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金厂矿区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贝[1](2020)在《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庞家河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秦岭造山带核心部位,位于华北板块南侧和扬子板块北侧碰撞缝合带,或称秦岭褶皱系凤县~柞水~山阳海西褶皱带西段,处于唐藏~丹凤~商南大断裂带内或其附近。该金矿自1988年中陕核工业211大队开展1:5万金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发现了该矿区Ⅰ、Ⅱ号金矿化构造带;1989年在20km2内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和地质填图工作时,在Ⅰ、Ⅱ号金矿化带南侧发现Ⅲ、Ⅳ、Ⅴ号金矿化带;此后,相继查明该矿区地质、构造及主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经综合研究反映,庞家河金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下东沟组(现泥盆系舒家坝组)的陆源碎屑含金地层,地层对该区金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EW向的层间挤压构造带对矿体的空间展布起直接控制作用,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物化探资料反映各矿带矿化向东西及深部仍有延伸,找矿潜力较大;1995~2006年对庞家河金矿床西延、东延地段开展地表普查工作,证实含矿构造向东有较大延伸,先后发现堡子山、小泗沟、吴家沟等金矿点;2007~2012年完成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基本查明庞家河矿区Ⅰ、Ⅱ、Ⅲ、Ⅳ、Ⅴ号金矿化带含金构造断裂带的存在,该矿床规模从原来600m长扩展到3000m。虽然前人对该矿区地层岩性、构造蚀变、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均进行过若干年的研究,但对于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脆-韧性剪切带与矿化蚀变关系、脆-韧性剪切带剪切强弱变化对成矿的影响、成矿流体特征、脆-韧性剪切带对成矿流体是否有控制作用以及如何控制以及该金矿深部预测和未来找矿方向等诸多问题均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次论文研究工作主要《秦岭成矿带典型矿集区成果集成与技术支撑研究》项目为依托(项目编号:61201506280;2017~2018年),对庞家河矿区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开展专项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矿区各中段及地表控矿脆-韧性剪切产状变化特征,以反映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空间分布规律及矿体空间展布特征;通过调查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内(或剪切带附近)与成矿相关的剪切变形行迹,研究与成矿相关的变形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通过对典型矿体区段进行观测编录,研究控矿脆-韧性剪切变形与矿化蚀变的分布特征。其次,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本次研究工作根据观测矿区内石英脉产状及交切关系等手段,划分矿区内石英脉期次,并对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系统采集,通过对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对矿区内成矿流体基本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剪切带内岩(矿)石样品,并对其组构、共生关系进行显微镜下光薄片鉴定,以查明金属矿物赋存状态及岩石显微变形特征;对矿区内侵入岩体(本次采集花岗斑岩和辉绿岩)及矿石(含矿千枚岩)和围岩(千枚岩)进行采集、分析其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对矿区侵入岩体与成矿相关性进行探讨。并在总结前人关于庞家河金矿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庞家河金矿矿床成因模式,并提出找矿预测模型,为下一步该矿区找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本次论文研究主要得出成果认识有以下几点:(1)庞家河金矿床受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区内脆-韧性剪切破碎带的强弱变化对矿体的赋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路线调查、绘制矿体勘探线联合剖面以及不同中段矿体产状的测量统计发现,研究区内矿体在横向上呈近EW向分布特征,在纵深方向呈“上陡下缓”及向南侧列的分布特征,此外,形成一系列高角度区域性脆-韧性复合断裂系统,奠定了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其中对庞家河金矿区影响较大的两条断裂系统分别为F8(碾子湾-套坝)和F9(罗汉寺-瓦窑上)脆-韧性复合断裂,矿区内次级剪切构造带(例如矿区3条近EW向分布主要控矿脆-韧性剪切带F3、F4、F5)是该矿区3条主要的容矿构造,表现出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地质剖面图以及对坑道中段(例如西山980中段)进行详细编录发现,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往往是金矿体产出的主要地段,且往往伴有明显且蚀变强度较大的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等现象出现。相反,在远离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各蚀变程度变弱,无明显矿化现象出现。因此,剪切作用强弱变化是该研究区找矿(尤其是高品位矿体)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几类蚀变特征是该区找矿的重要标志之一。(2)从成矿流体特征表明,庞家河矿区金矿床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具中成深度成矿特点。本次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硅化期次进行划分认为,该研究区硅化可以分为3期,第Ⅰ期和第Ⅲ期硅化分别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出现,与成矿无密切关系,第Ⅱ期硅化为成矿期出现,通过采集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发现,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整体属中温流体,均一温度有一个峰值,主要集中在220~250℃;出现三个温度变化阶段,分别为早期270~250℃、中期250~220℃、晚期180~150℃;庞家河金成矿流体的盐度峰值为5.4%~9.8%,属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密度峰值在0.80~0.85g/cm3,整体属中-低密度流体;对流体捕获压力进行计算得出,流体捕获压力在40.62~89.53MPa,推算庞家河矿区金成矿深度在1.50~3.32km,平均成矿深度为2.47km,属中成成矿深度。此外,根据Wilkinson(2001)矿床均一温度-盐度图解进行投图发现,庞家河金矿床成矿流体数据主要落在中温区,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含矿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测试显示,18O值在10.3~15.45‰之间,具一定离散性,表明庞家河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成矿介质水以地层水和深循环大气降水为主。(3)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矿体控矿和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通过对矿区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多种构造类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调查以及剪切作用下含矿石英脉体的野外特征以及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庞家河金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金矿体形态控制以及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具体分述如下:a.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区内脆-韧性剪切带内地层和岩石变形组构特征表明该区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变形构造类型丰富,例如,石英透镜体、石英脉剪切揉皱变形、角砾定向排列、层间劈理以及“X”共轭剪节理等。宏微观剪切特征均十分显着,一般发育左行压扭性透镜体和右行张扭性裂隙,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张扭性、张性裂隙往往是金矿体重要的产出部位,表现出次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例如,矿体在走向上常表现为尖灭再现,分枝复合以及膨大收缩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大透镜状、带状和网脉状等特征均是脆-韧性剪切带对区内矿体控制作用的重要体现;b.