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新品开发为龙头 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程晨[1](2020)在《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桑蚕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导致产业链延伸进程缓慢。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桑蚕资源为研究,根据查找的数据,结合青阳县实际情况,分析青阳县桑蚕资源在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通过青阳县桑蚕资源的现状、发展优势、调查发现的问题点,分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冲破瓶颈制约,扭转不利局面,是青阳县当下思考的重要课题。发展蚕桑行业有利于对生态的保护和弘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目前,青阳县茧丝绸行业的发展由于缺乏对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导致桑蚕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使用、寻求政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力量等,进一步拓展、提升蚕桑行业的发展空间,做到产品的深加工、广加工,变废为宝,实现青阳县蚕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令雨龙[2](2020)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其实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标具有严密的路径归合性。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来看,现有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思维的影响。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客观上要求中国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进行转型,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真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论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来探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这些理论既包括指导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相关主流理论,同时也包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工业化实践过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概括了生态化生产方式是缓解环境压力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以研究一般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一般工业化道路的类型和特征,提炼出了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三个影响要素:技术、企业和政府。进而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虽然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业模式发展粗犷、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少、发展思路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影响等种种不足之处。并对转型目标和核心理念进行分析,使得研究转型问题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好地为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了技术、企业和政府分别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主体和引导者的结论。并且在指导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机制这一重要措施。对于转型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好的处理我国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加优化的转型方式。
秦思[3](2020)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博物馆的发展有助于传承文化,弘扬国学。过去许多文物藏于深柜中,不见天日,现在诸多博物馆重修场馆、引进人才和新的修复技术、定期举办特色展览,博物馆事业方兴未艾。随着我国文化经济不断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与产业相结合激发出了巨大的爆发力和市场潜力。近年来,在新的形势和国家政策下,博物馆整体逐渐驶进一个新的发展快车道,接下来应在着眼利和用思考博物馆现有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政策基础上,将这些文化事业引入市场机制。在利用馆藏资源取得经济利益,支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打入市场,更大限度的开发出众多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进而实现博物馆发展经济利益的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上最大化。湖北省博物馆藏品24万余件,拥有丰富的文物馆藏,自身特色鲜明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深受参观者们的欢迎,湖北省博物馆近年来结合自身情况,依托馆藏资源、形象品牌,注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积极稳妥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可持续设计发展。可持续化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发展的永久讨论课题。本文提出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文化经济的可持续以及文化传播的可持续为论点依托,使用问卷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来探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博物馆、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本文中的概念释义;第二章是理论研究,描述了博物馆与文创产品的概念;第三章进行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状研究;第四章研究了国内外优秀的文创产品对比;第五章则根据以上章节的内容对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第六章提出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七章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发展可持续化文创实践产品以及最后的总结。本文用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契机,探索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文创产品的设计发展可持续、资源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可持续、传播发展可持续的观点,对湖北省博物馆提出建议,希望行业的提升有所助益。
谢胜利[4](2020)在《促进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研究 ——以怀远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推进农产品上行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促进农产品上行能进入发展快车道,但是,相对于工业品下乡而言,农产品上行的发展现状还不是很理想。安徽省怀远县是皖北地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电商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扶持政策的群众满意度进行整体评价,进而发现当前影响农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所在。研究发现:怀远县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程度、农村电商网点覆盖程度、物流快递配送范围及配送效率都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电商企业培育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推进农产品上行方面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尤其表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发展比较欠缺。据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树立农产品上行发展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主要包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开发适合网销的农产品;推进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扩容升级,保障线上渠道的长期稳定供给;持续加强品牌培育,打造县域品牌影响力;完善电商行业融资及奖励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发展规模;优化县域人才政策,打造区域电商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高地。
吴应淼[5](2013)在《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文中认为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香菇产业是庆元的传统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对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庆元香菇产业曾经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引领全国香菇产业的发展。随着全国各地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及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庆元香菇产业在全国而言并没有绝对优势,要保持庆元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课题,旨在为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等理论,论文概述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食用菌(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情况,其理论观点与实践成果为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与启示。