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拉玛依年鉴》(2003年刊)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廖运建[2](2019)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 努力开创新疆地方志事业新局面——在2019年全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新疆“四史”培训班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2月26日)同志们:这次全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新疆"四史"培训班是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召开、举办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对会议召开提出要求,自治区副主席哈德尔别克·哈木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充分表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
廖运建[3](2013)在《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隆重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30周年,总结30年来新疆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好的做法,展望新疆地方志事业的未来,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好、发展好新疆地方志事业,全面推进全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30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号角。1983年4月,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修志
刘爱春,杨建银[4](2011)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五周年》文中研究表明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颁布以来,伊犁州直地方志工作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编辑出版可信、可读、可用、可看的精品佳志和地情资料,加大宣传贯彻落实《条例》力度,地方志工作由靠行政推动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第二轮修志有序推进,年鉴工作全面展开,编纂规划、质量标准逐渐规范,地方志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李鹏[5](2011)在《20世纪中期西北边疆危局下的新疆兵团建设与国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全环境最为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摩擦、中美对立、中印交恶,中国孤立于世界大国之外。20世纪60年代,中苏、中印爆发军事冲突,中国成为国际安全战略中的“孤岛”。总之,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疆,均处于冷战的阴霾之中。在这种局面下,新疆成为苏联、印度双重威胁的重要区域,西北边疆陷入危局。20世纪50年代,苏联、美国对新疆有所觊觎,加之新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落后的经济情况,西北边疆危局已经潜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创建屯垦戍边的组织——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担当起西北边疆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兵团成立后,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团场战略布局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局。然而,兵团的战略体系并不完善,尤其缺少“军”的属性的专业化建设。20世纪60年代,苏联策动“伊塔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印度挑起边境战争,严重影响国家西北边疆安全,西北边疆危局凸显。然而,国家此时将国防重心偏安东南,西北边疆安全形势异常危急。此时,作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兵团,通过建立边境农场、加强民兵值班连队、完善武装组织等措施,经过10余年建设,增强了战略能力,完善了战略体系,形成了兵团屯垦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一体化机制。因此,20世纪60年代,兵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印度的双重侵染,维护了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西北边疆安全。20世纪中期兵团建设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较为典型的时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兵团屯垦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一体化长效机制,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是论文的主要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20世纪中期兵团建设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基础上,总结兵团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在新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兵团如何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为国家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提供借鉴。