脆-韧性剪切带对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控制作用: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剪切带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区内构造环境由碰撞挤压向伸展剪切的过程中,先后又经历了3个变形阶段,分别为韧性剪切阶段、韧-脆性剪切转换阶段以及脆性叠加阶段,此3个变形阶段成矿流体随脆-韧性剪切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4)庞家河金矿区深部及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收集对比邻区马蹄沟金矿资料发现,两个矿区均位于唐藏-商丹混杂岩带内,且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资料发现,马蹄沟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呈缓倾,倾向一般为160~200°,倾角20~45°。而庞家河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相对陡倾,矿体产状为160~175°∠55~70°,其矿体在空间上整体分布特征为“上陡下缓”,即越靠近地表矿体倾角越陡,而越往深部矿体倾角越缓,例如,在矿区1065中段矿体倾角一般在70~75°,而980中段矿体倾角为50~55°。据此对比认为,庞家河矿区探明的矿体均以相对较高的角度产出,而深部缓倾度的矿体尚未被勘查发现,故该研究区仍有十分巨大的勘查潜力。庞家河金矿在纵深方向上呈“上陡下缓”以及向南侧列的分布趋势,在走向上呈近EW向展布。因此,下一步找矿方向应在已发现的含矿脆-韧性剪切带深部向南进一步深化研究,在走向上应继续往EW方向上追踪调查,并适当开展工程手段进行验证。
王志高[2](2018)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金厂铜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延边-东宁成矿带内一特大的代表性斑岩型矿床。该矿床主要产于印支晚期闪长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体内,受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角砾岩筒构造、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以及岩体内的微裂隙所控制,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四种类型。依据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并结合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区内成矿作用划分为铜-金成矿期和金成矿期,其中,铜-金成矿期矿化类型单一,以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为主;金成矿期则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区内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均发育有含固体子矿物多相、气相-富气相以及含NaCl子矿物三相三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晚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则以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且所有石英样品δD、δ18O值均投落于金-铜系列岩浆水范围内,反映了金厂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流体均以成分复杂的熔浆-溶液过渡态流体为主,至晚阶段逐渐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匀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矿石S、Pb及Re-Os同位素结果显示,金厂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深源岩浆。基于岩相学及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本次工作建立了区内岩浆岩侵位序列,由早到晚依次为:印支晚期深灰色中细粒闪长岩(209.5±1.4Ma)→燕山早期黄褐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195.8±1.3201.5±1.5Ma)、黄棕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97.0±6.0Ma)、淡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191.8±2.2Ma)→燕山晚期淡黄色细粒石英二长岩(114.7±3.1Ma)、暗灰色闪长玢岩(112.7±0.8118.2±0.8Ma)、黄褐色花岗斑岩(112.6±0.9113.5±3.8Ma)、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8±2.0Ma)。硫化物Re-Os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裂控脉型金矿化形成时代分别为114.0±3.0 Ma、102.9±2.7Ma、99.3±7.9 Ma、101.2±4.2 Ma。综合成岩成矿时代及矿化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指出金厂矿床两期成矿作用均发生于燕山晚期,其中,铜-金矿化主要与燕山晚期细粒石英二长岩侵位有关,而金矿化则更可能为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位活动的产物。笔者运用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收集了前人对延边-东宁地区主要岩体锆石U-Pb测点年龄,将该区域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概括为:晚古生代时期,该区主要为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至二叠纪末期的最终闭合;早-中三叠世,延边与东宁地区进入了陆-陆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该区表现为造山后垮塌伸展阶段;早-中侏罗世,延边-东宁地区成为太平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该区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间歇期;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处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知,金厂斑岩型铜-金矿床两期成矿作用系深部同源岩浆不同侵位期次的产物,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为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床学和成矿规律研究,结合矿区内激电、高磁异常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笔者认为矿区东部黑瞎子沟-邢家沟-穷棒子沟一带具较好的找矿潜力,并圈定I、II、III号三处地表找矿靶区。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矿区东部重点工作区开展了深部原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化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其中,角砾岩筒型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裂控脉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配合区内不同标高原生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趋势分析,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重点工作区进行了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共圈定A-1号、A-2号、B号、C号四处深部找矿靶区。
