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霞[1](2020)在《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DLEAD)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DLEAD患者分为血瘀组和湿热组,观察每组患者的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SS22.0统计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成果:湿热组在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比较均高于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EAD患者湿热组与CCA-IMT增厚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94,P=0.023,湿热证与CCA-IMT增厚存在正相关关系;DLEAD患者湿热组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69,P=0.038,湿热证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LEAD患者CCA-IMT增厚、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参考的重要客观化指标之一。
安天志[2](2020)在《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足部溃疡和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目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血管壁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管壁脂质堆积、免疫细胞的浸润以及纤维帽的形成。除了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也在病灶中存在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外泌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纳米级的细胞囊泡,几乎可以被所有类型的细胞分泌,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外泌体囊泡内含有许多成分,包括膜蛋白、脂类、RNA以及DNA等,外泌体一旦从细胞释放便可以进入到体液中并被其他细胞摄取,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过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NF-κB可以通过刺激因子的活化诱导多种基因的表达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来源于DCs的外泌体通过影响NF-κB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从而为防治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闭塞并发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①从C57BL/6小鼠中分离获得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s)并培养,采用超速离心法分别从BMDCs培养基以及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成熟BMDCs培养基中分离获得外泌体。②将分离获得的外泌体经电镜扫描技术以及western blot验证。③构建CD63-GFP融合蛋白慢病毒载体并转染BMDCs细胞来筛选CD63-GFP 阳性的细胞并示踪外泌体。④采用两种模型:一种为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即将BMDCs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另一种为将分离的外泌体直接处理细胞。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100以及p105的磷酸化水平、qRT-PCR检测TNF-α和IL-6 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外泌体摄取情况。⑤将分离提取的exosome经尾静脉注射到高脂诱导的糖尿病ApoE-/-db/db小鼠中,给予小鼠高脂饮食,连续注射12周,以ApoE-/-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为对照组。⑥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以及胰岛素的含量。⑦取小鼠动脉,用免疫荧光检测动脉内皮外泌体摄取情况;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病灶脂肪厚度;提取组织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动脉血管内皮中p100和p105的磷酸化表达。实验结果①经电镜扫描可观察到直径约100n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结构,经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物CD63以及TSG101阳性,从而证实提取的为从细胞分离的外泌体。②共培养体系辅助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能够被HUVEC摄取。③经LPS诱导的成熟BMDCs与未成熟的BMDCs外泌体中的TNF-α和IL-6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单纯的HUVEC相比,BMDCs与HUVEC共培养后,HUVEC培养基中的TNF-α和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成熟的BMCDs组更高(P<0.00),而用GW4869抑制BMDCs外泌体分泌后,TNF-α和IL-6含量明显下降(P<0.01);用从BMDCs直接分离的外泌体处理HUVEC后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④HUVEC与BMDCs共培养后,HUVEC中p100和p105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而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处理BMDCs后,p100和p105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用从BMDCs直接分离的外泌体处理HUVEC后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⑤与单纯HUVEC与BMDCs共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联合NF-κB抑制剂BAY11-7082组HUVEC中p100和p105磷酸化水平降低(P<0.00),同时,TNF-α和IL-6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降低(P<0.05)。⑥ApoE-/-小鼠、db/db小鼠以及ApoE-/-db/db小鼠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266±22)mg/dl、(79±12)mg/dl 和(557±63)mg/dl;甘油三酯的含量分别为(60±8)mg/dl、(66±12)mg/dl 以及(216±19)mg/dl;ApoE-/-小鼠、db/db 小鼠以及ApoE-/-db/db小鼠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分别为(240±16)mg/dl、(512±42)mg/dl 和(478±23)mg/dl;胰岛素的含量分别为(0.3±0.05)ng/ml、(3.5±0.3)ng/ml 以及(4.2±0.5)ng/ml。⑦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可以被小鼠动脉内皮细胞摄入;与对照组相比,外泌体处理组小鼠血管组织中的p100和p105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同时,油红O染色表明外泌体处理组小鼠动脉血管脂肪层变厚(P<0.01)。实验结论①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能够被内皮细胞摄取并激活内皮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以及促进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和分泌②来源于BMDCs的外泌体可以促进糖尿病ApoE-/-db/db小鼠动脉内皮脂肪的堆积,从而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③对于防治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林春挺[3](2020)在《DPN病性证素分布规律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四诊资料及ABI、下肢动脉彩超、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及其证素表现程度,结合中医证素特征探讨DPN病性证素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DPN的患者349例,填写《病例记录表》收集症状体征,了解其分布。