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论文文献综述)
张冠男[1](2012)在《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和当今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日趋紧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受这个社会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和制约,同样,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重大社会转型,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三大阵营。事实证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毋庸质疑,虽然国有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改革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过分偏重于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而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在资本主义文化泛滥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树立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二是在西方文化及其企业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国有企业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充满现代精神的国有企业文化;三是在全球化高度竞争和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国有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文化差距。同时,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也面临着矛盾的境遇:一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上述三种挑战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并存;二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自身展的不平衡性也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并存。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的境遇,向我们提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大课题,但由于诸多因素,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缺乏深层次的、科学的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很少有人从哲学的视角去思考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如何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问题,它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本文对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所作的哲学思考,就是从哲学的视角,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总结中外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和有益经验,尤其是借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从精神文化层面深层次研究和探索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怎样的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的思考主要是基于狭义的企业文化,即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制度文化而言。所谓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以及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组织意识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之所以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因为:只有从精神层面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精神文化,才能从哲学的维度把握国有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才能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才能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就是以管理哲学为核心,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国有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总结、提炼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理念,并加以扬弃、继承和发展,解决当下国有企业文化存在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矛盾,处理员工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改变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把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培育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实现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实现企业基业常青的愿景和使命。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写作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当代发展与当代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趋向,其哲学思想具有普遍性、前瞻性、主流性和指导性,为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来源。二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管理经验。世界上最成功的组织不是企业,而是宗教、政党、军队和学校。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管理最为成功的组织之一,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中国国有企业如何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的思想、方法,又不脱离国有企业的实际,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本文围绕两条主线搭建了写作框架结构。共包括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重点论述了论文的选题动因和研究视角以及写作思路,简要回顾和归纳了国内外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现状,同时阐明了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概要陈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主要阐述了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重点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什么的问题。第3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与批判。主要比较分析了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回顾了中国国有企业及其文化建设的历程,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重点解决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第4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重点解决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问题。第5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路径探析。重点解决如何建设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路径问题。第6章: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体系构建和主要方面。重点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问题。第7章:结论。重点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未来作了概要展望。
尚和平[2](2006)在《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兰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石油钻机和炼油化工设备制造基地,隶属甘肃省国资委。兰石集团近几年进行了许多资本运作项目,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引进民营资本:无论是组建中外合资企业,还是进行企业改制:无论是进行土地资源开发,还是做大做强主业,企业资本运营的力度逐年加大,兰石集团已发展成为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因此,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它国有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对兰石集团近几年的资本运作情况进行分析,从企业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企业资本运作的基本理论,结合资源重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母子公司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围绕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目前兰石集团资本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未规范运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母子公司管理的股权管理架构尚未建立,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管理作用不强,人力资本激励不足,资本运作的成本意识有待加强,重塑企业文化等,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出企业资本运作的方案改进设计,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然后在此战略指导下,进行股权回购和资产置换,支持主业做大做强,通过大力扶持改制公司,培育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做好企业最大资源一土地资源开发文章,开辟企业发展的“第二战场”,通过构建股权管理新模式,体现投资人利益,并要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和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几个基础问题,付诸于实践。本文侧重于非上市公司的研究,从企业现有资源入手,探询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根据企业历史的发展,从企业自身的经营实践中寻找企业做大做强的可行方法。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分析资本运作,并将分析者的思想感隋融入企业发展的实际,以自身业务为主,结合理论阐述,更加有利于提高研究本身的实用性。