通过介绍庆元香菇历史概况和我国香菇产业特点,调查分析了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和农业循环经济理念针对庆元香菇产业现状及制约因素开展庆元香菇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探讨,提出了栽培模式集约化、资源开发异地化、栽培生产机械化、精深加工产业化、涉菌企业集群化等发展要求,分别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入手构建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要件、软实力提升、生产标准体系、信息体系、市场保障等提出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是表现为走向集中与联合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既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单单是香菇种植的延伸、经济效益的放大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还是缓解环境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分析庆元香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存在主要问题,探寻适合庆元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重新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让庆元香菇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对实现庆元香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汪娟[6](2013)在《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城市作为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沙市一直重视创新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在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那么,如何来定位长沙市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运作和管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问题是长沙市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根本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为长沙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充实、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对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推进动力、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质、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决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由什么构成、如何去推进、怎样去运作、如何有效治理等重要问题。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技术创新相关主体、要素、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和功能系统构成,主体系统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功能系统包括科技知识创新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系统,科技价值实现系统等。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升长沙城市竞争力,发挥长沙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长沙市已经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长沙市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长沙市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重要成绩,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冗余,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不连续,重大和原始科技创新稀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沙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来推进的。本文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拉动力,科技发展内在需求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推动力,城市发展和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促进力,企业发展与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自动力,政府政策导向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掌控力。目前,国内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三种模式特点和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条件和环境分析,为了体现出长沙市的特点,我们认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应该选择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模式,这一推进模式可以具体应该表述为:市场主导、政府扶引、企业主体、协同推进。长沙市技术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靠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间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来推进的,本文分别对这些主体的行为和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会选择积极推进城市技术活动的策略,并从政绩考核机制、晋升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和反向激励等四方面,提出了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建议。其次,分析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博弈策略,提出了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再次,分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有效激励科研组织和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文章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基于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的任务、条件和环境的分析,提出适合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是“官产学研金”合作方式,并深入阐明了五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不仅探讨了科技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提出了提高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而且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阐明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提出了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方式和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技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入手,研究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深刻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相应的支撑系统。文章主要从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才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最重要的资源和支撑因素,文章在研究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长沙市科技人才体系的政策建议。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和集群创新的基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长沙市现有科技园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文章分析了长沙市的科技市场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长沙市科技市场体系的思路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长沙市政府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长沙市这一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散内容进行了综合集成,并且对研究较缺乏的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对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本文对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长沙市创新系统的现实状态、推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来进行,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如可以对城市化、产业集聚中的竞争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而且本文主要是利用长沙市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没有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研究。