对四诊内容按《证素辨证学》中相同症状体征在不同证素中的比重而量化评分,得出各证素总积分,以积分≥70分证素纳入研究。统计各证素分布并对各证素间的总积分比较,分析各证素的诊断表现度。以证素分组比较各组间ABI、下肢动脉彩超评分结果、血脂四项、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根据结果用中医机理阐明消渴病痹证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血管病变程度相关性的总体病因病机。结果:1.收集到DPN病例349例,总结四诊特征主要为:口渴引饮241例,占69.1%、口干237例,占67.9%;肢体麻木222例,占63.6;、夜尿频多134例,占38.4%;小便频多115例,占33.0%;肢体疼痛11 1例,占31.8%;神疲倦怠98例;占28.1%、趺阳脉消失或减弱64例,占18.4%;视物模糊39例,占1 1.2%;足发凉37例,占10.6%。舌脉主要为:舌暗196例,占56.2%;淡154例,占44.1%;红104例,占29.8%;淡红60例,占17.2%;苔薄白199例,占57.2%;腻(厚)78例,占22.3%;苔黄31例,占8.9%。脉弦155例,占44.4%;细140例,占40.1%;沉106例,占30.4%;脉滑67例,占19.2%。2.以上DPN病例证素积分≥70分病例296例。含8种证素:燥210例,占70.9%;阴虚206例,占69.6%;血瘀59例,占19.9%;阳虚84例,占28.4%;气虚54例,占18.2%;血虚57例,占19.3%;痰20例,占6.8%;热18例,占6.1%。3.296例DPN患者辨证中纯实证30例,占10.1%;纯虚证有62例,占20.9%;虚实夹杂204例,占68.9%。证型单一证素有63例,占21.3%;两个证素109例,占36.8%;三个证素81例,占27.4%;四个证素34例,占11.5%;五个证素8例,占2.7%;六个证素1例,占0.3%。复合证素中(2个证素以上):纯虚21例,占7.1%;纯实8例,占2.7%;虚实夹杂204例,占68.9%。4.7个主要证素组患者积分两两比较,阴虚高于气虚、燥、血虚、血瘀、痰热(Mann-Whitney U=2315.00,5483.00,2792.500,3396.500,2520.00,P=0.000<0.05);燥低于气虚、血虚、阳虚、血瘀、痰热(Mann-Whitney U=3284.000,1181.5000,1952.5000,2640.000,1547.000,P=0.000<0.05);血虚、气虚低于阳虚(Mann-Whitney U=1397.5000,1161.5000,P=0.000<0.05);有显着性差异。5.6种主要证素(除外痰、热)组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总评分、下肢胫足部ABI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Kruskal-Wallis χ2=4.282,1.128,4.664,0.623,2.615,P=0.510,0.952,0.458,0.987,0.759>0.05)。结论:1.总结四诊资料,“口渴饮多、尿多、口干”最多,其次为肢体麻木、疼痛。舌以淡暗、脉以沉弦细为主。DPN证素分析中,≥70分证素依次是燥、阴虚、阳虚、血瘀、血虚、气虚、痰、热。燥、阴虚最多,阳虚次之,血瘀较少,痰、热最少,组合证型时患者虚证证素以阴虚为显,阳虚次之。单纯实证最少,患者多呈以虚实夹杂为主的复合证素证型,并以阴虚燥盛为主。2.阴虚证素积分比气虚、血瘀、燥、血虚、痰热的高,可知阴虚这一证素的表现明显。而燥虽最多,但其积分较其他证素均低,证素表现度弱。痰、热频数最少,但痰热积分与除阴虚外其他各组证素均无明显差异,说明表现程度不低。血瘀频率较少,但患者舌暗这一血瘀证素特征却最常出现,说明血瘀可能多隐匿存在。阳虚与阴虚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阴阳虚诊断表现度相当,均比气虚、血虚表现明显。3.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燥6种证素组患者证素与下肢动脉彩超总评分、ABI值的相关性无明显差异。
欧兴林[4](2019)在《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与肱踝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一般观察指标(性别、年龄、BMI)、相关性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脂四项、血流变学指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不同中医体质的差异或相关性,从而对临床上中医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高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3例,年龄范围为21岁89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脱疽患者中医证型、体质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体质、ABI、Bapwv及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33例“脱疽”患者,经辨证分型分为五个主证组,寒湿主证10例,血瘀主证7例,气血俱虚主证6例,瘀滞毒腐主证6例,湿热主证4例。2、五个主证组间单侧最低ABI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分组间平均Bapw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组间平均Bapwv值非参数的两两比较,统计结果提示寒湿组主证组与瘀滞毒腐主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且寒湿组主证组秩均值小于瘀滞毒腐主证组秩均值,而其余各组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将33例脱疽患者按Bapwv均值≥1400cm/s归为为硬化组,Bapwv均值<1400cm/s归为非硬化组,探究动脉硬化与五个主证相关性。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apwv均值分组与主证有关(P>0.05)。4、研究对象中,五个主证与男女性别无关(P>0.05),将脱疽患者分为男女两组,行男女两组平均Bapwv值、单侧最低ABI指数比较:男女两组组间的平均Bapwv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两组组间的单侧最低ABI无显着性差异(P>0.05)。5、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单侧最低ABI与各项指标相关性:经统计分析提示,血尿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492,P=0.004)。年龄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671,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39,P=0.025)。红细胞压积与平均Bapwv有负相关关系(r=-0.438,P<0.01)。脱疽患者单侧最低ABI指数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年龄与单侧最低有正相关关系(r=0.163,P=0.014)。6、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BMI指数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MI<24患者赋值为0,24≤BMI<27患者赋值为1,BMI>27患者赋值为2。经统计分析尚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MI分组与主证存在相关性(P>0.05)。7、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尿酸相关观察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中医体质与脱疽主症比较:经统计分析,尚且不能认为中医体质分型间脱疽五种主症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1、中医“脱疽”主证分型中,以单侧最低ABI或可作为寒湿主证、血瘀主证与其余主证的辨证分型客观指标之一,但需进一步证实。2、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中,五个主证与下肢缺血程度并非有严格的密切联系,随着疾病的转归,下肢缺血程度好转,单侧最低ABI有升高趋势。3、本研究观察到ABI与年龄有正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求证。