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一、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纬[1](2021)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将患者分为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与无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1)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41.23±12.76mmhg,术前平均舒张压为72.55±7.13mmhg,术前平均心率为81.88±9.13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为114.22±24.36mmhg,术后全天平均舒张压为63.04±8.48 mmhg,术后全天平均心率为68.53±9.01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约为34.7%。在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中,27例患者于球囊扩张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64.3%;14例患者于支架植入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33.3%;1例患者于血管封堵器封堵血管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2.4%。(3)通过组间比较得到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与球囊后扩张与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0.947;95%CI:0.906-0.991;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OR=3.561;95%CI:1.272-9.973;P=0.016)、颈部血管斑块性质(OR=2.625;95%CI:1.042-6.610;P=0.041)及球囊后扩(OR=3.471;95%CI:1.139-10.579;P=0.029)与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结论:本研究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率为34.7%,其中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球囊后扩可能为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瑞霖[2](202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具有手术指征且接受CEA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基础疾病等;术前资料:入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l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临床表现、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术后资料:手术时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EA组34例,CAS组9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术前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2.9%vs1.1%,P>0.05)及手术相关并发症(17.6%vs 16.5%,P>0.0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m RS评分与术后6月m RS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和CAS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CEA和CAS均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CEA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CAS住院费用高。

孙丽丽[3](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周虎传[4](2020)在《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脑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目前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主要有两种方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比较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随机试验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手术相关卒中的风险更高。有相关研究报道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导致的严重卒中或致残性卒中或死亡主要发生在围手术期。既往有大量的研究报道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很多因素相关。如:病人的基线特征、狭窄病变特征、手术路径因素、手术操作、材料因素等。目前国外研究报道有5个CAS风险评估系统来量化这些相关因素从而在CAS术前评估围手术期风险:1.CAS术后DWI新发栓塞梗死病灶风险评分系统;2.CAS术前预测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3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评分系统;3.CHAS评分系统;4.BRASS风险评分系统;5.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以上CAS风险评估系统都是国外单中心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适用于自己的CAS风险评分系统,我们可否借鉴国外的风险评分系统,论证其在中国CAS人群中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我们通过比较5个CAS风险评估系统发现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最全面,覆盖了与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关的各个因素,但在临床应用中较为繁琐;而CHAS评分系统只有四项相关因素,临床应用较为简洁明了,但评估不够全面。究竟是选择那个评分系统最好,我们应该考虑选择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最好的风险系统。因此,我们准备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校检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和CHAS风险评分系统,比较两款风险评分系统在预测我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人群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找到一款更适合我院CAS人群的围手术期风险评分系统,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提高风险评分系统预测我院CAS人群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入排标准收集2014年06月至2017年11月在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接受CAS治疗的患者。2.研究方法(1)根据CAS术后30天是否发生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2)根据Siena CAS评分系统计算每一位患者的Siena CAS得分并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高风险组;统计分析三组CAS患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3)根据Siena CAS评分绘制出ROC曲线,明确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4)根据CHAS评分系统计算每一位患者的风险评分,统计分析不同CHAS评分患者的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5)根据CHAS评分绘制出ROC曲线,明确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6)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寻找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独立预测因子;(7)根据多个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绘制ROC曲线明确联合多个独立预测因子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比较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和联合多个CAS围手术期风险独立预测因子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有无差异。(8)进一步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空腹血糖值的CAS患者的卒中发生率。