周佐林[7](2012)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外资企业与国内品牌的进入,对食品饮料行业带了重大影响。因此,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企业必须了解所处的行业及面临的战略环境,正确分析自身和竞争对手优势和劣势,通过系列变革,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把握好发展机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娃哈哈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本文运用战略管理、PEST/SWOT等方法和工具,对娃哈哈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通过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食品饮料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应该很好地认识自身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来面对饮料行业发展的机会和趋势。其次,通过对娃哈哈公司的企业管理、品牌优势、财务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管理、研发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娃哈哈公司必须通过优化发展战略,通过提升品牌、立足饮料主业逐步多元化、实施国际化等来提升发展能力,达到继续做大做强的目的。第三,根据娃哈哈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SWOT分析,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对比,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应对,明确娃哈哈未来应采取实施市场开发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开发战略的总体策略,为娃哈哈的发展变革明确方向。最后,在总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出战略实施的主要突破口,给出战略实施的步骤安排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促使公司的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通过本文研究,对饮料行业特别是高度扁平化管理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姜东明[8](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区域创新和循环经济是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和大量能源的消耗来推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得到各方重视。如果区域创新体系与循环经济能够得到协调发展,那么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与愿违,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设置障碍。如传统区域创新体系中许多技术的原理和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用这种依据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来改变自然的外部面貌,难免损耗大量资源,打破原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再加上传统区域创新体系中优先考虑经济效益的思想等都对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设置了障碍。理论界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相关研究非常少,专门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基于以上原因,如何协调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矛盾,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解释,完善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借鉴。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本文从区域创新体系和循环经济存在的矛盾出发,提出对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问题进行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理论渊源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运用博弈方法对相关参与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并研究了一般情况下的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创建问题;构造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对青岛市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最后,指出青岛市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想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结合循环经济对区域创新体系问题进行研究,在选题上体现一定的创新;第二,用博弈方法把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结合在一起的模型设计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第三,尝试设计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第四,本文对青岛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出的构想和对策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单靠市场机制难以创建,必须需要借助政府和其他手段;政府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身的服务社会职能和对长期利益的考虑。第二,青岛市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前期阶段。当前优势是,海洋科研基础雄厚,大企业集团创新特色明显;在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方面有一定优势;创新方面,企业群策应能力和应变的能力较强。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时较少考虑到循环经济问题;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企业群知识管理的能力较差。第三,青岛市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是把青岛建设成为创新主体明确,创新机制健全,创新实力雄厚,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特色明显,具有强劲的创新集聚、辐射能力和生态循环能力的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此,需要树立新的创新观念,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培育创新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工程等。
王年泉[9](2007)在《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林图书公司是一家以向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图书的大型民营销售公司。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儒林图书公司如何依靠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同时克服自身劣势、回避风险,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儒林图书公司发展的关键。 首先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儒林图书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法和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儒林图书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政策法律环境的宽松,国内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儒林图书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读书习惯的改变和全球化的影响,儒林图书公司也业面临着竞争对手日益增强、电子图书替代的威胁;然后利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和核心竞争能力,认为儒林图书公司信息化建设和成本控制能力强,供应商选择能力强,外购物资快速准确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售后服务及时差,组织变革能力差等劣势。其次在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儒林图书公司的竞争战略,运用定量规划评价矩阵(QSPM)对儒林图书公司的战略进行选择和评价,确定了企业以新品开发战略为主,市场渗透战略和市场开拓战略为辅的混合竞争战略。最后为竞争战略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了保证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出儒林图书公司应利用价值链从供应商、客户和人力资源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从产品、服务、信息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整合。
侯胜田[10](2008)在《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家具制造业在向中国加速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家具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但是,在国际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最近几年,面对家具产业区域集聚日趋明显的趋势,北京家具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相对竞争优势已经丧失,企业普遍面临着竞争力下降、增长乏力的问题,部分企业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企业关门、倒闭现象严重。现有流行的企业战略和竞争力分析范式,并不能完全反映现阶段北京家具企业的实际情况,更难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北京家具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广泛而深入的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以应对产业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采用标杆对比分析、案例研究、实地访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在总结以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用新的视角探讨北京家具企业如何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家具企业与国内领先地区深圳的对比分析;北京家具企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障碍的根源分析;如何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来提升北京家具企业的竞争力;如何通过构建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责任竞争力、和谐利益攸关方关系、文化竞争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在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家具企业成熟度分类;不同类型家具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等。结论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制定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是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软实力是北京家具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责任力、文化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是软实力的四大要素,也是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和鼓励创新是北京家具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快产业整合,重视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北京家具企业和区域产业提升竞争力。