陈亚旭[6](2010)在《中国地市报生存发展空间研究 ——媒介生态理论框架下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市报当前的生存现状、竞争态势与未来前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试图回答地市报到底能否生存;地市报应该怎样生存;地市报的前景如何等三个主要问题。(一)围绕地市报能否生存的问题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首先,本文运用媒介生态学原生态理论,对于地市报业的生态位、生物钟、食物链及捕食技能等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地市报媒介生态位生存竞争的技能,包括生态位分离术、生态位整合术、生态位创造术及生态位细化术等进行分析;运用媒介的生物钟规律来研究地市报的生物状态与生物节律。通过对于地市报原生态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市报所具有的生态位位置及所处的生物钟时段。其次,以媒介生态学的内生态原理,对于地市报业的生态种群进行分析,在时间与空间的架构之中,研究地市报的传者种群、信息种群、符号种群、营销种群及受众种群等种群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从而达到对其空间特征、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系统特征等特征的把握,特别是通过对地市报种群密度的比较,分析其生存发展的空间。第三,运用媒介生态学外生态原理,对地市报业外生态环境,其中包括产业生态、精神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信息生态、符号生态、受众生态以及组织生态等地市报周边环境进行研究,从而明确地市报外围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此同时,本文运用生态能量分析理论对地市报业生态能量进行考量,对地市报的生产能量、社会能量、经济能量、人才能量、信息能量、设备能量和新闻能量等方面的分析,同时也力图阐明地市报食物链与各种能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对地市报业能量分析在中,本文把人才能量作为重要部分加以论述,通过对人才内外生态环境的分析,了解人才能量的内涵与结构,把人才能量与报业能量的相互关联进行比对,强调人才能量的最大限度的聚集与释放,充分认识人才能量在报业能量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还认真研究了地市报聚能方法,提出了从物质、精神、策略三个方面聚能的韬略。本文没有停留在对报业生态能量表面的一般性分析,而是再深入一步,运用热力学理论,对于能量内部中的可用性进一步研究,对报社能量“(?)”(exergy)与“熵”(entropy)进行探讨分析。“(?)”概念的引入是从研究能量的品质问题入手的,在热力学中,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可用能”,其意即能量中可用的部分。它表明,能量并不都是可用的,包含在可用能只是能量中的一部分,不同的能量所包含的可用能比例是不同的。与“(?)”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熵”(entropy),熵是在热力学中用以表示一个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熵理论,对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广义“(?)”、“熵”分析法的推广应用,使我们对报社可用性能量分析,找到了一把很实用的钥匙。首先,这种分析法可以考量报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差异。当系统变化与环境变化不平衡时会产生势差(potential difference),从而产生各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事物成长的功力来源于某种差势:如温度差、压力差、流速差、高度差等等。这些差势驱动着万物的生存演进,也驱动着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其次,这种分析法也可以考量媒介生态系统的有序化。正因为熵是系统无序程度(又称混乱度)的度量,熵值越大则无序度越大。熵与系统无用能中的可变部分成正比。分析报业能量中“(?)”与“熵”的比重,对于报业生存有序化程度分析可作依据。再次,这种分析法还可以深入探究地市报的能量耗散,即作熵增的分析。熵增问题是地市报能量耗散的关键所在,其中主要包括人事熵、机构熵、内容熵、价值熵等耗散源的存在。本文通过“(?)”、“熵”的分析,探究了地市报能量耗散的重要原因和遏制能量耗散的具体措施。本文还运用媒介的最小量定律和木桶原则,剖析了媒介生存的限制因子,尤其是阻碍地市报生存的限制因子。由此,通过对地市报生态能量中“(?)”、“熵”的分析,初步建立起了“地市报业能量分析体系”。(二)在全面分析了地市报生存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之后,我们得出结论:地市报可以生存。那么,地市报应该怎样生存?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地市报成长壮大的问题。谁动了地市报的奶酪这是地市报人最关心的问题关键。地市报的奶酪在不断地被切割,面积不断地缩小,本文在三个层面上解析地市报的奶酪被争夺的现状:一是其他同城异质传媒对地市报的奶酪争夺,即当地的电视、广播等对奶酪的争夺;二是纸质媒介的争夺,不同纸质媒介种群如中央、省级报纸、都市报和杂志等对奶酪的争夺;三是网络媒介的对奶酪的争抢。围绕地市报到底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个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首先运用SWOT市场分析矩阵将地市报市场所体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通过分析地市报市场构架、市场定位、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发行市场,使地市报人了解和确定地市报在市场上的准确位置,真正明晰其潜力市场所在。通过对地市报市场诸多因素的比对,旨在让使地市报人充分认识自己在报业市场中所处的境遇,以便根据自身条件来决策合适的市场路线。本文援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两位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蓝海战略概念,指出通过探寻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并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地市报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疆域,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这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在如何开拓地市报的蓝海战略问题上,本文强调地市报重新构筑市场的边界与走宽生态位道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地市报走宽生态位道路是开创其蓝海战略的重要部分,文中列举了新疆地市报走宽生态位道路的典型案例,并以诸多案例说明地市报的蓝海战略还包括地域文化、本地民生、项目策划等多个方面。蓝海战略使我们尽量避免两败俱伤的血腥竞争,但是,必要的竞争也是生存的一种形式,地市报步入报业市场,迎面而来的各种竞争防不胜防,为了生存,地市报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手段。波士顿矩阵为地市报参与竞争、分析市场提供了一种方法。该矩阵可以比较直观地显示出地市报的市场竞争实力,以及其销售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可以显示报业产品发展的良好前景。本文还在地市报参与竞争过程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战略战术,像:如何进行集群竞争、如何保护好本地市场的方略、如何与大报竞合、如何改良自我特性,适应市场等等。面对当前国内报业的严酷竞争,地市报如何应对,笔者站在地市报人的立场上,收集中外地方报业的若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力图为地市报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生存战略、竞争策略和经营策略。(三)本文在最后的章节对地市报的发展前景也进行了一番勾画,提出了地市报未来集团化、资本化和数字化的三大趋势。