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22.0版(IBM公司,阿蒙克,美国)或Med Calc软件19.0.7版(Med Calc Software,亚马逊,美国),图形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7.02版(Graph Pad software Inc.,圣地亚哥,加州,美国)或SPSS软件22.0版(IBM公司,阿蒙克,美国)绘制。数据表示为平均值和标准差,或者表示为绝对频率和百分比。临床相关因素变量与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由t检验(计量资料)或卡方检验(计数资料)来评估。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来反映风险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425例患者,发现24例患者不符合入选标准,最后收集401例CAS患者纳入统计分析。CAS术后30天内有18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卒中组),卒中发生率4.5%;383例患者未发生脑卒中(非卒中组),占95.5%。2.本研究CAS患者的基线特征:平均年龄65.9±9.4岁;年龄>80岁占2.5%;男性占84.8%;症状性患者占46.6%;空腹血糖(FBG)>7.1mmol/L占6.7%。病变血管特征:重度狭窄占90%;溃疡斑块占20.4%;钙化斑块占37.2%;开口病变占57.4%;病变长度≥15mm占30.4%;颈内动脉扭曲占8.2%。手术过程中相关因素:使用保护装置占99.5%;预扩占35.2%;闭环支架占9%;开环支架78.1%;杂交支架占13%;III型弓占14%;手术时间小于15分钟占38.9%;15到30分钟占27.7%;30到45分钟占17.5%;大于45分钟占16%;手术经验<50例占22.4%;手术经验50到100例占14%;手术经验100到150例占29.9%;手术经验大于150例占33.7%。3.卒中组Siena CAS平均得分(19.08±6.24)明显高于非卒中组(13.13±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低风险组卒中发生率(0.0%)明显低于中度风险组(3.0%),而中度风险组(3.0%)明显低于高风险组(9%),三组之间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5.Siena CAS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特异性53.3%,灵敏性83.3%,准确性0.743(AUC:0.743,95%CI:0.638-0.848)。6.CHAS评分为0分组:116例,占28.9%,2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1.7%;评分为1分组:189例,占47.1%,12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6.3%;评分为2分组:85例,占21.2%,4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4.7%;评分为3分组:11例,占2.7%,0人发生卒中,卒中发生率0%;评分为4分组:0例;五组之间卒中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343)。7.根据CHAS风险评分绘制出ROC曲线,特异性29.8%,灵敏性88.9%,准确性0.561(AUC:0.561,95%CI:0.449-0.674)。8.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Siena CAS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与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显着相关(P<0.001,OR值1.140,95%CI:1.059-1.226;P<0.014,OR值4.472,95%CI:1.363-14.677;P<0.033,OR值5.859,95%CI:1.150-29.854)。9.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发现Siena CAS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与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显着相关(P<0.001,OR值1.141,95%CI:1.056-1.234;P<0.031,OR值3.929,95%CI:1.132-13.629;P<0.017,OR值8.106,95%CI:1.453-45.236)。10.本研究联合Siena 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三个因素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17,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71.8%。明显高于Siena CAS评分绘制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743,特异性53.3%,灵敏性83.3%。两条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差值0.1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因此联合Siena CAS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提高了0.174、敏感性提高了16.7%、特异性提高了18.5%,明显优于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11.21-40岁组卒中发生率:0%;41-60岁组:3.1%;61-80岁组:4.5%;81-100岁组:20.0%。四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而空腹血糖>7.1mmol/L组卒中发生率(14.81%)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1mmol/L组(3.74%),两组之间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1.我院CAS人群Siena CAS评分越高或风险分层越高,CAS术后30天内卒中发生率越高。2.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基本上适用于我院CAS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准确性0.743,特异性53.3%,灵敏性83.3%,但灵敏性、准确性、特异性需要进一步提高。3、CHAS风险评分系统虽然简单,但本研究中CHAS风险评分的高低与CAS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且CHAS评分绘制ROC曲线显示AUC0.561,AUC在0.5左右无实际意义。4.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Siena CAS风险评分、FBG>7.1mmol/L、年龄>80岁均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5.我们发现联合Siena 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三个因素预测我院CAS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0.917,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71.8%,明显优于单独应用Siena CAS风险评分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

陈瑞卿[5](2020)在《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9月我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4mm球囊预扩组和5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平均狭窄(84.8±8.6)%,术后残余狭窄(12.2±6.2)%;5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平均狭窄(82.1±8.0)%,术后残余狭窄(6.4±6.1)%;两组术前血管狭窄无差异,术后残余狭窄率均较术前显着降低,且5mm球囊预扩组残余狭窄率显着低于4mm球囊预扩组(P<0.05)。4mm球囊预扩组术后较术前收缩压下降(13.0±33.2)mm Hg、心率减慢(11.0±9.7)次/分;5mm球囊预扩组术后较术前收缩压下降(14.0±28.5)mm Hg、心率减慢(7.0±10.8)次/分;两组血压、心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mm球囊预扩组并发症(颈动脉窦反应、高灌注综合征、支架内再狭窄、脑卒中、动脉夹层、颈外动脉受累)28例,5mm球囊预扩组25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5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改善优于4mm球囊预扩;两组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都是安全、有效的。