不同类型的家具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应根据企业的成熟度,结合行业成熟度及产业环境的变化,综合进行决策。本论文试图在理论应用上有所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由宏观领域引向微观领域——企业,这一经济基本单位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北京家具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家具企业如何培育可持续竞争力、成长型和成熟型家具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等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施建议,同时,在分析和论述如何通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方面提出了新的设想和观点。论文还进一步论述了近年来企业战略理论领域的一些创新性论点,如软实力是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用企业利益攸关方共同利益最大化取代只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传统观点;责任也是竞争力;如何兼顾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如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环境责任的统一;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利益攸关方的关系;处理好利益攸关方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生态,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等。在研究过程中,除用标杆分析法将北京家具企业与国内领先地区深圳对比分析外,还选择“中国家具大王”——天坛家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座谈会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天坛家具的成功原因,实证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途径。在案例研究中,还借鉴试验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在分析企业隐性竞争优势时采用了因果映射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用新的视角探讨北京家具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与途径;希望研究的结果不仅能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而且可以用来指导北京家具企业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北京家具企业在中国家具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并进而促进北京家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的宏伟蓝图。
二、以新品开发为龙头 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新品开发为龙头 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蚕桑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蚕桑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安徽省青阳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2.1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
2.1.1 栽桑养蚕状况 |
2.1.2 科技推广状况 |
2.1.3 发展状况 |
2.2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优势 |
2.2.1 广阔的市场前景 |
2.2.2 巨大的开发潜力 |
2.2.3 优越的自然资源 |
2.2.4 显着的经济、生态效益 |
2.3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
3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
3.1 全国蚕桑行业在困难中缓行及青阳县资源利用所面临的挑战 |
3.2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原因探究 |
3.2.1 比较效益低,产业意识不强 |
3.2.2 产业科技支撑不足 |
3.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龙头企业牵引能力弱 |
3.2.4 原料茧缺口大 |
3.2.5 机制不完善 |
3.2.6 生产成本倒挂经营风险大 |
3.2.7 从业人员年龄老化 |
3.3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机遇 |
3.3.1 “东桑西移”项目 |
3.3.2 “一带一路”战略 |
3.3.3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 |
4 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对策 |
4.1 把握机遇,抢占先机 |
4.2 优化产业布局 |
4.2.1 构建茧丝绸产业发展带 |
4.2.2 由“满天星”向重点产区集中 |
4.2.3 由“副业”向专业的转变 |
4.2.4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
4.3 大力推广高效生态蚕业 |
4.4 加强基础建设并导入蚕桑通用技术 |
4.5 充分调动蚕农积极性 |
4.5.1 提高蚕农合作组织 |
4.5.2 调动农民本身意愿和主动性 |
4.6 培育壮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
4.7 鼓励企业进行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 |
4.8 培育品牌,积极开拓市场 |
4.9 加强保障 |
4.9.1 机构保障 |
4.9.2 科技保障 |
4.9.3 资金保障 |
4.9.4 信息保障 |
4.9.5 项目保障 |
5 典型案例实证分析 |
5.1 2016年青阳县春风蚕桑专业合作社增收实例 |
5.2 养蚕大户增收实例 |
5.3 龙头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实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探析 |
(一)生态文明 |
1.生态文明内涵 |
2.生态文明特征 |
(二)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
1.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
2.工业化道路的类型与特征 |
3.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及影响要素 |
4.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 |
(三)生态文明与工业化道路相关理论 |
1.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相关理论 |
2.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
3.中国基于工业化道路实践的生态文明理念 |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及评价 |
(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背景 |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评价 |
1.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
2.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目标及核心要素 |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 |
1.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提出的依据 |
2.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提出过程 |
(二)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目标 |
1.实现生态优化和经济增长相协调 |
2.促进产业制度和结构变革 |
3.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体系 |
(三)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核心要素 |
1.技术:工业化道路转型的源动力 |
2.企业:工业化道路转型的主体 |
3.政府: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引导者 |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实践路径 |
(一)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初步实践 |
1.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逐步扩大 |
2.企业生产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
3.生态理念与政府管理机制有机融合 |
(二)新时期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面临的挑战 |
1.工业化生产方式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影响 |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化工业技术体系薄弱 |
3.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 |
(三)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路径分析 |
1.建设以提升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政府联动机制 |
2.创建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特点的企业政府配套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博物馆与文创意产品发展概述 |
2.1 博物馆概述 |
2.1.1 博物馆的定义 |
2.1.2 博物馆的分类 |
2.2 文创产品发展及其环境分析 |
2.2.1 文化产业与文创产品定义 |
2.2.2 文创产品的发展 |
2.2.3 湖北省文创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
2.3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3.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 |
第3章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
3.1 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现状 |
3.1.1 馆藏分类 |
3.1.2 镇馆之宝 |
3.2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
3.2.1 经营和开发的文创产品分类 |
3.2.2 联合开发的文创模式 |
3.2.3 数字化的文创产品 |
3.2.4 文创联盟与文创大赛 |
3.3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
3.3.1 现阶段成果介绍 |
3.3.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对比研究 |
4.1 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案例分析 |
4.1.1 故宫博物馆引领文创2.0时代 |
4.1.2 苏州博物馆的江南水乡文创之旅 |
4.2 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案例分析 |