特别论述了地市报的数字化建设的过程和前景,并将烟台、宁波等地市报报业数字化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试图回答地市报为什么要走数字化之路,数字化给地市报带来了什么,地市报走数字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在地市报为什么要实现数字化的问题上,本文从实现数字化是时代需要、实现数字化是地市报生存需要、实现数字化是绿色传播生态的需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地市报未来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指出实现数字化是地市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地市报在我国越来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谋求一席生存之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报业数字化对于地市报人来讲,不再是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未来之事,而是迫在眉睫,不能不做的事情。在回答数字化给地市报带来了什么的问题上,本文从数字化再造地市报传播流程中分析了数字化将地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全新的传播过程展现出来,这是地市报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在数字化能够创新地市报新闻运作模式的论述中,介绍了烟台日报数字化报道的立体方阵,其“五轮齐转,多维报道”的做法,显示了数字化报道的巨大优越性。同时,数字化在扩大和细化地市报受众群体方面的作用也不能小觑,本文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环球报》、英国《卫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国外报纸为例,分析了报纸在实现数字化之后受众结构与数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数字化给报纸带来的盈利新模式方面,重点分析一些成熟的地市报网站经营模式所出现多种类型,认为地市报在互联网上应设立独立网站,所载内容应超过纸质媒介内容,从而形成一种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增加多种服务,开创赢利新模式,例如利用网络数字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购物、代缴费用、代办各种事物等电子商务活动;以网络推介和网上路演等信息传播为基础,开展线下商品直销业务,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网络社区的消费群体,设计组织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等大型团购活动;利用品牌影响力,报社不同介质媒体联手组织行业会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拓展多元化的数字媒体的盈利渠道。本文列举了烟台、宁波等地市报在数字化经营过程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案例。地市报实现数字化能给报社带来的益处不胜枚举,但对于地市报实现数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境也不能低估。因为我们清楚,地市报在当前情况下实现数字化并非易事。笔者在采访了宁波日报等地市报之后,对于地市报实现数字化,本文列举了四大障碍和五大困境。这四大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机制障碍、资源障碍和动力障碍;所谓五大困境包括思想困境、机制困境、人员困境、经营困境和其他困境。当我们对于这些障碍与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在实行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就可以不断地克服之。本文认为未来的数字技术必将逐步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等传统行业间的壁垒,也必将重塑报业崭新的形象,报业多种关联产业将共同整合形成规模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数字化营销转型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按内形成一种必然的趋势,地市报业应紧随时代发展潮流,逐步确立数字化报业战略,加快网络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发挥传统新闻业的内容优势,积极谋求合作,通过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本文在最后的结语部分一方面归纳总结了整篇论文的观点,同时对于地市报之后需要建立的一些体系进行了表述,如建立地市报的生态评估体系以及自身个发展规划体系。生态评估体系是地市报对自身生态状况的自查系统,通过这种评估体系,使地市报对自己的生存概况能有一个非常系统和科学的认识。这个系统的作用在于:其一是地市报生态体系的考量;其二市场生态体系的分析;其三人员生态状况考察;其四地市报整体形象考察等等。地市报生态评估体系是一个繁杂而庞大的系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的过程。再就是地市报应建立起自己的生存发展的规划体系,使每一个地市报群体都有一个明晰的奋斗目标,将务虚的目标与务实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实现每一个目标的具体措施与步骤具体化,让地市报每一个从业人员明了自己的报社正在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前行,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会给地市报及员工带来什么样的希望和实惠,实现本目标主要障碍是什么,大家如何共同努力克服之。当每一个地市报的目标真正成为该报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那么,这家地市报就一定能够成功。
张辉[7](2008)在《盛世修志 惠泽千秋——回顾改革开放30年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文中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历经25年的艰辛努力,新疆的地方志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广大修志工作者奋力拼搏,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地方志书和地情书,其中不少获得全国、自治区各级各类奖项。25年风雨历程,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兼职修志人员,其中不乏专家、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他们为新疆地方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顾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崔书杰[8](2005)在《与时俱进 真抓实干 确保2005年基本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文中指出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召开这次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总结2004年的地方志工作,落实2005年的工作任务,确保按时基本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二是提请大家讨论和审定自治区第二轮修志方案。