傅国文[3](2005)在《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不断优化农畜产品结构和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安全食品上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批具有强势牵动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新型工业化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高度拉长农业产业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能够做到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又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并为中心城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细致深入地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企业集团的发展。研究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集团管理模式为对象,利用了比较归纳分析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理论及发展的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农业企业集团管理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了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企业集团的社会效益。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的基本理论。在对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公共选择理论、当代西方规制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控制模式,为本论文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介绍了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市场竞争,比较了美日企业集团成长历史及追求经济效率方式和欧美企业集团的不同,总结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实行财务包干,适时向所得税制过渡、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创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垦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五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现状。介绍了黑龙江垦区实现集团化的优势和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分析。分析了黑龙江垦区产业链延伸、联结的条件、思路与步骤,论述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条件,创建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第七部分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分析。先介绍了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采用的组织
毛宝军[4](2001)在《国企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实现我国国企三年脱困目标的秘密武器“债转股”》文中研究表明
俞海[5](2001)在《现代投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银行组织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金融主体所无法取代的,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为具有沟通资金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构造证券市场、促进产业集中的功能。产生如此重要功能其经济学根源在哪里?理论上又如何解释?本文从金融媒介、金融交易费用和金融制度创新三个理论视角对投资银行进行剖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银行的传统定义进行修正,给出新的理论界定,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投资银行组织体系的一般规律。投资银行的本职是在可接受的风险—收益结构内为股东创造财富,财富创造和风险收益问题是投资银行业务框架中的主要理论支柱,无论是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还是其创新和引伸业务,包括证券的承销发行、企业兼并重组、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结构化金融、风险管理、创业投资和项目融资等等,都是以此为基本分析起点而展开的,本文有选择地从企业改革、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几个方面对投资银行业务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将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与世界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务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加以论述,中国投资银行也是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特定基础,也可以生长出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理论,从而对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WP=3>管制、行业的国际化和竞争是投资银行业三个永恒的主题,当现代投资银行业诞生之时,这些问题就已存在,在其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当投资银行面对商业银行日益加剧的竞争而竭力维持自身的地位时,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来。投资银行业正是在这种问题不断交织出现又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中发展状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的法律和监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将发展问题与法律、监管结合起来论述,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魏永刚[6](2001)在《试论九十年代经济日报热点难点报道》文中提出本论文从报道特征、报道环境和传媒竞争三个角度考察了经济日报在九十年代经济热 点难点报道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探讨在媒介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搞好热点难点报道。 从报道本身来看,经济日报九十年代的热点难点报道表现出个性化、理性化和新闻化 的特征。报道个性化的形成依赖于新闻资源的运用和报道角度的把握两个方面;理性化特 征表现为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性引导,努力从规律层次认识新闻事实,在报道中注意平 衡等几个方面;新闻化特征包括“用事实说话”和“就事实说话”,在一种舆论环境下,一 种现象已经成为热点,或者工作中有了难点,需要报道和引导,但这种热点难点不是表现 为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就要寻找能代表当前热点难点的典型事实来进行报道,发挥引导 舆论的作用,这就是“用事实说话”;一个事实发生后,充分发掘其社会意义,从各个层面 进行报道;这就是“就事实说话”。 在报道形式上,经济日报有许多创新,本论文重点分析了热点难点报道的专刊化延伸 和单项报道的体裁创新两个方面。经济日报的热点难点报道和报道专刊化延伸之间是一种 互动关系:专刊的设置是为了适应报道的需要,专版和专刊的设置又促进了报道的发展。 论文从热点难点变化、传媒环境和受众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日报九十年代热点难 点报道的报道环境。论文认为,九十年代经济热点难点的特点是:工作难点和社会热点往 往重合,改革的纵深推进使改革措施与普通群众的关联度加大,改革措施出台很快就成为 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就报道的传媒环境来说,报纸构成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日报面对的竞争对象更多, 各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增多,网络媒体的兴起又使媒体格局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这些 都使经济日报报道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通过对经济日报多次读者调查的综合分析,论文把经济日报的读者特征概括为读报目 的明确,知识水平高等。素质较高的读者群对报道提出了有深度和有特色的要求。 论文最后从媒介竞争的角度概括了经济日报搞好热点难点报道的优势:编辑记者主观 上的认识优势,经济日报作为传播者的形象优势和在热点难点报道中的理性认识的优势。
张百新,陈国军[7](2000)在《调出国企发展新空间》文中指出随着新世纪的临近,山东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在去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已降到20%以下和国家重点控制的亏损企业三分之二扭亏为盈的基础上,今年1至9月,山东工业和?