尹晓亮[6](2019)在《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 汇总已发表关于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文章,系统性评价对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获取关于NAICAO行血管内治疗的文献,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本次研究的报道,提取关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随访的累积死亡率、再发卒中发生率等指标。对各效应量合并前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或meta回归,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单臂研究的各个效应量进行合并,对有两组比较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上述汇总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校正,判别所合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结果 单臂研究汇总结果显示,总体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6%,95%CI(0.66,0.8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95%CI(3.8,10.3)。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累积再发卒中发生率和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6%比13.3%和13%比31%,校正后的RR值分别为 0.57,95%CI(0.343,0.945)和 0.95,95%CI(0.32,1.08)。结论 对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获得再通者较未获得再通者相比再发卒中的风险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也存在降低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目的 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量化模型对再通成功率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经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患者预后和生存信息。按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通过设定的主要和次要结局事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导致出现结局事件的风险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法对比二组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比例;通过Nomogram图预测手术再通的成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位患者,62例次手术,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5.81%,围术期并发症6.45%,平均随访时间为36.53±3.92个月。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患者主要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52%和23.08%,导致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颈动脉闭塞和糖尿病。二组患者在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RR=0.16,95%CI(0.03,0.84)。本研究提出的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成功的血管再通能显着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并未额外增加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本预测模型可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进行量化以准确数据预测再通成功概率。第三部分目的 为掌握全面的脑血运重建技术,采用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建立适于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显微血管吻合综合训练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成年SD大鼠,全身麻醉后开腹,显露并充分游离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长度及各节段管径。选择无分支动脉发出且较长节段的腹主动脉主干行端-端血管吻合术,一侧髂总动脉和骶正中动脉进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及侧-侧吻合术。术中采用“挤牛奶技术”检查各吻合口的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12只SD大鼠成功的进行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解剖分离,每只大鼠可供完成4次血管吻合练习。在左肾动脉下方直至右侧髂腰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主干长度(15.6±2.50)mm,管径(1.6±0.26)mm,行端-端吻合;骶正中动脉平均管径(0.80±0.08)mm,做鱼嘴状切开后,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左侧髂总动脉长(9.0±1.52)mm,管径(1.0±0.16)mm,在其发出处切断,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后其远段并行排列有(5.1±0.36)mm的长度可行侧-侧吻合。结论 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模型可较为全面地用于模拟神经外科常用血管旁路移植术式,适于有一定显微外科技术基础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系统的血管吻合训练。

韩丽丽[7](2019)在《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13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组(简称支架组)和药物组治疗组(简称药物组),其中药物组患者60例,支架组患者75例,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再通畅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CA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FTT评分(Finger Tapping Test,FTT)、TMT-A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A,TMT-A)、TMT-B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B,TMT-B)、WAMS评分(Wechsler adult memory scale,WAMS)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支架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并且,支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间点上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2.支架治疗组支架植入后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TMT-A和TMT-B所需时间在1个月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药物组在服药后3个月才达到显着水平。3.支架组75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颈动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和4.00%,而药物组60例患者在6个月内颈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6.67%,统计分析显示药物组颈动脉TIA、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发生率现在高于支架组(P<0.05)。4.手术治疗75例患者中,极好51例,好15例,较好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72/75);药物治疗60例患者中,极好30例,好9例,较好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42/60)。手术治疗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P<0.05)。5.支架组颈动脉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2.43±8.28)%,降低为(5.76±4.78)%,差异显着(P<0.05),而药物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3.28±10.52)%降低为(80.47±9.58)%,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颈动脉再畅通性,因此临床应该及早干预颈动脉狭窄患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丁晓东,孙鹏,张勇,赵彦,陈晓东[8](2015)在《脑梗死患者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中短期疗效和适应证的掌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对其中106例既往有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06例患者120个支架均置放满意。术后并发脑出血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低血压、心动过缓6例;血管痉挛11例;消化道应激性出血1例;再狭窄8例,无脑梗死事件发生。除1例脑出血死亡、8例再狭窄外,其余97例患者中短期疗效满意。对83例患者随访3月至5年,未出现相关脑缺血症状或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适合既往存在脑梗死的患者;对此类患者应更慎重地个体化地评估手术风险,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措施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王峰,李克,刘永晟[9](2014)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栓塞事件、过度灌注综合征、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等。通过分析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安全性,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已存在的并发症。