下面,我代表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黎仕明[9](2004)在《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宁青三省区在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当时中国政治中心偏居西北的有利形势等原因,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获得了较大发展,“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历在目:不绝于途的商旅使团,熙来攘往的繁华都市,如有“河西四郡”之称的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而唐宋以降,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中心南移及自身自然条件日益恶化,甘宁青三省区辉煌不再;与东南地区相比,发展明显滞后了。 近代,特别是清末新政以来,甘宁青三省区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也迈开了早期现代化的缓慢步伐。随着现代经济(包括现代农牧业、工商业、交通通讯等)的出现与初步发展,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也相应得到一定的发展:城市职能由过去单一政治军事中心向多种职能转换,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得到加强。尽管三省区城市出现了早期现代化的趋势,但城市数量少、规模偏小,城市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工业、交通以及第三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促使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也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日趋完善、空间布局渐趋合理。从整体来看,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界点表现出前缓慢后迅猛的特征。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在此时期得已形成并得到相应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特点;同时又面临着诸如环境恶化、城市增长乏力、技术劳动力资源缺乏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世纪之交,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甘宁青三省区的发展。我们要通过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城市这个“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甘宁青三省区全面、协调发展。通过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关键词:20世纪甘宁青三省区区域中等城市发展
武星斗[10](1995)在《年鉴条目应突出时代特点,增强可读性──《新疆年鉴》(1994年刊)获奖稿件评介》文中提出
二、《克拉玛依年鉴》(2003年刊)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拉玛依年鉴》(2003年刊)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 努力开创新疆地方志事业新局面——在2019年全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新疆“四史”培训班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工作回顾 |
二、奋进新时代, 努力开创新疆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三、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扎实推进2019年自治区地方志工作 |
(3)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30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回顾 |
(一) 在全区地方志系统开展主题年活动, 营造良好修志环境。 |
(二) 召开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和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 充分发挥大编委会作用。 |
(三)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 不断提高地方志服务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 |
(四) 全面推动第二轮修志工作。 |
(五) 地方志立法工作有了新进展。 |
(六) 加快新疆地情网建设, 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和地方志数据库建设。 |
二、30年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体制是地方志工作的前提所在。 |
(二) 加强依法修志能力建设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关键所在。 |
(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存真求实的原则是地方志工作的灵魂所在。 |
(四) 保证质量是地方志工作的生命所在。 |
(五)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是地方志工作的价值所在。 |
三、新疆地方志工作展望 |
(一) 适应新形势, 切实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 |
(二) 强化精品意识, 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的质量。 |
(三) 全面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 |
(四) 积极开展地方志成果利用, 有效服务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
(五)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创造宽松、活泼的修志环境。 |
·附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名单 |
(5)20世纪中期西北边疆危局下的新疆兵团建设与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三、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兵团的成立与西北边疆安全机制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兵团成立的背景分析 |
一、应对建国后新疆动荡的社会局势 |
二、中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的传承 |