4.2.1 特色展览驱动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 |
4.2.2 ”买得起的艺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4.3 总结 |
4.3.1 应吸取国外文创产品经验 |
4.3.2 大力发展国内文创产品特色道路 |
第5章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分析 |
5.1 问卷调研分析 |
5.1.1 人群特征调查 |
5.1.2 博物馆及博物馆文创调查 |
5.1.3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调查 |
5.1.4 调查总结 |
5.2 基于SWOT方式的优劣分析 |
5.2.1 可持续利用的荆楚文化设计资源(strength) |
5.2.2 文创产业品牌经营可持续面临挑战(weakness) |
5.2.3 朝阳行业带动文创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opportunity) |
5.2.4 扶植力度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treats) |
5.3 总结 |
5.3.1 形象上需要提升博物馆品牌价值 |
5.3.2 价值上需传承文化可持续发展 |
5.3.3 文化上需宣传城市文化软实力 |
第6章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设计对策建议 |
6.1 开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规范的文化市场 |
6.2 发展设计文化浓厚的创意产业园 |
6.3 建设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创产品设计产业链 |
第7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设计实践 |
7.1 方案构思 |
7.1.1 可持续设计元素提取 |
7.1.2 绘制草图 |
7.1.3 绘制成图 |
7.2 效果展示 |
7.2.1 设计说明 |
7.2.2 效果展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调查 |
(4)促进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研究 ——以怀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电子商务 |
(二)农村电子商务 |
(三)农产品上行 |
(四)农产品产业链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农产品流通的新特征 |
(一)拓宽农产品市场空间 |
(二)节约农产品交易成本 |
(三)形成一定的长尾效应 |
二、影响农产品上行的主要因素研究 |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 |
(二)农产品储运环节 |
(三)农产品销售环节 |
三、农产品上行电商扶持政策研究 |
(一)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
(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 |
(三)出台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扶持措施 |
第三章 推进农产品上行的扶持政策变迁 |
一、国家支持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 |
二、安徽省支持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 |
三、怀远县支持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 |
第四章 怀远县农产品上行的电商发展进程 |
一、怀远县产业结构的变迁 |
二、怀远县农产品上行的的基础条件 |
三、怀远县农产品上行电商发展现状 |
第五章 怀远县扶持农产品上行的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问卷调查方法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问卷预处理 |
(三)样本量确定 |
(四)实地调查与问卷发放 |
二、调查问卷数据处理 |
(一)数据处理 |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三)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四)整体评价结果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
(二)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仓储物流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六章 深入优化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 |
一、以按需定产为依据的农产品供给来源 |
(一)挖掘培育特色农产品 |
(二)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 |
(三)加强农产品按需定产 |
二、以价值创新为逻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
(一)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行业发展 |
(二)加大适合网销农副产品开发 |
三、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 |
(一)大力支持县域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 |
(二)加大本地物流资源整合力度 |
(三)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 |
四、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农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 |
(一)扶持壮大各类电商经营主体 |
(二)培育引进电商人才队伍 |
(三)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
(四)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存在的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1.2.1 可持续发展概述 |
1.2.2 循环经济概述 |
1.2.3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1.2.4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
1.2.5 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2.1 我国香菇生产的特点 |
2.1.1 生产迅速发展,实现南菇北移 |
2.1.2 科技成效显着,提升产量质量 |
2.1.3 栽培模式多样,发展模式滞后 |
2.1.4 营养保健性强,消费与日剧增 |
2.2 庆元香菇历史概况 |
2.3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2.3.1 香菇产业底蕴深基础扎实 |
2.3.2 科研基础与技术优势明显 |
2.3.3 香菇企业逐步走向集群化 |
2.3.4 市场营销体系相对较健全 |
2.3.5 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和谐 |
2.3.6 香菇产业是农民不可或缺 |
2.3.7 生产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
第三章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优势 |
3.1.1 香菇产业基础优势 |
3.1.2 香菇产业技术优势 |
3.1.3 香菇企业集群优势 |
3.1.4 庆元香菇品牌优势 |
3.1.5 香菇市场营销优势 |
3.1.6 庆元县域生态优势 |
3.1.7 生产适度规模优势 |
3.1.8 香菇文化底蕴优势 |
3.2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劣势 |
3.2.1 产业提升认识不足 |
3.2.2 生产方式过于单一 |
3.2.3 产品研发相对滞后 |
3.2.4 组织化程度不够高 |
3.2.5 外源性资源受制约 |
3.2.6 质量安全亟待提升 |
3.3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机遇 |
3.3.1 消费趋势日益扩大 |
3.3.2 市场空间逐步拓展 |
3.3.3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
3.3.4 生态环保典范产业 |
3.4 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挑战 |
3.4.1 资源瓶颈制约 |
3.4.2 发展模式制约 |
3.4.3 技术瓶颈制约 |
3.4.4 市场竞争压力 |
第四章 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
4.1 政策制度支持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基础 |
4.1.1 制订长期规划促进统筹发展 |
4.1.2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 |
4.1.3 强化菌政管理促进安全监管 |
4.2 资源环境发展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要件 |
4.2.1 开源节流促进菌林协调发展 |
4.2.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空间 |
4.2.3 加快技术普及促进成果转化 |
4.2.4 输出技术拓展异地开发渠道 |
4.2.5 再利用废菌料保护生态环境 |
4.3 文化品牌发展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软件 |
4.3.1 强化香菇品牌建设 |
4.3.2 弘扬庆元香菇文化 |
4.4 标准建设发展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质量 |
4.4.1 建立香菇生产安全体系 |
4.4.2 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
4.4.3 引导企业标准化认证 |
4.5 信息体系发展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网络 |
4.5.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 |
4.5.2 加强涉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 |
4.6 市场拓展发展对策构建可持续发展保障 |
4.6.1 充分提升庆元香菇专业市场集散功能 |
4.6.2 充分发挥营销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 |
4.6.3 建立香菇价格指数体系提升话语权 |
4.6.4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
4.6.5 强化市场监管营造良好营销秩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综述 |
1.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
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与构成 |
2.1.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 |
2.1.2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
2.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
2.2.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
2.2.2 长沙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
2.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2.3.1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 |
2.3.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