吴猛[3](2018)在《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中东部隶属黑龙江省境内的逊克-铁力-尚志以东地区,南、北分别与吉林省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是一个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古亚洲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演化而形成的复合构造区,多期、复杂的地质作用使得本区成为重要的内生金矿床成矿区之一。目前为止,该区已发现大型金矿床4座(老柞山、东安、金厂和东风山等),中型金矿床10余座(大安河、平顶山、四山林场等),小型金矿床20余座及30处以上的金矿(化)点。长期以来,有关该区金矿类型、成矿特征,特别是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但有关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等方面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该区各类重要金矿床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年代学等方面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在系统研究矿床地质基础上,将该区内生金矿的主要成因类型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浅成热液型和斑岩型金矿床以及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五大类。同时将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划分两个亚类,分别是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2.通过典型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是:中温热液金矿床具有中温、中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O2和H2O,属于CO2-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具有高温、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的属性,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以CO2-CH4-H2O为主,具有岩浆热液流体属性;浅成热液低硫化型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含矿流体性质,为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浅成低温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矿床中温、中等密度、低盐度的含矿流性质,含CO2的H2O-NaCl岩浆流体;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特征,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并含有一定量N2、H2O、CH4等。3.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和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含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性质,成矿过程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加入;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或年轻地壳源,成矿流体属中温热液流体,流体组成为岩浆与地层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征,并在成矿过程还有大气降水加入;斑岩型、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生源特征,但前两者成矿流体具有高氧化流体属性或岩浆热液属性,成矿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加入,后者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所占比例较小。4.将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与蚀变矿物39Ar/40Ar同位素定年相结合,厘定了该区金矿床成矿期划分中二叠世(262 Ma)、晚三叠(219-182Ma)、早白垩世(119-110Ma)三个成矿期,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和斑岩-浅成热液铜金矿床成矿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而中温热液金矿床在晚三叠(219-182Ma)和早白垩世(119-110Ma)均有形成。5.从流体演化角度出发,得出不同成因类型金矿成矿机制: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流体的不混溶或沸腾作用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后,再以气相为主的高温含矿液体交代围岩发生矽卡岩化,温度>350℃,后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以液相为主的中高温的含矿液体卸载Fe、As、Au等元素,最终含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沉淀卸载石英、方解石;中温热液型金矿床是在成矿流体还原的、较封闭下,伴随温压降低和大气水加入过程而卸载沉淀出金、银等成矿物质;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是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以充填结晶作用为主而沉淀卸载金等成矿元素;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斑岩/类斑岩型成矿过程是高氧化流体上升、并发生强烈的不混溶、沸腾作用之后而卸载成矿物质而成矿;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早期沉积和叠加变质变形作用而成矿的,并一定程度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改造。6.从成岩成矿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上述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中温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斑岩-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7.将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特征相结合,明确指出了在佳木斯地块上应以寻找矽卡岩型金矿和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为主,而在广泛中生代发育的中生代盆地内具有较大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潜力,而在花岗杂岩隆起区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区是寻找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铜矿床的良好场所。8.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勘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金矿的时空分布角度出发,重新将研究区的金矿床划分出5个成矿系列、6个成矿亚系列、11个矿床式。成矿单元划分为古亚洲和滨太平洋2个成矿域、吉黑1个成矿省、3个Ⅲ级成矿带、34个Ⅳ级成矿带或成矿远景区、6个Ⅴ级矿田或矿化集中区,并指出了金矿今后的找矿方向。
段金扬[4](2018)在《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吉-黑两省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地之一。本文选择该区黑龙江嘉荫团结沟金矿床、东宁金厂金矿床和吉林省桦甸夹皮沟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这三个矿床各自的地质特征和勘查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建模技术方法,分别建立三个典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进而归纳总结建立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团结沟金矿床赋矿地层为中元古界黑龙江群片岩和下白垩统宁远村组火山岩。矿体处于出露状态,受断裂控制明显,成矿与团结沟斜长花岗斑岩体有关,成矿年龄约102Ma,矿化与硅化最为密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共4项,包括As、Au、Li、Sb,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Hg、Be、U;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共7项,包括Ag、As、Au、Cr、Hg、Mo、Sb,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Cd、F、U;团结沟金矿床通用找矿指示元素共4项,包括As、Au、Hg、Sb。金厂金矿床赋矿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矿体处于出露状态,受断裂控制明显,成矿与花岗斑岩关系密切,成矿年龄约113Ma。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共10项,包括Ag、As、Au、Bi、Cu、Hg、La、Mo、U、Y,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Cd、Pb、Sb、Zn;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找矿指示元素共12项,包括Ag、As、Au、Bi、Co、Cu、Hg、Mo、Pb、Sb、W、Zn,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B、F、Sn;通用找矿指示元素共10项,包括Ag、As、Au、Bi、Cu、Hg、Mo、Sb、Pb、Zn。夹皮沟金矿床赋矿地层为新太古代夹皮沟群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矿体呈隐伏状态,受断裂控制明显,成矿与花岗岩岩体关系密切,成矿年龄约178Ma。区域地球化学勘查阶段找矿指示元素共9项,包括Ag、Au、Bi、Cu、Hg、Mo、Pb、Sr、W,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B、Ni;岩石地球化学勘查阶段找矿指示元素共12项,包括Ag、Au、Bi、Co、Cu、Mo、Ni、Pb、Sb、Sr、W、Zn,可能是找矿指示元素的有Be、Cd、F、Li、Sn;通用找矿指示元素共9项,包括Ag、Au、Bi、Cu、Mo、Ni、Pb、Sr、W。吉-黑两省东部地区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金矿通用找矿指示元素为Ag、As、Au、Bi、Cu、Hg、Mo、Pb共计8项。
