到322例PFE病例(包含于我院就诊的6例PFE病例),其中83个病例包含PTH1R基因检测结果,在这83个病例中临床资料可用病例有57例,分为外显子组38例,内含子组14例,SNP组5例。外显子组中:单侧受累者3例(9.1%),双侧受累者30例(90.9%);仅上颌受累者7例(22.5%),仅下颌受累者2例(6.5%),双颌受累者22例(71.0%);仅磨牙受累者2例(16.7%),前磨牙和磨牙同时受累者10例(83.3%);骨性I类者1例(7.7%),骨性II类者1例(7.7%),骨性III类者11例(84.6%);有PFE家族史者29例(70.8%),无PFE家族史者7例(29.2%);I型PFE者2例(10.5%),II型PFE者1例(5.3%),III型PFE者16例(84.2%)。结论:PFE患者PTH1R基因的外显子更易发生突变,且外显子发生突变的PFE患者多有明确家族史,症状更严重,常累及至前磨牙,且多累及双颌、双侧。内含子组和SNP组则未表现出明显特征。

钱若谷,田燕,张媛,葛振林[7](2019)在《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正畸治疗1例》文中研究指明埋伏阻生牙是正畸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可由多生牙、乳牙根尖周炎症、牙瘤、创伤、及乳牙早失等引起[1]。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为0. 06%~0. 20%[2]。本病例通过对1例埋伏倒置阻生的右上中切牙CBCT定位、扩展间隙,配合外科开窗术和正畸牵引等方法,将其牵引至正常位置,历时9个月,术后中切牙牙根形态稍弯曲,长度尚可,根尖闭合完全,牙髓活力与对侧同名牙一致,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刘彩霞[8](2019)在《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CBCT及Invivo5.3测量软件,对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的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临床尖牙移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临床诊断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首先使用Winceph8.0软件分析患者头颅侧位片,以FMA角[21](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为标准,筛选出FMA角<22°的低角病人;再根据磨牙关系,前牙覆盖关系选出符合标准的患者96例,分为两组:安氏Ⅱ1类组(55例),安氏Ⅱ2类组(41例),使用Invivo5.3测量软件对符合实验标准的CBCT数据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牙与牙槽骨的关系(牙轴与唇侧骨皮质的夹角,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牙槽骨的厚度(唇侧牙槽骨皮质距根尖的水平距离,腭侧牙槽骨皮质距根尖的水平距离,根尖水平唇腭侧骨皮质的水平距离),牙槽骨的高度(唇侧牙槽脊顶距根尖水平的垂直距离,腭侧牙槽嵴顶距根尖水平的垂直距离,阻力中心距根尖的距离),牙根移动范围(牙根唇侧旋转角度,牙根唇侧旋转距离,牙根腭侧旋转角度、牙根腭侧旋转距离,总旋转角度,总旋转距离)。每项测量项目分别测量3次,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然后取平均值。将测量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对组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处理,比较组内左、右两侧尖牙测量项目是否具有差异性,若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具有差异性,则对组间尖牙测量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若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没有差异性,则左、右侧数据合并处理,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成人安氏Ⅱ1类组、安氏Ⅱ2类低角患者各自组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测量数据无统计意义(P>0.05);2.成人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Ⅱ2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测量项目中唇侧骨皮质夹角、根尖水平唇侧牙槽骨高度、阻力中心到根尖的距离、根尖唇侧旋转角度、唇侧旋转距离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成人安氏Ⅱ1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根尖水平唇侧骨皮质距离和根尖水平腭侧牙槽骨高度大于安氏Ⅱ2类组;4.成人安氏Ⅱ2类组低角患者上颌尖牙腭侧骨皮质夹角、根尖水平腭侧骨皮质距离、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根尖水平腭侧旋转角度、根尖水平总旋转角度、根尖水平腭侧旋转距离、根尖水平总旋转距离大于安氏Ⅱ1类组。结论:1.成人安氏Ⅱ类低角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牙槽骨形态无明显差异;2.成人安氏Ⅱ1类低角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2类低角错(牙合)畸形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有差异,腭侧形态差异大于唇侧;