2.3.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环境 |
2.3.4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文化环境 第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考察和分析 |
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 |
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评估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3 数据来源说明 |
3.2.4 长沙等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
3.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DEA-Tobit“两阶段法” |
3.3.2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
3.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
3.3.4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
3.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考察 |
4.1 国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
4.1.1 美国——企业主体型 |
4.1.2 英国——知识带动型 |
4.1.3 日本——技术引进型 |
4.1.4 印度——政府推动型 |
4.2 国内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
4.2.1 北京市经验 |
4.2.2 上海市经验 |
4.2.3 大连市经验 |
4.2.4 深圳市经验 |
4.3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4.3.1 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4.3.2 国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5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
5.1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 |
5.1.1 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拉动力 |
5.1.2 科技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力 |
5.1.3 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促进力 |
5.1.4 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自动力 |
5.1.5 政府政策导向的掌控力 |
5.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选择 |
5.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的基本模式 |
5.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模式的选择 第6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激励机制构建 |
6.1 长沙市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
6.1.1 推进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
6.1.2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职能的明确界定 |
6.1.3 促使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
6.1.4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
6.2 长沙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
6.2.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
6.2.2 促进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构建 |
6.3 长沙市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
6.3.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
6.3.2 促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技术创新的条件 |
6.3.3 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 |
6.4 长沙市中介机构服务和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
6.4.1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
6.4.2 促进中介机构服务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7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研究 |
7.1 技术创新基本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7.1.1 “产学研”合作模式 |
7.1.2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
7.1.3 “官产学研金”合作模式 |
7.2 长沙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
7.2.1 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
7.2.2 官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
7.2.3 金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
7.3 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官产学研金”的具体合作方式 |
7.3.1 产学研合作方式 |
7.3.2 官与产学研结合方式 |
7.3.3 金与产学研的结合方式 第8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 |
8.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 R&D 投入产出机制 |
8.1.1 R&D 投入产出现状 |
8.1.2 R&D 活动的投入产出机制 |
8.1.3 完善 R&D 投入产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
8.2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
8.2.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
8.2.2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
8.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
8.2.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
8.3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
8.3.1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现状 |
8.3.2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
8.3.3 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
8.3.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9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及仿真分析 |
9.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型 |
9.1.1 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
9.1.2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因果关系分析 |
9.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反馈机制 |
9.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9.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变量与流图 |
9.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
9.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仿真实证研究 第10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
10.1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
10.1.1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
10.1.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 |
10.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
10.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 |
10.2.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才需求预测 |
10.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引导下的“高研 -中介 - 企业”三位一体模式 |
10.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
10.3.1 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原则及需求主体 |
10.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构建 |
10.4 长沙市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
10.4.1 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原则 |
10.4.2 区域人才优化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
10.4.3 长沙市创新技术人才的科学配置模式探讨 第11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集群平台构建 |
11.1 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平台及集群机制的理论分析 |
11.1.1 推进城市技术创新必须构建必要的空间平台 |
11.1.2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及其主要类型 |
11.1.3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的集群创新功能和作用 |
11.2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11.2.1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 |
11.2.2 评价结果判定标准 |
11.2.3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1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集群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 |