4、诊断为中医“脱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Bapwv值或可作为滞毒腐主证与寒湿主证的辨证客观指标之一。5、中医体质为气虚质的人群较其他体质人群可能更容易患“脱疽”。本研究发现诊断为“脱疽”患者中,Bapwv值与年龄、血沉、同型半胱氨酸为正相关,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王艺[5](2018)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0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0级)的临床观察,探讨老年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治,以期降低糖尿病足坏疽及截肢的发生率。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62例老年糖尿病足0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降糖、降压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治疗8个周后,观察入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脂、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彩超各项指标的变化,所研究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四项:两组TC、TG、LDL-C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HDL-C则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AB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下肢动脉彩超积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临床观察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观察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味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达到早期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效果,可延缓糖尿病足由0级向1-5级进展。
刘莲[6](2018)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患病率和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LEAD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寻找预防LEAD的可控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01月至2016年06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踝肱指数(ABI)检查的2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尿酸、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糖尿病并发症等。以ABI≤0.9作为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下肢动脉病变组(LEAD组)和非下肢动脉病变组(非LEAD组),进行一般资料和相关临床特征比较,分析LE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方式对这266名住院T2DM患者进行LEAD的认知度调查,评估其对下肢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结果:1、我院26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有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共73例,总患病率为27.44%,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LEAD组与非LEAD组相比较,LEAD组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吸烟者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p<0.001),血尿酸水平更高(p<0.01),BMI值、MPV、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更高(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是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LEAD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4、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对LEAD的知晓率为29.3%,获知途径多为医护人员(92.48%),缺乏对LEAD危险因素的认知。结论:我院住院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7.44%,较非洲国家发生率更高,较我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发生率也更高,与我省其它地市区发生率大致相等。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是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我院住院T2DM患者对LEAD的知晓率为29.3%,获知途径较少,缺乏对LEAD危险因素的认知。因此应该加大患者对LEAD的知晓率和管理教育,应该尽早对高危人群进行LEAD筛查和诊治。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韩锦学[7](2017)在《糖尿病人膝关节置换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研究,讨论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输血、术后感染情况、术后下肢血栓发生、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等因素影响,预测糖尿病合并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1.病例收集及分组:按照纳入标准,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02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行TKA手术治疗,同时患有II型糖尿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1例(21膝)患者(A组)及37例(37膝)单纯骨关节炎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2.方法:A组患者入院后应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使空腹血糖<7.8mmol/L及餐后2h血糖<10.0mmol/L,完善必要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后行TKA手术治疗,B组患者完善必要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后行TKA手术治疗。3.评价分析:监测并记录A组术后血糖情况,及时根据血糖情况给予调整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量,控制血糖平稳,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输血、术后感染情况、术后下肢血栓发生、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糖尿病对膝关节置换术各种因素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基本情况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住院费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HSS分值,两组之间有明确统计学差异(P<0.05),A、B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输血、术后感染情况未见明确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中11例发生术后血糖升高,最高达空腹10.8mmol/L,餐后血糖最高达15.2mmol/L,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及胰岛素用量,术后第4天血糖均恢复平稳,但与术前血糖水平相比仍稍高。结论1、糖尿病对TKA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下肢血栓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糖尿病对TKA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输血、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未发现明显的影响证据。3、膝关节置换合并糖尿病者术后血糖易出现波动,注意监测血糖,并及时处理。