蔡文艳[5](2017)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金厂矿区地处兴蒙造山带东段,成矿区划上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吉黑成矿省,太平岭成矿带。该区曾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的发展到消亡,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及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因此该区地质构造作用强烈而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本文从控矿构造类型、矿体产状及矿石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将区内金矿化划分为隐爆角砾岩筒型、似层状微细脉浸染型及裂控型三种主要矿化类型。隐爆角砾岩筒型矿体主要由角砾岩筒构造控制,矿体大多呈筒状,在J0筒上部发育角砾岩型脉状矿体;矿石具有典型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多集中于角砾边部的胶结物中。似层状微细脉浸染型矿体为一由钻孔控制的隐伏矿体,矿体总体上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深部花岗斑岩顶部,成矿方式为细脉充填和交代作用两种;矿石构造以微细脉状、浸染状为主,具有明显的围岩蚀变分带现象,矿体主体产于强蚀变作用形成的黄铁绢英岩中。裂控型矿体主要受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控制;环状裂控型矿体由一系列围绕着半截沟呈环状平行展布的矿脉组成,放射状裂控型矿体常与环状矿脉大角度相交,呈放射状产出;矿体以薄脉型为主,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晰,多发育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其金品位较高。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三种矿化类型按照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化→似层状微细脉浸染型矿化→裂控型矿化顺序演化。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学研究结果显示,隐爆角砾岩筒型矿体的石英中以发育熔流包裹体为特征,成矿流体为一类含复杂成分的高温熔浆-流体体系;似层状微细脉浸染型矿体的石英中未见熔流包裹体,出现了大量S型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上具有高温中高盐度的特征;裂控型矿体的石英中主要发育S型及LV型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一类中高温中低盐度的流体。S型、SL型、VL型及少量LV型包裹体常成群共生发育,表明包裹体可能为不均匀体系状态下捕获,即发生了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这是金属硫化物及金等成矿物质大量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之一。氢氧同位素资料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在成矿作用晚期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矿石硫同位素(0.1‰8.8‰)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与矿体中发育含硅酸盐、硫化物等子矿物包裹体这一事实吻合;铅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围岩与矿石具有基本一致的铅来源,均来源于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的深部岩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金厂金矿床成矿年龄为102114Ma。综合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研究,认为金厂金矿床属于典型的斑岩型成矿系统,其形成与花岗斑岩密切相关。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表明,NE向及NW向断裂构造为成矿前构造,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与近EW向断裂联合控制了角砾岩筒的产出位置,而角砾岩筒是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化主要的控矿构造,与之伴生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为裂控型矿体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印支期闪长岩、燕山期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的形成利于成矿元素的预富集;闪长玢岩除了对成矿元素富集有一定作用外,还为矿体的形成提供热源;此外,花岗斑岩为成矿母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物化探数据,确定了找矿标志。地质上,不同岩体的接触带附近、花岗斑岩脉出露位置、断裂构造发育及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汇地带可以作为靶区圈定的重点地区;化探上,依据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将Au-Ag-Bi-Cu-Pb-Zn作为找矿元素组合,结合地质控矿条件,圈定8处化探组合异常靶区;物探上,基于地层、岩体及矿化体之间物性参数的差异,圈定4处极化率异常及7处磁异常靶区。在此基础上,综合地质、化探、物探三方面的信息,在金厂矿区共圈定I、II、III、IV、V、VI号六处找矿靶区,为今后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许佳琪[6](2017)在《黑龙江金厂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文中认为黑龙江金厂金矿床位于元古界太平岭隆起与中生代老黑山断陷的交接部位,属于兴凯湖地块南段。该区南邻华北板块北缘,北邻佳木斯、兴凯地块,位于中亚—蒙古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复合区段。本文在金厂金矿床已有地质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测试等基础上,总结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体特征,研究了金厂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并通过物化遥综合分析,总结找矿标志,获得以下主要认识:本文将矿区内矿体分为两类:早期的角砾岩型矿体及晚期的裂隙充填脉型矿体。其中,角砾岩型矿体在矿区内分布较多,包括侵入角砾岩型和坍塌角砾岩型,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在北西向呈串珠产出;裂隙充填型矿体分为环状蚀变岩型、岩浆穹隆型及放射状裂隙充填型矿体,主要集中在半截沟一带,受深部岩浆上侵和塌陷影响形成的环状断裂、放射状裂隙构造。对于角砾岩型矿体,其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是纯气相、气液两相、含子矿物流体包裹体,且J-0、J-11温度最高,J-1温度较低,J-9居中,认为含矿热液以两个岩体为起始中心,沿北东向J-0至J-1和北西向J-11至J-1运移,最终形成各矿(化)体。裂隙充填型矿体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及含子矿物流体包裹体为主,Ⅱ号矿体、Ⅲ号脉群及18号矿体成矿温度相近,其中Ⅱ号矿体温度稍高,认为流体从深到浅的顺序为环状蚀变岩型至裂隙充填脉型。通过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确定了角砾岩型矿体的流体来源主要是岩浆水,裂隙充填脉型矿体的流体以岩浆水和后期改造水为主。对比δ34SV-CDT(‰)值,裂隙充填脉型矿体中II号矿体稍偏高,18号矿体略偏低;角砾岩型矿体的δ34SV-CDT(‰)值分布较集中,多在2‰4‰。两类矿体的δ34SV-CDT(‰)值略有不同,但都具有深源硫特征。对比206Pb/204Pb值J-1>J-0>Ⅱ号矿体;207Pb/204Pb值J-I>Ⅱ号矿体>J-0矿体;208Pb/204Pb值J-0>J-1矿体>Ⅱ号矿体。两类矿体Pb同位素演化稍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铅同位素数值兼具地幔铅与造山带铅的双重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并有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加入。角砾岩型矿体的找矿标志主要为线性构造的交汇的薄弱部位,以及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矿化蚀变组合;裂隙充填脉型矿体以环形构造、放射状断裂,及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另外,矿区整体以不同岩性、岩相界线的构造薄弱界面,及含子晶、子矿物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高温、高盐度包裹体的出现,表现为金、铜较富集的找矿标志。