成晓江[10](2013)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并且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2)探讨CT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3)通过30例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随访观察研究来探讨该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1)收集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200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颈部彩超、头颈部CTA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同时选择同期在我神经内、外科住院的非颅外颈动脉狭窄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2)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既往史,包括民族(汉、维)、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等,患者于住院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查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TC)、高密度脂蛋白(HDL-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3)组间比较,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14个变量指标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调整控制混杂因素,结合专业判断,再将所有14个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法筛选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的5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做过头颈CTA且在两周内做过脑DSA,CTA和DSA图像分别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阅片,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确定狭窄的部位、程度;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中、重度狭窄(狭窄率为30%、70%)为界,评价CT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粗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指数、Kappa系数、Youden指数以及其95%的可信区间;(5)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住于我院神经内、外科共3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颈CTA和脑DSA检查,确诊为中、重度颅外颈动脉狭窄,均符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入选标准,术前均经CTA检查来明确斑块的性质且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IHSS),在CAS过程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术后疗效观察:①再次观察造影复查DSA片,测量判断血管扩张程度及残余血管狭窄率;②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的变化;③观察不同类型斑块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其保护伞中组织碎片的检出率。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一般资料通过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可以得出,两组间民族、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病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6个观察指标中,只有高血压病病史和糖尿病病史这两个观察指标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变量赋值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在这14个自变量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GLU、LDL、HDL、CRP、HCY、HbA1c这9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其余5个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TG、LDL、HCY、HbA1c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50例患者100条颈动脉DSA诊断结果为无狭窄占31%(31/100)、完全闭塞占1.0%(1/100)、轻度狭窄占18.0%(18/100)、中度狭窄占25%(25/100)、重度狭窄占(25/100)。CTA检查与DSA完全符合的为86支,占86%。与金标准DSA相比较,狭窄率≥30%时,CTA的灵敏度为88.2%,其95%的可信区间为0.794-0.970;其特异度为10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11.8%,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89.1%,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0.979;符合率为94.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94-0.987;诊断指数为188.2%,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0.882,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1.015;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0(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与金标准DSA相比较,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92.3%,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51-0.995;特异度为98.6%,其95%的可信区间为0.960-1.012;假阳性率为1.4%,假阴性率为7.7%,阳性预测为96.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84-1.036;阴性预测值97.3%,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71-1.075;符合率为97.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64-1.003;诊断指数为190.9%,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0.909,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1.015;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1(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5)术前、术后狭窄率差值d的配对t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得出硬斑、软斑以及混合斑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保护伞中组织碎片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软斑最高达90%,其次是混合斑和硬斑。(7)术前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值为4.47分、术后1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为3.27分以及术后半年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为1.30分,采用Friedman M秩和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到术后1月再到术后半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来越好。(7)在回收的30个保护伞中,通过肉眼观察有18个伞中有组织碎片,有2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出现心率下降(<6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给予阿托品、多巴胺治疗1周内均恢复。结论:(1)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TG、LDL、HCY、HbA1c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相比,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常规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和诊断的检查方法;(3)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具有创伤小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术后缺血性卒中及死亡率的发生率较低,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4)术前通过头颈CTA的检查来确定斑块的性质,这对选择术中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支架的特点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前血管情况