李增琪[8](2016)在《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临床探讨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1例II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61同期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ABI踝臂指数、PWV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指数进行检测,计算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状况。结果经过检测分析,研究组ABI值为(1.02±0.09),比对照组(1.11±0.07)明显更低,研究组PWV值为(18.53±5.12)m/s,比对照组的(15.32±3.28)m/s明显更高,研究组脉压指数值为(0.40±0.03),比对照组(0.33±0.04)明显更高,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8例ABI小于0.9,给予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有6例患者存在动脉斑块。结论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采用无创动脉检测技术,具有良好敏感性,可及时检测动脉硬化情况,发现动脉阻塞状况,对临床干预治疗、护理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杨燕[9](2009)在《1000例脑卒中病例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的回顾性分析 ——对脑卒中发病和预警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10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一系列辅助检查结果,探讨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及预警价值进行研究,为其及时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04年3月~2007年3月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脑卒中患者的1000例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男性677例,女性323例,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67.19±11.55)岁。1000例患者中,出血性卒中占18%,缺血性卒中占80%,出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2%。有高血压病史者847例;糖尿病病史者323例;高脂血症病史者307例;病史记载曾主诉有胸闷、心慌、左胸前区疼痛者873例,确诊有心脏病史者266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者占75.7%(201/266),心房纤颤者占18.2%(48/266),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占6.4%(17/266);有吸烟史者395例;饮酒史者290例;既往发生过脑卒中者331例;有家族性遗传病史者101例,其中高血压病家族史者52例、脑卒中家族病史者49例。所有患者均有血、尿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头颅CT检查结果、完整的病史记录。其中有850例患者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300例患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290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133例患者进行了下肢动脉超声检查。2.收集30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53例,年龄45~92岁,平均年龄(63.37±11.78)岁。3.所有病历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完整。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收集的病历资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家族遗传病史(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α)、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及部分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MRI、颅外段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4.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X2检验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卒中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卒中组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病史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发病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与平时相比明显升高,尤其高血压、血糖升高合并高尿酸血症时,卒中的危险度加重。⑴患者发病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SBP为着,比平时高出约30mmHg左右;且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与其患病年限及血压控制情况有关;当高血压同时伴发高尿酸血症时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度是正常尿酸水平者的3~5倍;⑵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与年龄、性别、血糖控制水平、病程长短等均有一定关系,血糖水平控制越差、病程越长,发生卒中的机率越大,且女性较男性表现更为明显;卒中组有糖尿病史且合并尿酸升高者较正常尿酸水平患者明显增多,提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⑶高脂血症患者由于长期血脂控制不佳,当同时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发生脑卒中的时间提前且病症较严重,多数患者预后不佳,或易反复发作;3.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组患者的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脂蛋白指标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卒中危险度发生的预报因子; 4.卒中组吸烟、酗酒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吸烟指数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度呈正相关,特别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时间显着提前;5.卒中组患者中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或脑卒中史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6.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⑴腹部超声:卒中组850例患者腹部超声检查提示多数患者患有脂肪肝,部分患有胆囊结石,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肾脏囊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卒中组:对照组为31.6% VS 18.3%)。