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
第二节 兵团体制创建及其战略能力的初步发展 |
一、组建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
二、"党政军"一体化体制,兼具集中性与灵活性 |
三、大力发展经济,为保障西北边疆安全奠定物质基础 |
四、国家计划移民和兵团经济活力的吸引,壮大了屯垦队伍 |
五、兵团力量的三次布局,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战略空间 |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中印关系变化与西北边疆危局 |
第一节 中苏关系变化中的西北边疆安全局势分析 |
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及对边疆军事安全的影响 |
(一) 中苏两国关系的逐步恶化 |
(二) 苏联对中苏、中蒙边境的军事侵染 |
二、苏联策动"伊塔事件"及对新疆社会安全的影响 |
(一) 苏驻伊宁领事馆在少数民族中秘密串联,鼓动他们加入苏籍 |
(二) 苏联利用苏籍干部在中国党政机关工作之便,组织边民外逃 |
(三) 苏联利用苏中邮件往来以及广播宣传,诱骗中国公民去苏联 |
第二节 中印边界领土争端、印度的军事侵扰及边境战争 |
一、中印边界领土争端的起因 |
二、印度对边疆的军事侵染,西北边疆安全局势恶化 |
三、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严重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 |
第三章 20世纪60年代西北边疆危局下的兵团应急措施、戍边体制完善和经验推广 |
第一节 兵团的应急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北边疆安全 |
一、及时应对"伊塔事件"与迅速开展"三代工作" |
(一) "伊塔事件"中,发挥了劝阻边民外逃、制止暴乱作用 |
(二) "伊塔事件"后,"三代工作"稳定了边民外逃区社会局势 |
二、建设边境农场带,加强边境防御体系 |
三、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
第二节 兵团完善戍边体制,进一步增强应对边疆危局的军事战略能力 |
一、建立武装部门,加强武装机构建设 |
二、组建值班连队,提高民兵军事素质 |
三、壮大民兵力量,重视民兵训练工作 |
四、重视武器装备,提升战略防御能力 |
第三节 兵团戍边战略的经验传播和推广 |
第四章 新时期国家西北边疆安全与兵团战略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新疆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定位 |
一、国家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
二、国家西向开放战略的桥头堡 |
三、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战略屏障 |
第二节 兵团战略体系与国家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 |
一、兵团屯垦经济的发展目标 |
二、兵团维稳戍边的战略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本史料 |
二、研究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硕博论文 |
五、档案、报纸、年鉴等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中国地市报生存发展空间研究 ——媒介生态理论框架下的(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地市报生态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地市报生态历史与现状 |
一、地市报历史沉钩 |
二、地市报目前的生态现状 |
三、地市报的千人日报拥有量 |
四、地市报生存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地市报的生态环境 |
一、地市报外生态环境 |
二、地市报内生态环境 |
三、地市报原生态环境 |
四、地市报三级生产者与消费、分解者 |
第二章 地市报的生态空间分析 |
第一节 地市报的生态位 |
一、地市报生态位的独立空间 |
二、地市报生态位的竞争策略 |
第二节 地市报种群生态 |
一、地市报种群的密度 |
二、地市报种群的类别 |
三、种群之间的竞争 |
四、地市报业的生物钟 |
第三章 地市报生态市场分析 |
第一节 地市报生态市场概况 |
一、地市报市场环境的SWOT矩阵分析 |
二、地市报的市场定位 |
三、地市报产业生态的受众市场 |
第二节 地市报的市场机遇 |
一、城市化进程,地市报生态市场潜力巨大 |
二、农村市场,地市报潜在的生态市场机遇 |
三、地市报的广告市场潜力 |
四、地市报的发行市场潜力 |
五、地市报生态市场的运作机理 |
第三节 地市报走向市场的三部曲 |
一、地市报进入市场须去行政化 |
二、细化市场套牢赢利性受众 |
三、放下架子为受众服好务 |
第四章 地市报的生态能量分析 |
第一节 地市报生态能量的构造 |
一、地市报生态能量金字塔 |
二、地市报食物链与微笑曲线 |
第二节 地市报的生态能量因子 |
一、领导人员能量 |
二、新闻业务人员能量 |
三、经营人员能量 |
四、其他人员的能量 |
五、地市报业的经济能量 |
第三节 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一、主要能量与次要能量 |
二、内部能量与环境能量 |
第四节 地市报生态能量聚集韬略 |
一、物质聚能 |
二、精神聚能 |
三、策略聚能 |
第五节 地市报能量的"(火用)"分析法 |
一、"(火用)"分析法是地市报生态环境系统的量度 |
二、"(火用)"分析法的科学运用是地市报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
第五章 地市报熵增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关于熵概念的诠释 |
一、熵是无序性的量度 |
二、熵增是信息污染源 |
三、熵概念在传播学中的运用 |
第二节 地市报熵增的现象 |
一、决策熵增 |
二、人才熵增 |
三、内容熵增 |
四、资源熵增 |
五、体制熵增 |
六、"木桶原理"与最小量规律 |
第三节 遏制熵增的对策 |
一、构建优质决策层 |
二、强化从业人员的素养与专业精神 |
三、优化报社资源结构 |
四、企业文化是抵御熵增的利剑 |
五、聚能战略的实施 |
第六章 地市报生态竞争策略 |
第一节 蓝海战略理论的应用 |
一、走宽生态位道路开创地市报蓝海 |
二、地域文化地市报浩瀚的蓝海洋 |
三、本地民生新闻地市报独有的蓝海 |
四、项目策划地市报创收的蓝海 |
第二节 波士顿矩阵的市场分析法 |
一、集群竞争 地市报制胜的杀手锏 |
二、巩固基础 保护本地市场 |
三、张弛有度 从对抗到合作 |
四、杂交共栖 改良自我特性 |
第七章 地市报发展的大趋势 |
第一节 地市报为什么要实现数字化 |
一、实现数字化是时代需要 |
二、实现数字化是生存需要 |
三、实现数字化是绿色传播生态的需要 |
第二节 数字化给地市报带来什么 |
一、数字化再造地市报传播流程 |
二、创新地市报新闻运作模式 |
三、扩大和细化地市报受众群体 |
四、数字化带来盈利新模式 |
五、造就多面手的"背包记者" |
第三节 地市报实现数字化的困境 |
一、思想困境 |
二、机制困境 |
三、人员、经营困境 |
四、其他困境 |
五、地市报数字化的前景 |
结语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7)盛世修志 惠泽千秋——回顾改革开放30年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编纂出版了大批地方志书和地情书。 |