曾冠中[7](2017)在《黑龙江金厂金矿岩浆作用及矿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金厂金矿处于元古界太平岭隆起与中生代老黑山断陷的交接部位,属于兴凯湖地块南段。该区南邻华北板块北缘,北邻佳木斯、兴凯地块,位于中亚-蒙古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复合区段。本论文在金厂金矿已有地质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测试等基础上,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了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富集条件及流体特征,总结矿区岩浆岩演化规律和控矿因素等,探讨了矿床成因。野外及钻孔观测厘定了金厂矿区岩浆岩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结合年代学研究表明,金厂矿区与金矿化有关的岩性是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其岩性为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而花岗斑岩是成矿岩体。两件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0.59Ma、111.1Ma,一件含矿花岗斑岩年龄为111.1Ma,燕山晚期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斑岩多数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主微量、稀土元素数据显示,闪长岩亏损Zr、Y、Yb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弱负异常,轻重稀土分馏较弱,La/Yb比值平均7.49;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其配分模式与安第斯型钙碱性安山岩系列类似,而与岛弧钙碱性系列的平坦曲线区间有较大不同;花岗斑岩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Nd、Hf正异常,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重稀土分馏较晚期闪长岩强,La/Yb比值平均8.1,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与闪长岩相比,总体趋势几乎一致,显示两者具有演化关系。燕山晚期岩浆岩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弧火山环境,岩浆可能源于受俯冲板片脱水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可能属于伊泽奈崎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的俯冲的结果。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金厂金矿区含矿热液以两个岩体为起始中心,沿两个方向,即北东向J-0至J-I和北西向J-XI至J-I运移,形成各矿(化)体。金厂金矿各类型矿体与岩浆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也是下一步找矿重点。
彭大伟[8](2017)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角砾岩筒型金矿化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文中研究指明金厂矿床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由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支队发现的一处特大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太平岭隆起与老黑山断陷的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出露较少,断裂构造发育,呈“米”字型构造格局,岩浆岩侵入体广布,先后有五期岩浆侵入活动发生。矿区内有三种矿化类型:角砾岩筒型、细脉浸染型以及环状、放射状裂控型,其中角砾岩筒型矿化是金厂矿区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矿体类型,资源量占矿床总资源量的44%。前人对于矿区内的角砾岩筒缺乏系统的比较,对该类型矿化的找矿评价标志总结得也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对矿区内的角砾岩筒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及成因研究,以期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角砾岩筒主要分布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印支期闪长岩接触带及各类断裂构造的交汇附近,平面上多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剖面上呈筒状或漏斗状。根据含金性及矿物组合的差异将矿区内的角砾岩筒划分为金-铜±钼型角砾岩筒、单金型角砾岩筒以及贫矿型角砾岩筒三种类型。金-铜±钼型角砾岩筒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有少量辉钼矿、赤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自然金,其中Au和Cu均达到工业品位;单金型角砾岩筒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和自然金,其中仅Au达到了工业品位;贫矿型角砾岩筒矿石矿物较少,以黄铁矿为主,方铅矿、闪锌矿次之,含矿性极差,不具备工业价值。角砾岩型矿石胶结物石英中原生流体包裹体非常发育,主要有四种类型的包裹体:含固体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S型)、气相-富气相流体包裹体(V型)、含NaCl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SL型)、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VL型)。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角砾岩筒型矿体的成矿流体为挥发相、高温高盐度溶液与熔浆的混合物,大气降水参与程度不高。硫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中的硫为深源岩浆硫,主要来源于地幔,有少量地壳硫加入,结合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入。前人同位素测年成果及本次测试结果显示,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年龄大约在102.9±2.7 Ma左右;故本文认为角砾岩筒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109±2.4Ma)的侵入活动有关,之后的闪长玢岩(97.5±1.1Ma)的侵入活动对角砾岩筒进行了叠加矿化。角砾岩筒的空间分布与矿区内的岩浆岩接触带、断裂构造交汇、矿化蚀变分带及遥感解译出的环状构造存在密切的联系,角砾岩筒型矿体显示出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此外,三种类型的角砾岩筒在矿石矿物组合、黄铁矿标型特征、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以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为总结角砾岩筒型矿体的找矿评价标志提供了依据。
丛殿阁[9](2016)在《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金厂-老黑山研究区隶属于太平岭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其中金厂金矿是区内重要的特大型金矿床。随着金厂矿区矿产资源储量逐年减少,在矿区外围实现找矿突破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对金厂-老黑山地区的矿床研究还较为分散,缺乏综合性研究。本文基于成岩成矿系统的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和一系列地球化学测试,对岩浆岩特征与演化、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矿床成因和成矿预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金厂-老黑山研究区印支晚期和燕山晚期岩浆岩(包括印支晚期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说明两期岩浆岩可能具有同源性特征。两期岩浆岩微量元素都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的特点,这可能指示了岩浆来自富集地幔,Nb、Ta、P、Ti等出现负异常反映了两期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地壳物质混染的作用。两期岩浆岩的Zr/Hf和Nb/Ta值都分别与典型的由幔源演化而来的花岗岩的相应比值接近,指向了两期岩浆的深源性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参数等变化趋势显示,印支晚期岩浆岩的演化方式为结晶分异,岩浆演化对矿化种类具有控制作用,侵位较浅的中性次火山岩控制了九佛沟金多金属矿,侵位略深的酸性浅成侵入岩控制了洋灰洞子的铜矿。H-O同位素研究表明,两个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均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水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与其它地球化学证据,认为两个矿床分别为斑岩型(洋灰洞子)和浅成低温热液型(九佛沟),是同一期火山-侵入岩浆作用在不同时空的成矿作用的结果,构成了印支晚期铜金多金属成岩成矿系统。基于“三场”(物质场、能量场、空间场)成矿预测理论,对研究区内有找矿潜力的“南砂金沟”、““南天门”和“老黑山”三个地区进行了成矿预测,划出了106个一级预测区块,143个二级预测区块,指明了找矿方向。