⑵超声心动图:对照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约52.8%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三例患者心尖四腔观室间隔上段略增厚,左室后壁厚度均在正常范围,心肌运动幅度正常;卒中组主诉有胸闷、心慌、左胸前区疼痛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其左室腔形态不规则增大,左室肌厚度不均匀,部分患者室间隔下段或左室外侧壁、下壁或后壁等心肌变薄,运动幅度减弱或运动不协调,左室收缩功能下降,二尖瓣下舒张期血流频谱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彩色显示收缩期二尖瓣上少~中量反流;⑶颈动脉超声: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多数患者血管内径及走形正常,部分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IMT略增厚(0.08cm),内膜面毛糙,斑块发生率约为10.7%,且多为单发回声较强的细小斑块(硬斑),后方可伴声影,血流阻力指数RI多在正常范围内,仅有极少数患者一侧颈内动脉RI略升高;卒中组290例患者颈动脉超声显示绝大部分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内径D增宽、IMT增厚,部分患者内膜面增厚毛糙伴单发或多发斑块形成,出现管腔狭窄的患者狭窄处血流速度依狭窄程度而变化,多数患者颈内动脉RI升高。⑷下肢动脉超声:卒中组患者斑块发生率约在60%(80/133)且多为非均质性溃疡斑,多数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狭窄;这些患者均有多年T2DM病史,且随着病程的增加,斑块发生率随之升高。而我科既往研究正常老年人股动脉斑块发生率约在6%(3/50),且多为单发小斑块;结论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性命的常见病,可由一种、两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本项目研究通过对100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列为卒中的高风险因素,这些高风险因素之间既有其各自的致病特点,又具有相互协同的交互作用,可导致疾病发生并加速病变进展。及早认识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先兆病变特征,对减少其发生、发展及病变后的再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辅助诊断心脑血管病变、在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郭瑜林,储继志,邹旭彤,姚庆姑[10](2002)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患者组)下肢动脉作自上而下的超声检测,测量血管的内径、中-内膜层(IMT)、粥样斑块及血流频谱,与同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①患者组IMT、粥样斑块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②患者组下肢动脉明显狭窄段检出率为12.64%、闭塞段检出率为1.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9%和0(P<0.01),90.11%的明显狭窄段和91.30%的闭塞段位于膝关节以下管径较小动脉。③18.8%的无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动脉明显狭窄和闭塞,患者组中有肢体症状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检出较无症状者多。结论:高分辨率B超可清楚地显示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和斑块,结合CDFI及频谱检测可以对狭窄程度和闭塞作出判断,尤其适于膝关节以下管径较小的动脉。
二、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观察指标 |
(三)检测方法 |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
2.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统计结果 |
(一)研究一 |
1.一般情况比较 |
2.并发症比较 |
3.实验室检查比较 |
4.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
(二)研究二 |
1.一般情况比较 |
2.实验室检查比较 |
3.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
4.Spearman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DLEAD与颈动脉血管变化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 |
(二)DLEAD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改变的关系 |
(三)DLEAD相关因素分析 |
1.年龄 |
2.高血糖状态 |
3.吸烟 |
4.高血压 |
5.心脑血管疾病 |
6.血脂代谢异常 |
二、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的认识 |
(二)现代医家的认识 |
(三)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 |
三、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相关并发症 |
1.高血压 |
2.心脑血管疾病 |
(三)血脂异常 |
(四)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
(五)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 |
2.颈动脉斑块检出、狭窄程度 |
3.斑块性质 |
四、颈动脉病变与DLEAD中医证型相关性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应答的体外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糖尿病小鼠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体内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DPN病性证素分布规律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其与血管相关性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认识 |
二、DPN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三、ABI、下肢血管彩超、血脂四项测定在DPN患者中判断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意义 |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指标及诊断依据 |
五、DPN的治疗及原理 |
第二节 中医方面对DPN的认识及辨治概述 |
一、中医对消渴病痹证的认识 |
二、古今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和治法的异同 |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与治疗重点 |
第三节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在中医应用研究中应用及未来的展望 |
一、证素辨证体系的意义 |
二、证素辨证体系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
三、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相关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目标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方案设计 |
一、样本量 |
二、方案设计 |
三、观察项目 |
四、可行性分析 |
五、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二、DPN患者四诊资料分布情况 |
三、296例证素达70分阈值患者证素分布情况 |
四、证素积分达70分7类证素患者特征比较 |
五、7类证素组患者积分比较 |
六、血虚、阴虚、阳虚、气虚、血瘀、燥6种主要证素组患者特征比较 |
七、6种主要证素组患者下肢动脉彩超评分比较结果 |
八、6种主要证素组患者下肢ABI比较结果 |
九、6种主要证素组患者血脂四项比较结果 |
十、6种主要证素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比较结果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西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