李艳波[8](2000)在《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文中研究表明
二、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动因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 |
1.2.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1.3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
1.3.1 研究视角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本质 |
2.1 文化及其哲学释义 |
2.1.1 文化概述 |
2.1.2 文化的哲学释义 |
2.2 企业文化内涵解析 |
2.2.1 企业文化概念界定 |
2.2.2 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
2.2.3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
2.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阐释 |
2.3.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
2.3.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与批判 |
3.1 国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比较分析 |
3.1.1 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概况 |
3.1.2 日本和美国国有企业文化特征 |
3.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变迁 |
3.2.1 国有企业的主要历程及其贡献 |
3.2.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变迁 |
3.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状况和主要问题 |
3.3.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状况 |
3.3.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 |
4.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1 建立国有企业的企业哲学 |
4.1.2 培育国有企业的企业价值观 |
4.1.3 锻造国有企业的企业精神 |
4.1.4 践行国有企业的企业道德 |
4.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4.2.1 培育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文化 |
4.2.2 提升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
5.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5.1.1 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 |
5.1.2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
5.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
5.2.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
5.2.2 吸收和借鉴东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 |
5.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
5.3.1 健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
5.3.2 明确国有企业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 |
5.3.3 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 |
6.1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 |
6.1.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基本内涵 |
6.1.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重要作用 |
6.2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体系构建 |
6.2.1 建立以管理哲学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
6.2.2 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文化体系 |
6.2.3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体系 |
6.3 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创新的主要方面 |
6.3.1 建立学习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
6.3.2 培育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 |
6.3.3 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2)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 主要创新点或特点 |
2 理论综述 |
2.1 资本运作的概念及特点 |
2.2 资本运作的方式及内容 |
2.3 资本运作的原则及条件 |
2.4 资本运作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
3 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的实践 |
3.1 企业内部资本运作情况 |
3.2 引进外资项目分析 |
3.3 房地产开发增加了新的产业项目 |
3.4 企业资本运作结果分析 |
4 兰石集团资本运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
4.2 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 |
4.3 母子公司管理的股权管理架构尚未建立 |
4.4 财务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不强 |
4.5 人力资本激励不足 |
4.6 资本运作的成本意识有待加强 |
5 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的改进措施 |
5.1 企业资本运作的总体思路 |
5.2 筛选项目,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园区建设 |
5.3 回购股权 |
5.4 资产置换,支持债转股公司做大做强 |
5.5 大力扶持改制公司,形成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
5.6 做好土地资源开发文章,开辟“第二战场” |
5.7 构建股权管理新模式,体现投资人利益 |
5.8 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和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问题 |
6 兰石集团资本运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
6.1 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培训 |
6.2 资本运作形成新的利益主体,加强协调 |
6.3 依法治理规范运作 |
6.4 持续改进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兰石集团2004 年度财务报表 |
(3)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1.1 农工商综合体 |
1.2.1.2 联合体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2.1 以形成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为标准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1.2.2.2 高标准的选择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企业集团的核心 |