张世洋[10](2016)在《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构造应力场及分形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金厂-老黑山一带主要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是古亚洲构造和环太平洋构造的交接复合部位。属太平岭隆起与老黑山断陷之交接部位。研究区内构造作用显着,出现了大型和小型的环形构造,以及伴生的放射状的断裂,构造及其岩浆的作用形成了中生代良好的成矿环境。论文通过收集、分析前人的工作资料,对区域和研究区内的构造现象有了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首先解译遥感图像,按照解译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环形构造、断裂等得出整个研究区内构造情况较为复杂环形构造发育,NE向为主要的断裂方向,同时伴随NW、EW向断裂等。其次对野外采集的剪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野外观测节理测量点位12各,测量节理产状549个,室内制作玫瑰花图、极点等密度图、主应力轴图解等图件38张,详细地分析三个工作区内的主要构造、次生构造以及构造应力场方向,得出南砂金沟工作区应力场方向近SN向;南天门工作区由于环形构造发育,应力场方向无明显的定向;老黑山工作区应力场方向为NE-SW向。按照研究区内的构造穿切情况、岩浆岩岩体展布、地层时代等特征确定三个工作区内的构造活动时间顺序,南砂金沟工作区构造运动时代为华力西运动后,印支运动前;南天门工作区构造运动时代为燕山运动晚期;老黑山工作区构造运动时代为新近系。通过对研究区的分形维度研究为以后找矿提供理论支持。按照分形理论的容量维计算方法,在地质图内划分出101km的六个尺度的方格,然后对有构造现象的方格数进行统计,计算出研究区内的分形维度为1.53272。然后利用同样的方法,参照矿区(点)控矿构造特征选取合适的区域大小测量金厂、九佛沟等四个矿区(点)的分形维数。测得南砂金沟成矿远景区分形维度为:1.27606;绥阳多金属矿点分形维度为:1.0708;九佛沟矿点分形维度为:1.63047;金厂矿区分形维度为1.64983。从成矿与控矿的角度看,分形维度较高的地区成矿的可能性很大,例如金厂矿区、九佛沟矿点。通过统计典型矿区的构造、岩体等特点,选出研究区内典型地区进行分形维数的测量,并与金厂等矿区(点)的分形维数对比,最后确定出三道岗子、东兴林场、三道河等三个下一阶段的工作区,确定未来的找矿方向。
二、黑龙江金厂矿区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金厂矿区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
1.3 研究区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
1.3.1 以往地质矿产工作和研究现状 |
1.3.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野外调研及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成果和研究新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庞家河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变质作用 |
3.2 庞家河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庞家河金矿区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矿体产出与蚀变关系 |
第四章 庞家河矿区地球化学及流体特征 |
4.1 庞家河矿区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热力学特征 |
4.1.4 庞家河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及深度估算 |
4.2 庞家河矿区硫、氧同位素特征 |
4.2.1 氧同位素特征 |
4.2.2 硫同位素特征 |
4.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庞家河金矿区岩脉基本特征 |
4.3.2 岩石主量成分特征 |
4.3.3 岩石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5.1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 |
5.1.1 脆-韧性剪切带地质剖面特征 |
5.1.2 脆-韧性剪切带纵向展布特征 |
5.2 脆-韧性剪切带次级构造特征 |
5.2.1 脆-韧性剪切带宏观构造特征 |
5.2.2 脆-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
5.3 研究区金矿成矿规律 |
5.3.1 矿区构造期次划分及特征对比 |
5.3.2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 |
5.3.3 矿区脆-韧性剪切作用与金成矿关系 |
5.4 庞家河金矿找矿预测模型 |
5.4.1 矿床成因模式 |
5.4.2 找矿预测模型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研究进展及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矿床学研究现状 |
1.3.2 工作区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际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
1.6.1 取得的成果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2.1 元古界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特征 |
2.4.1 加里东期 |
2.4.2 海西期 |
2.4.3 印支期 |
2.4.4 燕山期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金厂铜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
3.2.1 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 |
3.2.2 角砾岩筒型金矿化 |
3.2.3 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 |
3.2.4 裂控脉型金矿化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物组成特征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金的赋存状态 |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
3.4.1 铜-金成矿期 |
3.4.2 金成矿期 |
3.4.3 矿物生成顺序 |
3.5 围岩蚀变特征 |
3.5.1 蚀变类型 |
3.5.2 围岩蚀变分带 |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
4.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4.1.4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
4.1.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3 铼-锇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 成岩成矿时代 |
4.3.1 成岩时代(LA-ICP-MS锆石U-Pb定年) |
4.3.2 岩浆岩侵位序列 |
4.3.3 成矿时代(辉钼矿、黄铁矿Re-Os定年) |
4.3.4 成矿演化序列 |
4.4 矿床成因 |
4.4.1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
4.4.2 矿床成因 |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
4.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5.2 区域构造演化 |
4.5.3 成矿动力学背景 |
4.5.4 成矿模式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金厂矿区成矿规律 |
5.1.1 成矿作用时间演化规律 |
5.1.2 矿化空间展布规律 |
5.1.3 构造-岩浆控矿规律 |
5.2 地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
5.2.1 地质依据 |
5.2.2 地球物理依据 |
5.2.3 地球化学依据 |
5.2.4 地表靶区圈定 |
5.3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
5.3.1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5.3.2 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 |
5.3.3 深部岩石地球化学异常 |
5.3.4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1.1.1 依托项目 |
1.1.2 论文选题 |
1.2 地理位置 |
1.2.1 研究区范围 |
1.2.2 自然地理概况 |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区工作程度 |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
1.5 本次主要研究进展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中-新元古界 |