11.3.1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科技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
1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产业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
11.4 长沙市科技集群平台和产业集群平台协同发展机制 |
11.4.1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
11.4.2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第12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 |
12.1 推进技术创新的技术市场建设研究 |
12.1.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
12.1.2 长沙技术市场的构建 |
12.2 推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市场建设研究 |
12.2.1 人才市场分析 |
12.2.2 长沙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
12.2.3 长沙人才市场的完善 |
12.3 推进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建设研究 |
12.3.1 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分析 |
12.3.2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
12.3.3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运行 第1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支撑体制构建 |
13.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
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引导机制 |
13.2.1 战略规划 |
13.2.2 政策导向 |
13.2.3 宣传引导 |
1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机制 |
13.3.1 财政扶持 |
13.3.2 税收扶持 |
13.3.3 公共投资 |
13.4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服务机制 |
13.4.1 人才机制服务 |
13.4.2 创新环境建设 |
13.5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 |
13.5.1 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建设 |
13.5.2 知识产权保护 |
13.5.3 信用管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7)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回顾及简要评述 |
1.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企业战略的层次 |
1.2.4 企业战略的分析工具简介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2章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技术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国内外饮料发展状况 |
2.2.2 竞争对手分析 |
2.2.3 新入者的威胁 |
2.2.4 替代品的压力 |
2.2.5 供应商情况 |
2.2.6 买方分析 |
2.3 内部环境分析 |
2.3.1 企业基本情况 |
2.3.2 人力资源分析 |
2.3.3 财务能力分析 |
2.3.4 生产管理系统分析 |
2.3.5 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
2.3.6 研发能力分析 |
2.4 公司发展战略的匹配 |
2.4.1 波士顿矩阵分析 |
2.4.2 SWOT 综合分析及战略应对 |
第3章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3.1 公司使命和发展战略目标 |
3.1.1 公司的使命 |
3.1.2 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 |
3.2 发展战略选择 |
3.2.1 增长型战略及选择 |
3.2.2 职能战略规划 |
第4章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 发展战略的总体思想 |
4.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2.1 构建适应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 |
4.2.2 改进产供销调度管理 |
4.2.3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
4.2.4 积极推动全面质量管理 |
4.2.5 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
4.2.6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
4.2.7 推进品牌建设 |
4.2.8 培育适应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
4.3 战略实施的风险管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
2.1 创新理论的演进 |
2.2 国家创新体系 |
2.3 区域创新体系 |
2.4 循环经济 |
2.5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 |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基础 |
3.1 区域经济理论及现代区域科学 |
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3.3 进化经济学理论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5 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
3.6 清洁生产理论 |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概述 |
4.1 循环经济 |
4.1.1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4.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
4.1.3 经济发展模式角度下的循环经济 |
4.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
4.1.5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4.1.6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4.1.7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
4.2 区域创新体系 |
4.2.1 区域 |
4.2.2 创新 |
4.2.3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
4.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 |
4.3.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
4.3.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
4.3.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
4.3.4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类型 |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博弈分析 |
5.1 关于博弈论 |
5.2 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基本关系 |
5.3 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博弈 |
5.3.1 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博弈 |
5.3.2 企业进行创新的博弈 |
5.3.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博弈 |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指标设计与评价 |
6.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指标设计的原则 |
6.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的构成 |
6.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模型 |
6.3.1 数据挖掘 |
6.3.2 系统建模 |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
7.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总体结构 |
7.1.1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总体结构 |
7.1.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多维空间结构 |
7.2 基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构建 |
7.2.1 基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开发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
7.2.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与企业群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
7.2.3 海尔、海信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分析 |
7.3 基于循环经济的集成服务平台构建 |
7.3.1 基于循环经济的集成服务平台的结构 |
7.3.2 基于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系构建 |
7.3.3 基于循环经济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
7.4 本章小结 8 青岛市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 |
8.1 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区域创新体系取得的成绩 |
8.2 青岛市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8.3 青岛市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定量评价 |
8.4 本章小结 9 青岛市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想和对策 |
9.1 青岛市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 |
9.2 青岛市创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
9.2.1 树立新的创新观 |
9.2.2 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
9.2.3 培育创新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9.2.4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9.2.5 以产业集群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
9.2.6 实施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工程 |
9.2.7 完善研究与开发体系 |