1.2.2.3 运用市场机制来组建和运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
1.2.2.4 政府在农业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企业集团化的基本理论 |
2.1 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公共选择理论 |
2.1.1 企业集团化相关三群体的确定 |
2.1.2 集团化可选方案的展开与排序 |
2.1.3 期望状态的实现 |
2.2 当代西方规制理论 |
2.2.1 西方规制理论的由来 |
2.2.2 经济性规制理论的运用 |
2.2.2.1 存在自然垄断现象的行业 |
2.2.2.2 存在信息偏在的行业 |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3.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 |
2.3.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 |
2.3.2.1 分配模式 |
2.3.2.2 分配原则 |
2.3.3 分配保证体系 |
2.4 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 |
2.4.1 生产集中化与企业规模 |
2.4.2 规模经济与合理规模 |
2.4.3 规模扩大与企业重组 |
2.5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及模式 |
2.5.1 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理论界定 |
2.5.1.1 资本(产权)联结性 |
2.5.1.2 层级组织性 |
2.5.1.3 非法人性 |
2.5.2 设计企业集团控制机制的几种理论假说 |
2.5.2.1 基于现代管家理论的假说 |
2.5.2.2 基于代理理论的假说 |
2.5.2.3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环境不确定性”假说 |
2.5.3 现存企业集团控制机制模式的评析 |
2.5.3.1 集中型 |
2.5.3.2 分散型 |
2.5.3.3 相融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3.1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3.1.1 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 |
3.1.1.1 规模庞大 |
3.1.1.2 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 |
3.1.1.3 经营领域多元化 |
3.1.2 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3.1.3 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
3.1.3.1 向大型化发展 |
3.1.3.2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
3.1.3.3 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发展跨国性企业集团 |
3.1.3.4 稳步向金融业发展 |
3.1.3.5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
3.2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市场竞争 |
3.2.1 成本递减状况下的供求不平衡 |
3.2.2 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竞争 |
3.2.2.1 股权结构的变化 |
3.2.2.2 股权结构的特征 |
3.2.2.3 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对经营及竞争的影响 |
3.3 美、日企业集团成长历史及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比较 |
3.3.1 美、日企业集团创业历史的异同 |
3.3.1.1 美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3.3.1.2 日本企业集团的成长历史 |
3.3.2 美、日企业集团追求经济效率方式的异同 |
3.3.2.1 追求规模经济方式的美、日异同 |
3.3.2.2 多角化扩张的美、日异同 |
3.3.2.3 联结经济的美、日异同 |
3.3.2.4 速度经济的美、日异同 |
3.4 欧美企业集团之比较 |
3.4.1 欧美企业集团的共同点 |
3.4.2 美国股份制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3.4.2.1 优势 |
3.4.2.2 缺陷 |
3.4.3 德国企业集团的利与弊 |
3.4.3.1 德国股份制企业集团模式优势 |
3.4.3.2 不足 |
3.5 国际经验与启示 |
3.5.1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特点 |
3.5.1.1 大企业集团在世界国民经济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
3.5.1.2 实施全球战略,以国际市场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
3.5.1.3 与银行融为一体的跨行业多角化经营 |
3.5.1.4 现代科技进步的带头羊 |
3.5.2 企业集团的地位与作用 |
3.5.2.1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参与国内外的地域分工 |
3.5.2.2 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
3.5.2.3 树立区域形象,体现区域经济实力 |
3.5.2.4 促进科学进步 |
3.5.2.5 冲破贸易壁垒,实施跨国经营 |
3.5.3 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3.5.3.1 大企业集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
3.5.3.2 市场成长与政府推动是企业集团形成发展的两股基本力量 |
3.5.3.3 银行参与、跨行业多角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 |
3.5.3.4 实施全球战略和跨国经营是企业集团扩张的基本途径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
4.1 实行财务包干,适时向所得税制过渡 |
4.2 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 |
4.3 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
4.4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
4.5 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4.6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方位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
4.7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 |
4.8 深化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垦社会保障体系 |
4.9 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
4.10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现状 |
5.1 黑龙江垦区实现集团化的优势 |
5.1.1 基础雄厚 |
5.1.2 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生产发展速度加快 |
5.1.3 科技投入高,产品种类多 |
5.1.4 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效益好 |
5.1.5 有效保障集团发展,物流业发展迅速 |
5.1.6 企业职工全员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
5.1.7 因企制宜,分类改制 |
5.2 黑龙江垦区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思想观念落后 |
5.2.2 技术落后 |
5.2.3 产品缺乏竞争力 |
5.2.4 风险管理不完善 |
5.2.5 依赖国家意识尚存 |
5.2.6 体制改革难突破 |
5.2.7 利益格局尚待完善 |
5.2.8 政策环境欠宽松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选择 |