2.1.2 早古生界 |
2.1.3 晚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 |
2.2.1 中元古代-古生代 |
2.2.2 中生代 |
2.3 区域火山岩 |
2.3.1 古生代 |
2.3.2 中生代 |
2.3.3 新生代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2.6 区域地壳演化 |
2.6.1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时期 |
2.6.2 早寒武世沉积盖层形成时期 |
2.6.3 晚寒武世-早志留世弧盆系形成时期 |
2.6.4 晚志留世-早三叠世构造发展演化时期 |
2.6.5 中三叠-早白垩世陆缘岩浆弧演化时期 |
2.6.6 晚白垩世-第四纪陆内盆山演化时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金矿成因类型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及分类 |
3.2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2.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金矿 |
3.2.2 中温热液型 |
3.2.3 浅成热液型 |
3.2.4 斑岩型 |
3.2.5 沉积变质热液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4.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 |
4.1.1 大安河金矿床 |
4.1.2 老柞山金矿床 |
4.2 中温热液型 |
4.2.1 四山林场金矿床 |
4.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
4.3.1 团结沟金矿床 |
4.3.2 东宁金厂铜金矿床 |
4.4 沉积变质热液型 |
4.4.1 东风山金矿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1 成矿时代讨论 |
5.1.1 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 |
5.1.2 中温热液型 |
5.1.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
5.1.4 沉积变质热液型 |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2.1 接触交代热液/矽卡岩型 |
5.2.2 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
5.2.3 浅成热液型金矿床 |
5.2.4 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1 大安河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2 老柞山金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3 四山林场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4 团结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5 金厂铜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6 东风山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7.1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7.2 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7.3 成矿系列 |
7.4 成矿区带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吉-黑两省东部地区区域成矿背景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3.1 元古界 |
2.3.2 古生界 |
2.3.3 中生界 |
2.3.4 新生界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构造 |
2.6 区域矿产 |
3 黑龙江嘉荫团结沟金矿床 |
3.1 地质特征 |
3.1.1 区域地质特征 |
3.1.2 矿区地质特征 |
3.1.3 矿体地质特征 |
3.1.4 勘查开发概况 |
3.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
3.2.2 岩石地球化学 |
3.2.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
3.3 找矿模型 |
4 黑龙江东宁金厂金矿床 |
4.1 地质特征 |
4.1.1 区域地质特征 |
4.1.2 矿区地质特征 |
4.1.3 矿体地质特征 |
4.1.4 勘查开发状况 |
4.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
4.2.2 岩石地球化学 |
4.2.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
4.3 找矿模型 |
5 吉林桦甸夹皮沟金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1.1 区域地质特征 |
5.1.2 矿区地质特征 |
5.1.3 矿体地质特征 |
5.1.4 勘查开发状况 |
5.2 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
5.2.2 岩石地球化学 |
5.2.3 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
5.3 找矿模型 |
6 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6.1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6.2 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通用找矿指示元素 |
6.2.1 定性分析 |
6.2.2 定量分析 |
6.3 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
1.3.2 矿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上元古界 |
2.1.2 上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
3.2.1 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化 |
3.2.2 似层状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 |
3.2.3 裂控型金矿化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矿物组成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
3.4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3.5 围岩蚀变 |
3.5.1 围岩蚀变类型 |
3.5.2 围岩蚀变分带 |
第4章 矿床成因 |
4.1 成矿流体来源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4.1.3 成矿流体H-O同位素组成 |
4.1.4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硫同位素组成 |
4.2.2 铅同位素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3 成矿时代 |
4.4 矿床成因讨论 |
第5章 成矿预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构造控矿作用 |
5.1.2 岩浆岩控矿作用 |
5.2 预测依据 |
5.2.1 地质依据 |
5.2.2 物探依据 |
5.2.3 化探依据 |
5.3 矿区成矿预测 |
5.3.1 靶区圈定原则 |
5.3.2 靶区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黑龙江金厂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近年来科研工作进展 |
1.3 主要完成工作量和取得主要成果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矿区岩浆岩 |
3.1.2 矿区构造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化类型 |
3.2.2 主要矿体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矿化分带 |
3.5 成矿期次划分 |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成矿流体条件 |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4.1.2 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 |
4.1.3 包裹体成分研究 |
4.2 同位素特征 |
4.2.1 氢-氧同位素 |
4.2.2 硫同位素 |
4.2.3 铅同位素 |
5 矿床成因 |
5.1 成矿流体来源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成矿时代 |
5.4 矿床成因 |
6 找矿标志 |
6.1 物探信息 |
6.1.1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6.1.2 激电异常圈定及解释 |
6.2 化探信息 |
6.3 遥感信息 |
6.4 找矿标志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黑龙江金厂金矿岩浆作用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