(二) 丰硕的成果、可喜的成绩, 发挥了地方志书“存史、资治、育人”的作用, 为新疆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 |
(三) 培养造就了一支专业修志队伍, 涌现出一批修志专家, 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 |
二 |
三 |
(一) 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做好修志工作的关键。 |
(二)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修志队伍是完成修志工作的可靠保证。 |
(8)与时俱进 真抓实干 确保2005年基本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4年全区的地方志工作 |
二、努力完成200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
(9)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资料与理论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甘宁青三省区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
第一节 甘宁青三省区的地理条件与民族构成 |
一、自然地理 |
二、资源蕴藏 |
三、气候生态状况 |
四、民族构成 |
第二节 甘宁青三省区历史沿革与区域、城市发展 |
一、甘宁青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
二、甘宁青区域与城市发展 |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与区域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 |
一、清末民初甘宁青城市的发展 |
二、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甘宁青城市的衰退 |
三、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甘宁青城市的复兴 |
四、40年代后期甘宁青城市的衰败 |
第二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一、农牧业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
二、商业贸易与甘宁青城市的兴衰 |
三、现代工矿业的兴起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
四、交通通讯的演变与甘宁青城市发展 |
第三节 20世纪前半期甘宁青城市发展特点与原因分析 |
一、城市数量少,规模偏小,发展迟滞 |
二、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日渐突出 |
三、城市发展受战争灾害影响较大,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 |
四、城市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但水平低下 |
第三章 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
第一节 甘宁青三省区城市与区域发展 |
一、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城市发展 |
二、甘宁青城镇体系的规模、空间、职能变迁 |
第二节 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城市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因素始终是这一时期影响甘宁青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
二、工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
三、农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着 |
四、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明显 |
五、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日渐加强 |
第三节 三省区中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一、20世纪后半叶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二、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特点 |
三、甘宁青中等城市与东部中等城市经济与社会事业比较 |
四、甘宁青中等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世纪之交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
第一节 实施“一线两翼”发展战略,促进三省区协同发展 |
一、甘宁青三省区发展的理论诠释 |
二、新亚欧大陆桥城市带与三省区经济发展 |
三、构建黄河上游经济区,促进区域与城市发展 |
第二节 加快甘宁青三省区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 |
一、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兰州的发展 |
二、完善城市功能结构,促进区域中等城市快速发展 |
三、实施政府市场双重导向,积极培育新兴中等城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声明 |
后记 |
四、《克拉玛依年鉴》(2003年刊)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 努力开创新疆地方志事业新局面——在2019年全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新疆“四史”培训班上的工作报告[J]. 廖运建. 新疆地方志, 2019(01)
- [3]坚持科学发展,变化变革,为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奋斗——在纪念自治区新编地方志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廖运建. 新疆地方志, 2013(03)
- [4]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五周年[J]. 刘爱春,杨建银. 新疆地方志, 2011(02)
- [5]20世纪中期西北边疆危局下的新疆兵团建设与国家安全研究[D]. 李鹏.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中国地市报生存发展空间研究 ——媒介生态理论框架下的[D]. 陈亚旭. 武汉大学, 2010(10)
- [7]盛世修志 惠泽千秋——回顾改革开放30年新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J]. 张辉. 新疆地方志, 2008(04)
- [8]与时俱进 真抓实干 确保2005年基本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J]. 崔书杰. 新疆地方志, 2005(03)
- [9]20世纪甘宁青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 黎仕明. 四川大学, 2004(02)
- [10]年鉴条目应突出时代特点,增强可读性──《新疆年鉴》(1994年刊)获奖稿件评介[J]. 武星斗. 新疆地方志, 1995(02)
标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生态位论文;