6.1 黑龙江垦区产业链延伸、联结的条件分析 |
6.1.1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有利条件 |
6.1.1.1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6.1.1.2 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
6.1.1.3 垦区上下认识趋于统一 |
6.1.1.4 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 |
6.1.1.5 已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 |
6.1.2 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不利条件 |
6.1.2.1 认识障碍 |
6.1.2.2 负担障碍 |
6.1.2.3 环境障碍 |
6.1.2.4 体制障碍 |
6.2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思路与步骤 |
6.2.1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基本思路 |
6.2.2 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步骤 |
6.3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条件 |
6.3.1 黑龙江农垦企业具备了加快集团化的客观基础 |
6.3.1.1 黑龙江农垦农工商一体化的较长实践为发展企业集团积累了经验 |
6.3.1.2 黑龙江农垦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并创造了自己的名牌 |
6.3.1.3 外部环境日益改善 |
6.3.2 农垦企业集团亟需新模式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3.2.1 企业集团仍带有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
6.3.2.2 企业集团组建不规范 |
6.3.2.3 内部管理不完善 |
6.3.2.4 没有体现农垦特色 |
6.4 黑龙江农垦企业集团发展模式 |
6.4.1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要求 |
6.4.2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设立原则 |
6.4.3 农垦企业集团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
6.4.3.1 发展战略 |
6.4.3.2 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分析 |
7.1 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采用的组织结构 |
7.1.1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决定因素 |
7.1.1.1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 |
7.1.1.2 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 |
7.1.2 混合型的组织结构与企业集团的形式 |
7.1.2.1 第一种混合结构 |
7.1.2.2 第二种混合结构 |
7.1.2.3 管理层级的增加和高耸结构的形成:超事业部的出现 |
7.1.2.4 子公司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从控股到分拆 |
7.1.3 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3.1 母公司是否需要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3.2 特例——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职能与服务部门 |
7.1.4 混合结构的演化 |
7.2 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 |
7.2.1 管理控制的类型 |
7.2.1.1 管理控制在大型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中具有核心地位 |
7.2.1.2 管理控制的三种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 |
7.2.1.3 母公司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覆盖到子公司 |
7.2.2 业绩指标、业绩考核与奖惩是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 |
7.2.2.1 业绩指标 |
7.2.2.2 管理控制会计和管理审计在业绩衡量中的作用 |
7.2.2.3 预算控制与财务控制 |
7.2.3 管理控制的程式化:责任中心 |
7.2.3.1 责任中心的概念和责任中心的分类 |
7.2.3.2 责任中心同组织结构的匹配 |
7.2.3.3 对责任中心授权的难题:失去控制或因授权不足导致激励不足. |
7.2.3.4 上一层级与责任中心的不完全合约及责任中心的非完全权利:非程式化 |
7.2.3.5 母公司以正式的合约来控制子公司和对子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查 |
7.2.3.6 非程式化决策和授权程度的调整:非程式化决策使之不断适应形势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 |
7.2.3.7 避免过度的和错位的责任中心化:非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很重要 |
7.3 与管理控制相关的公司治理 |
7.3.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通过公司治理来实现管理控制 |
7.3.1.1 子公司对债全人和少数股东独立负责 |
7.3.1.2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在股东会中的投票权和在董事会中的席位. |
7.3.2 母子公司之间的自我交易、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 |
7.3.2.1 管理控制中的自我交易和利益转移 |
7.3.2.2 公司治理机制处理自我交易 |
7.3.2.3 公司执行人员的犯罪与公司提起诉讼 |
7.3.2.4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管理分局或农场的公司)的管理控制与“公平性原则”和“业务判断原则” |
7.4 对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探索 |
7.4.1 重建业务流程和学习型、反应型组织 |
7.4.1.1 业务流程再造和 ERP、CRM |
7.4.1.2 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北大荒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7.4.1.3 内部企业家的形成: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 |
7.4.2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管理评价体系 |
8.1 企业集团社会效益评价 |
8.1.1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
8.1.2 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
8.1.2.1 现实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
8.1.2.2 现实社会效益的必要性 |
8.2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
8.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8.2.1.1 成长性指标 |
8.2.1.2 收益性指标 |
8.2.1.3 流动性指标 |
8.2.1.4 稳定性指标 |
8.2.2 评价方法 |
8.2.3 评价实例 |
8.3 企业集团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8.3.1 建立企业集团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8.3.1.1 整体性原则 |
8.3.1.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
8.3.1.3 可比性原则 |