    3.3 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3.4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
    3.5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补充图表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4)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过程
    1.3 卒中、病变血管特征、支架定义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患者基线特征、病变血管特征、手术相关因素的基本情况
    2.2 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2.3 Siena C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
    2.4 CHAS风险评分系统评估CAS围手术期风险
    2.5 发现新的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2.6 联合Siena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本研究基线特征、CAS并发症与既往研究的差异
    3.2 SienaCAS风险评分系统基本适用于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CAS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3.3 CHAS风险评分系统不适用于新桥医院临床卒中中心CAS围手术期风险评估
7.1mmol/L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4 FBG>7.1mmol/L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80岁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5 年龄>80岁是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3.6 联合SienaCAS风险评分、年龄、空腹血糖预测CAS围手术期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明显高于Siena CAS风险评分单独预测
    3.7 展望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
        2.2 检索策略
        2.3 检索途径
        2.4 文献筛选
        2.5 入选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纳入Meta分析研究的质量评价
        2.8 数据提取
        2.9 统计分析
        2.9.1 效应量的选择及合并
        2.9.2 异质性检验
        2.9.3 对存在明显异质性的研究进行处理
        2.9.4 敏感性分析
        2.9.5 发表偏倚
        2.9.6 统计及作图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和质量评价
        3.3 手术再通成功率
        3.4 累积全因死亡率
        3.5 累积再发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3.6 含对照组研究的meta分析
        3.7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再闭塞率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流程图
        2.2 研究对象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临床资料及数据获取
        2.4 治疗经过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操作过程
        2.4.3 基于DSA的颈动脉闭塞影像学特点及分型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2.6 随访
        2.6.1 门诊随访
        2.6.2 电话随访
        2.7 结局事件
        2.7.1 主要结局事件
        2.7.2 次要结局事件
        2.8 统计分析及作图
        2.8.1 计量资料
        2.8.2 计数资料
        2.8.3 多因素分析
    3. 结果
        3.1 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基线情况
        3.2 手术结果
        3.3 结局事件
        3.3.1 主要结局事件
        3.3.2 次要结局事件
        3.3.3 全部结局事件
        3.4 主要结局事件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5 颈内动脉颈段(C1段)闭塞再通成功率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3.5.1 多因素分析及建模
        3.5.2 预测模型的量化评分
        3.5.3 对预测模型进行校正
        3.5.4 预测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3.5.5 内部验证
        3.6 颈内动脉C1段闭塞成功再通后应用不同血管重建方式的对比分析
        3.7 典型病例
        3.7.1 病例1:单纯球囊管腔重建
        3.7.2 病例2:颈动脉分叉部单支架管腔重建
        3.7.3 病例3:颈动脉闭塞全颈段管腔重建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血运重建手术训练模型的建立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手术器械
        2.3 手术方法
    3. 结果
        3.1 端-端吻合
        3.2 端-侧吻合
        3.3 侧-侧吻合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xD;$#xA;
致谢
个人简历

(8)脑梗死患者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血管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一、脑梗死病人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时机
    二、手术操作中的体会
    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9)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CAS的颈部并发症
2 颅内并发症

(10)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头颈部 3D-CTA 与 3D-DSA 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随访观察性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晓纬.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D]. 胡瑞霖. 南昌大学, 2021(01)
  • [3]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4]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风险的临床研究[D]. 周虎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D]. 陈瑞卿.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D]. 尹晓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脑梗死患者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血管内治疗[J]. 丁晓东,孙鹏,张勇,赵彦,陈晓东.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03)
  • [9]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J]. 王峰,李克,刘永晟. 临床误诊误治, 2014(03)
  • [10]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 成晓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