张晶[9](2019)在《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很多患者由于牙齿阻生同时伴相邻牙齿严重病变前来就诊。临床上有时会采取同时拔除这两颗牙齿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式不但要面临拔除阻生牙带来的诸多风险以及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如何修复拔除邻牙造成的牙列缺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引入牵引阻生牙替换邻牙的方法,观察及探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处理阻生牙同时解决邻牙缺隙问题的新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牙齿阻生同时邻牙病变的患者7例(9颗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为13岁34岁,平均24岁,上颌牙阻生5颗,下颌牙阻生4颗。患者被告知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治疗方案首先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拔除阻生牙的邻牙,经过外科手术暴露阻生齿的牙冠,然后在正畸科医师的帮助下选择适当的时机粘贴牵引装置于暴露的牙面上,将阻生牙牵引替代拔除的邻牙,定期复诊,从牵引牙是否牵引到位、牵引结束后的牙周附着、牙齿松动度、牙根是否吸收以及牙髓活力这5个方面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929个月的牵引后,6例患者的8颗阻生牙均牵引到位排齐,与对(牙合)牙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成功率达88.9%;1例患者的1颗阻生牙基本牵引到位,有效率达11.1%。9颗阻生牙牙髓活力同对照牙,牙周附着正常,无松动,拍摄X线片示阻生牙牙根无吸收。结论本研究中,7例患者的9颗阻生牙经过牵引后均能起到正常咀嚼的功能,牵引阻生牙替换邻牙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处理阻生牙伴邻牙病变的新选择。

李晴晴[10](2019)在《替牙期牵引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的治疗方法。利用CBCT测量矫治前后的牙根发育量和牙槽骨改建情况,研究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诊进行倒置埋伏牙牵引并完成治疗的11例单侧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年龄8~12岁,平均年龄9.23岁。其中男4例,女7例。利用CBCT测量矫治前后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与同名对照牙的牙冠长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以及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牙根弯曲角度、倒置角度、与同名对照牙的倒置夹角,矫治后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与同名对照牙的唇侧牙槽骨边缘骨水平、腭侧牙槽骨边缘骨水平、牙根唇侧牙槽骨高度占牙根总长度的比例、牙根腭侧牙槽骨高度占牙根总长度的比例,检查牙龈形态、临床松动度以及牙髓活力。比较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牵引前后、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与同名对照牙的差异。评价矫治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矫治时机以及倒置埋伏中切牙牵引到位的相关影响因素。将所测得的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两组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例经牵引治疗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均牵引到位,牙根继续生长发育,牵引后的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长度均有增长,冠根比变小,根尖孔宽度减小,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名对照牙相比,牵引前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长度短于同名对照牙,冠根比与根尖孔宽度均大于同名对照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长度短于同名对照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边缘骨水平大于同名对照牙,数值越大表明骨量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占牙根总长度的比例小于同名对照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的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牙周健康,龈缘高度相对正常,牙髓活力测验正常,临床松动度与同名对照牙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在替牙期牙根尚未发育完成的患者中,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经牵引治疗后牙根继续生长发育,冠根比变小,根尖孔宽度减小。(2)牵引后的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边缘骨水平大于同名对照牙,倒置埋伏中切牙牙根唇腭侧牙槽骨高度占牙根总长度的比例小于同名对照牙。(3)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应早期牵引治疗,为牙根发育提供适当的空间。

二、恒牙埋伏齿41例正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牙埋伏齿41例正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2)锥形束CT在测量混合牙列期儿童咬合参数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第三磨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正畸联合牙槽外科治疗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准确诊断及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1.1牙槽外科助萌法[3]
        2.1.2正畸技术联合闭合式开窗导萌法[4,5]
3 结果
4 讨论