9.2.8 完善集成服务平台体系 |
9.2.9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学习和宣传 |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 |
10.1 结论 |
10.2 局限性 |
10.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图书销售行业背景 |
1.1.2 儒林图书公司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基于环境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1.2 基于行业结构的战略管理理论 |
2.1.3 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1 核心能力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2.2 产品—市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3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理论研究现状 |
2.4 战略管理理论在图书销售行业中应用研究现状 |
3 儒林图书公司现行竞争战略分析 |
3.1 儒林图书公司概况 |
3.1.1 儒林图书公司发展历史 |
3.1.2 儒林图书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2 儒林图书公司主要市场分析 |
3.2.1 高校图书馆市场现状分析 |
3.2.2 高等院校图书馆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3.2.3 高等院校图书馆市场发展趋势 |
3.3 儒林图书公司现行竞争战略 |
3.4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转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4 儒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儒林图书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法律及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社会环境分析 |
4.1.3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图书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
4.2.1 图书行业发展历史分析 |
4.2.2 图书市场规模分析 |
4.3 图书销售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主要竞争对手的现状与战略 |
4.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4.3.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4.3.5 替代品威胁 |
4.4 图书销售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
4.5 儒林图书公司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5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5.1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5.1.1 儒林图书公司实物资源分析 |
5.1.2 儒林图书公司财务资源分析 |
5.1.3 儒林图书公司无形资源分析 |
5.1.4 儒林图书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
5.2 儒林图书公司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
5.3 儒林图书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5.4 核心竞争力和 KSFs匹配分析 |
6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及评价 |
6.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6.1.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确定思路 |
6.1.2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方案的提出 |
6.1.3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6.2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评价 |
6.2.1 总体竞争战略评价 |
6.2.2 市场开拓战略评价 |
6.2.3 市场渗透战略评价 |
6.2.4 开发新产品战略评价 |
7 战略实施以及核心能力培养 |
7.1 战略实施的过程 |
7.2 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7.2.1 充分利用供应商价值链 |
7.2.2 充分利用客户价值链 |
7.2.3 重视人力资源价值链 |
7.3 核心能力整合 |
7.3.1 产品整合 |
7.3.2 服务整合 |
7.3.3 信息整合 |
8 结论 |
8.1 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总体构思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
2 相关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2.1 竞争力理论 |
2.1.1 主要竞争力理论及演进 |
2.1.2 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 |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基本思想 |
2.2.2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主要理念 |
2.3 其他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的讨论 |
2.3.1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攸关方 |
2.3.2 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与企业创新 |
2.3.3 产业集群与集聚效应 |
2.3.4 企业生命周期与成熟度 |
3 中国家具产业状况与发展趋势 |
3.1 中国家具市场概况 |
3.1.1 中国家具行业基本状况 |
3.1.2 中国家具贸易与进出口状况 |
3.1.3 中国家具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3.2 中国家具业发展趋势与企业集聚状况 |
3.2.1 中国家具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
3.2.2 中国家具行业企业集聚状况 |
4 北京家具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分析 |
4.1 北京家具产业与企业状况 |
4.1.1 北京家具产业基本状况 |
4.1.2 北京家具行业的沿革 |
4.2 北京家具产业与深圳的比较分析 |
4.2.1 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标杆对比分析法 |
4.2.2 北京与国内领先城市深圳的比较分析 |
5 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
5.1 北京家具企业SWOT分析 |
5.1.1 分析所采用的方法: SWOT分析 |
5.1.2 北京家具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5.1.3 北京家具企业竞争机会与挑战分析 |
5.1.4 北京家具企业发展落后的根源 |
5.2 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5.2.1 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
5.2.2 北京家具企业的类型与战略选择 |
5.2.3 北京家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机制 |
6 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建议 |
6.1 关于提升北京区域家具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6.1.1 重视产业区域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家具产业整合 |
6.1.2 差异化北京家具产业定位——北京设计,中国制造,世界品牌 |
6.2 关于北京家具企业软实力培育措施建议 |
6.2.1 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文化 |
6.2.2 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学习能力 |
6.2.3 强化营销方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
6.3 关于不同成熟度家具企业的竞争战略建议 |
6.3.1 成长型家具企业的竞争战略 |
6.3.2 成熟型家具企业的竞争战略 |
7 北京家具企业个案研究:天坛家具 |
7.1 研究天坛家具的原因 |
7.1.1 天坛家具简介 |
7.1.2 选择天坛家具的原因 |
7.2 案例研究方法 |
7.2.1 实地调查目的与思路 |
7.2.2 实地调查方法 |
7.3 访谈结果 |
7.3.1 天坛家具的竞争优势与业绩 |
7.3.2 天坛家具的持久竞争力及其来源 |
7.3.3 天坛家具的企业文化 |
7.4 访谈结果解释与相关措施建议 |
7.4.1 访谈结果的解释 |
7.4.2 相关措施建议 |
8 研究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
8.1 论文研究结论总结 |
8.2 论文创新、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8.2.1 论文创新之处 |
8.2.2 论文不足之处 |
8.2.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部分成果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企业管理人员面访与座谈会提纲 |
致谢 |
四、以新品开发为龙头 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阳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D]. 程晨.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研究[D]. 令雨龙. 外交学院, 2020(08)
- [3]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持续设计研究[D]. 秦思.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促进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扶持政策研究 ——以怀远县为例[D]. 谢胜利.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5]庆元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D]. 吴应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6]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汪娟. 湖南大学, 2013(09)
- [7]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周佐林. 湖南大学, 2012(07)
- [8]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 姜东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9]儒林图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年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略研究[D]. 侯胜田.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