2.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诊断标准 |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诊断标准 |
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形成下肢动脉血栓导致下肢缺血缺氧诊断标准 |
2.4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诊断标准 |
3 脱疽中医诊断标准 |
4 中医体质判定 |
5 “脱疽”病例纳入标准 |
6 排除、剔除标准 |
6.1 病例排除标准 |
6.2 病例剔除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观察指标 |
7.2 测量方法及判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
1 脱疽证型相关研究结果 |
1.1 纳入研究“脱疽”一般描述 |
1.2 脱疽患者中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
1.2.1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数值差异性比较 |
1.2.2 脱疽患者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相关性研究 |
1.2.3 脱疽患者中最低单侧ABI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 |
1.2.4 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1.3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年龄的差异性比较 |
1.4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研究 |
1.4.1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差异性比较 |
1.4.2 五个主证组与BMI分组相关性研究 |
1.5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
1.6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
1.7 脱疽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
1.7.1 脱疽患者中男女组患者Bapwv均值、ABI指数差异性对比 |
1.7.2 脱疽五个主证组间性别的相关性比较 |
1.8 脱疽主证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 中医对脱疽认识 |
2 脱疽患者与ABI、Bapwv分析 |
2.1 肱踝指数(ABI)与中医相关认识 |
2.2 ABI相关研究结果 |
2.3 脱疽与ABI相关研究讨论 |
2.4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中医相关认识 |
2.5 Bapwv相关研究结果 |
2.6 脱疽与Bapwv相关研究讨论 |
3 脱疽患者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分析 |
3.1 血脂相关观察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
3.2 BMI与中医相关认识 |
3.3 脱疽患者中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 |
3.4 脱疽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4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分析 |
4.1 血流变学相关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
4.2 脱疽患者中血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 |
4.3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观察指标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5 脱疽患者与血尿酸分析 |
5.1 血尿酸与中医相关认识 |
5.2 脱疽患者中血尿酸研究结果 |
5.3 脱疽患者血尿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6 脱疽患者与同型半胱氨酸分析 |
6.1 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相关认 |
6.2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 |
6.3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7 脱疽患者与性别差异的分析 |
7.1 男女性别差异的中医相关认识 |
7.2 脱疽患者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
8 脱疽”患者与中医体质分析 |
8.1 中医体质相关认识 |
8.2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 |
8.3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0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病例筛选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治疗方法 |
(二)观察指标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安全性评价标准 |
(五)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二)疗效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一)中医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二)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
(三)糖尿病足的治疗 |
三、方药分析 |
(一)组方特点 |
(二)单味药分析 |
四、选题目的 |
(一)糖尿病足患病率高 |
(二)中医“治未病”思想 |
(三)用药依据 |
五、疗效分析 |
(一)对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 |
(二)对血脂四项的影响 |
(三)对下肢ABI的影响 |
(四)对下肢动脉彩超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糖尿病人膝关节置换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1000例脑卒中病例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的回顾性分析 ——对脑卒中发病和预警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简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组与对照组下肢动脉内径、IMT和斑块厚度的比较 |
2.2 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流的检测 |
2.3 患者组中有糖尿病足和无糖尿病足的对比 |
3 讨论 |
四、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张洪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NF-κB通路促进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安天志. 苏州大学, 2020(06)
- [3]DPN病性证素分布规律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林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D]. 欧兴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0级)的临床观察[D]. 王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 刘莲. 川北医学院, 2018(05)
- [7]糖尿病人膝关节置换危险因素分析[D]. 韩锦学.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 李增琪. 糖尿病新世界, 2016(07)
- [9]1000例脑卒中病例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的回顾性分析 ——对脑卒中发病和预警价值的研究[D]. 杨燕.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10]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及临床意义[J]. 郭瑜林,储继志,邹旭彤,姚庆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