8.3.1.4 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
8.3.2 集团综合实力评价工作程序 |
8.3.2.1 选择确定一个3 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架 |
8.3.2.2 在调研的基础上给集团评分 |
8.3.3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8.3.3.1 产品市场开拓能力 Y1 |
8.3.3.2 科技创新能力 Y2 |
8.3.3.3 资本运作能力 Y3 |
8.3.3.4 管理能力 Y4 |
8.3.3.5 集团凝聚力 Y5 |
8.3.3.6 集团的协调发展能力 Y6 |
8.3.4 应用案例 |
8.4 本章小结 |
9 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企业集团风险分析 |
9.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债务风险 |
9.1.1 黑龙江垦区债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
9.1.1.1 经营风险 |
9.1.1.2 体制改革 |
9.1.1.3 政策支付及社会负担 |
9.1.1.4 自然灾害 |
9.1.2 黑龙江垦区财政或有债务风险发展趋势 |
9.1.2.1 直接显性风险项目预测 |
9.1.2.2 直接隐性债务风险预测 |
9.1.2.3 财政或有显性债务风险 |
9.1.2.4 债务风险预测与企业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
9.1.2.5 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
9.2 企业集团的外部风险分析 |
9.2.1 企业联合中的反垄断风险 |
9.2.2 国际化经营中的“国有化”风险 |
9.2.3 新闻媒体引起的风险 |
9.2.4 社区引起的风险 |
9.3 建立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构想 |
9.3.1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 |
9.3.2 企业集团预警系统的结构 |
9.4 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9.4.1 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质是财务管理 |
9.4.2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9.4.3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
9.4.3.1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 |
9.4.3.2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
9.4.3.3 已获利息倍数 |
9.4.3.4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 |
9.4.3.5 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 |
9.4.3.6 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 |
9.4.4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有机构成 |
9.5 本章小结 |
10 通过资本运营壮大企业集团 |
10.1 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 |
10.1.1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含义 |
10.1.1.1 企业资本经营的涵义 |
10.1.1.2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特点 |
10.1.2 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财务属性 |
10.1.2.1 集团资本经营属财务经济活动的范畴 |
10.1.2.2 资本市场上现代财务的职能就是运营资本的功能 |
10.1.2.3 资本结构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2 资本运营是搞活农垦企业的根本途径 |
10.2.1 企业改制中积聚资本 |
10.2.2 兼并联合中优化资本 |
10.2.3 裂变聚合中重组资本 |
10.2.4 内引外联中扩张资本 |
10.2.5 技术改造中引爆资本 |
10.2.6 拍卖破产中活化资本 |
10.3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北大荒企业集团 |
10.3.1 资本运营是建立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 |
10.3.1.1 母公司自身的资本运营 |
10.3.1.2 母公司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资本运营 |
10.3.2 通过资本运营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 |
10.4 实行资本运营构建绿色产业集团(案例分析) |
10.4.1 实行资本运营的指导思想与宗旨 |
10.4.2 实行资本运营的条件 |
10.4.3 实施资本运营的目的 |
10.4.4 资本运营的实施 |
10.5 本章小结 |
11 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发展对策 |
11.1 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
11.2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 |
11.2.1 充分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
11.2.2 推进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 |
11.2.3 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 |
11.2.4 推进以建立“三能”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
11.3 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11.3.1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11.3.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11.3.3 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 |
11.4 坚持产业化经营方向,实现基地建设创新 |
11.4.1 坚持市场标准,抓好优质产品生产 |
11.4.2 龙头企业要指导、反哺和联接好原料基地 |
11.5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 |
11.5.1 市场网络建设 |
11.5.2 抓好物流管理 |
11.5.3 发展电子商务 |
11.6 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实现对外开放创新 |
11.7 完善评价体系,保持企业集团高效运营 |
11.8 注重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保障企业集团健康发展 |
11.8.1 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
11.8.2 突破常规推进的限制,确立主导发展战略 |
11.8.3 突破部门利益的刚性,发展新的利益结构 |
11.8.4 突破组织僵化的壁垒,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 |
11.8.5 突破旧有方法的影响,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
11.8.6 突破谨小慎微的桎梏,大胆试验勇于创新 |
11.8.7 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11.8.8 突破计划体制的禁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11.8.9 建立垦区产业链延伸和联结的政策体系 |
11.9 加快农垦企业集团向目标模式发展 |
11.9.1 加快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
11.9.2 剥离社会职能 |
11.9.3 扶持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 |
11.10 完善内部银行管理,积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 |