1.3 研究现状 |
1.3.1 历年来勘查进展 |
1.3.2 近年来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工作情况 |
2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侵入岩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侵入岩 |
2.2.3 矿区构造 |
2.2.4 矿区岩浆岩期次 |
3 岩浆作用 |
3.1 岩石学特征 |
3.1.1 花岗岩类 |
3.1.2 闪长岩类 |
3.1.3 花岗斑岩 |
3.1.4 闪长玢岩 |
3.2 年代学特征 |
3.2.1 样品制备及测试 |
3.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样品制备及测试 |
3.3.2 测试分析结果 |
3.4 岩浆岩演化及源区 |
3.4.1 燕山晚期闪长岩与花岗斑岩岩浆演化关系 |
3.4.2 闪长岩岩浆源区 |
3.4.3 花岗斑岩岩浆源区 |
3.5 岩浆岩构造背景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基本特征 |
4.1.1 矿化类型 |
4.1.2 矿体分布规律 |
4.2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体 |
4.2.1 成矿与成岩年龄 |
4.2.2 燕山晚期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5 矿床成因 |
5.1 成矿流体特征 |
5.1.1 成矿流体的矿物学标志 |
5.1.2 成矿流体来源 |
5.1.3 金厂矿区岩浆及流体中心的探讨 |
5.2 矿床类型 |
5.3 矿床成矿模式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角砾岩筒型金矿化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角砾岩筒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2 金厂矿区勘查现状 |
1.3.3 金厂矿区科研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化类型 |
3.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第4章 角砾岩筒型金矿化成因研究 |
4.1 成矿流体来源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特征 |
4.1.2 成矿流体H、O同位素组成 |
4.1.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硫同位素组成 |
4.2.2 铅同位素组成 |
4.3 成矿时代 |
4.4 成因综述 |
第5章 找矿评价标志 |
5.1 角砾岩筒型矿化找矿标志 |
5.1.1 地质标志 |
5.1.2 遥感解译标志 |
5.1.3 地球物理标志 |
5.2 角砾岩筒型矿化含矿性评价标志 |
5.2.1 角砾岩筒类型划分 |
5.2.2 矿物组合标志 |
5.2.3 黄铁矿标型特征分析 |
5.2.4 流体包裹体标志 |
5.2.5 地球化学标志 |
5.3 找矿评价标志综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中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特征 |
2.3.2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岩浆岩成岩系统研究 |
3.1 时空分布和期次划分 |
3.2 岩石学特征 |
3.2.1 印支晚期岩浆岩 |
3.2.2 燕山晚期侵入岩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3.3 稀土元素 |
3.3.4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参数 |
3.4 同位素特征 |
3.4.1 锶钕同位素特征 |
3.4.2 氧同位素特征 |
3.5 岩浆源区 |
3.5.1 印支晚期岩浆岩 |
3.5.2 燕山晚期岩浆岩 |
3.5.3 同源性与深源性 |
3.6 岩石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 |
3.6.1 岩石成因类型 |
3.6.2 构造环境判别 |
3.7 岩浆演化 |
3.8 印支晚期岩浆岩含矿性 |
3.8.1 岩浆演化对矿种的控制作用 |
3.8.2 埃达克岩性质的讨论 |
3.9 小结 |
第4章 印支晚期成矿系统研究 |
4.1 典型矿床 |
4.1.1 洋灰洞子矿床 |
4.1.2 九佛沟多金属矿床 |
4.1.3 其它矿点 |
4.2 同位素年龄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4.3.1 洋灰洞子铜矿床 |
4.3.2 九佛沟金多金属矿床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4.1 氢氧同位素 |
4.4.2 硫铅同位素 |
4.5 印支晚期矿床对比 |
4.6 印支晚期成矿系统 |
4.6.1 成矿系统的划分 |
4.6.2 成矿系统要素 |
4.7 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系统 |
4.7.1 成岩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
4.7.2 成矿模式 |
第5章 成矿预测与找矿方向 |
5.1“三场”成矿预测理论 |
5.1.1 成矿“物质场”理论 |
5.1.2 成矿“能量场”理论 |
5.1.3 成矿“空间场”理论 |
5.1.4“三场”综合成矿预测的数学模型 |
5.2“三场”成矿预测数据处理 |
5.2.1 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
5.2.2 研究区元素背景值确定 |
5.2.3 异常下限确定 |
5.3 成矿预测 |
5.3.1 预测区位置及地质单元划分 |
5.3.2 元素特征值统计 |
5.3.3 成矿物质场 |
5.3.4 成矿能量场 |
5.3.5 成矿空间场 |
5.3.6 综合成矿预测 |
5.4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构造应力场及分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区构造研究现状 |
1.4 自然地理概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研究工作与工作量 |
1.6.1 论文研究工作 |
1.6.2 论文工作量 |
1.7 论文取得的成果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第3章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
3.1 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
3.1.1 数据采集 |
3.1.2 研究区构造应力分析 |
3.2 构造应力场时代确定 |
3.3 研究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
3.3.1 线性断裂的控矿作用 |
3.3.2 环形构造的控矿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形理论的应用 |
4.1 分形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意义 |
4.2 分形理论 |
4.2.1 自相似性与标度不变性 |
4.2.2 分形维数 |
4.2.3 分形维数的计算 |
4.3 分形理论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内构造分形特征 |
5.1 构造分形特征 |
5.2 构造分形计算方法 |
5.3 研究区构造现象分形维度计算 |
5.4 控矿构造的维数计算 |
5.4.1 南砂金沟成矿远景区 |
5.4.2 绥阳多金属矿点 |
5.4.3 九佛沟矿点 |
5.4.4 金厂矿区 |
5.5 分形维数与隐伏矿体的关系 |
5.6 利用分形维数对隐伏性矿体进行预测 |
5.6.1 成矿远景区预测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黑龙江金厂矿区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D]. 李鹏贝. 长安大学, 2020(06)
- [2]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王志高. 吉林大学, 2018(12)
- [3]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D]. 吴猛. 吉林大学, 2018(12)
- [4]吉—黑两省东部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D]. 段金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 蔡文艳. 吉林大学, 2017(09)
- [6]黑龙江金厂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D]. 许佳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黑龙江金厂金矿岩浆作用及矿床成因[D]. 曾冠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角砾岩筒型金矿化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彭大伟. 吉林大学, 2017(10)
- [9]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印支晚期成岩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D]. 丛殿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1)
- [10]黑龙江省金厂—老黑山一带构造应力场及分形特征研究[D]. 张世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