(5)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对乳牙埋伏阻生的矫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出龈时间及矫治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矫治达标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一 原发性萌出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和病史采集
        1.2.2 临床检查
        1.2.3 X线片检查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Ⅰ
        2.2 研究对象Ⅱ
        2.3 研究对象Ⅲ
        2.4 研究对象Ⅳ
        2.5 研究对象Ⅴ
        2.6 研究对象Ⅵ
        2.7 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研究二 原发性萌出障碍患者的基因检测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实验耗材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2.3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DNA提取
        1.3.2 引物设计合成
        1.3.3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TH1R基因的外显子
        1.3.4 基因测序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Ⅰ
        2.2 研究对象Ⅲ
        2.3 研究对象Ⅳ
        2.4 研究对象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研究三 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PFE病例样本量的扩充
        1.2.2 PFE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PFE病例筛选结果
        2.3 病例资料分析
        2.3.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3.2 受累牙位
        2.3.3 乳牙受累情况
        2.3.4 受累部位
        2.3.5 家族史
        2.3.6 PFE分型
        2.3.7 骨性分类
        2.3.8 其他牙齿异常
        2.3.9 治疗史
        2.3.10 PTH1R变异体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正畸治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报告
讨论

(8)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
        2.1.1 计算机
        2.1.2 软件
    2.2 实验样本
    2.3 实验方法
        2.3.1 模型确认
        2.3.2 头颅侧位定位片的拍摄要求
        2.3.3 CBCT数据采集要求
        2.3.4 实验分组
        2.3.5 测量平面的确定(以安氏Ⅱ~2类上颌右侧尖牙为例)
        2.3.6 测量标记点、线的确定
        2.3.7 测量项目的确定
    2.4 统计分析
        2.4.1 信度分析
        2.4.2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测量的可靠性分析
    3.2 成人低角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组内比较
        3.2.1 成人低角安氏Ⅱ~1类上颌左、右尖牙测量项目比较
        3.2.2 成人低角安氏Ⅱ~2类上颌左、右尖牙测量项目比较
    3.3 成人低角上颌尖牙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组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测量方法的选择
        4.1.1 CBCT技术的选择
        4.1.2 测量项目的选择
    4.2 尖牙的选择
    4.3 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的正畸牙移动
        4.3.1 牙槽骨对正畸牙移动的限制
        4.3.2 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的正畸牙移动
    4.4 测量结果的异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1
病例报告2
病例报告3
病例报告4
病例报告5

(9)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阻生牙的发生率
    1.2 阻生牙的危害
    1.3 拔除阻生牙的风险
    1.4 缺失牙的修复方式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手术仪器和材料
    2.3 治疗前准备
    2.4 治疗过程
    2.5 效果评价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4.2 病例2
    4.3 病例3
5 讨论
    5.1 治疗的可行性
    5.2 外科手术
    5.3 阻生牙的牵引
    5.4 治疗效果
    5.5 治疗后的保持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埋伏阻生牙处理技术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10)替牙期牵引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
    3.临床治疗过程
    4.临床资料分析
        4.1 影像资料采集
        4.2 定点及测量指标
        4.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恒牙埋伏齿41例正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D]. 付廷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锥形束CT在测量混合牙列期儿童咬合参数的可行性研究[D]. 夏依达·阿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关于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程度变化的研究[D]. 王乃慈.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正畸联合牙槽外科治疗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王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5]导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对乳牙埋伏阻生的矫治效果[J]. 李晓琰,马鹏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6)
  • [6]原发性萌出障碍(PFE)的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D]. 盛云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7]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正畸治疗1例[J]. 钱若谷,田燕,张媛,葛振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05)
  • [8]成人安氏Ⅱ1类和安氏Ⅱ2类错(牙合)低角患者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测量分析[D]. 刘彩霞. 南昌大学, 2019(01)
  • [9]阻生牙牵引替换邻牙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10]替牙期牵引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的临床效果分析[D]. 李晴晴.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41例永久性阻生牙正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