11.10.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定内涵型资金管理目标 |
11.10.2 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
11.10.3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规范内部银行的操作 |
11.10.4 实现资金网络化管理 |
11.10.5 提高理财主体的业务素质 |
11.11 本章小结 |
1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5)现代投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1 现代投资银行业的金融理论分析 |
1.1 投资银行业产生与发展的金融理论基础 |
1.1.1 金融媒介理论 |
1.1.2 金融交易费用理论 |
1.1.3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
1.2 投资银行的理论界定 |
1.2.1 罗伯特.库恩对投资银行的定义及其局限性 |
1.2.2 作为一种金融中介制度的投资银行 |
1.3 投资银行组织体系的理论分析 |
1.3.1 投资银行组织的规模与分布 |
1.3.2 投资银行组织的效率与约束——激励机制 |
1.3.3 投资银行组织体系的发展与交易费用的节约 |
2 投资银行业务的支柱理论分析 |
2.1 企业财富的创造 |
2.1.1 分子---现金流 |
2.1.2 分母---折现率 |
2.2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
2.2.1 财富公式中的债务和股权 |
2.2.2 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 |
2.2.3 发行者的风险和收益 |
2.2.4 发行者和投资者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 |
2.2.5 发行者和投资者的风险与收益曲线的交叉 |
2.3 投资银行的客户战略 |
2.3.1 融资的最优化 |
2.3.2 价值创造 |
2.3.3 增长与发展 |
2.3.4 坚定性和弹性 |
3 投资银行与企业改革 |
3.1 国有企业改制与投资银行的运作 |
3.1.1 国有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情况及现存缺陷 |
3.1.2 企业改制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 |
3.2 上市公司并购与投资银行资产运营 |
3.2.1 上市公司并购的内涵与分类 |
3.2.2 上市公司并购新特点和投资银行 |
3.3 企业产权交易中的投资银行 |
3.3.1 投资银行在推进中国国企战略改组中的作用 |
3.3.2 投资银行与产权界定 |
3.4 债转股实践及其制度设计缺陷 |
3.4.1 债转股及其目的 |
3.4.2 债转股的局限性 |
3.4.3 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运作 |
4 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功能分析 |
4.1 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 |
4.1.1 理论假定 |
4.1.2 马科维茨组合理论(MarkowitzPortfolioTheory) |
4.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AssetPricingModel) |
4.1.4 套利定价理论(APT:ArbitraryPricingTheory) |
4.2 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 |
4.2.1 产业选择 |
4.2.2 国家选择 |
4.2.3 从击败市场到击败产业 |
4.2.4 投资组合管理 |
4.2.5 资产证券化(ABS:Asset-backedSecurities) |
4.3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投资银行 |
4.3.1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
4.3.2 养老基金在机构投资者中的作用 |
4.3.3 养老基金的投资运作 |
5 投资银行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 |
5.1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投资银行 |
5.1.1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总体评估与分析 |
5.1.2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分类及其成因分析 |
5.2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
5.2.1 经验 |
5.2.2 教训 |
5.2.3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则 |
5.3 建立高效的投资银行风险控制体系 |
5.3.1 投资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
5.3.2 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 |
5.3.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6 投资银行法律和监管问题分析 |
6.1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6.1.1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几个命题 |
6.1.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全能银行化 |
6.1.3 新的金融法案的主要内容和积极影响 |
6.2 投资银行的监管 |
6.2.1 投资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6.2.2 投资银行的监管内容 |
6.2.3 投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
6.3 构建现代金融业中的投资银行监管体系 |
6.3.1 美国现代金融服务法案中确立的监管原则 |
6.3.2 英国的探索 |
6.3.3 欧盟的探索 |
6.3.4 我国的选择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试论九十年代经济日报热点难点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报道内容分析 |
第一节 个性化特征 |
第二节 理性化特征 |
第三节 新闻化特征 |
第二章 报道形式变化 |
第一节 报道的专刊化延伸 |
第二节 报道形式创新 |
第三章 报道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热点难点变化 |
第二节 传媒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受众特征 |
第四章 传媒竞争与热点难点报道 |
第一节 网络兴起与媒介共生 |
第二节 经济日报的报道优势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经济日报九十年代热点难点报道存目 |
致谢 |
四、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 张冠男. 吉林大学, 2012(09)
- [2]兰石集团资本运作研究[D]. 尚和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3]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D]. 傅国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05(01)
- [4]国企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实现我国国企三年脱困目标的秘密武器“债转股”[J]. 毛宝军.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1(06)
- [5]现代投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俞海. 西北大学, 2001(01)
- [6]试论九十年代经济日报热点难点报道[D]. 魏永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7]调出国企发展新空间[N]. 张百新,陈国军. 新华每日电讯, 2000
- [8]国企扭亏脱困的“秘密武器”──债转股[J]. 李艳波. 经济论坛,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